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美文好词 > 论文格式 > 论文特色

论文特色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5-27 05:53 | 移动端:论文特色

篇一: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毕业论文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摘要:朱自清是我国著名的现代散文作家。他的散文数量不多,而精品却不少。朱自清的散文脍炙人口,取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有反映社会人生,表现出鲜明的反帝反封建倾向的现实主义作品,又叙写身边琐事、个人见闻的抒情小品。他的散文的艺术成就,对于创作白话散文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朱自清散文不仅有丰厚的思想内涵,更重要的是其以极高的艺术价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树起一座丰碑,他的散文以构思缜密,布局精巧,抒情色彩浓郁以及语言的清新、自然、悠美、典雅体现出巨大的艺术魅力, 他丰富的艺术经验需要我们予以认真地总结、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既是优美的艺术品,又展示着崇高的人格魅力。其文明净的色彩、素雅的风致能引读者进入奇妙的境界,他对风物人情的形象描绘,“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最能传达朱自清散文风神韵致的,是取材于作者自己生活的那些写景、叙事、抒情的“美文”。这些“美文”的成就和特色,奠定了朱自清一代散文大师的地位。

关键词:朱自清; 散文; 艺术特色; 《背影》

朱自清的散文创作,从内容上来说,能从一个战乱时代的真正的知识分子的角度抒写了对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同情以及离乱时代的真情,并以尖锐的笔触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在一定程度上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号角作用。我们知道,文学作品是要有完美的艺术形式才能使内容表现得更充分更完整更加深刻。朱自清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将经历和体验的社会内容与生活内容表现出来,使他的散文焕发出无穷的魅力。杨振声总结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风格是“文如其人,风华从朴素出来,腴厚从平淡出来”。 [1]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认真品味探究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艺术特色,吸收其创作经验,对于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写作水平,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下面就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做粗浅论述。

一、观察透彻,描写细腻

[2]刘勰曾提出“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是要求作者深入体察风物景

色的情态,精细钻研花草树木的状貌。鲁迅在《答北斗杂志社问——创作要怎样才会好?》一文中谈写作经验,开头一条即是:“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

[3]一点就写。”这是要求作者细致入微地捕捉生活形象,以便创作时表现得既准确

又生动。

朱自清对眼前身边的事物察之毫厘,理解透彻,善于对事物作具体描写,特别是在个别要害之处作精雕细琢,给人以可触、可信的真感与实感。朱自清曾这样谈论过创作的奥秘:“于每事每物,必要剥开来看,拆穿来看。这样可以辨出许多新

[4]异的滋味,乃是他们独得的秘密。”只有这样,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

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散文,朱自清经过精雕细刻,细针密线的描写,把荷塘月色的美景细腻、传神地奉献给读者,使读者产生惊异感。荷塘与月色本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景象,而作者独独把它分开解为两组,先写月色笼罩下的荷塘,再写荷塘背景中的月色。这种巧妙地运用改变透视角度的描写方法,能细腻、精确地表现景物的性状。在落笔写出来时,作者又调动视觉、嗅觉、听觉、以及景物的静态、动态等一切艺术角度,着力写出它们的

形状、色彩、质地、大小、数量、气味、声音、运动和变化,从而使景物达到形神逼真的艺术境界。如:作者要表现荷花在“淡淡”“苍茫”的月光底下的丰韵时,连用了三个比喻,读者从“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和“刚出浴的美人”,可以联想到荷花晶莹璀璨的光艳,纯正洁白的品质,给人一种美感。这三个比喻,也使读者感到月光的存在,零星的花点缀在层层的绿叶中间,固然比较耀眼,但也只有在“淡淡的”月色下,才会映出光线,才会显得那么脉脉含情,优美动人。再如写灌木丛中的月影,作者用像“梵婀玲上凑着的名曲”所发出的和谐旋律这奇特的比喻来表现树丛灌木中错落有致、光影相间的夜景。“名曲”比“光影”,成功的“通感”修辞的运用,使读者体味到树丛灌木中的月影夜景与从琴弦上弹拨出的疏密相间的旋律相并蒂。朱自清曾接受了中外文学艺术创作的许多有益经验,对于宇宙万物的观察和理解更为深刻,因此才能够作出这种有效的“加倍的描写”,使读者犹如亲历其境地领略那荷塘月色朦胧的美景。

朱自清对于自然景物的细致描写,能具体细密地画出精致美的形与色来,使读者能具体入微地产生丰富的美感。此外,他的抒写社会人生之作,也表现出他善于细描的特长。《背影》是一篇自叙性质的散文,篇幅不大,是一篇历经千家万户传诵的名作。作品虽取材家庭平淡的琐事,可是凭着作者精确和慎密的观察,把父子之间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篇作品不同于一般作品去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其中,浦口车站送别的场面,表现父亲老态蹒跚地为“我”来回买橘子的细节,是写背影至关重要的部分,作者写得特别用心,写得相当细致。因为是写背影,所以走过去比走过来写得详细。下去“尚不大难”,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所以又着重写后者。先写看见父亲的服装,勾画了一个大体的外貌。写他平地走路,就用了“蹒跚”,可见步履的不便。“蹒跚”正好与“肥胖”相照应。从月台下去,只写了“慢慢探下身去”,用“探”字,动作写得很准确。写得最精彩的一笔是写他怎样爬上去。两手的动作用一个“攀”字,那高度显示了,攀的吃力也可以想象;两脚的动作用一个“缩”字,把怎样爬法写得更细致了。这里又说到他身子的肥胖,点出他爬的困难,“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动作的描写,细腻而又简练,给人一个过程的动态,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去丰富这种形象,写得栩栩如生。作者把整个过程写得很具体,怎样往回走,又怎样爬下,怎样上来,到车上什么动作,什么言语,都写到了。特别是写“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个“衣上的泥土”又补充了前面爬上爬下时的形象,作者抓住了这几个细节,平平实实地述其行状,描其神韵,表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

朱自清的其他散文,如写亡妇、写夏丐尊、叶圣陶、韦杰三等,也都抓住细节来描写,行文简约,不事修饰,人物同样能写得呼之欲出。朱自清正是以他自己细致独到的观察,把握事物特征和神髓,进行加倍的描写,写得绘声绘色,生动逼人。

二、篇幅短小,构思精巧

朱自清的散文篇幅短小,大部分只有千把字。由于篇幅所限,使得作者不得不惜墨如金,力求用最经济的语言,去表达客观的景物或者主观的情调。尤其注重谋篇布局。散文贵有“文眼”,“文眼”是散文结构艺术构思的“焦点”。朱自清善于把散文的思想和艺术有机地统一在一个“焦点上”,构思精巧而不露雕琢之痕。《背影》中父亲的那个“背影”是全文构思的“焦点。文章开头,从“我”对父亲的“背影”的回忆着笔,回叙祖母去世,父子奔丧的往事,为全文定下了拳拳思亲的感情基调。然后笔头一转,叙写父亲决定亲自给“我”送行,并记叙了送行过程

的具体言行举止,上车找座位,叮嘱的话,越过铁轨和月台去买橘子,在这里详尽刻画了背影,最后又以泪光中的背影作结,前后呼应,把父子之间的挚爱和思念之情十分真切地表达出来。温婉优柔,怆凉凄楚,令人潸然泪下。文章的篇幅只不过一千五百字,然而构思精巧,脉络连贯,情调和谐,闪烁着感人的魅力。

又如《匆匆》一文的“焦点”统一在一个“轻”字上,全篇轻轻悄悄,五百来字数,结构只转半个弯;多数句子五六个字,简短伶俐;一连串疑问不求解答,飘忽即过;燕子杨柳、青烟飘风、薄雾游丝,一切是那么轻灵,但这种轻灵的美又与作者“不能平”的沉重心绪统一在一起,艺术地表现出一个正直知识青年在风华岁月里对生活的思索与人生的选择。

又如《荷塘月色》,先伏一笔“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给全文安设的“文眼”,意在写心中的颇不宁静,但一路写来,却又处处见“静”。文章以一路行去为行文线索,从小路到荷塘,形成明显的空间层面,从伫立环顾到神往凝想,形成从外到内的联想层面,使各层景致得到步步深化,使内心思绪慢慢得到净化,加上首尾呼应,都显示出构思的巧妙精美。《春》从多侧面细描春之生机,而把“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文眼置于叙述之中,毫无斧凿之痕。《松堂游记》虚实并举,又一情灌注。朱自清的散文就是用艺术构思的珍珠串起的晶莹闪光的“项链”,精美、和谐、匀称。他那精巧的构思,实在耐人寻味。

散文贵有“文眼”,“眼”是散文艺术构思的焦点。朱自清善于把散文的思想和艺术有机地统一在一个焦点上,精巧而不露雕琢之痕。《匆匆》的焦点统一在“轻”字上,全篇轻轻悄悄,五百来字数,结构精巧,多数句子五六个字,简短伶俐,一连串疑问不求答,飘忽即过,燕子杨柳、轻烟飘风、薄雾游丝,一切都是那么轻灵,但这种轻灵的美又与作者“不能平”的沉重心情统一在一起,艺术地表现出一个正直知识青年在风华年月里对生活的思索与人生的选择。《春》中“一年之计在于春”是作者构思的焦点,全文工笔细画的春天的自然景物,春天的生机和创造力,就是为了写人们对春天的希望,写人们的创造精神。朱自清的散文是用艺术的珍珠串起的晶莹闪光的项链,精美、和谐、匀称。在结构形态上,有象《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执政府大屠杀记》、《背影》等以叙述线索缝合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的各种材料的结构方式,也有象《冬天》、《春》等以内在的思想感情连辍各种不相关联的“画面”或“片段”的结构方式,尽管方式不同,但都给人有紧凑、严谨的整体美。《绿》起首是“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末尾写到“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首尾呼应而又变化无穷。《荷塘月色》开头是悄悄地带上门出去,一路写尽月色中荷塘夜景,和由此而产生的联想,结尾处“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联想与情感的涟漪嘎然而止,但结构上丝毫不给人有破绽之感,而是前后相称,和谐,完美。

虽然朱自清的散文篇幅大多不长,篇幅短小 ,结构精巧但其构思却颇具匠心。无刀刻斧凿之痕;《荷塘月色》虽说为了写心中的不宁静,但一路下来,却处处见“静”。 朱自清的散文大都篇幅不长,但无论是叙事散文还是写景散文,篇章布局十分精当,显示出精巧、缜密的特点。而《荷塘月色》在谋篇布局上似乎很随意,实则匠心独运,具有散中见整,整中有散的结构特点另外, 朱自清也善于运用通感手法来塑造形象美。《背影》是朱自清散文的代表作,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散文的杰作。《背影》能很好地体现“纵贯式”的线索结构,研究朱自清的散文不可不谈“《背影》”。“背影”是 全文的题目,是全文的“文眼”,更是全文的线索。《背影》

前后的叙述,都是必须交代的:“这个背影是在冬日,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 奔丧回家时”的“背影”,开头的“背影”伏笔,到结尾是 “近年来,父亲和我东奔西走,出外谋生,读到父亲的来信,想到父亲的背影”,首尾照应。看似刻意雕琢,实则必要。如果没有这种不可少的交代,写这个特殊情况、特殊场合的背影就不清楚了。行文中间,两次写父亲的“背影”,用笔却一详一略,买桔子时的“背影”,作者以白描的手法细细描绘,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在上面,两脚向上缩”;买桔子回来; “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 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这段描写,清淡质朴,情真味浓,表现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爱护;也反映了朱自清对慈父的怀念之情。父子情真, 通过“背影”这一纵贯式的线索,把父子之情表现得含蓄而淡沉,所谓“于平淡中见神奇”。例如 “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清香是嗅觉感受, 可闻而不可听, 可嗅而不可见。作者把淡淡的清香比做渺茫的歌声, 就让读者很形象地体会到这香气是飘渺不定、似有若无的,非常新颖而又贴切。再如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朱自清把树影与月光交织在一起时所构成的黑白相间的优美画面的视觉形象, 转化为听觉形象, 激起读者无穷的遐想。这样写, 不但可以促使读者进一步想象荷塘上和谐的画面, 宁静的气氛, 而且大大丰富了月下荷塘诗一般美的意境。

朱自清散文的缜密表现在结构的匀称和精巧上。要在极经济的篇幅中构思作品, 因此, 他十分重视结构艺术, 善于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的提炼和选择。在《荷塘月色》中,作者以时间为顺序, 从作者在心绪不宁的夜晚出游荷塘写起, 到游归结束, 以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随着作者足迹的或行或止, 视线的远近高低, 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来描绘景物, 抒发感情。这样的结构严谨细密, 脉络清楚, 有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 达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可贵境界。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 我们不仅要体会朱自清先生那貌似平淡通俗实则浓缩隽永的文风, 还要学习朱自清先生正直高尚的品格。他的作文与做人, 永远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而《荷塘月色》在谋篇布局上似乎很随意,很“散”,实际上却是匠心独具。文章起承转合,首尾呼应,回环反复,果因相连,具有散中见整,整中有散的结构艺术。朱自清的散文以漂亮、缜密著称。漂亮, 指笔触的细腻, 描写的生动, 画面的优美。缜密, 指构思的精巧, 结构的严谨, 讲究谋篇布局。朱自清是一位善于以文字做画的高等画家。读他的散文, 有如观名画、读好诗之感。这种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的形成, 得力于他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对声音、色彩的敏锐感受和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这里着重谈谈《荷塘月色》中新颖别致的比喻和精妙传神的通感。

朱自清是一位善用比喻的高手, 他的比喻, 往往能出乎人的意料, 发前人所未发, 但又在情理之中, 贴切自然。如 “ 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以“亭亭的舞女的裙”喻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 赋予荷叶动态的美, 极为生动, 又极为贴切。再如 “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作者用“一粒粒的明珠”和“碧天里的星星”两个喻体同时比喻“白花”, 分别突出苍茫的月光底下的荷花的光亮和白花在绿叶丛中隐约闪烁的动态。从色彩和光华上极写荷花之美, 十分生动形象, 又不落俗套, 很能唤起读者诗意的联想和想象。

三、以小见大,平中见奇

以小见大是一般散文的一个重要特点。散文取材十分自由,可以选取重大的题材,也可以选取细小的题材。重大的题材固然便以反映生活本质,细小的题材也可

表现深刻的主题。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是小题材,如果作者用先进的思想和高度的艺术手法来描写,也能够寄托深刻的思想感情,取得以小见大,言近旨远的效果。

朱自清的散文创作,常以平凡、细微、为人们所忽略之处发现作文的材料,写得虽然似乎在人生里随处都散布着的每颗沙砾,看似细小、平淡,却写出新意。平实之中含深意,朴素之中有激情,读之使人惊叹,使人欣喜,以为是不易掘得的宝藏。仍以《背影》为例。《背影》是以小见大,平中见奇,朴中见巧的散文艺术精品。记叙父母对子女的爱可写的事情成千上万。作者介绍他写《背影》的情况时曾经谈到:“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

[5]眼前一般无二。”作者把其他的事情都舍弃了,只写了父亲送儿子上火车,给儿

子买橘子这类平凡的小事,尤其突出了可见性特别强的父亲的那个背影,用得是平常的字眼,但是,读者不能不被这些平凡小事写出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那种春雨般的父亲对儿子的至情至爱的情感所深深感动。父亲的背影,以小见大,从中传出父子间的多少深情!这一点很像著名的唐诗《游子吟》一样,把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种种复杂微妙的感情全部都凝聚在“临时密密缝”这个形象上。写了这个背影,就可见父子的感情于一斑,其他的事情便不必再写了。对朱自清散文了解极深的叶圣陶先生说过:“每回重读佩弦兄的散文,??我常常想,他这样的经验,他这样的想头,不是我也有过吗?在我只不过一闪而逝,他却紧紧抓住了”

[6]叶老的话很谦虚,但有力地说明了朱自清的散文极容易引起读者共鸣这一特点。

又如他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是一篇不朽的美文。作者笔下的那卷画舫凌波,灯月交辉、人影憧憧、歌声袅袅的秦淮河夜游图,曾打动过多少读者。据朱自清的夫人陈竹隐回忆说,有一次她和朱自清来到秦淮河边,望着荒寒、污浊的一道绿水,陈竹隐道:“这就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所说的秦淮河?没想到文人的笔下写得那么美!”由此可见,朱自清能将“沙砾”般普通、平凡、微不足道的事物,写得熠熠生辉、妙不可言,仿佛带着我们从最破旧最平凡的处所,走进极乐世界。

四、寓情于景,诗情画意

散文的情和景,互为表里、互为依存、互为渗透。景离开了情,就失去了内在的依据,而显得毫无生机;情离开了景,则失去了附依的对象,变得空泛而无依托。“景”使“情”物化,使情具有可感可触的形体;“情”使“景”意化,景获得了人的思想、人的感情和人的性格。“情由景所生,景为情所注”。

朱自清的散文文中有画,画中有诗,在描绘自然景物的同时,给景物抹上了主观感情色彩,创造出气象万千、风味别致的画面,把读者引入到诗画的境界。如《荷塘月色》: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屡屡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大革命失败后,朱自清目睹血淋淋的丑恶现实,内心感到极“不宁静”这种不宁静包含着愤懑、苦闷和烦躁的情绪,因而产生寻求与这种污浊社会完全不同的冰清玉洁的理想世界的寄托,都给抹上了一层朦胧迷离的色彩,正好使自己那不宁静的心情获得了暂时的解脱。因此,他走出房门,踏上小路,面对周围历历在目的景物,便触景生情,使静的景物成了动态的形象。田田的荷叶成了亭亭的舞女,零星点缀的荷花也成了刚出浴的美人,甚至送来屡屡清香,传来渺茫的歌声,整个荷塘焕发出一派生机。朱自清凭着对景物精微观察和体验,以流动传神的笔触,通过融情入景的写法,将主观感情和客观外物

篇二:特色美食选修论文

湘粤饮食文化之特色的比较 黄秋灿生技141 201420414121

摘要 中国是享誉世界的饮食文化大国,饮食一直是其文化发展的额原动力之一。处于对生命维系与生活享受的认识,先秦时期变牢固树立了礼乐文化始于食、“民以食为天”的饮食本位观念。本文以湖南,广东为地域,探讨湖南饮食,广东饮食文化的基本特征以及区域差异。湖南饮食文化中湖南人饮食喜嗜酸辣,湖南饮食文化具平民化、包容性等特征。而广东饮食文化中广东人无所不吃的性格,也正是其开放的心态在饮食上的反映。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地域性格。两地饮食文化各具特色

一、 湖南饮食文化基本特征 1.历史各时期湖南地区的食物的来源和构成

饮食是物质文化和社会风俗中最能反映民族或地区特色的一个部分,然而,由于食物是容易腐败的,加上史籍对古代人饮食生活及其习惯缺乏详实系统的记载,因此,对历史时期的地区饮食文化的来源和结构的研究,只能借助于有关的考古发现和历史时期湖南农业生产状况以及保存的文献记载,来分析和推测历史时期湖南食物来源和构成。 湖南,地处长江中游,湘、资、沅、澧四水纵贯全境,注入洞庭湖,土 地肥沃,气候温润,自然条件优越,是我国古代文化发达的地区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湖南先民的日常主食,据考古及史载资料证实,有稻、 粱、豆、麦、黍、稷、粟、米等,但主要是稻米。蒸饭用甑、锅、釜等。蒸 熟的饭,颗粒不粘,味甘适口。煮粥则用鬲,将米和水同放鬲中加火慢煮, 米熟即得。

饭粥蒸煮、菜肴烹调之后,须盛之以器,才能方便食用。当时湖南盛食 之器,不仅品种齐全,而且精致雅观。就质料而言,主要包括陶器、青铜器、 铁器、漆器等。这些食器,虽然自殷商以来就出现了,但在湖南,其造型具 有自己的特色。尤其是湖南长沙等地楚墓中出土的数千件漆器,造型优美, 色彩艳丽,花纹流畅。

秦汉两代,湖南的饮食文化逐步形成了一个从用料、烹调方法到风味风 格都比较完整的体系,其使用原料之丰盛,烹调方法之多彩,风味之鲜美, 都是比较突出的。 1972 年从湖南长沙市马王堆的软侯妻辛追墓出土随葬遗 策中可以看出,在 2000 多年前的西汉时,湖南的精肴美馔已近百种。仅肉羹 一项就有 5 大类 24 种。

从出土的西汉遗策中可以看出,汉代湖南饮食生活中的烹调方法比战国 时代已有进一步的发展,发展到羹、炙、煎、熬、蒸、濯、脍、脯、腊、炮 、醢、 、苴等多种。烹调用的调料就有盐、酱、豉、曲、糖、蜜、 韭、梅、桂皮、花椒、茱萸等。

由于湖南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所以自唐、宋以来,尤 其在明、清之际湖南饮食文化的发展更趋完善,逐步形成了全国八大菜系中 一支具有鲜明特色的湘菜系。一般说来,湖南饮食风俗主要有以下特征:

(1)、在湖南,“吃”具有比较丰富的社会意义。首先在人们的婚嫁丧娶 这类大事中,总是以吃作为其重要内容。结婚称“吃喜酒”;死了人,俗称 “吃肉”;添了人口,一定要吃“满月”;过生日,则要吃荷包蛋,吃“寿 面”。其次,“吃”也是人们重要的社交手段之一,朋友、熟人见面,第一 句问候常常是:“吃了饭吗?”去朋友家做客,能够吃到 10 样或 12 样菜, 就意味着受到了主人最热情的款待。

(2)、在湖南,由于地理、气候等方面的原因,绝大部分地区种植水稻, 人们日常饮食以大米为主食。但在少数山区,特别是湘北山区的一些地方, 种植旱粮作物,只能以玉米、红薯、马铃薯等为主食。近年来,这些地区经济逐步发展,生产烤烟或药材,卖给国家可

以换回大米,所以逐渐也以大米 和玉米为主食了。红薯、马铃薯逐渐从主食中分离出来而成为制作淀粉类食 品、酿酒、晒干菜等的原料或养家畜的饲料。在湖南,无论城市乡村,人们 都是一日三餐。所不同的是,城市中,早餐比较随便,一天之内最重晚餐, 一周之内最重周末的饮食。乡村中,一天三餐无明显差别,每逢农历节日或 节气,在饮食上一般要比城市来得隆重。一年之内,最重春节前后的饮食。 此外,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几乎家家户户都要根据季节时令来制做一些腌 菜、干菜、泡菜、酢菜、腊菜。每逢客至,总要端上桌来显示主妇的手艺和 持家能力。

(3)、不分男女老幼,普遍嗜辣。无论是平日的三餐,还是餐厅酒家的宴 会,或是三朋四友小酌,总得有一两样辣椒菜。

据说辣椒原产于南美洲热带地区,明末传入中国。湖南地理环境上古称 “卑湿之地”,多雨潮湿。辣椒有御寒法风湿的功效;加之湖南人终年以米 饭为主食,食用辣椒,可以直接刺激到唾液分泌,开胃振食欲。吃的人多起 来,便形成了嗜辣的风俗。湖南人吃辣椒的花样繁多。将大红椒用密封的酸 坛泡,辣中有酸,谓之“酸辣”;将红辣、花椒、大蒜并举,谓之“麻辣”; 将大红辣椒剁碎,腌在密封坛内,辣中带咸,谓之“咸辣”;将大红辣椒剁 碎后,拌和大米干粉,腌在密封坛内,食用时可干炒,可搅糊,谓之“胙辣”; 将红辣椒碾碎后,加蒜籽、香豉,泡入茶油,香味浓烈,谓之“油辣”;将 大红辣椒放火中烧烤,然后撕掉薄皮,用芝麻油、酱油凉拌,辣中带甜,谓 之“鲜辣”。此外,还可用干、鲜辣椒做烹饪配料,吃法更是多种多样。尤 其是湘西的侗乡苗寨,每逢客至,总要用干辣椒炖肉招待。劝客时,总是殷 勤地再三请吃“辣椒”,而不是请吃“肉”,可见嗜辣之甚。近年来,湖南 菜颇受欧、美、东南亚地区顾客的欢迎,尤以美国及加拿大人喜食味浓、香、 鲜、辣的湖南菜。在美国,有的湘菜馆门前悬挂画有大红辣椒的牌子,上书 湖南辣椒,馆内女招待的围裙上,也绣着大红辣椒。

(4)、湖南人爱吃苦味。据文献记载,其渊源可追溯到先秦。《楚辞·招 魂》中有“大苦咸酸,辛甘行些”的诗句。这里的“大苦”,据说就是豆豉。 那么这种由豆类加工而成的调味品,已有 2000 多年的历史了。至今,湖南人 还有爱吃豆豉的习惯,如“浏阳豆鼓”,就是地方名优特产之一。其它如苦 爪、苦荞麦,也都是湖南人所喜爱的食湘俗嗜苦不仅有其历史渊源,而且有 其地方特点。湖南地处亚热带,暑热时间较长。祖国传统医学解释暑的含义 是:天气主热,地气主湿,湿热交蒸谓之暑;人在气交之中,感而为病,则 为暑病。而“苦能泻火”、“苦能燥湿”、“苦能健胃”。所以人们适当地 吃些带苦味的食物,有助于清热、除湿、和胃,于卫生保健大有益处。

纵观湖南的地势地貌,湘北多为湖区,湘西南多为山区,湘中则为典型 的丘陵地带。这种地域上的差异,导致了湖南各地饮食风俗的多样性。我们 把它划为三个食风区进行介绍,即湘西食风区、湘中南食风区和湘北食风区。

2、湖南特色美食文化形成的地理以及历史原因

南湘江流域的菜制作精细,用料广泛,口味多变,品种繁多。其特点是:油重色浓,讲求实惠,在品味上注重酸辣、香鲜、软嫩。在制法上以煨、炖、腊、蒸、炒诸法见称。 地理位置上,湘东南多为丘陵和盆地,农牧副渔都很发达。湘西多山,盛产笋、蕈和珍野味。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长沙地区就能用兽、禽、鱼等多种原料,以蒸、熬、煮、炙等烹调方法,制作各种款式的佳肴,逐步形成了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3种地方风味为主的湖南菜系。

西汉时期湘菜的烹饪技艺就已达到一定水平,据对马王堆汉墓出土之烹食残留物及一套竹简菜谱进行考究,证明当时楚人已利用数十种动植物烹制菜肴。显见湘菜发展历史至少已有两千多年,可谓源远流长。很早以前,仅有官卫及显达之家雇请厨师为其烹制湖南风味菜肴。随后湘菜普及至寻常巷陌,平凡人家。清末,长沙城内始有营业性菜馆,分轩帮、堂帮两种,皆营湘菜,曾有十大菜馆,称之《十柱》。永庆街亦曾有一处湘菜祖师庙——詹王宫,同仁常聚於此,切磋技艺。历多代名师之努力,湘菜已具较完备的理论,并继承和创新出不少闻名于世的特色佳肴。

据《中国烹饪》上发表的吴世昌、常任侠的专家考证,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出现南北风味的分野。北菜以秦、豫、晋、鲁为中心,活跃在黄河流域。它以羊、牛、猪为主料,家禽野味共登餐盘,喜爱鲜咸,汽汁醇浓,其典型菜点是“周代八珍”。南菜以荆、楚、

伍、越为主体,波及长江流域,它是水鲜中杂以异肴。鲜咸中辅以酸甜。《辞·招魂》中描述的一份楚宫祭奠菜单中,炖甲鱼焖乌龟、煎鲫鱼、烹野鸭等可见一斑。湖南古为楚国之地,如果就今日之鄂菜源于楚菜之话,那么湘菜与鄂菜是同出一策,以楚菜为母体演化而来。

在长沙马王堆汗墓中曾出土许多被切剁的禽兽骨头。经专家鉴定,这些东西是经烹饪加工而埋入地下的菜肴。从墓中出土的部分遗策看,当时菜肴的烹调加工方法很多,有羹、炙、煎、熬、蒸、腊、炮等十余种。此外,遗策上还讲到调味品的运用。当时调味品相当丰富,有酱、盐、醋、曲、糖、蜜、姜、桂皮、花椒等。2100多年前的这些烹调方法和调味品,至今大部分仍在湘菜的烹调加工技术中沿用。仅从西汉前后这个时期算起,湘菜的发展史也至少也有两千多年了。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如果说湘菜挤身八大菜系其历史渊源悠久是原因之一的话,那么湖南在烹饪饮馔上有着优厚的地理条件是原因之二。

湖南因位居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又因湘江纵贯全省,故简称湘。全境三面环山,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湘、资、沅、澧四水自此发源。奔流会聚洞庭湖,再注入长江。葱郁的山林,蕴藏无数的资源;纵横的江河湖泊,灌溉山地;山水的滋润惠泽,形成丰饶而美丽的自然资源。洞庭湖为全国最大的淡水湖,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描述洞庭湖说:“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江水之胜,尽在此中。历来湖面缩小,渐呈为全国著名四大米市之一,有“湖广熟,天下足” 之谚。为全国富蔗之区。西部雪峰山、武陵山、重岩叠嶂,又兼具四季分明,气候温湿、物阜民丰的特点,素称“鱼米之乡”。在历史背景上,因湖南地处内陆,与外界接触较晚。就取材而方,多运用本地的农产、水产,少自外地输入。以新鲜、价廉物美为原则,依四季物产的不同,所烹制的菜肴富有变化。长期以来形成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所以湘菜能保存其传统特色,渐成为一个独立的湘菜系统。

湖南沉浸在山情诗意之中,山的厚实壮阔练就出湘人刚强的个性和里外如一的骡子脾气。水的纤细柔美,教湘女多情;而大自然的熏息,“大块假我以文章”,更使得湖南文风兴盛。靳开湖南人武可动枪杆,文可摇物笔杆,文武兼备,刚柔并济,一如地理环境坐拥巨峰大湖的非凡气势。古称“为楚有才”。

二、 广东饮食文化的基本特征

1、 历史各时期广东地区的食物的来源和构成

广州自古就是我国南方重镇,秦始皇统一岭南之后,汉越文化和生活习俗很快融合,广州成为岭南文化的中心地。古广州一带河汊纵横,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其西面、东面和北面丘陵环绕、林丰草茂,岭南佳果丰富,飞禽走兽亦多;南面临海,滩涂辽阔,出产不少咸淡水产和两栖类动物,这使古广州成为中国饮食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粤菜的形成历史悠久,大量中原移民岭南,使广州饮食文化深受中原影响,早在汉魏时,广州的蛇肴、烤鹅和鱼羹已有影响;宋末时,宋帝带厨南逃,不少宫廷美食流传到广州民间;鸦片战争后,欧美各国的传教士和商人大量涌入,广州万商云集,为饮食业的发展提供了广泛市场。粤菜博采中原美食和西餐之长,再吸收广东境内地方菜的优点,正如广州的文化,融汇古今,贯通中西,形成了有别于国内其他地区、独具特色的广州饮食文化,并赢得了“食在广州”的美称,名扬海内外,无数游客慕名而来,品尝美味佳肴,感受这独特的岭南饮食文化。

广州给人最明显的感觉就是酒家饭店特别多,只要你想吃东西,随时随地都能吃到丰俭由人、各式各样的美食。茶市是广州饮食最能吸引人的一大特色。以前广州只有“早茶”,现在已发展成早、午、夜三个茶市。几乎所有的酒家饭店都开设茶市,客人一落座,服务员立即前来招呼:“开几位?饮什么茶?”茶市供应各式咸甜干湿点心,如自助餐,凭君所好,各取所需,价格也很实惠,一般市民都能消费。广州茶市成为朋友相会、交流思想的重要社交场合,成为家人团聚、共享天伦的重要方式,是现代紧张、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的有效缓冲,是一些人特别是老年人休闲的重要方式,一份早报,一盅两件,坐上几个小时,边吃、边看、边聊,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粤菜选料非常广博奇特,蛇

为龙、鸡为凤、猫为虎、老鼠为嘉鹿,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中游的,几乎都在烹煮之列。粤菜讲究鲜嫩爽滑,夏秋清淡,冬春浓郁,使用独特风味的调料,采用煲、烤、泡、炒、熬和火局等技法,烹制出独具地方风味的佳肴。粤菜的“生猛海鲜”别具特色,不少酒楼饭店未装修好厅房,先要设计门口的海鲜池,陈列几十种生猛海鲜,以招徕顾客。粤菜中的煲烫、喝凉茶是广州人适应地理气候环境、因地制宜的创举,“今天煲什么烫?”是家庭主妇见面聊天的必备话题,老火靓烫其中的学问实在不少。 广东文化与饮食习俗,人类对食物的选择不仅取决于其个人的机体特征、时代条件、周围的自然环境等,而且更取决于其文化特点。不同的文化,对食物有不同的标准和消费方式,如中国人视动物的肝、肾、心肺为佳肴,所谓“以形补形”,而美国人却拿来喂猫、狗,认为对人健康无益;中国人不习惯吃蜗牛,而法国人却视之为珍品;印度是世界上养牛最多的国家,但他们却宁肯饿死,也不吃牛肉,连联合国救济署运到印度的牛奶也只能被倒进大海,这与他们的传统文化(宗教信仰)有密切关系。 饮食风俗是广东文化很有特色的一个分支,粤菜享誉海内外,“食在广州”也早已闻名于世。饮食的改革与创新始终不能离开文化的范畴,通过对广东饮食现象的描述与分析,我们可以透视其生活方式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 选料杂博无所不吃 粤菜作为我国八大菜系之一,尤以选料之广博而闻名。在粤菜中,飞禽走兽、山珍海味、野菜山花,无不可入肴,蛇、鼠、雀、虫、狗、猫等,在其它菜系中令人瞠目结舌的选料,却被奉为席间珍品。如蛇是其它省份的人不敢入口的,如古时代有“杯弓蛇影”的成语,连误以为蛇的影子映在酒杯中就要吓得生病,更不要说吃了。而在粤菜中,蛇却是上佳选材,广东人吃蛇,可谓源远流长,而在粤菜中却是上佳选材,《南越异物志》中就有一首吃蛇的歌谣:“蚺蚺大蛇,既洪且长,宾亨嘉宴,是豆是觞。”如今,广东的蛇馔已有近50余种,并有多间以蛇为基本菜式的餐馆,许多外国人、外地人来广东,都会品尝一下蛇馔,以为快事。

2、 广东特色美食文化形成的原因

事实上,广东人的这种无所不吃的性格,也正是其开放的心态在饮食上的反映。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地域性格。广东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必经之地,形成了广东人一种开放性的思维结构,同时由于地处边疆,历代王朝对它的控制比内地弱,受正统封建思想的影响较小,中原传统文化对它的影响不断淡化,从而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容纳力。 博采众长讲究实际 粤菜形成于秦汉时期,它以本地的饮食文化为基础,吸收国内京、鲁、苏、川等菜系的精华和西餐的烹饪技术,如粤菜中的泡、扒、川就是北方的爆、扒、氽中移植过来的,煎、炸等法就是从西餐中借鉴过来的,逐渐形成独特的南国风味。 凡是相似的文化,都可以从历史接触中探求关系,在两地同样事物的比较中,质的相似愈大,相互传播也愈显著。

广东文化的开放性,必然具有兼容性,从而使饮食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特点,在不知不觉中推动饮食习俗的发展。 广东饮食习俗在博采众长的同时,能逐渐摒弃外地饮食中的某些陋习,形成不尚奢华、讲究实际的风格。广东人的饮食,讲究少而精,即使宴请宾客,也绝不铺张浪费,以吃饱、吃好为原则,这与北方的某些地方的大吃大喝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北方人的铺张,正是由于礼仪上的拘泥,这固然有其豪爽可爱的一面,但更应看到,饮食上的繁文缛节,是无法为现代社会的行为方式所接纳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广东人不重视礼仪,恰恰相反,广东人请客非常注重礼貌,使客人乘兴而来,尽兴而归,而那种脱离实际的铺张,则是务实的广东人所不愿为之的。 广东人体现在饮食风格上的务实精神,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广东人不尚虚名,讲究实际,儒家文化中注重形式等务虚的精神对广东的影响不深,相反,他们却受到西方人的求实态度的熏陶。这种影响形成了广东人对饮食既能博采众长,却又保持着务实态度。 制作精细追求享受 一道鲜美佳肴的制作,有赖于各个环节之间有条不紊的协作,粤菜在配料、刀工、火候、烹饪时间、起锅、包尾、器皿、上菜方式等诸多环节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如做鱼讲究即杀即烹,这样才能保持鱼的鲜味;再如其拼盘的制作,必须注意配料的选择,以达到造型美观、口味丰富的效果,一道好的拼盘,不仅是一盘佳肴,更是一件艺术品,让人赏心悦目,胃口大开。 在粤菜中,最见于师傅制作功夫的莫过于鸡馔了,凡几百种之多,能让客人遍尝几十种鸡肴而绝无重

复之感,几乎每个有名的酒家都有自己创制的招牌鸡,如广州酒家的文昌鸡、北园酒家的花雕鸡、佛山的柱侯鸡、清远的白切鸡等,不胜枚举,各具特色。如白切鸡,必须选用小母鸡或阉鸡,以清远三黄鸡为最佳,制作中最重要的是火候,以刚熟、切开后两腿骨还微带血丝者为宜,倘若过火,肉质变老,便失去了白切鸡爽滑鲜美的特点。 饮食制作的精细,与广东人强调个人价值、追求享受的文化分不开。享受并不是片面地追求吃喝玩乐,它属于一种道德的范畴,同禁欲主义相对应。禁欲主义拒绝尘世的财富和享受,抑制欲望以达到某些社会目的或道德的自我完善。从道德类型来看,广东文化不属于禁欲主义,而表现出享受主义的倾向,充满了世俗享乐的人性和情调,表现在对舒适、快乐、美好生活的追求,以拼命地干活,尽情地享受为宗旨。享受一词,在中国文化中一直被赋予贬意,总把它与不劳而获联系在一起,认为享受就是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似乎只有资产阶级才有资格享受。其实,享受是人类非常高级的一种生存方式,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的一种必然的文化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饮食习俗更向高档次发展,对传统的价值观念进行强烈的冲击,传统儒家思想的“君子固穷”,安于“箪食瓢饮”的生存观念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儒家把操守作为衡量人格的唯一标准,把守穷作为坚持操守的象征,这种思想的本质是将人类限制在最低的生活水平线上。改革大潮中的广东人意识到,生活上不尚奢华是可取的,但绝不能以穷作为判定操守的标准,这使他们能够放开思想,去勇敢追求生活标准的不断提高。 “食在广州”,这是国人对广东饮食文化的赞誉。广东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不仅内涵丰富,而且有着极其浓厚的南粤特色:烹饪原料的广取博采、烹调方法的精妙独特,既重食又重美,有着独特的审美理念,体现色、香、味、形有机结合。相信,随着广州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食在广州”潜力无限,未来的前景将更加辉煌

结论

梁启超先生说“湖南之士可用,广东之商可取;湖南之长在强而悍,广东之长在富而通。”湘人具有热忱、豪爽、负责的本质,自晚清至名国实是人才济济,代有豪贤,在中国史上有主足轻重的地位,他们的饮食嗜好及其影响是使湘菜升华到全国原因之三。 饮食习俗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食物不仅仅是含有可供人类利用以维持生命的有机物,对于每一种食物及其消费方式,还需要由文化对其可靠性加上同意的标签。湖南人广东人对其饮食的选择,也正是其文化长期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美食的改革与创新,可以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必须以文化为基础,才能够为人们所接受和喜欢。 异彩纷呈的饮食文化,反映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两地饮食文化特色的差异,不仅是两地地理的差异,更是两地不同历史文化孕育的差异。

参考文献

【1】 嘉庆《湖南省通志·物产》。

【2】 光绪《麻阳土特产表》。

【3】 王学泰:《华夏饮食文化》,中华书局1997年版

篇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论文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和进步,无一不得益于改革开放这一伟大的实践创新,无一不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伟大的理论创新。伟大的实践孕育了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又指导并推动着伟大的实践。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质上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二者辩证的、内在的、有机的、不可分离地紧紧联系在一起。

一、 党领导人民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

展的派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既有理论根据、历史根据,又有现实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在改革开放的崭新实践基础之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保持蓬勃生机和活力的永恒源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活水源头,可以说,一部中国改革开放史,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史。

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后,我们党处在一个重大历史关头,就是能否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势,从困难中重新奋起,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开辟新的道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启了全面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是最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发生政治风波,国际局势风云突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空前巨大的困难和压力,在这个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受命于危难之际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受住国内外政治风波和经济风险等种种严峻考验,在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发展变化的基础上,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承上启下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

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创新成果。

二、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领导改革开放的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在改革开放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在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下,如何科学总结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回答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邓小平理论从时代特征和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从我们党的立党宗旨和治国目标,从我国面临的国际挑战和机遇,全面、系统、深刻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战略目标、战略步骤、战略布特、战略重点等等,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到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到实施写}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到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从促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到正确应对和驾驭经济全球化、促进共同发展等等,形成了一系列富有独创性的理论成果,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进新世纪新阶段后的世界大势和我国的发展变化,顺应人民过上全面小康生活的新期待,提出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建设。

和谐世界等思想,用新的思想观点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这个基本问题上所形成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和丰富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把

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从而在改革开放中使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索和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在改革开放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推向了21世纪 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强调要把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围绕这个目标,邓小平同志对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新思想。江泽民同志深刻分析世纪之交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正确把握党的历史方位,明确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切实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21世纪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提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索和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基本问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拓宽和提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邓小平理论高度关注发展问题,明确提出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问题之一,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决定性意义,强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问题同党的性质、党的执政理念联系起来,明确提出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提出“五个统筹”,强调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三、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使命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主旋律,是贯穿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一条主线,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国改革发展进人关键阶段,我们在前进中面临不少鱼待解决的新课题新矛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还面临着攻坚克难的繁重任务。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改革开放这一新的伟大革命,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强大动力,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强大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开放的理论体系、是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体系,实践永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是要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新的发展阶段,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坚持,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好实践。二是要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我们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也是贯穿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灵魂。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市在全体党员干部中深人开展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要继续深人扎实地进行下去,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和观念大转变推进经济社会大发展。三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这些精辟论述,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在党和人民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讲得很透彻、很深刻、很到位,我们要毫不动摇地把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下去。这是我们党经受风险考验、实现执政兴国使命的最可靠保证,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要求。四是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既是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又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键所在。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必须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方、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论文特色》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meiwen/4266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