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美文好词 > 规章制度 > 政务新媒体管理制度

政务新媒体管理制度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7-07 07:00 | 移动端:政务新媒体管理制度

篇一:新媒体时代政府社会管理思维的新转变

新媒体时代政府社会管理思维的新转变

2012年07月13日 14:27 来源:《社会主义研究》2012年1期 作者:赵春丽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61

【内容提要】 新媒体时代社会管理面临着突出矛盾:集权治理的惯性与分权善治诉求之间的矛盾、社会组织管理行政化与社会组织方式自治化的矛盾、自上而下的利益聚合与自下而上的利益表达的矛盾、社会稳定和谐的政治愿景与社会问题放大化的矛盾。在此背景下政府应实现社会管理思维的转变,要以放权服务思维取代集权命令思维,以平等合作思维取代单向监管思维,以对话共识思维取代主观专断思维,以柔性开放思维取代以刚性压制思维。

引言

社会管理是指“以维系社会秩序为核心,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认同、秉持社会公正、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治安、应对社会风险,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创造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基础运行条件和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的活动。”①社会管理活动的最重要的主体是政府,社会管理思维是指政府所持有的管理社会生活、社会事务和社会组织的基本理念和方法。

所谓新媒体,主要是指以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为基础,以有别于传统的传播方式实现传播的新型媒体,具有非线性(超媒体)、交互性、超时空、个性化、虚拟性、即时性等特征。互联网、博客、微博、手机短信、彩信、手机报媒体、移动电视等各种移动媒体是新媒体的典型代表。新媒体不但是社会传播的重要载体,本身已成为特有的社会符号和景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事件交融、重构,成为推动社会前行的重要力量。在社会急速转型的今天,各种社会关系变得异常复杂,不同阶层的利益冲突可能激化,社会问题也日益增多,伴随着新媒体无中心化和不确定的传播,社会矛盾变得更加敏感、胶着和复杂化。如有学者认为:“在当今社会信息化,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网络文化问题日益突出,面临严峻挑战与威胁”。②然而,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难以适应新媒体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社会管理制度的滞后与不断变化的现实之间的不协调已经日益凸显。作为社会公共权力执掌者,政府应该不断转变思维方式,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方法,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社会转型的要求。

一、放权服务思维取代集权命令思维

1.新媒体时代集权治理与分权善治的矛盾凸显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社会组织与团体涌现,民间社会开始自立于政府之外,构成了除官方和个体之外的第三种力量,呈现蓬勃生机。但是政府集权治理的惯性并未因此而消解,不少公共管理部门和干部却仍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金字塔式管理方式,采用政府包办一切的思维和工作方法进行社会控制与管理,管理层级复杂,在面对突发性事件时,比较习惯用行政命令的手段去推动工作,容易导致矛盾激化。社会治理中呈现权力过于集中、反应迟钝和被动、手段单一、矛盾易激化、重管制轻服务、重审批轻监管、政出多门、惯于采取行政手段和强制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等特点。这种方式忽视或不信任民间社会力量在解决社会矛盾中的作用,导致政府集权治理与社会各种力量分权善治诉求的矛盾,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在社会【关 键 词】社会管理 新媒体 新思维

生活中的全面渗透加剧了这一矛盾。新媒体具有无中心化、高度互动性的特点,信息中心不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信息不再被垄断于个人或机构。尽管政府仍是最大的信息资源的掌控者,但互联网等新媒体的运用,使信息流通从单通道向混合型渠道转变,让每个人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每一个人都是中心”③,个体与社会组织均有了信息发布、分享与传播权,信息权力不断扩散,权力的无中心化和分散化触及社会结构最深层,“分权心态正逐渐弥漫于整个社会之中……传统的中央集权的生活观念将成为明日黄花”④,信息等级结构和信息割据被打破,信息互动和共享的民主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信息管理权力与方式也必须随之改变,通过集中管理信息的方式和行政命令的方式来实施社会管理显然捉襟见肘。近年来一些地方的社会矛盾随着新媒体的传播酿成更大的群体事件,表明集中管理、命令管制让政府陷入被动和尴尬的境遇。

2.以放权服务取代集权命令思维

一方面,要进行扁平化放权式改革,超越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二元对立思维,通过电子政府打造扁平化放权式政府结构,建立整合性、动态性、发散性的电子政府架构体系,压缩政府管理层级,实现现实政府与虚拟政府管理的结合。现实政府管理中,科层制不可或缺,是现代政府管理效率和执行能力的保障,然而,基于互联网的以电子政府为标志的“虚拟政府”组织,则须用虚拟化思维进行政府管理,致力于减少中间管理层级,推动政府的扁平化,减少审批事项和层级,减少不适当的规制。同时,建立网上虚拟社区,利用新技术帮助人们进行自我、自主管理,推进基层社区自治,引领民众直接参政议政。另一方面,放权的同时,利用新型媒体加强公共服务。对社会管理来说,管理是手段、服务是目的,而新媒体的精神就是免费、共享和服务,新媒体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提供了平台和技术手段,新媒体所提供的信息办公平台为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提供了技术条件。应充分利用虚拟组织的灵活性和便捷性,重新构建政府、企业、民众三者的互动关系,建立跨越时间、空间、部门的提供每天二十四小时、每周七天的全天候的“一站式”政府服务体系,实现无细缝化链接,一些临时性的业务可以通过建立虚拟机构,在网上进行办理;一些跨地区跨部门的业务也可通过网络进行协调整合,使公众只要登录某政府网站,就可以享受到政府提供的所有网上服务项目,民众不需要进入各个专门的职能部门,而是在统一的网站进行全面的服务。

二、平等合作思维取代单向监管思维

1.新媒体时代社会组织管理行政化与自治化的矛盾凸显

改革开放以来,新的经济成分和社会组织不断成长,然而,其管理方式依然具有强烈的行政化色彩,沿袭了以限制和控制为主要取向的民间组织管理体制,存在着大量不利于民间组织发展的制度性因素,如对民间组织寻找业务主管单位的要求、过高的登记准入门槛、年检的规定和请示报告制度、多头管理体制等等,导致我国民间组织发展中存在着官办色彩浓厚、规模实力偏小、资金缺乏、能力不强、效率不高、内部管理不规范等结构性缺陷,尚不完全具备组织性、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等民间组织应当具备的基本特征。⑤

近年来,依托于互联网,催生了大量不同于挂靠于政府部门的新民间组织,成为新的社会组织方式,深刻改变社会结构。一方面,社会不再以“单位”为纵向聚合纽带,而是出现太多的“横向”联系。新媒体强化人们的“弱纽带”联系,实现更多联系、更多交往,使得不同阶层、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人可以因为相同的兴趣、爱好和主题而自发地聚合在一起,并从线上活动扩展到面对面的线下活动,打破人际交往与人际组织的社会阶层、地理界限和文化隔阂,产生全新的人际交往关系和交往模式。这种模式必将映射在现实的社会结构,并不断地构成社会关系结构重组和再造的动力。另一方面,各类社会组织借助互联网获得了更为强大的组织、协调、沟通等社会动员能力。“社会性软件让人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组建群体和共

同行动的能力,我们的能力在大幅增加,这种能力包括分享的能力、与他人互相合作的能力、采取集体行动的能力,所有这些能力都来自传统机构和组织的框架之外。”⑥共享、合作和集体行动的障碍被彻底消除,产生了新的集体主义,“人人皆记”且实时协调代替了事前计划,人和人可以超越传统社会和地理与物理空间的种种限制,灵活而有效地采用微博、即时通信、移动电话、网络日志和维基百科等新的社会性工具联结起来,一起分享、合作乃至展开集体行动,协同合作越来越成为这个时代和社会甚至企业的必需。“知识、权力和生产能力将比历史上任何时刻更加分散,价值创造将更快、流动性更高、变动更快。”⑦借助于新媒体,各种社会组织可以即时发布信息进行组织动员,短时间内即可发起由虚拟到现实社会的行动,“反应快、动员成本低、自我组织、互动性高以及对现实事件进程的干预性强;”⑧各种社会力量都拥有对社会事务的发言权,也昭示着政府作为单一力量进行社会治理的局限性。这一切使得靠垂直的行政管理的方式难以适应具有强大自组织能力的各类公民社会组织,社会组织管理的行政化方式亟需改变。

2.以平等合作思维取代单向监管思维

身处信息化时代的转型社会,更需要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与协同治理,让国家权力更多向社会回归,充分发挥社会本身的力量,进行合作善治。

一要在社会管理中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公民个体的创造性,实现公民之间的平等。一方面,应充分调动和尊重公民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新媒体以更大限度解放了个体,“后信息时代的根本特征是真正的个人化”,“个人不再被淹没在普遍性中,或作为人口统计学中的一个子集,网络空间的发展所寻求的是给普通人以表达自己需要和希望的声音。”⑨另一方面,新媒体时代更多公民具有了自我实现和被尊重的强烈需要,法治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不同公民应享有平等的国民待遇,社会管理中要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二要实现社会组织的平等,实现社会组织无等级化,祛除社会组织的等级制和行政化,依据社会组织的行业性质实行分类指导和管理。三要实现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平等,尊重社会组织和NGO等的主体性。在平等基础上,实现公民在社会管理中的知情、参与和监督,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以及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合作。在社会保障中,除了政府承担的责任外,发挥社会和市场力量的作用。在社会利益协调体系中,让新媒体的便利能够惠及底层弱势群体,通过新媒体搭建利益表达和沟通机制;在权益保障体系中,建立集体谈判和平等协商机制。在社团管理体系中,从政治上防范、限制和控制、由许可审判式的监管到事后监督。

三、对话共识思维取代主观专断思维

1.新媒体时代自上而下的利益聚合与自下而上的利益表达的矛盾凸显

现代政府执政必须要把不同阶层民众的意见和利益要求加以聚合、综合,变成政府的政治主张和政策,并且强化其汇聚、反映表达各阶层政治意向的能量与功效。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民众拥有了更多自主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和途径。然而,受制于媒介体制和利益诉求渠道,民众利益表达依然障碍重重。进入新媒体时代,借助于互联网论坛、博客、微博等工具,自下而上的利益表达渠道开始畅通。民众开始便捷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真正的利益主张,利益诉求呈现出草根化和多元化的特点。

一般而言,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利益表达应该具有一致性,然而,在利益主体多元化的社会急速转型期,建立于传统单一公有制经济基础上的威权式政治利益表达机制并未随之迅速完成转变,政治系统的特殊惯性和机制固化与新媒体时代众声喧哗的民众表达形成鲜明的反差,使得自上而下的民意聚合和自下而上的民意表达呈现一定程度的分裂性。这表现为两者拥有各自的话语体系和表述方式,政府拥有自己的

话语套路,而民众借助于各种新媒体亦获得了更多的表达机会,也形成了自己的思维路径与话语方式。一些官方的话语难以像过去一样获得民众的坚定信任和拥护,而民众诉求未必能够全部倾听。这种分裂性尤其体现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舆论中,舆论导向呈现出民众对政府的严重质疑和不信任;而政府在公共突发事件处理时的遮掩和消息发布的滞后乃至话语应对方式都与民众诉求相距甚远。这既昭示出政府在处理社会问题上的失当,也反映着新媒体时代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代表者、维护者在方式方法上与民众利益诉求直接化、多元化的矛盾加剧。

2.以对话共识思维取代主观专断思维

新媒体在放大自上而下的利益聚合与自下而上的利益表达的矛盾的同时,也为政府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提供良好的契机和政治沟通环境。一方面,在新媒体力量的倒逼下,官本位的思想和主观专断做法越来越难以畅行于社会管理之中,另一方面,高度互动化、个性化和及时性的新媒体又为官民沟通、消除分歧、误解,树立政府形象提供了良好的政治沟通环境。因此,应以新媒体为契机,真正倾听民意,消弭民声与官声的断裂甚至对立。对此,应树立对话共识思维,共识思维不是主观武断,不是天马行空地臆想,更不是代替他人判断,是彼此站在他者立场上的情感沟通、平等对话、理性讨论、利益权衡上达成的共同的见解、判断或者结论。应放弃主观专断思维,转变为民做主的旧式执政思维,有效进行社会利益聚合。

新媒体为凝聚社会共识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一方面,新媒体为多元意见表达提供了一个多元化、去中心化的开放公共空间。多元意见是共识的前提,没有多元意见谈不上共识。多元意见既包括主流意见,也包括非主流“异见”,还有弱势群体的诉求。另一方面,新媒体提供了公共商谈机制。以互联网论坛、微博互动为代表的对话沟通机制,提供了传统媒体所无法提供的即时对话、沟通与回复机制,在民众中间以及民众与政府之间架起了双向沟通桥梁,“以商谈为形式,在辩论中产生的公共意见虽然产生在自主的公共领域中,但其影响力作用于制度化的政治系统中的协商活动,影响了法院、国务院、全国人大,并在正式决策中具有了权威的形式……这是一个政治影响转变为政治权力的过程。”⑩最后,新媒体具有强大的聚合功能,为凝聚多元意见,寻求“公约数”、“公意”提供了技术条件。尽管新媒体使得信息越来越分散化和碎片化,但是,通过搜索引擎、网络论坛、社交网络、微博等却为寻求社会共识提供了技术支持,政府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收集、甄别民情民意,对话沟通,凝聚共识。

要进行有效对话需要不断改进对话的方式方法。一要平民化。放低姿态,不说官话。新媒体扭转了传统的传播体系中传者和受众的不平等地位,受众分享了社会的话语权,政府及其官员以平等者与民众对话,才能换取民众理解。以居高临下的官话与民众沟通,势必引起民众的“围观”,造成新的隔阂。二要真心化。真话真情实意,说真话,讲实话,不虚夸,不夸海口,不说大话,言必信,行必果,获取民众信任。三要分众化。不同的受众群体应该有不同的对话方式和语言风格。新媒体时代受众是极度分化的,不同的受众群体的知识水平、社会阅历、认知评价、需求甚至兴趣爱好都有所不同,尤其是面对中国众多年轻的、充满政治热情而思维方式和文化认知都不同的80后和90后网民,使用传统的对话方式与语言表达可能会适得其反。四要行动化。对于政府和各级政府官员来说,不是为对话而对话,更重要的在对话的基础上,了解民情民意,以实际执政行为解决民众所关心的议题和正当合理的利益诉求。如果仅限于网络空间的“空对空”的沟通交流或是“高谈阔论”,则会失信于民。

四、柔性开放思维取代刚性压制思维

1.新媒体时代社会稳定和谐的政治愿景与社会问题放大化的矛盾凸显。社会稳定和谐是政府和民众的共同愿景,也是政府考核中的一项重要指标。社会稳定无疑是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是经济建设和国力持

续提升的前提和基础。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利益分配格局的深刻调整,我国进入矛盾多发的高风险社会,尤其是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借助于各种新媒体传播、发酵,社会问题和矛盾有不断被放大化的趋势。

第一,新媒体时代,社会矛盾的焦点增多。新媒体时代是一个全民皆媒体的时代,信息源难以控制,人人都是一个小媒体,而能量大的意见领袖则成为一个大媒体。在无数媒体的合力之下,曾经单一的舆论空间成为众声喧哗、热闹异常的公共表达空间,成为意见和观点的自由市场。这就意味着社会问题和社会焦点被不断释放,呈现日益增多的趋势。第二,新媒体时代,社会矛盾焦点强化和无限扩大化。一方面,信息传播过程难以控制,线性传播模式呈现网格化传播、裂变式传播,原有的社会矛盾焦点借助于新媒体传播效应被强化和放大。另一方面,开放性的新媒体使信息传播暗箱化走向公开化,改变传统的信息传播的封闭路径,走向开放多元,加剧信息控制失序。再次,由于表达内容审查的几近缺失,网络表达的随意性增加,感性化、情绪化、焦虑化的表达以及人际关系的倍数传播,使得社会矛盾呈现“火上浇油”之势,极易产生极化效应,使网络民意越来越偏离正常的轨道,走向极端化和偏执化。第三,新媒体时代,社会谣言增多,加剧社会不稳定。把关人的缺失和网络伦理道德的淡漠,各类谣言的传播急剧增多,加剧社会民众心理的不稳定性。第四,新媒体时代,社会动员的力量增强,群体事件借助新媒体变得更加活跃。2011年初突尼斯、埃及等西亚北非国家的社会动荡甚至权力更替中,社交网络(Facebook)成为强大的助推工具,互不相识的人们也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互相组织起来,因而这次社会动荡被称为“脸谱革命”。

这一切都使得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焦点放大化,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变得复杂化,当然也变得透明化、柔性化,而不少政府及其官员依然惯用刚性思维,追求社会的绝对稳定,习惯封堵、压制方式处理社会问题,对群体的请愿、动员等正当利益表达活动惊慌失措,把一切集体活动都视为违反社会管治秩序、政权颠覆的活动,对一些非政治团体的活动、一些亚文化群体聚会和思想学术交流活动等,抱以草木皆兵的警惕性,而采取强硬手段加以遏制。这些都难以获得公民认可,反而激发民众强烈的质疑和逆向心理,并借助新媒体传播引发更多的群体事件乃至暴力冲突。政府需要顺应新媒体发展潮流,顺势而为,借力新媒体,转变思维方式,革新社会管理方式方法。

2.以柔性开放思维取代刚性压制思维。面对社会矛盾不断放大化的趋势,政府应从刚性压制转向柔性治理思维,寻求社会的柔性稳定。柔性稳定,就是动用一切社会协同力量,法律的、道德的、民俗的,尤其是新媒体的力量,进行有效沟通互动、劝服,推进社会治理中的公开透明。

一要正确对待新媒体时代民众的利益表达诉求。借助于微博、社交网络等新媒体,民众意见表达和利益诉求变得更加活跃,但并不意味着社会的剧烈冲突,应该习惯性地把群体诉求看成推动建立公平公正的利益表达机制和社会分配体制的正常推力和正面动力。承认社会中不同社会组织和群体的自主性自治要求,重视各社会阶层的利益表达,充分顾及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把群众利益诉求及群体事件作为社会转型中的正常现象,“尽可能多地倾听社会各方面的声音,兑现社会公众的表达权……在众声喧哗中,尽可能打捞那些沉没的声音,是社会管理者应尽之责。以政府之力,维护弱势人群的表达权,使他们的利益能够通过制度化规范化渠道正常表达。”(11)用开放的思维,畅通表达渠道,规范表达方式,是让社会柔性化、稳定化的正确途径。

二是提升政府及各级官员柔性思维的能力。要能把复杂的政治社会问题的解决柔性化、人性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冷静应对,不是简单化、意识形态化,不上纲上线,就事论事。放下对立冲突、压制管治的传统套路,真正站在草根民众的立场,处理冲突柔和化、弹性化,解决问题人本化。着眼于深化改革,利用新媒体平台充分发展民主,建立社会减压阀,充分发挥政府门户网站的作用,设置民主参与平台和政府与民众互动平台,垄断信息、暗箱操作的做法与思维方式将会受到网民的强烈质疑,如果继续在网络空

篇二:新媒体在政府公关中的运用

浅论新媒体在政府公关中的运用

[摘要]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掀起传媒产业革命的新一轮浪潮,与传统媒体相比而言,新媒体具有个性化突出、受众选择性增多、表现形式多样、信息发布实时等新特点,具有交互性、全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等优势。新媒体作为公民参政议政的一个公共领域,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必须充分认识新媒体舆论的影响和现状,创新媒体环境下的管理和策略、方式和方法,运用高超的智慧和艺术处理方法使新媒体在处理政府公关中发挥积极作用,阻止其消极作用。

[关键词] 新媒体;数字化;政府公关; 积极作用;负面影响;

“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而言的。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为终端,向用户(即受众)提供视频、音频、语音数据服务、远程教育等交互式信息和娱乐服务,以此获取经济利益的一种传播形式。从内容上来讲,新媒体既可以传播文字,也可以传播声音和图像;从过程上来讲,新媒体既可以通过流媒体方式线性传播,也可以通过存储、读取方式非线性传播。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新兴媒体时代已经到来,新兴媒体已成为强有力的传播新锐,在新闻传播方面展现出的强大影响力,对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结构产生着强大冲击力。新媒体作为公民参政议政的一个公共领域,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在政府公关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一、新媒体的特点

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其最大特点是打破了媒介间的壁垒,消融了媒体介质之间,地域、行政之间,甚至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边界。具体讲:

(一)媒体个性化突出

由于技术的原因,以往所有的媒体几乎都是大众化的。而新媒体却可以做到面向更加细分的受众,可以面向个人。个人可以通过新媒体定制自己需要的新闻。这与传统媒体受众只能被动地阅读或者观看毫无差别的内容有很大不同。

(二)受众选择性增多

从技术层面上讲,在新媒体那里,人人都可以接受信息,人人也都可以充当信息发布者,用户可以一边看电视节目、一边播放音乐,同时还参与节目的投票,还可以对信息进行检索。这就打破了只有新闻机构才能发布新闻的局限,充分满足了信息消费者的细分需求;与传统媒体的“主导受众型”不同,新媒体是“受众主导型”。受众有更大的选择,可以自由阅读,可以放大信息。

(三)表现形式多样

新媒体形式多样,各种形式的表现过程比较丰富,可融文字、音频、画面为一体,做到即时的、无限的扩展内容,从而使内容变成“活物”。理论上讲,只要满足计算机条件,一个新媒体即可满足全世界的信息存储需要。除了大容量之外,新媒体还有“易检索性”的特点:可以随时存储内容,查找以前内容和相关内容非常方便。

(四)信息发布实时

与广播、电视相比,只有新媒体才真正具备无时间限制,随时可以加工发布。新媒体与用强大的软件和网页呈现内容,可以轻松地实现24小时在线。

新媒体交互性极强,独特的网络介质使得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关系走向平等,受众不再轻易受媒体摆布,而是可以通过新媒体的互动,发出更多的声音,影响信息传播者。

二、新媒体对政府公关中的积极作用

(一)树立政府在公众中的良好形象

政府形象作为政府行为的存在方式,或者说作为公众对政府行为的一种认同,其吸引力、影响力、辐射力在当今社会得到空前强化,为越来越多国家和政府所重视。良好的政府形象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对政府形象这一宝贵财富和无形资产实施有效管理,意义十分重大。在政府形象管理活动中,传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政府要借助媒体传播,将政府部门的有关信息及时、准确、有效地传递给相关公众,并与公众形成最大限度的沟通。政府为了更好地行使其职能,运用传播手段与社会公众建立相互了解、相互适应的持久的联系,以期在民众中塑造政府的良好形象,争取公众对政府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的一系列活动。

在现代公民社会,大众媒介是政府与公众信息传播、沟通的桥梁和载体,在政府公关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政府公关工作的开展要善于借助媒体的力量,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新兴媒体,其信息传播效果比传统媒体更明显,其人际传播的方式有利于信息直接、无损、有效地到达公众,有利于良好的政府形象的塑造。

(二)促进科学执政、民主执政,集中民智、汇聚民意。

新媒体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推动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一件能引发民愤的事情,即使只在网上挂了5分钟即被迫删除,也已经被多家网站转载,并被个人下载通过邮件转发。一些在报纸杂志上很难见到的对官员个人问题和政府“恶政”、“乱政”的质疑和抨击在新媒体上都会呈现。新媒体成了民意的聚集地,中国下情上达的渠道一向不够畅通,拥有话语权的也是少数人,新媒体成了沉默的大多数发出声音的重要甚至唯一渠道,人们通过新媒体尽情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新媒体似乎成了传统媒体寻找新闻线索的重要工具,一件有新闻价值的事情,总会从新媒体流向传统媒体,然后舆论监督开始起作用。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合谋”之下,舆论监督的力度日益强大,已经几乎没有可以捂得住的恶性事件。

(三)传播先进文化、先进思想,增强凝聚力、战斗力。

在重大突发事件中,民间舆论常常在新媒体上进发出强大力量,形成很高的关注度、号召力。奥运火炬在国外传递受阻、拉萨打砸抢烧暴力犯罪事件、汶川大地震,亿万网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与党和政府站在一起,其自发的爱国言论和行动,让全世界刮目相看。正如《英国金融时报》所评论:“中国互联网再次证明其主流地位,不是靠行政级别,而是靠强大的信息整合方式及对2亿多网民的影响力。”

三、新媒体在政府公关中的负面影响

(一)垃圾信息发布反动言论,影响政治稳定

这是垃圾信息在政治上表现出来的最明显的负面影响。一些对政府不满,居心叵测的人往往选择新媒体来发布他们的反动言论,对政府、政府官员或者政府的政策诽谤、中伤、诋毁,企图通过大量歪曲事实真相的内容煽动一些不知实情的群众,从而制造政治上的不稳定因素,直接影响一个国家正常的政治生活,并利用新媒体的空子逃避对此行径应当担负的法律责任。

就以2002年起猖獗一时的“法轮功”邪教组织为例。当各大传统媒体协助政府对“法轮功”反科学、反人类、反社会的歪理邪说进行激烈的打击批判时,一些为该邪教组织辩护开拓的电子邮件却大量涌入网民们的私人信箱,其中有些邮件甚至变本加厉地宣扬邪教组织,蛊惑人心。特别是在2003年春节的天安门自焚事件发生后,“法轮功”的反动邮件更加猖狂地“入侵”信箱,俨然一副要和主流媒体大打信息战的势头。尽管大多数人在收到此类恶意重伤政府,无端挑衅政权的垃圾邮件时都会毫不犹豫将其删除。但是,邮件中充斥着大量伪造的证据和极端的言论,极具迷惑性和煽动性,难免会导致少数意志薄弱、难辨是非的受众误入歧途。这种企图动摇我国根基的垃圾信息影响恶劣,破坏力强,会对我国长期稳定的发展造成摧毁性的不堪后果。

(二)制造、传播谣言,污染舆论氛围

新媒体高效快速的功能化优势被一些刻意制造混乱的人利用,更加快了以讹传讹的速度,为谣言的肆意传播大开方便之门。从某种意义上讲,手机短信既可以充当大众传播媒介,又是人际传播的有效工具。通过手机短信形式制造和传播谣言,加剧了谣言传播的负面效果。这种一对一的人际传播所发生的看似势单力薄的小规模传播,结果往往具有难以想象的强大威慑力。因为传播者和受传者之

间的私人关系,往往会使受传者对信息的信任度大大提高。传播的开始,尽管在规模上不占优势,但是传播的有效性却非常高。而且,出于对传播者的信任,受传者在收到信息后几乎都愿意将其再次发出,成为新的传播者。这样,谣言的信息源就会呈几何基数增长,在传播的后期,谣言的辐射范围越发广泛,规模也渐长。

(三)方便犯罪行为,破坏社会安定

利用新媒体散布的信息垃圾,现在俨然成了不法分子的“帮凶”,为其提供更先进、更隐秘的犯罪渠道。近年来,受虚假短信诱惑而上当受骗的案件数量大幅上升,犯罪手段多样却都离不开短信的“牵线搭桥”。通过短信,发布中奖消息,骗取话费是不法分子最常用的伎俩。这种诈骗行为之所以能屡屡得手,一方面是利用了一些人好贪便宜的心理,另一方面也不能不说是那些充满诱惑的垃圾短信在推波助澜,特别是在此类短信刚开始露头的时候,大多数短信接收者还没有足够的防范意识,落入了短信诈骗的圈套。此外,摆脱了地域限制的垃圾短信还为犯罪分子的跨地区作案创造了条件,增加了执法部门立案侦察的难度,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一大破坏因素。

四、充分发挥新媒体在政府公关中的积极作用,需加强的工作

(一)善用新媒体平台,积极推进信息公开。

对政府部门来说,目前的一个当务之急是善用新媒体,借用新媒体的平台来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政府公信力。政府作为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应当通过公开执法文件、执政程序、决策信息等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并让公众监督行政权力的运行和政府对公共事务的管理过程。在借助新媒体推进信息公开方面,应该说,政府网站是一个最佳的窗口。但2010年年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组织的一次有关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的用户调查结果却显示,78.5%的网民对政府网站“很不满意”,主要意见为“想要的内容没有”、“网站上的内容不实用”、“网站内容与政府业务工作结合不够紧密”。这为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敲响了警钟,必须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利用政府网站等新媒体做好政府信息公开的各项基础工作。同时突出重点,增强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公共权力运行、公共资金分配、公共资源配置、公共政策制定、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工作的透明度。

(二)运用新媒体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应对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一是把新媒体作为稳定情绪人心、促进处突应对,提速提质舆论引导的重要载体,坚持以“快”抢占先机,以“准”赢得主动,以“好”增强实效。二是用新媒体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方法,发挥网络群众工作站的作用,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统一思想、扩大共识,化解热点难点矛盾,促进实际问题的解决。三是运

用网络监督改进社会监督,推进制度创新,健全多元化监督平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三)加强新媒体管理,规范网络传播秩序,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一是加快网络立法,进一步拓展法律监管范围,推进网络衍生领域的相关立法进程。二是加强日常监管,建立和完善网络信息研判机制,把握舆情脉动。加强技术监管平台建设,前移管理关口,加强基础管理。三是抓住网络色情暴力、“网络水军”等突出问题,深入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切实规范网络传播秩序和网络公关行为。四是加强网络伦理体系建设,大兴网络文明之风,推广博客自律圈典型做法,促进网络自律。

新媒体时代,是全民提供线索的时代,民众关心并调查政府在做什么,官员遭遇全面监督和直接批评成为一种常态。新媒体的政治参与,使现行的政府运作方式受到巨大的冲击。冲击是革命性的,政府必须用最快的速度应对。

在这一新形势下,政府要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需要不断加强政府公共关系的实质性工作;从另一方面来看,在新媒体时代,高效充分地运用信息沟通的技术做好政府公共关系工作固然重要,但是政府若没有实实在在地为公众办实事、办好事,不能有效地开展政治、经济、社会事业,那么,无论使用如何先进的传播技术都不会赢得公众的赞誉。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系国家长治久安。"新媒体已成为新闻宣传的重要阵地,是最先进的生产力,也是中国融入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快速通道。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加强互联网新兴媒体建设、运用与管理,推动新媒体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推动中国民主政治走向进步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新媒体政治影响力日渐巨大 政府行政透明化加强

来源:商界评论网

2、陈金桥:《关注第五媒体:平民社会的"代言人" 警惕"世俗化"》

3、王琨月:《向垃圾邮件宣战》

4、《反垃圾邮件:一场胜负未决的战争》,《中国网友报》,

5、信心社会政府应如何面对新兴媒体 来源:学习时报

6、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是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6.21

篇三:如何做好新媒体运用及舆情监控管理

如何做好新媒体运用及舆情监控管理

1.背景:新媒体发展下的舆情监控管理形势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形式,已深入人们的口常生活。大学生作为网络媒体的主要参与者,在网络舆情的产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大学生网友言论活跃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一种促成媒体间融合发展的新兴媒体技术和媒介传播形态——“全媒体”(omnimedia,也称“新媒体”)开始出现雏形。这种新兴媒体逐步镶嵌于社会结构和社会互动关系中,对社会舆情信息的生成与传播产生了重大影响。前瞻性地探讨全媒体的性质、特点及其发展态势,全面把握新形势下舆情工作的新特点,对于认识传统舆情工作模式中存在的局限性,找到顺应媒体发展要求并符合信息传播一般规律的工作思路,从而有针对性地做好全媒体语境下的舆情信息和舆论引导工作,实现社会管理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2.分析:新媒体及舆情信息主要特点

2.1新时代下新兴媒体呈现的鲜明特征

①新媒体的开放性:扩展宣传的覆盖范围,增强工作的社会影响力,拓展信息收集渠道,使大众的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呈现出多元化、复杂性的发展趋势。随着大众思想活动的自主性、思维方式的个性化明显增强,在价值观上更加注重自我、讲求实效,价值取向多元、行为灵活务实。

②新媒体的无界性:新兴媒体的出现改变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方面丰富了工作手段,实现了工作的地域无界、身份无界、领域无界,

提高了工作覆盖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等新兴媒体的无界性,相对于传统媒体,信息来源的不确定性、信息传播的不可控性等大大增强,对加强信息传播、扩散的有效管理和及时掌控带来相当大的难度,出现了一些怀有不良企图的人传播虚假信息,散布非法言论危害社会稳定。

③新媒体的互动性:新兴媒体具有双向、多向、即时、互动的数字化传播特点,使意见沟通、整合、反馈的效率大幅提升。

④新媒体的多样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比较热门的新兴媒体不下 30多种,主要有电子邮箱、手机报、博客( Blog )、微信、微博、对话链(Chatwords)虚拟社区、搜索引擎、简易聚合(RSS)、门户网站等。新兴媒体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丰富工作形式,增强工作吸引力。 ⑤新媒体的隐蔽性:由于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虚拟性,使得屏蔽了真实身份的交流者脱离了自我约束和社会监督。他们利用虚拟网络空间来发表自己的观点,意图以自己的声音来达到危害社会的目的。

2.2舆情信息生成与传播的主要特点

①易感性:如同一个具有“自组织”性质的复杂系统(如气象系统),舆情信息在其生成与扩散、发布与接收过程中,往往一个微小的“扰动”(如一条新闻、一则爆料、一张图片、一个“段子”),就有可能酿成重大舆情热点事件,从而产生广泛而持续的影响。

②不可控性:全媒体语境下,舆情信息传播没有固定中心或中心不明确,没有舆论集散地,没有固定的“关口”或“渠道”,传播渠道和终端分散,传播主体多元,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受众”。同时,舆情

信息呈海量增长,热点事件层出不穷且瞬息万变,人们很难从中确切把握舆情信息的类型、发生方式及走向。

③复杂性:由于高新技术的介入,舆情信息的形成与传播不再局限于口口相传和书信传递,也不再局限于主流媒体相对单一的机构与渠道之中,而是呈现在由大众媒体与个体媒介所构成的媒体生态系中。系统里隐匿的不同阶层的人群与个体,和交织的各种利益、权力、欲望、目的和情感,常常使舆情的样态及趋势呈现纷繁复杂的局面。

④弱导向性:全媒体语境下,由于媒体间的融合,传统意义上单个媒体传播的空间限制被逐渐打破,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的界限在不断地被模糊。信息传播的主动权被分散到广大受众手中,而受众进入媒体的通道是有选择性的。现在能够通过各种形式的自媒体、全媒体记者发出自己的声音。显然,这些都将大大减弱舆情信息传播的导向性功能。

3.思考:新媒体运用及舆情监控管理的对策

3.1确立与新媒体形态发展相适应的舆情工作新理念

确立媒体与信息产业发展并重的理念,要求我们从发展高新技术和高科技产业的角度认识新兴媒体,以开放的心态主动认识和把握新技术发展的基本规律,坚持做到“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

3.2消除不利于新媒体形态与舆情工作良性互动的体制性障碍

由于管理与运营的过度行政化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域的商业性网络组织和传媒集团难以形成,市场机制与计划机制难以真正对接。

在媒体与舆情层面上,作为媒体传播内容的舆情也存在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的问题,难以形成舆情联动与整合的机制。对于这些体制性问题,必须加大改革力度,最大限度地消除体制性障碍。

3.3建立既充满活力又协调有序的工作机制

在创新制度的同时重点和热点相关部门应当围绕舆情工作的目激活系统要素的组合及有机构并以制度固化的方式形成稳定的工作流程及组标成织形式。

3.4探索新形势下舆情信息和舆论引导工作的新方法

应当顺应全媒体的发展趋势,遵循当代信息传播和舆情发展的客观规律,改进我们的工作方法。当前应当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加强主流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使主流媒体能够在第一时间抢占新闻和舆情制高点,增强其正面引导舆论的能力。

3.5完善与新媒体技术相匹配的舆情监控新技术

加强相关监测软件的开发,建立一套自动化的网络舆情分析系统。基于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实践,着力开发突发事件监测与预警技术、搜索引擎优化和屏蔽技术、事件信息特定对象发布技术等;加快发展政府应急管理预警电子政务,综合应用Internet技术等,整合多部门、多行业、多层次的已有系统和信息资源,实现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实时响应和调度指挥;通过技术革新探索建立覆盖广播、电视、论坛、博客、微博、手机、视频等媒介的内容监测系统,净化网络环境。


政务新媒体管理制度》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meiwen/4888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