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美文好词 > 优质好文 > 甲午殇思电子书下载

甲午殇思电子书下载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8-11-08 14:02 | 移动端:甲午殇思电子书下载

篇一:刘亚洲论甲午殇思

甲午殇思:制度·战略·信仰·国运

【编者按】由新华社解放军分社和参考消息报社联合组织策划的“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系列文章,自2014 年3 月3 日起在《参考消息》连续刊发以来,得到社会各界极大关注。在系列文章结束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政治委员刘亚洲空军上将接受了采访,从“制度、战略、信仰、国运”四个层面对甲午战争进行了分析。

刘亚洲:习近平主席说,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甲午战争是一场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中日两国命运的战争。往大处看,它还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世界历史。对中国而言,这场战争的历史深刻性在于两点: 一.战争失败了,但失败的原因至今仍在追问之中;二.战争虽早已结束,但战争的伤口并未愈合,仍然横亘在历史和现实之间。对这场战争疑问的解答,构成了我们民族进步的阶梯。从这个意义上讲,甲午战争已成为一种标志、一个符号。

一、制度

刘亚洲:甲午之败并非海军之败,也非陆军之败,而是国家之败。甲午战争日本的胜利是制度的胜利。大清帝国的失败是制度的失败。鸦片战争一声炮响,

在唤醒了清朝的同时也唤醒了日本。中日两国同时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但两个国家学习西洋文明,一个从内心革新变化,另一个则止于外形。一个把外来的东西当饭吃,一个把外来的东西当衣穿。当饭吃的消化了,强身健体;当衣穿的只撑起了一个模样。福泽谕吉说,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改变三个方面: 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的改变。这个顺序绝不能颠倒。如果颠倒,表面上看是走捷径,其实是走不通的。日本就是按照福泽谕吉这个顺序走的,而清朝则反着走。结果一个成功了,一个失败了。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曾分别接待过中国和日本两个代表团,后来有人问他对中日的看法,他指出,中国和日本的竞争,日本必胜,中国必败。他说:“日本到欧洲来的人讨论各种学术,讲究政治原理,谋回国做根本的改造;而中国人到欧洲来,只问某厂的船炮造得如何,价值如何,买回去就算了。”记者:当时清朝有句口号叫“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刘亚洲:中国古代文明太灿烂了,反而成了我们的包袱。日本从来不是领导世界历史文明潮流的强国,因为它缺乏文明的原创力,这反而使它在全面西化时能够轻装上阵。况且日本是个爱学习的民族,谁强跟谁学,而且学得有模有样。当年它被唐朝打败之后,

立即派出大批遣唐使。那时日本,弥漫的是一股“唐化”之风。二战结束后,东京的废墟瓦砾还没清除干净,裕仁天皇就签发了向美国派出留学生的诏令。所以,明治维新短短30 多年时间,便把日本变成了一个现代国家,并不让人惊讶。日本与清朝的对决,是一个现代国家与前现代国家的对决。清朝怎么能赢?记者:您说当时日本已成为一个现代国家,有什么标志?

刘亚洲:最主要的标志是人的觉醒。日本沿袭中国文化上千年,其国家形态与它的文化母国是一样的: 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人民只有宗族意识,没有国家意识。那时候西方传教士到中国和日本来,都一致承认中日两国人民的忍耐与坚忍无与伦比,但另一个印象就是麻木不仁,对压迫逆来顺受,毫无主动性和创造性。日本有本侮辱中国人的书叫《支那论》,说中国人“似蚯蚓这种低级动物,把一段身子给切断了,其他部分没有感觉,仍能继续活着”。其实以此来形容明治维新前的日本人,也不差分毫。但西风东渐之际,日本人断然斩断了上千年的文化脐带,脱亚效欧,加入了西方的发展行列,人民变成了国民。

百姓是不是国民,有两条重要标准,一是有没有权利,二是有没有财富。在明治维新的同时,日本还搞了“自由民权”运动,其核心是“纳税人的参政权”。

大久保利通说:“国家强大源于民众的富足。”日本走了和清朝洋务运动相反的路,鼓励民间资本。而清朝腐朽的制度不仅阻碍民族发展,为敌国入侵提供可能性,并在关键时刻出卖民族利益。甲午战败后赔了那么多钱,可战前买军舰,竟一分也掏不出来。有了国民,就有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很多日本学者在总结甲午战争经验时都认为,国民意识是战争胜利的最大法宝。后来,“战争+国民+国民国家形成”这种形式,构建了近代日本的国家模式。反观大清帝国,当日本在不顾一切地调动和激发全民族的创造力的时候,清朝则不顾一切地将民间思想火花扑灭于萌芽之中。战争从来就不是老百姓的事,甚至不是军人的事。威海卫陷落后,南洋舰队曾派人向日本海军请求归还被俘的南洋舰队的两艘舰只,因为这两艘舰是北上参加北洋水师会操的,而非参战,理应归还。此事成了海战史上的笑柄。

记者:一切事情,核心因素是人。

刘亚洲:梁启超说:“今日世界之竞争,不在国家而在国民。”日本自然资源实在匮乏,所以就最大限度开发人的资源。明治维新时是这样,今天也是这样。它首先抓的是对人的教育。这里说的教育指的是完全不同于日本“唐化”后的旧式教育,而是“欧化”后的新式教育。甲午战争10年后,日本又打赢了日俄战

争。日本天皇说,赢了这场战争,他最应当感谢的是日本的小学教师,因为日本士兵绝大多数都受过小学教育,而沙俄士兵则大多数是文盲。教育的革命带来了思想的革命。军队是更需要思想的。对一支军队而言,思想才是真正的杀手锏。红军就是一支有思想的军队,所以它战无不胜。

记者:相比之下,清军就差多了。

刘亚洲:清朝的教育恐怕是中国历史上最差的教育。有两份广为流传的名单很有代表意义,第一份名单上的人都是清朝的状元,如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棠、刘子壮、陈沆……然而大家对他们知之甚少。第二份名单上的人有吴敬梓、蒲松龄、洪昇、袁世凯等,这些人赫赫有名,却是清朝的落第秀才。这最能说明清朝的教育出了大问题。

记者:这个对比太强烈了,也太有说服力了。刘亚洲:思想的力量太重要了。人的精神即人的思想,人的思想即人的精神。思想不仅是心理的,也是生理的。我看二战时期日本军队的影像,总觉得日本军人脸上有股异样之气,别人很难模仿。老干部看了我国演员扮演的日本兵,总说:“不像。”有一次,我在日本访问,正值马拉松比赛,七大电视台全部转播,日本几乎是全国观看。有一个运动员腿扭伤了,花了近5 个小时才跑到终点,但日本电视一直在跟拍

篇二:《甲午殇思》读后感

《甲午殇思》读后感

《甲午殇思》一书,是刘亚洲、丁一平、金一南、罗援等多位军事专家对甲午国耻的研究论述文集。本书集中展现了当年甲午战争的历史细节,并分析比较了战争双方的国家制度、军队建设、战略战术、人物风貌等方面。通读本书,不但使我对于甲午战争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而且联系到具体工作,也是给了我不小的启示。

纵观全文,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个字:改革。任何一个组织如果不进行有效改革,只有死路一条。人们常说“落后就要挨打”,思想观念上落后更要挨打,当时的清政府无论在经济、军事实力上并不比日本差,但最终还是造成了甲午战败。究其原因思想观念上的落后是一个重要方面,那时的清政府还秉持着“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的观念,正是在这样的一种观念的指引下,器物上虽有革新,但是思想观念却没有跟上改革的步伐。以旧思想指导新实践,最后的结局可想而知。在工作中,不仅要抓住机会革新器物,更要在改革器物的同时,革新自身的思想观念。

其次是作风建设的重要性。“作风就是战斗力”,这是徐向前元帅的一句名言。这也是古往今来的一条铁律,战争实践反复证明,优良作风才能塑造英雄部队,作风松散可以搞垮常胜之师。当时的北洋舰队,装备精良,可是作风方面可谓是弊病丛生,士兵“腰间皆斜插烟枪一支”,“平居烟酒淫赌,沉溺往返”,军队中这些风气的存在也预示着战争的必然战败。这里,我想起了去年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以及今年的“三严三实”教育活动,这些都是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手段。作为国企领导,我深感企业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团队的作风建设严重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最后,本书也告诉我们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19世纪中叶,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成为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并毫不掩饰要发动一场“征讨清国”“扬威海外”的侵华战争。大战瞬间即至,而沉

醉在“海宇升平”荣光中的清廷大员却熟视无睹,“不以倭人为意”。最终日本发动了甲午战争,并取得了战胜的胜利,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进程。这样的结果也是给我们诠释了那句古老的谚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定要以史为鉴,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也要求我们时刻保持忧患意识,抓住机遇,促进发展。

弗朗西斯?培根曾经说过:“读史可以明智”,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在历史中寻找到答案。以后我一定会加强此类书籍的学习,解决在生产实践中所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

篇三: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

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甲午战争

在甲午战争之前,清政府也曾试图建设一支近代化的军队。图为

清政府从德国购买的克虏伯火炮。(资料图片)

120年前的甲午战争是一场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战争以日本取得侵略战争的胜利和中国的惨败而成为历史,此后新兴的日本帝国开始疯狂扩张,最终走入毁灭的深渊,而中华民族则在陷入丧权辱国之痛中猛醒,进行百年复兴的奋斗。

今年又是甲午年,中日都在纪念和反思这场战争。日本一些极端分子采取的纪念方式是纷纷踏入靖国神社“拜鬼”,追求当年侵略胜利的“荣光”。那么,我们这代中国人应当如何认识120年前的这场战争?这段历史又告诫了日本与世界什么? 历史告诫日本:侵略能一时得逞但必自取灭亡

甲午战争的历史告诫日本,选择穷兵黩武、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虽能得逞一时,但最终会将国家民族带入毁灭的深渊。

侵略战争确实曾给日本带来意想不到的超额回报。早在1855年,日本学者吉田松阴就提出:“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他的思想对其学生——后来的首相伊藤博文和山县有朋等人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明治维新后,改革推动日本的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同时也形成了由封建武士道精神和极端民族主义思潮相结合的军国主义怪胎,扩张侵略成为日本国家的发展道路,战胜中国、称霸亚洲的思想成为日本政界的主流想法。

在将中国作为战争对象后,日本首先吞并了与清朝有朝贡关系的琉球,继而多次实施军扩计划。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约30%作为军费。明治天皇每年还从皇室经费中捐款30万元补贴海军,全国官员薪俸的10%用于海军,富豪们也纷纷捐款,举国一致进行“国运相赌”的战争冒险。

通过甲午战争,日本迫使清政府签署《马关条约》,首次获得巨大的战争利益。日本不仅取得朝鲜的控制权,夺取台湾和澎湖列岛,获赔白银2.3亿两(含3000万“赎辽费”),以及新开通商口岸等,还夺得价值1亿多两白银的战利品。

首次战争赌博使日本获得意想不到的巨额回报,从上到下狂妄满满,野心进一步膨胀。 甲午战争胜利刺激日本更沉迷于对外侵略、将整个国家变成一部疯狂的战争机器,从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的半个世纪,日本与中国、俄国(及苏联)、德国、法国、英国、荷兰、美国、澳大利亚几乎全世界主要国家都交过战,将战火烧向整个亚太地区,其疯狂程度在人类历史中亦为少见。

1900年,日本积极参加八国联军侵华,其出兵人数在八国中最多,并大肆掠夺京津地区,屠杀中国人民。在清政府被迫签订的《辛丑条约》中,日本是最大受益国之一,获取了赔款的很大份额,并获得在北京和天津的驻兵权。

1904年,日本不宣而战,以突然袭击方式发动日俄战争,并以倾国之力疯狂下注,动员近120万兵员参战,伤亡人数近28万,最终从沙俄手中抢得中国的旅顺、大连以及辽东半岛,并控制了长春至大连的南满铁路。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趁列强无暇东顾之际,趁火打劫,发动对德国的战争,夺取了德国在中国青岛的势力范围和太平洋的德属岛屿。

连续的胜利使日本错误相信,只要有举国武装的决心和毅力,走军国主义和战争的道路,就能够征服世界。此后,日本在侵略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快,对中国又相继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挑起了对苏联的“张鼓峰事件”,对美国发动了“珍珠港事变”,在一次次复制战争进程中,终于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最终使日本民族招致灭顶之灾。

回顾自甲午战争以来日本侵略扩张的历史,走的是战争冒险—获益—再冒险的畸形道路,直到彻底失败。战争确实使日本连连获益,但侵略之路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必然,正如中国老话“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最后连本带利一起清算。

历史告诫中国:腐败与落后必然挨打

甲午战争的历史告诫中国,腐朽与落后是貌似强大的北洋舰队惨败的总根源。只有通过全面改革,实现强国梦强军梦,才能真正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清王朝的军事变革曾经打造了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和相当规模的军工企业。鸦片战争后,清王朝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和“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封建统治阶层内部发起了以军事近代化为核心的洋务运动,在军队建设和军事工业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就。北洋海军是当时亚洲第一、世界排名前列的海军舰队。1888年正式成军时拥有军舰25艘,官兵4000余人,“定远”、“镇远”号铁甲舰的排水量均达7335吨,日方叹其为“东洋巨擘”。

同期,清陆军也逐步走向近代化。清政府仿照西方列强,邀请军事顾问,购置或自产武器装备,引入西方的军事训练,逐步向近代军队过渡,甲午战争中的援朝清军也装备了现代武器。

然而,就是这样一支貌似强大的军事力量却在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全军覆没,令人痛惜,发人深思。

究其根源,政治腐朽和体制落后必然导致军事改革失败的结局。 现代战争不是单纯军事力量的博弈,而是国家整体实力的较量,只有通过全面深刻的改革,才能推动国家整体实力的跃升。洋务运动由地主阶级自身发起。在他们看来,中国的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因此不想也不敢触动封建旧根基,不能进行全局的改革。尽管购得部分“坚船利器”,发展制造及重工业,但政治腐朽和体制落后以及形

成的腐败最终阻碍了军事变革,导致单一领域的改革最终失败。

沉没在军港内的北洋水师军舰(资料图)

统治集团内部腐朽是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慈禧太后为个人享乐,置国家于不顾,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为博慈禧一欢,各省督抚相约“报效”白银数百万两。皇家穷奢极侈,官员也放胆胡来。受命购买军舰者中饱私囊,负责军需供应者则“偷盗抵换”,导致海军炮弹量少质差。“帝后两堂暗斗于内,翁李两党倾轧于外”,清廷内部倾轧,地方和军队更是派系林立,将领们把军队作争权夺利的资本,战时只顾自保、互不配合。

军队腐败是甲午战争失败的直接原因。腐败导致军队训练荒废、纪律败坏,毫无战斗精神,即使再好的武器也无法发挥应有作用。1886年,北洋舰队访问日本长崎,官兵上岸在妓馆闹事,引起事端,致数十人伤亡。事后李鸿章不但不处理,还开脱说“武人好淫,自古而然。只要彼等追求功名,自可就我绳尺”。北洋水师自将领以下,不少军官长期在基地刘公岛营造店铺出租给下级敛财,开设鸦片烟馆、妓院,甚至参与走私,训练弄虚作假,生活骄奢淫逸。

陆军同样如此,牙山战役主帅叶志超不但仓皇逃窜,还谎报军情,“饰败为胜,欺君邀赏”,大连守将赵怀业提前将其私产装船运走,却将大量枪炮和弹药留给日军。旅顺守将龚照玙未见敌军就乘船逃往烟台。日军仅6天就攻占清朝经营多年的远东第一大军港。李鸿章幕僚罗丰禄曾描述说:“倭人常谓中国如死猪卧地,任人宰割,实是现在景象。”

这样腐朽的朝廷,这样腐败的官僚,这样堕落的军队,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尽管朝廷、军队都有许多忧国忧民、正气凛然之士,但已无回天之力。

甲午战争的失败中断了中国近代化和工业化的势头,中国国运衰败从此加速,民族灾难从此加深。然而,正是在这场巨大的灾难后,中华民族的觉醒有了新的转折,从而揭开中国近代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新篇章。

历史告诫世界:须共同防止军国主义复活

甲午战争的历史告诫世界,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是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亚洲各国和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义务。

日本战败投降后,曾有不少日本人对战争进行反省,大多数日本人民厌恶战争。日本还制定了“和平宪法”,宣称永不再战。一些有远见的政治家和官员多次向被侵略的中国和其他国家道歉。然而,与德国全民族深刻的战争反省相比,由于日本在战后未能彻底清除产生右翼思想的文化根源、社会根源,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年轻一代已经开始淡忘伤痛。日本民众的这种心理,被一小撮右翼分子所利用,他们大力美化战争,沉迷于昔日“胜利的荣光”,推行反华政策,导致日本国家右倾化现象日益严重。特别是安倍晋三执政以来,其一系列举动表明日本正在向军国主义的道路越走越远,严重威胁亚洲与世界的安全。

面对这种局面,中国必须时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两面性,建设巩固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

总结甲午战争以来的日本对外侵略史,不难发现,日本往往具有极端的两面性,一方面高呼爱好和平,欺骗民众与世界,另一方面又挑起事端,不宣而战。对于日本的这种两面行径,我们必须高度警惕,严加防范。

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中国最深刻的教训就是缺乏应战准备。总是幻想和平外交,寄希望于国际调停,使失败成为必然。今天的日本,一旦突破和平宪法,就是最危险的战争信号,中国唯一的选择就是常备不懈,做好防止战争的准备。

今天,我们不仅要从武器装备、战术技术、军事思想、人才素质结构及军队编制体制等进行全面建设与改造,还要塑造敢打必胜的战斗精神和坚韧勇毅的民族精神,加快建设一支能打胜仗的人民军队,平时对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产生震慑,战时确保能打必胜。

最后,我们还应团结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世界一切和平力量,坚持走共同发展的和平道路。

回顾人类文明史特别是甲午战争120年来的历史发展经验,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的进步大多是在和平的变革中实现的,战争和暴力不能带来真正的进步。战后,日本正是因选择


甲午殇思电子书下载》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meiwen/877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