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节日庆典 > 春节 > 关于春节年俗研究报告1000字

关于春节年俗研究报告1000字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2-10 13:26:42 | 移动端:关于春节年俗研究报告1000字

篇一:年俗调查报告

《年俗不断变迁,年“味”从未走

远——宜州市年俗调查》

文三班 兰文慧

本次调查中,针对网络上频繁出现的有关年俗不断变迁,年“味”越来越淡的话题,对广西宜州市壮族聚居地进行当地年俗调查。通过对当地随时代发展而在变化的年俗,而年“味”依旧浓厚的年俗调查,说明我们的年俗是在变迁,但年“味”从未走远。 春运,一票难求,但游子还是归心似箭,不知有多少“人在囧途”,却还是团圆心切。其实,年“味”从未走远。

一、 宜州市,回来的年“味”

宜州市是刘三姐的故乡,居住着壮、汉、瑶、苗、仫佬、水、毛南、黎、回、布依、满、侗、彝、京、蒙古、哈尼、白、羌、土家、畲、傣、高山、朝鲜、藏、仡佬、维吾尔、佤、东乡、锡伯、达斡尔等30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中主要有壮、瑶、苗、仫佬、毛南、黎、水等,壮族是宜州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其中庆远镇、怀远镇、石别镇是壮族的聚居地。宜州市是一个有多种民族风情的特色民族聚居地,各种风俗味独特浓厚。 宜州市是一个总人口近66万人的县级市, 宜州市每年外出打工农民有6万多人,每年至少有二分之一的人返乡过年。家的温暖,是游子急切归家的原因,也因为这样,虽然年俗在不断的变化,可年“味”却从未走远。

二、 宜州市,年俗里不变的年“味”

1,、农历腊月二十三到年三十

(1)打扫日、祭灶

在宜州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到年三十这段时间,家家户户就开始打扫自家的卫生,当地把这段时间叫做“扫尘日”,这是当地的一种传统习俗。“扫尘日”的由来还有一个故事:传说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经常供给玉帝大帝打小报告,说人间的坏话。在很短的时间内,玉帝大帝收到了他99999张密保,说人间要谋反天庭。玉帝看后大怒,立即召见三尸神,命他把罪行写在说玉帝坏话的人家的墙上,再让蜘蛛结张大网,挂在屋檐下。玉帝有命王灵宫除夕之夜下界,凡见到三尸神做了记号的人家,就满门抄斩。三尸神见阴谋将要得逞,自己可以独占人间了,就飞快下凡,将每户人家的墙上都做了记号,灶君发现了三尸神的阴谋,急忙找来各家的灶老爷商量对策:从送灶之日起,在除夕前家家打扫得干干净净。等王灵宫大年夜奉旨下界察看是,发现家家户户都很干净,百姓安分守己,辛勤劳动。玉帝从王灵宫和灶王嘴里得知三尸神冤枉好人,怒火万丈,将三尸神永押于牢。从此,心地善良的灶君收到大家的拥戴,每年腊月二十三都要祭灶,扫尘也随之成为当地的习惯。

过去,当地一些乡镇会在农历腊月的二十五举行祭灶活动,例如:“送灶神”活动:有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在村里的寺庙举行杀黄羊祭灶活动等等。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

只鸡胶牙糖,典衣共瓣香。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但是,这些年俗至今在各乡镇越来越少见了,除在宜州市的洛西镇,洛东镇等西南少数乡镇保留这些习俗外,其他乡镇已逐渐淡化这些年俗。也有一些地方的祭灶是有禁忌的就是女人是不祭灶的。

(2)准备年货

除夕的前十天是当地集市人流最多的几天,因为这几天人们都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盐油酱醋、瓜果糖饼、面粉、糯米粉、糯米等等,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戚时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的新衣服,最重要的还有新年对联,红包,红灯笼,福字贴,鞭炮。这些都是过年必不可少的东西,也是新年的象征物。购买年货后,人们就开始制作年食了。糍粑、年糕是宜州市壮族的特色年食,几乎每家每户,只要有老人的人家就会有糍粑和年糕。这两种年食的做法都很简单,需要原料也很少,是用糯米、红糖或白糖做成的。糍粑的做法:用清水浸泡几个小时,用簸箕把水滤干,用蒸笼蒸熟,然后放进一个凹形的石头坑里打烂。把打烂的糯米团放在事先准备好的木板上,扭成一个一个小坨,用手捏成圆形大的糍粑,在用一块平板把糍粑压扁,冷却后收藏起来。糍粑一般是作为拜年的礼物和春节的食物。春节吃不完就装进盆里用清水浸泡,这样可以储藏大半年。年糕做法:把糯米和姜糖用温水搅和,直至成膏状,放到芭蕉叶或荷叶垫的小笼子里,然后放到蒸笼里蒸,最后拿出来冷却之后就可以吃了。诺放置时间长了,年糕会变硬。当地的人喜欢把变硬的年糕拿来煎直至有些焦味,这种吃法深受当地人的喜爱。

制作扣肉,腌肉,腊肉。在一些壮族聚居的村屯一些农家习惯到过年就杀一头猪,然后把猪肉分一些给邻居、亲戚后,剩下的就用盐来腌制,然后用烟来熏几天后就成了腊肉。这样猪肉就可以长时间储藏,而且肉的味道也变得独特有农村的风味。到了过年期间,人们的晚餐桌上都会有腌肉,腊肉的味道。

在庆远镇地区还有一种年食,就是油炸面粉排骨,这是当地的特色年食。

在怀远镇、洛西镇和洛东镇,人们每年年前都会抱粽子,其中洛西镇的粽子特别的大,是一般粽子的四五倍大。当地的粽子陷主要以五花肉、板栗为主。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养家禽的家户也逐渐减少,用柴火做饭的人家也几乎没有了,所以腌肉,扣肉这些特色年食的制作变得没有以前地道,现在人们大都会给钱给别人,让别人帮做,虽然依然传承着这些年俗,但没有了以前的地道,不过也正是这样的特色年俗的淡化,人们就越来越回味,越珍惜,越怀念,所以每每有人杀猪或者制作扣肉、腌肉、腊肉,游子们为了可以吃上这些传统的地道年味,更愿意回家过年,同时也会吸引村里的一些家户一起分享,这样的年“味”也就越来越浓了。

壮族对任何禽兽肉都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等,有些地区酷爱吃狗肉,兔肉。

2、除夕

(1)放鞭炮、贴对联

除夕的早晨,大人们都会早起,大约早上7点左右,人们就开始在自家门前放鞭炮,也有一些在凌晨5点左右就开始放鞭炮。放完鞭炮后,大人都会叫醒孩子,让孩子一起贴对联。不同的地方的门口就贴不同寓意的对联。例如:在一些商店门口会贴“一帆风顺吉星到 万事如意福临门 横批:财源广进”,在自家门口会贴:“喜居宝地千年旺 福照家门万事兴 横批:喜迎新春”等等。

(2)吃汤圆

除夕的早餐,人们会做汤圆吃,这寓意着合家团圆。

(3)年夜饭

年夜饭又叫“团圆饭”,对于当地壮族人家来说,年夜饭比新年饭还要隆重,所以外出的游子都会在这一天赶回家,嫁出去的女儿也会回家一起吃团圆饭。在吃团圆饭之前,必须先祭祀祖宗,在祭祀台前放一张桌子,桌子上摆放鸡鸭鱼肉,柑桔,三个杯子,三个碗,三双筷子,一瓶白酒,两根大蜡烛,三根香。在祭祀期间,每隔十分钟左右就要添酒一次,还有每碗里添饭,直至香火准备烧完,就要准备烧纸钱。烧纸钱一般是由家里小孩或一家之主烧。等祭祀完后方可开始年夜饭。

年夜饭的菜谱,必须有:鸡鸭鱼,扣肉,米酒。这些是年夜饭必不可少的菜。当地的壮族人很吃得辣,每道菜的口味比较浓厚。当地壮族的男丁喜欢在吃饭时和一同喝酒的男丁猜码,这是当地的一特色风俗。

年夜饭之后,小孩子们就会成群结队地一起到自家的楼顶放烟火。到了12点,跨年的时刻,每家每户都会准备好鞭炮在自家的门口准时放鞭炮,顿时整个村落,街道都是轰轰的鞭炮声。待鞭炮之后,就是烟花的时间了,天空上被五彩缤纷的颜色染上,充满了年的色彩。也有一些家户习惯晚饭后一起收看春晚。直至凌晨二三点,人们才陆续的入睡,街道才开始有些安静下来。在庆远镇的壮族聚居地,一些大人喜欢在小孩入睡时偷偷把压岁钱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这寓意着来年健康快乐,万事如意。

3、年初一

年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一大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服后,大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家门口放鞭炮,随后就是自家的小孩向长辈们拜年并送上祝福。早饭后,小孩就向邻居家拜年,或与父母一起去伯爷、叔叔家去拜年。一般父母都会带一些柑桔,年糕,糍粑等食物去拜年。在路上若看见认识的人都会相互祝福,一般都会说“恭喜发财”、“万事如意”。

春节活动 在洛西镇、洛东镇这些乡镇里,每年都会组织一些活动。过去,有板鞋舞、踩高跷踢足球、打磨秋、上刀山下火海等特色的风俗活动。还有一项最特别的就是泼伶俐水,唱伶俐歌。伶俐水是壮族年俗中最富于情趣的民俗事象。桂西大化、东兰、凤山等县的姑娘们在大年初一清晨,就燃起火把,唱着歌奔向泉边,大家轮流数星星。第一人数两遍,若第二遍比第一遍少一颗,便是大有福气的人。第二人接着数一遍,若少两颗,也大有福气,其余的人接着数。到天边只剩一颗星时,村上活路第一的伶俐嫂便捧起泉水,唱《伶俐水歌》,给第一个到泉边的姑娘喝。第二捧水未捧出水面,众姑娘便争着去喝,伶俐嫂便将泉水泼到姑娘俊俏的脸上,姑娘们一对对地抱在一起,舔对方脸上的伶俐水珠。《伶俐水歌)唱道:

伶俐水,清又清,

润你喉,洗你心,

润你喉管歌声脆,洗你心灵变聪明??

以后你嫁到哪个村,就像凤凰落下金竹林。

丈夫爱你爱在心底,夜里常在梦中笑醒??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的现代化,活动额变得现代化,例如:广场舞,篮球比、赛龙舟等。虽然年俗活动发生了一些变迁,但是年“味”依旧浓厚。在这一天,人们都会到活动的地方观看或参与,非常的热闹。因为这一天人们都在自家的附近游玩,拜年,到初二才开始到婆家拜年。

初一这一天的禁忌:不能洗头,不能用压岁钱买鞋子。

4、年初二、三

当地壮族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会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带一大袋的饼干、糖果,有母亲分送给母亲的哥哥姐姐及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女儿的丈夫和

孩子要在娘家住上至少一天才能回家,这表示女儿对娘家的想念。年初二三的晚饭和新年的晚饭一样丰盛,女儿的丈夫必须和娘家的男长辈喝酒,直到长辈们说结束才能结束喝酒。这是对长辈,对娘家的一种敬重。

初二三的禁忌:不能洗头,女儿与丈夫回娘家不能同住一间房间。

5、年初四至初十四

这段新年期间,主要是到朋友家拜年,或邀请朋友来自家吃饭。但现在的人家,家境富裕一点的,喜欢自驾旅游,活动丰富多样。对于一些人家来说,这段新年期间已经开始过会原来的生活,没什么特别的习俗了。

6、元宵节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是庆贺新春的延续,所以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笼、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在当地过去元宵节的一些风俗活动主要有:“烤百病”、“散百病”,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而现在,活动越来越现代化,但人们的情志不减,活动虽然变了,但种类依然丰富,一些地方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比赛,活动,或者组织旅游等等。十分的活跃。 元宵节起源于煮蚕茧祭蚕神。

元宵节的来历,有许多种说法。一说,汉武帝时有一个宫女名叫元宵,做得一手好汤圆;元宵想念家里的父母姊妹,感动了东方朔;东方朔就编了一个玉帝要火烧长安城的故事,让汉武帝批准在正月十五日,家家户户做汤圆、点灯笼,同时允许娘娘、宫女出宫,与民同乐,以避邪;到了那一天,元宵在自己的灯笼上写着“元宵”两个字,带着自己做的汤圆出了宫,并顺利地与父母姊妹团圆,从此汤圆就又被称为元宵。

年初十五,这一天早晨,一些壮族家的老人会早早的起床到当地的寺庙烧香拜佛,保佑自己家人平安如意,身体健康。

元宵这一天最热闹的时间是在晚上,当地流行一个风俗,就是政府会在市里的中心广场放烟花供人们观看,人们纷纷聚集到广场附近,每年这个时候,广场附近的交通都非常的拥堵,因为人们都从农村出来为观看烟花,烟花观赏时间大约是两个小时,等烟花放完后,人们就会相继散去,然后到烤鱼摊上吃宵夜。烤鱼是宜州的一大特色风味,深受人们的喜欢。

三、 年俗不断变迁,年“味”从未走远。

社会在发展、观念在更新、习俗在变迁,但年“味”从未走远。

通过宜州壮族聚居地的年俗调查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年俗虽然在淡化,并逐渐被现代化的活动取代。但年俗的淡化,可新年在人们的心中被放在内心深处的位置,社会是发展的,是变化的,年俗活动的变化也是必然的,但年“味”依然存在与每个人的心中。“一票难求”、“春运高峰”等等这些新年期间出现的高频率的词语,正是在外务工人们的归家心切的体现。有亲人在的新年,团圆的一家,热闹的一家,即使过的不再是地道的传统年俗,但还是传统的“热闹”,传统的“团圆”。

年俗变迁,虽然“广场舞”取代了“板鞋舞”,“唱K”取代了“唱伶俐歌”,“篮球比赛”取代了“耍狮子”···越来越多的传统年俗被现在化的娱乐活动取代,但那些从未减过的热闹更加的热闹,年的“味”,从未走远。

时代的变化,人们的心还是原来的,还是炽热的,年“味“不会走远,也从未走远。

篇二:关于春节习俗的研究性学习报告

关于春节习俗的研究性学习报告

春节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节日,是中国最隆重的节日,各地都有很多习俗。据资料介绍,

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传统的春节是指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

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而民间的习俗你,从大年初一到初七都有要求。

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

联、贴年画、贴“福”字、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至今仍很盛行。

了解春节的习俗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

1. 研究时间:2013年2月1日

2. 研究地点:青岛市

3. 研究人员:戴文昕

据所调查的结果,我们发现除夕守岁、贴春联、拜年、发压岁钱、吃饺子、贴“福”字、

放爆竹、扫尘这些习俗是最常见的,也是最重要的,从古流传至今。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称“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

素有的传统习惯。因为“陈”与“尘”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

把所有“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

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

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

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帖。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

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原来春联写在桃木板上,现在写在纸上了。桃木的颜色是红色,

红色有吉祥,辟邪的作用,所以春联都用红纸来书写。宋朝诗人王安石 一首《元日》:爆竹

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就描写了当时的民

间习俗。

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

则是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

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贴切得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

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除夕守夜是最重要的年俗,俗名“熬年”。除夕晚上,一家老小熬夜守岁,欢聚酣饮,

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炎黄子孙现在都很重视的年俗。在第一声鸡啼之后,新的一年开始了,

男女老少都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然后走亲串友,相互道贺祝福。守岁

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而

城市中生活的我们,都不会熬得太晚,最晚到十二点左右,就各自回家了。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

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是应时而不能缺少的佳肴。究其原因:其一就是饺子形如元宝,

人们在春节吃饺子有招财进宝之意;二是饺子有馅,以便人们把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

托人们对美好一年的祈望。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把金如意,糖,花生,枣或栗子包到馅里。

我们这里会把一角的硬币或枣包在馅里,谁要第一个吃到会非常高兴;吃到硬币会寓意新的

一年里有钱花,吃到大枣会起早;在期盼和开心中,我们往往吃到直不起腰来。饺子这一节

日佳肴在给人们带来年节的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年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辞旧迎新。爆竹为我们中国特产,

俗称“爆仗”“炮仗”“鞭炮”,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我们也一直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

一种吉利喜庆气氛,也是节日的娱乐活动;在新的一年来临之际,放一挂爆竹,将“年”接

到家里来;爆竹声后,碎红满地,喜气洋洋。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互相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的

拜年,晚辈向长者叩头施礼,遇到平辈亲友,也要施礼祝福。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

向长辈拜年,祝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我们这里,一家老小坐在一起,看春晚吃团圆饭,小孩子们吃饱了,点支香带着之前挑选

的花式鞭炮到屋外放,一只只钻天猴划破夜空,地下的坦克车跑得远,魔术弹里开出朵朵绚

烂的花,映红了孩子的脸,照亮了孩子们欢快的心。(不过今年我们同龄的孩子大多数没有

燃放烟花。因为我们要为降低空气中的PM2.5出一份力。)饺子端上桌,放一挂接年的鞭炮,

吃了饺子,孩子们开始列队给爷爷、奶奶拜年,还要大声嚷嚷“压岁钱”,爷爷奶奶开心的

给我们分压岁钱。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岁”和“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

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春节不仅仅是我们汉族的传统节日,也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作为炎黄子孙,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将好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也要减少污染,即

少放甚至不放爆竹。我们一样会拥有一个快乐、祥和、环保的新年。

篇三:春节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春节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春节期间

调查地点:山东老家

调查渠道:家人、网络、书籍

调查方法:向家人询问、在网络上查找、浏览书籍、亲身体验 调查结果: 春节的产生

据记载,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 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关于春节的起源多种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虞舜时期,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中国历代春节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孟春正月为岁首,后人在此基本上逐渐完善为我们当今使用的阴历(即农历),落下闳也被称为“春节老人”。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未年,长达2080年。

春节的习俗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秧歌

汉族舞蹈,源于插秧耕地的劳动生活,与祭祀农神,祈求丰收所唱的颂歌有关。秧歌流行我国北方汉族地区,主要于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时在广场上表演,是一种集歌、舞、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

放爆竹

放鞭炮贺新春,在我国有两千多年历史。最早的爆竹,是指燃竹而爆,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故称爆竹。春节放鞭炮,作为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的习俗,历史悠久,这种活动,虽然可以给节日增添欢乐的气氛,但鞭炮燃放后释放的烟尘,溅出的火星,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引起火灾,一些烈性爆竹每年都会造成人员伤亡。随着社会和人们的文明进步,对春节放鞭炮这种习俗的弊端,已引起各界的重视。现在我国许多城市都制定了公共场所禁止放烟花爆竹的规定。 部分城市已解除。

年俗年韵年文化调查报告

通化市第13中学

七年级五班

周子超


关于春节年俗研究报告1000字》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1777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