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心得体会 > 教师笔记 > 节约粮食读书笔记

节约粮食读书笔记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3-13 07:25:03 | 移动端:节约粮食读书笔记

篇一:爱粮节粮班会小结

班会的通知

为认真贯彻落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科协《关于举办2015年粮食科技活动周的通知》的精神,加强以“爱粮节粮,健康消费——粮食科普进家庭进学校”为内容的粮食科技知识的宣传,强化学生对粮食安全形势的认识,增强学生科学食粮意识,推动“节约一粒粮”行动全面深入开展。我校初中部决定开展以“爱粮节粮,我们在行动”为主题的班会,在学生中培养“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的意识。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初中各班级开展“爱粮节粮,我们在行动”的主题班会,认真学习德育处下发的爱粮节粮教育的相关资料。

2、学生积极发言,结合生活。

3、初中各班按照以上三项活动要求依次开展,并要求学生写心 得及班会记录,上交德育处。

库尔勒市第四中学初中德育处

2014年5月

班会教案

班会照片

初一(7)班认真讨论

初一(9)班学生集体观看资料

库尔勒市第四中学关于开展“爱粮节粮,我们在行动”主题

班会记录

篇二:党员读书笔记

光盘行动,有你有我

武昌理工学院“以光盘为荣 ”主题活动如火如荼的开展着,校园各个食堂都贴满横幅,志愿者来回演说,提醒大家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节约粮食”又一次构成了校园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节约?浪费?这两者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随着全国主流媒体对“舌尖上的浪费”的播报和大加挞伐,习总书记就坚决杜绝公款浪费,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进行了重要批示。据调查,仅我国13亿人口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一年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这一个个数据有没有让你的为之震撼,再回头看看平时的自己,你是否也曾经把还没吃完的饭菜倒掉,也许在你的心里浪费一点点粮食根本就算不上什么,可是当你看到那慢慢(满满)的潲水桶的时候,难道你真的一点也不觉得可惜吗?“舌尖上的浪费”要引起我们的警觉。浪费是一种不尊重自然和他人劳动果实的可耻行为,在此,我们提出倡议:珍惜粮食,适量定餐,避免剩餐,减少浪费;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饭剩菜;利用手机等新媒体,参与话题#光盘行动#,微博拍照秀“光盘”;不偏食,不挑食,养成健康合理的就餐方式;积极监督身边的同事(学)和朋友,及时制止浪费粮食的现象。

“厉行光盘,反对浪费”!跟我们一起行动起来:

1、惜粮食,适量定餐,避免剩餐,减少浪费。

2、不攀比,以节约为荣,浪费可耻。

3、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饭剩菜。

4、吃完饭以后自觉回收餐盘,减少阿姨负担。

5、信息工程学院第二党支部要积极转发微博并参于“光盘行动”微话题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学校以食堂为重点、以师生为主要参与者地宣传文明餐桌行动,在全校师生中深入开展倡导科学、节俭用餐的文明新风尚。在这场日渐兴起的‘光盘行动’中,既有倡议书,也有路线图,更有示范者和监督岗。食堂内,学生会干部组成志愿者队伍就是监督岗。”

文明餐桌行动的展开,重在持之以恒。大学是育人的文明家园,我们将寓教于行,在节俭文明用餐中实现教育目的,并以此为契机,做好文明校园的深化发

展。同学们纷纷在活动条幅上签下名字,将共同支持“光盘行动”的开展。

让我们一起响应光盘行动吧!

於少文

自动化1003班

2013年9月22日

篇三:江村经济与乡土重建读书笔记

二、专著阅读

专著1:费孝通—《江村经济》—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江村经济》是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根据1936年在江苏省吴江县开弦弓村的调查资料编写而成的学术著作。又译《中国农民的生活》。作者详尽地描述了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阐明了江村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以及与所在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江村经济》详尽的资料和客观系统的描述,为国外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及其他读者了解中国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江村经济》一书共有12章,第一章前言主要介绍了这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着重论述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

第二章调查区域开篇说明了界定调查区域的重要性与方法,介绍了开弦弓村的地理状况、经济背景、村庄分布、人口统计以及选择开弦弓村作为调查区域的原因。

第三章家主要介绍了家的组成以及由血缘关系,姻亲关系形成的扩大的家,结成婚姻的重要目的在于传宗接代,人口控制,父母与子女关系,子女教育,婚姻的安排,家中儿媳妇的地位,表亲婚姻与“小媳妇”等问题。

第四章财产与继承阐释了所有权问题,包括“无专属的财产”、村产、扩大的亲属群体的财产、家产,着重村民的家产的组成、使用、传递以及继承对婚姻和继嗣、赡养义务履行的影响。

第五章亲属关系的扩展主要分析了由于父系亲属、母系亲属、名义上的收养导致的亲属关系的扩展和村庄的亲属关系基础等问题。

第六章户与村主要介绍了户、邻里宗教和娱乐团体、村政府、保甲制度这些地域性群体,探讨了其巩固社会纽带,协调共同利益的作用。

第七章生活介绍了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文化对消费的控制、住房、衣着、运输、营养、娱乐、礼仪开支、正常生活的最低开支等八个子内容。

第八章职业分化简单地介绍了基本职业—农业、专门职业—各种手工业、渔业三种职业以及村民的从业人数分布与状况。

第九章劳作日程介绍了开弦弓村的计时系统、三种历法、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的时间安排等方面的问题。

第十章农业一章描述了农田的具体安排、种稻的劳动安排、农业中的科学与巫术、共同劳动、互助的组织等。

第十一章土地的占有着重论述了农田的所有权、雇农及小土地出租,不在地主制、完全土地所有制等与土地相关的制度。

第十二章蚕丝业一章介绍了蚕丝业手工业的变迁,分析了促进变迁的条件和变革的力量,通过养蚕的改革计划和合作工厂的形式促进蚕丝业革新,最后谈到了政府对蚕丝业的支持和改革面临的困难以及对亲属关系的影响

第十三章养羊与贩卖一章内容极简,介绍了养羊业与羊的贩卖问题。

第十四章贸易着重分析了村庄通过小贩、零售店、航船,消费者的购买、销售代理人、航船、工业收购等形式实现农产品、工业品的内外交换与购销、将乡村市场与城市市场联成一体。

第十五章资金一章主要介绍了村民由于积蓄亏空而产生的资金借贷需求,并可以通过互助会、航船代理人、信贷代理人、高利贷、信贷合作社等形式获取资金。

第十六章中国的土地问题点出了中国土地制度存在的种种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潜在的巨大的社会危机。

《江村经济》一书内容丰富且完备,充分阐释了农村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问题,几乎深入到了农村生态的每一个组成部分,农村肌体的每一个细胞。正是由于作者选取的调查研究区域是一个村,所以才能把农村各个方面的问题调查清楚,解释清楚。可以说开弦弓村是当时的中国千千万万农村的典型代表,以小见大,管中窥豹,反映出了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风貌,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农村存在的问题。即使放在今天的中国农村,书中的一些解释与论述依然十分具有启发意义,比如贫困地区依然存在的溺婴问题、农村地区的资金融通问题,对三农问题、小城镇建设、城市化中出现问题的解决也十分具有启发意义。稍后加以详细论述。

《江村经济》一书看似很凌乱,实际上是形散神聚,农村土地问题作为一条主线实际上是贯穿全文的,一些社会关系的产生、变化,经济关系的变更,人们思想观念的特点与改变都或多或少与农村的土地问题有关。可以举若干例子加以说明,由于中国人多地少,农民分到的可用于耕种的土地有限,受制于劳动工具与科技水平,土地的产出是有限的,而且农民还要交一些地租或赋税,光靠土地的产出是不足以维持一个家庭的正常运转的,而农闲时节,又会有大量的劳动力赋闲,所以丝织业—农村手工业得以产生,一方面农民有内在经济动力去从事手工业,以赚取收入补贴家用,否则可能会饿肚子,另一方面又有足够的劳动力可供使用。二者一拍即合。而土地问题是关键。再举一例,土地的产出是有限的,可供给的人口也是有限的,即使中国人有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土地的有限产出也会间接地影响人口的再生产,人们也会下意识地控制人口,这也可以部分地解释农村的溺婴现象,尤其是女婴。所以说在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解决土地问题,完善土地制度是关键,我国农村近些年推行的土地流转制度、集体林权制度

改革,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也正印证了这一点。土地是农村物质生产的载体。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阅读过程中,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每一种社会现象、经济现象都有着深刻的经济原因。物质生产还是起着绝对的作用,支配着整个乡村的发展。在推行小城镇建设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大部分农民不可避免要脱离农业生产,在大多数情况下农民已经失去了土地。所以一定不要忽略农民在城市中的经济地位与基础,要将农民真正纳入到城市经济生活的链条之中,如果农民脱离了社会生产又缺乏社会保障,则会产生新的社会问题。高楼大厦并不代表城市化,农民都上楼也不是城市化,而是伪城市化。只有当整个城市经济系统可以供养新加入的农民群体,这样的城市化才是科学的、安全的,存在的社会问题也是最少的。

此外,还有一点使我感触颇深的,那就是作者的实地调研精神。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践出真知。坐着空想是没有成效的。重大的科学突破要依赖于实践,尤其是社会科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后还是要多加培养自身的实地考察与调研的能力。

专著2:费孝通—《乡土重建》—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乡土重建看似是一本书,实际上费孝通的一系列的论文集,而这些论文的观点大多与农村、乡土重建有关。只是侧重点与角度不同而已。

《中国社会变迁中的文化结症》一文的主要观点:中国社会变迁的过程最简单的说法是农业文化与工业文化的替换。中国传统处境的特性之一是匮乏经济,正和工业所处的丰裕经济相对照。匮乏经济中形成了自我一种独特的价值体系,主要的态度是知足。传统匮乏经济的形成有许多条件。首先,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其次,我们可耕地的面积受着地理的限制。知足、安分、守己这一套价值观念和传统的匮乏经济相配合,共同维持着这个技术停顿、社会静止的局面。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和传统的社会性质相配合的,而且是相互发生作用的。面对西学和西方科技的引入,西方生活方式的引进,西方帝国主义的入侵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在发展现代工业、现代科技的过程中,传统文化势必会对社会变迁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也是需要进一步注重与改善的。固步自封,不吸收新思想、新观念,思想僵化,注定要落后,必定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乡村·市镇·都会》主要论述了三个观点:第一,对中国乡村和都市关系有相成和相克两种看法。相成:都市是农产品的大市场。都市愈发展,市场愈大,农产品价值越高,乡村里人得利也愈多。乡市之间的商业愈繁荣,双方的生活程

度也愈高。相克:从历史来看,中国都市的发达似乎并没有促进乡村的繁荣,相反,乡市之间被封锁后,后方的乡村的确有一度的喘息。这是中国经济畸形发展的一面。第二,传统市镇并非是生产基地。市镇没有多少产出可以去和村里的生产者交换贸易。市镇需要粮食,需要劳役,但他们不必去交换,他们有地租和利息可以征收。市镇寄生在乡村的物质生产之上。第三,乡村无法从都市受益,乡村将农产品、手工产品、人员输送到城市,但是乡村的血液却慢慢枯竭,乡村在供奉着都市。

《论城·市·镇》探讨了人口与城乡的关系,衙门围墙式的城和贸易里发达出来的市和镇。人口与城乡的关系主要是说明人口的聚居进而形成乡村、市镇和都市。衙门围墙市的城则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无论附属于“城”的工商业如何发达,在以地主为主要居民的社区里,它的特性还是在消费上。这些人口之所以积聚的基本原因是依靠政治以获得安全的事实上。贸易里发达出来的市和镇介绍了市和镇是如何因贸易而兴起的。

《不是崩溃而是瘫痪》一文从小农经济的坚韧的角度论述了中国的经济没有崩溃而是瘫痪。本文的一些观点其实与毛主席的一些文章的观点有些相似。比如《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可以存在》等,其核心观点还是在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封闭性与自给自足性,尤其是在山区和贫穷落后地区,根据地可以在外部封锁的环境下得以生存与发展。

《基层行政的僵化》分析了传统皇权的无为主义、自下而上的政治轨道、自治单位完整性的破坏、政治双轨的拆除等问题,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基层行政的僵化一方面是因为加强了中央的职能,另一方面又堵住了自下而上的政治轨道,把传统集权和分权、中央和地方的协调关系破坏了,而并没有创制新的办法来代替旧的。

《再论双轨政治》论述了民主与宪法对维护政治系统稳定的重要作用以及地方人才对政治发张与进步的推动作用。

《损蚀冲洗下的乡土》分析了地方人才的流失对乡土的冲击与接受新思想与新知识的乡村子弟却很难重回农村施展才能与抱负的尴尬局面。

《黎民不饥不寒的小康水准》一文阐明了合理的土地分配与良性发展的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对维持村民不饥不寒的小康水准的重要作用,而一旦传统有机配合的脱栓就会造成农民生活的凄苦。此文还论述了地主阶级合理的出路。乡村经济的衰落必然会导致地主阶级的没落,原因很简单,地主阶级是寄生在乡村经济母体下的子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地主阶级只有另谋出路,适应新的局势,另建他们的生活基础,否则灭亡是不可避免的。

《地主阶层面临考验》探讨了乡村经济的衰落会导致地主阶层特权的动摇,

寄生阶层的保守性、传统文化的束缚都会阻碍地主阶层的转型与蜕变等问题。地主阶层的生存与繁荣不是靠他们个体的能力,而是靠微妙的制度上的搭配。地主阶层要想获得新生,不仅要放弃有形的特权,而且必须把从特权里所养成的那一套生活方式,包括志趣和态度,一同抛弃。

《现代工业技术的下乡》一文主要内容是:现代技术的下乡为改善农民生活状况提供了一条道路。电和内燃机的使用使现代工业分散成为可能,这也为乡村工业的复兴创造了条件,毕竟在乡村从事大规模的的工业生产是不现实的和无效率的。铭记一段历史教训—新技术常常会成为少数人的特有机会,造下社会新的分化形态,利用新动力和新技术的人数愈多也愈能保证它不会危害社会,得到正当的利用。

《分散在乡村里的小型工厂》分析了乡土工业的规模、手工与机器的配合、乡土工业的成本等问题。

《乡土工业的新形式》首先介绍了传统乡土工业的两种形式并介绍了家庭工业的合作组织与服务工厂两种新的工厂组织形式。

《自力更生的重建资本》通过对资本从哪里来,有没有资本,为什么会没有资本三个问题的探讨乡土仍然是重建资本的来源,因为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农民又占人口的绝大多数。

《节约储蓄的保证》的主要意见是中国并不是贫乏到毫无积累资本的能力。但是得先培育和爱护乡土力量,把传统的土地制度改革了,更从传统勤俭的美德下手,在所得归所有者支配的奖励下,从乡土基层着手开始积聚资本,充实生产,中国的经济现代化才有着落。

《对于各家批评的总答复(后记) 》一文即是对全书的一些总结,也是对各家的批评建议的总结与答复,勇于接受批评,相互探讨,更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读完乡土中国之后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感悟最深的还是作者对中国农村问题的深刻认识。对我们思考三农问题与农村与城市互动的关系有着重大的启发意义。

首先,谈一下农村与城市的互动关系。在乡土重建一书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这样的观点:乡村支撑着城市的发展,为城市源源不断地输送着血液,为城市提供着资本、劳动与原材料。中国的农民最苦。建国以前,农民的苦日子就不谈了。建国以后,农村的问题依然十分严峻。建国初期,我国百废待兴,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在于我国工业的落后与军事工业的需要,但最重要的经济动因是重工业可以实现内部的循环与增长,而发展轻工业则需要有发达


节约粮食读书笔记》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9531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