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材解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材解析(教材导读)一、单元教材分析: 当今世界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和我们息息相关。现代社会信息量越来越大,信息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广。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本组教材通过这次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感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体会信息在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作用,学习搜集和处理信息,初步学会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走进信息世界”分成“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两大板块。每个板块的主体是“活动建议”,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建议,引导学生根据学校、家庭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活动。“阅读材料”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阅读,学生可以从中获得信息的有关知识。开展活动的材料不止于上述这些,学生还可以自己去搜集,教师也可以提供。这是继五年级上册《遨游汉字王国》之后又一次课内外一体的、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学习。目前,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综合性学习的基础,教学中要进一步使学生熟悉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方式,比如,活动前要制订计划,活动中要发扬合作和主动探究的精神,活动后要展示和交流成果。每个板块后一些要求认读的字,可以让学生结合阅读认读,并在活动结束时盘点巩固。 这次综合性学习建议开展的活动有:(1)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了解信息传递的方式及其变化。(2)开展调查,了解现在主要是通过哪些途径来获取信息,认识信息与我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密切关系。(3)通过讨论或辩论,能够正确使用媒体,辨别信息的良莠,自觉抵制不良信息。(4)选择感兴趣的话题,搜集和处理相关信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二、教学目标 1.了解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及这些变化对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影响。 2.了解现代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能正确利用媒体,学会选择信息,趋利避害。3.初步养成留心信息的好习惯,逐步学会搜集信息、运用信息,善于和别人交流信息。 4.初步学会有目的地搜集和处理信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5.认识19个生字。 三、课时安排: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一般一星期完成一个板块。开始时可以用l课时制订和交流活动计划,结束时用1—2课时展示、交流学习收获。为了便于开展活动,可以适当调整课时,必要时可把几节语文课连在一起上。
四、教学建议 一、明确两组“阅读材料”的不同作用 首先,这两组阅读材料是基于不同的学习任务的:第一组阅读材料的学习任务当然不可能仅仅依赖阅读材料去完成,但阅读材料中确实包含了有利于任务完成的有效信息,并且和学习任务之间有对应的关系。第二组阅读材料的学习任务是“选择感兴趣的话题,搜集和处理相关信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这里其实就暗含了“怎样做研究”的方法指导,而这正是这一组阅读材料的功能和价值。 其次,从这两组阅读材料的组成来看:第一组阅读材料文体多样,有故事、说明文、演讲稿/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安排了写“演讲稿”的练习等,写作特点繁杂,显然不会因为文本的形式方面的因素而进行整合;而这组阅读材料的内容却比较集中,反映了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第二组阅读材料是两篇简单的研究报告,《奇怪的东南风》记录了一次问题研究的过程,从这个材料中,我们可以学到怎样做简单的科学研究,学习通过寻找规律发现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从而对症下药,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是一篇比较正规的研究报告,以这篇研究报告为范本,学生比较容易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第一组阅读材料,其实不是让学生去“学”文,而主要是“用”这一篇篇文章里的东西,探究信息传播的发展历史和当代信息传播的特点,或者是借该选文学习文章里所讲的东西,或者是由文章里讲的那东西触发,去从事一些与文章相关性大小不等的学习活动。第二组的两篇不同类型的研究性报告,其目的在于通过给学生提供研究性报告的样本,使学生了解研究性报告的基本写法,并尝试着自己写研究性报告。 二、怎样开展这次活动 (一)关于第一板块 一方面,可以通过组间互动交流让全班学生分享学习成果,了解阅读材料上的内容。 时代 信息传递的方式 古代 驿差长途跋涉 近代 用 火车、轮船、飞机传递 现代 电报、电话、报纸 当代 广播、电视、互
联网、短 信 另一方面通过自己搜集资料、调查访问、亲身操作体验等形式,了解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以及它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二)关于第二个板块 训练目标:利用信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五年级上册:活动计划和调查报告;六年级上册:活动总结;六年级下册:读写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听、说(口语交际)、读(阅读)、写(作文)融进活动中,教材不单独安排这几方面的内容。 “研究报告”在人教版实验教材中这是第一次出现,在开展本次综合性学习前学生对它是没有多少了解的。这种在文本中蕴含的文体知识,如果直白地陈述那是违背编者的意图也违反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的。 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反复读这两个研究报告,让学生对研究报告产生一个直观的、感性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运用求同的综合思维方式去理解和把握这两个研究报告有哪些共同之处。大致可以发现:(1)研究报告都有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一篇是“爸爸咳嗽的病因”,一篇是“李姓的历史和现状”;(2)研究报告都需要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奇怪的东南风》搜集整理了爸爸咳嗽和天气方面的资料,《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搜集整理了李姓的来源、人口数量、名人等方面的资料;(3)研究报告都有关于某个问题的研究结论,《奇怪的东南风》发现爸爸的咳嗽是因为二氧化硫的刺激,《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对李姓的来源、名人和人口数量给出明确的结论。(4)研究报告是基于事实的,结论都是在认真分析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想象和夸张的成分。 综合的阅读两个简单的研究报告可以获得关于研究报告的一般特点,而对两个研究报告进行比较性阅读,可以获得关于研究报告这种文体更具个性,更鲜明的认识。教学中引导学生比较两个研究报告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大致可以发现:(1)研究报告有一定的写作格式,但是并不太严格,可以像《奇怪的东南风》那样写成一篇记叙文,也可以按照像《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那样写得比较规矩。(2)研究报告的语言都很平实,但是也可以有不同的风格,《奇怪的东南风》语言比较自由童趣一些,《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就显得严肃一点。(3)研究报告的研究的问题可以多种多样,生活中的问题都可以成为研究的对象。 当学生对研究报告“是什么”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自己想探究的某个问题入手,独立或与其他同学合作进行探究活动。这时,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对怎样进行探究活动缺乏一个整体的思路,他有探究的欲望和热情,但不知道从何下手,一个环节完成后不知道下一步应该做什么?这些问题的解决,我们依然可以从这两个简单的研究报告中获得启示。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细细阅读这两个研究报告,对两个研究报告进行一次深度解剖,从问题开始,不断追问“下一步做什么”,细致的分析作者研究的思路。在对两个研究报告的分析梳理中归纳出探究问题的基本思路。 比如仔细分析《奇怪的东南风》一文,就能了解一次完整的问题研究的过程: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搜集信息整理信息 分析信息解决问题 小作者从生活中一个细微的发现入手,提出了一个探究的问题,通过收听广播和观察记录,获得了相关的一些信息,在对这些信息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小作者找到了问题的症结,获得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对着一个研究报告的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从中感知探究问题的途径,还可以让学生学习通过寻找规律,发现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从而对症下药,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样,在《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一文中,学生们会发现相似的问题探究过程,只是在具体方法上有所不同。通过归纳两篇研究报告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基本思路上获得启迪。
篇二: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知识重难点)
第六单元复习资料
21、七律 长征
●生字词
逶迤(wēi yí) 磅礴(páng bó) 岷山(mín)
多音字
●词语解释
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细浪:小浪花。
磅礴: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课文重难点
1、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全诗共四联,记载了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包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3、“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概括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4、“暖”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字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5、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豪迈无畏的英雄气概。
●知识拓展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总行程二万余里。
21、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生字词
篱笆(lí bā) 洗澡 时辰(ch?n)搂(lǒu)着 凤凰(fang huáng)割草 筛(shāi)米 花轿 帐(zhàng)子 立即褂子 嗓音
●词语解释
饥寒交迫:交,一齐、同时。饥饿,寒冷同时袭来。形容无衣无食,生活极端困苦。
②殿后:行军时走在队伍最后。近义词:断后 反义词:前冲。
③坐骑(qí):供人骑的马,骡子等,泛指供人骑坐的兽类。 ④燃眉之急:火烧眉毛那样急。比喻情况非常紧迫。在文章指草地上断粮了,解决办法是杀坐骑。近义词:火烧眉毛、迫在眉睫、十万火急、千钧一发。
⑤铁流:奔腾的铁水。比喻奋勇挺进,锐不可当的军队。
●课文重难点:
1、本文记叙了红三军团长征过草地时,因为断粮,彭德怀忍痛命令把自己最喜爱的大黑骡子和其他五头牲口全部枪杀充饥的事,表达了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思想感情,赞扬了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
2、课文的顺序:决定杀骡子—命令杀骡子—杀骡子后
3、这匹从(江西)出发时就跟随(彭德怀)的(大黑骡子),一路上又驮(伤病员),又驮(粮食和器材),每天它背上都(堆的像小山似的)。又是彭德怀(抚摸着大黑骡子念叨着:“你太辛苦了,连一点料都吃不上。”)说着,就把自己的干粮分出一些,(悄悄地塞进)大黑骡子的嘴里,一直(看着)它吃完。
4、(漫漫长途),再也看不见大黑骡子的身影了。它(融进)了北上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鼓动员的(竹板)声中:“(身无御寒衣,肚内饥。晕倒了站起了,跟上去,走到宿营地)。” ●知识拓展
彭德怀的性格特点:为人耿直、做事果断、雷厉风行
23、《大江保卫战》
●多音字
累:l?i(硕果累累)
lěi(伤痕累累)(罪行累累)
lai(劳累)
●词语解释
①日夜兼程:日夜以加倍的速度赶路。兼,两倍的。兼程,一天走两天的路,或以加倍的速度赶路。 ②铮铮铁汉:铮铮,象声词,形容金属撞击所发出的响亮声音。形容人刚强无比,是硬汉子。 ③鏖战:指激烈的战斗,苦战。
④嶙峋:形容山石等突兀、重叠的样子。
●课文重难点
1、课文通过描述人民解放军官兵在大江保卫战中的惊心动魄场面,铮铮铁汉的英雄本色和感人事迹,表现了人民子弟兵同心协力、豪迈乐观、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
2、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飘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欲坠的电杆。)在安造垸,(他们就出被洪水围困了三天三夜的幼儿园老师周运兰;)在簰洲湾,(他们给攀上树梢等待了近九个小时的小江珊以生的希望??)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那里就有军徽闪烁。)滔滔洪水中的群众,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
●知识拓展反映英勇的成语: 奋不顾身 冲锋陷阵 奋勇当先 赴汤蹈火
临危不惧 身先士卒 力挽狂澜 义无反顾
反映团结的成语: 同心协力 同舟共济 同心合力 万众一心
众志成城 齐心协力练习六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注释】:
六盘山: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
望断:望尽。
屈指:屈指计算。
红旗:一九五七年在《诗刊》创刊号上发表时作“旄头”。一九六一年九月为宁夏干部书写此词时改为“红旗”,手迹发表在该年十月七日的《光明日报》。
长缨:见《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注释。
苍龙:《后汉书·张纯传》,“苍龙甲寅”。注曰,“苍龙,太岁也”。古时以太岁为凶神恶煞,太岁在地上,与天上岁星相应。
【译诗】
长空高阔白云清朗,
南飞的大雁已望到了天边。
不登临长城关口绝不是英雄,
算下来已征战了二万。
六盘山上雄峰再拔,
烈烈西风漫卷着红旗。
今天我长绳之武装紧握手中,
哪一天才会将那蒋家狂龙捆缚?
篇三: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组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
一、单元总说
当今世界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和我们息息相关。现代社会信息量越来越大,信息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广。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本组教材通过这次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感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体会信息在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作用,学习搜集和处理信息,初步学会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走进信息世界”分成“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两大板块。每个板块的主体是“活动建议”,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建议,引导学生根据学校、家庭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活动。“阅读材料”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阅读,学生可以从中获得信息的有关知识。开展活动的材料不止于上述这些,学生还可以自己去搜集,教师也可以提供。这是继五年级上册《遨游汉字王国》之后又一次课内外一体的、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学习。目前,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综合性学习的基础,教学中要进一步使学生熟悉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方式,比如,活动前要制订计划,活动中要发扬合作和主动探究的精神,活动后要展示和交流成果。每个板块后一些要求认读的字,
可以让学生结合阅读认读,并在活动结束时盘点巩固。
这次综合性学习建议开展的活动有:(1)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了解信息传递的方式及其变化。(2)开展调查,了解现在主要是通过哪些途径来获取信息,认识信息与我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密切关系。(3)通过讨论或辩论,能够正确使用媒体,辨别信息的良莠,自觉抵制不良信息。(4)选择感兴趣的话题,搜集和处理相关信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一般一星期完成一个板块。开始时可以用l课时制订和交流活动计划,结束时用1—2课时展示、交流学习收获。为了便于开展活动,可以适当调整课时,必要时可把几节语文课连在一起上。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及这些变化对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影响。
2.了解现代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能正确利用媒体,学会选择信息,趋利避害。
3.初步养成留心信息的好习惯,逐步学会搜集信息、运用信息,善于和别人交流信息。
4.初步学会有目的地搜集和处理信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5.认识19个生字。
三、活动建议
(一)基本思路
“走进信息世界”是继五年级上册“遨游汉字王国”之后又一个综合性学习单元,这是一种新的教材编排方式,
教学方法与其他单元明显不同。这次综合性学习,可以采用这样的流程:
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
教学目标
1、了解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以及对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影响。
2、了解现代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能正确使用媒体,学会选择信息,趋利避害。
3、逐步学会搜集信息,善于和别人交流信息,初步养成留心信息、运用信息的好习惯。
4、初步学会根据目的搜集和处理信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5、认识19个生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浏览整组教材,明确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制定活动计划。 教学过程
一、揭示主题,激发兴趣
1、师生共同回忆五年级时进行过的“遨游汉字王国”的综合性学习的经历。
(1)历数开展过的活动。
(2)说说在活动中感觉最快乐或最难忘的事。
(3)谈谈开展综合性学习要注意的事项。
2、揭示主题。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开展一次新的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
(1)说说对“信息世界”的了解。
(2)谈谈你对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期待,或者说你希望在这次活动中能开展哪些活动。 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尽可能的纳入到即将制定的活动计划中去。
二、浏览教材,交流感受
1、自由浏览整组教材,感兴趣的地方可以读得仔细一些。
2、交流浏览教材后的感受。
(1)浏览了教材,你知道了一些什么?
(2)你产生了哪些困惑或疑问?
(3)你认为这次综合性学习可以开展哪些活动?
教师要注意倾听,特别是学生的困惑、疑问和活动建议,这些要成为最终的活动的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分组讨论,制定计划
1、重点阅读:单元导语、两个活动建议以及最后的结语。
(1)自由阅读,你认为有价值的可以画下来。
(2)课堂交流:单元导语、两个活动建议以及最后的结语给了我们哪些启发?
2、根据“自由组合,适当调整”的原则,组成3——5人的学习小组。
3、分组制定本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计划。
(1)组内充分讨论:想开展哪些活动?可以开展哪些活动?
(2)组内达成共识,填写活动计划表。
小组:“走进信息世界”活动计划
小组成员:
四、交流计划,取长补短
1、分组交流各自的活动计划,要求:
(1)清晰地汇报各项计划中的活动,随时回答同学的提问;
(2)认真倾听别的组的活动计划,及时记录与自己组的计划不一样的内容,需要的话可以向回报的小组提出疑问。
2、分组修改各自的活动计划。
(1)分析其他组提出的活动建议是否有价值,是否可行。
(2)修改小组活动计划。
3、公布活动计划。
可以采用适当的形式公布各组的活动计划,比如:张贴,装订成册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神奇的电脑魔术师》和《网上呼救》,能选择阅读材料中的信息,了解古今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以及现代信息传递的特点。
2、认识这几篇阅读材料中的7个生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要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交待任务
1、教师例举生活中传递信息的生动事例。
2、其实从古代到现代,信息传递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一起来阅读《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神奇的电脑魔术师》和《网上呼救》等四篇阅读材料。
二、快速阅读,了解概况
1、默读阅读材料,思考:
(1)材料中提到的古代的信息传递方式有哪几种?有什么特点?
(2)现代的因特网传递信息有什么特点?
边读边思考,在材料中画出有关的句子,并做好标注。
2、课堂交流
(1)学生自由发言,特别要关注学生对上面两个思考题的认识来自于材料中的哪些语句。比如:
古代信息传递方式的特点:
①速度慢。典型语句:
◇“哪知瓶子在海上足足漂了359年,到1852年才被人发现。”
◇“但是有个叫斐迪辟的士兵,从马拉松平原出发,一刻不停的跑了40千米??” ②不精确。典型语句:
◇“各路诸侯看到烽火,以为有敌人入侵,火速率兵出击。”
◇“??然而诸侯们望见熊熊燃起的烽烟,却以为是周幽王故伎重演,个个按兵不动。” 因特网传递信息的特点:
①速度快。典型语句:
◇“计算机把全世界连成一家,‘天涯若比邻’已经不再是梦想。”
②多媒体。典型语句:
◇“这个小学生为了通过电脑教表姐学唱,除了把歌词、各谱写在电脑屏幕上,还通过多媒体的录音技术把自己的歌声录在上面??”
③不受地域阻隔。典型语句:
◇“他赶紧问:‘你在什么地方?’答案是‘芬兰’。”
2、再次阅读材料,思考:信息传递的方式是怎样变化的?
(1)重点阅读《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画出关键词语。
(2)尝试填写:
古代:驿差长途跋涉—→近代:( )—→现代:( )—→当代:广播、电视和( )。
3、根据课堂讨论,填写下面的表格。
三、联系生活,了解现状
1、说说你在生活中接触到那些信息传递方式?举一个例子。
2、想想这些信息传递方式带给你什么?
第三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