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论文范文 > 论文格式 > 试论《许三观卖血记》中的末日情结与宗教关系

试论《许三观卖血记》中的末日情结与宗教关系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9-02-25 10:42:14 | 移动端:试论《许三观卖血记》中的末日情结与宗教关系

试论《许三观卖血记》中的末日情结与宗教关系 本文关键词:末日,情结,试论,卖血,宗教

试论《许三观卖血记》中的末日情结与宗教关系 本文简介:摘要: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中所展现的生命意识与生存哲学借鉴了很多基督教的人道主义思想,并且在自身的文化中进行了创造性的改变。余华在许三观身上赋予了类似基督教的牺牲精神和救赎的方式,树立了一个有担当、能直面苦难,以爱和饶恕并坚韧生存的人物形象。本文分述了《许三观卖血记》中重要的意象及观念中的基督教情

试论《许三观卖血记》中的末日情结与宗教关系 本文内容:

  摘要: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中所展现的生命意识与生存哲学借鉴了很多基督教的人道主义思想,并且在自身的文化中进行了创造性的改变。余华在许三观身上赋予了类似基督教的牺牲精神和救赎的方式,树立了一个有担当、能直面苦难,以爱和饶恕并坚韧生存的人物形象。本文分述了《许三观卖血记》中重要的意象及观念中的基督教情怀,即血、爱和饶恕,并由此可以感受到作家余华的基督教人文主义情怀。
  关键词: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世纪末情结;宗教
  余华90年代的小说风格,与80年代时显然不同。虽然90年代的作品还残留着余华特有的冷静描写,但在作品的形式上回到了传统的叙事,内容上也使读者感到了温情,《许三观卖血记》[1]里的许三观是个普通家庭的家长,但是他在暴风骤雨的时代通过卖血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来借此熬过苦难。在《许三观卖血记》中,表面上客观沉静的余华实际上是在进行“苦难书写”,余华站在一个世纪的尾巴上,反思生命存在的意义,流露着自身对于生命意识和宗教意识的不同感受。
  一、《许三观卖血记》中世纪末情结的表现
  所谓的世纪末情结,它是人类历史在发展运动过程中,社会生活、政治经济、文化模态、本体生命处于世纪之交,所蕴蓄起来的一种情绪的总体概括。世纪末情绪,作为人类生命运动阶段的外化显现,其间包涵了一种历史文化和生命的悲叹、失望乃至绝望的情绪。我们还应看到,在这种乃至绝望中孕育、产生的一种新生的希望与信心。站在世纪末里,余华的小说创作,始终没有忘记中国的历史,在他的许多作品中倾注了对于历史的关注与思考。《许三观卖血记》不仅对中国历史从哪里来发出了寻问,还对中国走向哪里去进行了质询。
  《许三观卖血记》所揭示的文化情结与忧患意识,首先表现在文化的冲突与碰撞。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到20世纪末,中国文化传统面临着危机。西方现代文化,商品经济文化,向中国的农耕文化提出了挑战。中国文化要生存下去,必须吸取新的文化素养。对这些平凡的小人物而言,人生本来就是如此:没有伟大的人生追求,从来就没有逃离过生存的底线。他们虽然没有宗教、信仰等形而上的支撑,却在精神深处有着“对生命的本源性的留恋和执着”。[2]余华对传统的农耕意识进行了叙述,对传统的中国农民进行了一个新形象的重塑;这也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作者站在一个时代的末尾,也赋予了人民不一样的特点,这是时代结束后的惶恐与不确定性所带来的疑惑。
  二、《许三观卖血记》中宗教意识的表现
  从许三观对待苦难的方式,人生历程中体现的“爱”、“担当”等人生信条和贯穿整个作品的重视“人”的个体思想和生命的观念中,都可以发现很多与基督教思想的相似之处。余华立足于中国文化土壤之上,运用传统的写实手法和民间叙事的技巧,表达出了作家眼中的中国人对生命、人性、世界和历史的独特感受。我们可以从《许三观卖血记》中重要意象及观念中的基督教情怀(血、爱、饶恕)入手,从而在此基础上,推演剖析作家余华的基督教情怀。
  (一)“血”的意象
  “卖血”是故事开展的关键,许三观从一个健壮的青年走向年迈,整个人生历程都是靠卖血来维持家里的基本生存。许三观以自身的生命做资本,靠卖血来解决生活中的苦难。在每个重要关口,他都凭借此法度过难关,这本身就是‘以透支生命来维持生存’的生存本质的一个归纳,而卖血的速率一次比一次间歇更短,一次快似一次,一次比一次更接近死亡,最后是结尾的长长回声-同生命的速率之间,是一种令人痛彻骨髓的、不寒而栗的同步合拍。”[3]在此可依照基督教里耶稣的形象--钉在十字架上为的是拯救世人而献身的受难者,他以自己的苦难来拯救世人,背负十字架,牺牲流血,赦免众人罪孽。许三观也背负着他的“十字架”,用自己的鲜血去养活家人,基督教徒在受洗礼时就要喝葡萄汁,而这个葡萄汁就像是基督的宝血。许三观如基督教伦理价值一样诠释了爱、牺牲、无私等高贵的品质。许三观和耶稣一样,在用“血”来完成其拯救,许三观卖血的行动无疑也具有和上帝拯救人类相似的牺牲精神和拯救意义。
  (二)“爱”的信念
  在承受苦难、背负十字架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爱”,没有“爱”,就不能承受那么巨大的苦难。“爱”是基督教的核心观念,也是耶稣基督的主要性格特征之一。他的爱已经超越了对自身生命本能的爱,他不仅以自己的血喂养自己的亲生儿子,而且也喂养了让自己戴绿帽子的情敌的儿子,这就使得许三观卖血的救赎意义更多了一层普泛的色彩,把爱扩展到仇敌的后代。而“爱仇敌”正是基督教伦理对爱的精神境界的一种提升,耶稣说:“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这样,就可以做天父的儿子……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赏赐呢?就是税吏不也是这样行吗?你们若单请你弟兄的安,比人有什么长处呢?”[4](马太福音5章43-48节)许三观对一乐的爱,虽然没有耶稣基督对整个人类的“爱”那样具有普泛的宽广度,但显然在这里余华已经开始向一种更宽广的精神世界迈进了。
  (三)“饶恕”的观念
  许玉兰被人控告遭到公开批斗,甚至在家里也要对她开批评会,当许玉兰在儿子们面前做羞愧的自我批判时,许三观突然坦白自己也是与许玉兰一样的罪人的场面,与耶稣对要打死行淫的妇人的群众说话的章节相似。无论是对许玉兰的态度还是煞费苦心送饭的行为都让读者感到温暖,许三观也终于在人前说出了自己对许玉兰的宽恕,他放下了心中的那份耻辱,做到了“不计算人的恶”,不论断人、凡事包容、不计算人的恶、不断地宽恕,这正是《圣经》的基本教义。因为基督教认为,作为受造物的人类都有原罪,且在世的时间中总是不断地因老我的罪性而犯罪,所以人没有资格自认高人一等、凌驾于他人之上断定别人的罪恶,而是应该不断宽恕和包容他人。在这一点上,许三观对妻子的宽恕和基督教的观念非常相似。
  三、世纪末情结与宗教的关系
  余华着重强调的悲悯情怀,是他在创作中的基本信念和价值立场同情之眼使余华能够捕捉到生命中的爱、善以及寻常人在患难与共的生活中所展现的温情。这种凡俗百姓的温情不够崇高热烈,然而恰是这种内里朴素本真的温情,在苦难对人的压迫下,作为最具人性的鲜活力量,慰籍着普通人的生存。《许三觀卖血记》描绘了一个与经验世界、心灵世界部分重合而又全然不同的独特世界,在这里,令人感兴趣的不仅在这个农村现象的真实程度,而且在民族意识的时代价值。环视当今全球性的“焦虑不安”,《许三观卖血记》正反映了世纪末的重要情结。可以明确地指出,世纪末的焦虑不安促生了宗教的萌生与发展,而宗教此时的蓬勃发展也预示着时代的巨变。
  这种生命的苦闷与焦虑,来自生命的郁结。每个生命体,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而存在,按照自己的轨道在运动。这种生命可以说是一个历史延续过程。因此,每个人的生命之中,都蕴存着历史的积淀。这种历史的积淀,在人的生命结构中起到了稳定作用。但是,如果这种积淀过于深厚,新的生命基因无法补充进来,必然要出现腐败,造成生命的枯萎。作家站在时代末,反思世界与人性,这种反思促进了作品里人物精神世界的养成,在《许三观卖血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许三观身上的宗教意识的萌发,这一点,在许三观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
  深沉的苦难书写和生命思想来自于余华射向平民生活的同情口光,也体现了作家浓重的人道主义情怀。所以许三观强力地告诉我们,即使在人世之厄中,即使面临时代转换的巨大变革,因为牺牲精神、仁爱精神和担当苦难这种基督教义的准则,人也能够向善而坚韧地生存,因此,这部作品能够被称作是表明对人类的诚爱和信任的人道主义佳作。
  参考文献:
  [1]余华。许三观卖血记[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2]相福庭。承受生命之轻-余华《活着》解读[J]名作欣赏,2002 (1)。
  [3]洪治纲。悲悯的力量-论余华的三部长篇小说及其精神走向[J].当代作家评论,2004 (6)。
  [4]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圣经[M]北京:中国基督教协会出版社,2000.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试论《许三观卖血记》中的末日情结与宗教关系》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22053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