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人创业好项目!轻松致富的好项目,白手起家创业好选择!
当前位置:创业小项目 > 试题答案 > 想象阅读答案

想象阅读答案

来源:创业小项目 | 时间:2018-06-21 | 移动端:想象阅读答案

篇一:江苏省海安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海安中学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

高三语文试题Ⅰ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在匆忙的世俗生活激流冲击下,能够恬然深思的心灵愈加稀少。如果说尼采式的敏感哲人曾对此发出▲的急切呼叫,那么,罗素,作为一个心理健康的哲人,我们又从他口中听到了▲的明智规劝,但愿这些声音能▲今日性灵犹存的青年去寻求一种智慧的人生。

A.振聋发聩耳提面命开启 B.振聋发聩语重心长启迪

C.震耳欲聋耳提面命启迪 D.震耳欲聋语重心长开启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事故调查组要坚持“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原则,全面查清技术和管理原因,准确认定事故的性质和责任,给遇难者家属和全社会一个负责任的交代。

B.《白毛女》吸收了传统戏曲艺术的精华,采用中国民歌的曲调,民族艺术与西方艺术相结合,揭示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

C.工人题材的诗歌借助网络平台实现了诗歌的自我教育,可发表个人作品,可相互切磋交流,表达了自己漂泊、处处碰壁而又不放弃梦想的生存状态。

D.科学家首次发现人类大脑中与智商有关联的两组特定基因簇,不但有助于未来开发更高效的神经系统疾病疗法,还加深了研究人员对智商的理解。

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3分)

A.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B.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C.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D.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4.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3分)

A.吉日良辰,花好月圆,恭祝一对新人相濡以沫,白首偕老。

B.家母古稀之庆,承蒙各位亲友光临,略备薄酒,敬答厚意。

C.值此店庆,肖总忝列董事,因事不能躬临,本人代为致歉。

D.各位同仁,以上是我的浅知拙见,如有不当处,敬请斧正。

5.对下面一段话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作家余华与一位餐馆老板聊天,谈到读书时,餐馆老板深有同感:“我常让厨师去品尝其他餐馆美食来提高自己的厨艺,我发现总挑别人菜肴缺点的,没有进步;总夸别人菜肴优点的,倒成了好厨师。”

A.要成为优秀的厨师,更要学习别人菜肴的优点。

B.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做出评价,应全面公正。

C.世间万物缺陷难免,多吸收其优点,才有长进。

D.读书做菜,都要既找别人缺点,也学别人优点。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游潭柘记

方 苞

康熙戊戌夏四月望后七日,余将赴塞上,寓安偕刘生师向过余。会公程可宽信宿,乃谋为潭柘之游,而从者难之,曰:“道局窄不利行车,穷日未可达也。”少间,云阴合,厉风起,众皆以为疑。寓安曰:“车倍僦,雨淋漓,诘旦必行。”

既就途,果回远,经砠碛,数顿撼。薄暮抵山口,而四望皆荒丘,虽余亦几悔兹行之劳而无得

也。入山一二里,径陡仄,下车步至寺门,而山之面势始出,林泉清淑之气,旷然与人心相得。时日已向暝,乃宿寺西堂。质明起,二子披衣攀蹑,穷寺之幽与高;降而左,出寺循山径东上,求潭柘旧址。泉声随径转,林树密蒙,如行吴、越溪山中,遇好石,辄列坐,淹留不能进。日将中,从者曰:“更迟之,事不逮矣。”余拂衣起,二子相视怅然,计所历于山,得三之二,去潭侧二里,竟不能至也。昔庄周自述所学,谓与天地精神往来。余困于尘劳,忽睹兹山之与吾神者善也,殆恍然於周所云者。

余生山水之乡,昔之日,谁为羁绁者?乃自牵于俗,以桎梏其身心,而负此时物,悔岂可追邪?夫古之达人,岩居川观,陆沉而不悔者,彼诚有见于功在天壤,名施罔极,终不以易吾性命之情也。况敝精神於蹇浅,而蹙蹙以终世乎?余老矣,自顾数奇,岂敢复妄意于此?而刘生志方盛,出而当官。得自有其身者,惟寓安耳。然则继自今,寓安尚可不觉寐哉?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而从者难之 难:责难

B.车倍僦,雨淋淳,诘旦必行 僦:租赁

C.遇好石,辄列坐,淹不能进 淹:停留

D.自顾数奇,岂敢复妄意于此 奇:命运不好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会公程可宽信宿,乃谋为潭柘游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

B.虽余亦几悔兹行之劳而无得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

C.谓与天地精神往来蜩与学鸠笑之曰 ..

D.况敝精神于蹇蹙以终世乎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余困于尘劳,忽睹兹山之与吾神者善也,殆恍然于周所云者。(4分)

(2)乃自牵于俗,以桎梏其身心,而负此时物,悔岂可追邪?(4分)

9.作者在这次游览中获得了哪些人生哲理?请简要概括。(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南歌子·过严关

张孝祥

路尽湘江水,人行瘴雾间。昏昏西北度严关。天外一簪初见、岭南山。

北雁连书断,秋霜点鬓斑。此行休问几时还。唯拟桂林佳处、过春残。

(1)“路尽湘江水,人行瘴雾间。昏昏西北度严关”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画面?(4分)

(2)请简要赏析“天外一簪初见、岭南山”。(3分)

(3)词的下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尔卜尔筮, ▲ 。(《诗经 卫风 氓》)

(2)吾尝跂而望矣, ▲ 。(荀子《努学》)

(3) ▲ ,多于在庚之粟粒。(杜牧《阿房宫赋》)

(4)锦瑟无端五十弦, ▲ 。(李商隐《锦瑟》)

(5)酿泉为酒, ▲ 。(欧阳修《醉翁亭记》)

(6) ▲ ,何似在人间?(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7)醉里挑灯看剑, ▲ 。(辛弃疾《破阵子》)

(8)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 ▲ 。(《论语·雍也》)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我是嫦娥

毕飞宇

①自古到今,唱青衣的人成百上千,但真正领悟了青衣意韵的极少。筱燕秋是个天生的青衣胚子。二十年前,京剧《奔月》的演出,让人们认识了一个真正的嫦娥。可造化弄人,此后她沉寂了二十年,在远离舞台的戏校里教书。学生春来的出现让筱燕秋重新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二十年后,《奔月》复排,这对师生成了嫦娥的AB角。把命都给了嫦娥的筱燕秋一口气演了四场,她不让给春来,谁劝都没用。可第五场,她来晚了。筱燕秋冲进化妆间的时候,春来已经上好了妆。

②春来十一岁走进戏校,从二年级到七年级一直跟在筱燕秋的身后,知道筱燕秋的人都知道,春来不仅仅只是筱燕秋的学生,简直成了筱燕秋的女儿,春来最初学的并不是青衣,而是花旦,是筱燕秋厚着脸皮硬把她拽到自己的身边的。青衣与花旦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行当,只不过现在喜欢看戏的人少了,许多人都习惯于把戏台上的年轻女性统统称之为“花旦”,春来这孩子说话的嗓音和筱燕秋并不像,可是,一开腔,春来的唱腔简直就是另一个筱燕秋,戏校的老师们开玩笑说,春来的嗓子天生就是和筱燕秋唱对台戏的料。

③筱燕秋和春来商量,让她放弃花旦,改学青衣,春来不肯,商量来商量去,春来就是不肯。筱燕秋急了,筱燕秋的那句名言至今还是戏校里的一个笑话,一个笑柄,筱燕秋一急,拉下脸来,对春来说:“你要是不肯拜我为师,我就拜你,我拜你做我的学生,你答应不答应?”做老师的把话说到了这个份上,春来还敢说什么。

④上了妆的春来真是比天仙还要美,她是嫦娥,大幕拉开,锣鼓响起来了,筱燕秋目送着春来走向了上场门。筱燕秋在戏校呆了二十年了,教了那么多学生,细细排下来,却没有一个能唱出来的,大红大紫就不说了,显一下山露一下水的都没有过,这种局面给筱燕秋带来了十分强烈的疼痛感。一个人可以有多种痛,最大的痛叫做不甘,筱燕秋不甘。筱燕秋每天都站在镜子面前,亲眼目睹着自己一天一天老下去,亲眼目睹着著名的嫦娥一天一天地死去,却无能为力。春来的出现让筱燕秋看到了希望。春来是嫦娥能够活在这个世上最充分的理由。

⑤观众承认了春来,经久不息的掌声和喝彩声就是最好的证明。

⑥掌声雷动时,筱燕秋想一把抓住化妆师,她想大声告诉化妆师,告诉每一个人,“我才是嫦娥,只有我才是嫦娥”,但是她没有说,她现在只会抖动嘴唇,不会说话。筱燕秋无声地坐在化妆台前,她望着自己,目光像秋夜的月光,汪汪地散了一地。她一点都不知道自己做了些什么,她拿起青衣给自己披上,取过肉色底彩,挤在左手的掌心,均匀地一点一点往手上抹,往脖子上抹,往脸上抹??她请化妆师给她调眉,包头,上齐眉穗,戴头套,镇定自若地,出奇地安静。

⑦筱燕秋并没有说什么,只是拉开了门,往门外走去。筱燕秋穿着一身薄薄的戏装走进了风雪,她来到了剧场的大门口,站在了路灯下面,她看了大雪中的马路一眼,自己给自己数起了板眼。她开始了唱,她唱的依旧是二簧慢板转原板、转流水、转高腔。

⑧雪花在飞舞,戏场门口,人越来越多,车越来越挤,但没有一点声音。筱燕秋旁若无人,边舞边唱。她要给天唱,给地唱,给她心中的观众唱。筱燕秋的告别演出轰轰烈烈地结束了。

(选自毕飞宇,《青衣》,有删改,标题为选者所拟)

12.请简要说明第一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4分)

13.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分别表现了筱燕秋什么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14.请简要概括第六段中筱燕秋在化妆室里内心活动变化过程。(4分)

15.插叙是本文的写作特色,请探究作者这样的行文安排的用意。(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想象西藏

沈卫荣

西藏在地理上的偏僻和文化上的独特,让外界产生无尽的想象与向往,使得“想象西藏”这一文化现象经久不衰,愈演愈烈。

近些年来,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情歌流行全中国,业已成为大量知识人和小资阶层最喜爱的心灵鸡汤和怡情补品。西藏则已成为人们殷切向往之地,成为净治众生烦恼,疗养精神创作的圣地,在这人间最后一块净土,人们可寄托日益脆弱的心灵和所有的愿望。藏传佛教之上师,不管是活佛,还是喇嘛,都变成了成就非凡的心灵科学家,是人们争相皈依的精神导师。可见“想象西藏”于当今的中国即是一种非常流行和非常时尚的事情,也反映了中国当今社会和文化的一些热切的诉求。

在西方世界,对西藏和西藏文化的热望和追捧之风气,远早于今日之中国内地,十八世纪中期,对西方世界而言西藏还近乎“只是一个谣言”,对其知之甚少。然而在紧接着的工业化世纪中,西藏却渐渐地演变成一个维多利亚浪漫主义想象中的世外桃源,它差不多就是世界上硕果仅存的最后一个圣地,集中了以往所有人类曾经经历过的传统的圣地所拥有的神秘、力量和暧昧。但随着交通日益便利和数据化时代的到来,今天的西藏与外界的距离不再遥不可及,出入西藏也已不再是一种不可完成的使命,西藏发生的一切每天都可传遍全世界,西方学术界对“想象西藏”这一现象也有所警觉,他们以权威的姿态开始解构和清算由西方传教士、启蒙思想家、殖民侵略者、神智主义者、遁世主义小说家、嬉皮士和藏学家们联手创造出来的“神话西藏”,明确指出这个“神话西藏”是西方人自己的设计和幻想,与西藏的历史和实际无关,西藏并不如今天的西方人所想象的那样从来都是一个和平、慈悲、智慧的人间净土。

西方在“西藏神话”形成过程中的转化,揭示西方出现的每一个西藏形象在某个时代的各种表述都是无意识作用下的创造,这种想象行为中的创造,则被理解为真实,而真实又将被重复不断地修正,每一代作家均借助他们对西藏的设计和想象将无意识化为有意识,表露他们自己的各种最热切的关注、未遂的心愿,以及恐惧和希望等等。

西藏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无疑还将继续是人们最愿意倾注他们丰富的想象力的“异域”,不管是被神话化的还是被妖魔化的“西藏形象”,它们都不过是人类于不同时期“想象西藏”的阶段性作品,它们与西藏的历史和现实常常缺乏必要的联系,反映的只是想象者自身所处的社会和文化面貌以及他们的精神境界,也就是说“旅行并不发现世界,而更是构建了世界”。

16.第二段中,“想象西藏”反映了中国当今社会和文化的哪些热切的诉求?(6分)

17.第三段中,西方世界对西藏认识有何变化?请简要说明。(6分)

18.请结合文章,阐释文末画线句子的内涵。(6分)

七、作文(70分)

1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选自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意为过去的种种,皆可为现今作指引。) 那些记不住过去的人注定要重复过去。(选自桑塔亚那《生命的理由》)

海安中学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

高三语文试题II

一、阅读材料,完成20-22题。(10分) 贺,唐皇诸孙,韩吏部亦颇道其歌诗,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骚有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时有以激发人意。乃贺所为,得无有是?贺能探寻前事,所以深叹恨古今未尝经道者,如金铜仙人辞汉歌。求取情状,离绝远去笔墨畦径间,亦殊不能知之。世皆曰:使贺且未死,少加以理,奴仆命骚可也。

(节选自杜牧《〈李贺集〉序》)

20.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5分)

21.王维被称为“诗佛”,白居易被称为“诗魔”,李贺则被称为“▲”。(1分)

22.根据材料,概括李贺诗的特点。(4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3.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三国演义》中,曹操在征战过程中,也曾为多人之死而痛哭流涕,这些人主要有袁绍、吕布、荀彧、郭嘉、典韦、庞德、爱子曹冲。

B.《欧也妮 葛朗台》中先后写了葛朗台太太、葛朗台死去。二人之死相同之处有:二人皆有遗言,留给欧也妮的遗言也都是他们各自人生哲学的直白。

C.《呐喊》中,《白光》《孔乙已》与控诉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有关,但对醉心仕途,精神世界渺小猥琐的陈士成的批评,远远超过对孔乙已的批评。

D.《哈姆雷特》中,克劳迪斯派王后劝说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与母亲争执,误杀了波洛涅斯,克劳迪斯欲借机将哈姆雷特送往英国,企图借英王之手除掉哈姆雷特。

E.《女神》中,《凤凰涅槃》是其代表作,诗歌写了凤凰与群鸟齐心协力,共同采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象征了旧中国的毁灭和新中国的诞生。

24.简答题(10分)

(1)在《红楼梦》第五十五回“辱亲女愚妾争闲气,欺幼主刁奴蓄险心”中,凤姐和平儿交谈时说:“??他两个人倒好,偏又都是亲戚,又不好管咱们家务事,况且一个是美人灯儿,风吹吹就坏了;一个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也难十分去问他。”“他两个人”分别指的是谁?凤姐的话反映了后者什么样的性格特征?(5分)

(2)《子夜》中,吴荪甫与屠维岳第一次见面,几番交锋之后,吴荪甫“觉得这位年青人固然可赞,却也有几分可怕”。请问“可赞”“可怕”的原因分别是什么?(5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5-27题。

早期的文学很多记叙奇异荒诞的故事,上古神话、《楚辞》、《山海经》、六朝志怪小说等,它们在表情达意的时候,常常流露出对上天的敬畏、对鬼神的好奇、对彼岸世界的追求、对灾异怪象的恐惧,这些都有着天人关系的深深烙印。先民在同自然界(上天)作斗争的实践中,与大自然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认为自己的一切来自上天(自然),自然中的风吹草动会引起身心的潜移默化,自己的活动又会牵动着自然(上天)的起伏变化。这便是“天人感应观念”的精髓。人类早期思维中的种种特点自然深刻影响着文学的灵魂——情感表达。如《越人歌》:“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楚辞》:“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古人认为自己与自然有相依相惜的关系,看到山上有木,木上有枝,与妾对君的喜爱是相关的。古人又对自然充满敬畏、好奇、恐惧的情感,山有木,木有枝的事不曾被人留意,妾对君的一片痴情也不为君所知;湘君等了很久都没有等到湘夫人,于是他马上注意到自然界中悲观性的反常现象,鸟不是栖息在树上,而是羁留在萍草丛中,渔网没有撒到水中,而是被挂在树梢。古人在看事物的时候也常会以已观物,物我交融,或用起兴,或用比喻,将人类复杂抽象的感情用外在、具体、形象的事物展现出来。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那种将万物和自己相关联的思维模式,在这个关联过程中,人类的情感与万物相关联,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正如文艺理论家刘勰所言:“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选自周杭的《论天人感应对古代文化的影响》)

25.请简要说明“天人感应观念”的精髓。(4分)

26.人类早期有哪些思想观念深刻影响着文学的情感表达?请简要概括。(5分)

27.结合材料,赏析屈原《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一句的情感表达效果。(6分)

篇二:创作有赖想象,鉴赏也要靠想象 阅读答案

创作有赖想象,鉴赏也要靠想象。文学鉴赏时的想象,是缘文驰想,按其不同生想状况,可分成三种类型。设身处地型。文学作品不同于其他造型艺术,它通过语言文字表现一定的形象和意境。读者首先要将文字符号译化为具体形象,同时想象其具体的情状,使此时此地的读者进入彼时彼地之境。若作品本身的感染力强,加之读者思想上又有接受它的因素,也就更容易设身处地想象其内容。读者的身世、心境与作品内容愈接近,那么读者设身处地的主动性也愈大。□□□□型。阅读鉴赏时,不仅想到作品写的是什么,还会由此诱发想象到它之外与之相关的内容。这种因文生想也就是平时说的联想。它也有一定的想象轨道,也能形成种种联想形式。例如,有一种是因文而想及与之接近的事物和作品。作品刺激了读者大脑皮层后,引起原来储存的与之相近的讯息苏醒过来,从而使两者同时亢奋起来。所谓近或是时近,或是地近,或是事近。如读杜甫的《石壕吏》,自然联想到写于同时期的其他二《吏》与《三别》。若是为二者某些性质上的相似点触发的联想就又不同了,这种 相似或是立意相似,或是感情相似,也可能是手法相似。如读怀人诗,很容易将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与杜甫的《月夜》或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联系起来。想象又有时会反激到另一方向去,这也是一种思维规律,想象领域也很广阔。杜甫《江畔独步寻花》诗中的怕春很容易引起人喜春、伤春的对比思考。想象除形象到形象外,也能由形象上升到理念。即读者将形象抽象化,由个别推及一般。有时只取作品中某些语句,便连缀成另有含意的理语,如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有一段理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三段引文原是三首宋词中的妙句,全非说理,但经哲理联想而取之则就不同了上述种种,都为触境生想。在实验鉴赏活动中却没有这么清晰,常呈多重、交错、变化的状态。意象加工型。读者在其感情、理性的驱使和制约下,调动原有的知识、生活等先行想象,从而形成源于作品又异于作品的意念形象。鲁迅曾指出,看人生是因作者而不同,看作品又因读者而不同驰骋想象的过程,也就是意象加工的过程,它又有着好几种状态。实为鉴赏者在前两种类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主观能动性,重创作品意境。12.下面的说法,符合第三段内容的有哪两项A.如果在段内找一个最适宜的词语填入段首的空格内,这个词语就是触境生想。B.相似联想的相似指的是作品的内容或手段相似。C.文中画线的两者指作品内容和想象到的与其相关的作品。二者指作品内容和与其相近的其他作品。D.本段提到的联想形式有相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E.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几种联想互不相容。13.对王国维所说的三种境界,理解最贴近的一组是A.读书研究须高瞻远瞩,不畏艰苦,具有献身精神,最终有可能在有意无意中得到重大收获。B.读书研究会遭到冷落、打击,要不怕牺牲,勇于献身,还得能在喧闹中感到意料不到的重大收获。C.成大事业大学问一定要高瞻远瞩,不畏艰苦,具有牺牲精神,又甘于寂寞,最终一定能有重大收获。D.做大学问成大事业者会遭到打击、冷落,要不怕牺牲,勇于献身,才能得到重大的收获。14.从第二自然段看,使读者能主动进入想象的因素有哪几个?试分别标上序号写出来。(4分)15.作者引用王国维的理论,最终为了说明什么问题?(4分)参考答案:12、A、B(C两者指作品内容和想象到的与之相接近的事物和作品。二者指作品立意、感情、手段等和与其相似的其他作品。D、联想形式还有哲理联想。E、鉴赏中的联想常呈多重、交错、变化的状态。)13、A14、①作品感染力强;②读者思想上有受感染的因素;③读者的身世、心境与作品内容相近。(每点1分,答对3点给4分。)15、想象除形象到形象外,(2分)也能由形象上升到理论。(2分)

篇三:《草虫的村落》阅读及答案

六年级语文上课内阅读训练二(含答案)

一、阅读《草虫的村落》片段,回答问题。

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小的草茎变为茂盛的森林。一只小虫,生着一副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我的目光跟着它的脚步,它走着,走着,一路上遇到不少同伴,它们互相打着招呼。我真想也跟它们寒暄一下,可惜我不懂它们的语言。

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里,很多黑甲虫村民,熙熙攘攘地往来。那只英勇的黑甲虫,走进了村子。我看见在许多同类虫子中间,一只娇小的虫子从洞里跑出来迎接远归者。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

①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庞然大物) ②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熙熙攘攘)

3、 “我的目光为一群音乐演奏者所吸引了,它们有十几个吧,散聚在两棵大树下面——这是两簇野灌丛,紫红的小果实,已经让阳光烘烤得熟透了。”这句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A)。 (2分)

伫足(驻足) 勤劳(勤勉 ) 储藏(蕴藏) 疑惑(迷惑) 炙烤(烘烤)弹演(演奏)聚精会神(全神贯注)

6、请用“

”在文中找出能体现“村民们”勤勉地奔忙的句子。

7、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请你发挥丰富的想象力。

答:可能是一种家庭的责任感,使它奔忙着;可能是小甲虫自我价值现实的快乐(1)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 茂盛的森林)。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 ☆从这个句子,我感受到了 作者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生动地展现了一个草虫的世界,体现作者热爱大自然的美好的童心 。

(2)甲虫音乐家们( 全神贯注

)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流了出来。 ☆从这个句子中,我感受到了作者对大自然小生灵的赞美之情。

10、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了些什么?请写下来。

答:“我”来到了草虫的村落。看到了熙熙攘攘的黑甲虫村民;看到了“街道”“小巷”;看到了像南国少女般的花色斑斓的小圆虫;看到了像庞然大物似的来访者——蜥蜴;看到了甲虫音乐家的演奏会; 也许是市场里,看到了甲虫们在做买卖 ;公园里,看到了大甲虫们在教小甲虫寻找食物。看到了“村民们”行英勇的黑甲虫说:妻子,我终于回来了,这次出远门多惊险啊!好在能回来。 娇小的黑甲虫说:丈夫,你不知道我有多担心你啊,谢天谢地你终于回来了。

13、“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句话中的“优”是指(A)

A、优良,美好(跟“劣”相对) B、充足,富裕 C、优待

14、“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句采用了 拟人 和 比喻 的修辞方法。

15、草虫的村落是迷人的而又有趣的。请你为草虫的村落写一句有关保护小动物的宣传标语:小草虫,有生命,别伤它,积大德! 小草虫也有生命,你珍惜它吗?

16、 本文在表达上颇具特色,作者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用“ ”画出一个拟人句,并仿写句子。仿写:


想象阅读答案》由:创业小项目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duwu/89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