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材料?写好材料?蚂蚁范文网提供各类范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蚂蚁范文网 > 其他范文 > 常用公文 >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范本参考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范本参考

来源:蚂蚁范文网 | 时间:2022-03-12 14:14:03 | 移动端:《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范本参考
  读这本书前对鄂温克民族不——《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但没有了解甚至没有听说过,所以对于这个民族也充满了好奇,直到读到“中午”章节时被这个民族的精神、淳朴深深的感动并吸引,边读脑海里边想象着一幕幕的情节画面。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范本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范本参考【一】

  在中俄边境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居住着一支弱小民族——鄂温克民族,数百年前,他们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至我国东北x地带。

  第七届矛盾文学奖《额尔古纳河右岸》,以一位年届九旬,鄂温克民族最后一个酋长女人的自述,向读者展示了鄂温克人百年生存现状及沧桑历史进程。作品分“清晨”“正午”“黄昏”“半个月亮”四部分,结构安排巧妙,叙述沉静婉约,文字灵动优美,其风格鲜明,意境深远,与其说它是一壁诡秘绚丽的神奇岩画,不如说是一卷血迹斑斑的民族史诗。

  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白桦林、驯鹿、希楞柱、猎枪等,构成鄂温克人生活的物质组成。他们崇尚玛鲁神,信奉萨满教,珍爱火种,定期从安达(商人)手中用鹿茸、皮张等换来子弹、火柴、食盐、粮食等生活所需。他们在像伞一样的希楞柱里制造“风声”,繁衍后代。他们以放养驯鹿为生、过着游牧游猎的生活。他们接受大自然的馈赠,也不断遭受严寒、猛兽、疾病的侵害。作品再现这个弱小民族经历了日寇铁蹄、文革阴影后,在现代文明挤压下走向衰落的生死传奇,为读者打开一条揭秘通道,使读者近距离观望到它短暂若流星飞逝的光华和亮度,其顽强坚守、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守信仰、爱憎分明等民族特征,挺立起的民族精神与气度,璀璨耀眼,流芳后世。

  作品刻画了一批有血有肉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精明善猎的父亲林克,能干善舞的母亲达玛拉,隐忍孤独的伯父尼都萨满,刁蛮任性的姑姑依芙琳,软弱胆小的姑父坤德,勇敢健壮的弟弟鲁尼,善良博爱的弟媳妮浩,自私固执的拉吉米,美丽不幸的马伊堪等,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作品以四组家庭的生活记录为主线,通过家庭成员之间、族人之间的矛盾纠葛及情爱故事,使人物形象的刻画,更加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林克和尼都萨满两兄弟都深爱着达玛拉,尼都选择退让做了萨满,林克去世后,终身未娶的尼都萨满与单身的达玛拉互有好感,两人却无法突破氏族传统习俗的桎梏,相继在孤独寡欢中死去,让人唏嘘感慨。姑姑依芙琳,经常用尖酸刻薄的语言侮辱折磨“不中意”的丈夫坤德,又包办儿子婚姻,迫使唯一的儿子金得上吊自杀,即便再次怀孕,故意从高坡上滚下而流产,可悲可叹,冥顽不化。听闻日本人要进山,要清理蓝眼睛的俄国人,伊万的妻子娜杰什卡带领儿女逃亡苏联,伊万从没一句抱怨,积极加入抗日洪流。被狼咬残的瘸腿老达西强训猎鹰复仇,执着又惨烈……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使作品立体丰满,情节跌宕,耐人寻味。

  作品中的“我”回忆了一个个凄美动人的故事,折射出鄂温克民族追求真善美的精神风貌。有了天灾人祸如驯鹿难产、小孩生病、大人遭难等,唯一解决的办法是萨满跳神施法救助。萨满妮浩每救一人,会失去一个自己的孩子。六个儿女,相继摔死、野蜂蛰死、水淹死或胎死腹中,仅剩一儿一女。明知救助等同于灾祸转移,却无法阻挡她救人的脚步。萨满妮浩的博爱胸怀与自我牺牲的精神让人为之震撼。相貌丑陋的马粪包,拨弄是非,制造矛盾,无端嘲弄战争中失去生育功能的拉吉米,引起大家的极端反感。面对熊骨卡住咽喉奄奄一息众人唾弃的马粪包,妮浩依然无法做到见死不救,且失去一个女儿。马粪包愧疚万分,自阉,与族人和好,最终实现善的回归。老年妮浩在伐木工人烟头引起山林火灾,艰难跳神祈雨成功后,永远走了。她坚守并履行了自己的承诺“一定要用自己的生命和神赋予的能力保护自己的氏族,让我们的氏族人口兴旺、驯鹿成群、狩猎年年丰收”。作品充满极浓的诡异色彩,近乎聊斋。如伊万的葬礼上莫明其妙地出现了两个穿白衣服的干女儿为他送葬,据依芙琳所言是他当年所救的狐仙的化身。萨满能够未卜先知。作品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成功塑造萨满的大爱形象。妮浩是部落的天使,神灵的化身,似菩萨再世,书写了荡气回肠、普渡众生的大爱情怀。在不断救助、失去、回报的因果轮回中,她播下一粒粒善良的种子,让爱开花结果,以圣洁的光聚集并衍生善良友爱团结的淳朴民风。

  小说通篇充溢死亡气息,不幸接二连三发生,鄂温克人的“冷处理”表现出顽强不屈的抗争精神和极其坚强的生存信念。“我”的故事具有代表性。父母“一个归于雷电,一个归于舞蹈”,第一任丈夫拉吉达是在一次寻找驯鹿的途中活活冻死在马背上,第二任丈夫酋长瓦罗加,死于黑熊的魔掌。二儿子安道尔多年后被大儿子维克特误以为野鹿而错杀。维克特因自责抑郁酗酒过度而死亡。亲人一个个离她而去,悲伤、无助的她依然充满活力与热爱,坚强地生存着。即便族人下山定居白墙红顶的房子,即便仅有愚智的孙子安草儿陪她留在山上,九十岁的老人,也会围着火塘,给“雨和雪两位老熟人”讲述家族故事。峥嵘岁月,锻造宠辱不惊;悲痛面前,磨砺生存韧性。她活透了!日本人进驻山林后,迫使男人们集训的同时,强取豪夺致使食物极端匮乏,女人和孩子遭受饥饿的折磨;暴雪压山,驯鹿冻死;黄病泛滥……他们无力反抗,依靠本能的生存信念以及坚韧的生命力,挺过苦难。这个民族在风雨雪霜的常态磨砺下,在生死离别的痛苦浸泡中,活出超然、无畏的姿态。

  鄂温克人相信“万物有灵”,在他们眼里,自然界的山、水、日、月、风、雨、动物都具有生命的灵性,火神、河神、雷电神、山神、树神等不可任意亵渎。“在我眼中,额尔古纳尔河右岸的每一座山,都是闪烁在大地上的一颗星星。这些星星在春夏季节是绿色的,秋天是金黄色的,而到了冬天则是银白色的。我爱它们,它们跟人一样,也有自己的性格和体态。有的山矮小而圆润,像是一个个倒扣着的瓦盆,有的山挺拔而清秀地连绵在一起,看上去就象驯鹿伸出的美丽犄角。山上的树,在我眼中就是一团连着一团的血肉。”这些生动贴切的比喻,将热爱自然的情感真诚流露。他们认为火神不能被熄灭,搬迁时在祖先神“玛鲁神”之后由驯鹿驮着,平时还不能往火里吐痰、洒水、扔不干净的东西。对动物也有敬畏之心,如吃熊肉时要学乌鸦叫和唱赞美的歌谣,不能乱扔骨头等。书中有两起因违犯禁忌亵渎神灵而遭到惩罚的事件,一起是马粪包吃熊肉时的肆意行为而使骨头卡住了喉咙,一起是偷驯鹿的少年吃饱后往大树身上撒尿触犯树神而险些丧命。表现了他们对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充满了敬畏与感激。金得上吊选择一棵枯死的树,因为他知道,按习俗这棵树将与他一起火葬。这种自觉自律的情感,力透纸背。他们逐绿放养驯鹿,每次搬迁时都把垃圾深埋清理得干干净净。他们从不砍伐正在生长的树木,看到山外人员大批砍伐拉运树木时感到气愤。当满载原木的长条卡车轰隆驶过,情绪失控的马粪包,举起猎枪,对着运材车的轮胎一顿扫射,遭暴打而丧命。以血肉之躯捍卫生存家园,鄂温克男人的勇敢和对自然的挚爱表现淋漓!在现代文明的脚步不断逼近、家园被破坏、资源被掠夺的情况下,大部分族人不得不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下山”,而“我”则是一直坚守山上,守护独有的精神家园,忧伤而平静地生活着。鄂温克民族在对待自然环境的关系上,不是肆意的掠夺和破坏,而是一种平等维护、和谐互存的观念。

  额尔古纳河啊,

  你流到银河去吧。

  干旱的人间……

  妮浩生命中的最后一支神歌,流淌着他们的泪……这人世间深重的凄风苦雨!

  若干年后甚至更远,他们如晴空飞过的鸟,没有任何痕迹。但著名女作家迟子建倾心著写的这部力作会带着一个民族不朽的回音走入人类发展长河,重温人类进程史中的某种悲哀,或许某种血淋淋的震撼在足够自省下不再踏入重蹈覆辙的怪圈。

  我合上书,依稀看见日月照耀的“鄂温克小道”——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路,散布着鄂温克人的足迹和驯鹿梅花图案;一团腥红滴血的落日,在苍茫波澜的额尔古纳河上,下沉,下沉……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范本参考【二】

  这是一个90岁的鄂温克女人的自述,她近百年的人生经历,折射出鄂温克族近百年的发展历程。这个民族在森林中生活,信奉萨满,因驯鹿觅食而搬迁、游猎。他们在自然的恩惠与折磨下生存,他们遭遇了日侵,他们经历了文革,最后,在所谓先进文明的“侵袭”下,他们不得不在游牧与定居之间游荡。不过,这是一部女人的书,似乎应该荡气回肠的历史,在迟子建的笔下,在“我”的口中,是一个个普通人的生活,自然、生动、诗意、悲情……

  人与自然

  故事由“我”的诞生开始,“我”出生在寒冬,有一个姐姐也出生在严冬,但因狂风掀了母亲生产用的希楞柱,姐姐受了风寒,出生两天后就死了。自然赋予鄂温克人一切,也会不时残酷地收回它的恩惠,“我”的父亲林克死于雷电,姐姐列娜、第一任丈夫拉吉达在风雪中永远地睡眠,第二任丈夫瓦罗加被熊揭开了脑壳。

  即使自然很无情,但鄂温克人并不愿意离开森林。可是现代文明在“侵袭”,伐木工进驻森林,铁路公路伸进深山,动物四处逃散。鄂温克人下山定居,依旧的游牧生活又将他们带回森林,定居点激流乡最终成为一座空城。只是人心开始浮躁,有的年轻人甚至走上歧途,如孙子沙合力因盗伐天然林被判刑三年;外孙女索玛不停地与不同的男人幽会,然后不停地流产,无法出嫁。为了孩子们,女儿达吉亚娜筹建了新的定居点布苏,可是“我”觉得他们终有一天还是会回到山林里。

  人与人

  在人与自然的大主题下,人与人的故事是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里面有数段美丽的爱情。如母亲达玛拉,在年轻时与兄弟俩相遇,兄弟俩都爱上了这个美丽的姑娘,就以射箭一决胜负,最终林克成了达玛拉的丈夫,而伯父尼都萨满孤独终生。在林克去世后,尼都萨满再次追求达玛拉,可是弟媳不能嫁哥哥这一族规,扼杀了两人的爱情,也让两人的生命日渐枯萎。

  而姑姑依芙琳的爱情则是一场悲剧。她嫁给了不爱她的坤德,怨恨充斥其一生,她甚至讨厌自己的儿子金得,认为金得如坤德般懦弱。她为儿子安排了一场婚事,金得反抗不得,上吊自杀了。坤德令依芙琳再次怀孕,可是依芙琳千方百计地让自己流产了。

  人与神

  鄂温克人信奉萨满。在小说中,萨满确实具有神力,能呼风唤雨,救人性命。可是萨满也为身上的神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妮浩继承了尼都萨满的衣钵,可是妮浩每救一个人,就要失去自己一个孩子。但是身为萨满,她的职责就是救命,即使是有罪的“马粪包”和偷吃驯鹿的少年,她也要穿上神衣,跳神救之。最后,妮浩为祈雨救火而死。

  茅盾文学奖如此评价此书:这部“家族式”的作品可以看作是作者与鄂温克族人的坦诚对话,在对话中她表达了对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等等被现代性所遮蔽的人类理想精神的彰扬。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范本参考【三】

  在这看书的过程中,我的脑子里回想的一直是《尘埃落定》和《活着》。

  整部小说里,和《尘埃落定》一样,都弥漫着一层仿佛来源于《百年孤独》里的魔幻主义色彩,讲的都是传统的生活方式遭遇现代文明后痛苦的磨砺。

  所不同的,也仅仅是一个具备浓郁的康巴藏族文化意蕴,另一本讲的是与信奉萨满,驯鹿相依为命的鄂伦春民族的百年沧桑。

  读着这本书,好像真的是身边坐着一位90多岁的鄂伦春族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一样,她用着平和的语调,娓娓道来她与她的民族的故事。

  而地铁上的我,自动屏蔽了地铁上的停停走走,摇摇晃晃,跟着她的讲述,经历了她和她的族人的那一出出戳跎岁月。

  地铁在走,故事不停。

  有时候也觉得自己有些穿越的感觉,仿佛前一秒钟还活在那个传说中的民族故事里,而下一秒地铁上的人群用拥挤和撞击告诉我:我其实是活在21世纪的今天。

  想着一本书可以瞬间让自己从这世间拔离,可以瞬间就把自己融化在那存在于额尔古纳河右岸,带着魔幻主义色彩的,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民族的故事,如今想来总有些多多少少的感触。

  萨满的人生— 尼满和妮浩

  提到《额尔古纳河右岸》,可能最绕不过去的就是萨满。

  东北游牧民族中的萨满神和人一样,有着七情六欲,和普通人的生活一样,既要从事捕猎劳动,也要吃喝玩乐。只有当族群需要的时候,天神附体,又变成了萨满神为族人解决病痛问题。

  鄂温克的萨满是天生的歌手,正如中所描述的一样,无论是作为男人的尼都萨满,还是作为女人的妮浩萨满,都是天才的舞者和歌者。

  萨满招魂是萨满治病的主要途径之一。鄂温克人认为,如果一个人的灵魂受到伤害或者迷失,就会导致生病或死亡。萨满通过连续不断的舞蹈和歌唱,到达一种无法控制的疯狂状态,从而获得神性和法力,去挽救和寻找这些受到伤害或迷失的灵魂。萨满的神歌是生命之歌,可以抚平伤者的伤口,去除病者的病痛,抚慰亡者的魂灵。

  萨满的神歌有神秘的曲调,不同的场合唱不同的神歌。鄂温克的萨满,是终生歌唱的,她们唱祭祖的颂歌,她们唱祭神的赞歌,她们唱婚礼上的喜歌,她们唱葬礼上的哀歌。

  善歌的萨满其实并不希望唱起神歌,唱歌的萨满总是那么的悲哀,那么的痛苦。

  先知的萨满知道,需要神歌的时候,总是不幸和苦难的时候,也总是萨满悲伤和痛苦的时候。

  所以看到尼都萨满和妮浩萨满那不得不背负着一个民族的兴衰的使命感,以及以各种激烈的方式将人的祈求、愿望转达给神时,同时还不得不遵循万物和谐统一,自身不得不有所失去时的无力感,看得甚为心酸。

  传承逃离与背弃 使命般的感觉 萨满的挽歌

  一个萨满死后三年,这个部落就要出现下一个萨满,而这个萨满必须肩负着这个氏族跳神的职责。

  我还依然记得那段话。

  当尼都死后三年后,年轻美丽的妮浩突然在下雪天跑出去看落日,光着脚在雪地上,像旋风一样飞跑,跑了很久,脚不会冷,也没有人能追的上她。又睁着眼睛躺在火塘边,病了七天七夜,不吃不喝不说话。醒来后,吃了一个野鸭蛋那么大的铜铃,变成了萨满。

  所以当妮浩死去三年,族人把萨满的神衣等捐进民俗博物馆时,

  本该诞生的萨满一点点失去神力的感觉,让我觉得真的有些不知所云的感觉。

  虽然从人伦角度上来说,觉得舍弃小我成全大我是一种非常不人道的行为,甚至要冒着看着自己的孩纸一个个离世的风险。

  但是又觉得,蜿蜒了那几百年的传承忽然间断根的感觉,让我觉得甚为心疼,感觉像一种文化的挽歌。

  岩壁画 皮毛画

  那些个每日里内心春节的人们,用自制的粘土在岩壁上作画的最初的感动,

  还有还有那在热闹的城镇和有着麋鹿成群,山青水绿的山中纠结自己方式的鄂温克女画家伊莲娜,她手中的皮毛画,那些个温情与苦楚。。

  有人说,其实小说中的伊莲娜,就是真实的鄂温克传奇女画家柳芭的化身。

  风葬 四棵挺直相对的大树中间的墓地

  那个时候死去的人,都是风葬的。

  选择四棵挺直相对的大树,将木杆横在树枝上,做成一个四方的平面,然后将人的尸体头朝北脚朝南地放在上面,再覆盖上树枝。

  当然更多的则是那些悲哀的凄凉的爱情故事。

  伯父尼都与母亲的爱而不得,伊万与娜杰什卡的相互爱恋却又放手。最纠结丛生的莫过于伊芙琳与坤德之间的毕生羁绊了吧。。

  尤其是伊芙琳的那一段:“我看透了,你爱什么,最后就得丢什么。你不爱的,反而能长远地跟着你。”

  让我在拥挤的地铁里居然生生看出了凉意,这该是多么深的感情郁积才能讲出来这样的话啊。。。

  谁又忍心给这样一个心底积存着深深的情感忧伤的女人再谈什么幸福对一个人的重要,哪怕那幸福是短暂的呢。。没有用的,真的是没有用的。

  罢了罢了。

  多少鲜活的生命扑簌簌着,离开这个世界。最诗意最动人的,总是那些最朴实最简单的活法。

  词条一则:

  萨满

  萨满被称为神与人之间的中介者,他们与其他宗教神职人员最大的不同是能够以个人的躯体作为人与鬼神之间实现信息勾通的媒介。作为这种媒介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神灵为主体,通过萨满的舞蹈、击鼓、歌唱来完成精神世界对神灵的邀请或引诱,使神灵以所谓‘附体’的方式附着在萨满体内,并通过萨满的躯体完成与凡人的交流;二是以萨满为主体,同样通过舞蹈、击鼓、歌唱来作到‘灵魂出壳’,以此在精神世界里上天入地,使萨满的灵魂能够脱离现实世界去同神灵交往。上述神秘仪式即被称为“跳神”或“跳萨满”。在完成上述神秘仪式的过程中所有的萨满都会表现出昏迷、失语、神志恍惚、极度兴奋等生理状态,当这类生理状态出现时则被称为“下神”“抬神”或“通神”,学术领域则称为“萨满昏迷术”或“萨满催眠术”。萨满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将人的祈求、愿望转达给神,也可以将神的意志传达给人。萨满的职业追求也是以各种精神方式掌握超级生命形态的秘密和能力,获取这些秘密和神灵力量是萨满的一种生命实践内容。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范本参考【四】

  首先给我的感觉是少数民族的名字不太好记,所以总得反复看,因为自己记性比较差吧。

  要说的是,迟子建的文笔真的很棒,尤其对某些画面的描写,极具画面感。读到某处,脑海里马上能浮出一副清晰的画面。记忆深刻的是鲁尼结婚当晚母亲跳舞的画面,旁边那条垂老的狗,一直陪着她,到死,到成为沉寂。

  鄂温克们纯朴的爱情令人向往,没有过多的恋爱,很直接,很坚定,很忠诚。纯洁的爱情,源自纯洁的人性。到后来,也就是七八十年代后,由于外界的影响,有些人的爱情观变坏了,可惜可惜。

  他们活在森林里,准确说是“深林”,过着自己节奏的生活,与人无争,低调、自足的生活。有虔诚的祖鲁神,有驯鹿,有迁徙,有额尔古纳河以外数不清的没名字的河流。可外界的每一件大事都影响了他们。

  先是最早的俄国人占领了额尔古纳河左岸,他们不得不被限于右岸(这还是主人公未出生的事情);日本人来了,他们的男人被迫接受训练,那些原来给他们换生活用品的安达也逃回左岸了;解放了,他们依然木有安宁,先是要他们定居;后来60年左右又有饥民入山窃鹿,再后来是森林的大面积砍伐、森林大火、意识形态的冲击、、、

  最让人惊叹的是每次跳神。神奇!但祈福不是无偿的,必须用他们另一件珍贵的东西换取所祈求的。尤其后来妮浩跳神,每次都要以自己的孩子为牺牲。太悲戚了。最后一次她跳神祈雨时,那传承了千年的舞蹈,节奏,永远的休止了。因为以后再不需要萨满了,因为鄂温克人都没了。一个民族的句号。

  最后,几乎都走了,剩下一个九旬老太、孙子、驯鹿,还有比他们都老的——火。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范本参考【五】

  喜欢在图书馆的还书处驻足,期待在那一堆书中偶遇一两本好书。

  世界太大岁月太久,而生命太短。有限的生命在浩瀚的时空中,注定只能认识很少一部分人,经历很少一部分事,遇及很少一部分书。回首已走过的路,我慢慢相信,一些人、事、书的出现,都是命中注定,或者说是缘分。而在还书处偶遇《额尔古纳河右岸》,便是这缘分中的一段。

  没有冗杂的道理陈述,没有晦涩的暗喻明讽,整本书的故事主线明确、语言通俗易懂,在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中运用大量的比喻和拟人修辞,让我不得不赞叹作者想象力之丰富。比如作者写到和林克趁着夜色捕猎坎达罕时,有一段对月亮的描写:“后来起了一阵风,天上的月亮还是老样子,可是水中的月亮却起了满脸的皱纹,好象月亮在瞬间老了。也就是在那个时刻,我懂得了真正长生不老的是天上的东西,水中的投影不管有多么美,它都是短命的。”而这样的描写在全书中随处可见。我相信,只有一个内心纯洁善良的人,才能不被诸多杂念蒙蔽双眼,看到自然中的真善美;也只有对山水花草饱含热恋,才能用文字将这“真善美”定格下来。

  200多页的小说,是不算长的,前前后后花了两个星期的时间才看完,是因为每天都因为实验室的事儿忙得焦头烂额。一筹莫展的科研、前途未卜的应聘,身体劳累之外,更是对心力的煎熬和折磨。周期性的心情低谷和状态不济,甚至一度让我对生活和未来失去信心。但我慢慢找到了一些调节方式,其中就包括抽出时间强制性地阅读一些文学作品。之所以说是“强制性”,是因为人的行为方式存在着一种惯性,很难在一件事情没有完成时,自觉地转而做另一件。在科研工作和应聘遇阻的情况下,开启“阅读”之门往往需要一定的勇气和毅力。

  似乎扯得有点远了。

  “额尔古纳河右岸”正是在这样的时刻,流进了我的生活,一遍遍洗涤着我满是尘埃的心灵。小说中人物平静质朴的生活方式,纯洁简单的爱恨情仇,没有尔虞我诈,没有阿谀谄媚;静静流淌的河水,丰美无垠的绿茵,没有高楼四起,没有烟囱林立。随着书中的文字与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他们相识,有一个道理在听过很多遍后,我又一次想起:“生活有很多种方式,快乐也有很多种形式,快乐与否不该是问别人,而该随自己的心。”我不知道,这个道理我能记住多久然后又被我抛诸脑后,但至少此刻我深谙其是人生真谛,从而获得片刻的心安和宁静。

  我感激额尔古纳河,河岸的沙砾上曾留下过我的脚印。若你也不快乐,来这里看看吧。快乐其实很简单,看看这些驯鹿、白云和河流。我也会再回来,当我走累了的时候。等我。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范本参考【六】

  这是一本好书,刚开始看时,还未曾感觉到。从一个女子的一生,讲述了一个民族的史诗。

  深居大森林中的鄂温克人,经历了从民国初到到新世纪的历史巨变。生活对于他们,变化缓慢。森林养育了他们,塑造了他们。

  在森林里的生活不是隔离于世界之外,有各个游动的商人循着各种标记,来到各个部落,进行商品交换。处于大山之中的人们,躲不开外面世界变化对他们的影响。最早的时候,俄国侵吞我国东北领土,他们不得不从左岸迁移到右岸。日本占领东北,很苛严的条件去交换部落人们的收获,对贪婪远过于其他的贸易人。日本还组织居民下乡进行军事训练,以用作未来的战争中,部落里有人被派到苏联境内做侦查。新中国建立后,对东北地开发,和大量伐木,让部落人的生存范围越来越小,最后大家都从森林里搬迁到政府设置的定居点里。

  在森林里的生活,对于疾病和瘟疫,是那么地难以抵御。发生传染性疾病时,唯有进行相互隔离。在一次人际传播的瘟疫发生时,整个部落的人,为了不被感染,都不能外出与其他部落的人交往。整个一个瘟疫,能让一个大部落将近全部死亡。

  森林里的人们,生活算不得容易,对于外面的人看,他们是那么地简单,人与人之间虽有矛盾,导致各种悲剧地发生,但总体地,还是大家相互关怀着。

  写不下去了。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范本参考【七】

  这是一部鄂温克民族忧伤的挽歌,在额尔古纳河的右岸,有一群在山林里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部族,他们的生活原始天然,他们的快乐简单自然,他们的情感真挚质朴,他们的命运却劫难不断。我是这个部族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我讲述命运的故事时候,已经几乎孑然一身,只有一个安草儿陪伴在我身边,我们留在山上,其他人都到城里生活了。开篇第一句“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然后是一个老人缓缓伤感的回忆她的部族,她们的族人和一个个不断逝去的亲人。死亡总是萦绕不去,安然舒心的日子总是不断被忧愁伤感打扰,也许是在述说这个民族的苦难和衰亡。迟子健的书写让我读的不想停歇又愁然满怀,喜欢她的文笔,喜欢这种笔调,好久没有这种感觉了。此外少数民族与自然亲近的淳朴快乐让人向往,他们与自然融合得那么和谐美好,远离世俗和凡尘的喧嚣,虽然没有现代文明的便利舒适,但是艰苦的生活已是生命成长的常态,并不显得艰难困苦,而是享受自然的乐趣。作者让我以为是鄂温克民族的人,或者在这个民族生活了很久,其实只了解走访了几个月,但是我觉得至少她是饱涵对这个民族的深情和同情,用心灵去创作。值得买一本放在案头。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范本参考【八】

  读完<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小说之后,很想在豆瓣上写个书评,因为作者的文笔太强,读的过程中一直被代入,所以太多的情感一直积压在心中,说不出口又难以消散,只能在读完部分的间歇,停下来整理一下思绪和心绪,待稍作平复,再重新翻阅。

  书中让我印象颇深的人物有主人公的姑姑依芙琳,她算是个悲剧人物,她在出嫁之后才得知她的丈夫坤德早已有了心爱的女人,而他不敢大胆追爱,选择屈服,她也因此生下了儿子金得,但她从此怨恨他的丈夫。不得不说,文中的依芙琳是个倔强而真性情的女人,她无法接受一个不爱自己的人作丈夫,怨恨了半辈子,又将她对于人生的看法再一次倔强地施压在她儿子身上,为她儿子订下婚约,是他不爱的歪嘴女人,她儿子金得也因此在新婚之夜选择结束生命。我想,在她看来,她儿子无疑是勇敢的,不同于她丈夫,敢于追随自己所爱,她一直告诫她儿子,你越深爱的东西,只会离你越来越远,那爱与不爱都没什么好下场,对于她的话我无从评判,从她的遭遇来说,这句话很大程度上是对的,而从情感的角度,这句话似乎又有很大的曲解,大概,爱与被爱,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区分的事情吧,爱人的人与被爱的人,也无从区分,谁得谁失,也并非只有唯一,只有掺杂其中的人内心那些隐藏深处的情感可以解答。但我可以确信,依芙琳心中是渴望爱的,得不到,也让她那颗想爱的心畸形了,于是,痛苦延续了。

  而氏族中另一女人玛利亚,起初跟哈谢一直生不出孩子,公公迪西喝醉酒的时候常埋怨她,而她只能掉泪。迪西在一次野外与狼搏斗中失去了一只腿,从此只能待在帐营中,依靠别人打回来的猎物,他的心中有着对狼不共戴天的仇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养了一只鹰,他把希望寄托在鹰身上,祈祷他的战鹰能为他报仇,为此日日训练它,终于在一次粮食短缺、狼群出没的夜晚,他与他的战鹰在与狼搏斗中死去。在迪西死去不久,玛利亚也终于怀孕,生下了儿子,他们将他取名为迪西,或许是纪念吧。迪西成人之后,娶了金得留下的寡妇,也就是那个歪嘴女人杰芙琳娜,或许是出于同情,又或许是真的爱吧,玛利亚因此与金得之母依芙琳结怨,认为是伊芙琳导致她的儿子娶了寡妇,她也讨厌她的儿媳。杰芙琳娜再嫁之后也几年未生子,因杰芙琳娜在一次劳作中无意间跨过了她丈夫迪西的镰刀,玛利亚觉得触犯了神灵,生下的孩子会是个傻子,而在那之后她确实怀孕了,但玛利亚却强迫她打掉小孩,最后杰芙琳娜顺从了玛利亚,在草地上滚下来,失去了小孩,此后她再也没有怀上。面对母亲与妻子,迪西心里也很痛苦难受,但他始终隐忍着保护自己的妻子。之后玛利亚日渐醒悟,也悔恨着,然而至死她也没有自己的孙子。最终在迪西由于不能打猎认为自己是废人而开枪自杀之后,杰芙琳娜也因此殉情,到死,他们也没有自己的小孩。在我看来,玛利亚何苦将痛苦延续,我曾以为会像玛利亚的公公死去之后玛利亚有了小孩那样,杰芙琳娜在玛利亚死后也会因为某种救赎而怀上小孩,其实并没有,她们的结局都是悲惨的,因为她们所做的只不过把自己的痛苦延续了,这让我想到,宽容是何等重要,痛苦只会无限度地带来痛苦。

  书中还有一个悲情的女人,则是妮浩。在尼都萨满去世三年之后,妮浩接替了他的神力,成为新的萨满。每每她用自己的神力救活一个人的同时,她自己的亲生骨肉便会在另一场灾难中死去。妮浩在面对选择“自己的孩子”生死和“别人的孩子”生死的时候,是痛苦而无奈的,依芙琳劝她多想想自己的小孩,她何尝不想呢?如果可以选择,她怎么愿意让亲生骨肉离去,可是从她接替了萨满之位起,便注定了她的一生只能是牺牲,为了结束痛苦,她甚至选择用麝香来绝孕,可是她丈夫鲁尼的眼泪让她放弃了这一念头,她爱她的丈夫,她必须给她丈夫再生下一子。可以说妮浩和丈夫鲁尼同样是痛苦的,鲁尼作为父亲,却无法保全自己的子女,作为丈夫,他必须尊重和理解自己的妻子,妮浩作为萨满,救人是她冥冥之中的使命,而面对自己的孩子相继离去,她的内心也是被撕裂的,她作出了我们无法理解的牺牲。作为读者,我们或许只能把这一切归结为环境因素吧。

  对于前一位萨满,文中的尼都萨满,主人公的伯父,我觉得他的形象是高大的。在与弟弟林克爱上了同一个女人达玛拉之后,他们的父亲让他们通过射箭一较高下,赢的人可以迎娶达玛拉,而他输了,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女人。文中后来通过他们的妹妹伊芙琳之口说出,当时没射中的时候尼都萨满显得很从容,我忽然可以理解为什么从那之后他不再打猎,他当时那一箭是有心射偏的,或许是为了成全自己的弟弟,所以他选择了放弃自己的爱人。当弟弟林克去世之后,他有想过跟主人公的母亲达玛拉再续前缘,可是世俗的礼节不允许他这么做,身边的人都在有意地暗示阻挠,于是他只能把内心深处这一份情感埋藏起来,化作亲手制作的一条色彩明亮的羽毛裙交予达玛拉。而达玛拉,在林克和尼都萨满两兄弟之中,她给出的答案是两个人随便一个都可以,说出的话很随意,可是我想,可能她自己也没有对谁有特别多的情感归依,对她而言,两个人都可以是好的生活归宿,我相信她内心对两个人都是有情感的,面对两个同样优秀同样爱她的男人,她不需要作出选择,也不需要衡量自己内心的情感轻重。在我看来,她是一个幸福而有傲气的女人。

  不得不提的一个人是拉吉米,主人公丈夫拉吉达的弟弟,在一次逃离的路上因为一匹突然发狂的马造成的意外,他失去了生育能力,之后在一个换取货物的途中,他意外收养了一个女婴,也就是马伊堪,他把自己生活的重心都转移到了他唯一的女儿身上。他太过爱自己的女儿,不允许任何的男人示爱于她,因此马伊堪直到三十岁了仍然没有出嫁。在我看来,马伊堪是爱她的父亲的,她非常感恩,因此她也不忤逆自己父亲的意思,眼睁睁地看着她自己心爱的男人结婚生子。直到后来她肚子里有了一个不明不白的孩子,在生下孩子之后,她选择死去,留下了这个孩子,也就是西班,陪着她的父亲拉吉米。相信在马伊堪的心里,她是痛苦无比的,她有自己心爱的男人,可是同样的,她也爱她的父亲,她知道自己不能追随自己所爱,早已有了离世的决定,可她不愿意她父亲孤单一人,于是她给父亲留下了一个小孩,陪伴着他。在爱与被爱中,我们是何等自私。

  我的见解是有局限的,我没有写整个大环境造成的后果,而用一种比较感性的思维来看这部长篇小说。通过对文中部分人物的解读,我浮现脑中的是爱、宽容和救赎这几个词,而这几个词都关乎爱与被爱。在爱与被爱中,我们就像被赋予了某种权利,我们都感受得到爱,可是我们却没有弄懂爱,因为被爱,我们一意孤行地用我们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强加到了我们爱的人身上,你以为这样做是好的,是对的,可是我们爱的人感受到的只有痛苦。因为被爱,我们的心畸形了,没有了尊重、理解和感受,没有在尊重的基础上去感受所爱的人灵魂深处振动的频率,也就没有理解,只有因爱而来的无限度的痛苦。少数民族人身上有着巨大的包容和温暖,如作者所说,大自然向他们敞开了美好而和谐的一面,也给了他们严酷而凄清的一面,他们也有自己的爱恨与无奈。特别喜欢作者迟子建说的一句话:“如果说山峦给予我的是勇气和激情,那么大海赋予我的则是宽容的心态和收敛的诗情。”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爱人也要宽恕人,只有爱和宽容,才能让你的心灵得到永恒的救赎。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范本参考》由:蚂蚁范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duwu/fanwen/26408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