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美文好词 > 教师笔记 > 读书笔记5000字大全

读书笔记5000字大全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8-11-08 14:02 | 移动端:读书笔记5000字大全

篇一:三国演义读书笔记5000字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5000字]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5000

暑假里拜读《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三国演义读书笔记5000字。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 名著。《三国演义》刻画了近 200 个人物形象。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其中有庸 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 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等等,无不个个极尽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 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

在三国中,我最佩服的人是关羽,他不但武功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时,他因带着二嫂,所以才假装投降。

其实他还是一心想找到刘备,保护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马时,便立即骑着这匹赤兔马又去找刘备了。

这句话不无道理。周 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 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 无数的军事谋略, 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 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 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 长厚的鲁肃, 勇者张飞、 许楮、 典韦, 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 无不个极其态。

其中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 雄人物。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司马懿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两位人物, 他们分别为两国的重臣, 且皆深谙韬略, 通权知变, 可谓当世之奇才, 而诸葛亮更是智慧的化身。在与司马懿交手之前,他运筹帷幄中,决 胜千里外,帮助刘备建立蜀汉基业,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论才干,论智慧,诸葛亮较司马懿略胜一筹,可二人功业却相反。

司马懿作为诸葛亮的第一对手出现,正是因为他的坚忍不拔、锲 而不舍,最终使诸葛亮的北伐大业惨遭失败,死于五丈原,死在跟司 马懿的对抗当中。

对这么一个非常顽强的对手,别人恨他还来不及,但诸葛亮却很 欣赏司马懿,对他另眼相看。在司马懿还没有正式出场,大显身手的 时候, 诸葛亮就称赞:

司马懿 乃世之英雄 曹操评价刘备是英雄, 。

是慧眼识英雄;诸葛亮评价司马懿是英雄,也是慧眼识英雄,读书笔记大全《三国演义读书笔记5000字》。

诸葛亮以千古第一贤相的美誉流芳百世,他一生不怕曹操, 不怕孙权, 当然更不怕周瑜、 夏侯惇之流, 这些人他全不放在的眼里, 唯独将司马懿视作他的真正对手。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这么看重司马懿? 因为司马懿在性格上没有巨大缺陷,他不像曹操、周瑜,这些人 都有突出的性格优势,同时也有明显的性格隐患,像曹操性格多疑, 周瑜气量狭小。这些性格缺陷,易于被人把握,在真正的战争中,容 易受到致命的攻击。虽然司马懿没有太大的优势,但是也没有太大的 缺点,所以谁碰上这种人都会觉得非常难以对付。

诸葛亮六出祁山 ,表面上看似乎算无遗策,攻无不克,战无不 胜,但最后他也没有消灭司马懿率领的曹魏军队。

我们看到,诸葛亮一直打胜仗,甚至让司马懿在上方谷险些丧命。

但最终司马懿还是保存着实力,还是没有被打败。诸葛亮好像胜了, 但从来没有大胜,没有彻底地胜;司马懿好像败了,他却也没有被彻 底打败,因为他始终是有实力的。

在魏蜀两国长期对峙中,正是司马懿的坚忍不拔才一次一次地阻 挠了诸葛亮的北伐大业,从而成为诸葛亮战略上和战术上的真正对 手。

作为对手,最让诸葛亮头疼的就是司马懿的那股软磨硬抗的劲 儿。司马懿采取的战略决策是:战略上防守,战役中固守。他坚信自 己最后会赢,所以从不担心在战争中一次又一次地输。司马懿对付诸 葛亮的战术就是:你来硬的我就来软的,你进攻我就守,你撤退我就 追,反正我粘着你。所以, 六出祁山形成一种僵持的局面。在这 个僵持阶段里,由于诸葛亮神机妙算,司马懿屡战屡败,但又屡败屡 战。司马懿总是不会败到一败涂地,总是能够保存自己的实力,继续 跟诸葛亮抗争,打持久战。

当然,这种战术跟司马懿的性格大有关系。司马懿的性格虽然没 有什么可挑剔的, 但至少有一点很明显, 就是他的多疑, 特别地多疑, 在这点上他很像曹操。正因为他多疑猜忌,所以办事非常谨慎。尤其 是碰上诸葛亮这样的对手的时候,他更是极其小心谨慎,极其多疑多 虑。

其实,多疑并不一定就是缺点,有时它可以成为一个优点,前提 条件是多疑要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

但是从司马懿的具体表现来 看,他的多疑有时并没有真正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有时小心谨 慎到了过分的地步,这样就不免贻误战机。

最典型的就是空城计一战。古人说:

料事者先料人。

要预 料一件事情,首先要预料一个人,要充分吃透一个人。诸葛亮是个聪 明人,他的对手司马懿也是个聪明人,所以诸葛亮才能神机妙算,算 定司马懿不敢贸然破城。所以,

空城计的故事,不仅表现出诸葛 亮的智高和胆大,也不仅表现出司马懿的多疑与谨慎,同时也表现出 司马懿的过人智慧。更重要的是, 空城计故事还表现出司马懿的 战略决策,他决不轻举妄动,不轻易涉险,一门心思为了保存实力以 便跟诸葛亮软磨硬抗到底。

诸葛亮两大军事战役南征取得成功、北伐受阻于司马懿。

诸葛亮北伐出兵六次,多次无功而返。虽然诸葛亮在北伐中算无 遗策,多次打败了司马懿,但却没有彻底打败他。诸葛亮北伐最大的 难题是粮食。

蜀军的粮食要通过千里栈道运输到战争前线实在非常困 难。所以,时间利于魏不利于蜀。虽然诸葛亮认识到这一形势,但却 没有从战略方针的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然而司马懿认识这一形势, 采取了软磨硬抗的战略决策,最终活活拖累死诸葛亮。所以说:诸葛 亮是战术高手,司马懿是战略高手。诸葛亮赢得一场战役,却输掉整 个战争。

所以军事上司马懿略胜一筹。

篇二:《生死场》读书笔记(5000字以上)

微风拂气弦,柳枝舞细腰,连阳光也绕指柔,一切都显得那么的恬静美好。但随着一片暗淡的云的移动,我仿佛又看到了那个时常浓烟遮蔽太阳,幽暗遍布院落的陈旧的地方,那个说起就让人心生感触的地方。

那个地方是存在着的,而且不老不朽。初读《生死场》便觉得萧红笔下的村庄就是一个这么的荒凉,这么的贫困,这么的落后,这么的肮脏的地方。仿佛这个村庄盛产的永远只有糜烂的腐朽的空气,而且在这个村庄上生活着的人们也总是没天没日地在打着以物质价值重于人性价值为口号的生与死的斗争。“浓烟遮住太阳,院中一霎幽暗,在空中烟与和云似的”“雷响,雨声,一切翻动这黑夜的村庄”“如此荒凉的旷野,野狗也不到这里巡行。”读到这些句子时脑海中总会随之勾勒出画面,感觉周遭本是明媚的样子却突然没了明媚的温暖。当然书中也不乏明亮之景的描写,但与我眼中那些欢快的景色到有点别样的对书中人物的悲惨遭遇的反衬。所以在读这本书时前半部分时,所读到的景与人总能让我从心底油然而生出悲愁来。埋怨天公的不作美,痛斥地主的苛捐压迫,抗击外来魔鬼的无情残害……这些形形色色的声音,即使是不习惯悲春伤秋的人听了也会有黛玉葬花的怜悯,孟姜女哭长城的无助。然而在读到书的后半部分时,这个时常浓烟遮蔽太阳的村庄里的一直生活着的人们在经历种种爱恨情仇后人性终于觉醒,开始有了摆脱奴性,继而去争取,去反抗的苗头。这股正能量虽然不如涛涛江水之浩大,但给予读者的是一种欣慰,欣慰看到这些悲苦人们的勇气与崛起。是啊,这个村庄不曾让人感到欢喜,但它一直静静的存在在那里,不会淹没在时间洪流中,它一直等着有所探究,有所感想的人去挖掘,去挖掘那无形却有质量的财富,那财富关于人生,关于大义,关于前世今生。

人生不过一场纠葛,一场对于生的坚强与死的挣扎的激烈而又悲怆的纠葛。《生死场》里面的大多人物都在进行这这样的纠葛,有的轰轰烈烈,有的辗转反侧,有的平淡乏味……就像永恒不变的定律一样,我们对于第一个上场表演的人总会有些印象。书中一开始走进读者的就是农民二里半,俗气又有着乡土气息的名字就能让人有所关注,木讷而猥琐的性格特点又让印象值升高了!二里半忙于应对生活的柴米油盐,一头羊的丢失都能让他方寸大乱,更不用说在找羊时被人殴打得连帽子也丢了的事,那可是他的奇耻大辱啊!所以在被赵三调侃后赶忙辩解道:“那家子不通人情,哪有丢了羊不许找的勾当?他硬说踏了他的白菜,你看,我不能和他动打”看,他用“不能动打”来掩盖自己的奇耻大辱!还有他总用高高在上的态度对待麻婆娘,他习惯对麻脸婆的各种谩骂:“混蛋,谁吃你的焦饭”“傻婆娘,你又来干什么?”“你干的吗?糊涂虫!”骂完老婆骂孩子:“混蛋,狗娘养的”“他妈的混帐,不能干活,就能败坏……”。在鬼子进村时,却对进家里肆虐的日本人百般谄媚招待,却没想到自己的婆娘和孩子都丧命在鬼子刀下。

又想起福发,对于他来说生的屈辱就像甩不掉的狗皮膏药,离不开的空气一样如影随形。他就因为年轻时繁殖的冲动,导致他的婆娘未婚先孕,遭受村上人的鄙夷嘲笑。因着自己的耻辱他也轻视着侄子成业与金枝的恋爱。仿佛是为了验证可以把“男人婚前是情圣,婚后是禽兽”这样的笑谈转变为“真理”,福发与成业都在恋爱时对爱人呵护无限,爱慕永恒。但结婚后便嫌弃着他们的女人,使他们的女人或害怕懦弱或痛哭后悔。福发与成业生时反复多变,害人伤心,死时也就无所令人怀念。《生死场》里的男性群体都被精神的重负和宿命的耻辱压得人格低矮,性格蹒跚。值得浓墨重彩的述说的是赵三,他有着最接近人生的质感,他不仅有着勇武的志气,也有着领袖的人物色彩。在忍受生活的艰辛与地主的铁公鸡般的压迫,他率先揭起反抗地主的旗帜。他是那样的下定决心,所以在李青山问他:“我们应该怎样铲除二爷哪恶棍?”他如此回答:“打死他吧!那个恶棍。”但人生就像天气,反复无常,人也不可能总是勇敢无谓的,一直都会存在着怯弱的一面。一次虚伪的欺诈性的帮助——在赵三打断小偷的腿进监狱,二爷帮忙解决事情。他选择了懦弱:“从前是我错了也许现在是受了责罚!”在王婆说出:“……起初看来还像一块铁,后来越看越是一堆泥”这样的话后,他又以

“人不能没也有良心”来掩盖自己的懦弱。无论是对生的坚强还是死的挣扎,这个村庄里的男人们都实实在在地表现了自己的人性,无论丑恶,还是美好。

”如果跳进历史长河中,回溯过去,封建社会属于女性的那部分历史几乎全是暗淡无光的。女性地位是摆得那么的低下卑贱,女人的生活过得是那么的苦不堪言,以至于后来鲁迅都在为女性权利竭尽所能的呐喊。萧红在《生死场》中有对男性群体的认真刻画形象,自然也有对于女性人物的精心设定。这个村庄上的女人其自然存在都有着动物性,胡风的一句话很好的形容着这种麻木的存在:“蚊子似的生活着,糊糊涂涂地生殖着,乱七八遭地死去”。正如麻脸婆,作者总用蠢笨的语言来形容她:比牛的眼睛还要大的可怕的眼睛,头发飘了满脸,满手的茅草,说话像猪声。又如这样的比喻:母熊带着草类进洞。麻脸婆就是这样一个愚蠢的农妇的存在。她的偷倭瓜行为让人啼笑皆非,但当看到她“抱着她未死的、连哭也不会哭的孩子沉没在雾中”时顿生一股无力的苍白感,大抵愚蠢的生,沉默的死太能令人扼腕伤心却无泪可再流了!怪命运吗?如果埋怨命运有用,那些女人的生与死也许就会变得简单一点了。但事实并非如此,未婚先孕的荆棘紧紧地束缚这福发的婆娘和金枝,好不痛苦!连“打鱼村最美丽的女人……生就的一对多情的眼睛,每个人接触她的眼光,好比落到绵绒中那样愉快和温暖的女人”如此的美好而温暖的月英因为贫穷,疾病,丈夫的漠视全都消失了,消失得十分彻底!当王婆约五姑姑来探望她时,看到的就是一个满身难忍的臭味,牙绿了,发乱了,面容形如枯槁,臀部甚至生了蛆的人,不,是一只鬼了!恍恍惚惚的世界里,美丽善良的事物总会总会遭遇世俗的无道理绑架勒索致使其烟消云散。所以又想起鲁迅笔下的《幸福》里的祥林嫂本是那么的纯朴,却在封建礼数和世俗眼光的重压下变得麻木呆滞,光彩不再。

但王婆给我的印象是不一样的。初始觉得王婆是如此一尘不变,只是在衰老的人,就像品茶的过程,我渐渐明白了一些关于王婆这个人啊。她是善良的,关心着帮助着月英,她为着送老马进屠宰场而痛苦半日,然而“王婆半日的痛苦没有代价了?王婆的一生的痛苦也都是没有代价。”因为地主们总是竭尽全力的,从不舍弃的从贫农们身上榨取。她又是极有勇谋的,她细心发现了丈夫的筹划,鼓励了女儿去参加革命。她还是有着近乎愚蠢的重亲情,听闻早就分离的儿子出事了,她服毒了。生的坚强给予她力量,她从鬼门关重新回到了这个“生死场”……王婆绝不愿陷入苦难的漩涡里呜呼哀哉,她的反抗精神在这个“生死场”里熠熠生光。若王婆代表着老妇人的反抗楷模,那金枝则是年轻妇女中有着星星般的梦想和浪漫情怀,却生活狼藉的典型代表了。金枝曾是一个单纯的渴望美好爱情与生活的人,她与成业恋爱时为着成业的歌声所感动,小心翼翼的与成业约会,期待着成业的目光。幸福总是不长久,婚后的生活令她后悔,流泪。男人的变心,狠心,日本人对村子的搅扰,小金枝的死都给她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仿佛在心口上用刀子钝钝的划开来。后面金枝进都市了,用血汗与身体赚着钱,忍受着赤裸裸的城里人的白眼。“从前恨男人,现在恨小日本。”她恨着,不再幻想了!《包身工》里的工人不也是在城市里如牛般的工作着,却狗般的生活着。处于如此境地,即使是呼天抢地也不能让自己好过几分。果然“所谓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引起一堆堆的愤慨。不是局中人,不解其中愁。这时几个亮丽的身影浮现在脑海中,把我从《生死场》与《包身工》里的女人们残酷遭遇的感伤中拉出来。木兰英勇从军,昭君大义和亲,唐婉不悔表爱,苏小妹才情双全……放下姿态,哈巴狗似的讨好所谓的倚仗之人,过着貌似安宁的生活。女人何必为难自己,何必欺骗自己?拾起自尊,独立成木,像木兰,苏小妹那般解放女性的个性,展现女性之美。世界总在进步的,所以在如今女性的身影舞动在各个领域,女性之美越加大放光彩。前人栽树,后人纳凉。在某种意义上,《生死场》里的女人成就着后世的女人。多话一句,我呢,希望邀请身边的所有女性一起努力地走上“淑女”之路!在这个“生死场”里,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有着他们自己生死的姿态。彼此的相遇,交往,结合,都是为了生下来,活下去。读《生死场》会为了男人的背叛,怯弱而失望,也会

为了女人们的闲言碎语而厌恶,。但更多的是对他们悲惨命运的哀呼,对他们反抗意识觉醒的欢呼。不禁感谢自己生长的那个农村,它不像《生死场》里的村庄那么令人窒息。我生长的农村啊,它的空气是那么的使我欢喜,它的青山绿水是那么的令我着迷,里面生活着的人是那么的勾起我的思念!哦,可爱的农村!噢,可怜的村庄!

在这个“生死场”里,人性已经压抑到最低。就像《生死场》描述的那样:这场是死的轮廓,没有花香,没有虫鸣,即使有花,即使有虫,那都是唱着别离的歌,陪伴这说不尽的死者永久的寂寞。丈夫对妻子的残暴,父母对子女的痛打已经变得司空见惯,自然而然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时是如此的凉薄,非人的东西与人之间,有时倒会显得有人情味。王婆送老牛进屠宰场,老牛的紧紧跟随,不愿留下;二里半去找人民革命军,老羊依依不舍“……身后的老羊不住哀叫,羊的胡子慢慢在摆动”。当二里半身影远去时“……羊声在遥远处伴着老赵三茫然的嘶鸣”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为了衬出“人不能无情”的观点而拿草木做比本无可厚非,但读过《生死场》后我便觉得这句话并不是那么的客观。草木是有感情的,动物也是有感情的,它们的感情都不能随意遭到否认。我相信那头老牛,那头老羊能感受到主人家生活的潦倒,情感的脆弱,它们见证了那个村庄里发生的悲惨的所有事,它们亦会以嘶鸣来表达不离弃和留念。

中国人总有这样一种潜能——在所珍惜,所思念的东西被无情摧毁后会迅速成长起来,迸发出不死不休的斗争气节。在封建地主的暴压豪夺下的可怜村庄,一棵菜苗或一株茅草也要超过人的价值,宰牛买羊不足以裹腹,人的努力一直在付出却没有收获……在传染病肆虐下的可泣村庄,天空灰蒙蒙,人心乱惶惶,到处死尸狼藉……在鬼子扫荡下的可悲村庄,死神再次横行,年轻男人们被打杀虐待,年轻女人们被猥琐玷污,老人小孩则担心受怕,无所倚仗……种种连老天都看不下去的人间悲剧,人又会有如何的蜕变呢?在亡国的阴影笼罩下,李青山和赵三数次召集村上的人,拧成一股绳,结成一堵墙,起来革命,反抗。而呆板的男高女低界限也被忽视,男的女的都聚在一起大声的宣誓着,脑海里回响着彼此之间的真诚而又坚定的高呼。王婆借枪杆助赵三铲除二爷的计划,她的的女儿也能干的背着步枪行走深林,爬越高山,最后英勇牺牲。老人家不惧蛮横的鬼子帮助平儿逃脱,连木讷又猥琐的二里半在经历丧妻失子之痛后也决心宰掉羊,然后急迫的跑到革命军那里去,去战斗,去战斗!一场场力透纸背的生的坚强与死的挣扎的较量,撼动着人心,传递着可贵意义。《生死场》里的人被生的痛苦扭曲了人的价值,却被死的悲恸激起斗争精神的觉醒,掀起万丈的民族精神巨浪。不经历一场流血飘橹,马革裹尸,发断身灭的惨烈,怎会大彻大悟跳出黯淡无光的地牢?怎能因缘结义,举旗相聚,响起一首首革命战歌?怎能以一具具高大的身躯筑起一道道铜墙铁壁?人们会因为相识相知而结下千丝万缕的羁绊,又会因为羁绊在生与死前面变得异常坚强勇敢。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与《生死场》的相遇平淡无奇却留下了美丽的回忆,就像那句情意绵绵的话:留念的不是和你相遇的雨天,而是与你一起躲过的屋檐。一本书所能给我们的远远超过所有的想象,品读着这本书,感谢与这本书的相遇,更感谢它引领我去了解“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萧红!一部优秀的作品不都是倾注了创作者的所有的心神力,像一个母亲怀胎十月般的珍惜着的吗?萧红以她特有的感知,丰富的感情,年少的经历孕育了《生死场》,为我们留下了可贵的精神食粮。当然精神食粮不会仅此一部,《呼兰河转》里有着无比心伤的述说:满天星光,满星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若赶上一个下雨的夜晚就特别凄凉,寡妇可以落泪,鳏夫要起来彷徨。……想击退了黑夜,因此而来了悲哀。《最末的一块木拌》却有着惊醒人心的话语:生前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这些词藻并不是绚丽多彩的,而是带着沉重感的,一下一下的敲击着读者的心口。文字所带来的感动真的很感动,我珍惜着,你呢?

漫漫人生路,几多欢喜,几多悲愁,兜兜转转又是一次轮回。所谓生,所谓死,都不算离

愁。因为美丽啊,最终会向死而活!

篇三:《红高粱》读书笔记 5000字

《红高粱》读书笔记

最近的电视上都在上演一部由郑晓龙执导的电视剧《红高粱》,郑晓龙是我最喜欢的电视剧导演之一,之前他导演的甄嬛传我白看不厌,于是立马被这部电视剧吸引。果不其然,这部电视剧情节扣人心弦,演出张弛有度,实乃又一佳剧。片中周迅主演的戴九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东北农村妇女却又有着令人折服的智慧与大义。电视剧讲述了在20世纪30年代初,九儿和余占鳌在充满生命力的山东高密大地上,用生命谱写的一段关于爱与恨、征服与被征服,充满生命力的传奇故事。后来才知道这部电视剧改编自中国首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红高粱》,难怪能有这么精彩的剧情,电视剧看了不过瘾便立马把书找来一阅,拜读之后方才领略其中精彩,不禁被莫言的才华所折服。

《红高粱》是莫言的一部影响甚大的作品,他在本书中通过“我”的叙述。描写了抗日战争期间“我”的家族里的先辈们一方面奋起抗击残暴的日本侵略者,一方面发生着另后代相形见绌的传奇爱情故事。前一条抗日故事的线索,写戴凤莲家的长工罗汉大爷被日本人残酷的剥皮致死,余占鳌愤而拉起土匪队伍在胶平公路边上伏击日本汽车队伍,发动了一场全部由土匪和村民参加的民间战争。整个战斗过程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历史战争所具有的政治色彩,将其还原成了一种自然主义式的生成斗争。后一条爱情故事线索中,余占鳌在戴凤莲出

嫁时做的轿夫,一路上试图与她调情,并率众杀了一个想劫花轿的土匪,随后他在戴凤莲回门时埋伏在路边,把她劫进高粱地苟合,两个人由此开始了激情迷荡的欢爱,接下来余占鳌杀死戴凤莲的麻风病丈夫,正式做了土匪,也正式成为她的地下情人。我们不难看出这两条故事线索中,始终凸显出来是一种生机勃勃的民间激情,它包容了对性和暴力的迷醉,以狂野不羁的野性生命力为根本。这显然逾越了政治意识形态的限制,对民间世界给与一种直接的观照与自由的表达。总体来说,《红高粱》在情节构成上是依照了民间自身的主题模式,尽管它的讲述都是民间世界中强悍生动的暴力内容,但正是这种主题模式才刚刚好将那种激情和自由表现得质朴真实。

不难看出,全书中洋溢着莫言对暴力那独特的丰富饱满的想象力和另人折服的感觉描写。无论故事的情节气氛是华丽炫目、荒诞无稽还是鬼灵精怪,他那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澎湃辗转的辞锋总是叫人惊叹不已。而他那赤裸裸的毫无保留性的暴力描写,却总能给人一种窒息的压迫感。同时莫言的这种暴力奇观也往往以身体暴力为中心。如“肚子着了阳光,胀到极点,便迸然炸裂,华丽的肠子像花朵一样溢出来”。这是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来写这一瞬间“奇景”的。当然瞬间的爆发需要长久的积累,那就是被浸泡在水中的尸体经过长时间的烈日曝晒,肚子胀到了极点,也就蓄积了强大的力量,使爆炸在一瞬间收到了完美的效果。肚子的爆炸并不是缓慢进行的,而是迸然炸

裂,然后散发着腐臭气息的肠子却如姣好美艳的花朵一样溢出来,这种比喻谁能联想到?将腐烂丑陋的事物与美好温柔的事物相联系,反而形成了反面的达到颠峰的刺激效果,从而将人

的精神联想推到了极点,使人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场景。 《红高粱》中最触目惊心的莫过于活剥罗汉大爷的暴力场景。莫言对此仿佛有种享受式的痴迷。他对整个场景的书写可谓是巨细无遗——无论是描述整个过程的宏观流程,还是每一个部位的微观审视。比如他述及罗汉大爷的那两只被割掉的耳朵的状态时,他就不无暴力地指出“父亲看到罗汉大爷的两只耳朵在磁盘里活泼地跳动,打地磁盘丁冬丁冬响”。而最血腥的剥皮场面,莫言的描写可谓是完全不顾读者的心理承受能力,他只是一味地发泄自己的兴奋之情,而这种兴奋的高潮也是他的意识形态的体现。更能直观的让读者感受到日本军人那种残暴与灭绝人性。

值得一提,在这方面的文笔表现莫言有点类似于19世纪西方备受争议的作家萨德。两者都是极度地倾向于暴力描写,为了将这暴力描写到狂欢的程度,他们可谓是倾其精力,用尽了各种手段和办法。他们都是一只从黑暗处伸过来的手,打开了被藏匿了许久的潘多拉的盒子,于是各种丑陋、阴暗、龌龊的事物都纷纷逃将出来,跑入了活着人群中。而从根本上来说,他们这种暴力倾向也从根本上反映了民间世界与生俱来的粗鄙的文化形态。对于莫言来说,他对这种民间粗鄙的文化形态不

加选择的表现方式,也会愈加显示出低俗趣味的性质,而当这种描写一旦失去了某种理念的支撑,那么它就会很自然地堕落成作者感官上的自我放纵。而幸运的是,作者尚有民间理念的支撑,那就是抗日情感。在此场景中,正是对暴力的如此宣泄式呈现才会激起亲历者、旁观者(包括读者)对日本侵略中国、草荐人命的残暴方式的痛恨,同时在小说内部也推动了不同力量抗日激情的勃发和实践。所以,莫言对暴力的表现既如此直白又饱含深意。

另一方面,《红高粱》所张扬的农民的复杂人性观,离不开作者本身的生活体验。莫言在乡村生活了20年,这多年与农民水乳交融的生活,使其更能够深入地了解农民身上的优点与缺点、善与恶,这也为他在创作中书写人性奠定了基础。书中对农民人性的弘扬或批判,正是体现了这种生活积淀。时间一去不返,高密东北乡的英雄剧全都在已经逝去的光阴中落幕,而《红高粱》所蕴含的真诚的人文关怀,却使得它永远放射出灿烂夺目的迷人色彩。进入红高粱小说的艺术世界,首先会遇到那恍成血海的红高梁,会看到作者在各种情境下以各种色彩描绘着红高粱的形象。在我看来,“红高梁”是一个巨大的整体象征,它是我们理解和把握整部作品基本精神门户、路标和钥匙,它又是作者全部创作冲动的契机和兴奋点所在。我们在最初很容易把他看作是一种常见的托物拟人的比喻和陪衬式见证,如小说所写“每穗高粱都是一个深红是成熟的面孔,所有的高粱

合成一个壮大的集体,形成了一个大度的思想”,那股弥漫田野是腥甜味浸透了我父亲的灵魂,在以后更加激烈残忍的岁月里,这股腥甜味一直伴随着他。但是,我们继续读下去会发现,它远不是一般的托物拟人,也非寄寓抽象意义的物件。且看,“一穗一穗被露水打得精湿的高粱在雾洞里忧郁的注视着我的父亲,父亲也虔诚的望着他们。“父亲”恍然大悟,明白了它们都是活生生的灵物,它们根扎黑土,受日月精华,得雨露滋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里,红高粱成了有生命的活物,作为一股不可忽视是积极能动的力量,参与和渗沥在作品中,把一切的人和物粘和贯通为一体。但是,我们依然不能全部理解这“活物”的象征究竟是什么。到了作者写戴凤莲之死时的诗意郁勃、想像飞腾的笔墨,我们顿然感受到红高粱象征的深厚蕴底。作者写到“奶奶听到了宇宙的声音,那声音来自一株株红高粱……奶奶觉得天与地、与人、与高粱交织在一起……所有的忧虑、痛苦、紧张、沮丧都落在了高粱地里,都冰雹般 的打在高粱是梢头,在黑土上扎根开花,结出酸涩的果实,让一代又一代承受……”,对当地农民而言,红高粱就是他们的世界,红高粱也反衬出了农民们的精神和品质。

从人物表现上来看,这部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也创造性地除去了传统意识形态和很多文学作品中对立式的正反人物概念。比如把我爷爷出场的余占鳌写成了身兼土匪头子和抗日英雄的两重身份,并在他的性格中极力渲染出了一种粗野、狂


读书笔记5000字大全》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meiwen/907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