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心得体会 > 教师笔记 > 读书笔记4000字大全

读书笔记4000字大全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1-23 15:15:17 | 移动端:读书笔记4000字大全

篇一:读书笔记4000字

西 安 建 筑 科 技 大 学

研 究 生 课 程 考 试 试 卷

考试科目:场地设计理论与实践 任课教师:赵晓光 学 号:1302841118 课程编码:021034 考试时间:2013.10.18

学生姓名:康姣

《场地规划设计成本优化:房地产开发商必读》读书报告

学期伊始,由于导师的极力推荐和自己的向往,我选修了赵老师的场地设计理论与实践课程。在开始课程之前,事实上,我对于场地设计的理解停留在总平面设计的阶段,认为可能这门课程与本科阶段的“外部空间设计”课程差别并不大。但经过老师第一堂课的教导,我就明白自己实在是大错特错。于是我选择了赵老师推荐的较为浅显的《场地规划设计成本优化:房地产开发商必读》这本书作为让自己入门的指导书,在花费了两个多星期仔细研读后,收获颇多。现将自己通过读书总结出的书中要点以及自己的读书体会整理出来,作为对课程结束后所学知识的总结和梳理。

第一部分:书中要点整理:

绪论 本书在绪论部分首先说明由于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政策出现的新变化、面临的新挑战、人们的新思维以及设计的新方法几方面原因,使得场地设计在当代的重要性显得更为突出。接着阐述了场地设计的作用:有效科学避险、提升环境品质、降低工程成本、缩短建设周期、有益生态保护、带来社会效益。场地设计的特点为:大综合、难重复、不可逆和可预见。场地设计的构成要素包括:建构筑物、工程设施、道路交通设施、绿化景观设施、室外活动设施。

第一讲 本章主要了房地产的开发程序(其中,场地设计主要体现在投资决策分析阶段和前期工作阶段)、规划程序以及设计程序。

第二讲 本章主要说明场地设计时应重点考虑环境,包括城市环境、基地四邻环境及基地内部环境。在项目选址时,涉及到国家及政策、技术条件、经济条件、解决矛盾、协调关系等方面。开发商在开始一个项目前应查阅当地地址灾害隐患点分布图、做地址灾害危险性评估并查阅环境评估报告。了解基地周边情况,主要从城市道路、市政管线、四邻地面、四邻建筑四方面入手。考虑基地内部情况时,根据项目的地形条件,选择最为合理的建筑平面、竖向设计及道路类型。

第三讲 本章首先对地形条件进行了说明:用地红线范围内外的地形应准确、完整、清楚,丘陵和山地应在红线外扩大100~500米以便进行防排洪设计,且要保证现状与地形图无明显差别,否则应补测地形图。建筑结合地形的方法:顺等高线布置(节省工程量)、避免谷坎(节省基础费用)、看高压线(看清高压线数量、电压等级,留出相应防护间距或高压走廊)、慎切陡坡(根据坡度不同,做法不同)、多做户型(减少土石方量和边坡挡土墙成本,提高设计费)、务求规则(布局应有机)并要学会灵活变通。接下来本章对地质水文条件做了介绍:地质水文的依据是工程勘测技术报告书,报告包括场地岩土条件及其评价、结论和建议,要阅读并确认是否有不良地质(软土、湿陷性黄土、膨胀土、沼泽、冻土、地下水位高、地面沉陷、地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危岩、冲沟、岩溶、地震和海啸等)。然后本章说到了气候条件:对场地设计影响较大的的气候条件包括风向、日照和降水等。现场勘测时,须观察自然场地的排雨水能力和水流方向。最后本章介绍了规划条件:规划设计要为今后自我调整留出余地。考

察规划条件需要完成四项任务:规划设计要点、地方管理条例、城市道路接点、市政管道接口。

第四讲 本章是全文重点,讲述了进行场地设计时用地红线内的各个因素(建筑、防排洪、边坡挡土墙、不良地质处理、道路、土石方量、排水、管线、植物景观、围墙)之间的

矛盾。

1.建筑 与建筑有关的因素包括:建筑、防排洪、边坡挡土墙、不良地质处理、道路、土石方量、排水、管线、植物景观、围墙。 建筑--建筑:东西间距考虑防火防视线干扰,南北间距考虑日照要求。

建筑—防排洪设施:建筑基础与排洪沟应避免交叉。

建筑—边坡挡土墙:高切坡开挖前要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边坡挡土墙东西方向布置时,因建筑间距较大(日照间距),一般能满足建筑与边坡挡土墙间最小距离的要求;当边坡挡土墙南北向布置时,需保证建筑与其间所谓最小距离(建筑距离其上缘≥3米,距离其下缘≥2米)。

建筑—不良地质:建筑应尽量避开不良地质,若要进行处理,须征求结构师意见,采取合适技术措施。

建筑—道路:设计时应检验建筑与道路两者的距离、高差和交通是否合适。

建筑—土石方量:建筑尽量放在挖方区,控制填方区的基础工程量和场地工程量。建筑—排水设施:建筑散水沟可排场地雨水。

建筑—管线:施工图阶段完成管线综合图使其经济可行。建筑控制线须留够,保证管线布置通畅,否则加大后期管道综合的难度。根据推荐方案绘制主次路管线集中处断面图,可以确定管线构成、排序、间距、道路两端和设计地面的高差大小、边坡、挡土墙设置,检验方案设计的稳定性。

建筑—植物景观:建筑应避开保留树木,尤其是名树古木;与场地功能 不符的树木可以移植,陡坡上的植物应尽可能少破坏。 建筑—围墙:底下建筑物距离用地红线宜不小于底下建筑深度的0.7倍,距离最小不得小于5米。

2.防排洪设施 防排洪标准高低,决定投资、场地安全度和承担风险大小。与它有关的因素有:防排洪、边坡挡土墙、不良地质处理、道路、土石方量、排水、管线、植物景观、围墙。

防排洪设施:分为防江洪和海潮(防洪堤+提升泵站)、防内涝(设置滞洪池、建排涝泵站,或两者结合)、防山洪泥石流(不保留自然排水系统时可以将沟谷填平;保留自然排水系统时,排洪设施从场地内部穿膛过,水流顺畅;或者改变自然排水的位置,使排洪设施在场地外围绕过。排洪设施包括排洪沟、截水沟、桥、地下涵管、急流槽、跌水等。

防排洪设施—边坡挡土墙:不交叉、不重合。 防排洪设施—不良地质:布置在地质稳定处。

防排洪设施—道路:在大沟上回填道路时,要预先设计好涵洞。 防排洪设施—土石方量:提前进行防排洪规划和设施设计,然后篇二:卡夫卡《审判》读后感4000字

《审判》读后感

小说作者弗兰茨?卡夫卡被称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他对现代人及现代社会的巨大的洞察力,那源于犹太血统、动乱年代和炎凉世态的无家可归感,那对人类苦难的战栗的眺望,他那对人生的崩溃的现场目击,都使他的作品成为一部现代启示录,构成现代人文景观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他的小说突出了他对现实社会的强烈的批判。

在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史上,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堪称首屈一指的奠基者。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卡夫卡的创作就引起了西方文坛的关注,逐渐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巨大的声誉,成为20世纪作家所能创作出的最振聋发聩的作品,从而形成了持续的“卡夫卡热”。美国女作家欧茨称“卡夫卡是本世纪最佳作家之一,时至今日,且已成为传奇英雄和圣徒式人物”。卡夫卡也被视为20世纪现代主义第一人,欧美各种权威书评杂志在评选20世纪现代主义大师时,都无一例外地把卡夫卡排在第一位。英国大诗人奥登曾说:“就作家与其所处的时代关系而论,当代能与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相提并论的第一人是卡夫卡。卡夫卡对

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卡夫卡可以说是最早感受到时代的复杂和痛苦,并揭示了人类异化的处境和现实的作家,也是最早传达出20世纪人类精神的作家。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20世纪文学的先知、时代的先知与人类的先知。

不得不承认,卡夫卡是个伟大的人物,个人认为他的伟大就在于他的阴暗和冷静,颓废与堕落的深渊里,他孤独并享受着,但他的黑暗是在影响了太多人,作为世界现代文学的先躯,他有的,是彻头彻尾的暗色,但就是这种暗色,才成就了卡夫卡其人,也才让我拜伏在此。

卡夫卡借小说写出了他的孤独和绝望,和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他的孤独一方面是无人理解,一方面是得不到爱情的安慰。绝望一方面来自于他的悲观主义,一方面是内心对自由的渴望与生活现实的矛盾。至于他的恐惧,应该是形而上的深邃让他找不到答案,和他父亲没有多大关系。有人经常拿鲁迅和卡夫卡相比较,我认为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对这个世界极度地悲观,但又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热爱,当然这种悲观是洞察了生活和人性的本质之后才产生的。他们之所以要去写作,是因为世俗生活的丑陋让他们难以忍受,他们必须要通过某种方式来缓解自己内心的痛苦,顺便表达一下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就是他们的思想)。他们还常常以某种幽默的方式来嘲讽,嘲讽政治,权威,法律,腐朽的道德,甚至他们自己内心的那种苦闷。

《审判》是部非常抽象、离奇、纯粹卡夫卡式的作品,主人公卡夫卡也是生活在矛盾之中的:一方面他是个善良风趣、外表讨人喜欢的职业公民;另一方面他却内心孤独,是个生活上的失败者,这两方面的矛盾造就了他的这种“卡夫卡式的写作风格。”主人公约瑟夫?k是一名银行职员,一向为人正直,对工作认真并且充满上进心。但在他三十岁生日的那天早上,一个奇怪的执法组织无端宣布他被捕了。没有任何的指控的证明,而且前来逮捕他的人也没有任何的证件的呈示,一切都来得十分的莫名奇妙。经过审查,这个执法机构允许他继续照常的上班,像往常一样生活,但随后又通知他,审讯时必须到场,而且审讯的次数越来越频繁,使他产生一种无形的压力。刚开始他并没有寻找律师的帮助,但在叔叔的坚持下,他意识到自己的无名的指控将会对家庭造成影响,这使他不能不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自己的案件。但他慢慢地意识到在如今的法律制度下,律师的地位是极其的低,除了那些与高等法官甚有交情的,所以最后他还是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经过多方打听,他才得知是一个极为秘密的法庭在审理他的案件。他始终也见不到法官,许多可疑的迹象使他终日惶惑不宁、心绪不宁。他决心反抗,并在一次审讯时当众抨击了司法机构诬陷好人、草菅人命的官僚作风和腐败现象。他四处申诉,并试图再次寻找帮助,他找过画家和谷物商等,但他们对他的案子不以为然:他们有的本身就是法院的人,有的则用自己对律师和司法人员卑躬屈膝的例子开导他。他跟法院整整周旋了一年,终于明白尽管自己无罪,但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只要被法庭起诉,想摆脱是难乎其难的事,他斗不过这个庞大的机构,他最终选择了放弃这种徒然的挣扎。在他三十一岁的生日前夕,他被两个男人带到采石场用刀秘密刺死。

小说的表述充满了荒诞和悖谬的色彩,“卡夫卡风格”及其显著。读完后回味,发现小说的情节又是那样合情合理,甚至和自己内心中对现实社会的感悟产生共鸣。卡夫卡描写的人物是跳跃的,读其文字眼前就会浮现西方现代荒诞舞台剧的表演,人物困惑于矛盾和危机中,在现代社会同样也普遍存在人生存的陌生、孤独、苦闷、分裂、异化和绝望,从其荒诞中我们体会到他对时弊如此一针见血地抨击,对人性的描绘如此准确,当共鸣产生时内心会爆发出强烈的冲击。

法庭审判约瑟夫?k,其实就是强者欺凌弱者的形象写照。“《审判》是对无罪的审判,也是对有罪的审判,同时又是对审判的审判。”人人都得面对“最后的审判”,不管表面上看起来是有罪还是无罪。在卡夫卡的观念里,负罪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的人人都有份的。显然,卡夫卡所谓的罪是相对于社会正义而言的,个人如果不能为社会进步从

自身一点点做起,那么他就当然地成为对人的进化和社会进步无益的障碍。《审判》的主要情节是对卡夫卡上述负罪感的阐释。从世俗法律的观点来看,约瑟夫?k作为一个正派公民,的确无罪;但是作为银行的高级职员,他又确曾对向银行求助的人颐指气使,高高在上。他意识到,在世俗法庭面前自己固然算得上清白,而在永恒正义的法庭面前,他能洗清自己么?他沉默了,放弃了任何挣扎的念头,等待那冰冷的刀扎进自己的身体。卡夫卡期待着人人都在正义的法庭面前来检讨自己的罪过。

《审判》第九章《法的门前》的寓言故事充分显示了卡夫卡对上述问题的积极探索。故事讲乡下人来到法的门前求见法,但守门人不让他进去,至少现在不行,因为法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就连它的门警也一个比一个有权,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样子。乡下人试图闯进门去,结果被守门人的告诫所震慑,以至老死在法的门前,终未如愿。在一定意义上看,这个故事里有两个地方是关键,一是法作为一种神秘力量,对常人既具威慑力,又有诱惑力,这是人们在探索永恒真理时必然要面对的,是接受诱惑呢,还是慑于法的威力而退缩? 在乡下人身上,这两种因素都有。这反映了人类的不成熟。另一个关键的地方就是乡下人缺少足够的勇气。当乡下人向法的门里探进身子的时候,守门人不无玩笑地对他说“:你既然这么感兴趣,不妨试试在没有得到我许可的情况下进去。不过??就是那第三个守门人摆出的那副模样,连我也不敢看一眼。”于是,乡下人知难而退了。这一退缩,就使自己永远成为法(真理) 的门外汉了。

审判每一章看似独立,其实暗藏联系。读的时候我有一种读加缪的《局外人》的感觉。从一开始开门见山的一句话 “k被逮捕了 准是有人诬陷他” 开始 《局外人》中的“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搞不清”卡老就给读者编制了一张密网,由浅入深地,读者就像k一样在密网中踟蹰、张望、探索。焦躁、无奈、反复的情绪交织。直到k被莫名的处死。在作品中,卡夫卡对乡下人的不褒不贬态度,他只是提出问题,即法因为神秘,故才诱使人类去不断地探求它;信仰难寻,所以人可以终其一生为之奋斗不已。卡夫卡自称是一个无神论者,他在作品中也从来不提上帝。他认为,上帝只存在于我们自身之中,每个人对它都有自己的理解。每个人都是他自己的上帝,自己的保护者,我们要生存下去,就必须找到自己的信仰。《法的门前》中的乡下人就是卡夫卡派去寻找真理和信仰的精神使者。不过,从故事所反映的关于法不可企及,道也不可企及的思想来看,卡夫卡对信仰的探索是失败的。这正应了作家本人的一句名言:目的虽有,却无路可循,我们称作路的,不过是彷徨而已。

作者写这部小说是想通过描绘当时奥匈帝国的司法制度的内幕,讽刺了法的荒诞,揭露了资本主义官僚机构的腐败,但对我们如今的司法制度也有非常大的警示作用。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到程序正确的重要性,缺少了程序,一切的司法活动不免显得有些慌乱无章。从我们熟悉的辛普森案件中,尤其看出程序正义的重要性。辛普森杀妻案被人们评为“世纪大案”的案件,因为其案件的特殊性被人们广泛关注,而在此案件中,美国的程序正义也发挥的淋漓尽致,甚至于还带了一点闹剧。然而k的司法困境不只局限于辛普森案,他似乎是一种普遍现象,不得不让我们每一个人惶恐。佘祥林案就是这样。背负杀妻之罪,入狱11年,就在即将刑满释放的时候,他的妻子突然活着出现了。又一桩冤案大白于天下。之所以判错,是司法机关在收集证据时先入为主,没有遵守无罪推定原则。还有就是刑讯逼供问题,佘祥林被屈打成招。“佘案”很直观地告诉我们这么一个问题:正因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保障,才导致了这样的后果。法是一柄双刃剑,用之得当,则个人与社会两受益;用之不当,则社会与个人两受其害。一味强调打击犯罪,而不对国家的刑罚权加以限制,就有可能冤枉好人,对公民的权利造成伤害;过分强调保障人权,又可能会导致放纵罪犯,使犯人漏网。要想完全做到不枉不纵,打击犯罪与人权保障两者兼而得之,实际上是不可能的。面对这样一个法的悖论,就有一个价值取向问题。过去强调打击犯罪,现在,我们要把人权保障放在第一位。这也是刑事法治所追求的理念,是一个社会法治文明程度的体现。当然,这一理念让公众接受起来,目前还有一定困难。“佘案”就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对社会公众有生动

的教育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的我们,过多的时候很容易凭借自己的感情来判断事情,做出一些错误或无效的行为,那是因为我们缺少理智的判断与冷静的头脑,我们往往认为一件突如其来的事情我们需要时间来接受事实、重获理智,但在这段时间内思维可能更加混乱,就像约塞夫?k起初认为他那无中生有的案件是个朋友对他所开的玩笑那样荒谬无比,更何况在很多事件里拖延意味着临近毁灭。但很多人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与不同,认识事件的程序也有所不同,做出的反应同样会有千差万别,而我们能做的也许只有尽量让自己更加成熟、更加理智、更加机敏,在一些突发事件的本身是我们无力左右的时候,凭借我们成熟、理智的头脑来调节我们的心态,在冷静的状态下做出有效的行动。

《审判》是一部抽象的小说,这种抽象就表现在卡夫卡对理想的“法”的探索上。当他把社会人际关系抽象成纯粹法的关系的时候,他也就同时陷入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泥潭

中。可同时,社会历史的滚滚车轮依然在轰轰地辗过,生动具体的历史过程在不断证明了人类的成熟和进步。终有一天,人类会寻找到卡夫卡心目中那个理想的法!

如果你在某年的生日那天突然被捕,而且在你自认无罪并极力加以证明后仍于事无补,最终你在下一个生日前夕被处死,你会有何想法呢?

我所说的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不过不是在现实生活中,而实在卡夫卡的小说《审判》里。主人公约瑟夫就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假如这个过程在我身上重演,假如我就是约瑟夫,我想我所采取的办法于书中的主人公也别无二致了--从因自认无罪而对案件采取不懈与忽视的态度,到认识到事情的麻烦后全力摆脱干系,再到因在法律面前势单力薄而无能为力,最后释然般地面对迟早会到来的死亡--这或许也是唯一的选择吧。

在这样的经历中,无论约瑟夫或是我们怎样地清白无辜、怎样地心存不公,都无法改变自己的处境。因为,那样的国家机器是残酷和腐朽的,那种社会中的人们无不面临着无处逃避的荒诞和恐惧。正如书中的约瑟夫被人无端冠上罪名一般。而约瑟夫只是一名银行高级职员,与政治、法律毫无牵连,平凡的他的经历自然平凡,可见这种荒诞的罪恶和强加的恐惧甚至也趋于普遍了。这样,除了做出上文中那种选择以外,我们还能做什么呢?好在那种做法是积极的,至少证明我们努力过、挣扎过,无奈这份徒劳之后仍要血染江河。

《审判》这部小说给人描述的是这样一个已成定局、毫无悬念的故事,正如生活中其他让我们即使竭尽全力也无法改变的事情一样。作者并未借这部小说来提醒或暗示人们在这样的境况下应该如何去做、去想,他只是叙述了整个故事而已,这就留给了读者充分的思考空间而不会被限制在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里。那么我尽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思考了。关于面对生活中已成定局的事情,无论是我们经历过的还是将要经历的,我们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对于经历过的事情,我们通常会有满意、欣慰、幸福或是后悔、后怕、痛苦这样的情感;而对还未经历的事,因为我们对他仍处于未知状态,我们通常会有期待、渴望或是焦虑、恐惧等预感。由此可见对于经历而言--假定它们都是命中注定的--我们通常会有积极或消极的态度,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这些态度都是我们快速做出的反应,它们是真实的但不一定是有效的,即对事件本身又何帮助。约瑟夫在他的经历中往往根据这样的情篇三:丑陋的中国人 读后感 4000字

《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

二十年前,“丑陋的中国人”被人狠狠地臭骂了一顿,奇的是,挨骂者不仅没生气,反而对施骂者寄以无比的祟敬和感激。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原来施骂者也是一个“丑陋的中国人”,其之所以骂,只不过是渴盼这个所有炎黄子孙共有的民族,能去其丑陋,光大美丽,更加兴旺发达耳!

篇二:论语读后感4000字

论语读后感 岁月如流水般匆匆流逝,不经意间已走过了许许多多的春夏秋冬。遥望那些逝去的岁月,一部《论语》教会了我许多道理。它囊括了如何学习,如何处事,如何待人接物等等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道理。因为有它,我的人生路才避免了许多弯路;因为有它,我的交友路才如此的丰富多彩;因为有它,我的亲情路才走的如此和谐;因为有它,我的学习路才得到了初步的成功。 事隔多年,那些耳熟能详的句子一直萦绕在耳边,挥之不去。尤记得小学时的朗朗书声:“学而实习之,不易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已。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读书笔记4000字大全》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0252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