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评价清末新政5000字

评价清末新政5000字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1-24 15:16:48 | 移动端:评价清末新政5000字

篇一:评价清末新政

辛丑条约以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社会,国内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空前激化,清政府为了给外国赔款,缓和国内矛盾,就实行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新政,

文化教育制度上:清末“新政”在政治上增设了一些适应近代化的机构,修改了《大清刑律》,废除酷刑峻法,注入了一些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原则;给西学以合法地位,允许学习和传播资本主义的自然科学和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此外,学堂的兴办,也有利于资产阶级文化的传播,清政府在一些具体措施上做了变革,比如废科举,结束了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的选官制度

经济上:我觉得清末新政最大的成就是经济自由。允许和奖励私人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承担保护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责任,提高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社会地位,也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有利的条件。

军事上:在军事上,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建军理论和原则,使古老的封建专制制度发生了一些变革,促进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

清廷所推行的“新政”,仍然强调“三纲五常”。官制改革只是裁并一些旧衙门,增设一些新衙门,最根本的皇权专制几乎没有触动。财政的困难也限制着新政的推行,新政显得支离、拖沓。

由于举办“新政”,清政府允许地方自行筹款,人民不胜负担。有的地方由“抗洋捐”、“反赔款”发展到武装起义,使整个社会动荡不安。

“新政”虽然裁撤了一些中央和地方的衙门,裁汰了一些冗吏,但又出现了新旧机构重叠,如军机处和督办政务处、户部和财政处并存等。

“新政”引起了新旧势力之间以及旧势力内部对待新势力不同态度的派系之间的种种纷争。这就加剧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盲、激化了统治阶级内部各政治派别之间的斗争。在“新政”推行期间,袁世凯是继曾国藩、李鸿章而起的又一权臣。

清末新政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

但是新政只是顽固势力跟资产阶级和国内矛盾妥协的产物,实际上竭力维护清朝没落封建统治,这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住革命的进程,客观上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清朝的灭亡。

篇二: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评价

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评价

历史用一种静默的姿态述说着事实,独留下我们这些读史者唏嘘不已。 ——题记

我时常幻想,若我有一部时光机,我要穿越到哪个时代去大显身手呢?

我要去春秋战国,观看百家争鸣的壮观景象;我要去三国,在那枭雄混战的年代,领略英雄气魄;我要去盛世唐朝,听诗人吟唱,看英明女皇如何运筹天下;我要去抗日战争,为中华人民的解放献上自己的满腔热血;我要去??

可我唯独不想去的,就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37年抗日战争的这一段时期。一个古老王国被一群年轻国家肆意践踏掠夺的经历,让我感到生生的痛。尽管那是一个呼唤英雄的时代,可我去又能干什么呢?我还是站在一旁安静地看历史的发展,思考。

洋务运动

历史书上说: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集团中一部分大官僚、大地主,为适应帝国主义和镇压农民革命的需要而推行的一场利用西方生产技术以挽救清朝封建统治的运动。洋务派们主张以中国之道、用西方之器,以儒家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西方富强之术,借用西方资本主义的甲胄以保护清朝封建主义的躯体。

这些蕴含深厚语文功底,言简意赅的句子我是写不出来的,我就用粗浅的语言说说我对洋务运动的看法吧。

性质和目的

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当时的中国还是很先进的,那时的普通百姓甚至一些官员还把西方的大炮舰船视为怪物、仙术,用他们的语言形容就是“奇技淫巧”,别说主动去学习了,躲避还来不及呢。

可是洋务派官僚们,很聪明地意识到了自己军队的落后,他们想着,如果把清军也装备上外国那样的大炮,打赢义和团应该是没问题的,还能加强海防、边防——对,我们就是要自己造大炮,造大船,生产先进兵器,创建新式海陆军队。那些西方“蛮夷”能做到的事,我们肯定也能做到,还能做得更好,中国肯定会 “自强”。不过一想到资金问题,嗯,国家还需要有钱,没有money什么都做不成,所以我们还通过办一些民用企业来“求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的责任是要精忠报国,要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当然,官僚们还会考虑自身的利益。他们要么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皇家子,要么是一些读四书五经长大、通过科举考试熬出头的儒士,封建礼仪常伦已经在他们脑子里根深蒂固,他们跳不出封建专制制度的条条框框,就像井底之蛙,看不见自身的狭隘和局限,却天真以为那些美好主张能一一实现。 这就是他们坚持“中学为体”的原因。殊不知,腐朽落后的清王朝早已注定了这场运动的结局。

近代企业

中学时做历史选择题,总是分不清那四个选项中到底哪些是军用企业,哪些又是民用企业。心里嘀咕着:福州船政局,轮船招商局,都是跟船有关的,怎么一个是军用,一个有是民用呢?我记这些东西又有什么用呢?发了一连串的反问之后,还是得心不甘情不愿地把它背下来。

现在想来,在闭塞的中国要摸索着创建近代企业,并非易事。21世纪关于企业已经发展了若干门学科,经济学、工商管理学等等,但还是有不少人掌握了系统的理论知识后,仍然改变不了企业破产的悲惨命运。更何况在当时的封建王朝,以自然经济和个体小农经济为主体的背景下,企业应该如何管理,哪里来的科研人员,要怎样处理原料供应不足、交通落后的问题,这些障碍横亘在洋务派面前,肯定花费了他们不少精力和时间去解决。

这些企业的功效就不需我细说了。它们赚了money那是肯定的,也算是开了近代工业的先例吧。虽然说它们的性质是国有企业,或者是“官督商办”的企业,但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工商业者的地位也提高了。(附带说一句,那个时代的商业老狐狸们要是知道现在董事老板的地位如此之高,他们肯定会恨恨地想自己生错了时代。)当然,这些企业还部分地抑制了帝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让外商蒙受了经济损失,也算是让中国人出口气吧。

但这些企业对外国有严重的依赖性,它们拥有的技术统统来自国外。就连化学元素表上大半元素的中国名居然出自外国人之手,这真的很悲哀。还有,那些帝国列强们会让中国通过兴办企业富强起来吗?绝对不可能——它们的破产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此外,它们的管理方式也很腐朽。封建衙门式的管理孕育着腐败的暖床,而且有些官员并不是那么重视科学技术。一个外国翻译特地将电报机远渡重洋带到中国,那时的电报机还是个先进玩意儿,他以为这项技术会受到中国官员的重视,结果中国人对那个嘀嘀嗒嗒的玩意根本没兴趣,令那个热心的外国人很失望。不过最为讽刺的是,李鸿章去日本谈判时,日本人就是通过偷听翻译他跟慈禧发的电报,才摸清中国谈判的底细,不让丝毫半分,逼迫李鸿章签订下了莫大耻辱的《马关条约》。

新式海陆军

北洋海军的覆没让我非常心痛。覆没的原因居然还被一个日本人一语道破,就让我更为郁闷了。

那个日本人的大意是:中国人喜欢摆场面,而不注重实际。虽然说中国水师建立之初,处在世界先进水平,让西方列强大为震惊,但技术是不断发展的,过不了几年,中国水师不会再具有那么强的威慑力了。

难道还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吗?果然,四大水师自建成以来就停滞不前,客观原因确实有很多:首先,中国没有懂舰船技术的人才,连翻译都得靠外国人,就算有外国人教如何使用,那些士兵未必认真学了;人才是战争中的最重要因素,我们首先就输了一截。其次,朝廷经费紧张,每年预计需要拨给水师的钱没有如实下达,确实只是摆出了个漂亮场面。再者,中国有的只是古老的传统战法,不懂近代兵法??总而言之,水师的战败体现了清王朝的封建制度的劣根性。

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那时的中国人愚昧吗?当然愚昧。但中国人就真的很笨吗?肯定不是。我这么说是有理有据的。第一批派遣的留学生有20人,那些留学幼童是百般不情愿地去的,家长们声泪俱下,认为留学不是一件光彩事,可见国民的愚昧无知。但是,这些留学生后来大部分都成了科学家或者杰出的人物,说明中国人还是很聪明的。

至于新式学堂,主要有三种:翻译学堂,培养翻译人才;工艺学堂,培养电报、铁路、矿物、西医等人才;军事学堂,培养新式海军人才。创办学堂的初衷是好的,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和潮流,但是,广大老百姓不重视它们。京师同文馆的老师没有受到应用的尊重,学生也没有认真投入。在科举制度下,八股文还是大过天,新式学堂又怎能达到它的预期效果呢?

不过这些举措还是有些作用的。翻译馆翻译的关于自然科学的书,毕竟给中国带来了新知识,开阔了国民的眼界。国际法的翻译,给中国的外交官员们带来了便利。至于中国的近代教育,虽说这并不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也算是个开始吧,开始之后总会发展的。

小结

马克思告诉我们,要客观地评价历史事实,可是我宁愿带点主观因素去看这场洋务运动。它失败了,败在必然之中,但与其说是因为洋务官僚们自身的原因(当然无论如何也有一点因素),我更愿意说是整个封建制度导致了它的失败。

在那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之下,洋务官僚们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错了。试想我处在他们的位置上,即使我没有他们阶级属性所固有的局限性,不受封建主义桎梏的深厚影响,我也不一定能做那么好。国民的愚昧,官场的复杂,权利的你争我夺相互倾轧,官员风气的败坏,顽固派的阻挠,都是洋务运动中需要克服的困难。它最终的失败显示了“中体西用”的破产,也预示了清王朝最终会走向灭亡的结局。

清末新政

“历史喜欢作弄人,喜欢同人们开玩笑。本来要到这个房间,结果却走进了另一个房间。在历史上,凡是不懂得、不认识自己真正的实质,即不了解自己实际上倾向于哪些阶级的人们、集团和派别,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

——列宁

清末新政是“事与愿违”的正例,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的反例。如果要我说出从中得到了什么教训,我可以数列一些:

a) 处理国家大事需要长远眼光,认清形势,做与个人发展有关的决定时同样需要如此。不要因为它的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就不去做。

b) 要学会顺应时势而变化。识时务者为俊杰,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只会让自己走进死胡同,要敢于创新。

c) 如果是非做不可的事或者你认为正确的事,不要拖到最后时刻不得不做时,再去想着完成它。要记住,时间不等人,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

d) 要学会吸取教训和借鉴经验,不要顽固地认为自己才是对的,是好的,不要成为一个井底之蛙。用全局的眼光看问题,客观地比较自己和别人的差别,取长补短。

评价

第一、 从改革的目的来看,清末新政具有明显的王朝自我拯救以及消弭革命、取悦列强的意图,“自强雪耻”是清末新政的一个根本内在动因。

历史上,无论中外,没有任何一次由统治阶级推行的变革,是为了推翻自己的统治的,其主观目的,必然是为了巩固和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这并没有什么可指责的。而且,这种自我拯救还包含有明显的“自强雪耻”的意图。慈禧在西狩西安时曾表示说:“我总是当家负责的人,现在闹到如此,总是我的错头;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人民,满腔心事,更向何处诉说呢?”因此,“自强雪耻”是清末新政的一个根本内在动因。

第二、 从改革的内容上看,是在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各方面,较大程度改革旧的封建体制,推行新的资本主义制度,是一次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a) 政治上,清末的宪政改革产生了中国第一个宪法大纲,第一个代表民意的机构——资政院,第一个责任内阁。尽管这个内阁被讥讽为“皇族内阁”,宪法大纲的基本精神还是君权至上,但与封建君主集权专制、朕即是法的状况相比,皇上要受到法律的约束,已经有很大改进了。

(b) 经济上,新政时期颁布了中国第一批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经济法规,实行了经济自由的政策,并且承认了个人财产权的正当性。这些政策的影响极其深远,为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经济自由对人的解放也是有意义的,陈独秀就说过“以独立之生计,才能成独立之人格。”

(c) 教育上,新政废除了1300多年历史的科举考试,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类型比较齐全、体制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体系,从而为教育的近代化奠定了第一块基石。这一过程中,清政府处理得比较好:首先是逐步替代,再抓住时机,当机立断废除了科举,同时注意了新旧衔接,改革过程比较平稳,没有什么震动。

(d) 军事上,清政府开始编练新军和开办警政。从新军的编制来看,新军已经是一支接近于近代化的军队,编练新军是中国军队近代化的重要阶段。“新军”的军官大多选用国内外军事学校毕业生,对士兵也要求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所以新军的官兵素质也比旧军要高。

第三、 从改革的实际效果上来看,改革不仅没有实现王朝自救,反而加速了它的灭亡。 改革开始之时,中国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民对清政府已经非常失望,对改革的要求非常迫切。清政府处于苟延残喘的现状,但是清政府的改革,特别是关于政治方面的“宪政”,仿佛一张空头支票,差强人意。它推行的教育改革,却造就了一批不同于传统士大夫的知识分子群体,而军事改革呢,则为革命党创造了发展革命势力的机会,可以说是自

掘坟墓。

但我们并不能因为它的失败和局限性就彻底地否定它,从它的具体举措及影响来看,它对促进中国近代化发展还是有一定意义的。这些意义我在第二点中提到过,不再重申。

篇三:评述清末新政

摘要:两次鸦片战争使清政府的统治风雨飘摇,中国受到了来自列强的极大的屈辱,一些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封建地主阶级开始寻求自强之路,“洋务运动”就是一次勇敢的尝试。但是洋务运动最终还是失败了,没能使中国实现自强,中日甲午海战中国的失败彻底宣判了洋务运动的死刑。本文拟简要评述洋务运动,对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进行探究,并总结历史教训。

关键词:洋务运动;失败;原因;教训

一:洋务运动产生的背景

1,政治背景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遭受莫大耻辱,清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威信大跌。太平天国运动的迅速发展,极大的震撼了清朝统治。“外患”、“内忧”接踵而至,在外国资本主义列强和国内人民的双重打击下,清政府一些统治者逐渐意识到必须采取新的措施加强统治了。他们认为是因为火器、技术不如洋人才会失败,因此应当学习西方的技术,仿制西方船炮,采取西法练兵,来巩固清朝封建统治。

2,经济背景

通过两次鸦片战争,资本主义列强以武力如愿打开了中国市场,于是不断加深侵略中国经济,由向中国输出商品到向中国输出资本,客观上刺激了中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使劳动力剩余,有了商品市场,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为洋务运动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3,思想背景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沉痛的打击强烈震撼了封建地主阶级爱国之士,他们开始寻求救国的途径,林则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但由于历史原因当时没能实行。第二次鸦片战争,又一次沉痛的教训,使“师夷长技”的思想很快传播。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首倡“采西学”,“制洋务”;王韬提出“当今之时,国非闭关自大时也” [1];封建统治阶级中,李鸿章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2]。由此可见,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在当时社会已非常流行,洋务运动就是在这种社会潮流下产生的。

二:洋务运动内容简介

洋务运动始于1861年,终于1895年,前后历时三十多年,涉及外事交涉,购买洋枪、洋炮、洋船,设厂制造枪炮、轮船,用“外洋法”练兵,采用西方技术开矿,筑路,办航运、电报,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等等。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军用和民用企业,代表性的有曾国藩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李鸿章的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张之洞的汉阳铁厂等。建立了新式军队,陆军有湘军和淮军,海军有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北洋水师拥有船舰八九十艘,实力最强。创建的新式学堂有30多所,京师同文馆就是在此时设立的,派遣赴美幼童及官费赴欧的留学生达200多人,培养了一批近代人才。 洋务运动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所以又叫“同光新政”。

三: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洋务运动客观上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最后以失败告终,没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让中国走上自强的道路,失败的原因:

1,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错误的

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奕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他么们都是封建地主阶级,他们办洋务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办洋务所采取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资本主义生产力和封建主义生产关系是不相容的、相矛盾的,洋务派企图以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力维护腐朽落后的封建关系及其上层建筑,其结果是要么封建主义逐渐使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受阻,逐渐失去活力,要么资本主义生产力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推翻封建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而后者显然是洋务派无法接受的。当他们认为洋务运动的成果危及封建统治时便会对其进行遏制,例如当封建统治者发现派遣的留学生受西方新思想的影响,与封建思想发生冲突时,便紧急叫停了留学政

[3]策。正如时人所评的那样:洋务派一手欲取新筐,一手仍握旧物,新其貌而不新其心。 “中

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在冲破当时保守、固步自封的思想禁锢,提倡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斗争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实际运用中是行不通的。所以改革的指导思想不正确,不遵循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抱守残缺,必然导致改革的失败,这是洋务运动留给我们的一条深刻的教训。

2,洋务运动的封建式管理方法过于腐朽

洋务企业虽然具有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方式却是封建方式。这就导致了企业成本高,亏损大,产品质量低劣等问题的出现,而且企业内部营私舞弊,贪污中饱,冗工滥食现象十分严重,虚耗了国家的大量资财。以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为例:江南制造总局每换一次总办,即添心腹委员,司事三、四十名,陈陈相因,有增无减。费用的开支,华、洋员习薪水一项,常占总支出的十分之一以上,有的年份甚至高达十分之二以上[4]。福州船政局历任主办人都要收进一批员伸,只能增添,不能裁撤,结果造船经费被薪水津贴占去大宗,导致所造船舰“运货不逮商船之多,战阵不若兵船之勋” [5]。封建的管理方式和腐朽的封建制度将洋务运动的一些成果销蚀殆尽,可见不改变腐朽的制度和腐朽的管理经营方法是不能办好新式企业的,这是洋务运动留下的又一条深刻教训。

3,过分依赖外国资本主义,缺少独立

一个生产落后的国家,要改变现状,从国外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自己不能生产的东西,从国外购买一些,完全必要,无可厚非,关键是要掌握自主权,而洋务派所办的洋务事业过分依赖外国,基本毫无独立自主可言。工业方面从机器的购置、安装、运转,直至生产制造,完全依靠外国技师;训练新军,主要聘用外国军官主持。设备、成品宁愿耗资从国外购买而轻视自己制造,更别说是自己创造了,而在洋员的主持下,从国外引进的设备和生产技术多数陈旧落后。当时有人主张仿造新式的船械,李鸿章一概斥之为隔膜之谈,他认为:机器不全,工匠未备,制造谈何容易。西洋厂肆既多,可以任意选择,购买比制更方便。[6]旧式的船械和配置弹药可以仿制,但新式的船炮枪械全向外国购置,而且依赖

洋人代办,结果买来的船舰大都既难破敌,又难自卫,必定误事。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结果学来的大都是西方落后的技术,技术上比外国差了一大截,在和资本主义列强竞争时竞争力就小的得多,实现自强变成了空中楼阁。可见完全依赖资本主义列强,不掌握自主权和%b
评价清末新政5000字》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0314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