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高二第二次作文【材料作文】 [1500字]
高二第二次作文【材料作文】
【材料回顾】 苏东坡与惠崇和尚戏语,苏东坡说:“我看你像牛粪。”惠崇说:“我看你像如来。”苏坡不解,这和尚怎么以德报怨呢?问其妹苏小妹。苏小妹说:“心存牛屎,看人都如牛屎;心存如来,看人都是如来。”东坡有所悟。
你以为苏东坡悟到了什么?它又给你怎样的启发?请联系实际,以“心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立意分析】苏东坡与惠崇和尚看人的结果迥然不同,其原因何在?苏小妹的一番话道出了其中的原委——“心存牛屎,看人都如牛屎;心存如来,看人都是如来。”即看你心存之物为何,但材料中的“牛屎”与“如来”又具体寓指什么?这就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经历、感悟等,联系实际加以揭示和阐述了。 以下【立意的角度】可供借鉴:
1.“心存如来”不是因我们去信仰佛教,而是应拥有一种高尚的对人、对事、对社会的看法或态度,要以宽敞的胸怀去包容他人,去尊重别人。
2.“物”会着我“色”,要注重对“我”修养的提高。
3.与人为善是如来思想中的精髓,在今天的社会里我们应当多一些“善言”、“善行”。
写作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够从健康、积极向上的角度来把握中心,以体现“感情真挚,思想健康”的导向,因此学生习作不管是写记叙文还是议论文,对文中的主旨或观点要注意“理性”分析的高度和深度,只有这样,所写的文章才能拥有如来肚子般的大度。同时,还要防止写作过程中“材料贫乏”、“思维单一”、“题材幼龄化”等倾向的产生。
【参考例文】
1、心灵的镜子
一个人看世界犹如照镜子,镜子中照出的不是人妍媸美丑的外表,而是他那形形色色的灵魂。 人的感情是多变的,世界也会因之而多变。当心爱的人走了,你周围的美景就会荡然无存,心中惟有孤单和悲伤。怪不得柳永会咏出“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的词句,也难怪《悲惨世界》中的痴情者会这样诉说:“你走了,也带走了我天空的太阳,我的世界从此变得黑暗。”一个人的心情遥控着一个世界:在忧愁者心中,世界是灰暗的;而在乐天派心中,世界又是何等的美好。
听说过德兰修女的故事吗?软弱多病,肮脏不堪的人谁还会去照顾他?只有像德兰这样充满美好信念的人才会来承担这份责任。当爱滋病将人类扰得人心惶惶的时候,非洲一位伟大的女性却将一个患了爱滋病的小孩抚养到了十几岁。是信念和爱心驱使她们跨越了疾病、恐惧的障碍,在这两位女性的眼中,世界都是美好的。
心存何物,万物皆成何物。葛朗台心中仅存的是金子,于是一切都成了金子。妻子生病请医生看病,在他眼里就意味着金子的流失;女儿的婚事,在他眼里也就成了金子的来源。即使到临死之时,吝啬鬼的眼中充满的仍是金色的光芒,爱情、亲情等都已不复存在。还有那“可敬”的唐吉诃德,不也是如此吗?他心中充满了骑士的幻想,带着仆人所穿的骑士服,把羊群当成猛狮,把风车看成魔鬼??的确,在那骑士的年代里,一切的真实都已经不复存在。心存之物——骑士思想,主宰着中世纪人们的人生,于是才有了诸如塞万提斯笔下的唐吉诃德为我们所演绎出一幕幕的“荒唐”与“滑稽”。
由是观之,心存之物的优劣对于一个人是何等的重要!你若想游戏人生,那必将一事无成,因为在你的眼中一切都会成为戏中情、戏中景,你的斗志就会从此而烟消云散;你若能够心存“不满足”,就拥有了源源不断的创造动力,因为在你的眼中涌浪不能容忍山涧的狭窄,雏鹰不会安于卵壁的黑暗。
心逐物为邪,物随心为正。不将罪恶存放在心中,你会发现外面的世界很善良。保持你心灵之镜的洁净,让心中的太阳因此而光芒无限;澄清你心灵的池塘,让我们的社会因你而美好无比。
【点评】本文作者能结合平时的阅读体验和生活感受,以较为流畅的文笔揭示出这样一个道理:心逐物为邪,物随心为正,并呼吁人们保持“心灵之镜”的洁净,澄清“心灵的池塘”,让我们的社会能够变得美好无比。行文在立意上颇具深度,读来启人思考。
2、心态,决定人生的高度
一个人,如果能有良好的心态,就能让自己飞起来!
——题记
(一)
你,亚伯拉罕〃林肯,你的一生可谓坎坷至极:两次经商,两次失败;八次竞选,八次落选;连你最亲密的朋友都认为你应该选择放弃。然而,面对失败,你总是对自己说:“这不过是滑一跤,并不是死去爬不起来。”终于,你的梦想成真,成功当选,谱写了你一生最伟大的乐章。
你,不愧为一位智者。乐观进取心态,使你顺利迈进了白宫的大门,从而实现了你伟大的梦想!
(二)
你,曹操,一位超凡脱俗的伟丈夫。官渡之战前夕,你曾被袁绍手下的谋士陈琳,骂得丢尽了颜面,你也曾发誓要把他多成肉泥。然而,你深知“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的道理,当他被绳捆索绑押到你的面前时,你却笑脸相迎,亲自为他松绑。你的宽容,让陈琳感动的热泪长流。从此,你们就成了肝胆相照的朋友,书写了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你,无疑是一位仁者,你用吞吐日月的豁达心胸,揽英雄与帐下,最终成就了一代帝王的基业。
(三)
你,拳王阿里,当你33岁重返拳坛的时候,体重以超过正常体重20多磅,速度和耐力也大不如前,连医生都已给你的运动生涯判了“死刑”。然而,你却毅然站在了与另一位拳王的对决席上。在决战的第14回合,你已经筋疲力尽,濒临崩溃,即使一片羽毛落在身上也能让你轰然倒地。然而,你对胜利非常乐观,你深信,对手一定与你境遇相同,只要你能坚持下去,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果然,你坚毅的表情和誓不低头的气势吓到了对手,让他主动俯首称臣。
你无疑是一位勇者,你以乐观的心态,捍卫了你的荣誉,把终生的遗憾留给了对手!
孔子说:“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也许,我们不是智者,不是仁者,也不是勇者,我们只是普通人。但是,只要我们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就能在人生的河流中乘风破浪,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让人生的高度达到极致!
【点评】1、文章直接用文题主旨拟题,显现作者对材料的理解功力。
行文列举中外典型人物事例:用林肯、曹操、阿里三人都是拥有良好的心态,才取得最后的成功,揭示出“心态,决定人生的高度”的主题。
2、文章选用题记和数字小标题的形式,结构新颖,易于读者把握理解。
3、文章语言叙述清晰简洁,语句通畅,用词准确精当。
【作文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与800字的文章。
有一年轻人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去寻找宝物,最终在热带雨林找到一种能散放香气,放在水里却沉到水底的植物,他想这肯定是宝物,就满怀信心地把香木运到市场去卖,可是却无人问津,隔壁的木炭总是很快卖光,开始还能坚信自己的判断,可是最终改变了想法,把香木烧成木炭,结果很快一抢而空,他很高兴,回去告诉他父亲父亲却老泪纵横原来,青年烧成木炭的香木,正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树木——沉香,只要切下一块磨成粉屑,价值就超过了一车的木炭。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
篇二:浅论《三国演义》
浅论《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的重要版本
《三国演义》问世以后不久,就出现了"士君子之好事者,争相誊录"(庸愚子:《三国志通俗演义序》)的盛况。嘉靖元年(1522年),出现了最早的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此后,各种各样的刻本层出不穷,历数百年而不衰,直到今天,我们知道的明代刻本还有二十多种,清代刻本还有七十多种。可以说,《三国》版本之多,在古代小说中是无与伦比的。在分类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说,《三国演义》最重要的版本有:"嘉靖元年本"、"周曰校本"、"夏振宇本"、"三国志传"、"李卓吾评本"、"毛本"。
《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的典范
《三国演义》不仅是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而且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小说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三国演义》虽以历史为题材,但它毕竟不是史书而是文学作品。因为它经过了艺术加工,有不少虚构。《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1)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1798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条基本原则。小说中运用这一原则的最好说明,就是向来人们所谓的“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2)它长于描述战争。全书共写大小战争四十多次,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最为出色。对于决定三国兴亡的几次关键性的大战役,作者总是着力描写,并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化等等,写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而又不显得凄惨,一般具有昂扬的格调,有的还表现得从容不迫,动中有静,有张有弛。(3)它的结构,既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时间长达百年,人物多至数百,事件错综,头绪纷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实,又要注意艺术情节的连贯。因此,在结构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难的。可是作者却能写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各回能独立成篇,全书又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这主要得力于作者构思的宏伟而严密。他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来组织全书的故事情节,既写得曲折多变,而又前后连贯;既有主有从,而又主从密切配合。(4)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今天看来,这种语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当时它却近于白话;用这种语言来写长篇小说,是一种创
举,和过去某些小说粗糙芜杂的语言相比,是一个明显的进步。《三国演义》在艺术上的最大缺点,一是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发展变化。这可能是受了民间传说人物定型化的影响和历史材料的局限。二是想像、夸张有时不合情理。鲁迅先生说:“欲显刘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批评是很中肯的。 《三国演义》的文化启示
《三国演义》通过描写惊心动魄的政治、军事斗争,展现了帝王将相、三教九流各种人物精彩表演的大舞台,通过一个个事例说明了任人唯贤的重要。
1、不论资排辈。小说在写一些英雄人物首次出场或者不幸逝世时,总要报说年龄,或赞赏其年轻有为,或惋惜其英年早逝。作者这样写,就是说明用人不要论资排辈。刘备为了跟关羽报仇,亲率大军伐吴,吴主孙权派人讲和不成,急得举止失措。这时阐泽出奏,推荐陆逊任大都督,可 抵御蜀军。当时东吴不少谋臣反对。说陆逊年幼望轻,众将士不会服从,孙权力排众议,大胆任命陆逊为大都督,镇西将军。因此才有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蜀军,致使刘备白帝城托孤病亡的胜利。
2、不以自我划线。用人,要唯才是用,不要以我划线,非亲不用。孔明率师首伐中原时,连取三城,但在天水时遇魏将姜维,几次被姜维识破计谋,进攻受挫。孔明通过调查,知道姜维对母亲非常孝顺,又文武双全,智勇兼备,就以计谋收降姜维。他不以姜维原是魏将、蜀之敌人而不大 胆使用培养、传授平生之学,成了诸葛亮的得力助手。
3、用人不疑人。《三国演义》中写刘备用人,最能推心置腹,始终信任。他一见赵云,就十分敬爱,舍不得赵云离开自己,在长坂坡,糜芳、张飞都以为赵云投奔曹操去了,刘备却毫不怀疑地说:“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也。”赵云两次冒死救出后主刘掸(一次是长坂坡单骑救主,一次是截江只身夺阿斗)在历次战斗中,英勇杀敌,战功赫赫,为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4、唯才是用广纳贤才。曹操两次招纳人才,为他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他在陈留招兵讨董卓时,就有乐进、李典、夏侯(忄享)和夏侯渊兄弟、曹仁和曹洪兄弟来投。这些人一直跟随曹操东征西讨。在兖州,由于荀或等人的互相推荐,贤士郭嘉、刘晔、满宠、于禁、典韦等先后来投。至此,曹操文有谋臣、武有猛将,威镇山东。因此,才有朝庭诏他保驾的实力,继而才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机会。
5、得民心者得天下,得英才者得成功。东汉末年,皇帝昏懦,大权旁落,因此天下大乱,豪杰并起,形成三分天下。这是人的因素,并不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重演。三国鼎立时期,战争频繁,生灵涂炭,人心思安。晋统一天下,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关键也在于人。从 历史来看,贤臣遇明君,能够施展才能,建功立业。明君得贤臣,国家可兴,事业可成,从现实来看,一个地方,一个单位,只要有一位好的主要领导,一班好的智囊,事业何愁不成功。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无数的大大小小的战争,成为写古代战例的典范作品。特别精彩的是对战前准备的描写:敌对双方如何确定战略战术,如何调兵遣将,如何刺探虚实,如何利用对方的弱点,都写得十分生
动逼真。作品所追求的艺术效果,已远远不是描写战场的“热闹文字”,而是表现战争中将帅的智慧和思想。因此,《三国演义》也往往被视为一部优秀的古代军事文学作品。作品中所描写的赤壁之战等著名战例,不仅成为后世很多戏曲的题材,而且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参考材料。
《三国演义》中三方在制订战略决策时,总是以政治为先导,力争政治上的主动权,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使尽阴谋诡计,广泛地运用谋略权术,进行了激烈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试看三方,曹操是牢牢地把持着汉献帝这张“王牌”,动辄以朝廷名义征讨四方,以示其名正言顺,以及在有生之年没有称帝等,都显示出曹操敏锐的政治眼光和高超的政治手腕。刘备则时时打着“中山靖王之后”的旗号,以“皇叔”自居,孙权也以“保父兄余业”为理由。他们都需要借助这些傀儡或亡灵来给自己张目,以便争取民心,鼓舞士气,招揽人才,为自己称王称霸的政治目的服务。
《三国演义》中写到不少关键性的决策。于一计兴邦、一计丧邦之际,既刻划出决策者的性格、心理素质,也表现出罗贯中的决策心理观。决策,是军事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决策是建立在风险判断之上的。而风险判断往往体现出决策者心理素质的特征。例如在无风险获小利与有风险获大利之间抉择,经实验统计,大多数人选择前者,表现出趋利决策的保守倾向;在不可免的小损失与可能免的大损失之间抉择,大多数人选择后者,表现出避害决策的冒险倾向。而在这两类决策中,作出与众不同扶择的,往往性格、经历也异于常人。
在袁、曹宫渡决战中,罗贯中用对比的手法写了袁绍、曹操在决策中截然不同的表现。在战前,袁绍一方面不把曹操放在眼里,另一方面对关系存亡的伐曹之策,却彷徨无定;而曹操则一开始就定下决战决胜的大计。两军对垒于官渡之后,七万曹军对抗七十万袁军,形势很危殆。曹操问计于荀彧,彧献计曰:“此用奇之时,断不可失。”“曹操得书大喜”,遂定下决战之计。实际上,这个计划风险度是很大的,正如荀彧所讲:“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故是奇计而非正计。结果大获全胜,奠定了曹魏政权的基础。与此同时,许攸献奇计于袁绍。袁绍若采纳,虽无十分把握,但成功率很高,而且一旦成功曹操将一败涂地,袁绍却充耳不闻,结果坐失战机。袁绍的决策心理是常人类型的,即趋利的保守型。这与全书中袁绍“庸碌”的性格基调是一致的。曹操的心理则属冒险型(或称进取型),也和他的一代“奸雄”形象相合。而二者决策心理放到一起,对比写来,作者是有用意的。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决策心理观:“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21回)。
《三国演义》所写诸葛亮的战略决策有两次,一是未出茅庐定鼎足三分之策,一是六出祁山伐魏之策。前一决策虽含军事因素,但主要是对政局大势的筹画,是诸葛亮毕生得意之作,故作者极口称赞:“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后一决策是纯军事性质的。史家颇有岐见。褒贬不一。罗贯中在作品中多次提到这一决策,虽未正面评论,却透露出自己的倾向。罗贯中注意到了决策人物心理素质对决策的影响,而通过作品中人物的表演,也透露出他对趋利决策之进取倾向的肯定态度。
《三国演义》的地位与影响
《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他在思想艺术上都取得巨大成就,成为我国历史小说创作的楷模,在文艺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三国演义》为历史演义小说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它的影响下,先后出现了四、五十部历史演义小说。他的章回体体制、创作思想、人物形象、艺术风格、艺术手法都对后代各种题材小说的创作产生重大影响。《三国演义》对戏曲和说唱文学也产生重大影响。仅京剧一个剧种,流传至今的三国戏就有一百五十多出,几乎所有的地方戏都有三国戏。直接或间接取材于《三国演义》的说唱文学作品遍布全国各地。《三国演义》的续书,有万历年间酉阳野史编写的《续编三国志后传》,十卷一百三十九回,另有《后三国石珠演义》,三十回,亦名《后三国传》,清梅溪遇安氏著。《三国演义》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在中国古代小说中是首屈一指的。《三国演义》的成功,使三国历史得到普及,它的故事脍炙人口,它的艺术形象深入人心。《三国演义》也为世界人民所热爱。俄、日、朝、美、法等国都有全译本。它对我们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于促进我们民族性格的形成,推动民族精神的高扬,都起着不容忽视的巨大作用。
篇三:浅谈历史、思想
历史
本文是我个人读了一些历史书和看到的一些事情的感悟。前面我讲了很多三国的事,但重点不在那。或许观点有点不成熟,或许有些观点偏激,请老师见谅。
我在苏东坡《志林》里看到了这样一段描述三国人物的话: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辄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数千年来曹操在民间一贯以奸雄被知。戏文中唱:白脸的曹操。在我未懂事之前,我印象中的曹操是个大坏蛋,遗臭万年。我的印象第一次动摇是在初中学的《观沧海》。里面有一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就在想这样的人怎么会是一个大坏蛋。让我对曹操有深刻了解的是易中天品三国对曹操的分析。听了他的讲座,我有查了很多材料。发现我对曹操有很大的错误理解。曹操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国魏的实际建立者。曹操在年轻当官的时候,他采取了三条措施。第一:棒杀违禁,敢在宦官头上动土。第二:书柬时弊,勇说三公。第三:奏免污吏,禁断淫祀。从中不难看出曹操是个杰出的政治家。曹操统一北方,以少胜多打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屯田制度,改革社会风气,发展文学,同时曹操诗词,书法,精通。是个历史少见的奇才。我就不明白后人对他的评价就那么差,或许他为人好色,多变,自大。但评价至少是肯定的。与之相比的刘备,则被人们广为颂扬。刘备吞刘璋,迫刘表。坑吕布,骗曹操。懵袁绍,伐孙权。迎张松,欺袁术。刘备一生心机很重,城府很深。这有有多少人了解呢?刘备自称是汉王室的后代,人称刘皇叔,我对这一点表示怀疑。还有刘备扔阿斗,你想一下刘备当时没权没钱,只好用此招来买人心。刘备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完美。为什么我们有时候接触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会与实际相差很远?时间
《浅谈官渡之战1500字》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0631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