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千字文字数

千字文字数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1-29 11:50:30 | 移动端:千字文字数

篇一:千字文要求

千字文要求:

1.大一我们总共要完成50篇千字文,共3学分。若是没有完成此作业或者缺交,则不及格,视为挂科,无学分,需重修即重写50篇千字文。每篇文章需要有评语,写在文章末尾。可以是自评、互评、老师评。而且大家需要自己留有每篇文章的底稿,防止意外或者丢失,已上交的文章不会发还给大家。

2.每篇文章必须原创,忌抄袭,忌交以前写的文章。并且大家在每篇文章结束的那页原稿纸右下角无格子处必须要自己写上这样一句话:经查,此文章非抄袭。有查抄袭小组,若被查出有一篇文章是抄袭,则成绩为不及格,50篇千字文都要重写。

3.每篇文章均要用400字原稿纸书写,不能交电子版,不能打印。内容与文体不限。但是不同文体有不同要求:

⑴诗歌:古体诗与现代诗均可,字数不做要求。但是由于诗歌字数较少,那么写其它非诗歌的文章时,要增加字数,并且不能每篇都写诗歌,一两首是可以的,再多就要好好斟酌了。例:一首诗+一篇2000字的散文=两篇千字文

⑵小说:小说字数相对较多,大家可根据兴趣爱好选择写短篇,中篇和长篇。5000字以上的小说可以根据字数替代相当字数的文章。例:6000字的小说相当于6篇千字文,6999字的小说还是相当于6篇千字文,以此类推。若是小说超过10000字,则可以打印。只有这种情况可以打印,但是必须将打印纸裁成与400字原稿纸大小相同!

⑶散文、杂文、议论文、说明文、时评、书评及影评等其它文体:这类文章字数要求每篇在1000字以上。

4.交作业时间:

⑴第七周周二即10月20日请大家上交5篇文章到学委处。

⑵第十周周二即11月10日请大家上交5篇文章到学委处。

⑶第十五周周二即12月15日请大家上交10篇文章到学委处。

⑷下学期第二周周二请大家上交15篇文章到学委处。

⑸此后会再通知大家其它的交作业时间。

⑹以上提到的交作业的时间为最后期限,一般学委会提前三天就开始收文章了,请大家提前做好准备。

⑺交作业必须写清楚姓名、班级、学号。

5.中文系师范151班的作文评改员为赖焕玲师姐与郑佳颖师姐。

篇二:千字文

千字文

基本简介:《千字文》原名为《次韵王羲之书千字》,是用来教授儿童基本汉字的一首长韵文。它是一篇由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组成的文章。据说是南朝梁(502年─549年)的梁武帝为其公主练习书法,而委托周兴嗣(470年─521年)创作的。千字文作为儿童习字的啓蒙读物,和《三字经》、《百家姓》合称“三百千”。

基本构成:李倬《尚书故实》记载梁武帝命大臣殷铁石模次王羲之书碣碑石的字迹,又要求拓出互不重复的一千个字,以赐八王。殷铁石拓出后,此千余字互不联属,梁武帝又命令周兴嗣将这一千字编成有意义的句子,“卿有才思,为我韵之。”。周兴嗣竟一夜编成。

千字文是由“天地玄黄”到“焉哉乎也”,总共250个隔句押韵的四字短句构成,内容包含天文、地理、政治、经济、社会、历史、伦理,整篇文章一字都不重复。

宋朝侍其良器曾作《续千字文》。明朝徐青藤曾作《集千字文》。清朝吴省兰题有《恭庆皇上七旬万寿千字文》。太平天国亦有《御制千字诏》等,其《千字文》内容不同,但都以《千字文》为名。 书法作品:由于千字文字字不同,且流传广泛,故深受东亚各国书法家的青睐。《宣和书谱》记载,北宋内府收藏智永真迹二十三件,《千字文》便占十五件之多。

中国书法家智永(隋)、褚遂良(唐)、孙过庭(唐)、张旭(唐)、怀素(唐)、米元章(北宋)、高宗(南宋)、赵子昂(元)、文征明(明)皆有著名的《千字文》书法作品。敦煌出土文书中也有《千字文》手

本习字断片,可见最迟至7世纪利用《千字文》练习汉字书法已较普及。

日本书法家卷菱湖(江户)、市河米庵(江户)、贯名菘翁(江户)、日下部鸣鹤(明治)、小野鹅堂(明治)的《千字文》书法作品也很有名。

字数介绍

《千字文》实录一千不重复汉字。然而中国大陆实行简化字和归并异体字后,其简体中文版本只剩九百九十余个相异汉字(具体数量因异体字的归属而有不同说法)。如下列字被合

正文: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剑号巨阙,珠称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

海咸河淡,鳞潜羽翔。龙师火帝,鸟官人皇。

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让国,有虞陶唐。

吊民伐罪,周发殷汤。坐朝问道,垂拱平章。

爱育黎首,臣伏戎羌。遐迩一体,率宾归王。

鸣凤在竹,白驹食场。化被草木,赖及万方。

盖此身发,四大五常。恭惟鞠养,岂敢毁伤。

女慕贞洁,男效才良。知过必改,得能莫忘。

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信使可覆,器欲难量。

墨悲丝染,诗赞羔羊。景行维贤,克念作圣。 德建名立,形端表正。空谷传声,虚堂习听。 祸因恶积,福缘善庆。尺璧非宝,寸阴是竞。 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 临深履薄,夙兴温凊。似兰斯馨,如松之盛。 川流不息,渊澄取映。容止若思,言辞安定。笃初诚美,慎终宜令。荣业所基,籍甚无竟。学优登仕,摄职从政。存以甘棠,去而益咏。乐殊贵贱,礼别尊卑。上和下睦,夫唱妇随。外受傅训,入奉母仪。诸姑伯叔,犹子比儿。孔怀兄弟,同气连枝。交友投分,切磨箴规。仁慈隐恻,造次弗离。节义廉退,颠沛匪亏。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移。坚持雅操,好爵自縻。都邑华夏,东西二京。背邙面洛,浮渭据泾。宫殿盘郁,楼观飞惊。图写禽兽,画彩仙灵。丙舍旁启,甲帐对楹。肆筵设席,鼓瑟吹笙。升阶纳陛,弁转疑星。右通广内,左达承明。既集坟典,亦聚群英。杜稿钟隶,漆书壁经。府罗将相,路侠槐卿。户封八县,家给千兵。高冠陪辇,驱毂振缨。世禄侈富,车驾肥轻。策功茂实,勒碑刻铭。盘溪伊尹,佐时阿衡。奄宅曲阜,微旦孰营。

桓公匡合,济弱扶倾。绮回汉惠,说感武丁。 俊义密勿,多士实宁。晋楚更霸,赵魏困横。 假途灭虢,践土会盟。何遵约法,韩弊烦刑。 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 九州禹迹,百郡秦并。岳宗泰岱,禅主云亭。 雁门紫塞,鸡田赤诚。昆池碣石,钜野洞庭。旷远绵邈,岩岫杳冥。治本于农,务兹稼穑。俶载南亩,我艺黍稷。税熟贡新,劝赏黜陟。孟轲敦素,史鱼秉直。庶几中庸,劳谦谨敕。聆音察理,鉴貌辨色。贻厥嘉猷,勉其祗植。省躬讥诫,宠增抗极。殆辱近耻,林皋幸即。两疏见机,解组谁逼。索居闲处,沉默寂寥。求古寻论,散虑逍遥。欣奏累遣,戚谢欢招。渠荷的历,园莽抽条。枇杷晚翠,梧桐蚤凋。陈根委翳,落叶飘摇。游鹍独运,凌摩绛霄。耽读玩市,寓目囊箱。易輶攸畏,属耳垣墙。具膳餐饭,适口充肠。饱饫烹宰,饥厌糟糠。亲戚故旧,老少异粮。妾御绩纺,侍巾帷房。纨扇圆洁,银烛炜煌。昼眠夕寐,蓝笋象床。弦歌酒宴,接杯举殇。矫手顿足,悦豫且康。嫡后嗣续,祭祀烝尝。稽颡再拜,悚惧恐惶。笺牒简要,顾答审详。骸垢想浴,执热愿凉。

驴骡犊特,骇跃超骧。诛斩贼盗,捕获叛亡。 布射僚丸,嵇琴阮箫。恬笔伦纸,钧巧任钓。 释纷利俗,并皆佳妙。毛施淑姿,工颦妍笑。 年矢每催,曦晖朗曜。璇玑悬斡,晦魄环照。 指薪修祜,永绥吉劭。矩步引领,俯仰廊庙。 束带矜庄,徘徊瞻眺。孤陋寡闻,愚蒙等诮。

谓语助者,焉哉乎也。

篇三:周兴嗣千字文

周兴嗣《千字文》

《千字文》是我国古代流行的蒙学教材“三、百、千、千”中成书最早、流行时间最长的一种。

《千字文》作者周兴嗣,字思纂,南朝齐梁时陈郡项入。“年十三,游学京师,积十余载,遂博通记传,善属文”,成了著名文章家。周在南齐做过桂阳郡丞。萧衍代齐为梁武帝,十分赏识他的文章。《梁书》周兴嗣传说:“自是《铜表铭》,《栅塘碣》、《北伐檄》、《次韵王羲之书千字》,并使兴嗣为文,每奏,高祖辄称善,加赐金帛。”

传中所说《次韵王羲之书千字》即《千字文》。今所见《千字文》各种版本于题下皆署为周兴嗣“次韵”。

关于周兴嗣作《千字文》的缘起和《千字文》的流向社会,还有一段故事。见于唐人李倬《尚书故实》:“《梁武教诸王书。令殷铁石于大王(按指王羲之)书中搨一千字不重者,每字片纸,杂碎无序。武帝召兴嗣谓曰:‘卿有才思,为我韵之。’兴嗣一夕编缀进上,鬓发皆白,而赏赐甚厚。右军孙智永禅师,自临八百本散与人间,江南诸寺各留一本。”这段故事,或谓传说不足为信。根据上引《梁书》所记梁武帝对周十分赏识,每嘱为文的情形来看,故事所言之事是有可能发生的。《梁书》还说,周在南梁官为员外散骑侍郎、给事中,为梁武帝近臣,关系十分亲近。周病,“高祖抚其手,嗟曰:‘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手疏治疽方以赐之。其见惜如此。”

另《梁书》所说《次韵王羲之书千字》乃梁武帝“使”兴嗣为文,周作毕上奏的,亦与故事情节相合。即使抛开故事情节不论,《尚书故实》这段文字,至少也告诉我们,及至于唐,人们是相信周兴嗣作《千字文》的。他所次韵的是王羲之书,也是没有疑问的。

明清以来,关于《千字文》的作者及所次韵之书产生了争论。除周兴嗣撰之说,又有萧子范撰一说,还有说《千字文》本有周撰及萧撰两种的。关于所次韵之书,有据《梁书》说是王羲之的,也有根据《宋史》以为钟繇的。此外,日本存有一本李逻注的《千字文》,其序称:原有钟繇撰《千字文》,晋末播迁,载书遇雨,几至靡烂,《千字文》亦在其中。于是命王羲之重为编缀缮写。但是文理、音韵不顺,至梁武帝乃命周兴嗣重为次韵。该书无刊刻年号,李逻也不知何许人。其序文象是照顾争论各方意见,编了一个圆满周到的传奇故事。

关于《千字文》的作者,虽有过争论,但历来多以为是周兴嗣,几成定论。《梁书》乃正史,又是有关《千字文》最早的记录。它说周兴嗣撰《次韵王羲之书千字》,又有距离南北朝不远的唐人记载以为佐证,是可以相信的。与周兴嗣作《千字文》

1

同时,先后编出的千字文,《隋书·经籍志》、《旧唐书·艺文志》著录有五、六种。但是流行开来,流传千余年至今的《千字文》,乃周兴嗣所著,而他本《千字文》皆未能流传下来,是可以肯定的。

《千字文》用不重复的一千个字,以四字韵语联缀成文。它的每句话都表达了一定的意义,全文涉及宇宙、自然、社会、历史和日常生活等多方面的内容,并非简单地文字堆砌。《千字文》一编出来,就在社会上流传开来,历经唐、宋、元、明、清诸朝,在1000多年的时间里始终盛行不衰。不但用做蒙学识字教材,而且受到社会欢迎,可说是老少咸宜、雅俗共赏。《千字文》在我国的传播,达到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并用之于日常生活的程度。

据载,唐时《千字文》已经广泛流行,深入人心。《唐摭言》说:“顾蒙,宛陵人,博览经史,慕燕许刀尺,亦一时之杰??甲辰淮浙荒乱,避地至广州,人不能知,困于旅食,以至书《千字文》授于聋俗,以换斗筲之资。未几,遘疾而终。”《唐语林》记载,薛涛随客饮酒,行《千字文》令,带“禽鱼鸟兽”四字。《太平广记》引唐人侯白《启颜录》的记载说,有人用《千字文》里的话戏作乞社:“敬白:社官三老等,切闻政本于农,当须务兹稼穑。若不云腾致雨,何以税熟贡新。”(句中“政本于农”等引者加点的话,皆出自《千字文》。)

宋元以降,新出《百家姓》、《三字经》风行于世,可是没有影响《千字文》的继续传播。宋人项安世所著《项氏家说》说:“古人教童子多用韵语,如今《蒙求》、《千字文》、《太公家教》、《三字训》之类。”可知《千字文》在宋代仍是普遍使用的蒙学教材。明人杨继盛所著《澹斋外言》说:“仲俊读《千字文》有所悟,盖‘心动神疲’四字也。以是平生遇事未尝动心,至老而不衰。夫《千字文》谁不童而习之,仲俊竟用四字得力。”其中“《千字文》谁不童而习之”的话告诉我们《千字文》在明代盛行的情况。清人唐鉴为何桂珍新编《训蒙千字文》作序,极力贬斥周兴嗣原本《千字文》,然而序文也透露出它在清代广泛流传的情况:“如周氏《千字文》者,不过《凡将》、《急就》之末流,一时习俗之所好而已,是亦文字之至小者矣。然而俗习好之,则将家弦户诵,所为灌溉乎童幼者,几乎天下皆然。”顾炎武也说《千字文》“至今为小学家恒用之书。”

《千字文》不但用作蒙学教材,而且在社会上广泛流行,用到了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中。明清时科举考棚及试卷编号,商家账簿的编号,甚至一些大部头书如《知不足斋丛书》卷册的编号,都采用《千字文》字序,从“天地玄黄”开始,依次编排。由此可见《千字文》社会影响之巨大。

《千字文》从编出到清末民初,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能够盛行不衰,深入人心,是同它在内容上和编写上的优点分不开的。从内容上说,它适应蒙学识字教学的需要,符合我国人民文化和心理上的要求。从编写上说,它继承我国蒙学教材的优良传统,又有新的发展。《千字文》的这些特点,在它代替《急就篇》的地位;战胜各种新编本;以及同《三字经》《百家姓》互相配合这样三个历史问题上,表现的尤为突出。

(一)代替《急就篇》的地位

我国蒙学教材的编写有悠久的历史。最早的《史籀篇》乃“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 秦代的蒙学教材《苍颉》(李斯作)、《爰历》(赵高作)、《博学》(胡毋敬作),“文字多取《史籀篇》。”

汉代先是合秦《苍颉》等三书为《苍颉篇》用作蒙学教材。后来又有新作《凡将篇》(司马相如作)、《急就篇》(史游作)、《元尚篇》(李长作)、《训纂篇》(扬雄作)及其续篇(班固作)、《滂熹篇》(贾鲂作)先后问世。后来又把《苍颉篇》、《训纂篇》、《滂熹篇》合为一书,称为《三苍》(也称为《苍颉》)。所有这些新作皆是汉初《苍颉篇》的继续和发展,而《苍颉篇》文字又取自《史籀篇》。可以说,从周秦到汉中叶,是以《史籀篇》为代表的蒙学教材流行的时期。从汉中叶到南北朝时期,《急就篇》盛行,是主要使用的蒙学教材。然而“自唐以下,其学渐微。”

《急就篇》的地位被新出的《千字文》取而代之。

《千字文》所以能代替《急就篇》的地位,成为新时期里流行的蒙学教材,一方面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急就篇》的一些内容已显陈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新出的《千字文》既继承了《史籀篇》、《急就篇》编写上的成功经验,又有所突破和创新,后来居上。例如,《千字文》继承了过去蒙学教材以教识字为主,结合课文进行知识和思想教育的优点;又在知识教育方面拓宽了领域,在思想教育方面加重了份量。《急就篇》的内容包括姓氏名字、服器和文学法理几个部分。从下面将介绍的《千字文》的内容可以看出,它比《急就篇》丰富得多。又如,整齐押韵是我国蒙学教材的传统。《急就篇》用的是三言、四言和七言韵语,以七言为主。而《千字文》全书一律用四言韵语,押韵自然,铿锵悦耳。再如,古代蒙学识字教材讲究一本书里不能有重复的字,但要表达出一定的内容。这就对编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千字文》仅用不到《急就篇》一半的文字,却表达了更为丰富的内容,确实超乎其上。后人评论《千字文》,无不赞叹其编写之“巧”,称之为“绝妙文章”。

《千字文》篇幅短小,容易卒读,是其能够广泛流传的一个原因。汉代编写的蒙学教材,皆源于

2

汉初的《苍颉篇》,然而篇幅有越来越大的趋势。《苍颉篇》3300字,已经不少了。而扬雄编的《训纂篇》增至5340字,班固作的续篇再增至7180字。这显然不适合用做启蒙识字的教材。《急就篇》的作者史游只是个黄门令,名声远不如扬雄、班同。然而汉中叶以后,《急就篇》广泛流行,其它蒙学书却失传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篇幅问题。《急就篇》2016字,《千字文》则进一步减少到了1000字。以后的《三字经》也是1000来字。

《千字文》语言优美,多用对仗,生动活泼,富于文采,得到广大知识分子的赞扬和提倡。例如开篇对天地宇宙的介绍: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千字文》还有对自然风光的描写,是很美的。 渠荷的历,园莽抽条。枇杷晚翠,梧桐蚤凋。 陈根委翳,落叶飘摇。游鹍独运,凌摩绛霄。 而《急就篇》着重在罗列事物名称,语言过于质朴,缺乏文采和生气。例如:

冠帻簪篑结发纽。头额頞 眉目耳。 鼻口唇舌 牙齿。颊颐颈项肩臂肘。 捲腕节爪拇指手。??

看来,它是要把某一方面的名物尽量搜集完全,集中在一起。另外、从发现的《苍颉篇》残简到今存的《急就篇》,都有利用汉字偏旁帮助儿童识字的意图。《千字文》及后来的《三字经》也是分类介绍名物,但是不求完备,是有选择的。

(二)战胜各种新编本

前已提及,在周兴嗣编《千字文》同时,先后编出的千字文还有好几种,然而别本皆不传,独周本盛传逾千年。在周本流传过程中,不断出现《千字文》的改编本或续编本,现在能见到的和见于著录的就有几十种。此外还有几种所谓万字文、五千字文、三千字文等。

改编和续编的用意,概括起来不外以下几类: (1)或认为《千字文》字数少,不够用,所以要增广补充。如宋侍其玮编《续千字文》,葛刚正编《重续千文》,明周履靖编《广易千文》等。

(2)或认为周编《千字文》内容庞杂,要用一千字专讲某一方面的知识。如宋胡寅编《叙古千文》,专叙历史,明李登编《正字千文》用于正字等等。

(3)或认为周编《千字文》进行封建思想教育作用不够,需要加强的。如何桂珍编、唐鉴作序的《训蒙千字文》,在清末极受道学家的推崇,被列为“训蒙必读书”之一。

另外、还有一种汉文、梵文、日文对照的《梵语千字文》(又名《梵唐千字文》),题三藏法师义净撰,是僧人学习翻译用的。

这些改编本或续编本,都曾在一时一地流行过,然而都不久不广,无一能同周编《千字文》相抗衡。张志公先生论及此事说:“今天看来,周编本早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习惯力量不容易打破,这固然是一个原因,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恐怕在于这些新编本大都有一个共同的毛病——不符合儿童的接受能力,也不符合初步识字的需要。这个事实,也许可以作我们编写教材的一个前车之鉴。”

张先生还说:周编《千字文》“所选的一千个字,都是古书上常用的,没有很生僻的字;用文言的标准看,多数的句子也是普通的结构,艰涩难懂的句子很少;引古书,用典故的地方有一些,不太多,也不算艰深。”

采用常用的字、词、语句,避免深奥难懂,是周编《千字文》的一大特点。这是它能战胜众多新编本,保持强大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当初《千字文》取《急就篇》等古代蒙学教材而代之的一个重要因素。顾炎武在回顾蒙学教材发展史时就曾指出:“盖小学之书,自古有之。李斯以下,号为《三苍》,而《急就篇》最行于世。自南北朝以前,初学之童子,无不习之。而《千字文》则起于齐梁之世。今所传‘天地玄黄’者,为梁武帝命其臣周兴嗣取王羲之之遗字次韵成之。不独以文传,而又以其巧传。后之读者苦《三苍》之难,而便《千文》之易,于是至今为小学家恒用之书。”

顾指出“后之读者苦《三苍》之难”,说明其难有历史发展方面的原因,例如那时的常用字,后代不大用了。但是《千字文》较《三苍》为易,也是事实。后来的《三字经》则又比《千字文》通俗。可见,蒙学教材在发展中越来越注意到,既要有丰富内涵,又力求通俗易懂,以适合儿童之用。这是我国蒙学教材在发展中积累起来的一条根本经验。

(三)同《百家姓》、《三字经》配合 宋元以降,《百家姓》、《三字经》风行于世。然而没有重演历史上的《千字文》出《急就篇》微的故事;《千字文》也不曾以“老资格”身份,把《百家姓》、《三字经》压制下去。相反,这三本蒙学教材在分别流传过程中,逐渐走向合作配套,成了蒙学通用的识字系列教材。于%c
千字文字数》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0766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