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张旭草书千字文pdf

张旭草书千字文pdf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2-02 09:27:33 | 移动端:张旭草书千字文pdf

篇一:张旭书法鉴赏1000字

张旭,字伯高,一字季明,江苏苏州人。初仕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世称“张长史。”工诗书,晓精楷法,以草书最为知名。为人洒脱不羁,豁达豪放,嗜好饮酒,与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进、崔宗之、苏晋、焦遂称为“饮中八仙”。常于醉中以头发濡墨大书,如醉如痴,称“张颠”。时与李白诗,裴文剑舞称“三绝”。其书得之于二王又独创新意,书迹有《郎官石记》、《草书右诗四帖》等。其正书《郎官石记》,完全是虞欧笔法,端严规整,欧阳修《集古录》:“旭以草书知名,而《郎官石记》真楷可爱。”《古诗四帖》以其崭新、高美的形式,巨大的气魂展开雄伟壮阔的书卷。丰道生跋:“行笔如从空掷下,俊逸流畅,焕乎天光,若非人力所为。”《宣和书谱》说:“其草字虽奇怪百出,而求其源流,无一点画不该规矩者。”

相传他见公主与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之意;在河南邺县时爱看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并因此而得草书之神。颜真卿曾两度辞官向他请教笔法。

张旭非常注意从自然界和生活中汲取养料、激发灵感。日月群星、鸟兽虫鱼、花开花落、雷霆闪电、音乐歌舞等的运动变化,都被他吸收到书法里了。有一次他和朋友去看杂耍,看到一个叫公孙大娘的舞女在舞剑,那上下翻飞的剑影,变化多端的舞姿,让张旭看得入了迷。他突然联想到了书法,一时灵感就像泉涌一般,正是这种触类旁通、善于学习的方法和精神,使得张旭的草书最终出神入化,被后世尊为“草圣”。

张旭《肚痛帖》,此帖用笔顿挫使转,刚柔相济,千变万化,神彩飘逸。全帖仅30字,写来洋洋洒洒一气贯之,气韵生成。明王世贞跋云:“张长史《肚痛帖》及《千字文》数行,出鬼入神,倘恍不可测。” 张旭《严仁墓志》,石上虽然刻有界格,但格子中写的字大小有着差异,书丹只是基本上守着界格,运笔雄健,可以看出书写时每一点划的行笔感觉。字的点划,有的饱满,有的却瘦硬,并不一律,字形结构的变化出入明显,甚至有的字形出现了不稳定感。但志石上全篇文字的精气神是一致的,通篇浑然一体,整体看上去有着一种痛快淋漓的行笔气势。

“旭善草书,不治他技故旭之书,变动如鬼神,不可端睨。“他能把书法艺术升华到, 用抽象的点线去表现书法家思想情感高度的艺术境界。在书法艺术中,他的字貌似怪而不怪,关键在于点画用笔完全符合传统规矩。可以说,他是用传统技法表现自己的个性,而在书法上成了有创造力的无愧于自己时代的书法家。博大清新,纵逸豪放之处,远远超过了前代书法家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盛唐气象。

篇二:书法千字文

牛人写的《书法千字文》,无一重字、太绝了!

前言 有一位牛人,把《中国书法通史》用一部千字文(韵歌形式)写了出来,收录了中华书坛五千年的大事件、大书家及其传世碑·帖·墨迹,并按朝代阐释演变简史和流派风格,采用五字一句的现代韵文,全文二百句,一百韵,一千字,无一字重复。今发来与大家共赏!

正文

中华五千年,书法一脉连,

名家赛星辰,珍品万代传。

炎黄(1)仓颉字,“符号”开新篇;

殷商(2)甲骨文,“占卜档案”苑;

西周(3)钟鼎·金(4),

《利簋》两《盂·盘》;

注释:

(1)炎黄:指上古时期的炎帝和黄帝时代,炎黄创造了华夏民族;

仓颉:指黄帝的史官仓颉,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发明汉字的人;他首先发明“符号”,把符号叫“字”,从此告别了“结绳记事”年代,开启了汉字新篇章。

(2)殷商:指中国历史上的“殷商”时代。

甲骨文:是中国书法史上发现最早的文字,刻在甲骨上,故称“甲骨文”;到目前为止,已发掘15万片甲骨,4500个不重复的单字;甲骨文是中国书法的起源,多用于“占卜记事”;在河南殷墟发掘了“甲骨文占卜档案库”,由此建立了“殷墟博物苑”。

(3)西周:指中国历史上的“西周世”。

(4)钟鼎·金:指“钟鼎文”,也称“金文”;古人在青铜器上刻字叫“钟鼎文”,因古代称钟鼎为金,故也叫金文,传世佳作有《利簋(gui)》、《大盂鼎》、《小盂鼎》、《散氏盘》、《墙盘》等。

春期(5)载·盟(6)誓,

1 / 16

始皇(7)石鼓·言(8)。

秦(9)区大·小篆,只见直·弧圆;

李斯(10)撰玉箸(11),

《封·琅·芝·峄山》。

程邈(12)确定隶(13),撇捺钩折点;

汉(14)达最精级,

蚕头燕尾(15)显;

注释:

(5)春期:指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

(6)载·盟:全称是“载书”,也叫“盟书”,是春秋战国时期古人记录盟誓活动的誓约辞。

(7)始皇:指中国历史上的先秦早期,在“始皇”28年出现“石鼓文”。

(8)石鼓·言:指石鼓文,也称《四言诗》,是刻在10个鼓形石碣上的文字,是记录皇帝游猎的《四言诗》,也称“猎碣文”;

(9)秦:指我国秦代,首位开国皇帝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统一了文字,从此把篆书区分为“大篆”和“小篆”,把秦之前的“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统称“大篆”;把大篆简化整改后叫“小篆”,也称秦篆,是秦代通用文字。 篆书:只有“直画”、“弧画”和圆,没有撇、捺、钩、折、点。

(10)訛李斯:是小篆创始人,更是中华书坛第一位留下名字的伟大书法家。

(11)玉箸:古人把“小篆”叫“玉箸(zhu)篆”,由李斯撰写的小篆杰作:《封泰山碑》又名《泰山刻石》,还有《琅琊台》、《芝罘》、《峄山》刻石。

(12)程邈:是秦汉人,原是狱吏,后犯错入狱,他在服劳役十年期间,把大小篆整改为3000字的隶书报秦始皇,秦始皇称善,将其减刑提拔为狱史,并下旨“定书”,因程邈是个徒隶,故将他的字称为隶书(或佐书)。

(13)隶书:程邈隶书改变了篆书笔画,出现了“撇·捺·钩·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至今也是盛行书体。

(14)汉:指我国汉代,又分东汉和西汉。

(15)汉隶:东汉隶书出现了“蚕头燕尾”,使隶书达到最精级,发展到最高峰,故称“汉隶”。

蔡邕(16)《熹》规范,纵改横向扁;

《礼·乙·曹·晨·迁》,佐貌已臻全。

许慎(17)《说解》典,

《部首》《六》词源。

魏晋南北朝(18),翰坛翻波澜;

2 / 16

杜·崔(19)奠基章(20),

索靖(21)《月仪》添;

注释:

(16)蔡邕:是东汉大书法家,其传世作品《熹平经》,使隶书由纵势变为横势,出现了“横向扁势”,进一步规范了隶书。

汉隶代表作:《礼器碑》、《乙瑛碑》、《曹全碑》、《史晨碑》、《张迁碑》。

佐:指佐书,是隶书的早期名称;佐貌:指隶书的整体面貌;臻全:达到完整、齐备。

(17)许慎:是东汉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大字典的创始人;《说解》全称是《说文解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大字典,全书收录9353字,例举字根540个,创立540个《部首》,开创部首检字的先河;

《六》:指《六书》,是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18)魏晋南北朝:是汉朝之后的“中国书法觉醒期”,在此期“隶、楷、行、草”相继形成;

翰坛:就是书坛。

(19)杜·崔:是东汉前后的两位大书法家杜度和崔瑗,史称“章草奠基人”。

(20)章:指章草;杜度名作《草稿》及崔瑗的《草书势》是章草的奠基篇。

(21)索靖:西晋时期草书大家,其著名法帖《月仪帖》,增添了章草色彩,使章草更加规范。

史·象(22)《急就》佳,

陆机(23)《平复》专。

伯英(24)创今草,写速不再慢。

刘君(25)萌行押(26),从此繁变简。

仲鸟(27)整合“分”(28),

繇侯(29)“真祖先”;

遗存《荐季·示》,模仿《贺捷·田》。

注释:

(22)史·象:指西汉人史游和三国(吴)时期的大书法家皇象;

《急就》:全称《急就章》,由史游编、皇象书,全书2144字,是章草的最佳范本。

(23)陆机,是晋代大书法家,其名作《平复帖》是最专业的章草精品。

(24)伯英:是东汉张芝笔名,今草创始人,世称“草圣”,其名作《八月帖》、《冠军帖》。

今草:张芝把章草整改后变成今草,今草又分为“小草、大草”,是当代最流行的草书。

(25)刘君:指汉末刘德升,其笔名“君嗣”,时称“刘君”,是行书鼻祖。

3 / 16

(26)行书:刘德升发明行书时叫“行押书”,后人把“行押书”简称行书。

(27)仲:指东汉大书法家王次仲,别名王仲,史称“八分体鼻祖”,又叫“神仙”或“神鸟”:相传他被皇帝御兵押进囚车后变成了一只大鸟飞去,故称“仲鸟”。

(28)分:指八分体,早期名字叫“分书”:王次仲把“程邈隶书”和“李斯篆书”整合成新的书体,自称八分体,其特征是:突出挑捺,左右分布,具备隶书特点。 (29)繇侯:指东晋钟繇(you),因封爵“乡侯”,谥号“成侯”,故史称“繇侯”,他在整合隶书及八分体的基础上,发明了楷书,故被称为“楷书(或真书)鼻祖”;此处“真祖”先,指楷书的祖先。

钟繇遗存下来的最好的小楷代表作品是《荐季直表》、《宣市表》;但是《贺捷表》和《墓田丙舍帖》多为后人摹本;模仿=摹仿。

至圣王羲之(30),顶峰谁能及!

《兰亭》(31)殉昭陵,

《十七》(32)路伟奇。

献《秋》珣(33)《远》札,

逸少《快雪时》。

乾隆御三希(34),内廷伴弘历。

碑碣(35)雄强艳,《鲁郡·瘗鹤·爨》;

注释:

(30)王羲之:世称“中国书圣”,此文用“至圣”,意指“最神圣的”,以别于后来的“亚圣”、“二圣”、“小圣”等。由王羲之创立的东晋“书法高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至今无人能及。

(31)《兰亭》:指王羲之《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是“晋尚韵”代表作。唐太宗临死前要求儿皇陪葬兰亭序,后皇应允而将《兰亭》陪葬在“昭陵”墓内。殉:用人或物陪葬。

(32)《十七》:指王羲之名作《十七帖》,后人称此帖为“书法家必由之路”;伟奇:伟大而神奇。

(33)三王:王羲之及其儿子王献之,其侄子王珣,合称书法“三王”(羲·献·珣)。

(34)三希:后代的清朝皇帝乾隆把三王的三件“书札”封为“三希”,这三件书札是: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王羲之(字:逸少)的《快雪时晴帖》;御:皇帝亲笔写的字。

内廷:皇帝养心殿叫“内廷”,内廷内有书房并设“三希堂”。

三希堂:最早是摆放三王书法作品的书房,后来也摆放其它大家珍品。

弘历:乾隆皇帝名字叫“弘历”,他把“三希”请进“三希堂”,天天相伴,日日临摩。

(35)碑碣:是魏碑的四种书体之一;魏碑也叫魏楷,包括四种书体:碑碣·墓志·摩崖刻·造像记。

碑碣的代表作《鲁郡碑》又名《张猛龙碑》、《瘗鹤铭》、二爨(cuan)碑包括《爨龙颜》、《爨宝子》;雄强:是清朝康有为的《魏碑十美》之一;艳:美丽夺目。

4 / 16

“墓志”(36)特遒劲,

《美·女·贞·庆·湛》;

“摩崖刻”(37)浑朴,

《郑·颂·淮》耐看;

《造像记》(38)瑰丽,

《杨·牛·龙》傲岸。

萧衍(39)令编《次》,

兴嗣(40)夜纂完;

隋僧智禅师(41),誊抄八百件。

注释:

(36)墓志:特别遒劲(雄建有力),主要有:《美人董氏墓志》、《黑女墓志》又称《张玄墓志》,以及《高贞》、《高庆》、《高湛》墓志。

(37)摩崖刻:是魏碑中最浑朴的书体,代表作《郑文公碑》、《石门颂》及《西狭颂》、《杨淮表记》。 浑朴:浑厚朴实的风格;耐看:经得起反复细致地观看和称赏。

(38)造像记:是奉佛造像并记录,代表作《杨大眼》、《牛厥》,《龙门二十品》;瑰丽:珍奇美丽。

(39)萧衍:指南朝的梁武帝萧衍; 《次》指《次韵王羲之书千字》,后人编入童蒙教材后演变成《千字文》。

(40)兴嗣:指南朝梁代周兴嗣,他奉命将当朝官府内流行的王羲之字帖中的1000个字编写成韵文,他一夜成文,头发全白,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古代《千字文》。

(41)隋:指隋朝;僧:指僧人智永;智永也称智禅师或永禅师,本姓王,是王羲之七世孙。

誊抄:写出一个样本后,再照样本手写800件。

盛唐(42)楷辉煌,

太宗(43)促发展;

圭臬欧阳询(44),

《泉铭·邑·甫诞》;

榜样褚遂良(45),

《雁塔·龛·阴·宽》;

人伦准的虞(46),

5 / 16

篇三:教你如何写草书

教你如何写草书

篆、隶、楷、行、草,草是最难写的一种书体。我国书法艺术是线条艺术,不断演变,产生了今草书,草书体则达到了线条美的极致。

草书之难,在于草书将篆隶楷行诸体之笔意融会贯通浑然一体,却又不可得见端倪。对此,刘熙载说得好:“草书之笔划,要无一可移他书,而他书之笔意,草书却要无所不悟”。

草书之难,又在于点划与点划、结体与结体、此行与他行有着连绵不断地紧密呼应关系,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

草书之难,还在于一字数体,或同体异字,其变化“似无定则”,而又“毫厘必辨”,有着严格变化的限度。如“知、去”等。

草书之最难者,还是在于通过线条所组成的形体,表达书者的素养、人品、气质、阅历和思想感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表达的越深刻、越强烈,艺术的境界就愈高。

草书之难甚多,蔡希综《法书论》中说草书尤难。包世臣曾“自谓于书道颇尽其秘”也说“惟草书至难”。草书自身正其律,篆书备其骨,楷书规其法,还要做学问、立人品,确实很难。面对这些尤难、至难,我们是退避三舍?还是知难勇进?“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我认为只要肯于、敢于、恒于实践和探索,一定会达到理想的黄金彼岸。今天不打算深谈学术方面的理论,只想就我们初学草书一些实际问题和简括知识性问题谈一点看法。

一、欲学草书,应先识草书。

草书分章草、今草、狂草。今草是从章草演变而成的。章草和今草各有着自身的规律。今天主要讲讲今草。今草(包括狂草)有两个基本要领①楷书的法度。②草书的自身规律。

楷书的法度,简说之,就是依照楷书的点划结体意识去写草书,把简化了的草书点线笔笔交待清楚,使人看了一点一线既相互连带,又各自独立的形状。

草书的自身规律,一是线条长使转盘旋幅度大,有独立之字,有连绵之字,有的甚至数字相连。二是“长短分知去,微茫视每安”严格界定。三是相互借用,上字之终而为下字之始,有的运用符号代替,如?し?可以代替“言、イ、ㄔ、水”等偏旁。草书规矩只准竖连,不准横连等等。如果不先摸清这一规律,匆忙落笔,超出规范,便成天书。盘旋使转幅度大小掌握不住,便成为另外之字,如“知、去”。“鹭影不来秋瑟ワ,苇花伴宿路瀼瀼”,“ワ”就是符号,这些符号可写成“ワ、ン、゛”。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其书字符号的两点之末,便被“不”借为开始。“旋转幅度大如仙”,如果?仙?字不以楷则完成,便会写成?心?字。类似了?心?字。

于右任先生说过:“余中年学草,每日仅记一字,二三年间,可以执笔”。今日我们可以借鉴此法,更以边学边识,边学边记,找出规律,熟悉面貌,谨记法度,乃为学草者第一要务。

怎样识。①先将所临之帖的字去识。②识所临范本的文词大意,了解他书写时特定的背景,分析其思想情怀和艺术构思。③识使转大小,收与放的程度。如果临前不识,就会像孙过庭所说:“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

二、欲学草书,先背草帖。

草书特点是笔意连绵,一气呵成,使干、湿、浓、淡合理分布,揖让有度,顾盼生情,萦绕盘旋,气韵贯通,下笔果断,才能神生纸上。前人法帖往往如是,我们临写时宜得如是安排,才能达到入帖手段。

临习草书与临习其它书体不尽同者,章法与点划结体是同步进行的。这是因为草书连绵不断,迂回曲折,变化多端,意到笔随所决定的,它有着易见的整体感。由于这些点、线的忽长忽短,骤提骤按,急转又折,方虚即实的瞬间变化,和连绵不断的态势,一着笔便要果敢进行,不允许片刻思考,若不先读熟记内容及这些变化,怎能落笔果敢,进入碑帖,再出碑帖之目的呢?

背什么?①背内容。②背字的态势和字与字牵连的摇摆动势,将其体察所得,默记在心,把范本上?静?的笔划,演练成动的形质。③既背墨划的使转成字,也要背这些墨划之间所呈现的空白。使转大小和空白留法,往往形成这个书家的面貌。古人所说的“细玩熟观”、“学而思,思而学”的经验是可取的。力求从字间、行间、整篇布白的深入理解,加强记忆,可获四美:即线条美、结体美、节奏美、意境美。清代姚孟起说:“古碑贵熟看,不贵生临,心得其妙,笔始入神”。是临帖可贵的经验谈。

三、写草书要乍徐忽疾,骤提即顿的互换用笔。

草书要先立大调子,强调韵律和节奏感。在一幅字内,其跃动现象,时而如大海波涛,时而如平湖微波,因而在用笔上就不能像其它书体用力均匀。有时则须大起大落以通身之力送之,有时则轻提出笔偶相带过。有的则速到迅雷不及掩耳连绵不绝。如张旭《古诗四帖》中“难之以万年储宫非不贵岂若上登天”。有的则缓以会心,笔断意连。如“王子复清旷,区中实譁嚣喧”。

乍徐忽疾,瞬间即换的用笔同时,还要骤提即顿的迅速交替,方能达到体意连绵,笔意奔放,有旋律和节奏的特色来,如果提高到创作上来说,才能使你的笔墨淋漓尽致的抒发情怀,表达个性。

疾徐的交替和提顿的转是随着字的态势和连绵起伏的气势以及感情的变化而不断进行的,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大家今后在实践中去体会和验证。

四、写草书的执笔高低与运力。

一般说写草书执笔要高一些,手掌要空虚,长锋笔的笔杆相应的也较长,能执到2/3处为适应,这样易于灵活表达草书的使转,从物理上讲如执笔过低,上部重力大,不易驾驭,执于顶端,则力不易贯注于笔锋。前人云:“一笔一划,均须以通身之力送之”。为了把力送入纸底,也是执笔杆2/3处为宜。初学时提倡的手掌竖起,此时的手掌则宜于斜下,立势与临习其它书体一样,但必须阔胸、臂开、手远,眼观全纸,其神必爽,其力充分得到发挥。

五、草书的墨法。

草书的韵味在于墨的体现,运用得好会呈现出丰富的变化。由于笔的巧妙运用和宣纸独具的效果,起始、运行、终止,便会出现干、湿、浓、淡、枯的多层次变化,使我们的草书干则生险劲,湿则呈润腴,浓则见沉厚,淡则显典雅,枯则示老辣。墨分五色,就是以这种用墨方法来区分的。用墨的多层次,是由本人功力、熟练程度和个性来达到的。墨的层次不同,可以出现其人其书的特色。如清代王文治喜用淡墨,格调则高雅;颠张醉素喜用浓墨,格调则雄劲古朴。功夫欠缺者宜用稍淡的墨,若用浓墨则易滞笔。功夫具备者,可用浓墨,所书线条则笔力沉厚。(说说有的人不能写宣纸,有的人用浓墨则咬牙切齿,枯则抛骨露筋,皆功力不到之故)

墨有死墨活墨之分,死墨原因有二:①宿墨所致。②只有笔墨功夫,而缺少书外功夫的灵气所出现的死板。反之有笔墨功夫与书外功夫相默契的书者,功夫越强则意境愈深,而宿墨亦会变成活墨,出现奇趣和神采。书法有二韵:一为墨润(韵),二为气韵。气韵贯通之字,而少墨润,犹如妙龄体巧
张旭草书千字文pdf》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0987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