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对柏拉图洞穴之喻的解读1000字左右

对柏拉图洞穴之喻的解读1000字左右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2-02 09:27:36 | 移动端:对柏拉图洞穴之喻的解读1000字左右

篇一:柏拉图洞穴之喻的应用解析

我们看到的是真实的幻影, 我们还要去发现真实。

威尼斯商人瓷砖特约艺术家——曹志雄先生,他专门为VEVI哲学故事酒馆设计制作的《影子的舞蹈》,这幅作品是他根据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创作的一幅具有哲学意义的瓷砖壁画。此次,这一次“泥邦讲坛”曾循老师给我们带来的故事讲解的哲学故事是——柏拉图「洞穴之喻」。

作品解读:影子的舞蹈

我们可以仔细看这幅陶瓷壁画,设计师充分利用了逆光的楼梯门洞,将整个楼梯间室内作了洞穴处理,两侧的墙壁象征着洞壁,手绘的瓷砖人形图案为纹身的洞穴囚徒,可以看他腰部的树叶裙,颈上的狼牙吊坠,而蓝紫色的瓷砖,为囚徒的影子,整个画面就呈现出了一幅柏拉图的洞穴场景。

柏拉图的洞穴之喻来自于他最著名的作品《理想国》讲的是:有一群囚犯,被关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动,只能背对着洞口。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身后燃烧着一堆火。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犯会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

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于是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对于那些被捆绑的囚犯来说,认为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

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

洞穴启示:哲学家为公众谋幸福的途径是启蒙教育

在柏拉图看来,现象就是现象,现象不可能是本质的

载体

,纯洁的理念无论

如何不可能存在于现象之中。所以我们不可能从现象中认识本质,要想认识本质,必须灵魂转向:从现象转向理念。现象只是知觉,理念则是知识,而知识应该要绝对正确。

柏拉图明确声称囚徒与我们相像,即是说他们代表人类的状态;而囚徒被拉出洞穴的过程则类似于通过教育而获得启蒙的过程。

我们可以把上升之途和对上面事物的观照解释成是灵魂上升到理智世界的过程。洞穴之喻对于后来的政治和教育理论影响甚巨。

很明显,柏拉图借解放囚徒失败的故事比喻苏格拉底的悲剧,他从失败汲取教训,总结了哲学家的使命和工作。按照他的想法,哲学家的兴趣和利益在可知的理念,最高的目标是追求善;除此之外,他们没有世俗的兴趣和利益,包括参与政治的兴趣。

然而,柏拉图又说,哲学家如同返回洞穴的自由人一样,他们为了其他人的利

益,不得不放弃个人兴趣和思辨的幸福而参与政治。启蒙和解救陷于悲惨境地而毫无自觉的人,乃是哲学家的公民义务。

柏拉图还说,他犹豫再三才说出这样的话,因为很难找到一条既符合公共幸福又符合个人幸福的道路。看来,

哲学家的命运只能是放弃个人思辨的幸福而为公众谋幸福,哲学家为公众谋幸福的途径是启蒙教育。

哲学启示:哲学的存在是有一定的意义和必然存在的根本。

马克思主

义哲学认为,哲学家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认识了自己,不论是认识世界还是认识自己,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更好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

使人与世界真正的和谐相处。

哲学故事给与我们的是一种思考的能力,有人用“哲学家是善于思考的人”来概括哲学家的特征,这一点倒不为过。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孟子说“心之官则思”,他们说的不一定是科学的。但却揭示了一点,不思考就不是哲学家。ps:多数人一辈子对于一堆影子产生了无限的Imagination.

其中一个人被解除了镣铐,看到了火光,产生了opinion。 之后他不断上升,产生了mathematical idea

最后他看到了太阳,产生了idea. 这才是所谓的洞穴寓言。

@Deng Mingming

只有哲学家,有idea的人, 才能真正统治好一个国家, 因为他们不在乎尘埃世界的名利, 同时只有他们知道真正的好与不好。

关于柏拉图

柏拉图(Plato,Πλ?των, 约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另有其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

除了荷马之外,柏拉图也受到许多那之前的作家和思想家的影响,包括了毕达哥拉斯所提出的“和谐”概念,以及阿那克萨戈拉教导苏格拉底应该将心灵或理性作为判断任何事情

的根据;巴门尼德提出的连结所有事物的理论也可能影响了柏拉图对于灵魂的概念。

篇二:柏拉图“洞穴喻”新解

柏拉图“洞穴喻”新解

【摘 要】洞穴喻是柏拉图在论证哲学家王的主张时所用到的著名论断,作为对人类社会的一个隐喻,学术界对其已进行了孜孜不倦的研究。但是,以往的对洞穴喻的解读都是围绕着人类获得真知的过程或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来进行的。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重新解读这个比喻,重在强调洞穴喻中两个不同世界的关系和共存,以及洞内世界和未获真知的囚徒行为的某种合理性。

【关键词】关系 洞内世界 洞外世界 幸福感

洞穴喻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三个隐喻之一,是用一个形象化的故事来解释获得真知和未获真知的人的不同。柏拉图认为只有到达知识的最高境界——“至善”的哲学家王才有统领国家的才能,并提出了著名的“洞穴喻”作为人类社会的隐喻,来阐释哲学意义上的“善”和获取真知的过程。长久以来,学术界已经对这个寓言有很多解读,但是大都是以对洞内洞外世界的理解以及两个世界的关系为出发点的,本文试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得出不同的结论。

一、引言

洞穴喻把人类的存在比作洞穴里的囚徒。这些囚徒从出生起就被锁链锁着腿和脖子,不能移动,除了面前的矮墙上的投影外他们看不到任何东西。囚徒们终其一生看不到任何别的东西,就把墙上的投影当作真实的存在,甚至靠认知投影的顺序来竞争名利和权力。有一天,一个囚徒偶然回过头去,发现之前理所当然认为的东西都只是虚假的幻影。当他走出洞穴,看到外面的真实世界和太阳时,才意识到之前洞穴里的竞争是多么可笑,所以他重返洞穴来解救他的同胞。但是令他意外的是,没有人相信他的话,在他继续劝解同伴时却被愤怒的囚徒们给杀死了。从洞穴喻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柏拉图描绘了人类的两个特征:首先,人类是完全被禁闭在洞穴中的;第二,对每个囚徒来说,他们都同时拥有“洞内”和“洞外”两个不同的世界。关键就在于如何理解这个寓言中的符号及他们在寓言中的特征。

二、从社会学角度来解读

篇三:柏拉图洞穴比喻带来的启示

柏拉图“洞穴比喻”带来的启示

摘 要:本文通过对柏拉图著名的“洞穴比喻”的分析与解读,得到了一些独特的启示。 关 键 词:柏拉图 洞穴 囚徒 太阳 现象 本质 理念

一、柏拉图简介

柏拉图(Plat,公元前427-前347)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逃回雅典,在一所称为阿加德米(Academy)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 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1]

二、洞穴比喻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有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有一群人世世代代居住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犹如囚徒,身体也无法转动,只能背对着洞口。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徒会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后来,其中的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个别囚犯被从洞穴中带出来,走到阳光下面,他们因为光线的刺激而觉得眼前金星乱蹦,以至什么也

看不见。于是他们开始恨那个把他带到阳光之下的人,认为这人使他们看不见真实事物,而且给他们带来了痛苦。所以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从洞穴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 [2] 这就是“洞穴比喻”的基本内容。这个比喻中涉及到太阳、洞穴、囚徒等多个方面,它们各是指什么?值得思考。

很明显,洞内和洞外分别比喻两个领域:洞内的影像和雕像相当于一种想象和自然物,被锁住的人观看的是幻想,自由的人在洞内观看的是信念。洞内的火相当于太阳,洞外的太阳相当于在柏拉图“太阳”比喻中的善,洞外的自由人看见的是理念,他的观看是知识,获得知识的渐进过程相当于借助阴影和映像的数学推理,以及逐步上升的辩证法,最后认识到最高原则和万物本原是善。再说这个解放的囚徒,当他回想往事的时候,他在庆幸自己的解放的同时,怜悯他的囚徒同胞。这些囚徒中最有智慧者,充其量不过是敏于发现转瞬即逝的影像,善于记住他们出现的惯例,正确推测将出现的影像的可怜虫。知道事物真相的人不会向往洞穴中的荣誉和奖赏,按照他自己的意愿,宁愿在外面做贫困的主人也不愿回到洞穴中作高级囚徒。但是为了解放他的同胞,这个解放了的囚徒还是义无反顾的回到了洞穴中。他的失败却是不可避免的,他从光明处来到黑暗处,已不能适应光明的影像。别人会因为他看不到影像而嘲笑他,说他在外面弄坏了眼睛不合算。没有人相信他在外面看到的东西,他不得不在法庭上和其他场合与他们争论幻觉和真理,偶像和原型的区分因此激起众怒,恨不得把他处死。他虽然失败了,但却经历过真正的幸福,值得赞扬,因为他失败的原因是光明不能适应黑暗。他的同胞因为黑暗不能适应光明而未被解放,则是可悲叹的。柏拉图借解放囚徒失败的故事比喻苏格拉底的悲剧。他从失败中汲取教训,总结了哲学家的使命和工作。按照他的想法,哲学家的兴趣在可知的理念,最高的目标是追求善;除此之外,他们没有世俗的兴趣和利益,包括参与政治的兴趣。他说:“达到这一高度的人不愿参与公共事务,他们的心灵渴望停留在上方;那些从神圣的沉思下降到尘世生活的人会认为自己犯了愚蠢的过错。”[3]然而,柏拉图又说,哲学家如同返回洞穴的自由的人一样,他们为了其他人的利益,不得不放弃个人的兴趣和思辨的幸福而参与政治。启蒙和解救陷于悲惨境地而毫无自觉的人,乃是哲学家的公民义务。柏拉图提出“哲学家王”的主张并不是因为当王符合哲学家的兴趣,利益和目标,而是因为哲学家当王符合国家和公众的利益,他说“除非哲学家成为这个世界的王,或者我们现在称之为王和统治者的人成为真正的哲学家,否则,国家的灾难,人类的灾难将没有尽头。”为了国家和整个人类的利益,政治权利和哲学同样要被同样人掌握,“用一个排斥另一个的做法要被有力的禁

止”。[4]柏拉图还说,他犹豫再三才说出这样的话,因为很难找到一条既符合公共幸福又符合个人幸福的道路。看来,哲学家的命运只能是放弃个人思辨的幸福而为公众谋幸福,哲学家为公众谋幸福的途径是启蒙教育。

三、洞穴比喻带来的启示

暂且不说这个比喻给哲学家带来什么样的启示,至少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个比喻说明受过教育的人与没有受过教育的人的本质上的不同。这种比喻并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在现实观的基础上的一种理论升华。这种理论升华也是根植于柏拉图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也是柏拉图试图通过教育的方式来改铸人的灵魂,进而构建一个和谐有度的、正义的城邦共同体。其实,在这个比喻过程中,我们不难想象到一个未受教育到受过教育的长途跋涉的艰难过程。灵魂一开始误以飘忽的影像为事物的真实,并强以为知,这是一种未受教育的愚昧的表现。而一旦上升到洞外真实的世界才知道原来是多么的幼稚和可笑,而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自出生之日开始就被捆绑了手脚一生囚禁在洞穴内,恐惧的来到洞外看看真实的世界,他们的存在犹如被囚禁在洞穴的囚徒一样,从孩童时代起就被捆绑了手脚,除了面前洞壁上的影子之外什么也不能看到,一生都是活在影子的世界里。更有自欺欺人者,认为在洞内看到的就是真实世界。在洞穴比喻中,太阳其实就是这个真实世界。生活中,试想一个人一生都没有见过太阳或者因为恐惧太阳的光亮而拒绝阳光是多么可悲的一生,事实上,洞内人永远见不到真实世界,其人生是没有阳光的人生。其实,柏拉图“洞喻”的实质就在于通过这个比喻,让一个“解除了桎梏”的囚徒去体会这两个世界,最后知道哪一个世界更真实,从而达到对人生和世界的澄明。柏拉图用囚徒来比喻生活在可变的现象世界中缺乏哲学知识的普通人,从洞穴走到洞外,直到见到太阳的过程,就是一个灵魂转向的过程:从以个别事物(洞壁上的影像)为对象,转向理念世界(地面上事物),最终转向善(太阳)。普通人往往只满足于对可感知事物的了解。而哲学家则走出了洞穴,看到了阳光世界的真理以及理念。教育就是促使灵魂的转向。我们所面对的世界只是现象,全部的本质则是现象之外。如果要认识本质,必须“转向”——不是身体的转向,而是“灵魂的转向”,柏拉图的意思是:我们不可能从现象中认识本质,要想认识本质(理念),必须灵魂的转向:从现象转向理念。因为在柏拉图看来,现象就是现象,现象不可能是本质的“载体”,纯洁的理念无论如何不可能存在于现象之中。因此,从柏拉图的洞穴比喻中可以得到的真正的启示是:1.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只是现象,事实的真相在另一个世界;2.要想认识事实

的真相,必须灵魂的转向--从现象转向理念;3.现象是感觉经验的对象,理念则是思想的对象。

可能我们还生活在洞内,但是,我们渴望阳光,从这一刻开始,我要给给自己拟订一个逐渐适应的计划,让自己的“视力”恢复。在通往真实世界的道路上,有不适,但最终是阳光普照、活在喜悦中。

参考文献:

[1]赵敦华 《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43页

[2]柏拉图 《理想国》,514a-517a

[3]柏拉图 《理想国》,517d

[4]柏拉图 《理想国》,473d-e


对柏拉图洞穴之喻的解读1000字左右》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0988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