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花木兰人物形象分析(1000字)

花木兰人物形象分析(1000字)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2-02 12:22:32 | 移动端:花木兰人物形象分析(1000字)

篇一:花木兰形象的比较

花木兰形象的比较

“木兰从军”的故事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不陌生,从小时候老人嘴里的故事到上学后课本中的《木兰辞》,花木兰巾帼英雄的形象早已深深的烙进我们的心中。随着近几年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文化也开始走向世界,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花木兰这一中国古代传统神话传说就在1998年被美国迪斯尼公司搬上荧幕,制作成大型动画片《MULAN》,并在全球取得票房佳绩。而每一种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都会受到接受者自身文化的影响,也就是说,在美国版的花木兰中,木兰这一形象被附上了强烈的美国色彩。下面我就从中国传统花木兰形象与美国动画版的花木兰形象进行对比,谈谈中美的文化差异。

一、花木兰在中国文化中的定位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一首《木兰辞》对于我们来说耳熟能详。记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位名为木兰的女子替父从军尽其孝道的故事,文中问道“问女何所思”一句引出了木兰叹息的原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原是木兰本为女子想到父亲年老又没有稍长的儿子能够出征,体谅父亲的木兰为了父母想到女扮男装为父出征的方法。文中还记到“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此处,文中记述的木兰不为功名利禄,只为家中老父出征的行为。还有一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在我看来,诗中的木兰是一位看似英勇的巾帼英雄,实则是一位很传统的中国女性形象。全诗最突出的便是木兰的孝心,真可谓“孝心动天”。古时的女子,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三从四德的教化,早已习惯“小时从父婚后从夫老时从儿”的传统。在她们的观念中家庭是最为重要的,家庭的规则也是最大的。“孝”便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从大环境而言,我国古来便有郯子鹿乳奉亲、仲由为亲负米、刘恒亲尝汤药、江革行佣供母等众多感人的关于孝的故事。因儒家文化的熏陶“孝”这个字已经深入中国文化之中并且枝繁叶茂。孔子本人就非常提倡尽孝道,他认为不能为父母守孝三年者既是不孝,孝也是一种礼。在这种国与家的环境中,中国传统女性大多没有太多自我意识,而是将家看的很重。所以《木兰辞》最终宣扬的并非保家卫国的情怀,而又是一篇孝心动天的感人故事。木兰不做尚书郎而执意回家的结局便在情理之中了。

二、花木兰在迪士尼文化中的定位

动画片《花木兰》极富时代和美国色彩,看似是在讲述中国古代的知名故事,实则颠覆了传统,标新立异。影片讲述了一位性格爽朗名为木兰女子,背负着为家族争光的使命参加类似考试的媒婆审核,可是天性如此的木兰并不是人们所知的淑女,正在此时匈奴犯境,皇上点兵。起初木兰为了父亲代父从军,而后她在军旅生活之中发现了真正的自我,发现了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明白了自己并不是为了家族而出征而是为了找寻自己、表露真实自己而为之的,就像她在影片中的自白“也许我并不是为了爹爹,也许更重要的只是想证明我自己有本事,这样往后再照镜子,就会看见一个巾帼英雄。可我错啦,我还是我自己。”不可避免的,木兰也找到了自己的真爱、结交了出生入死的朋友。纵观全片,有以下几个方面是美国文化对花木兰的全新演绎:

1、将单向度的“孝”变为双向度的“爱”

在动画片《MULAN》中,花木兰知道父亲要上战场后,在半夜悄悄留下一封信,没有得到父亲的允许,便独自上路了。在美国版中,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原因不仅仅是为了一个单纯的孝,还包括了为家族争光这一重大责任。在西方人眼中,崇尚个人与家庭至上才是他们所能接受的重要原因,而并非中国传统的孝。

2、花木兰女牛仔形象的塑造

在以“牛仔文化”为主导的美国社会中,人们更倾向于将花木兰塑造成为一个活泼开朗、挑战规则的女牛仔形象,而不是像《木兰辞》中传统中国淑女形象。例如片中花木兰为了应付媒婆的考试,在手臂中写小抄。虽然木兰也渴望为家族争光,但在这一过程中她又不愿意丧失自己,企图用自己的方式为家族赢得荣耀。

3、女性主义的加入

在中国人的记忆力,木兰形象有着女子的端庄淑德和巾帼不让须眉的坚韧力量,既有淑女的风范又有女中豪杰的英气,是一个完美的女儿。在《木兰辞》的长篇叙事中,木兰在经历了战火和硝烟后,终究回到了“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生活。木兰在故事的结局回归到女儿身,完成了整个蜕变最终又回到原点,这些都与每个中国人传统理念中不谋而合,似乎只有这样,木兰的一生才是圆满。而在美国版动画片中,当木兰的性别被曝光之后,她甚至承认自己这样做并非仅仅为了父亲还是为了实现自我,希望有朝一日能拿起镜子时看到的是一个“有用的人”。所以,在塑造花木兰这一形象时,美国迪士尼更多的融入了平等思想和女权主义,这与中国传统的男女等级思想差异很大。

4、个人主义的集中体现

在西方社会中,更多的是强调每个个体是独一无二的,和其他个体有着本质区别的特殊体。在刻画人物形象与构建故事情节上,并没有遵循原著的为父尽孝,为国尽忠的中国传统儒家忠孝思想,而是转变为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下的因自我奋斗而取得成功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华美乐章:木兰的代父从军不仅仅是出于孝道,同时她也把从军看成是一种挽救自我的良机,是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的机会,在这里木兰的忠孝更多的转化为一个少女对自我价值的追寻。

电影一开始就安排了木兰相亲的情节,虽然被媒婆和母亲打扮的花枝招展,但她无法背诵妇德,也不会按照淑女的样子行事,甚至在考试中不断出错闯祸,最后被考官辱骂“真丢脸!即使你看起来像个新娘,你也甭想为花家争光!”木兰辜负了父母对她的期望,随后在男人面前公然说话,又被丞相羞辱,令花家两次蒙羞,父亲最终也忍无可忍地警告女儿“我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好好管管你自己!”木兰的自我价值被彻底否定。正当木兰对自己我价值产生怀疑时,边关告急,父亲接到诏书,木兰不忍年迈残疾的父亲征战沙场,割掉长发,偷走父亲的盔,决定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这一切似乎在照着故事模板顺理成章的进行着,然而有着西方编辑理念的编剧的思想中,个人主义终将得到体现,木兰在一系列的挫折困苦后取得的成功,最终也承认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动机:“或许我不是为了我的父亲而来,或许我只是想证明我能行。当我拿起镜子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一个有用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

在美版的《MULAN》中,个人意识是无处不在的。木兰从一个不得志、几乎要否定自我的女孩,到女扮男装私自离家替父从军,继而在战场上发挥自己的能力,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最后风光回家,收获爱情,这是由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造成的,中国人更多的是由“孝”所引出的“忠”,由重宗族到重民族,最后延伸为强烈的爱国精神。而西方对国家的热爱更多的是基于英雄主义和功利

主义,而在影片的表现上则表现出浓烈的个人英雄主义。迪斯尼的木兰也许已不再是我们传统观念中的巾帼英雄,但透过她,我们看到的是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巾帼英雄的形象,一个不怕挫折,用于追寻自我,实现自我的现代女性。

5、追求自由恋爱的典范

无论是在中国传统的传说或戏剧中,花木兰一直都是以“忠”“孝”为重点的,很少涉及爱情。但在动画片中,花木兰却收获了一份轰轰烈烈的爱情,最终找到了如意郎君,成了自由恋爱的典范。这也凸显了在西方文化中,主张的是为爱自由,而不是中国的克己守礼。

篇二:《花木兰》解析

《花木兰》影片赏析

我只能从不专业的角度来简要的分析一下该影片,作为一个从小不看动画片的人,难免文字会显得有些粗糙,我仅从个人角度来描述对该片的理解。

《花木兰》在我国属于家喻户晓的故事,木兰替父从军,最终取得优秀成绩,可以说是对我国封建时期男女不平等现象与观念的一次挑战,影片极具整体性的表述方式,使影片达到了完整的统一。废话不多说,下面开始详细的分析。

影片开片,便是兵慌马乱,乱人的入侵使城内混乱不堪,皇上听到坏报,表现得如此镇定,平和的说:“小兵也能立大功,有时候不起眼的人也能立大功。”此句话为整部影片的剧情做出暗示,影片必定是诉说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是怎么样战胜困难,最终取得成就的。当然这也是众多影片中常常采用的一种暗喻的方式,只不过在方式上各自有微小区别,比如经典影片《阿甘正传》开篇便是一根漂浮不定的羽毛,它一直随风飘荡着,在经过几翻波折,最终落到了阿甘脚上,阿甘将它放进自己的皮箱子。影片就用一根羽毛的起起落落、漂浮不定,而最终找到自己的归宿来暗喻阿甘漂浮不定的一生,在经历众多困难之后,终于寻找到自己生命的归宿,明白了生命的意义。这种文学式的铺垫方式,在众多经典的影片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为全片的整体性给予了前瞻性的描述,增添了戏剧性的色彩。《花木兰》中皇上的一席话不仅仅起到暗示与推动剧情的作用,同时作为皇上这个角色形象的特征也在瞬间呈现在我们眼前,一位稳重、沉着、睿智、处事精明、万众景仰的智慧老人形象。

对于主人翁花木兰,出场导演给了一碗米饭的镜头,木兰边用餐边心不在焉的念着妇德,并将之抄写在自己胳膊上,到后来给鸡喂食的方式,或是给父亲送茶时的莽莽撞撞,都充分的体现了木兰形象特征:一位聪明、机灵、不喑世事的天真少女形象,尔后去化妆以及等待相亲的情结,更加强调了她的天真、纯洁、懵懵懂懂。然而在这段的描述过程中不仅仅在诉说着木兰此时的性格特征,让我们仔细回味一下。母亲在等待木兰,奶奶说找到了真正的幸运物,也就是她手里提着的那只蟋蟀,转眼间她便提着那只蟋蟀并且用手挡住自己的眼睛,在熙熙攘攘的马路上大步穿过,最终弄得马路上人昂马翻,她却安然无恙的对着木兰母亲说蟋蟀能带来好运,最终将蟋蟀送给了木兰,而随后木兰在化妆时奶奶又说:“苹果能让人心静、玉坠能让你……”,在与媒婆的见面时,媒婆的言语等等这一系列的描述都是在表现木兰的周围环境,一个封建思想严重的时代,最后木兰与媒婆见面时的表现如此糟糕,原因完全是那只所谓的能带来幸运的蟋蟀引起的,我们可否感受到创作者对于那些破旧的封建思想的一次小小的讽刺?然后在后来那只蟋蟀确实是幸运的,这种矛盾是否又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在创作影片时对于追求思想的表现与戏剧化表现方式时的矛盾心理?显然创作者最终做出了取舍,他选择了影片的戏剧性效果而不是强调自己的主观思想。一个好的创作都是不会做一些多余的事情的,用老师您的话来说就是不要无病呻吟!在创作过程中我们往往在寻找极佳的平衡点,然而这往往是不太容易的,最让人头痛的事就是对于自己思想与现实需求之间的取舍,面对这些情况我们难免要做出忍痛割爱的事。

当然在这一段中,对于主人翁周围环境的表现,以及主人翁与当时社会格格不入的行为语言,突显了主人翁在当时的社会性角色,一位不遵从旧思想、拥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新生代女性角色。在木兰化妆的过程中一系列的声画同步,老人下棋,木兰借机走了一步,死棋起死回生;一个小孩争夺另一小孩的玩具,木兰夺过来归还给另一个小孩……这些都充分的表现了木兰的智慧与善良,这些性格特征的表现为后面的剧情埋下了伏笔。

上面我说到了声画同步,让我们来浅谈一下这种表现方式,这样称呼这种方式显然是不专业的,在视听语言中这属于一种特殊的声音蒙太奇,这种方式的起源应该是诗歌,诗歌作为一种非常古老的抒情方式,在情感上富有极强的表现性与概括性,由此衍生出来了歌剧、戏剧。电影等一些数字化的视觉与听学艺术的兴起,在影视这种方式常常表现人物强烈的情感

起伏,大喜大悲。悲喜交加的或强烈的情感冲突,在很早有很多歌剧片就是典型的些类方式,后面也有艺术化比较强的影片中采用此种方式,在动画中的运用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如《圣诞夜惊魂》、以及蒂姆波顿的《僵尸新娘》,蒂姆波顿那鬼魅的哥特风格,低沉而抑郁的氛围,那神经质般狂叫的音乐,用声音与画面有交织描绘着那个奄奄一息的社会。在本片中,这种方式的采用构成了情节上的流畅的转折,将每一小节的情感与剧情进行一次概括与升华,我们可以能过这些小的段落来分析整个影片的情感走向。第一次木兰化妆去见媒婆,此时的她第一次由一个不懂事的少女走向成熟的青春,面临着谈婚论嫁,心中难免一丝切喜与期待;第二次是去见媒婆失败回来后,自己忧伤的神情、父母悲伤的侧影,后来木兰走到祖宗石碑前,伤心的唱着悲歌,刚一开始,碑中印出无数个自己,后来在转头的一瞬间,只承现一个自己,这里伴随着一句歌词:“释放真实的我,让烦恼不再”。此时音画的完美的配合,都在表现木兰在完成一次次的蜕变,从迷失中寻找真实的自己,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此段落既强烈的表现了木兰此时此刻的悲痛,又为后面的剧情产生了明显的推动作用,此时又再一次呼应了主题,这种总结前面推动后面的方式很明显的在采用一种承上启下的手段,我们不得不为创作者的才华而喝彩!

通过此种声画同步的方式,我们能感受到整部剧情的表述也产生了缓与急的节奏感,影片也犹如一首音乐一样,在婉转的抑扬顿挫中显得顺理成章。以上部分也就为一个大的段落,木兰的破茧成蝶由此开始,此部分将整个事件的前因与发展条件呈现得清晰明了。

父亲收到军令,年迈的父亲挥剑都会扭伤脚,木兰心痛的站在墙后,饭桌上木兰与父亲的争吵,木兰冲出房间,外面倾盆大雨与木兰的泪水一齐倾泻而下,木兰在此时只需要一个温暖的怀抱,我们可以注意到木兰此时卧在一蹲石雕下面,然而这蹲石雕恰巧是要保护木兰的那只龙,后来那只小龙在叫醒它的时候却不小心弄坏了,最后却是那只小龙顶替了石龙。到这里我们可能会被小龙的动作语言惹得乐不可支,但是在欢乐之余,我们是否思考过为什么创作者要如此安排剧情,前面说过好的创作者是不会做无病呻吟的事情,小龙的安排必将有其中的道理。小龙在本片中属于不被人看中的一员,做任何事情都轮不到它,但是它活泼、乐观、聪明、勇敢、灵活……然而一件任务到来时,本不该属于它的机会,它却聪明的接收了任务。木兰也是不起眼的,不被看中的,但是她聪明、善良、勇敢……在父亲收到军令状后,本来不是属于她的任务,她却勇敢的接收了任务。说到这里大家肯定都明白了,其实小龙的命运与木兰的命运是属于同一性质的,创作者将同一命运的两个“生命体”安排到同一事件与经历中,去呼应与配合主体命运,这种附合的方式就像是音乐中的和音一样,同一性质的曲调,在背后不断丰富着主旋律,同里又藏面不露,我们只感觉到音乐丰富了、饱满了,却不明其中的原因。到这里您肯定会问,那只蟋蟀又怎么解释呢?前面已经讨论过一部分了,既然它断续存在,那肯定会有原因,只是它不属于主要的衬音,只是属于一个更小的尾音了。在小龙出发前就对蟋蟀说:你是幸运的!在后面的发展中与各种危险中小龙多次说出:你是幸运的…..然而木兰替父从军开始,由于身份的问题她就处于危险之中,后来还有更多的危险,她都能安然度过,难道我们能将这么多次的顺利通过仅仅归结于她的聪明、机智、勇敢吗?显然不能!我们可以很坚定的说:木兰也是幸运的!前面我们说过,蟋蟀刚开始的出现是承载着一定封建迷信观念的,是属于创作者讽刺与被抑制部分,但后来反而让其继续存在,陪伴着主人翁新兴的思维精神发展,上面说过创作者在这里面临了一次抉择,他选择了一种戏剧性的表现效果,让戏的乐趣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不是一鼓劲儿的表现自己的思想。当小龙在非常危险的情况中提起蟋蟀,惊喜的说一句:你是幸运的!同时我们又看到木兰在掉下山崖时却被光头胖和尚拉起来,没有比这个时候更能让我们感受到那个幸运的蟋蟀的存在价值!我们可以很肯定的说木兰的命运约等于小龙与蟋蟀命运的整合体!

木兰来到军营,她学着男人的样子,与他们共同练习,共同战斗。一系列的激荡音乐,将木兰的成长推向高潮。校尉,一个年轻力壮的队长他处处对木兰的照顾,后来木兰也对他产

生了一丝的男女之情,但是然而此时她的处境却只能将心里的情感埋在自己心里,一个人会控制自己的情感才是成熟,木兰在孤独中成长着,这份稳重是在从军前从未见过的。军中的独眼龙,一个粗鲁无礼的猛男,开始总是刁难木兰,在此过程中木兰勤奋努力,成长的痕迹清晰可见,后来独眼龙的态度截然相反,以致最后木兰的事迹让他擦了把泪……

关于后来的发展,我便不做过多描述,木兰的英勇、机智、善良在情节中清晰明了,而且整个发展采用了最常用英雄表现方式:开始的小胜利,后来又陷入困境,接着又丧失信任,最后主人翁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在激烈的战斗中取得胜利,将剧情推入高潮,最终获得至高无尚的荣耀与所有人的认可。这种方式在经历过程中当然也会让观众感到兴奋,但是在众多影片雷同情况下,难免会缺少一丝惊喜,或许发展中的迂回、情节中的偶然性,我们可以更深入的去进行挖掘。这样影片的味道才会更足,那种耐人寻味、后知后觉的回味感再会更浓。 最后,木兰受皇上奖励与所有人的肯定,木兰的经历不仅仅属于她个人的,也是属于小龙和蟋蟀的,同里也是属于整个军营士兵的,木兰与皇上和士兵的拥抱,与校尉的简单对话,回到家里与父亲的拥抱,一切都是如此的安静,此时的木兰丢掉了以往的天真少女形象,不那么莽莽撞撞,不拘不束。多了一份稳重,一分沉着。仿佛一片飘落不定的叶子,在几翻零落之后终于拥有了自己的意义,找到了真实的自己,此时她是安静的、肃穆的、沉着的、深刻的…….本是替父从军的私情,现已上升为对于国家民族的责任感。此时我们通过她的面容,她的言语里便能感受到,她已经是一个脱离青涩,有着生命感悟的新生女性。

但是让我觉得结尾有一些欠缺,因为前面的那种声画同步的方式在前面第个情绪点都得到了爆发,而且将情绪与转折表现的如此流畅,但在最后的时刻却没有了,此时需要一个完美的尾音,这个尾音不需要太华丽,安静且朴实的,有几分追忆但却又是毅然决然的,即使是闭幕文字出现也会叫人耐人寻味的。

写到这里就先告一段落了,突然想到维特根斯坦说过:“对于我们不知道的东西,我们只能保持沉默”。作为一个不爱动画片的人在此展开评说,不知是否是对自身一无所知的事物的一种亵渎。(原谅,打了太多错别字。)

浩子

篇三:花木兰人物介绍

花木兰

花木兰,中国古代女英雄,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

军,征战疆场一十二年,屡建功勋,无人发现她是女

子。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在后世影响

深远。其事迹被多种样式的文艺作品所表现,尤其是电

影电视剧多次重拍,甚至影响波及美国和全世界。

花木兰的故事是一支英雄的歌,悲壮的诗。《木兰辞》

被列入中小学课本,被千千万万的青年学生所诵颂;多年来,木兰的事迹和形象被搬上舞台,《木兰从军》长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励着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在保卫国家的战斗中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壮举。人们为了纪念她,在虞城县内还建有木兰中学、木兰火车站、木兰宾馆、花木兰度假村、花木兰产业集团、花木兰民兵连。商丘市还组建有花木兰武术协会、花木兰盘鼓队、花木兰舞龙队。每年的四月初八,木兰的生日,人们前来祭祀,人山人海,庙会盛大。现在,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名字不但在我国家喻户晓,而且由于美国迪斯尼公司耗巨资制作的卡通片《花木兰》的巨大影响,她的美名已传遍了全球。美国新闻媒体赋诗称赞“古有神州花木兰,替父从军英名响;今有卡通“洋木兰”,融中贯西四海扬。”


花木兰人物形象分析(1000字)》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1038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