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寻我身边的历史2000字

寻我身边的历史2000字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2-03 10:41:52 | 移动端:寻我身边的历史2000字

篇一:寻找身边的历史

寻找身边的历史——张氏始祖

黄岛四中 八年级一班 张桂玮

张姓始祖张挥,号天禄,青阳之子,与颛顼同为黄帝之嫡孙,是古代重要武器弓矢的发明者。因弓箭的诞生对当时社会贡献很大,所以帝颛顼封挥为弓正,职掌弓矢制造。也称弓长(掌管弓箭的官职)。后又取弓长之意,赐姓挥公姓张于青阳(今河北清河),因此说中华张姓始祖为挥公,张姓祖根在清河。

张姓子孙从清河之水播迁神州大地,走向世界各国,而他们与祖先血脉相连,带着异地创出的辉煌业绩,踏上祖源地“寻根问祖”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始,清河县委、县政府站在清河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和弘扬中华传统历史文化的战略位置,高度重视张氏文化的研究挖掘,大力开展对内对外交流,并结出了丰硕成果。

张姓祖居在清河,清河之水不知养育了多少代张氏子孙,他们秉承先祖血脉,扮演着推动历史、社会前进的角色

黄帝战蚩尤的故事,在华夏大地流传了已近5000年。

上古时代,轩辕部落与蚩尤部落争战,八战不胜,节节败退。轩辕的第五子挥,夜观天象,发现流星飞渡弧矢星,顿生灵感,于是制造了弓矢献给父王,并辅佐轩辕发起殊死决战,利用弓矢远射近攻,逼使蚩尤逃遁人海而诛之,从而平定天下。轩辕战胜蚩尤,其它部落受到震撼,纷纷归顺,拥轩辕为天子,称黄帝。黄帝奠定君临天下的地位后,对挥公大加封赏,并赐姓为张,世居清阳,即今天的清河县。

历代古籍对张氏起源清河有明确记载。明嘉靖年间修订的《张氏统宗世谱》记载:“挥,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官封弓正,主祀弧星,居尹城国清阳,后改清河郡”。

历史文化的核心是历史人物,在人类的发展史上,黄帝25位子嗣中得姓氏者14人,但惟独张氏历史渊源构成了迥异于其它姓氏的人文品位。张氏家族典型名人灿若星汉。

张挥发明弓矢,不但奠定了当时军事上的强盛基础,同时也成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其价值超越国界,传及世界。挥之十一世孙张单,在任“火正”之职时,发明了“造灶”,使人类生活有了用“灶”烹饪食物的飞跃,张单也成了至今人们供奉的“灶君公”。

张氏族人自黄帝至禹帝540年间,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生活上均有促进社会进步的伟大建树。继而自商到周,张氏连续28世,文有宰相,武有将军。自秦统一之后,历朝辅冶天下的忠臣勇将以及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更是繁若星辰:如帮助刘邦完成灭秦兴汉大业的张良,研制出“候风地动仪”的张衡,“医圣”张仲景,绘出传世之作《清明上河图》的张择端等等。挥公的世孙们,成了推动历史、社会进步的一股不可小视的力量。

张姓是一个极富开拓与进取精神的家族,先秦时期他们就从清河开始向各诸侯国迁徙;秦汉时代的兵祸天灾造成的流民大潮,又推动了张姓先民迁徙的脚步;而战后统一局面的形成,人丁兴旺的张姓家族,更需追寻新的生活空间。具体说来,张姓的迁徙有三次大的浪潮:

第一次始于西汉末年王莽当政建立新朝之时。此次迁徙,台湾屏东县《清河百忍族谱》记载:张氏祖脉在清河,后因生子众多迁入徐州,逐渐南下,一祖过扬子江,分住下塔衢州(在今浙江)、托州(在今江西)、福州、韶州、赣帅1等处;一祖迁入湖州(在今浙江);一祖人演州(在今越南)。

第二次是东晋至南北朝时期。公元4世纪初,永嘉暴乱之后,西晋政权灭亡。张氏先民活动的中心,处于战乱之中,为求生存,他们再一次背井离乡南迁至建业(今南京),之后又迁襄樊。

第三次迁徙潮起于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此次迁徙,使张氏族人向巴蜀、两淮、岭南流徙。至此,挥公子孙已遍布全国。日后,张氏子孙或因战乱,或因生活所迫,进一步外迁,历经数千年,遍布东南亚和五大洲的各个国家。

近五千年的繁衍,使张姓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最重要成员之一,唐代列为“国柱”之姓,至20世纪80年代,张姓人口逾亿,其中国外张姓达2000万之多。

篇二:我身边的历史(论文)

我身边的历史——布

俗话说得好,“衣食住行”,衣为先,衣是由布做的,而我们的布又是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改进,布的历史从何说起,又要让我一一道来给你听......

传说,在黄帝那个时候人们还只知道用树叶和兽皮围在自己的身上,但是兽皮在夏天很热而树叶又不结实,人们就很头疼,黄帝就想解决这个问题,皇帝的妻子嫘祖养了一种生物 后来人们把他叫做蚕 ,他可以吐丝,制成丝绸等布匹,布就产生了。

后来到了南宋末年,黄道婆根据自己几十年丰富的纺织经验,和广大劳动人民一起,对当地落后的棉纺工具做了大量改革,创造了一整套的“擀、弹、纺、织”工具。由于传授先进的纺织技术以及推广先进的纺织工具,而受到百姓的敬仰。在清代的时候,被尊为布业的始祖。黄道婆回乡几年之后,松江、太仓和苏杭等地,都传用她的新法,以致有“松郡棉布,衣被天下”的盛称。制棉业逐渐兴旺起来,甚至乌泥径附近一千多户靠棉织技术谋生的居民,生活水乎都比过去显著提高了。

到了现代,有一些地方用石头制成玻璃纤维,再织成布,叫玻璃布。由于它具有耐高温、耐潮湿、耐腐蚀等许多特性,因此它越来越多地在电气、化工、航空、冶金、橡胶、机械、建筑、轻工业等部门,代替原来所用的棉布和绸缎呢绒。

历史是不断进步的,我们的各项优秀的工艺、技术也在不断地进步,我们身边很多物品都是由老祖宗给我们累积的经验制成的,我们要好好利用、爱惜和改进,我相信不久就会有更好的新产物的出现。

篇三:我写我家——寻找身边的历史

青岛之变

小时候,父亲总是带我去市场三路。每次去那里,不是会会邻居,就是跟半路上碰到的熟人说说话,那几栋陈旧的居民楼,成了我儿时最清楚的回忆?? 长大后,父亲仍经常带我去市场三路,但是,眼前的景象远不及当年的平静:到处都是机械的声音,都是叮咚乱响的工程车辆的引擎声。我努力想找寻当年的记忆,结果,陪伴我的只是身后黄色的风沙??

我开始询问父亲缘由,父亲便用那成熟的眼光给我在脑海中透视了老青岛的历史:

原先这里是青岛市最繁华的地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期间,由于当时青岛的陆路运输很不发达,加上青岛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外界同青岛的联系不是很方便,为了解除这一弊端,青岛大多的货物贸易是走海路较多的。又由于市场三路所在地区离小港码头比较近,所以在码头停靠的货船大多将货运到了市场三路及小港周边的小型货栈。所以使得市场三路成为当时青岛市最繁华的地区。这种繁华一直持续到了文革之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改革开放后,市场三路又成为了青岛最繁华的地区,成为了青岛市最大型的农贸市场,任何东西应有尽有。 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由于政府将五栋市场三路的日式居民楼和棚户区拆迁使得大面积的土地闲置,再加上市政府东迁,所以使得中山路及市场三路地区逐渐萧条,最终一蹶不振,导致了这片地区至今还没有恢复到当年的繁华??

刚才在上面提到的那舞动日是居民楼和棚户区是我接下来要讲述的,这些日式居民楼全部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修建的。有人可能会问:日本侵占青岛不是在一九三七年后吗?怎么二十年代就会出现日式的楼房呢?一八九七年十一月十四日,德军侵占青岛后,在青岛建造了楼房,以便驻军,随即又修建了天主教堂、基督教堂等青岛的众多德式建筑。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日本击退了德军,在只保留了教堂等极小一部分德式建筑的情况下,把其余所有的楼房都重新改成了日式的楼房。解放后,便一直保存了下来,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的拆迁,才彻底拆掉了这些日式建筑,将他们盖成了市场三路小区。到此,时间被定格在了一九九〇年。

以下是我儿时看到的,整理串联后呈现给大家。我父亲小时候就在市场三路小区,直到工作之后仍然住在这儿。市场三路小区从聊城路的西侧开始,分两行,一行三栋楼,一行两栋楼,这五栋楼便是市场三路小区的全貌。而现在人们常说的“市场三路”其实已经名存实亡了,已被风沙弥漫了。五号楼的西面是早期的人民商厦,日本在青岛驻扎时,人民商厦已改名为“九联”,意为:九个中国人联合开的店。现在命名为“银河金星”。在它的西侧,是青岛最大的一个邮局,现在早已不是邮局了,它现在有了一个新的名字“锦江之星”商务酒店,但酒店的楼房仍是用的邮局的旧址。在三号楼和四号楼之间,招远路的头上,在现在已是黄沙漫天,残垣断壁的沙场上就是当时的东风电影院。这些记忆现在都已随着我的成长所消失了,所呈现给我和市人们的就只是这一堆一堆的石板和黄沙。 昔日的辉煌不复存在了,在历史长河的行进中伴随着一场场雨水的冲刷早已消逝,留给了我们一片荡然无存的空白。

现在科技的繁荣与发展往往都伴随着一些人的记忆慢慢消失在视线中,脑海里原先的记忆也越来越模糊,我不知道这究竟是好是坏,但我只希望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能不忘当年的历史。


寻我身边的历史2000字》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1086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