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毛泽东文选》读后感3000字
《毛泽东选集》读后感
在学习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后,伴随着知
识储备的增加,我对我的国家的理解和热爱也逐步提升。全心全意为
人民服务仍然是我们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立
党之本,执政之本,这是我们党的性质和指导思想所决定的。全心全
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共产党员的天职,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
靠每一名共产党员的实际工作去影响群众,带动群众的,从而形成千
百人的实践活动。首先,要坚持不懈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以基本理论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要自觉地加强
思想改造,清除头脑中非无产阶级思想,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真正理解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扎扎实实地树立为人民
服务的思想。
毛泽东曾自称“山大王”,他虽不是农民出身,但却对于农民有着极
其深厚的感情。他很早就意识到了农民阶层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并
一直致力于发动农民群众的工作。然而当时以陈独秀为首的右倾主义
者不愿接受他的意见而坚持错误的见解。为此,他回到家乡湖南,对
当地的农民运动情况做了三十多天的实地考察,并写了考察报告,借
此纠正党内部分人士对农民运动的错误看法。
一个梦想大的人,即使实际做起来没有达到最终目标,可他实际达
到的目标可能比梦想小的人最终目标还大。毛泽东就是这样的的一个
人。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说明可专心致志的做一件事,通过一
如既往的努力,就会达到预期的目标。可以说,共产党能够取得的所
有光辉成就,都离不开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正应了那句“得民心者
得天下”。这一点不仅在当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在今天仍然具有
很好的教育意义,它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用辛勤汗水养活
我们的农民,没有他们,就没有你我今天的幸福生活。
在当时的形势下,毛泽东同志将革命重心从阶级矛盾转移到民族
矛盾,准确地把握住了革命的唯一出路,那就是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争取抗战的胜利。
当然,“团结”不是盲目的,毛泽东在强调统一战线重要性的同
时,没有忘记点出无产阶级应坚持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对
共产党来说,这是实现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的前提和条
件。为了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保持无产阶级和共产
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毛泽东强调,一定要反对两
种错误倾向,开展两条战线上的斗争。随后毛泽东又尖锐地提出,在
经历了17年锻炼后的中国共产党必须重视内部的团结,内部团结是
团结全国人民、团结各阶层去争取抗战胜利的最基本的前提。
历史证明,“团结就是力量”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在实际生活和
工作中,我们要善于发挥“团结”的力量,齐心协力去实现共同的目
标。胡锦涛主席在庆祝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曾指出:“必
须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
局面。”“载人航天精神”正是对毛泽东伟大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在其他领域,我们也应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万众
一心共创伟业”。“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共产党人无论何时何地个人利益都应服从于人民的利益,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和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人民极端热忱的态度,精益求精地去工作,为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甚至可以不惜牺牲自己个人的一切。为人民的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替剥削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比鸿毛还轻,这就是共产党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是检验党和党员的思想和工作对与错、成与败、得与失的最高标准。
以后我一定要研读这部精品,在与伟人交流思想的过程中,加深对红色历史的理解,提升自己的修养,增强自己的责任感,争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自己的一份力。
从未想过,毛泽东竟然如此平易近人,除了有一些旧事远去的生疏感外,并不觉得烦难。这样有趣的书,我怎会到今天才来拜读。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毛泽东在文章的第一段话就提出了这个问题。中国的政治是长期革命的产物。那政治是什么?首要就是区分敌我。毛泽东首先谈的政治就是先去区分敌我。“中国过去的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根本原因就是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他首先指出区分敌我的重要性,然后提出要区分敌我的前提是对中国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革命的态度的分析。这对一个阶级说的马
克思主义者是重要的,可以看出这个时候毛泽东已经开始用马列世界观来看待问题了。
毛泽东在文末指出了对待各阶级的态度,以达到前文中的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的目的。
我们可以看出这篇文章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权和性质,特别领导权问题,与革命的同盟军问题,这是毛泽东首次提出指出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这为他在日后进行的农民运动做了思想准备。
我们的很多人并不是因为懒惰而失败,而是因为没有梦想或选错了方向,一个人无论现在多大年龄,他真正的人生之旅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以前的日子不过是绕圈子而已,有了方向 ,我们就知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它是我们成功的向导。
对于中国革命这是极其重要的,中国政治是长期革命的产物,革命的政治和政治的革命中国革命和革命中国是中国在当代的声音,邓小平说改革开放是二次革命。革命的时代仍在继续,并未结束。 孙中山的声音还在荡漾:革命仍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篇二:共产党宣言3000字读后感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
1848年2月,英国伦敦瓦伦街19号一家不大的印刷所,印出了一本字数不多却震撼世界、影响人类的小册子——《共产党宣言》。!它的诞生立刻一起了巨大的轰动。《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 。《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共产党宣言》是科学共产主义的最伟大的纲领性文件。这本书虽然非常的简短,但它的价值确是相当之高,是无产阶级重要的指导性文献。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一切社会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考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论述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发展为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和未来社会创造者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共产党宣言》成为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一个光辉起点。
《共产党宣言》正文分为四个部分:资产者和无产者、无产者和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共产党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它明确指出迄今一切社会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详细论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形成和各自的特点,继而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势,指出了无产阶级的奋斗目标。资产阶级作为一个当时的新兴阶级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起过重要的积极作用。宣言详细的概括了资产阶级的起源,发展,用辩证的观点指出了资产阶级起的积极作用,包括反对封建,追求自由,开拓世界市场,极大的提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同时也指出,资本主义其固有的缺陷和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它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把财产重新聚集在少数人手中,它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突出,越来越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而无产阶级作为资产阶级的对立阶级,也日益显示出其特有的先进性,他们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和他们的存在同时开始的;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个人利益,因为他们没有生产资料;他们通过机器化大工业和历次革命活动的到了锻炼,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团结,其革命的目的必然是为了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最终解放全人类。
贯穿《宣言》全篇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宣言》的核心思想是关于“两个必然性”的原理。即运用唯物史观论证和阐明无产阶级运动的性质.目的,扼要地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建党理论和基本策略。尤其是关于工人阶级伟大的历史使命和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发挥的历史作用,工人阶级先
进政党的先进性、预见性、战斗性、原则性、策略性等特征,从而为工人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指引了正确的方向,坚定了必胜的信心。《共产党宣言》科学地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确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明确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进程和主要的历史任务。
《共产党宣言》指引着工人解决前景的方向,是工人阶级解放的伟大旗帜。工人阶级有着最强大的力量,也有着最强大的解放自己的愿望,是推动历史 前景和解放的动力。工人阶级是解放旧社会和建立新社会中流砥柱的力量。这种力量的出现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石。它产生以后,在向工人阶级灌输的过程中,掌握住了千百万无产者的心灵,迅速地被觉悟的工人所接受,影响并形成了工人阶级的世界观,工人阶级政党也在不断的进步和觉悟中产生了,也最终使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由自发斗争转换为自觉斗争。《宣言》阐明了无产阶级解放的性质、条件与目的,以及在无产阶级解放过程终工人阶级发挥的历史作用、承担的历史使命,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理论表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人民群众中传播和接受后,就会具有一种神圣的不可战胜的物质力量。
任何一种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都由其产生和存在的历史背景,因此,在学习共产党宣言的过程中,对其基本的原理,作为实践者应当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对基本原理的个别性和一般性都应该由清醒的定位与认识。应该严格区分基本原理和具体原理,但是必须严格遵守基本原理,在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实事求是的解决具体问题。违背基本原理就是走向马克思主义的方面,是觉得不允许的。
马克思主义发表不到一个半世纪后,社会主义的实践经历了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是巴黎公社的创立;第二次高潮是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第三次高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70年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一系列国家特别是在中国取得胜利。
社会主义的实践表明,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决不是什么空想,而是已经或将要变成活生生的现实,这是经过革命政党和人民持久奋斗终将取得最后胜利的崇高理想。同时表明,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很曲折的,它要经过多次的成功与失败、高潮与低潮,这样迂回曲折的历程。
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不断进步的和动态的,是不断创造性发展和用新的原理,完善和取代个别旧的原理的过程。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原理,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因为实践是它进步和完善的源动力,不断与时俱进。马克是主义理论中个别理论可能会不能适应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但正是个别的原理的过时,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永具活力的保证。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理论和学说能象马克思主义,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也没有一种理论和学说像马克思主义这样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必须具有创造性。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为《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写的序言中强调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共产党宣言》发表后数十年间,马克思、恩格斯一直注意用实践检验自己的理论,在总结1848年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阐明了不断革命、工农联盟、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根据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发展了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从而使自己的理论不断丰富发展,成为严整的科学体系。。
在人类文明史上,传世名著数不胜数,但没有哪一篇能够像《宣言》那样在全世界人民心中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和能量,也没有哪一篇能够像《宣言》那样激励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赴汤蹈火改变世界。西方的列宁,东方的毛泽东、邓小平,用他们的伟大理论和实践,一次又一次验证了《宣言》中颠扑不破的真理。
真理的力量是谁都无法抵挡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与时俱进,在继承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从新的历史条件和发展阶段,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他和人民一道,锐意改革,励精图治,把一个逐步摆脱了贫困并开始走向全面小康的中国带进了21世纪,从而产生了对整个世界的影响。
社会正义的希望是有价值的人类生活的唯一基础。《宣言》所表达的思想和传达的精神是符合人们价值去向和发展目标的。
开拓,才有出路;创新,才能发展。时代条件的不断变化,社会生活的日益变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站在世纪的起点,我们有理由相信,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一定会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保持着旺盛的生机与活力,在开拓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向更高的生产力转移和发展!
篇三:余华_活着读后感(3000字)
《活着》——读后感
水口小学 陆敏
在还未看内容时我曾做过这样的猜想:小说既然取名为活着,那必然是表现主人公在经历万难后仍然坚强的活着。带着这猜疑我细细品读余华的《活着》,读完之后让我倒吸一口冷气。虽为活着,但却让我不断地看着鲜活的生命在这个活着的故事中一个个死去。
《活着》这本书太过沉重,它超出了我的承受底线,那些曾经鲜活,最终变的死寂的生命却已深深的映在我的心上。本书作者余华用冷静的令人发怵的笔调记述着这个故事。
在我看来余华是冷漠无情的,他何以让那么善良的妻子,那么聪明伶俐的儿子乃至更多人相继离福贵远去。只留下我内心无声的叹息和泪水。
福贵的儿子有庆是第一个突然死去的。“有庆不会在这条路上跑来了。”他的母亲说。大多数人应该在这个时候心痛不已。有庆对生活充满无限的向往和希冀,即使贫苦艰难的生活,即使福贵简单而粗暴的教育方式,他都那么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他爱他的两只小羊,为了割草和上学每天来回奔命。所以当他在父亲面前拿了长跑第一名的时候,我衷心的笑了,因为我似乎看见了有庆的希望。可是令我无法接受的是有庆的突然死去。就像今天我们知道的许多社会底层的人们一样,有庆的死冤枉而荒谬。由于血型与临盆的县长夫人相同,被逼着去献血,他竟因为抽血过多而夭亡的。
一切就像一个巨大的诅咒。女儿,妻子,女婿,外孙,最后福贵只剩下自己。和一头也叫做福贵的老牛。
因为远离那些动荡的年月,因为并未真正有过艰难和困顿,这个故事让年青的我不禁有些战栗。全书笼罩着“欲哭无泪的压抑”。只是阖上书本之时,内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欲望和纷争的平静。现实生活的无情与残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广;而活着,纵使要担当更多难以承受的苦痛,我们依然要坚忍,顽强。这或许就是生命的力量,这或许就是活着的呼唤。
余华这么说他写作的缘起——
“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所以在那些悲伤的情节之间,福贵仍然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述说苦难的时候,眼睛里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痛欲绝,还是幸免于难的麻木。正如我们终会明白,无论现在我们经历的是何等的幸福喜悦,抑或是何等的艰辛苦难,只要活着,再多的苦与累终究会被时间一一磨去棱角,或许在那时我们已经记不得有多苦有多累。
人们总说人犹如那树叶,抽芽、舒展、枯黄、飘落,终究腐烂在泥土里。但我想这不应该是我们惧怕和担忧的,树叶的美还在于衬托鲜花的娇艳,我们的一生终究还有过程的美丽。
像福贵那样活着,像那头老牛那样活着。尽管有些苍凉的意味,但终究品味着生活的酸甜苦辣,但终究还有福贵活着惦念着他死去的亲人。活着就是一种幸福。
这本书于我看来揭示了一种高尚:那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世界。正如主角福贵贵,一生坎坷多折,经历了家境的破落,经历了国共的战斗,经历了文革的动乱,经历了所有亲人先后离他而去的苦痛,最后与一头与他同名的老牛相依为命,默默的活着,无牵无挂的活着,在死亡的陪伴下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我想余华最想告诉读者的是:活着给人以一种力量,一种使人坚强去面对一切的力量;一种支持人无论遭受怎样的打击,都坚持生存下去的力量,一种隐藏在人们骨子里的一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