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
做孩子前行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柴胡店镇中心小学 赵峰庆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品德高尚的人谈话”。寒假期间有幸阅读了吴非老师主编的《一盏一盏的灯》,这本书收录了各学段教师的六十个故事,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一线教师的思考与智慧。他们用自己的真情,讲述了自己从教过程中印象深刻的一节课、一个案例、一段经历。阅读这些故事的过程,仿佛就看到一盏盏的灯在逐次点亮,温暖着人们的心灵,让人感受着教育工作的幸福。看完之后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多年前的那个“中”》和《凭什么称“差生”》这两个小故事。
教师不经意的评价对学生的影响可能是终生的,一个学生由于调皮,上课爱说话,班主任老师便给学生在品德等第的评价是“中”,老师把这当成了一个很平常的事情,但是对于学生来说确实影响深远的,使这个学生二十多年还没有走出阴影。使我感受到教师的一次批评、一次赞美,对学生是多么的重要,影响有多么的深远。教师对学生作出的评判可能只是一时的,可是学生对教育对教师的记忆却是永久的。如果把学生的性格问题误作为品格问题,势必会对学生心理造成伤害。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一些表现轻易的就给学生的品德评价,贴标签。
在教学中有时也会像书中那样把班级的学生分为“优生”和“差生”。但是这种区分是以成绩划分的,是很不科学的,这样也深深伤害了部分学生的心灵。在以后的班级管理中要做到以人为本,客观公正的对学生作出评价。在我也在以后的教学中学会要宽容,要善于发现、由衷赏识“差生”的长处,不可因为他们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就无视他们的优点。教师要为其个性发展创造条件,使他们能成为某一方面的人才。
教师对学生作出的各种评价是培养学生的一种工具和手段,一定要认真研究和慎重的对学生进行评价,不能轻易下结论,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来说可谓举足轻重。在教学中我们要多学会用激励性评价,教师如果能综合评价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技能、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变化和进步,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就敢于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说出来。教师不要吝啬对自己学生的表扬,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评价要自然、亲切、富有感染力,要让学生能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明确发展方向。
每个教师,都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盏灯。你亮一点,孩子就能走的远一点;如果你过于暗淡,孩子可能就不得不徘徊。作为教师,应该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强大光源,坚持正确 的教育观,恪守教育常识,培育学生的创造性人格。从而成为孩子前行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篇二:点亮一盏不灭的心灯
灭掉那盏驿动的心灯
——读《禅里的教育》有感于学校管理
徐飞波
看月无声,它定是在静静地注视你,问花无语,它定是在默默地倾听你。学会恬淡、从容,让内心安于宁静,纷纷扰扰、只是淡然一笑的洒脱与开阔。种下一棵梦想的树,用坚韧不变的信念,浇灌养护,终有一天你会看见,它们将枝繁叶茂。近期身体的多有不适,内心驿动,不经意中又翻阅到《禅里的教育》,文中词句如珠玑般闪烁,被指尖捕捉,灵动于心。
——写在前面
故事一
苏东坡被贬瓜州做官时,和好友佛印禅师只隔一江,两人经常谈禅论道。有一天,苏东坡自觉坐禅有得,欣然做偈: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偈成,得意地派书僮送给佛印。禅师看后,微微一笑,提笔批了两字,即让书僮带回。 东坡以为,禅师必然会对自己的禅境大表赞赏,没想到,一看回复,上面居然写着?放屁?二字,立即乘船过江,要找禅师论理。
船还未靠岸,就见禅师站在江边等待。
东坡怒气冲冲地说:?佛印,我们是至交道友,你就算不赞同我的修行,也不该骂我吧?? 禅师听了,呵呵大笑:?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让我一屁打过江来了?? 苏东坡听后恍然,惭愧不已。
故事二
有一个农夫,在打扫完马厩后,发现老婆送他的怀表不见了。他把整个马厩都翻遍了,也没有找到。当他气馁地走出来时,发现外面有一群孩童在玩耍,就向孩童说:?谁能帮我找到那块表,就可以得到五块钱奖励。?孩童一窝蜂跑进去寻找,但是依然没有找到。
正在农夫要绝望的时候,一个孩子说:我可以再进去找一次吗?农夫不抱希望地说:随便你。不一会儿,那孩子走出来了,手里拿着的,正是那块怀表。农夫很惊讶:?你是怎么找到的??那个孩子说:?我什么也没做,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慢慢地,我听到了嘀嗒嘀嗒的声音,循着声音,我就找到了怀表……?
在中国文学史上,苏东坡是真正贯通了儒道佛三家的第一人。颠沛仕途让他有旷达胸怀,也成就了他一代文豪,参禅修行的东坡却犯了佛家大忌。而故事二中的小孩从佛家顿悟角度看显然高于东坡。心静下来,才会顿悟;心静下来,才会有所发现。静心安心不仅是佛学的禅义,更是人生乃至管理的至理名言。心不静,什么都做不精;心静了,才能有更多成就。
其实我们每个教师管理者何尝有时候不在犯着被“一屁打过江“的错误,如果老是这样,自然也就谈不上超越和进步了。
现象1、一些青年教师在某些方面的确小有出彩,却心高气傲、盲目冲动、激动,看不到自己的短板,自己的不足,一旦片面认为自己得不到承认,便觉?英雄无用武之地”?生不逢时?,进而任性的自暴自弃或甘于平淡或似乎 ?看破红尘?;
现象2、一些所谓有资历的教师,认为自己现阶段已评上某个级,失去原有的努力,工作状态甚至可能将要掉到比原先还不如的地步,仍自我感觉良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
细细思量这种现象的确有,但静静思量我们不难发现现象1是青年教师的心浮气躁,内心无法平静,没有正确定位。从禅的角度讲定力不够,修为不够。现象2表面上看似乎这位教师趋与平静,安心,但恰恰是对教育的不安心,我们都是工作人,应该对工作有着责任和义务。以上现象在书中一段话很好阐述了原因,“他们对生命,对事业,对工作缺少一个认定和确定。所谓认定,就是认清自己的所欲所求,认准自己的位置方向。所谓确定,就是对自己,有了一种准确的判定,对自己的生命,有了一种确认和肯定──确定了自己的方向,就知道前进的道路,确定了事情的价值和意义,就能够有坚持的勇气和力量。”
现象3、我们管理经历中可能也曾触及的现象,如:期初期末,计划安排会议总结可能会大量集中;几个检查集中在一起;突击性检查要求短时完成档案准备;大量的案头工作需要梳理而一点眉目都没有;明天有个重要汇报要写好,重要检查要落实;明明这样说了,老师(或学生)却没有这样做等等。
作为河中的每个班子,我们面对这些问题总能很好处理,因为我们都能很好的“认定”和“确定”。当然当我们面对这些问题时候我们当时的心境,我们不回避或许曾有过浮躁,但我们很快都能调整,而逐渐立刻就是理所当然。书中这句话很有道理:每个人都有权利和责任去做“自己所爱的”,但能不能这样做是另外一回事,如果没能碰巧做“自己所爱”,就得做到“爱自己所做”,这是我该做的。我想这也是责任和担当,是作为管理者必须具备的。我再梳理下:如果我们的管理工作处于内心驿动时请“认定”和“确定”,使内心安定下来;如果没能碰巧做“自己所爱”,就得做到“爱自己所做”。
写这篇文章,也没有举措,同上次那篇一样更多也从心灵体悟角度来谈,只有心安才会一切都安, “崇信吹灭纸灯”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先灭灯,才能点亮自己的灯。
篇三:点一盏不灭的心灯
点一盏不灭的心灯——暑期集中培训感悟一
为期三天的培训让我心灵进行了一次次洗礼,让我深刻意识到一名教师觉醒的重要性,让我更加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的教育理念急需转变。王主任在这次的报告中是如此的煞费苦心,他只想用自己的引领情怀来点燃我们心中那把教育激情之火,从而让我们积极的自觉自愿的加入到课改中来。我们只有内心觉醒了,才能从心底里发出光和热,才能点一盏不灭的心灯,才能更好的照亮自己和学生脚下的路。 此时此刻脑海里突然用涌出以前看的几则故事,突生感悟,结合这次培训,悟得心得,执笔疾书,聊以自慰。
一、要做燃灯人
故事:
小尼姑茹素自小遁入空门,经书读得越多,心中杂念愈加丛生。她很是迷惑,师傅让她回去点一盏灯,既能照亮自己又不留下影子。她回去照做,一盏盏点亮了,却发现影子越来越多。直到最后,她在黑暗的禅房才获得彻悟。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重要的不是外在的黑暗,也不是“万灯”的迷惑,而是要向内心寻求力量,才能真正驱除黑暗,点亮自己才是永恒的。
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点燃心灯,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和启迪他们去思考和探索自己的人生。我们教师就是“燃灯人”,首先要点亮自己,才能更好地点亮学生。
李炳亭说高效课堂应该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我愿意不断的汲取营养,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借别人的光,来点燃自己的心灯。
二、要做放风筝的人
故事:
有个男孩去农村过暑假,见一个老农把牛拴在一根又细又矮的木桩上。男孩着急地说:"爷爷,不行,牛会跑掉的!"老农呵呵一笑,说:"放心吧,不会的。"男孩说:"这么小的木桩怎么能拴住这么高大的牛?"老农对男孩说:"这头牛还是小牛犊的时候就被拴在这根小木桩上了。刚开始的时候,它总是不肯老老实实地呆着,刨蹄子、打喷鼻、不断地撒野,企图把小木桩拔起来。可是,那时候牛的力气小,折腾了一阵子还是在原地打转,不久它就不再折腾了。后来,它长大了,不仅个子高了,力气也大了,可是它已经不想再去拔这小木桩了。"老农还告诉男孩:"有一回,我给牛添料,故意把一些草料放在它的头够不着的地方。我就是想试一试,看它会不会把脖子伸过去吃草料。只要它一伸脖子,这小木桩就会被拔起来了。可是,它吃完了够得着的草料,眼看着旁边的草,打了两个喷鼻就耷拉下脑袋了。"
是什么拴住了这头牛呢,是小小的木桩吗?不!拴住这头牛的不是木桩,而是由木桩形成的思维枷锁。而这枷锁正是我们教师所给予的。我们以为盯紧、跟勤、管严就是好教师?相反,我们的学生从小就生活在高浓度的教育氛围里,这种畸形的爱令他们窒息,也令他们厌烦,更令他们痛不欲生。当我们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时,学生逐渐变得唯唯诺诺,不知反抗,等有一天他们成长了,有了一定的反抗能力时,我们却悲哀的发现,学生们没有了自己的思维,没有了前进的动力,也没有了前进的方向,已经不会反抗了,而这一切却都是我们教师们一手造就的。好教师应该是一个放风筝的人,要做到胸中有天空,眼中有目标,手中有分寸,脚下有土地。要知道,有一种爱叫做放手,我们应该高度相信学生,一切相信学生,全面的依靠学生,学生才能产生思维的火花,才能与我们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啊。
三、修炼一腔宽容怀
谢云在《幸福教师的五项三修炼》里写到:我们教师应该修炼一腔宽容怀。是的,我们教师应该善待学生们的错误,犯错是学生的权利,华应龙的融错教学说认为有价值的错误,我们更应该为其鼓掌,为他的不盲从,为他的创新。对待错误,关键是看我们的态度,是断不能容忍?还是换个角度看待问题?我们新时期的教师应该是智慧型教师,智慧教师智慧教学,而不应该把错误一棍子打死。聪明教师会把错误转化成资源,为我所用,正如垃圾是放错地方的宝藏一样,让我们为错误欢欣鼓掌,希望我们在错误中成长。
四、静待花开
林清玄:空心看世界
当我看到水田边一片纯白的花,形似百合, 却开得比百合花更繁盛,姿态非常优美, 我当场就被那雄浑的美震慑了。「这是什么花?」我拉着田边的农夫问说。「这是空心菜花呀!」老农夫说。 原来空心菜可以开出这么美丽明亮的花, 真是做梦也想不到。我问农夫说: 「可是我也种过空心菜,怎么没有开过花呢?」 他说:「一般人种空心菜,都是还没有开花就摘来吃,怎么会 看到开花呢?我这些是为了做种,才留到开花
呀!」 我仔细看水田中的空心菜花,花形很像百合, 美丽也不输给百合,并且有一种非常好闻的香气, 由于花是空心的,茎也是空心的, 在风中格外的柔软摇曳,再加上叶於是那么绿, 如果拿来作为瓶花,也不会输给其他的名花吧! 可惜,空心菜是菜,总是等不到开花就被摘折, 一般人总难以知道它开花是那么美。 纵使有一些作种的空心菜能熬到开花, 人们也难以改变观点来看待它。 我们只有完全破除对空心菜的概念, 才能真正看见空心菜花的美,那我们对待学生呢?是否耐心地等待过学生的成长?学生的成长是需要时间的支持的,犹如花开有早有晚。我们教师应该充满耐心,静静等待。
五、认真吸纳,薄积喷发
故事:
山上庙里有尊雕刻精美的佛像,前来拜佛的人络绎不绝。铺在山路上的石阶开始抱怨:“大家同是石头,凭什么我被人蹬来踩去,你却被人供在殿堂?” 佛像笑了笑:“当年,您只挨六刀,做了一方石阶,而我经历了千刀万凿之后,才有了现在的形状!”
今天的坎坷,是为了塑造我们自己的未来。当今社会功力当下,我们应该不为外界所迷惑,静下心好好吸纳,薄积喷发。 六、善待学生 故事 相由心生
有一天,苏东坡到佛印禅师处与佛印禅师聊天,两人均盘腿而坐,聊到 高兴时,苏东坡问佛印禅师:“你看我现在像什么?” 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尊佛。” 苏东坡笑着对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堆牛屎”。佛印禅师笑笑,没有说什么。 苏东坡回家后和苏小妹谈起了这件事。他妹妹说:“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是佛一样的境界,所以看你象一尊佛。而你的心态象一堆牛屎一样,看禅师当然也就象一堆牛屎了”。
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长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
教育何尝不是这样呢?你厌烦学生,首先你就是一个令学生讨厌的教师;你看学生是魔鬼,首先你就是魔鬼;你看学生是天使,你本来就是天使。善待学生,
欣赏学生,学生会给你一个灿烂的春天。
七、多读书
读书是在与智者对话,是在用别人的思想武装自己,我们只有多读书,才能有理论来支撑我们的课改,我们才能在课改的浪潮中站稳脚步,才能讲课该进行到底。
八、努力成长
“楚兰生于森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德立言不因贫穷而变节”。一个教师可以一辈子不成功,但绝对不可以不成长。是花,就要开放,不为世人的欣赏,只为心中的芬芳。长期的实践经验告诉我:教师成长的最佳目标,不是符合什么要求,而是做最好的自己。
于是我把成长看做是自己生命存在的状态,所以,我慢慢学会了包容,学会了欣赏,学会了坚持与等待。我知道教育是我最喜欢的职业,它已经深入我心,与我血脉相连,不可分割。而且这片土地上到处都是我渴望的风景,而我却是欣赏这美景的一个懵懂孩童,所以我迫切的需要成长。我坚信吴非老师的那句话:“生命中最珍爱的事,总是甘之如饴。”所以我誓把自己开成花,永远走在春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