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看“虎妈猫爸”论教育学反思
看“虎妈猫爸”论教育学反思
《虎妈猫爸》火爆影评,虎妈猫爸的教育方式引起新一轮的舆论热潮。每个家长都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每个家长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都有个人的“教育学”。教育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人的发展,是人的本质特性的发展。对人性的正确认识是实现人性化的教育或人道教育的前提。
“虎妈”认为,孩子们从本性来讲,绝不会爱好努力。因此,一开始就不给他们选择“不努力”的机会,便显得至关重要。由此可以看出,“虎妈”把人性看成是动物性,而动物性需要的是“驯服”。
“虎妈”的教育强调孩子的全面发展,突出智育为首。一方
面,她希望自己的孩子多才多艺,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她又认为,她所代表的家长都相信,完成学业总是第一位的。
相对说来,“猫爸”的教育方式相对温和。他们更注重走进孩子,更注重孩子能够快乐地成长。“快乐”、“健康”的童年是“猫爸”比较注重的点。时下,最流行的莫过于“好爸爸”回归家庭的呼吁。高端洗涤品牌“好爸爸kispa”洗衣液开展的好爸爸课室受到很多孩子父亲的青睐,他们提倡高质量的陪伴,提倡亲子户外活动。
在电视剧《虎妈猫爸》里,虎妈赵薇以及倩倩的奶奶都十分注重孩子在外活动时的卫生,还教育孩子不要乱摸会沾染细
菌等等。其实,在亲子户外活动中所产生的干涸污渍,如汗渍、草渍、泥渍、油渍、等,都是公认的难洗污渍。而小朋友的肌肤是最娇嫩的,大人皮肤或许可以抵挡一些洗涤产品带来的化学残留,但小朋友却未必可以。所以,好爸爸系列产品就将天然的原料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做到天然亲肤无刺激、轻松去顽渍。 不管是“虎妈”的严格教育,还是“猫爸”的宠溺陪伴,都要注意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教育。学习与户外活动相结合,更有利于孩子的德智体美劳发展,全面发展教育背后体现的价值不是为了满足家庭和个人功利的需要,而是为了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从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来看,一方面,现代社会要求人的全能发展以适应现代生产方式的智能性、变革性的
要求。另一方面,现代社会要求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来适应政治民主的要求。从现代人的发展要求来看,人是身心统一的整体。坚持全面发展是人的身心健康、和谐、自由发展的内在要求。
篇二:电视剧《虎妈猫爸》赏析
《虎妈猫爸》视角下新时代父母育儿观的塑造
80后父母,是当前新时代父母的主体。2015年中国共产党全会公报指出:“全面开放二胎政策”,使得人们把视角明显转向80后父母育儿观的问题上。电视剧《虎妈猫爸》中塑造了一对新时代父母的形象。从央视-索福瑞公布的数据来看:80后收看总数为2.28亿,90后总数1.74亿,00后总数为1.26亿,这说明更多年轻化的群体开始关注亲子教育的议题。
一、 中国式母亲的形象隐喻:母老虎
在亲子关系中,我们对于一个脾气暴躁、性格强硬的母亲通常称她为“母老虎”。即使父亲脾气火爆,也不会有人称他为“公老虎”。这是否在说,老虎是中国式的母亲象征?如果影视作品是生活的再现,那么电视剧《虎妈猫爸》仿佛在证明这一象征。
不言自明,把母亲比喻老虎,是企图表达她身上的杀伤力。老虎作为人类文化的图腾象征,这就隐喻了母亲具有“图腾”性:敬畏,可望不可即。这样的图腾性,将它放置在一个女性的身上,无论作为母亲还是妻子,她都会令身边人望而生畏。
先从名字看,《虎妈猫爸》中,母亲毕胜男从名字中就透示出一股浓烈的“虎味”,顺着这股味,你自然会联想到:这个女性是一个必然胜过男人的人物形象。
老虎式的母亲,在亲子关系上,其教养是控制、或吞噬性。“虎妈”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所有方面都胜人一等,尤其是当看到别人家孩子身上就某种优点,而自己孩子身上没有时,她的“虎性”便会被立刻激发。在夫妻关系上,其感情交流是压迫、扼杀性的。尤其在面临自己的配偶是一个十足的“猫爸”时,她会不自觉的表现出盛气凌人的气势。因此,对情感动物—人来说,母虎式的爱,是具有破坏性的,是一种剥夺、控制式的爱。这是因为,亲密关系讲究情感与温柔。但是“母虎“式的女性在职场可谓叱咤风云,由于职场讲究理性与力量,而“母虎“式女性的气场更适宜职场环境。
常听到人们提起“女强人”、“女汉子”的称呼,这不过是虎母的现代叫法。她们的形象大多被解读为“事业成功婚姻失败、或属于职场干练家庭失能”的典型人群。人们习惯把原因归结为她们无意识地习惯把“虎威”带进亲密关系中,
而脆弱的情感亲密关系势必面临由于强势而带来的危机。
二、中国式父亲的形象隐喻:猫
中国式父亲大致有两种形象:一种极其严厉,不苟言笑;另一种善做暖男,积极调节妻子与孩子间的关系。电视剧中“猫爸”罗素的形象属于后者。从剧情看出,对猫爸形象的描写其正面远大于负面。
猫的一般形象象征有慵懒、弱小,但关键时候也会表现出机智、敏捷的一面。该剧用“猫爸”对应“虎妈”,其含义自然指男处“弱势”。事实上,中国家庭开始越来越多的呈现出女强男弱,或者阴盛阳衰的现象。
“猫爸”作为父亲,展现的是温柔慈爱的一面。在剧中,女儿茜茜更愿意和对她“宽松教育”的“猫爸”在一起;作为老公,他对妻子表现出包容谦让。对更多中国男人来说,对“虎妈”谦让与包容的真实动机大多来自于他们觉得母亲为孩子牺牲了一切,很了不起;又或者他们懒得和女性一般见识;但是在职场上,“猫爸”却表现平平,没有十足的好胜心。
虽然猫爸们的教育理念、风格更适合孩子心理需求,但由于受“虎妈”的限制无权实施。从小生活在优越环境中的猫爸,没有经历过像“虎妈”一样通过自己努力而换得美好生活的经历,因而,在处理问题时显得幼稚。例如,“猫爸”罗素欺骗妻子替女儿写作业、让孩子写两种日记分别应付老师和“虎妈”等,都显示出“猫爸”在为人父和为人夫上的不成熟。
因而,在面对做“虎妈猫爸”式父母还是“猫妈狼爸”式父母的问题上,我的观点是:如果自己有水平,那么自己做虎妈。如果自己没水平,则做猫妈,请别人做虎师。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就像师徒一样。越是水平高,有眼光,负责任,严格把关的师傅越是能带出好徒弟,从这个意义来说,我赞成“虎妈”或者“狼爸”。但更多的人其实水平不足以当“虎妈狼爸”,水平不够不该强撑着做“虎妈狼爸”式父母。否则,越努力越糟糕。当务之急是给孩子找虎师,自己当猫妈,争取与孩子做交心的朋友,给孩子营造充满爱意的成长环境即可。
三、新旧教育观之间的较量
毕大千—毕姥爷的出现让剧中出现了新的争论点。毕大千作为“虎妈”毕胜男的父亲,有四十多年丰厚的教学经验。毕大千的教学方式以严格为主,有逼迫式教学的特点。他希望女儿毕胜男能够强人一等,他也的确按这个理想,培育出
了至少在成绩、职场能力方面胜过男人的女儿——毕胜男。只是毕大千没有意识到,这种成功是以牺牲女儿真实自我为代价的。毕胜男缺少快乐的童年,少有女性的柔美,甚至在“爱别人”的能力上也显不足。
毕胜男和女儿茜茜之间的亲子关系,再现了父亲毕大千和她之间控制被控制关系。只不过她女儿茜茜成为了她过去的她,她成为了她过去的父亲。剧中对毕大千的教学方式持否定态度,认为茜茜的儿童抑郁症,毕胜男的强迫个性都归咎于这种压迫式的教育方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毕胜男正是在父亲的压迫下,才能考到北京、留在大公司工作、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剧中与毕大千相呼应的形象—赵佳乐老师。年轻的小赵老师刚刚大学毕业,教学经验尚且不足。但小赵老师采取的是“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主张还孩子一个快乐美好的童年。小赵老师的教学方式很受孩子们的追捧,但是也遭到家长的质疑:在这样一个以成绩论升学的时代,快乐式教学法能让孩子们在升学考试中也一样快乐吗?
新型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尊重孩子、学会放手、关注情感发展、快乐的成长等。但是一旦把握不好“度”往往会导致逆反的效果。例如,尊重孩子是要求家长与孩子之间达到一种平等的关系,但过度尊重又会导致溺爱的出现,孩子容易不受管教。或者,你本想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可是你现在为他选择的快乐,不代表以后他会因为你为他做的选择而让他的人生感到快乐,甚至他可能会埋怨你对他的“宽松教育”。
总结
在中国,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和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真的是一个不可调节的矛盾吗?“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在许多父母口中传来传去,变成了简单的字面意思,并且在一些父母的行为上变成了一种病态的角逐。所谓的“起跑线”不应该单指一个家庭的资金实力和区区成绩排名。父母的目标不应该是创造一个“天才”,而是应该提供一个充满安全感和温暖的养育环境,使你的孩子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让孩子将来步入社会,能对自己的人生有个选择的权利。
教育的目的在于启迪,无论是“虎妈猫爸”式教育,还是“猫妈狼爸”式教育都应该选择适合孩子的同样也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
篇三:教育日志——虎妈猫爸观后感
最近我一直在追一部聚焦中国儿童教育的电视剧——《虎妈猫爸》,起初是看热闹,看偶像,但越看越是让人深思,剧中出现的虎妈的“生存教育”猫爸的“快乐教育”、白天鹅美式教育专家的“心灵教育”、狐狸奶奶的“公主教育”、狮子姥爷的“棍棒教育”,以及狼爸的“狼性教育”,让我感受到了“东西方教育理念”的直接碰撞。
电视剧还没看完,但是其中的很多桥段让我感触良多,身边不少朋友都站在“猫爸”一边,认为应当支持快乐教育理念,可是想想可怕的现实,大家又都举棋不定了。还有一些朋友表示,自己完全能理解剧中“虎妈”的做法,但这又与人类崇尚自由的天性相违背。每个人的教育方法其实都是对的,出发点也都是好的,但是都有些过。其中让我感触最多得就是孩子的“狮子姥爷”,姥爷是一为从教40多年的资深教师,崇尚“棍棒教育”其严厉程度,你有你想象不到的,没有他做不到的。在他带的学生里,有20多位考入清华北大,但是在20周年的同学聚会时,没有一位学生愿意请这位当年亲手把自己送进名牌大学的老师,可想而知这位老教师内心该有多么悲伤,同样身为教师的我更能体会他的痛心,这样的老师不被自己的学生认可,他是成功还是失败?这样的学生是不是忘恩负义?他们的事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警示,我们不能一味的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性格的培养和习惯的形成。这远比才艺、知识等要重要的多。一个良好的、积极的、乐观的性格,会给孩子带来光明的前途。一个良好的习惯,会给孩子的未来做好铺垫。
这位姥爷还让我见识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它叫做《必胜诀》,
起初是姥爷为帮助激励儿时虎妈的学习总结的,后来变成了家长传颂的至理名言。“必胜诀——黎明即起,鸡叫之前。语文英语,大声诵念。还没睁眼,已念多遍。数理公式,牢记心间。公式难背写手背,有事没事抬手记。上课争坐第一排,课上讲评要听细。多跟好生谈理想,不与差生闲扯蛋。单词多了别心烦,分片分组来攻占。名人名言多摘抄,作文分数低不了。开门见山扣紧题,直接了当最简单。考前错题编辑好,心里有数不慌乱。答题不会越过去,先易后难树信心。实在不会就填B,概率保你分不低。交卷之前查三遍,铃响收卷再落笔。不能偷懒与侥幸,光明就在黑暗里。胜男胜男莫放弃,全力以赴争第一!”虽说这在剧中是个桥段,只出现了一次,但是却有很多精辟的地方,比如“名人名言多摘抄,作文分数低不了”,这不就是我们要求学生阅读的目的吗?我特意反复倒带播放,记下了完整版的《必胜诀》我准备让我的学生记下,或许有一天他们就能真正发现其中的精妙之处对他们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