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马克思传记读后感
马克思传记读后感
花了一些时间读完了马克思传记,读完以后产生了一些自己的感受,有一些自己的体会,对马克思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马克思这一伟人有了更多的认识,一直以来,马克思作为共产主义的先驱者和缔造者为全世界人民所敬仰和崇拜,尤其整个19 世纪是在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在中国他的知名度绝对不亚于毛泽东,他的伟大,归咎其理,莫过于其思想的伟大。对于这样的一代世界的伟人,我们是有必要去了解的,去学习的,学习他的思想,学习他的人生态度,看伟人的人生,从伟人的人生映射到自己的人生,给自己的生活一些慰藉,从伟人的人生给自己一些生活的启发,使自己的生活更加的充实。领悟伟人的人生,或许能得到一些自己生活的指引。
纵观马克思的成长,教育对他的影响尤为的重要。任何时候教育都是对人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从开始他的父亲及朋友局佩尔牧师在宗教方面对他的影响,起理想主义的态度,反映到后期形成的共产主义理论,而后在大学里面对文学诗歌极度的狂热,奠定了他对爱情的态度,其实浪漫主义和理性主义本为矛盾的融合体,在爱情中马克思好歹也是把这两者很好的同一了,最后趋于理性,于是,他得到了他心爱的人。这一点,他必须感谢他的父亲和爱人对他的不断鞭策。说道这里我还想说说教育,说说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应该要重视对一个人的教育,关于教育一定是不能马虎的,说到这里就
想说说我们中国的教育,事实上中国的教育确实是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去接受教育,教育不仅仅是在学校里的教育,教育应该还包括社会,家庭各方面的教育,并不是单一的学校的教育,在这里面我觉得首当其要的家庭的教育,马克思的父亲对他的教育就是家庭的教育,从后面马克思的思想的产生也可以看出马克思父亲对他的教育显得尤为的重要,这也就是家庭教育的影响,这个就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会对一个人产生很大的影响,说大一点教育会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关于这一点在马克思的人生中也是有所体现的。说到教育,就会很容易联系到学习,教育总是和学习联系在一起的,任何一个人都是需要不断的学习的,即便是马克思也是如此,马克思也是需要学习的,也是在学习中不断的进步,一步一步的有了自己的思想,要通过学习才能有一些自己的成熟的思想,思想的形成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思想的建立并不是凭空就能产生的。这是需要不断的学习,马克思也正是这样一个热爱学习的人,不断的学习,通过学习来充实自己,使自己变得更加的强大。教育学习是我们人生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说完了教育,学习,还想说一下关于马克思的爱情。卡尔·马克思出生于摩塞尔河畔特利尔的一个普通市民家庭,出生贵族的燕妮·冯·威斯特伦的家离马克思的家只有几分钟的路程。1836年晚夏,在波恩大学攻读法律的一年级学生马克思,回特利尔向自己热恋的姑娘求婚,燕妮就和18岁的马克思约定了终身。按照
当时的习俗来说,这是前所未有的。贵族出生、年华似锦的燕妮,被公认为是特利尔最美丽的姑娘和“舞会皇后”,许多英俊贵族青年为之倾倒,求婚者不乏其人,毫无疑问,可以缔结一门荣华富贵的婚姻。但是她却蔑视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的一切传统观念,瞒着父母把自己许配给一个市民阶级的子弟,她完全不能预计和马克思共同生活的前途如何。马克思认为暂时还不能在身为枢密顾问官的燕妮的父亲面前正式向燕妮求婚,因此他向自己的父亲吐露秘密。他相信,他父亲会在燕妮的双亲面前为一次成功的求亲作好各种准备。1841年4月15日,马克思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燕妮和马克思在多年分离之后,本来打算立即结婚的。但光有一篇博士论文并不能作为维持生计的基础,因而他们又继续互相等待。从1842年4月开始,马克思开始为《莱茵报》撰稿,1842年10月,《莱茵报》的股东们委任马克思为编辑,1843年马克思到克罗茨纳赫与燕妮举行了婚礼。从他们私自约定终身到结合,燕妮等待了漫长的七个年头。在这七年中,她除了曾与未婚夫马克思有过少数的几次相聚之外,就只能从远处用自己的思念和书信陪伴他了。她在给马克思的一封信中写道:“你的形象在我面前是多么光辉灿烂,多么威武堂皇啊!我从内心里多么渴望着你能常在我的身旁。我的心啊,是如何满怀喜悦的欢欣为你跳动,我的心啊,是何等焦虑地在你走过的道路上跟随着你。??处处有我在陪伴着你,走在你的前头,也跟在你的后面。但愿我能把你要走的道路填平,扫清阻挡你前进的一切障碍。”同时,她还不
得不同她的几个贵族亲戚进行十分折磨人的斗争。婚礼举行后,马克思和燕妮随即动身作了一次短途的新婚旅行。1843年10月底,马克思和燕妮一起来到巴黎,同卢格筹办并出版《德法年鉴》杂志。至此,他俩拉开了充满困苦和自我牺牲的生活序幕。马克思与燕妮的黄昏之恋更加强烈。1880年,燕妮可能患了肝癌,她以惊人的克制能力,忍受着极大的疼痛。在这胆战心惊的岁月,马克思照料妻子,不离左右的为了要让她快活些。1881年秋天,由于焦急和失眠,体力消耗过度,马克思也病了。他患的是肺炎,有生命危险,但他仍然忘不了燕妮。他们的小女儿在谈到双亲暮年生活的时候说“我永远也忘不了那天早晨的情景。他觉得自己好多了,已经走得动,能到母亲房间里去了。他们在一起又都成了年轻人,好似一对正在开始共同生活的热恋着的青年男女,而不象一个病魔缠身的老翁和一个弥留的老妇,不象是即将永别的人。”1881年12月2日,燕妮长眠不醒了。这是马克思从未经受过的最大打击。燕妮逝世那天,恩格斯说:“摩尔也死了。”在以后的几个月里,他接受医生的劝告,到气候温和的地方去休养。可是不论到哪儿都忘不了燕妮,止不住悲痛。他写信给最知己朋友说:“顺便提一句,你知道,很少有人比我更反对伤感的了。但是如果不承认我时刻在怀念我的妻子——她同我的一生中最美好的一切是分不开的——,那就是我在骗人。”他的这些话是多么令人感动啊!马克思的爱情就是这样,其中也是充满了浪漫,这是马克思的爱情,爱情正是这样,需要的就是不放弃不抛弃,爱情
需要的是至始至终的不离不弃。马克思和燕妮是因为爱而在一起,他们抛开了身份抛开了世俗的眼光,而是义无反顾的在一起了,在一起了而就永远的在一起了,这是多么令人羡慕的感情,马克思和燕妮可以抛开一切,而现在的社会好像一不是这个样子了,现在的爱情会受到许多东西的限制,名利金钱这些都是对现在爱情的舒服,对现在爱情的制约,而从马克思的爱情中来看,爱情还是应该要纯粹一些,抛开那些所谓的束缚抛开那些所谓的制约,在爱情面前在我个人看来都是一些不需要的东西。马克思对燕妮的感情是真挚的,他们的感情是令人所羡慕的。
最后再来说说我在马克思身上读到的一种品质,一种对于梦想的坚持。每个人都会有梦想,可是又会有多少人去坚持的实现自己的梦想?能够坚持的去实现自己的梦想那是幸福的,马克思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想要的东西,他过着一种流离的生活,远离自己的家乡,过着到处漂泊的生活,但是我觉得这是值得的,这样在我看来是幸福的,这是一种人生的追求,一辈子为了自己的梦想而不断的努力着,那可是一种幸福。这是一种坚持,一种充实的人生,而不是像在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人都有梦想,可是我们并没有去坚持努力的实现自己的梦想,我自己也没有做到这一点。常常是把梦想放在嘴边上,可是都没有真正的去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及时努力奋斗了,也很容易被一些困难而击退,所以这一点是值得我去反思的,我们不应该仅仅是一个有梦想的人,我们还应该是一个努力实现自己梦想的人,
篇二:马克思传记读后感【原创】
马克思传记读后感【原创】
马克思,一个让全世界都记住的名字。他是共产主主义学说的创立者,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他从中学时代起,就在心中播下了崇高理想的种子,他刻苦学习社会和自然各门学科,并立志成为一个思想深刻,学识渊博的人。大学毕业后他于投身于革命活动,和恩格斯一起共同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并领导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他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对一个世纪以来的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阅读《马克思传记》,追寻这位导师的伟大足迹,自己就好像正在与一位伟大的灵魂对话,整个人都被深深地震撼和吸引了。每次阅读《马克思传记》,我的全身都充满了无可比拟的热量。
在里面,我看到了一个伟大导师成长的过程。他投身于革命实战,他摒弃了鲁格的“空想主义”,为了贫民,他呼出了“向大地宣战的口号”,他没有给他的老母亲带来幻想的葡萄园,为了磨平他战斗的笔尖,他让她心爱的燕妮等了他八年。他在为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谋幸福,他用他崭新的世界观,走到人类行走的前头。他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工作的忘我投入,对友谊的真爱,对家人亲情的眷恋,这些无不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
这位伟大的革命导师,一生从事科学研究,并积极为无产阶级社会实践不断奋斗,他提出了用历史唯物主义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观这套十分全面系统科学的方法去看待事物。他的伟大再与他不是为自己谋利益,而是为整个人类的事业孜孜不倦的工作,他为人类的事业
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他投入人类事业中,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我们的人生价值又是什么呢?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在整个世界都变得浮躁时,人们太容易迷失前进的方向。我们更需要是一方心灵的净土,沉静下来,找到自己真正的目标。作为当代有志青年,我们必须把实现人生价值观 与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
从马克思身上,我们还能学到什么呢?就是他的工作态度和方法,我们可以将马克思称为天才,但我们知道那是勤奋。在动荡不安的日子里,他日夜的拼命工作,直到身体实在受不了时才稍事休息。等到稍微恢复了,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他整日整日的坐在图书馆里,广泛的涉猎积累大量的资料素材。以致《资本论》的已出版就轰动了整个世界。当我们每次抱怨没有成功眷顾时,不妨静下心想想,只因我们付出的太少太少。这个时代并不缺乏天才,而是缺乏勤奋的人。
马克思是一位科学家,也是一位社会科学战士。一直以来,马克思作为共产主义的先驱者和缔造者为全世界人民所敬仰和崇拜。他的伟大,归咎其理,是和他废寝忘食的研究革命理论和积极投身革命实践是密不可分的。他把科学与社会实践两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得理论能够指引人们的行动。他认为,无论从事哪种科学研究,都不应该为这种研究可能得出的结果而烦心,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一定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而不是长年累月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做井底之蛙。正是有了马克思的亲身实践,才使得理论更加的正确,认识更
加的深入,从而更好的指导了无产阶级工人的斗争。
然而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是一味的去学习理论吗,反而忽略了学以致用。我们很快面临工作就业,而用人单位最注重的是我们的实际工作的能力,我们需要学习马克思理论指导实践的做法,不断地实践来丰富和沉淀。
人们都说,职业中的马克思是执着的、偏着的、尖锐的,这点是毫无疑问的。而这也正是他的伟大之处,他的伟大在于他不断的否定,不断吸收,不断改进,不断创造,在创造中产生价值。
从马克思的身上我学到的有太多太多,我们还应该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人生,用正确的方法来解决我们遇到的问题,不断努力,不断奋斗,终有一天会达到成功的彼岸。
纪念马克思,就要学习马克思。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认真学习他的著作,学习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从他生平业绩和伟大品格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这些年来,中国人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善,这些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旺盛的活力,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胜利。
我们要坚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断根据变化了的世纪,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牛顿说,我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如果站在马克思这位人类伟大导师的肩膀上,我们势必会站的更高,走的更远。
篇三:读《马克思传记》有感
读《马克思传记》有感
读了《马克思传记》这本书,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想了很多很多。《马克思传记》叙述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卡尔?马克思传奇的一生。1818年5月5日,马克思在出生了。马克思从小酷爱知识,从不追求分数和奖励。在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受资本家剥削,面对社会现状,马克思深感同情,为解放所有受压迫的无产阶级者,他树立了解放全人类无产阶级的理想和抱负,孜孜不倦地忘我读书。他通过深入工人阶级了解工人疾苦,以深厚的文学功底,写出了厚厚的《资本论》。《资本论》剖析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揭示了资本家发家致富的来源于相对或绝对延长工人劳动时间从而榨取工人剩余劳动力,这就是闻名全世界的利润率和剩余价值论。马克思以他毕生精力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为世界革命指明方向。
事业的成功总是以付出作为代价,中年时期的马克思为了事业,他曾几次四处飘泊,几乎沦为乞丐。尽管历尽艰辛,受尽凄苦,但马克思克服贫穷和困苦,已惊人的毅力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完成了《资本论》。 读着读着,当读到马克思的学生时代这一部分,说实话,里面的很多内容我都没有看懂,可见我是一个多么浅薄的人。对于哲学,我知道的少得可怜。唯一一次接触有关哲学的书籍,就是大一是同学推荐我看的《苏菲的世界》,但很可惜,我看了差不多三分之一就放弃了。读这本书的感觉就像在走迷宫,不停地绕啊绕却怎么也绕不出来似的,这滋味并不好受。
以前对马克思的了解除了一些基本的文化常识,可以说是零。从小学到大学,所有老师都赞扬、崇拜马克思,都用“伟人”一词来形容他。说他思想多么先进,见解多么独到,为整个社会人类进步做出了多大的贡献。但是很少有老师对我们说一些马克思的生活琐事,好像他是一个圣人,高高在上。
麦克莱伦笔下的马克思不仅降低为凡人,而且也降低为凡夫俗子。作者从思想、生活和性情等多个不同角度给人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生动且有血有肉的马克思形象。马克思既是伟人,更是一个平凡的人,凡是平凡人所具有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他都具备。
书中描写马克思孩童时代的情况就很少。她的姐妹们说马克思早先的时候是“令姐妹们害怕的暴君。他全力地奔跑着把她们当作他的马从特里尔的马库斯上坡上‘驱赶’下来,更坏的是,他坚持让姐妹们吃他用肮脏的生面团做成的而用更肮脏的手拿着的‘蛋糕’。她们毫无怨言地忍受着‘驱赶’、‘吃蛋糕’,因为卡尔将会讲故事来酬劳她们的顺从”。看到这里,我就觉得好好笑。原来马克思小时候这么顽皮,甚至还有点邪恶,让姐们对他又爱又恨。但不可否认,他也的确很聪明,知道如何让投其所好。要明白,让他人顺从自己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从这段话中,我也猜出马克思小时候一定读过很多书。因为肚子里有东西,才讲得出很多生动有趣的故事。调皮、聪明、爱读书,我想马克思小时候的性格应该就是如此的吧!
等马克思上了中学,他的性格更是让很多人爱恨交织。爱他是因为他可以随时开始男孩子式的玩闹,怕他是因为它能够毫不费力地写讽刺诗文嘲笑他的对手。他曾轻蔑地谈到:“有一些农村来的笨人,他们准备投考教会学校,大多数人领取助学金。”这一句话让我想起来上次在校内上看到某一位徐汇区同学的状态签名:“双休日过得真快,又要去松江那破地方见那些乡下人了。”我想无论哪一个人看到,心里都会不舒服的吧!所以马克思在学校期间没有交到长久的朋友,这也怨不得别人吧。马克思在离开学校前的一个行为让我很有共鸣。他因为讨厌当时的副校长,所以在向所有老师辞别是唯独没有理睬那个校长。其实作为学生,我们都有类似的经历。因为不喜欢某个老师,所以他布置的作业老师马马虎虎地完成,上课也不会像其他课那样认真听讲,教师节也不会写张贺卡送给他。也许这种行为看起来很幼稚,但这的确就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抗议。
马克思也有很多缺点。他只要一旦有了钱,便生活“奢逸”。他不善于理财,对生活安排的没有条理,房间里十分杂乱、肮脏,充满烟草味。年轻时的马克思酗酒,好打斗,曾被学校关禁闭。而其中,挥霍是他最大的毛病。他的母亲一直劝他适度地消费酒、咖啡和胡椒粉。“我们可敬的儿子不顾一切协不顾一切惯例,一年花了七百塔勒,好像我们是阔佬,可是,就算是最富有的人花的钱也不超过五百。”他的父亲如此埋怨道。事实上,有关马克思大学生后的最后一份资料宣称他曾几次求债,并表明他在学校的五年中至少改了十次地址。而他后半生的经济来源,也大都来自于恩格斯的帮助。我也不明白他是
如何养成爱花钱的习惯的,甚至不考虑家中的经济条件。或许是因为参加了俱乐部,又或许是因为压力太大。但有一点很肯定,马克思从来不曾想过如何节约一点生活开支。
马克思与他父亲之间的关系算是比较糟糕的吧。除了经济方面的原因,思想方面也是有很大差异的。马克思曾把一些诗歌献给他的父亲,但都不怎么附和父亲的口味。老马克思甚至鼓励儿子努力写一首渗透德意志精神的颂诗。但马克思的榜样是海涅,歌德和席勒。他的诗歌包括了德国浪漫主义的,除政治上反进步和名族主义之外所有的著名主题。老马克思也曾激烈地批评儿子“在昏暗的油灯下胡思乱想,蓬头乱发,虽不在啤酒中消磨放任,却穿着学者的睡衣放荡不羁;离群索居、不拘礼节甚至对父亲也不尊重。与外界交往的艺术仅限于一间肮脏的房间,在那里,也许在异常混乱的情况下,燕妮的情书和父亲的可能是噙着眼泪写的、善意的告诫......难道在这么一个荒唐的、漫无目的的知识作坊里,你和你所爱的人神志清爽的果实能成熟吗?”可见他对马克思是失望透顶了。尽管马克思与父亲意见并不合,而且玩世不恭,但马克思并没有与家庭断绝往来,也并没有因此而讨厌父亲,而是一直保持着对父亲的热爱。爱琳娜道:“他从来都是不知疲倦的谈论他,他一直带着他父亲一张上了年纪的照片,从来不把照片给别人看,他说是因为它已经很不像原来的样子了。”其实就像我们和父亲的关系一样,我们所选择的兴趣、职业、朋友也许不符合父母的要求,从而产生了误解和矛盾,但是,在各自的心里都还是深深爱着对方的。只是各自的方式不同了。
谁也不能否认马克思是一个伟人,但谁也不能否认他只是一个凡夫俗子。1841年4月15日,马克思被耶拿大学在缺席的情况下授予博士学位。对此,作者甚至认为,耶拿大学比柏林大学级别低,比较容易拿到学位,加之那里又有熟人,所以拿到学位,并不费多大劲。这不就是我们所说的耍小聪明的伎俩吗?我们不能太注重“伟人”这个光环而忽视了人性最真实的一面。世上无完人,有瑕疵才会显得真实,才会让人有兴趣去深入了解。
当然,马克思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正如他所说的:“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压倒我们,因为这是为大家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有限、自私而是乐趣,我们的幸福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骨灰,高尚的人将洒下热泪。”这段伟大的名言将激励我们脚踏实地地去学习、工作,向目标不懈奋斗,做一名对社会、国家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