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苹果酸的分离与分析1500字

苹果酸的分离与分析1500字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2-07 09:48:48 | 移动端:苹果酸的分离与分析1500字

篇一:色谱法___分离分析技术论文

《分离分析技术》课程论文 色谱分离技术及其应用

学 院化学化工学院 专 业 应用化学年 级 2010级 姓 名殷小颖 指导教师 甘甜职称讲师

成绩及评语

2013 年 12 月 15 日

色谱分离技术及其应用

姓名:殷小颖 学号:20105052033

化学化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

指导老师:甘甜职称:讲师

摘要:色谱法(chromatography)是用于分离多组分有机混合物的一种高效分离技术,色谱分析技术已成为药物分析学科领域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海洋真菌及其代谢产物中的某种化学成分是天然药物和天然食品添加剂的重要来源。由于某些有效的成分往往含量较低,并与许多其他化学成分并存,其提取分离是一项繁琐而艰巨的工作。色谱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于各类有机物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与鉴工作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字:色谱法;分离鉴定;药物提取

Chromatographic separation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Abstract:Chromatography is a highly efficient separation technology which is used to isolate multi-component organic mixture. Chromatography technology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fundamental research tools and methods in drug analysis area. It has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s.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marine fungus and their metabolites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some natural medicine and natural food additives. Because of the low contents of some active ingredients and co-existence with many other chemical elements, their extraction and isolation is a tedious and difficult task.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chromatographic technique is playing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separation, purific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various organic chemical components.

Keywords:Chromatography;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drug extraction

1.色谱法概况

色谱法(chromatography)又称色层法、层析法,是用于分离多组分有机混合物的一种高效分离技术。1906年,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tsvet, 1872-1919)首创了这种分离技术,他把植物叶绿体色素的石油醚浸渍液倒入一根装有碳酸钙吸附剂的细直玻璃柱中,再加入纯石油醚,任其自由流下,原混合物开始被分离成不同颜色的谱带(即植物色素的分离),且以不同速度过柱子,然后按谱带颜

色对混合物进行鉴定分析。当时,茨维特把这种分离结果称为色谱图,把这种分离方法命名为色谱法。七十多年来,色谱理论逐步建立和发展,色谱分离技术已逐步实现仪器化、自动化、高速化,并从分离手段发展到分析手段,色谱方法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色谱分离的对象早已不限于有色物质,但“色谱法”这一名称一直被沿用。

[1]

图1-1色谱分析的一般原理示意图

2.色谱法原理

色谱法是基于混合物各个组分在两相(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不均匀分配进行分离的一种方法。不均匀分配的先决条件,是各个组分对两相亲和力的不同和向两相不均匀分配的可能性。由于混合物中各组分对两相的亲和力有差异,它们穿过固定相的流动速度(或在固定相中的滞留时间)就不同,从而得到分离。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可用图1-1来描述。图中,SP和MP分别表示毛细管色谱中的固定相和流动相;S1和S2是待分离的两种组分物质,被分离混合物组分S1对流动相具有较高的亲和力,而组分S2更亲固定相;S1和S2代表两组分按箭头所指方向随流动相流过管子一定时间后所到达的区域位置。图1-3用圆球形物质和浸入固定相SP和流动相MP中的程度,表示混合物组分在两相之间分配的差异。由于热运动的缘故,被分离物质中的分子具有连续进入两相中的趋势。然而,它们在固定相中的平均滞留时间(即在该动力学过程中使物质得以分离的时间)有不同,物质S1的分子主要处于流动相中,它们被流动相带走的量按计算比平均数多,而S2在固定相中的平均滞留时间比S1长。一定时间后,S1的色谱带就会展现在S2的色谱带之前。因此,用色谱法就会实现S1和S2的组分分离。

3.色谱法分类

根据其分离原理,有吸附色谱、分配色谱、离子交换色谱等方法。

吸附色谱是利用吸附剂对被分离物质的吸附能力不同,用溶剂或气体洗脱,以使组分分离。常用的吸附剂有氧化铝、硅胶、聚酰胺等有吸附活性的物质。分配色谱是利用溶液中被分离物质在两相中分配系数不同,以使组分分离。其中一相为液体,涂布或使之键合在固体载体上,称固定相;另一相为液体或气体,称流动相。常用的载体有硅胶、硅藻土、硅镁型吸附剂与纤维素粉等。离子交换色谱是利用被分离物质在离子交换树脂上的离子交换势不同而使组分分离。常用的有不同强度的阳、阴离子交换树脂,流动相一般为水或含有机溶剂的缓冲液。

4.色谱法应用

色谱技术在研究天然有机化合物中有着广泛应用。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中的某种化学成分是天然药物和天然食品添加剂的重要来源。如:黄酮类化合物的来源主要有天然提取和人工合成两种。其中天然提取的药物因副作用小而引起了人们更大的研究兴趣。随着植物源化合物的研究,色谱技术日益成为天然产物中生物活性成分分离纯化及分析的主要手段,由于有些有用的成分往往含量较低,并与许多其他化学成分并存,其提取分离是一项非常繁琐而艰巨的工作。无论是天然药用植物或动物,在我国有着种类多、分布广的优势。对它们的组分结构与生理活性关系的研究以及对天然物质的综合利用是当今极具潜力的研究课题,并要求对自然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向深入化、快速化、微量化方向发展,以获取安全无毒高效的天然有效成分服务于人类,色谱技术正符合这种要求,并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1)分离混合物 在天然物提取的有效部位中,往往含有结构相似、理化性质相近的几种成分的混合物用一般的化学方法很难分离,可用色谱分离方法将它们分离纯化。

(2)精制化合物 在提取、分离得到有效成分时,往往含有少量结构类似的杂质不易除去,也可利用柱色谱除去杂质得到纯品。

(3)鉴定化合物 在一定条件下,纯的有机化合物在薄层色谱或纸色谱中都有一定的比移值,在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中都有一定的保留时间。所以,利用色谱法可以鉴定化合物的纯度,或利用标准品的对照来初步确定两种性质相似

的化合物是否为同一物质。

色谱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于各类有机物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工作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如中药丹参的化学成分在20世纪30年代从中分离到3种脂溶性成分,分别称为丹参酮1、2、3,但后来经进一步研究,发现除丹参酮1为纯品外,2、3均为混合结晶,并通过各种色谱方法,迄今已发现15种单体化合物,其中有4种为我国首次发现[3][2]。高速逆流色谱 (high speed countercurrent chromatography, 简称HSCCC) 是一种快速、高效、连续的液-液色谱分离技术,在中药、生化、保健食品、天然产物化学、环境分析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是逆流色谱在食品功能成分分离纯化领域,对分离银杏、芦荟、红曲、甘草中的功能成分。高效液相色谱是植物化学研究中的一项常规分析技术,与这一高效分离技联用技术的发展导致一些重要分析技术/分析仪器,如LC/UV-DAD、LC-MS和最近LC-NMR技术相继出现。我们首次在国内报道用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迎春花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测定各化合物在其挥发油中的相对百分含量。目前随着色谱理论和电子学、光学、计算机等技术的综合应用,新的色谱技术也在不断出现和发展。此外,色谱技术在精细化工和高分子材料领域中的应用。

5.色谱分析与药物的提取

随着分离科学与技术的进步,色谱提取分离技术在天然产物提取分离中的应用日渐增加。而海洋药物是天然药物的重要来源,主要包括海洋动物药、海洋植物药和海洋矿物药。海洋天然产物的筛选目标主要是针对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病毒感染(HIV等)及其它疑难杂症。迄今人们已涉猎世界各大洋和海区的浅海、近海和岛礁附近的海洋生物达22门,1822属和3018种,近几十年来全世界已从海洋动、植物及微生物中分离得到15000多个新颖化合物。世界报道较多的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包括海绵、海鞘、软珊瑚、软体动物、苔藓虫、棘皮动物、海藻、微藻、细菌、真菌等,热带和温带海洋生物一直是研究的重点。

国外海洋药物研究的主要生物类型有:(1)海藻:如昆布、海人草、石花菜、[8][6][7][5][4]

篇二:苹果酸的制备

苹果酸的酶法制备

一、苹果酸的酶法制备

(一)苹果酸生产

1、苹果酸生产机理

L-苹果酸在生物体中普遍存在,它作为三羧酸循环的一员而参与细胞代谢。在一般生物中它只参与循环而不会大量积累,否则会造成代谢流的阻塞。要想积累苹果酸,必须要有补充4碳酸的途径。理论上讲,补充4碳酸的途径有两条:乙醛酸循环和丙酮酸羧化支路。

2、苹果酸生产用微生物

不同的苹果酸发酵工艺要采用不同的微生物。一步法发酵工艺采用的微生物有黄曲霉、米曲霉和寄生曲菌;两步法及混合发酵法采用的有华根霉、无根根霉、短乳杆霉、膜醭毕赤酵母等;酶法转化有短乳杆菌、大肠杆菌、产氨短杆菌和黄色短杆菌等。

3、苹果酸发酵工艺

L-苹果酸的发酵工艺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步发酵法、两步发酵法和酶法转化。一步发酵又称为直接发酵,它用糖类为原料,用霉菌直接发酵产生苹果酸。两步发酵法也是用糖类为原料,先由根霉发酵成富马酸(或富马酸-苹果酸混合物),再由酵母或细菌转化成苹果酸。酶法转化是用富马酸(盐)或马来酸为原料,用微生物酶(包括全细胞)转化成苹果酸。发酵方法利用了微生物酶的立体异构专一性,生产的都是L-苹果酸,是生物体内所存在和可以利用的构型。

(一)酶法转化工艺

酶法转化工艺相当于两步发酵工艺中的转换发酵。转换发酵是将第一步发酵生成的富马酸转化成苹果酸;而酶法转化是用富马酸盐(一般是化学合成的)为原料,利用微生物的富马酸酶转化成苹果酸(盐)。如果转化是以钙盐的形式进行的,则称为“转晶”,即富马酸钙晶体转化成苹果酸钙晶体。

延胡索酸酶

+H2O

延胡索酸(反丁烯二酸) 苹果酸(2-羟基丁二酸)

富马酸酶活力短乳杆菌和德氏乳杆菌较好。短乳杆菌在等体积的麦芽汁和肉汤加l0 g/LCaCO3的培养基,于pH 6和37℃培养3天,作为富马酸酶的来源。

上述用干细胞作为酶制剂的效果虽然很好,但从实际生产观点出发,如果不需要分离细菌细胞,而将底物直接加入短乳杆菌培养液中将是更为方便和经济适用的。

(二)固定化细胞转化工艺

富马酸向L-苹果酸的转化只牵涉一步酶催化反应,因此只要把富马酸酶提取出来,固定到载体上,就可以利用固相酶反应柱连续生产L-苹果酸。但实际上酶的提纯手续复杂,

酶的回收率低,成本高。

固定细胞法与固定酶法相比,具有下述优点:

A、不需要进行酶的抽提和纯化;

B、与酶提纯过程相比,细胞固定过程中酶活力的保存率较高;

C、酶的光学活性较高;

D、成本低

但是,固定化细胞的缺点是有副反应存在,特别是易于生成琥珀酸,这在产品中很难与苹果酸分离。幸运的是,细胞固定之后采用一些化学试剂处理可以排除上述副反应。

1、产氨短杆菌细胞固定与苹果酸生产

产氨短杆菌是用于固定化细胞生产L-苹果酸的最好菌种之一,下面以产氨短杆菌为例介绍固定化细胞生产方法。

产氨短杆菌培养基(%):

葡萄糖 2 富马酸0.5

玉米浆 1 尿素0.2

KH2PO4 0.2 MgSO4?7H2O 0.05

pH7.0

细胞在30℃,好氧培养20~24h后,用高速离心机收离菌体,再将细胞悬浮于生理盐水中,再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包埋,方法如下:

对于16mL悬浮液,加入丙烯酰胺3g,N,N`-甲叉丙烯酰胺0.16g,5%β-二甲基胺丙腈水溶液2mL及1%过硫酸钾水溶液2.0mL,于25℃静置10min。将形成的凝胶切成3mm大小的小块。

这种制备好的固定细胞直接使用会有副反应,产生琥珀酸,它在产品中很难与苹果酸分离。工业上,胆汁处理法最为适用。

将固定化产氨短杆菌凝胶块装到酶反应柱中进行连续操作的情况下,当lmo1/Ll的富马酸钠溶液(pH7.0)以0.25h-的稀释速率流过反应柱时,在37 ℃稳定状态下约有80%富马酸转化成了L-苹果酸。固定化细胞反应柱的富马酸酶稳定性与操作温度有关。采用37℃操作温度,反应柱的半衰期约为55天。

2、黄色短杆菌细胞固定与苹果酸生产

黄色短杆菌等富马酸酶活力较高。上述细菌细胞用卡拉胶固定效果更好。卡拉胶也称角叉菜胶,固定方法如下:

8g(湿重)黄色短杆菌细胞悬浮在8mL生理盐水(45℃)中,将1.5g卡拉胶溶在34mL生理盐水中,两者在约50℃混合,冷至约l0℃维持30min。为了增加凝胶强度,再将它浸在250mLl0.3mol/L的KCl溶液中,在10℃维持4 h。这样处理以后,用刀将形成的较坚硬凝胶切成3mm大小的小块。为了增加富马酸酶活力和抑制琥珀酸生成,固定后的凝胶块要用含0.3%胆汁和1mol/L富马酸钠的溶液,于37℃下静浸20h。

3、酵母细胞固定与苹果酸生产

(1)材料

活化的酵母细胞、0.05%的CaCl2溶液、海藻酸钠溶液。

(2)操作步骤

1)海藻酸钠溶液配制

取0.7g海藻酸钠,放入50ml小烧杯中,加入10ml水,用酒精灯加热,边加热边搅拌,将海藻酸钠调成糊状,直至完全融化,用蒸馏水定容至10ml。(注意:加热时要用小火,或者间断加热,反复几次,知道海藻酸钠溶化为止。)

2)海藻酸钠溶液与酵母细胞混合

将溶化好的海藻酸钠溶液冷却至室温,加入已活化的酵母细胞,进行充分搅拌,使其混合均匀,在转移至注射器中。

3)固定化酵母细胞

以恒定的速度缓慢的将注射器中的溶液滴加到配置好的CaCl2溶液中,观察液滴在CaCl2溶液中形成的凝胶珠的情形。将这些凝胶珠在CaCl2溶液中浸泡30min左右。

4)用固定化酵母细胞进行转化生产

将固定好的酵母细胞(凝胶珠)用蒸馏水冲洗2~3次。将转化底物配制成一定的溶液,移到三角瓶中,在加入固定好的酵母细胞,封口,转化24h。

(三)苹果酸的提取和精制

1、苹果酸的提取

通常也采用钙盐法进行提取。

2、苹果酸的精制

苹果酸的精制一般采用离子交换和活性炭联合处理法。

3、苹果酸结晶

对于含杂质很少的高纯度苹果酸溶液:只要茬低于70℃下减压浓缩,使浓度达到65~80%,再冷却到20℃,添加晶种,就能获得高纯度苹果酸结晶。

苹果酸晶体的干燥要求在真空条件下进行,温度控制在40~50℃。干燥后要立即包装,不能长期暴露在湿空气中,否则它易于吸潮而潮解,尤其是L-苹果酸更易潮解。

二、苹果酸的检测

(一)定性检验

1、三氯化钛法

在试管中加入约5mL待试溶液,滴入3滴15%TiCl3溶液,在几分钟内出现白色沉淀,表明有苹果酸存在。如果气温太低,可将试管握在手中温热,但不能在灯焰上加热,因为煮沸时柠檬酸溶液也有类似反应,生成白色沉淀。这种方法也可以定性草酸,因为草酸溶液在这种情况下显示典型的黄色。

这种方法苹果酸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5g/L。在有其他有机酸、无机酸或糖存在时,最

低检出浓度有所变化。

2、美国药典法

取样约5g,溶解于lmL lmol/L硫酸中,加lmL0.0003%的2-萘酚硫酸溶液,混匀。溶液具有蓝色荧光,透射光呈淡黄色。

3.纸层析法

取新华5号层析滤纸,裁成15×20cm。点样线距底边2cm,点样间距2cm,点样量2μL。 展开剂:正丁醇:85%甲酸:水=5:5:l。展开剂平衡3h,然后放入点好样的滤纸,按上行法展开,展开时间约需3h。

显色剂:0.2%溴甲酚绿喷雾,有机酸显黄色斑点。也可以用混合显色剂(0.2%溴甲酚绿:0.05%甲基红:0.5mol/1NaOH=l:1:0.15)喷雾显色,有机酸呈桔红色斑点,很明显。各种酸的Rf值见表3-1。

控制纸层析斑点圆正度的关键除了正确选择滤纸和展开剂外,还要控制展开剂的平衡时间。采用本方法时,平衡时间以3h为宜。时间过短斑点横向扩散,过长则纵向扩散,甚至拖尾。展开剂配制好后存放8~l0h以上已经出现分层现象,不再能使用。

(二)定量检验

1、酸碱滴定法

取约2g苹果酸,精密称定。在一只三角瓶中溶于40mL新沸过的冷水中,加入酚酞指示剂,用lmol/LNaOH滴定至开始出现粉红色(持续时间不低于30s)。lmL lmol/LNaOH溶液相当于67.04mg C4H6O5。

2、紫外分光光度法

试剂:(1)硫酸96%,分析纯,不含硝酸盐。

(2)2,7-萘二酚溶液:lg 2,7-萘二酚溶于l00mL96%硫酸中。

操作:取lmL样品溶液(苹果酸浓度控制在0.05~0.8mg/L)加入6mL试剂(1)中,加入0.1 mL试剂(2),在100℃下水浴加热15~20rain,冷至接近室温后,在385nm紫外光下比色测定。同时以空白水样同法处理,作仪器调零之用。

用纸层析定性后的样品,将显色斑点剪下,用lmL水洗脱,也可采用此法测定。 根据上述在385nm下测得的吸光度值,可以从标准曲线上查得苹果酸含量。

篇三:苹果酸

苹果酸

L-苹果酸广泛存在于生物体中,是生物体三羧酸循环的成员。苹果酸广泛应用于食品领域。因为苹果酸具有比柠檬酸柔和的酸味,滞留时间长和口味更好的优点,所以作为食品酸味剂更为理想。

许多微生物都能产生苹果酸,但能在培养液中积累苹果酸并适合于工业生产的,目前仅限于少数几种,大致有:用于一步发酵法的黄曲霉、米曲霉、寄生曲霉;用于两步发酵法的华根霉、无根根霉、短乳杆菌、膜睽毕赤酵母;用于酶转化法的短乳杆菌、大肠杆菌、产氨短杆菌、黄色短杆菌。

3.5.1 一步发酵法

以糖类为发酵原料,用霉菌直接发酵生产L-苹果酸的方法称为一步发酵法。

1) 菌种

一步发酵法采用黄曲霉A-114生产苹果酸。

2) 种子培养基组成(%)

C6H12O6 3,豆饼粉1, FeSO4 0.05,K2HPO4 0.02,NaCl 0.001,MgSO4 0.01,CaCO3 6(单独灭菌)。

3) 种子培养

将保存在麦芽汁琼脂斜面上的黄曲霉孢子用无菌水洗下并移接到装有100ml种子培养基的500m1三角瓶中,在33℃下静置培养2~4d,待长出大量孢子后,将其转入到种子罐扩大培养,接种量为5%。种子罐的培养基与三角瓶培养基的组成相同,只是另外添加0.4%(体积分数)泡敌。种子罐的装液量为70%,罐压0.1MPa,培养温度33~34℃,通风量0.15~0.3m3/m3.min,培养时间18~20h。

4) 发酵培养基组成

C6H12O6 7%~8%,其余成分的组成及用量与种子罐培养基相同。

5) 发酵

发酵罐的装液量为70%,接种量10%,罐压0.1MPa,培养温度33~34℃,通风量0.7m3/(m3.min),搅拌转速180r/min,发酵时间40h左右。发酵过程中由自动系统控制滴加泡敌,防止泡沫产生过多。当残糖在1%以下时,终止发酵,产苹果酸7%。

3.5.2 两步发酵法

两步发酵法是以糖类为原料,先由根霉菌发酵生成富马酸(延胡索酸)和苹果酸的混合物,然后接人酵母或细菌,将混合物中的富马酸转化为苹果酸。

1) 富马酸发酵

① 菌种

两步发酵法以华根霉6508为菌种生产苹果酸。

② 斜面培养

华根霉6508于葡萄糖马铃薯汁琼脂斜面上,30℃培养7d,易于长出大量孢子。

③ 摇瓶发酵

a 培养基组成(%)

C6H12O6 10,(NH4)2SO4 0.5,K2HPO4 0.1,聚乙二醇10,MgSO4 0.05,FeCl3 0.002,CaCO3 5(单独灭菌)。 b 富马酸发酵

在500ml三角瓶中装入50ml培养基,灭菌,冷却。接种华根霉孢子,置往复式摇床上,于30℃下培养4~5d,发酵得到含富马酸和苹果酸的混合液。

c 转换发酵

a) 酶转化法

酶转化法是国外用来生产L-苹果酸的主要方法。酶转化法是以富马酸盐为原料,利用微生物的富马酸酶转化成苹果酸(盐)。酶转化法可分为游离细胞酶法、固定化细胞酶法。

b) 游离细胞酶转化法

酶转化方法 在pH7.5含18%富马酸的溶液中接入2%湿菌体,于35℃、150r/min条件下转化24~36h。转化率达90%以上。

c) 固定化细胞酶转化法

目前,研究得最多的是以产氨短杆菌或黄色短杆菌为菌种,将化学法合成的富马酸钠作为底物,进行固定化细胞生产苹果酸。使用固定化细胞易于生成与苹果酸难以分离的琥珀酸。因此,细胞被固定以后必须经化学试剂处理,以防止这种副反应的发生。采用固定化技术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细胞被固定前富马酸酶活力要高。当富马酸酶活力较高时,即使固定化细胞的酶活力有所下降,仍可以保证有较高的转化力;使用的固定化方法对酶的损害较小,细胞被固定后能保持较高的酶活力;细胞被固定后不应引起副反应的发生;固定化细胞应有高度的操作稳定性;

3.5.3 苹果酸的提取和精制

1) 从发酵醪液中提取苹果酸

① 工艺流程

发酵液→酸解→过滤→滤液→中和→过滤→沉淀→酸解→过滤→滤液→精制→浓缩→结品→干燥→成品 ② 操作方法

在发酵醪液中边搅拌边加入无砷硫酸,将pH值调节至1.5左右;过滤除去沉淀后,在滤液中加入碳酸钙,直到不再有CO2放出,此时生成苹果酸钙;接着,用石灰乳将体系的pH值调至7.5,静置6~8h。过滤,收集苹果酸钙沉淀,并用少量冷水洗去沉淀中的残糖和其他可溶性杂质;在苹果酸钙盐中加入近一倍量的温水,搅拌成悬浊液,接着加入无砷硫酸,使pH达到1.5左右,继续搅拌30min,最后静置数小时,使石膏渣沉淀充分析出;过滤,制得粗制苹果酸溶液,其中含有微量富马酸、Fe2+、Ca2+、Mg2+和色素;从联合柱流出的高纯度苹果酸溶液,在70℃下减压浓缩到苹果酸浓度为65%~80%,然后冷却至20℃,添加晶种析晶;晶体于40~50℃下真空干燥,得苹果酸成品。

2) 从混杂富马酸发酵醪液中提取苹果酸

① 工艺流程

发酵廖液→浓缩→析出富马酸结晶→过滤→滤液→浓缩→析出富马酸结晶→过滤→滤液→冷却,加晶种→苹果酸结晶→干燥→成品

② 操作方法

将发酵醪液浓缩到苹果酸浓度为50%并冷却至20~30℃,使富马酸结晶析出;

过滤除去富马酸后,母液在70℃下减压浓缩到苹果酸浓度为65%~80%,再冷却至20℃使富马酸结晶再次析出。为了防止苹果酸与富马酸同时析出,造成苹果酸提取收率下降,结温度不宜低于20℃;

将过滤除去富马酸结晶后的苹果酸溶液冷却至20℃,投入苹果酸品种,缓慢搅拌,使苹果酸结晶徐徐析出。

2) 从酶法转化液中提取苹果酸

从固定化细胞反应柱中流出的酶法转化液是清亮的,其中苹果酸盐含量为12.5%左右,富马酸盐含量为3%左右。在上述转化液中加入硫酸,使富马酸结晶析出,过滤后往滤液中添加碳酸钙,使苹果酸形成苹果酸钙沉淀析出。将苹果酸钙沉淀用硫酸酸解,酸解液经阴离子交换树脂处理后浓缩结晶,得苹果酸成品。游离细胞酶法转化液在除去细胞和其他不溶物后,按上述方法处理。

生活中黄曲霉素在哪里 黄曲霉菌广泛存在于土壤中,菌丝生长时会产生毒素,产生的孢子可扩散至空气中传播。而后会侵染合适的寄生体,产生黄曲霉毒素。当粮食未能及时晒干及储藏不当时,往往容易被黄曲霉或寄生曲霉污染而产生此类毒素。所以.黄曲霉素主要存在于被黄曲霉菌寄生过的粮食、油及其制品中。

黄曲霉,半知菌类,一种常见腐生真菌。多见于发霉的粮食、粮制品及其它霉腐的有机物上。菌落生长较快,结构疏松,表面灰绿色,背面无色或略呈褐色。菌体有许多复杂的分枝菌丝构成。营养菌丝具有分隔;气生菌丝的一部分形成长而粗糙的分生孢子梗,顶端产生烧瓶形或近球形顶囊,表面产生许多小梗(一般为双层),小梗上着生成串的表面粗糙的球形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顶囊、小梗和分生孢子合成孢子头,可用于产生淀粉酶、蛋白酶和磷酸二酯酶等,也是酿造工业中的常见菌种。

分布

黄曲霉毒素存在于土壤,动植物,各种坚果,特别是花生和核桃中.在大豆,稻谷,玉米,通心粉,调味品,牛奶,奶制品,食用油等制品中也经常发现黄曲霉毒素.一般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出率比较高,在中国,产生黄曲霉毒素的产毒菌种主要为黄曲霉,1980年测定了从17个省粮食中分离的黄曲霉1660株,广西地区的产毒黄曲霉最多,检出率为58%.总的分布情况为:华中,华南,华北产毒株多,产毒量也大,东北,西北地区较少.

日前,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布近期对全国液体乳产品进行抽检结果公告,蒙牛乳业(眉山)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次产品被检出黄曲霉毒素M1超标

140%. 蒙牛称毒奶事件致一线城市销量大降60%

发布日期:2012-01-05 来源:财经网 浏览次数:416

据香港经济通报道,蒙牛乳业管理层在举行投资者电话会议上表示,毒奶事件致其产品销售曾大跌50%至60%,主要是一线城市受影响,但农村地区打击仅属轻微。

【《财经》综合报道】据香港经济通报道,蒙牛乳业管理层在举行投资者电话会议上表示,毒奶事件致其产品销售曾大跌50%至60%,主要是一线城市受影响,但农村地区打击仅属轻微。

蒙牛表示,因为农历新年的销售高峰的来临,目前产品销售已经开始改善。有信心生意可在2至3个月后完全复元。

蒙牛还指出,截至目前蒙牛销量只较出事前跌10%至20%,并没有任何产品遭超市或


苹果酸的分离与分析1500字》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1440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