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小学数学中估算的方法
小学数学中估算的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加强口算、重视估算”,并且对估算的要求提出了明确的落实点,仅在第一、二学段中,有关估算的目标就有6条。从学生角度来看,“估算”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学生不知道什么时候选择用估算,往往学生一看见有“大约“,就开始估了。二是学生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选择用什么样的估算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估算教学,不是单纯地教给学生记住一种估算的方法,应当是通过估算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近似意识,让学生逐步地去理解估算的意义,不断地丰富估算的经验。
1、教师要重视估算,并把估算意识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为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重视估算教学,将估算意识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考虑教学目标,如果把目标定位在做一些机械的训练,可能就会给学生形成一种错误的定势。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近似意识,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来实施。
2、精选问题,引导学生产生估算的需要
数学虽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小学生每天会接触到数学,但由于受以往数学精确性、严谨性的影响,教师一直很重视学生笔算的正确率和熟练度,学生主动估算的意识极为薄弱。新课程根据这一现状,在各个学段增设了不同层次的估算内容。作为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要选择好题目,提出好问题,提出有估算价值的问题。比如,三
位数除以一位数,估算一下,它的商是几位数?这个问题就有价值。实际上估算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和数学能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应用也极为广泛,关键是我们能不能利用这些生活中现成的素材,为教学服务,引导学生估算的需要。比如,去大润发购物,当时买了一些物品,价格分别是34,17,7,9,大致估计不到80元。收银员收费时却报出了84元。这显然有错误。经查证原来收银员将17元的物品刷了2次,多收了17元。由于有了估算意识的存在,才避免了收银员的错收费。可见,估算处处有用。
3、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合理选择估算或精确计算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想办法搜集或者捕捉一些好的素材,在具体的问题情境当中让学生去感受,哪些问题解决只需要近似值,哪些问题解决一定要算出精确值,不如像我们刚刚提到的大润发购物的问题对顾客而言可以估算,但是对收银员而言则需要精确计算,估算显然不行。
二、形成估算策略
我们做教师的要在估算教学中不断得鼓励每个学生表述自己的思路和理由,总结估算的策略,对于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还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总结归纳出估算的策略。 1、去尾法。即把每个数的尾数去掉,取整十或整百数进行计算。东方旅行社“十一”期间组织了几个旅游团,情况是:丽江524人,黄山208人,长城602人,九寨沟310人,峨眉山219人,估计该旅行社“十一”
期间共接待多少人。把尾数去掉,取整百数相加,得到524+208+602+310+219≈500+200+600+300+20=1800(人)。
2、进一法。即在每个数的最高位上加1,取整十整百数进行计算。如:28+15+7+24≈30+20+10+30=90.
3、四舍五入法。即尾数小于或等于4的舍去,等于或大于5的便入进去,取整十或整百数进行计算。如,“苹果每千克4.20元,1.8千克苹果应付多少元”?采用估算则为4.2×1.8≈4×2=8(元)。
4、凑十法。即把相关的数凑起来接近10的先相加。如17+8+12+24=(17+12)+(8+24)≈30+30=60.
5、部分求整体。即把一个大的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根据部分数求出整体数。比如,估计体育场内的观众数,先将每个看台平均分成若干份,数一数其中的一份有多少人,然后估计出一个看台的人数,最后根据几个看台数推算出整个体育场的人数。
6、以某一标准进行实际估计。即利用已学过和掌握的计数单位、计量单位等方面的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进行估计,这种估计有三种常见形式。第一是利用计数单位进行估计。第二是利用计量单位进行估计,如:学习了“m”和“cm”,具有这方面的空间观念后,让学生估计课桌的高、黑板的长、教室从地面到窗台的高等。第三是以某一物体为参照物进行估计,如:已知门的高度是2m,小刚和小丽分别站在门口,根据他们头部所到门沿的位置来估计他们的高度。
7、 凑整法。该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也是数学学习中基本的估算方法,即把数量看成整十整百整千再计算。
8、根据位数估算。例如:4715÷23=25,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被除数的前两位比除
数大,可以商2,所以商应该是三位数,于是判断商“25”是错的。
9、取一个中间数。比如27、28、24、23这四个数求和,这些数都接近25,有的比25大一点,有的比25小一点,就取中间一个数25,直接用25×4,就大约能算出这四个数的和。
10、根据运算性质估算。例如:457+245-178=444,根据“减去的数比加上的数小,其结果应比原数大”,可判断“144”是错误的。
11、根据生活经验估算。例如,一个蓄水池,有两个进水口,甲进水口单独注水需要4个小时,乙进水口单独注水需要5个小时,甲乙同时注水需要几个小时?根据经验可知,甲乙同时注水肯定比甲或者乙单独注水需要时间少一些。如果有学生这么算:4+5=9(小时),说明一定是错的。又如在计算合格率,成活率或者正确率的时候,答案出现大于100%的肯定就是错的。
12、利用特殊的数作参照。如126×8,就可以想到125×8,就得到了1000。
三、巧妙运用“三变”,提高估算技能
1.变“可有可无”为“无处不在”。
长久以来,估算在小学数学的教材中一直作为选学内容,且由于这部分内容在编排时,呈现的形式比较单一,没能体现出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的完整意图,充当着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所以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原来教材中没有要求估算的地方也要创造机会让
学生进行估算,活化教材,让学生感到估算无处不在。
在数与代数领域,估算要渗透到计算的每一个环节中。如教师引导学生在系统计算前进行估算,可分析解出的得数取值大概在什么范围内。如在计算2613÷13时,学生容易漏掉商中间的0,如果先估算一下,2600÷13=200,所以2613除以13的商肯定比200多。计算中进行估算,对于四则混合运算式题,在计算的过程中,既要观察运算的顺序是否正确,还要对每一步单独运算的结果进行估算,看是否符合计算的有关规律。计算后进行估算,就是对照分析解出的得数是否在估算的取值范围内或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从而判断出在计算过程中有没有错误。
2.变“不愿估算”为“喜欢估算”。
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情景,使学生逐步体验估算的可行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复杂的计算都可以由计算机和计数器代替完成,有很多生活事件不可能也不必要去进行精确计算。教师一般都要求学生对计算进行验算,这是完全必要的。但有些教师无论什么问题一律要求学生用笔算按逆运算的关系或再算一次严格验算。这样不但加重学生的负担,而且使学生变得死板。其实,有些错误用估算很容易发现,不要每一题都用笔算去检查错误。在教学中通过估算的这些作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让学生对估算由被动变为主动。
3.变“单一估算”为“多样估算”。
估算是一种开放性的创造活动,往往带有不确定性。它虽然不需
篇二:怎样进行小学数学的估算教学
怎样进行小学数学的估算教学
小学数学新课标要求学生首先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然后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可见估算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教学研究,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掌握正确的估算方法,实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估算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传统的计算教学,渗透在各个教学内容的教学环节之中。如何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落实估算教学,让学生从意识上重视起来,从方法上运用起来,从习惯上培养起来呢?结合自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
一、努力寻找生活实例,体验估算的实用价值
《课标》明确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落实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我们教师要善于寻找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资料做题材,教学时,结合实际创设情景,使学生逐步体验估算的乐趣,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估算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增强估算意识。例如,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学生在学习多少、长短、高矮时,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自己的身高和同学差不多,比哥哥姐姐矮一点,比弟弟妹妹高一点,比老师要矮得多,爸爸妈妈比自己高得多等。还有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学习,结合百羊图的教学,感知100有多大。再有就是二年级下册学习估计的策略和方法:要想估计一个整体,可以先估出一小部分,然后再推想整体的数量。在学习这一节时,我结合学校的实际人数,利用星期一升国旗的场景,一个小圈大约有100人,圈了10个圈,全校大约有1000人。这些活生生的例子,加深了学生对估计的认知,并学会了简单的估计策略。
二、深入挖掘教材资源,体验估算的重要地位
纵观新教材,我们就会发现,估算已在数学课本的许多领域留下深深的足迹,只要我们创造性地利用教材,估算无处不在。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的学习,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发生有剩余和不够的情况,这就是去尾法和进一法的学习,在这里,教材就渗透了估算的数学思想,让学生感到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不能用精确计算,只能用估算来处理,还学到了“至少”、“最多”等词来描述问题。还有后面近似数的学习,教会学生怎样求一些接近整千、整百、整十的数,让学生在数感方面有了新发展,为后面的估计学习做好铺垫。教材的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掌握了精确数值的近似数的求法,对事物的数量进行估计就容易多了。
在数与代数领域:结合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教学,几乎每节课都可以进行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如3913÷13 学生在计算时容易漏掉商中间的0,如果先估算一下,3900÷13=300,所以3913除以13的商肯定比300多。这样既避免了计算错误,又培养了学生在计算前自觉进行估算的意识。为学生的准确计算奠定了良
篇三:小学数学中估算
小学数学中估算的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加强口算、重视估算”,并且对估算的要求提出了明确的落实点,仅在第一、二学段中,有关估算的目标就有6条。从学生角度来看,“估算”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学生不知道什么时候选择用估算,往往学生一看见有“大约“,就开始估了。二是学生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选择用什么样的估算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估算教学,不是单纯地教给学生记住一种估算的方法,应当是通过估算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近似意识,让学生逐步地去理解估算的意义,不断地丰富估算的经验。
1、教师要重视估算,并把估算意识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为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重视估算教学,将估算意识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考虑教学目标,如果把目标定位在做一些机械的训练,可能就会给学生形成一种错误的定势。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近似意识,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来实施。
2、精选问题,引导学生产生估算的需要
数学虽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小学生每天会接触到数学,但由于受以往数学精确性、严谨性的影响,教师一直很重视学生笔算的正确率和熟练度,学生主动估算的意识极为薄弱。新课程根据这一现状,在各个学段增设了不同层次的估算内容。作为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要选择好题目,提出好问题,提出有估算价值的问题。比如,三
位数除以一位数,估算一下,它的商是几位数?这个问题就有价值。实际上估算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和数学能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应用也极为广泛,关键是我们能不能利用这些生活中现成的素材,为教学服务,引导学生估算的需要。比如,去大润发购物,当时买了一些物品,价格分别是34,17,7,9,大致估计不到80元。收银员收费时却报出了84元。这显然有错误。经查证原来收银员将17元的物品刷了2次,多收了17元。由于有了估算意识的存在,才避免了收银员的错收费。可见,估算处处有用。
3、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合理选择估算或精确计算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想办法搜集或者捕捉一些好的素材,在具体的问题情境当中让学生去感受,哪些问题解决只需要近似值,哪些问题解决一定要算出精确值,不如像我们刚刚提到的大润发购物的问题对顾客而言可以估算,但是对收银员而言则需要精确计算,估算显然不行。
二、形成估算策略
我们做教师的要在估算教学中不断得鼓励每个学生表述自己的思路和理由,总结估算的策略,对于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还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总结归纳出估算的策略。 1、去尾法。即把每个数的尾数去掉,取整十或整百数进行计算。东方旅行社“十一”期间组织了几个旅游团,情况是:丽江524人,黄山208人,长城602人,九寨沟310人,峨眉山219人,估计该旅行社“十一”
期间共接待多少人。把尾数去掉,取整百数相加,得到524+208+602+310+219≈500+200+600+300+20=1800(人)。
2、进一法。即在每个数的最高位上加1,取整十整百数进行计算。如:28+15+7+24≈30+20+10+30=90.
3、四舍五入法。即尾数小于或等于4的舍去,等于或大于5的便入进去,取整十或整百数进行计算。如,“苹果每千克4.20元,1.8千克苹果应付多少元”?采用估算则为4.2×1.8≈4×2=8(元)。
4、凑十法。即把相关的数凑起来接近10的先相加。如17+8+12+24=(17+12)+(8+24)≈30+30=60.
5、部分求整体。即把一个大的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根据部分数求出整体数。比如,估计体育场内的观众数,先将每个看台平均分成若干份,数一数其中的一份有多少人,然后估计出一个看台的人数,最后根据几个看台数推算出整个体育场的人数。
6、以某一标准进行实际估计。即利用已学过和掌握的计数单位、计量单位等方面的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进行估计,这种估计有三种常见形式。第一是利用计数单位进行估计。第二是利用计量单位进行估计,如:学习了“m”和“cm”,具有这方面的空间观念后,让学生估计课桌的高、黑板的长、教室从地面到窗台的高等。第三是以某一物体为参照物进行估计,如:已知门的高度是2m,小刚和小丽分别站在门口,根据他们头部所到门沿的位置来估计他们的高度。
7、 凑整法。该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也是数学学习中基本的估算方法,即把数量看成整十整百整千再计算。
8、根据位数估算。例如:4715÷23=25,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被除数的前两位比除
数大,可以商2,所以商应该是三位数,于是判断商“25”是错的。
9、取一个中间数。比如27、28、24、23这四个数求和,这些数都接近25,有的比25大一点,有的比25小一点,就取中间一个数25,直接用25×4,就大约能算出这四个数的和。
10、根据运算性质估算。例如:457+245-178=444,根据“减去的数比加上的数小,其结果应比原数大”,可判断“144”是错误的。
11、根据生活经验估算。例如,一个蓄水池,有两个进水口,甲进水口单独注水需要4个小时,乙进水口单独注水需要5个小时,甲乙同时注水需要几个小时?根据经验可知,甲乙同时注水肯定比甲或者乙单独注水需要时间少一些。如果有学生这么算:4+5=9(小时),说明一定是错的。又如在计算合格率,成活率或者正确率的时候,答案出现大于100%的肯定就是错的。
12、利用特殊的数作参照。如126×8,就可以想到125×8,就得到了1000。
三、巧妙运用“三变”,提高估算技能
1.变“可有可无”为“无处不在”。
长久以来,估算在小学数学的教材中一直作为选学内容,且由于这部分内容在编排时,呈现的形式比较单一,没能体现出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的完整意图,充当着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所以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原来教材中没有要求估算的地方也要创造机会让
学生进行估算,活化教材,让学生感到估算无处不在。
在数与代数领域,估算要渗透到计算的每一个环节中。如教师引导学生在系统计算前进行估算,可分析解出的得数取值大概在什么范围内。如在计算2613÷13时,学生容易漏掉商中间的0,如果先估算一下,2600÷13=200,所以2613除以13的商肯定比200多。计算中进行估算,对于四则混合运算式题,在计算的过程中,既要观察运算的顺序是否正确,还要对每一步单独运算的结果进行估算,看是否符合计算的有关规律。计算后进行估算,就是对照分析解出的得数是否在估算的取值范围内或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从而判断出在计算过程中有没有错误。
2.变“不愿估算”为“喜欢估算”。
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情景,使学生逐步体验估算的可行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复杂的计算都可以由计算机和计数器代替完成,有很多生活事件不可能也不必要去进行精确计算。教师一般都要求学生对计算进行验算,这是完全必要的。但有些教师无论什么问题一律要求学生用笔算按逆运算的关系或再算一次严格验算。这样不但加重学生的负担,而且使学生变得死板。其实,有些错误用估算很容易发现,不要每一题都用笔算去检查错误。在教学中通过估算的这些作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让学生对估算由被动变为主动。
3.变“单一估算”为“多样估算”。
估算是一种开放性的创造活动,往往带有不确定性。它虽然不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