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一带一路的战略认识
一带一路的战略认识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条件下的战略抉择,也是必须抓住的最大战略机遇。深入把握《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的战略内涵,在当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充分认识“一带一路”的战略价值
“一带一路”涉及约65个国家(含中国),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62.5%和28.6%。2013年,我国与沿线国家贸易额1.04万亿美元,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四分之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根本性扭转我国只能是现有国际经济秩序被动接受者的尴尬局面,实现向区域性国际经济新秩序主导者的身份转变。一是拓展国家发展空间,在3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对外经贸往来的体量越来越大,传统国际市场的承受能力越来越有限,进军发展中国家、开拓新兴市场成为我们开拓国家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二是应对国际战略挤压;三是开发我国中西部地区,推动我国经济的梯度转移与均衡化发展,促进我国形成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四是平衡国际力量,通过全方位推进与沿线国家务实合作,打造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平衡国际政治经济格局,逐步夯实我国全球大国地位,展示负责任大国形象,提升在全球治理结构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五是维护世界和平,通过与沿线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的政治互信和睦邻友好,维护我国边疆稳定和国家安全,捍卫世界和平。
二、按照现有基础和可行方向理解战略布局
从现有基础来看,与我国陆路相连、且形成长期经贸往来的国家主要集中在欧亚大陆,依托传统的贸易路线有望形成四个主要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中蒙俄经济走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路线最长,从连云港出发,抵达波罗的海沿岸,主要涉及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中蒙俄经济走廊从天津出发,同样抵达波罗
的海沿岸,主要涉及蒙古、俄罗斯等国;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从新疆出发,抵达波斯湾、地中海沿岸和阿拉伯半岛,主要涉及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土耳其等国;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从昆明、南宁出发,抵达新加坡,主要涉及老挝、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此外,中巴、孟中印缅两个经济走廊是上述战略的有效补充。海上丝绸之路就是围绕建设海洋强国目标,打造通畅安全高效的海上战略通道,合作的重点是建设海上战略支点。“一路一带”战略,不仅涉及到国内经济布局,而且涉及到国外经济政治等复杂因素,规划国外更是困难重重,只能规划可行的方向,这些方向就是中国经济走出去的方向,各省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主动承担起为国家战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路任务。
篇二:对“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意义的认识和思考
对“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意义的认识和思考
“一带一路”指的是什么?是怎么提出来的呢?
去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访问时提出,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10月,在出访东盟国家时又提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发展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4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把“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11月中国政府宣布发起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一带一路”作为我国重大战略启动,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相关国家、地区的兴趣,成为今年热议的话题。
这样一个“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覆盖了40多个国家,总人口44亿,约占全球的63%,近2/3;经济总量超过20万亿美元,约占全球的29%,不到1/3,是全球最主要的能源和战略资源供应基地。从“一带一路”途径路线和辐射范围看,向北与俄罗斯的交通线及管道连接,向东连接东亚另外两个主要经济体日本和韩国,向西通过中亚连接西欧,向南通过印度洋连接到北非,把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欧洲南部、非洲东部的广大地区联系在一起。另外,由于“一带一路”主要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已有的双多边机制,不另起炉灶,不涉及政治、安全等敏感领域,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一旦形成示范效应和聚集规模效应,还可能吸引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参加。
内涵与意义
这确实是一个站在全球高度、盘活区域内各种资源、推进国家全面改革开放、促进与周边国家的战略安排,到底应该如何把握“一带一路”这样一个发展战略,理解其对中国乃至世界发展的意义呢?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首先,“一带一路”有利于形成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建设一个包容性很强的互利互惠平台
共建“一带一路”的核心任务是发展经济,通过巩固、扩大我国与中亚、东南亚等沿途国家和地区的彼此相互开放,互利合作,形成公平、统一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各种资源的自由流动,不断扩大经济发展规模和总量,造福于沿途各国人民。
中国的对外开放经历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沿江沿边开放、今天全面开放这样几个阶段。全面开放受制于以下因素:
第一,区域发展水平差异。“一带一路”国内段覆盖了我国中西部的大多数省份,大部分地区,如何让中国广阔的内地,中西部地区由原先的“内陆腹地”变成“开放重地”,这是全方位开放要突破的的重点和难点。过去受地理区位空间条件制约,广大内陆地区发展水平显低于东部沿海地区开放水平,广东、江苏、上海、北京、浙江、山东和福建等7个省市2013年进出口值3.29万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79%,而中西部地区的重庆、河南、安徽、云南、陕西、甘肃、贵州等7个省市占5.7%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过去那些不发达的、被认为无法与沿海地区竞争的内陆地区,如非洲、南美以及包括亚洲腹地、荒凉的北极圈等在内的所谓地缘政治“空旷区”,正在全面卷入世界经济增长大潮,“第三
次工业革命”、“页岩气革命”等,正在改变世界经济增长模式,世界经济的地理布局也将发生巨大变化。一旦基础设施改善,就会显示铁路运输在时间和成本方面具有新的优势。国际上不少大公司,例如惠普(H.P.)、富士康(Foxconn)等,已经着手将其一些重要生产基地向内陆地区迁移,并尽可能以铁路运输替代海运、空运,以求抢速度、降成本。
以前,沿边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受地缘政治影响,为防止战争破坏,经济建设步伐放缓,基础设施建设受到限制。边疆等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就业岗位较少、生活有待改善,特别是一些青壮年劳动力长期处于贫困失业状态,容易滋生不满情绪,“一带一路”建设带动边疆地区和沿途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振兴,从而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强彼此之间的理解、包容、融合,消除各民族、宗教间的各种隔阂和误解,促进地区的安全稳定、经济繁荣和人文交流。最近领导人重点调研新疆、福建、宁夏、陕西等地区,明确了新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战略地位,福建建设目标是通向中西部和东南亚的运输大通道,陕西要发展临空经济产业构筑空中丝路。
通过“一带一路”进行战略调整和空间重新布局,打破原有的点状、块状的开放模式。大家可以回忆一下,无论是早期的经济特区、还是去年成立的上海自贸区,都是做单一区域的规划,受行政区划约束的规划。“一带一路”把中国的大多数省?纳入进来,连成片,形成带,横向看,贯穿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纵向看,连接主要沿海港口城市,并且不断向中亚、东盟延伸。这样通过全方位的推进国内的各省区的互联互通沿途国家和地区这样一个相互的合作,那么通过产业
的承接和转移,通过经济的不断调整和升级,缩小东部和中西部的差距,这个对于我们中国的改革开放,它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第二,开放区域单一,全面开放受制于开放区域相对单一。多年来我国主要的贸易伙伴是欧美日,2013年,尽管我国对东盟、南非、中亚五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双边贸易额有了较大增长,我对欧盟、美国、日的双边贸易额仍占我外贸的1/3,对外贸易依存度极高,加上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带来的问题,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风险日益显现,产能过剩压力加大,传统的经济贸易市场它的吸收能力有限。过剩产能对经济运行造成了很大的问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中国全部产业产能利用率不超过65%。经济转型已经成为走出困局的唯一机会和选择。
怎么转?要把我国巨大的产品制造能力与沿途发展中国家的巨大市场需求联系起来。数据显示,过去10年,中国与沿途国家的贸易额年均增长19%。2013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额超过1万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1/4。拿丝绸之路经济带分析,这一带包括了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蒙俄3条经济走廊和新亚欧大陆桥。中巴和中蒙俄经济走廊注重能源开发运输与国家安全,孟中印缅强调与东盟贸易往来,新亚欧大陆桥是中国直通欧洲的物流主通道。中国急缺的各类矿产资源,如油气、天然橡胶、黑色金属矿、有色金属矿等得到满足,现在这些资源主要通过沿海海路进入中国,铁矿石依赖于澳大利亚和巴西,石油依赖于中东,渠道较为单一,与其他重要资源国的合作不深,新增了这些有效的陆路资源通道对中国十分重要。与中国情形不同,沿途国家需要大量的轻工品、家电、机电、高铁建设等高端装备正好多为中国过剩的产能,在国内
消费加速启动难以推进、传统贸易伙伴难以消化过剩产能的情况下,通过“一带一路”来开辟新的进出口市场、互通有无是一个新的合作发展思路。
其次,“一带一路”战略将加快中国利用巨额外汇储备走出去的步伐,沿线国家将从中国投资中受益;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如何打造?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就要促进国际秩序朝着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有利的方向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沿线绝大部分是转型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因此“一带一路”建设不仅要解决中国自己的城乡、区域间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也要为改革国际经济秩序当担相应的责任与使命。
改革开放之处,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微不足道,1980年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仅为2.2%,现在14%左右。IMF称到2016年,中国所占的比重将升至18%,超过美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对全球经济和世界市场的影响力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中国买什么什么贵、卖什么什么便宜”。来自于头号大国美国的压力越来越大,围堵的声音在增加。中国经济要保持可持续增长就需要走出去,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道改革国际经济秩序。
美国积极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借壳(TTP)深入影响亚太地区,这个TPP正在积极落实区域性的多边自由贸易协定,整合亚太经济合作会议和东南亚国协的主要成员国,想成为亚太区域内的小型世界贸易组织,虽然美国强调强调没有排斥中国的意图,但是由于中国农业、金融、科技产业、环境问题等方面都不具备国际竞争优势,需要一定的时间转型,至少需要5年时间的调整期,必须慎重处理多国多边贸易协定。美国试图用TTP使中国边缘化,那么中国“一带
篇三:对“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意义的认识和思考
对“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意义的认识和思考
中国现在处于产能过剩、外汇资产过剩的境地;中国油气资源、矿产资源对国外的依存度高;并且中国的工业和基础设施集中于沿海,如果遇到外部打击,容易失去核心设施。当今世界也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虽缓慢复苏,但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一带一路“战略则顺应而生。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简称“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表示“一带一路”建设不是要替代现有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再次创新,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超越了马歇尔计划、对外援助以及走出去战略,给21世纪的国际合作带来新的理念。
‘一带一路”战略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大范围、高水平、深层次的区域合作;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彰显了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一带一路”致力于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交流与互鉴,让各国人民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促进科技人员交流,合作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共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将充分发挥国内各地区比较优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强东中西互动合作,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一带一路”是中国与丝路沿途国家分享优质产能,推动全球再平衡。推动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