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实践与认识关系的例子

实践与认识关系的例子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2-12 07:20:30 | 移动端:实践与认识关系的例子

篇一:实例论证实践与认识

实例论证实践与认识

船舶1311

苏龙辉

201321022015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是困扰人类多年的问题,很多哲学家在不断的争辩着,每个理论需要实例的支持,每个认识都要实践来支持。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呆在书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读圣贤书”,会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既读有字之书,又读无字之书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知行统一就是根据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行统一要注重实践:我们要善于在工作中学习,边实践、边学习、边积累,同时要把学习得来的知识,用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为了正确理解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必须先考察人类的实践活动。“一个苹果砸到牛顿,才能砸出万有引力的定律”,这可说明令人震惊的定律背后曾发生了伟大的实践与精彩的经历,正因为有了实践,有了思考,才有了经验总结与认知,便诞生了“万有定律”的知识。牛顿说过:“假若我能比别人嘹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伟大的发现发明得益于前人的总结,前人的实践。而间接经验归根

到底也是来源于前人或他人的实践,而且人们接受间接经验也要或多或少地以某种直接经验即实践为基础,只有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才能有比较完全的知识。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既不是人的头脑里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实践出真知,认识的发生一点也离不开实践。正如毛泽东所指出:“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关系。知识作为认识的成果,从源泉上说,只能来源于实践。但这并不是说对每个具体对象的认识都必须亲自参加实践,这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的。实际上,每个人的知识大部分是来自间接经验,即书籍、报刊等知识载体和社会教育,间接经验是我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对我是直接经验的,对他人来说,则是间接经验;反之亦然。因此,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人的认识活动来源于实践,也要回归于实践,从而实现认识的意义.即人们从事认识活动往往是以实践为目的的,因此,认识成果只有回到实践,付诸于实践,才达到了认识的目的.例

如,人们在地质学领域所取得的成果被应用于对资源的勘探和开采;对气候变化规律的揭示有助于人们预知天气的变化,以利于工农业生产等.当然,人们在很多基础科学领域的研究暂时,甚至在相当长时间内还显示不出其实践价值的情况的确存在,但这并不能否认这些研究的意义.它们将来终究会被应用于实践.况且这些研究显示了人类对宇宙怀有的强烈好奇心、不懈探索真理的精神以及揭示宇宙奥秘的雄心.

运动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的滞后性是生产关系发展的一般特点.生产关系的超前性是生产关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它并不反映生产关系发展的普遍规律.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曾经一度人为地使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形成了一整套的僵化体制,严重地阻碍和限制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革.认识运动的 基本规律 政治 论文认识运动的 基本规律 政治 论文认识运动的 基本规律 政治 论文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政治论文正是因为今天的改革是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所以我们说,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又因为这次改革不是在社会发展的正常秩序下所进行的改革。所以,我国的改革又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殊要求.一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不在于它的公有化程度如何,而在于它是否同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优越和先进并不是同一概念,先进不等于优越,优越也不等于先进.优越是相对于生产力状况来说的,先进是从人类历史长河的角度来说的.

那么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问题:“纯粹的公有制”生产关系到底好不好?笔者认为,对任何社会问题,都不能笼统地说它好或不好,对它的评判不能离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的一定时期,人为地把那种高级的、纯粹的公有制生产关系许配给了不很发达的社会生产力,这就像强迫林黛玉嫁给焦大一样.这桩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婚姻是不幸的婚姻,这是人为地使得高级生产关系与低级生产力结合,是错误的结合,所以最后走向了破裂.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之所以产生,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客观事物的本质暴露需要一个过程。另一方面,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不存在所谓的“永恒真理”和“终极真理”,因此人们的认识运动是永远也不会完成的,而人们当下的认识任务,就在于不断克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篇二:浅谈学习生活中的实践与认识

浅谈学习生活中的认识与实践

【摘要】大学校园里的我们,不断地以知识充实着自己的大脑。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并且获得更好的专业技能,大概是我们作为大学生的使命和任务了。而怎样才能够更加高效地利用学校的资源,获得最大的提高和飞跃,是有方法论的。本文试从大学校园里的学习生活出发,探讨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并且试图找到一种高效的方式来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作为大学生,我们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专业课的学习上,上课、听讲座是我们学习的主要方式,而在多姿多彩的校园活动里,我们也有机会通过亲身体验来验证自己所学的知识。如果说通过上课,我们可以直接得到对事物的认识,那么亲身的体验就可以说是一种实践,两者是紧密联系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体现在四个方面: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而且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我们所学习的学科知识,是有前人在实践中得到了启示并且从实践出发进行了漫长的学术的研究才得以慢慢积累的。所以说我们所学的知识,是把前人的实践加以总结,取其精华而得来的。之前其他人的亲身经历和实验使得各个学科的成立成为可能,接下来的不断试验和持续的实践则让这个学科发展得更好。也正是在这种坚持不懈的努力实践中,人们不断地检验所得到的认识的科学性。

作为大学生,我们可能更多的时候是去被动地接受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这也是我们获得认识的捷径。我们通过学习获得的这种知识是总结前人的实践经验来得到的结晶,而在我们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以后,在理论知识的支撑和指导下,我们可能就有能力自己进行后续的实践了。通过这种实践,我们可以自己去验证我们所学习的知识是否科学,并且为我们专攻的学科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因为,只有不断地积累实践经验,才能够更好的推动认识的发展,使学科的知识继续更新和完善。

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也即人们对实践的能动反映和加工。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我们知道,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人们可以从实践出发,通过思考和归纳来总结出一些规律或特点。我们所学的知识也正是通过这样的能动反映得到的。另外,如果把人对于对象的反映过程看作是一种信息活动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接受,而且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这意味着当我们对一个客观对象进行分析时,我们可以灵活地调用这样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组合和整理等等,并且把不同的知识整合起来形成一种自己的认识以及一种知识体系。对于实践得到的直接结果,我们通过复杂的处理过程才得到了正确的认识。

由于认识是一种“能动的”反映,我们在学习知识时,不应该只是被动地接受和以单一的方式处理,而应该通过缜密的思考和归纳分析得到一个更加完整准确的信息。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实践的基础上,人们形成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可能最先在某一个领域进行实践的人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形成了对事物的感官上的直观感受,而之后从直观的感受上升到了对事物规律的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所以说,理论和实践没有孰优孰劣,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而认识发展的总过程,是实践、认识、

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种良性的、实践与认识互相推动的良性循环。

作为学生,我们可能没有办法亲身经历学科发展过程中,最初从实践能动飞跃到认识的过程。我们获得认识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学习课本上的很多已经被证明经得起推敲的知识。尽管如此,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的规则对我们而言仍然是有很大意义的,因为我们仍然可以遵循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并且在此基础上由实践再次回到认识中来。首先,我们能够以正确的认识作为指导,来帮助我们以正确的方式进行实践。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享受到了国内顶级的学术资源,在课堂上学习了很多前沿的知识,这有助于我们形成一种正确的认识,帮助我们自己进行独立的思考。当我们形成了一种科学的知识体系,我们就可以在这种知识的引导下,形成一个更加科学地开展实际工作的思想方法。而就算我们在学术上有了再好的成就,对知识理解得再透彻,如果我们没有进行过实践,知识永远是纸上的几行字和脑子里的理论化的思想而已,永远不可能自己来推敲知识本身的奥妙,也不能真正地说服自己相信这样的知识是科学的,是正确的。所以说,我们要创造机会亲自去体验,去实践,通过这样的亲自体验和实践活动来验证知识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举我自己的例子来说,由于我自己的专业背景是企业管理的方向,我们在学习时会学到很多前人总结的规律和企业管理的方法,也会分析很多案例来帮助我们提高实际情境下处理问题的能力。而这种学习并没有让我们接触到实际的公司和现实的情境,很多问题的解决都是凭想象的。而在寒暑假的时候,我曾经通过游学实践,走访了很多现实中的企业,在此过程中,我们参观了企业,而且通过和他们的管理层进行交流得到了很多业界的信息和资料。和实际进行企业操作的人们进行交流让我收获到了很多平时不知道的事情,原来很多理论上行得通的实践方式有可能在现实中根本没有办法执行,这是我从前在学习书本知识时所没有想到的。后来,又通过在金融机构实习,了解到了很多关于实务操作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我才得知一些课本知识是怎样在现实中得以应用的。

从我自己的经历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实践的重要性。虽然我们不能够体验到知识本身源于的实践活动,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后来的实践来验证自己掌握的知识是否真正准确、实用。实践让我们不断地去验证或是修正自己所了解的知识。通过了实践的检验,才能真正地证明理论的正确和科学。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验证或者修改已有的知识,更好地建立起正确的知识体系。

认识与实践是统一的,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作为学生的我们,为了更好地学习,更高效地组织所学习的知识,应该努力将认识和实践联系起来。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我们应该先努力学习学科的知识,形成正确的认识,让这种认识指导我们进行实践活动,之后再通过实践活动去努力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因此,我想不论我们在学习什么专业的知识,在广泛阅览各类著作的同时,我们都应该去参加实践的活动。如果有机会,我们应该到相关的实务工作岗位上去感受、去观察我们所学的知识是怎样在实际的问题中得到应用的。此外,即使不是专业知识的学习,在我们广泛涉猎不同的知识领域的同时,也应该多多迈向社会,在实际的体验中得到更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作为大学生,尤其作为大的学生,我们非常幸运,因为我们有很多可以让我们开阔视野的实践活动。在我看来,参与到不同的实践活动所给我们的启发和教育并不亚于我们在书本中获得的知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关系,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推动的。而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正确指导下,我们可以更好地处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具备良好的素质,这种素质不仅来自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书本知识带给我们的学识,也来自我们通过实践来获得的经验和视野。当我们了解到并利用认识和实践本身相互促进的特点,并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我们一定会发现我们自己不断地成长和提高。

篇三: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_(2) 2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归根到底是由客观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实践的辩证发展过程决定的,同时又取决于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相统一的辩证本性。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是实践发展的思想指导。认识运动是一个有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不断发展,实现认识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具体历史的统一。实践与认识具有辩证的统一的关系,以下主要从四个方面探讨了这一关系:

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认识依赖于实践,产生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动力,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实践发展的无止境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无止境。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生产与实践的需要。人的认识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为了解决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人们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取决于人们社会实践的需要和水平,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围绕着各个时代人们社会实践的需要进行的。其次,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人只有在变革事物的实践中,人同客观对象反复相互作用,变革客观事物,人们才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认识其本质和规

律。当然,我们并不排斥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总归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亲自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就人类知识的总体来说,归根到底还是来源于实践。

其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一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近代的物理学、化学、数学等学科的发展,都是由于实践的需要而推动的。其次,实践在给人们提出新课题的同时,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不断解决这些新的认识课题,推动认识不断向前发展。例如,人的生理器官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但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创造出望远镜、显微镜、雷达、电脑以及网络等,大大延伸了人的器官。第三,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例如,人类和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不断给医学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同时不断提供大量的临床经验供人们研究,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医学不断发展。总之,实践长才干,实践水平越高,人的认识能力也就越强。

再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一种认识是否正确,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在主观领域是不能解决的,只有社会实践才是检验认识之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真理是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主观认识,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一致。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是唯一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因此,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最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认识实践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有效的改造世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的最终归宿。在实践中生产、发展的认识,又要为实践服务。总之,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它强调认识的产生、发展、检验和归宿都离不开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二、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对实践指导的两种情况,在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同时,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又强调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反作用。实践需要认识的指导。离开认识的指导,实践就变成盲目的实践。认识对实践的作用有两种不同的情况: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实践中获得积极的成果;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有阻碍作用,在实践中会产生坏的结果。

要正确的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实践活动之前,认识可以帮助主体确立既符合自身需要又符合客观实际状况的目标、方案、步骤和措施,对实践活动做出预测。其次,认识可以帮助主体了解和把握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性,指导主体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去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认识可以帮助主体按照意愿及时调节自己的行动,指导主体选择实现目的的最佳行为方式。认识可以指导主体将局部经验上升为理论,超越局部经验的局限。第五,人是可以帮助主体实现对自身的认识,并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活动,以适应改造客体的需

要等。总之,就认识的来源和基础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就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知与行、实践与认识的统一;就认识的功能和作用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三、结合实例

认识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而人的实践是以自觉目的性为特征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它要求人形成关于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实践改造对象的目标和方案。

认识在根本上依赖于实践,但在认识活动的方式和发展过程等方面又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逻辑。认识是主体以观念的形式把握客体的活动,它可以与实践完全同步运行,也可以不完全地同步进行。例如,总结经验教训、回顾历史、追溯已经消失的现象等,是在直接的实践之后认识客体和实践;而预测、假说、规划等自然是超前于现实的客体和直接的实践。知识和理论体系具有自身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性。认识的成果一旦成为逻辑的体系,就产生了自身的矛盾、问题和自我发展的独特规律。

体现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的例子,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俯拾即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处在一个动荡飘摇的时代,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相继失败,让中国的有志青年陷入迷茫。实践的不成功,让人们转而寻找更合适中国的道路。俄国十一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为中国的将来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实践是认识

的来源,中国人经过数次失败后,得出结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共成立后,由于对中国国情本身的认识不全面,造成在国共合作中中共处于被动的局面,以至最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虽然说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主要是因为国民党内部的右派反共势力排斥异己,单方面破坏国共合作造成的,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中共错误的认识阻碍了实践的顺利发展。

认识源自实践。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让中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八一武昌起义后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并在之后的起义中认识到中国国情较之俄国的不同,于是结合中国国情选择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以最大可能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发展自身,继续革命。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要根据实践而作出调整,使之能更好的符合现实,促进实践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而在之后的革命过程中,历史事实在最大程度上证明了中共当时决定的正确。就此来说,中共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所确立的最高纲领,即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作为一种具有预见性的认识,指导着中共的实践即革命向其发展。而在这样的过程中,针对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会有不同的阶段性的认识。也就是说,实践发展到不同阶段,就对认识的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推动认识向前发展。这些认识有对有错,对实践的进行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从认识的发展过程来讲,中共从国情及教训中所获得的感性认识,必须经过科学的加工和整理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实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才能正确地指导实践。所获得的理性认识也必须要再回到实践中去,实现认识过程的又一次,也是更


实践与认识关系的例子》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1853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