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枫桥风景名胜区调研报告
枫桥风景名胜区评价研究
班级:园林1021班 姓名:叶芃 学号:1031701119
摘要: 本文以苏州市枫桥风景区为研究对象,从生态资源评价的角度出发,进行了生态规 划方法的探讨。 关键词: 枫桥景区 生态资源 规划与研究
一.风景区相关概念与研究
风景区是指景源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可以供人们游览欣赏、休 憩娱乐和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 根据地质构造上的相对差异导致的三大风景要素(地形、 植被、水体)在空间上分布的不均匀性,可分成以地形为主的山地类型风景区,和以水体为 主的湖泊类型的风景区, 以及以植被为主的森林风景类型区等。 风景区面积的大小差异很大, 有的仅有几平方公里,有的则可达几百、几千平方公里。
二.枫桥风景区概况
景区历史悠久,隋 唐以来由古运河孕育出繁荣的枫桥镇;始建于梁代的寒山寺香火延 续至今;唐代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描写出这里空灵而阔大的意境,使景区成为中外游人 向往之地;明代抗击倭寇,留下遗迹铁铃关,成为苏州西大门的一道屏障。枫桥景区 距苏 州古城 3.5 公里,占地面积 10 公顷。 枫桥景区从 1986 年开始规划建设,被国家旅游局纳入国家旅游发展计划。经过多年的 发展建设,现已成为旅游环境优美,人文景观丰富,具有江南水乡古镇风貌的风景名胜区。 现开放景点有枫桥苑、枫桥铁铃关、特色旅游项目“枫桥古镇水上游”、枫桥书场等。 景区规划范围内现状用地主要有绿化、 水体、 公建用地以及道路用地构成枫桥风景区自 然生态资源的主要有气候资源、地质地貌资源、水文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等。
[1]
三:生态资源调查与分析
1.气候资源
枫桥风景名胜区位于苏州城西 3.5 公里处的古运河畔。 苏州地处温带, 属亚热带湿润性 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 17℃上下,年降水量 1300 毫米左右,无霜期 230 天左右,日照约 2000 小时,农作物生长期长达 9 个月。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自然条件优越。气候特点:春夏之交多梅雨,夏末秋初多台风,3~8 月降水量 占全年雨量的 63%。
2.地质、地貌 苏州地区西部为低山残丘与山间洼地相间,低山残丘由构造剥蚀形成,标高多在 100~ 200m 之间,其中,窟窿山高 341.7m,南阳山高 338.2m,西山岛缥缈峰高 336.6m,为区 内制高点, 其相对高差可达 300 余 m。 评估区西段附近有灵岩山海拔标高 182m、 天平山 201m、 狮子山 114.5m,均由花岗岩组成;还有何山海拔 63.8m;岩性为火山喷发岩。山间洼地由 冲洪积与冲湖积物组成。 苏州东部地区则为广阔的冲潮积平原。多湖群、河塘分布,系典型的水网化平原。评估线 路主要在平原与山间洼地通过。地势平坦,海拔标高 2~4m,由西向东微倾。
3.水文资源 苏州市地处江南水网区, 属长江流域太湖水系, 区内地表水系极其发育, 主要有太湖、 阳澄湖群及大小规模不等的河渠组成。主要骨干性的河道有京杭大运河、山塘河、胥江、元 和塘等河道连通江海,不同程度受潮汐影响。还有外城河沿老城区环城分布,箭河沿干将路 中部流过。水位主要受大气降水和太湖排水影响,并受人为控制,常年水位
2.8~3.0m, 其年变幅 lm 左右。
四、生态保护规划
1.景区分区及简介
整个景区分为三部分:北部是古镇街市;中部民俗风情;南部为生态造景。
位于景区南部的唐灯是江南的独有景观和唐钟、唐塔、唐诗时空相系。
江枫广场的吴门古韵戏台是景区中部主建筑,居高临远,气势恢弘,张充和老先生书写 的吴门古韵匾额庄重大气, 点出了景区的主题。 东面的桥就是 《枫桥夜泊》 中提到的江村桥, 它横跨在京杭大运河的枫江段上,从唐代一直与枫桥遥相呼应着。 漕运展示馆是江枫洲的一大亮点,它利用声、光、电以及仿全息投影技术介绍了古代 漕运的发展与消亡,令观者拍案叫绝。目前此项技术在国内尚不多见。枫桥水多,最适合渔 隐生活。渔隐村以一组简朴的江南小木房,挑出水面的平台,宁静志远、淡泊明志的境界在 这里彰显。 听钟桥是一座全木结构的廊桥,上面是江南民俗建筑三间轩屋,和桥面组成了苏州传 统的廊桥,是观赏枫桥、铁铃关的最佳处。 夜泊处是当年张继避乱南下来到苏州时,夜晚孤舟停泊的地方。天上的霜月、水中渔 火,凄凉的乌鸦叫声、沉重的寒山寺钟声,与诗人心中的乡愁国忧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于是 写下了《枫桥夜泊》这首千古绝唱。诗中的真情实感和那空灵而阔大的意境,千百年来震撼 了无数人,不仅中国人会背,东南亚一带的人也都会背,日本还将它收录在小学教科书上, 每年年末从日本赶来的游客拥满了枫桥大街。 枫桥北街是恢复的一条明清古街,重建了渡口、驿站、米行、当铺等景观,邀请了苏州 各种民间艺术大师来操作表演,展示作品。 枫桥的建造时间早于寒山寺,虽然历经沧桑,但是人们太喜欢张继的这首诗了,所以历 代都设法保护好它。唐代的桥一直传到今天。被国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铁铃关,控枫 桥,扼运河,古代官道通过枫桥、穿过铁铃关到苏州城内,是苏州城西的重要屏障,也是现 存的唯一一处抗倭遗迹。
2.生态规划的内容
(1)对原有生态资源的保护。在对风景区进行敏感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景点、景区、 游人游览线路、居民生活区等,合理的进行分级保护。不同级别的保护区采取不同级别的保 护措施。 (2)对被破坏的生态资源进行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修复和重建。风景区内得大片裸露 土地、耕垦采伐过度区、山体开挖区等,其景观结构完全被破坏,需要进行生态修复和重建 的过程是对被破坏景观中的生态过程与空间格局予以协调的过程。 通过修复、 创建或重组等 手段,调整景观基础生态设施,形成更适于风景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圈。 (3)对被部分破坏的区域进行生态改造和优化, 完善生态资源的服务功能。 注重对生态 资源空间结构的调整,模仿原生生态群落,实现对原有景观优化组合,同时引入新的成分进 行补充、衔接。 3.规划保护措施 修复原则: (1)生态优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综合分析,统筹规划,分级分步,突出重点。 (3)尊重规律,因地制宜,治理措施科学配置,发挥综合治理效益。 (4)治理与保护并重,建设与管理并举。 3.1.人文景点的保护 除自然生态资源以外, 风景内存在着着较为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 枫桥景区主要以寒山 古寺、江枫古桥、铁铃古关、枫桥古镇和古运河“五古”为主要游览内容。近年来景区又恢 复了唐灯、明清街坊、江枫草堂、惊鸿渡等旧观;增添了古戏台、渔隐村、听钟桥等民俗建 筑。对这些人文景观资源应当加以保护,禁止由于旅游开发的需要而将其拆除或损毁。对于 已经残破或毁坏的历史人文古迹,应该把现存状况保存下来,使其延续,从而激发人们强烈 的情感; 对于整体尚存、 需恢复原貌的历史人文古迹进行修缮时应注意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协 调。 3.2.污染物排放的控制 景区内存在一定的空气污染和水体污染。 机动车的尾气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一个主要因素, 而部分水体周边存在较强人为干扰, 导致水体也出现一定程度的污染。 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是保护景区生态系统的必要措施之一。 应加强排污治理的力度,
严格实施达标排放;限制机动车在景区内行使。交通应以太阳 能蓄电池或电力驱动车为主,在景区各出入口设置车辆换乘站点。 3.3.野生动物的保护 景区的建设,必然要修建道路、开辟活动场地等,这些人类活动导致了原有景观的破碎 化, 而在生态敏感区内栖息的野动物必然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 目前景区内公路车流量较小, 沿线景点还未充分开发, 有些野生动物会在夜间悄穿越公路, 而伴随着地方旅游资源的开发 和未来公路的扩建, 动物穿越公路的可能性将很小。 为减少景区建设所带来的这些负面影响, 应为动物留出通道,以满足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的交换和迁移。 3.4.植物群落的改造 植被在一系列生态功能及打造绿色基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于目前生态效益良好和 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植被,要以保护为主。科学抚育生态保护林,形成林分结构稳定、生态 功能强大的森林群落,提高景区内植被的生态效应。对于原有生长过密的林分和群落,通过 风景伐、卫生伐、抚育间伐等措施改善林分生长条件,促进群落更新和植物的健康生长,在 进行植被改造的地段, 充分考虑其生态习性, 建成符合自然生态群落生长发育规律的植物景 观,通过具体的乔、亚乔、灌、亚灌、地被、草、花等相互问的搭配,形成结构合理的复层 植物景观,最大限度地增加绿视率和绿量,提高生态质量。在坚持生态科学性的基础上,考 虑植物的整体景观效果以及苏州地方特色,营造出具有丰富观赏特性、突出景观效果、季相 色相变化丰富的植物景观,提高景区的景观质量。将丰富多彩的植物的形、色、香、姿、韵 等观赏特性与苏州枫桥景区各类景观空间相互衔接、紧密配合,形成生态效果明显、视觉效 果优美的植物景观。.
五、结论
本文以苏州市枫桥风景区为研究对象,从生态资源评价的角度出发,进行了生态规划方 法的探讨。目前,我国对于风景区的规划和建设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一套规则和 标准, 但从生态学角度进行风景区规划尚处于起步阶段。 而生态资源的综合评价是研究风景 区生态状况和演变规律的基础,也是开展风景区景观规划的前提。
参考文献: 黄肇义,杨东援.2001.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城市规划. 黄光宇,陈勇.2002.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 杨志峰,徐琳瑜.2007.12.城市生态规划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二:枫桥景区规划研究
枫桥风景名胜区评价研究
班级:园林1021班姓名:叶芃 学号:1031701119
摘要: 本文以苏州市枫桥风景区为研究对象,从生态资源评价的角度出发,进行了生态规划方法的探讨。
关键词: 枫桥景区 生态资源 规划与研究
一.风景区相关概念与研究
风景区是指景源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可以供人们游览欣赏、休憩娱乐和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根据地质构造上的相对差异导致的三大风景要素(地形、植被、水体)在空间上分布的不均匀性,可分成以地形为主的山地类型风景区,和以水体为主的湖泊类型的风景区,以及以植被为主的森林风景类型区等。风景区面积的大小差异很大,有的仅有几平方公里,有的则可达几百、几千平方公里。 二.枫桥风景区概况
景区历史悠久,隋 唐以来由古运河孕育出繁荣的枫桥镇;始建于梁代的寒山寺香火延续至今;唐代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描写出这里空灵而阔大的意境,使景区成为中外游人向往之地;明代抗击倭寇,留下遗迹铁铃关,成为苏州西大门的一道屏障。枫桥景区距苏州古城3.5公里,占地面积10公顷。
枫桥景区从1986年开始规划建设,被国家旅游局纳入国家旅游发展计划。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现已成为旅游环境优美,人文景观丰富,具有江南水乡古镇风貌的风景名胜区。现开放景点有枫桥苑、枫桥铁铃关、特色旅游项目“枫桥古镇水上游”、枫桥书场等。 景区规划范围内现状用地主要有绿化、水体、公建用地以及道路用地构成枫桥风景区自然生态资源的主要有气候资源、地质地貌资源、水文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等。 [1]三:生态资源调查与分析
1.气候资源 .
枫桥风景名胜区位于苏州城西3.5公里处的古运河畔。苏州地处温带,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上下,年降水量1300毫米左右,无霜期230天左右,日照约2000小时,农作物生长期长达9个月。土地肥沃,
物产丰富,自然条件优越。气候特点:春夏之交多梅雨,夏末秋初多台风,3~8月降水量占全年雨量的63%。
2.地质、地貌
苏州地区西部为低山残丘与山间洼地相间,低山残丘由构造剥蚀形成,标高多在100~200m之间,其中,窟窿山高341.7m,南阳山高338.2m,西山岛缥缈峰高336.6m,为区内制高点,其相对高差可达300余m。评估区西段附近有灵岩山海拔标高182m、天平山201m、狮子山114.5m,均由花岗岩组成;还有何山海拔63.8m;岩性为火山喷发岩。山间洼地由冲洪积与冲湖积物组成。
苏州东部地区则为广阔的冲潮积平原。多湖群、河塘分布,系典型的水网化平原。评估线路主要在平原与山间洼地通过。地势平坦,海拔标高2~4m,由西向东微倾。
3.水文资源
苏州市地处江南水网区,属长江流域太湖水系,区内地表水系极其发育,主要有太湖、阳澄湖群及大小规模不等的河渠组成。主要骨干性的河道有京杭大运河、山塘河、胥江、元和塘等河道连通江海,不同程度受潮汐影响。还有外城河沿老城区环城分布,箭河沿干将路中部流过。水位主要受大气降水和太湖排水影响,并受人为控制,常年水位2.8~3.0m,其年变幅lm左右。
四、生态保护规划
1.景区分区及简介
整个景区分为三部分:北部是古镇街市;中部民俗风情;南部为生态造景。
位于景区南部的唐灯是江南的独有景观和唐钟、唐塔、唐诗时空相系。
江枫广场的吴门古韵戏台是景区中部主建筑,居高临远,气势恢弘,张充和老先生书写的吴门古韵匾额庄重大气,点出了景区的主题。东面的桥就是《枫桥夜泊》中提到的江村桥,它横跨在京杭大运河的枫江段上,从唐代一直与枫桥遥相呼应着。
漕运展示馆是江枫洲的一大亮点,它利用声、光、电以及仿全息投影技术介绍了古代漕运的发展与消亡,令观者拍案叫绝。目前此项技术在国内尚不多见。枫桥水多,最适合渔隐生活。渔隐村以一组简朴的江南小木房,挑出水面的平台,宁静志远、淡泊明志的境界在这里彰显。
听钟桥是一座全木结构的廊桥,上面是江南民俗建筑三间轩屋,和桥面组成了苏州传统的廊桥,是观赏枫桥、铁铃关的最佳处。
夜泊处是当年张继避乱南下来到苏州时,夜晚孤舟停泊的地方。天上的霜月、水中渔火,凄凉的乌鸦叫声、沉重的寒山寺钟声,与诗人心中的乡愁国忧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于是写下了《枫桥夜泊》这首千古绝唱。诗中的真情实感和那空灵而阔大的意境,千百年来震撼了无数人,不仅中国人会背,东南亚一带的人也都会背,日本还将它收录在小学教科书上,每年年末从日本赶来的游客拥满了枫桥大街。
枫桥北街是恢复的一条明清古街,重建了渡口、驿站、米行、当铺等景观,邀请了苏州各种民间艺术大师来操作表演,展示作品。
枫桥的建造时间早于寒山寺,虽然历经沧桑,但是人们太喜欢张继的这首诗了,所以历代都设法保护好它。唐代的桥一直传到今天。被国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铁铃关,控枫桥,扼运河,古代官道通过枫桥、穿过铁铃关到苏州城内,是苏州城西的重要屏障,也是现存的唯一一处抗倭遗迹。
2.生态规划的内容
(1)对原有生态资源的保护。在对风景区进行敏感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景点、景区、游人游览线路、居民生活区等,合理的进行分级保护。不同级别的保护区采取不同级别的保护措施。
(2)对被破坏的生态资源进行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修复和重建。风景区内得大片裸露土地、耕垦采伐过度区、山体开挖区等,其景观结构完全被破坏,需要进行生态修复和重建的过程是对被破坏景观中的生态过程与空间格局予以协调的过程。通过修复、创建或重组等手段,调整景观基础生态设施,形成更适于风景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圈。
(3)对被部分破坏的区域进行生态改造和优化,完善生态资源的服务功能。注重对生态资源空间结构的调整,模仿原生生态群落,实现对原有景观优化组合,同时引入新的成分进行补充、衔接。
3.规划保护措施
修复原则:
(1)生态优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综合分析,统筹规划,分级分步,突出重点。
(3)尊重规律,因地制宜,治理措施科学配置,发挥综合治理效益。
(4)治理与保护并重,建设与管理并举。
3.1.人文景点的保护
除自然生态资源以外,风景内存在着着较为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枫桥景区主要以寒山古寺、江枫古桥、铁铃古关、枫桥古镇和古运河“五古”为主要游览内容。近年来景区又恢复了唐灯、明清街坊、江枫草堂、惊鸿渡等旧观;增添了古戏台、渔隐村、听钟桥等民俗建筑。对这些人文景观资源应当加以保护,禁止由于旅游开发的需要而将其拆除或损毁。对于已经残破或毁坏的历史人文古迹,应该把现存状况保存下来,使其延续,从而激发人们强烈的情感;对于整体尚存、需恢复原貌的历史人文古迹进行修缮时应注意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协调。
3.2.污染物排放的控制
景区内存在一定的空气污染和水体污染。机动车的尾气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一个主要因素,而部分水体周边存在较强人为干扰,导致水体也出现一定程度的污染。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
放,是保护景区生态系统的必要措施之一。
应加强排污治理的力度,严格实施达标排放;限制机动车在景区内行使。交通应以太阳能蓄电池或电力驱动车为主,在景区各出入口设置车辆换乘站点。
3.3.野生动物的保护
景区的建设,必然要修建道路、开辟活动场地等,这些人类活动导致了原有景观的破碎化,而在生态敏感区内栖息的野动物必然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目前景区内公路车流量较小,沿线景点还未充分开发,有些野生动物会在夜间悄穿越公路,而伴随着地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未来公路的扩建,动物穿越公路的可能性将很小。为减少景区建设所带来的这些负面影响,应为动物留出通道,以满足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的交换和迁移。
3.4.植物群落的改造
植被在一系列生态功能及打造绿色基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目前生态效益良好和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植被,要以保护为主。科学抚育生态保护林,形成林分结构稳定、生态功能强大的森林群落,提高景区内植被的生态效应。对于原有生长过密的林分和群落,通过风景伐、卫生伐、抚育间伐等措施改善林分生长条件,促进群落更新和植物的健康生长,在进行植被改造的地段,充分考虑其生态习性,建成符合自然生态群落生长发育规律的植物景观,通过具体的乔、亚乔、灌、亚灌、地被、草、花等相互问的搭配,形成结构合理的复层植物景观,最大限度地增加绿视率和绿量,提高生态质量。在坚持生态科学性的基础上,考虑植物的整体景观效果以及苏州地方特色,营造出具有丰富观赏特性、突出景观效果、季相色相变化丰富的植物景观,提高景区的景观质量。将丰富多彩的植物的形、色、香、姿、韵等观赏特性与苏州枫桥景区各类景观空间相互衔接、紧密配合,形成生态效果明显、视觉效果优美的植物景观。.
五、结论
本文以苏州市枫桥风景区为研究对象,从生态资源评价的角度出发,进行了生态规划方法的探讨。目前,我国对于风景区的规划和建设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一套规则和 标准,但从生态学角度进行风景区规划尚处于起步阶段。而生态资源的综合评价是研究风景区生态状况和演变规律的基础,也是开展风景区景观规划的前提。
篇三:设计说明-- 枫桥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
目录
中文摘要???????????????????????????1
关键词????????????????????????????1
外文摘要???????????????????????????1
外文关键词??????????????????????????1
地理位置???????????????????????????1
景区评价???????????????????????????1
存在问题及对策????????????????????????2
规划立意???????????????????????????2
景区布局与结构????????????????????????3
竖向设计???????????????????????????4
绿化规划???????????????????????????5
交通与游览路线规划设计????????????????????5
景观分析???????????????????????????6
视线分析???????????????????????????6
景区服务设施规划设计?????????????????????6
枫桥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
[摘要] “苏州城外寒山寺”是一个知名度极高的名胜区。本设计主要是依托寒
山寺及其周边的古寺、古关、古桥、古镇、古民居,用风景园林的规划予以整合,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本规划的指导思想主要是将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在满足游
客领略历史文化的同时,将当代人的科研、教育、游览、启智与山水体验活动等
需求结合起来,得以成为一个具有历史文化、美学情趣的游憩综合空间。
[关键词] 小桥-流水-人家
Design Of Fengqiao Scenic Area
[Abstract] Han Shan Temple in Suzhou is a most famous. Through the “ancient temple”, ”ancient gate”,” ancient bridge”, ”ancient town”, ”ancient
village”, the design are there things to make a unique planning. The theory of the planning to intends to melt together the nature and the culture. In the meanwhile, the main function of the district is education tour and sightseeing.
[Key Words] Xiaoqiao- Liushui- Rengjia
1.地理位置
枫桥风景名胜区位于苏州市西部,距市中心约3.5公里的古运河畔,东临寒
舍别墅区、南至金门路、西至大运河、北至上塘河,自苏州设新区和吴县市撤市
建区后,景区已在城区范围之内,地理位置适中,水陆交通方便。千百年来,枫
桥古镇、寒山寺一直是极具特点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在世界上也有广泛影响。
2.景区评价
枫桥风景名胜区是以枫桥古镇、古刹寒山寺为主体,枫桥、江村桥铁铃关、
古运河等历史文化古迹为其特色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历史悠久、享誉海内外。
寒山寺自古以来为吴中名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随着张继“枫桥夜泊”这
首千古绝唱,以其钟声诗韵闻名中外,知名度极高,每年除夕,中外游人云集寺
内外,聆听钟声,形成特有旅游活动。
两桥景点,横跨枫江两岸枫桥、江村桥,都是历史悠久,造型古朴雅典的名
桥。游人可乘坐画舫穿行桥洞,在河上饱览古桥、古关、古镇、古刹的清幽景色。
铁铃关景点,又称枫桥敌楼,与江枫洲隔岸相对,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
年)为抵制倭寇而建。平时可登高了望,古代战时可举烟报警,藏年固守。铁铃
关与枫桥相连,刚柔兼济,堪称江南绝景。
枫桥镇景点,古镇具有典型的运河水乡风貌,保持了“家家尽枕河”的景色。镇中贩贸所集,宴饮场所酒肆茶楼众多,临街枕河,风雅舒适,不仅有各类应时
佳酿名肴,而且楼馆内疏泉垒石,妆点书画,以招揽宾客。
江枫洲景点,昔日为有名的西塘,不仅为商贾之集,旧时还有法华庵、听钟
桥等胜迹,曾是名人第宅和文人诗酒留连的地方。西塘西望,则是支硎、天平诸
名山。
渔隐小圃景点,原为名园遗址,袁枚等有记“园中有竹柏楼、红蕙山史、枫
江草堂、吟晖亭、五砚楼等十六景,但均无遗踪留下。现与江枫洲景区、寒山别
院相连,建成为大型开放性绿地。
3.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江心岛及古镇内原民房破旧,卫生条件差,缺少绿地的状况。随着一期整治,
友谊公园(渔隐小圃)绿地建设和江枫洲开发,环境质量均有较大程度的改善,但
是随着建设发展,景区临近运河主航道水质污染仍较严重,地面水质超过Ⅳ类标
准,航行中的船舶噪声严重,影响景区宁静气氛。运河两岸的沙石料装卸码头环
境十分脏乱。
游人超容量问题突出,以2002年为例,寒山寺游人达140万人次,而寒山
寺可供游览面积仅为0.9万平方米,平均每人只占有9.26平方米(按每年游览
时间为360天,游人平均游览2小时计算),大大低于正常的容量标准。每年元
旦,中外游人,聆听钟声,最多时达2万多人,极为拥挤。高峰和平日旅游不平
衡比较严重。
环境质量较差,原江心岛和古镇内住房破旧,卫生条件极差,景区内缺少绿
地,上塘河、运河部分沿岸是砂石建材装卸码头,环境脏乱、噪音严重。景区内
旅游服务及基础设施不够齐全,能够全面反映景区历史风貌的景点不多。
随着实施枫桥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应理顺游览交通和管理体制,加强景区
周边环境保护,将具有显著特征的枫桥风景名胜区完整的呈现在游人面前。
4.规划立意:小桥-流水-人家
苏州在游客心目中留下较为深刻印象的事物(形象感知)
江南气候温热,雨量充沛,天然河流、湖泊众多,经济开发已有两千多年的
历史。优越的自然条件,加上当地民众的努力,六朝末期,江南已是全国最富庶
的地区。几世纪来,民众为了交通运输、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开凿许多运河、渠
道,贯通天然河,形成大面积、密如蛛网的水道交通网络。贯穿整个城镇与乡村
水路,连同密布的池塘湖泊,形成特有的水乡景色。
苏州河道决定了古民居的布局——以河为界,组成许多大小不一,朝向各异
的坊巷民居群落。其间,座座石桥有机地将两岸连接,使河水畅流,街巷通达,
构成河街相映,两岸相亲的水巷环境,平添了许多江南风情。
古运河是枫桥景区的五古之一,是要考虑的重点,因此结合古运河,在其两
岸规划设计一组具有苏州风格的建筑群,给游人那种小桥流水人家的体会,同时
向游人展示这些日益为人们所淡忘的特色吴文化。
在建筑的设计中主要是对苏州古民居的一种重现以及拓展,将几种特色建筑
糅合在一起。
苏州古民居大致的几种形式:
一、 河街平行,宅在街边,小巷迂回曲折,清流潺潺傍街流淌,沿河垂柳依
依,花草诱岸,河上古桥卧波,小舟悠悠,宛如一幅“小浜别脉,旁夹路衢”的临河人家的秀丽画卷。
二、 一条小河居中,两岸屋宇连绵,水栈,河埠嵌筑其中,拾级而下,可就
水洗涤,可向船家选购蔬菜、鱼虾、鲜果,间有或浑朴、或精巧的廊桥横跨小河,连接两岸人家,这便是苏州著名的水巷。
三、 前巷通后巷,几落几进,并围以高墙,形成封闭式的深宅院落。此种民
居,大多辟有备弄,设有天井,筑有门楼,有的庭院住宅还建有小型花园。 园林宅第,居宅豪华,花园中则巧设亭台楼阁,水池假山,花草树木交相辉映,颇有山水之趣。
苏州的街市建筑,多为前店后坊,或前店后宅,下店上宅,可谓“老店旧宅相伴,小桥流水相依,古塔古桥相映,酒肆茶楼相依,吴歌丝竹相闻。”街边鳞次栉比的茶肆酒楼,南北货铺,“列肆招牌,灿若云锦”,市场上“山海所产之珍奇,外国所通之货贝,四方往来。
然而从表格中可见,苏州最为外人所称道的典型形象已经开始消失,一些重要的吴文化在现在的苏州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展示给游人。苏州是传统的水乡古镇,但小桥-流水-人家却没有给游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被规划的有利点是枫桥、寒山寺的形象感知百分比较高,这样就有利于这些吴文化的推广。
5.景区布局与结构
本景区包括入口区在内主要有十个不同的功能区,并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以及周围环境的制约布置这十个不同功能的活动场所。
古运河展示区主要是古运河的一个延伸,在风景区沿古运河的一侧设置了古纤道,并沿途放置了石灯,体现佛教文化气息,同时也使人联想到“渔火”,种植枫杨、红叶李和乌桕等秋景树种,使人联想到“江枫”,综合起来便能够使游人领会到“枫桥夜泊”诗篇的意境,让人们联想到渔火和古运河昔日的繁华。古运河展示馆是在古镇恢复区,一方面是展示苏州郊区民房的素雅,同时展示从古至今的漕运文化以及古居民的生活方式。在建筑与空间体现苏州地区传统的宜人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