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心得体会 > 教师笔记 > 法治人生读书笔记

法治人生读书笔记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2-14 07:29:43 | 移动端:法治人生读书笔记

篇一:读书笔记

批评官员的尺度——《纽约时报》诉警察局长沙利文案 1960年,因为一则批评性广告,警察局长沙利文以诽谤为由,将《纽约时报》告上法庭,并申请巨额赔偿。两审失利后,几乎被各地政府官员相继提起的索赔逼至绝境的《纽约时报》,奋起上诉至联邦最高法院。九位大法官在“《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中力挽狂澜,宣布“对公共事务的讨论应当不受抑制、充满活力并广泛公开”,维护了媒体、公民批评官员的自由。《纽约时报》资深记者、两度普利策奖得主安东尼?刘易斯,以翔实史料、生动笔触,系统回顾了这起新闻自由史上的里程碑案件,并循此为线,串接起美国人民争取言论自由的司法抗争历史,完美展现了霍姆斯、布兰代斯、汉德、沃伦、布伦南、布莱克、韦克斯勒等伟大法官和律师的形象。

政法笔记

北京大学出版社

《政法笔记》是冯象先生在《读书》开的专栏文字,以英美中古文学博士的笔意,言说国内法治领域的大小故事,从孔夫子名誉权、鲁迅肖像权、婚前财产公证、取名用生僻字、性贿赂、人体写真到版权、美国大选??涉及到知识产权的方方面面,就文章而言,都称得上汉语法学随笔写作的巅峰之作。

我觉得该书有两个非常突出的特点。第一,作者对中国法治发展的冷眼观察和批判的态度。作者不是简单的法治理想主义者和乐观主义者,而是坚持了学者的冷静,直面中国的现实发展,指出了其中隐含的悖论;许多时候,甚至只是将生活中的矛盾现象同时摆在读者的面前,并不多言。这种叙述和论证的方式打破了那种法治的意识形态套话。例如,作者指出,一方面整个社会都在高唱反腐败,而另一方面由于“贬低道德”,至少在法庭辩论中,腐败似乎也成了一种“权利”(“腐败会不会成为权利?”);一方面似乎在宣传仅维系于爱情的“爱侣型婚姻”的理想,而另一方面婚前财产公证实际上已经把婚姻变成了某种“性契约”(“公正婚前财产、标价拾金不昧之类”);一方面强调着保护产权,另一方面又通过不断的知识产权回溯而忘却和改写着先前的政治伦理关系和产权关系(“法盲与版权”和“鲁迅肖像权问题”);一方面政治体制改革开始强调官员的政治责任,而另一方面由于政治责任的法律化却又削减了官员的道德责任以及其中的政治意义(“所多玛的末日”和“县委书记的名誉权”);。一方面女性穿得越来越少,袒胸露脐,似乎是禁忌越来越少,而另一方面,街头的膀爷们已经被视为有碍观瞻,是不“文明”的性为(“小头一硬,大头着粪”)。

这种直面现实的描述和分析,显然与今日中国法学界流行的那种你支持还是反对XX的法学提问有根本的不同,因此令习惯意识形态话语的人困惑:你作者到底持什么立场?似乎作者没有立场。

作者的立场其实是很明确的。他不仅不把法治看成是一个高层的政治决策,也不视其为一个精英的事业,在作者看来,“法治在理论上,是全体公民无分阶级性别身份贵贱都有发言权的”;甚至作者对法学界寄予厚望的法律职业也充满了批判精神,认为“法律[]还在努力学习争取成为资本的语言和权势的工具” (弁言页3),而法律“程序越是精巧繁复,贪官污吏越是有可乘之机”(页157),因此,“法治本身,[]也不可避免的充满了伦理疑问”,“本质上是一种权力话语重写历史、以程序技术掩盖实质矛盾的社会控制策略”(页168)。正是抱着这种近乎冷酷的学者眼光,作者坚持一种不轻信的、批判的立场,关注具体的问题——作者的分析总是从一个个具体的案件入手,从经验入手,而不是从大词、关键词入手。总的说来,作者拒绝了宏大的社会理论,不管所谓的“历史潮流”、“时代方向”,但是,细细读来,你还是可以感到作者的文字中总是伴随了一种对社会、人生和历史的感叹和感悟,尽管不时有讥刺、反讽和黑色幽默。

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作者的文字风格。显然作者的文字很受古汉语的影响,受作者推崇

的《史记》的影响(“不上架的书”),文字简洁、洗炼、古朴,口语化,没有长句子,也不注重西化了的现代汉语语法要求,甚至许多翻译的句子或书名都是如此(仅举一个例子:埃里克森的书“order without law”,我译为《无需法律的秩序》,而冯象译为《秩序无需法律》;冯的翻译不仅意思完全到了,而且更凝练,更符合中文习惯,更重要的是与英文书名的语序也完全一致。这种功夫看似容易,实则匠心独具且浑然天成)。但是,作者精通多国文字,对西方经典和中古文学有深厚造诣,熟悉西化的叙事结构和行文风格,很有英人散文的风格。并且,而这一切同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交融在一起了,读起来别有风味。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都是法学论文或随笔,作者却很会讲故事,非常注重形象和意象,注重文章的“形散神不散”的结构和韵律。在中国法学界,作者的文字不仅独树一帜,而且是耐读的精品

由于这两个突出的特点,不论作者有意与否,在我看来,作者事实上都创造了陌生化的阅读效果。也许这就是作者的一种话语策略,就是要让读者要在心里“过一遍”,有所琢磨,有所反思——适度的阻隔和陌生化有可能打乱那种意识形态的法治套话,让人们更多去留心周围真实的生活世界。

但是,不无可能,这就成了此书的缺陷——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快餐”时代。当然,作者也许并不在意这一点,只在意写作中是否融入了作者自己独到的观察、分析、发现和思考,因此使这本书成为中国法学的一本无可替代的著作。作者做到了这一点。

最后应当特别强调一下的是,本书以《政法笔记》为题,实在是“别有用心”。如今,尽管“政法”二字全国到处可见,法学界却不愿理它,似乎这两个字总带着先前时代的印记。如果可能,我想中国的五所政法大学(学院)都会改名为“法政”或“法商”大学(学院)。似乎只要回避了“政法”的语词就可以避开了“政法”的实践。我在一篇文章中将80年代中国法学概括为“政法法学”时就为这一选择担心过,但最后还是惹得不少人不满。冯象显然是不相信语词有高低贵贱之分,他没有政治正确;因此,他以本书为“政法”正了名,并成功将之转化为一个有用的学术概念——他的文章在相当程度上显示了,政、法不可分;从政治治理或功能的角度来看,法治其实是一种现代社会的一种政治策略;法治建设其实是一种社会政治力量和资源的重新配置。因此,回避“政法”也许会遮蔽一些重要的观察视角。他的努力使我们重新获得了一个学术的视角,不仅可以从此来审视我们的今天,而且可以反思我们的昨天和前天。

我感谢这一学术的努力。

第一篇:《法律与宗教》读后感

伯尔曼的《法律与宗教》是在他1971年的一系列公开演讲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作者的主要观点是,法律与宗教是两个不同然而彼此相关的方面,是社会经验的两个领域。尽管这两个方面不容混淆,但任何一方的繁盛发达都离不开另外的一方。没有宗教的法律,会退化成为机械僵死的教条。没有法律的宗教,则会丧失其社会有效性。面对着60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社会问题,伯尔曼认为西方人所面临的危机并非法律的过度神圣化或宗教的过度律法化,即二者过分一体化的危机;而是相反,是它们过于分裂化的危机。因此,需要使二者重新融合,才能使法律真正被社会所信仰。

书中通过对法律与宗教的人类学把握、历史上宗教对法律的影响、宗教中蕴含的法律方面、法律与宗教的死亡与再生的末世学角度,精辟论述了法律与宗教自始至终不可分割、互相渗透的密切联系,从而揭示出现代人对法律与宗教关系认识的严重片面性。

伯尔曼指出,在人类所有的文化里,法律与宗教都共同具有四种要素:仪式、传统、权威和普遍性。这四种要素的存在决定了法律与宗教的共通性。本书所要指出的关键即为:“尽管这两方面(法律与宗教)之间存在紧张,但任何一方的繁盛发达都离不开另外一的一方。没有宗教的法律,会退化成一种机械的法条主义。没有法律的宗教,则会丧失其社会有效性。”也就是说,法律必须被信仰,以免退变成为僵死的法条;宗教必须有规则,否则易于变为狂信。

看完这本书,我对法律与宗教的关系有了更深的了解,法律之于我们,是一种外在的约束力,它指导着我们的行为,而宗教之于我们则是一种内在的约束力,它指导着我们的心灵,或善或恶。在我国,法律与宗教都有比较悠久的历史,但显然,宗教所宣扬的道德和伦理比法律的影响更加深远。因此造成人们对于法律的意识相对淡薄,法律在中国缺少一份神圣性。法律是对权利、义务进行分配并解决社会纠纷的一些行为规则和制度。它用于调节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在任何一个具有自主和自由、承认保护私人权利和利益的社会,法律是不可少的、维系社会的重要基本手段。法律对于人们的保护远比宗教来得全面而彻底。因此,在现今的中国,若要建设一个法治社会,必须建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使法律成为人们的信仰,溶入到血液中,落实到行动上。

人们发现,中国的落后,就在于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没有对法律的信仰,我们过于注重道德和政治(权力)的作用,过于强调情理法的结合,法律在我们的社会调整中并没有起到至上的作用。为了使我们的社会走向现代化,实现依法治国,就必须让法律成为圣经,成为社会中唯一具有权威性的规范和机制。对民众,需要的是为权利而斗争;而法律职业共同体应该以道德无涉、价值无涉为口号。

正如梁治平教授对中国表示出深刻的忧虑:“我们的现代法律制度包括宪法、行政法、民法、诉讼法等许多门类,它们被设计来调整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为建构一个现代社会奠定基础。同时,它们也代表了一种精神价值,一种在久远的历史中逐渐形成的传统。问题在于,这恰好不是我们的传统。这里不但没有融入我们的历史、我们的经验,反倒常常与我们‘固有的’文化价值相悖。于是,当我们最后不得不接受这套法律制度的时候,立即就陷入到无可解脱的精神困境里面。一种本质上是西方文化产物的原则、制度,如何能够唤起我们对于终极目的和神圣事物的意识,又怎么能够激发我们乐于为之献身的信仰与激情?我们并不是渐渐失去了对于法律的信任,而是一开始就不能信任这法律。因为它与我们五千年来一贯遵行的价值相悖,与我们有着同样久长之传统的文化格格不入。这样的困境不是比西方人面临的危机更难以摆脱吗?”梁教授的忧虑点出了我国立法的尴尬处境。无论看上去多么完美的法律制度和规则,如果缺少精神的基础,不能唤起民众的认同和信任,又怎能产生对它的信仰?因此,结合中国实际,有中国特色的法律才是真正能为人们所认同和遵守的法律。

最后,我想引用书中的一句话“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话题作文 关于法律的读后感(3篇)话题作文 关于法律的读后感(3篇)。只有建立对法律的信仰,我们的法制道路才能够越走越远。

职务犯罪侦查

我国的刑事诉讼程序框架中,侦查与起诉、审判成为刑事诉讼程序的三大重要阶段之一。我国现行宪法及法律规定,检察机关行使职务犯罪侦查权,对贪污贿赂及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进行侦查。当前,我国法律理论界对于检察职务犯罪侦查权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同时在检察机关的职务犯罪侦查权的行使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立法上、制度上或司法实践上的问题。正确科学认识和合理配置我国的职务犯罪侦查权,对于检察机关正确行使职务犯罪侦查权,严肃查办贪污贿赂等严重职务犯罪,推进我国的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四章对我国的职务犯罪侦查权进行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论述,正文共计30000余字。要研究我国的职务犯罪侦查权问题,对其法律属性的认识是必须首先解决的前提之一。侦查在刑事诉讼程序中的地位决定了侦查权的法律属性,而侦查权的法律属性也决定着侦查权之运行规律。我国学界对侦查权的概念及其法律属性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有行政权说、司法权说和双重属性说。同样,学界对职务犯罪侦查权的法律属性的认识,也存在着行政权说、监督权说和司法权说的不同观点。笔者认为,关于侦查权的法律属性认识,应立足于本土法律制度和司法实践,从侦查权在刑事诉讼程序的角度,分析其诉讼功能及法律地位。我国职务犯罪侦查权的实质仍属于侦查权,同属于司法权,与公安机关的刑事侦查权并无二致。当然,在立足本土法律理论和基本国情的前提下,应坚持为我所用、有所取舍地利用和借鉴世界各国(地区)的有益经验及成果。综观世界上多数国家和地区,主要是通过检察机关行使,或主导职务犯罪侦查权,充分发挥了检察机关的在反腐败斗争中的重要作用;或是设立专门的独立性的反腐败机构。但各类职务犯罪侦查机构的共同特征是专门性、独立性及权威性。笔者通过各国制度的介绍和评析,以期拓展本文论述的视野和角度,也希望籍此了解更多的域外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笔者结合相关资料的收集或查阅,介绍了我国职务犯罪侦查权的历史演变及现状。从司法实践的视角和初步认识,分析了我国职务犯罪侦查权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是缺乏应有的司法独立性,法律规定的检察机关独立司法原则并未得到落实;其次,侦查机构的设置缺乏专门性、统一性,侦查观念、侦查能力和侦查水平不适应侦查工作需要;反腐败机构缺乏权威性和法律威慑力;同时,职务犯罪侦查权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包括对立案、侦查措施、审查起诉的审查监督不够,尤其是强制措施司法审查制度的缺失,往往导致侦查活动中违法取证、非法搜查、侵犯人权等现象的发生。我国职务犯罪侦查权的合理配置及司法控制方面,笔者主要结合我国侦查学理论及司法实践经验,提出解决当前职务犯罪侦查权专门立法、机构配置、司法控制、监督制约问题和司法实践困境的途径和设想。主要包括:立足本土法制传统和现行宪政、法律框架,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职务犯罪侦查权制度的方向;加强和完善我国职务犯罪侦查权的合理配置,建立适合的职务犯罪侦查权司法控制体系和机制;改革和完善职务犯罪侦查权的监督制约机制,充分发挥律师在侦查阶段的监督制约作用,实现公平、公正司法和保障人权的统一。

试论审前羁押制度及我国之完善

当前我国刑事审前程序中,存在羁押率高,超期羁押、变相羁押现象普遍,违法羁押得不到及时纠正等问题。这不仅不利于犯罪嫌疑人人权的保障,而且损害了公众对刑事司法制度的信心。有鉴与此,本文拟对审前羁押制度的基本理论进行探究,对英、美、法、德、日等主要法治国家的审前羁押制度进行分析,以揭示我国审前羁押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并为完善我国的审前羁押制度,实现打击犯罪和保护人权价值的平衡,提供某些理性的思路和构想。全文拟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证审前羁押制度的基本理论问题。首先,界定审前羁押的含义,审前羁押是指在审判开始以前经法官或者其他被授权行使司法权的官员审查并决定,剥夺犯罪嫌疑人人身自由,防止其逃跑、自杀、串供等行为,从而保证刑事诉讼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其次,阐述审前羁押的性质,体现了例外性、强制性、预防性和合法性;再次,阐述审前羁押保障和预防的功能;最后,阐述审前羁押的原则,归纳起来包括:羁押法定原则、必要性原则、比例性原则、司法审查原则、司法救济原则。第二部分介绍了国外几个主要法治国家审前羁押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逮捕和审前羁押的关系、适用条件、适用机关和适用的基本程序、对于违法羁押的救济手段以及被羁押人享有的权利及待遇等。

第三部分是对我国审前羁押现状的分析。首先揭示了我国审前羁押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次,从思想观念、制度、现实等方面对其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文章对完善我国审前羁押制度提出若干构想。审前羁押制度的完善,可以通过在《刑事诉讼法》中重新定义逮捕措施,增设审前羁押措施,并将二者从程序上进行分离,设立羁押的司法审查和司法救济机制来实现。将逮捕分为紧急情况下的无证逮捕和非紧急情况下的有证逮捕;公安机关在紧急情况下有权直接实施无证逮捕;无证逮捕后,公安机关需要立即提交检察机关,由其对逮捕的合法性、必要性进行审查;紧急情况之外的逮捕必须由检察机关批准或决定,并作出逮捕证后方可实施。逮捕后,超过法定期限还需继续剥夺被逮捕人人身自由的,

篇二: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迈克尔·霍夫曼《会计与金融的道德问题》读书笔记摘要 本书为“会计职业道德丛书”

之一,是一本讨论会计与金融的道德问题的论文集。本书的编者匠心独运,以敏锐的眼光捕

捉到对金融市场至关重要,对会计职业至关重要,但长期又为人们所忽视的一个问题即会计

与金融的道德问题。本书围绕信任、责任和控制三个主题展讨论,其阐述和说明既专业又通

俗、精辟。本书的案例与分析部分也是一大亮点,分别讨论了国际信用与商业银行、荷兰会

计职业和美国国防工业等有代表性的又截然不同的组织。金融市场的稳定和有序运行需要财

务会计信息的公开和透明,在我国这方面的问题正在不断突显,本书的出版对金融和会计从

业人员以及制定行业规则的相关部门都具有不可多得的借鉴意义。 关键字 会计舞弊、

金融市场、职业道德、激励约束机制 经典语句 一条好的看门狗对所有的来者都会吠叫,

不管他们是无害的访客还是罕见的入侵者。审计人员也应当如此,对所有的客户保持警惕,

因为违规者是不容易识别的。 审计委员会评价内部控制充分性的监督职责正获得不断的显

著地位。有效内部控制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系统中存在一种适当的公司行为道德规范。

内部控制系统的满意实施需要始终如一的高水平监督。 读书笔记制度比觉悟更重要 ——《会计与金融的道德问题》读后感 中国儒家经典《论语》中有“人

无信则不立”的说法,这里的“信”指的就是诚信。诚信不仅是人的立身之本,也是职业道

德的重要内容,对于会计从业人员而言尤为重要。他们作为会计信息的主要处理者有责任为

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况且我们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资本、人

才等都在全球流动,金融市场是维系这一切流动的一个重要枢纽。众所周知,金融市场在很

大程度上又是虚拟的市场,维系金融市场稳定、有序运行的核心正是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

公开、透明。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呢?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诚信

体系建设,希望通过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的方式来保障信息的真实性,提高公

开性和透明度。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春夏秋冬走健康之路看四季养生网

健康饮食 养生问题 母婴保健 养生小常识

2 但仍存在许多问题无法解决。霍夫曼的《会计与金融的道德问题》一书从不同视角,

解释了发达国家会计舞弊层出不穷的深层原因,针对如何提升会计职业道德,如何加强法律

与会计、审计的改革,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虽然它是一本译著,主要的事实根据来自西方

发达市场经济的经验教训,但对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保障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提高公

开性和透明度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特别是其中关于审计委员会的重要监督职能一章,运用

众多案例提出加强监督的必要性和其对于提高信息的真实、公开、透明度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尤其值得我们深思。 众所周知,一个人不是孤零零存在的,他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

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会计人员也不例外。当他们个人或所处团体与其他人或所属团

体发生利益冲突时,如果他们可以运用手中的权利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这样做却是违反

道德准则的,那么他们会如何抉择呢?也许道德高尚的人可以拒绝诱惑,坚守自己的职责,

但下次呢?下下次呢?谁能担保他们会一直坚守下去。有的人曾参加红军长征,爬雪山、过

草地、吃树皮,历尽艰辛却始终不投降不放弃,为人民的解放和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巨大贡

献。就是这样意志坚定、品格高尚的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尚有经不住诱惑腐败变质最终丧身

于敌人的糖衣炮弹下的,我们又怎么能将提高信息的真实、公开、透明度的希望都寄托在会

计从业人员的个人道德品质上呢? 要想让一项事务稳定有序的运行,就必须要有一套完善

的运行和监督机制作为保障,不能期待每个参与者都是天使的化身,会自觉自愿的按你设定

好的轨迹走下去。“孔融让梨”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大人们经常要求我们从中学到“谦

让”这一良好品格。孔融牺牲了自己的潜在利益换取了分梨的顺利进行,兄弟也没因此反目,

大家皆大欢喜。不过这样的分配有一个潜藏的风险,它完全是建立在孔融的个人品格上的。

如果有一天孔融不想让了,想尝一下大的梨,已经吃惯大梨的兄长们会不会同意?那最小的

梨又会分配给谁呢?兄弟们会不会因为此事大打出手破坏原有的和谐?因此,仅仅建立在个人品格上的事务是无法长久有效运行的,一套合理完善的机制才能做到这一点。完善的机制不仅能提高效率,还能和谐人际矛盾,最有名的例子就是罗尔斯的“五分粥法”。五个人分一锅粥,没有量具如何才能分的公平呢?由此提出了五种分粥的办法。其中第五种办法,就是让分粥者最后领粥,即要等其他人把粥领走了,自己才取剩下的那份。这就给分粥者提出了一个起码要求:每碗粥都要分得很均匀。道理极其简单,假如分得不匀,最少的那碗粥只好留给自己,只有分得平均合理,自己才不至于吃亏。这时,分粥者非但不需出以公心,仅为自己着想,结果也是公正、公平的。

3 由此可见,为了让金融市场稳定、有序运行,财务会计信息的公开、透明不仅需要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更重要的是建立完善的监督体制,将会计工作置于阳光下。让想要违规者有所顾忌而不敢轻举妄动,对已违规者及时发现处罚,减轻损失。 维系金融市场稳定、有序运行,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公开、透明度不仅需要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更重要的是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监督机制。而且制度比觉悟更重要! 而在我国,社会对会计人员素质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持续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已引起了会计界、经济界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各种新闻媒体对此也屡有披露,这也折射出当前的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存在严重滑坡.正因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不完善,所以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就成了当务之急。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有以下几个: (一)加快完善我国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当前虚假的会计信息已严重干扰了经济决策,扰乱了市场秩序,败坏了社会风气。市场经济依赖于规则,但仅有规则制度约束是不够的。当巨大的经济利益与严肃的道德规范发生碰撞时,只有道德诚信教育才能不使道德天平倾斜。近年来,我国出现的会计信息质量不高、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等现象,也充分证明单纯依靠法律法规等强制性规范不可能杜绝一切弊端的发生,提高会计从业者的素质,必须辅以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来补充,制定和出台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已迫在眉睫。 (二)建立健全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 采取“法、范”结合,建立健全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即通过法规建设和职业道德规范的建立来约束、制约和激励财会从业人员的道德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会计职业道德的监测评价系统是会计职业道德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首先,应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跟踪监测系统,判断会计职业道德意识所处的阶段,及时发现会计职业道德状况的新动向;其次,在建立健全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系统时,建议在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学会等会计组织内成立道德委员会来履行这一职责。进行会计职业道德评价,就要对会计人员遵纪守法、真实公正、“廉业、精业、勤业、敬业、爱业”等方面制定一套可操作的评价标准;并且要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评价方法有社会评价方法和自我评价方法,而社会评价方法又可分为社会舆论与传统习俗评价。对道德评价结果应使用奖罚手段、示范道德榜样、大众传播媒介等方式,使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状况始终置于各单位内部和社会公众的督导之下。这样,“道德法庭”才会显示出强大的威力。当前财会领域的根本大法是《会计法》,把财会人员职业4 道德建设和《会计法》的贯彻实施紧密结合起来,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实需要。德治为法治提供理论基础,又是对法治的深化和拓展,而法治则为德治提供有力保障。因此,即要运用《会计法》等对从业人员的行为进行强制约束,又要运用职业道德规范对从业人员的思想、行为进行引导和启迪,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以人为本,加强会计教育培训 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既影响到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的贯彻执行效果,又影响到会计工作质量。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迄今为止仍是盲点,尚未引起会计职业界足够的重视,与培养“德才兼备”会计人才的目标不相符,部分会计人员素质非常差,因此,应建立一整套会计人员素质教育的规则,进行多层次、循序渐进和全方位的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专业技术教育,会计是一种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会计信息是经济信息的一部分。经济的发展,对我

国会计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新的经济业务和经济情况不断出现,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新的会计理论课题需要我们开拓,特别是我国会计还处在转轨转型期间,这个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正在逐步形成,会计管理体系也正在建立。会计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只有不断对会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教育,才能适应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二是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切实帮助他们提高素质、积累经验、更新知识。在后续教育中,要集中强化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结合当前会计人员新制度,新准则的继续教育,把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列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向会计人员系统讲授会计职业道德知识,提高会计人员对会计职业道德认识,增强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遵守会计职业道德的自觉性。加强自身道德修养,遵守会计职业道德,改造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彻底抛弃享乐主义等不道德、不健康思想,自觉抵制外来诱惑。 (四)改进会计人员的管理体制 减少会计人员对本单位领导人员的人身依附,使其具有相对独立性,敢于抵制领导人员授意、指使、强令下的会计舞弊。在总结和完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应在会计人员的经济待遇、工作安排、职务任免由财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其次明确会计责任主体、责任行为主体、职责范围,明确主体应承担的责任。如《会计法》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会计管理体制的建立、健全,可以抵制单位领导授意、指使、强令情况下的会计弄虚作假,促进会计人员职业行为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为会计人员规范执业奠定基础,达到源头治理目的。

5 (五)加强会计道德诚信教育 会计从业者是《会计法》的具体执行者,负有依法进行会计核算、监督的职能。然而目前会计信息的失真、会计诚信危机,很多会计人员成了事实上的造假者或执行者。因此对会计人员进行经常性的诚信教育是当务之急。要使每一位从业者懂得,一流的专业技术不是走向成功的唯一条件,而一流的道德标准才是完善境界的基本要素。道德教育应从学生抓起,在学历教育阶段,就应健全教育机制,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教育,塑造职业品质,陶冶职业情操。在会计人员后续教育阶段,应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岗前培训教育的核心内容,使每一个会计人员熟练掌握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并将其作为各种经济组织考核、晋升、续聘和奖励会计人员的重要指标。 1、要对各经济组织的法人代表开展道德诚信教育 法定代表人代表组织依法行使职权,法人代表也必须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负全部责任。何况现实工作中会计造假行为很多是同企业法人的授意指使或强迫密切相关。因此对掌握会计诚信水平支配权的单位负责人进行诚信教育,是会计行业的生命线,是根本。 2、建立诚信档案,常抓不懈 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档案。为会计从业人员建立包括基本信息、守信信息、提示信息和警示信息在内的诚信档案,记录会计人员的基本情况、在诚信方面的良好表现及行为、已经出现的有违行业诚信要求而需予以提示的行为,以及严重违反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及准则、受到各类处理的行为等。同时,对诚信档案实行动态管理,由各系统逐级汇总报会计学会,各单位对所报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各相关人员有义务及时向单位如实提供诚信信息和相应资料,并保证真实。各机构负责本单位会计诚信档案相关信息的归集、录入,会计学会重点负责会计诚信档案管理制度制定、信息分析、更新、网络开发和维护、政策解释和培训,指导和监督检查各级学会的诚信档案建设管理工作,对全行业会计诚信信息进行分析和披露。会计诚信档案记录期限至会计人员不再从事会计工作止。 (六)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必须有严明的规章制度。但由于职业道德不属于强制性规范,人们在执行时或多或少会产生松懈情绪,因此应在行业和企业范围内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建立检查考核评议奖励等制度,促使会计人员执行职业道德规范。激励约束要注意利益导向作用,要完善行业准入和禁入机制。

篇三: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西建大 王刘耿

《政治学》读书笔记

本书运用调查、实证、比较等方法,在对100多个城邦的制度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从人是天然的政治动物开始比较,系统的论述了什么是对公民最好的国家。全书共八卷,主要围绕两个问题,一是关于政治理论的讨论,二是关于现实政治的讨论。本书有四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了城邦、政体等基本理论。认为城邦是一种社会团体,追求最高最广的善业。文中说到,人类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有家庭、村坊而组成城邦。政体按其宗旨及最高统治权执行行者的人数,分为正宗与变态两类。前者为君主、贵族、共和三种,后者为寡头、平民三种。第二部分批驳取消私有财产和家庭的主张,评析当时的各种政制。第三部分论述现实中的平民、寡头、共和等政体的具体形态、变革原因及其防范措施,提出以中产阶级为主的共和政体是最稳定政体。第四部分论述理想城邦中的道德、人口、疆域、民族性和教育等问题。总体来说,本书通过这几部分分别阐述了城邦起源、本质、目的、性质;公民的本质、公民教育;理想城邦的原则、框架及实现途径;现实城邦的类型。

本书是古希腊思想家最重要的政治学论著,被公认为西方传统政治学的开创之作,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亚里士多德生活于古希腊奴隶制社会的危险时期,伯罗奔尼撒战后,雅典社会各阶级都受战争的影响。雅典受战争的影响,雅典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日趋尖锐化。目击希腊,特别是当时作为希腊文化中心的雅典这种崩离的状态,亚里士多德从中等阶层的利益出发,主张用加强中等阶级的力量的办法平衡富有者和贫民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使努力主国家不至于崩溃。

在这本书中,亚里士多德关于家庭方面的论述,首先指出家庭主奴,夫妇,父子三者的关系组成,家主居于中心位置,主奴关系就像人体和灵魂的关系,身为魂从的自然关系,富裕理智的主人管理体力好有缺乏知性的奴隶。夫妇关系类似于政治家治理自由人民。至于父子关系则像君王统治他的臣民。家主由狩猎、畜牧、农耕等方式取得家庭所需是正当的,而利用钱货交易,放债取息无限制的贪图财物是最恶劣的经济活动。至于善德,则是根据不同标准进行培养,以使得

家庭的各个组成部分更好地各从其位,这些都是亚里士多德论家庭的内容。我个人认为,他将奴隶看成有生命的工具,有点不妥,没有具体提出怎样处理主奴关系状况的办法。还有就是男尊女卑的思想,最后呢就是关于家庭治产有自然经济的成分在里面。

就政体方面,本书主要有以下论点:政治制度原来是全城邦居民由以分配政治权利为中心的体系,所以,要研究政体就要先了解城邦,城邦是追求善德并力求使全邦过上优良生活。因此,以实现全邦公共利益为目的的政体就是正宗的政体,例如君主,贵族和共和体,而与之相对只以部分群众利益为目的的政体就是变态政体,比如寡头和平民政体,而这些是政体的基本的分类。政体的建立带来的是最高统治权的寄托,权利分配和职权的划分与分配,人员任职等一系列问题,作者也提出了一些原则,如最高统治权寄托于法治,政治重正义,而正义依托于公平。每个政体都依照自己所认为的正义观念进行权利的分配,人员任职有任期且轮流担任为宜等等。在这些原则基础上,作者又提出了为政中庸之道,因此使中产阶级的势力超过平民和富室,从而实现数与质的联合的混合政体。亚里士多德说:人们能够有所造诣于优良生活,一定具有三项善因,分别是外物诸善,躯体诸善,灵魂诸善。于是,我们大家可以确认各人所得幸福的分量,恰好应该相等于他的善德和明哲以及他所作善和所显智慧的分量。凡能成善而邀福的城邦必然是在道德上最优良的城邦。

在论述奴隶制时,作者指出,灵魂和身体,前者自然地为人们的统治部分而后后者自然地为被统治部分。凡自己缺乏理智,仅能感应别人的理智的,就可以成为而且确实成为别人的财产,这种人天然是奴隶。在合乎自然的奴隶体系中,两者各尽自己的职分,这既是存在着友爱和共同利益。虽然作者承认奴隶和妇女的从服地位,但所有的公民在政治上究竟该不该平等,还是个问题。

在讨论革命的原因时,作者强调引发革命的三方面的原因:心理状态;革命者目的;发动事变和变革的动机。主要的原因是寡头派与民主派的冲突。作者说民主制产生于一种信念,即同等自由的人们在一切方面都是平等的;而寡头制则产生于一种事实,即在某些方面优异的人要求的过多。防止革命的三件事就是,政府的宣传教育,尊重法律,以及法律上与行政上的正义,也就是按比例的平等并且使每一个人都享受自己的所有。同时作者还指出了造成政变的两种途径:执政者虐待平民群众;执政团体间的自相傾轧。

在阐述教育问题中,作者主张教育是国家的职能,学校应由国家管理。他提出,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思想;主张把天然素质,养成习惯、发展理性看作道德教育的三个源泉,可有一点我不赞同,他反对女子教育。在教育儿童时,我们应该先把功夫用在他们的习惯上,然后在讲理性方面作者认为,理性的发展是教育的终极目的,主张国家应对奴隶主子弟进行公共教育,使他们的身体、德行和智慧得以和谐发展。在师生关系上,亚里士多德强调在继承的基础上敢于思考、坚持真理、勇于挑战。比如,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总的说来,亚里士多德的政治观点是古典道德政治的代表,比如城邦追求善德和优良生活等可以从中看出他考虑问题的角度。读完本书,大致对政治的一些因素有所了解,也学到了一些知识。亚里士多德这本关于灵魂和政体的统一性,体现了他的治学态度,他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有关人性自然本性的完整知识,以及一种整体性的视野,也只有这样的事业,我们才能研究那个可以称得上“政治学”的最后问题:什么是最好的政体。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读书笔记

这本书写于1948年 ,正是国共内战即将分出胜负,新中国即将成立的时候。在这样不平静的时代,王亚南先生沉下心来对中国官僚政治进行了思考。

王先生在自序中提到了对中国官僚政治的研究态度。官僚政治“在历史上已经引起了不少的流弊和祸害,而就中国说,则还在发生反时代的破坏作用”,“我们在这种场合来研究官僚政治,就似乎格外需要抑止住感情上的冲动。过分渲染一种期待除去的东西的丑恶和过分渲染一种期待实现的东西的美好,也许在宣传上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样会妨碍科学上的认识??一切存在的东西,在它取得存在的一般社会条件还在发生作用的限内,我们是无法凭一己的好恶使它在历史上消失的。”这不仅是一种做学问的态度,也是一种科学的认识论。中国一向自由主义思想稀薄,近代以来在民族危机的压力下,救亡压倒启蒙,一切自由充分的讨论皆成奢望。直到今天,当代中国社会的种种热点、难点问题,反日、反腐败、国学热、道德沦丧等等,全社会都很关注,聚讼纷纭,但讨论既不自由开放,相关资料不公开,要获得充实全面的认识自然不容易,何况科学细致的调研也少,统计数据失真,有时还被利益集团控制,形成少数人的专制。由此不仅知识分子得不到思维能力的充分锻炼,民众也缺乏独立思想,人云亦云者

多,且往往流于情绪,一旦形成舆论,极易出现多数人对少数人意见的压制,形成所谓“多数人的暴政”。王先生理性的研究态度对学者是、对社会都是一笔不可忽视的宝贵财富。

总体而言,王先生是以马克思主义历史的和经济的分析方法开始研究的,对官僚政治形态最基本的矛盾---官民对立关系作了慧眼独具的剖析。它虽然是论述政治制度,但有别于一般的政治制度史的书。“这就是《研究》既重史又重思:因有可靠的史,故结论坚实,令人信服;因有独到的思,故新颖透彻,趣味无穷。而一般的政治制度史的书则主要在史,而不在思,平铺直叙,教材味浓,不免乏味。”

读了王亚楠的《中国官僚政治研究》猛然间懂得了中国官僚的特性、发展规律和其产生的根源。

一个私有财产制不存在的社会,一般生产大众皆有政治发言权的社会,任何一种当作社会制度看的官僚政治形态是决计无法生根的。

文中对中国古典政治的特殊表象归纳如下:一、延续性:指中国官僚政治延续期间的悠久;二是包容性指官僚政治活动,同中国各种社会文化现象如伦理、宗教、法律、财产、艺术等发生了异常密切而协调的联系。三是贯彻性,中国官僚政治的支配的深入的影响;中国人的思想活动乃至他们的整个人生观,都拘囚在官僚政治设定的樊笼中。

中国官僚政治始于秦,有一句话可以说明:二千年之政,秦政也。秦代的官僚政客是在封建贵族政治崩溃过程中养成的,而秦后的各朝代都是官僚政治局面下养成的。两千年的历史,一方面表现为同一形式的不同王朝的更迭,同时有表现为各王朝专制君主通过他们个别文武官吏对农民施行剥削榨取的支配权利的转移。大约一种政治制度如其对于环境不能协调,它就会立即显出孤立无助的窄狭性来,反之如其他能适应,这一点体现出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能运用同时并存的其他社会文化事像,并且在各个方面早出与它相配合的社会体制来,它的作用和影响就将视其包容性而增大。

文中还写到,中国以父家长为中心的家族制和宗法制组织,是官僚政治利用的传统。在西方社会,法律和政治是非常密切关联的,在中国,一般社会秩序,不是靠法律来维持,而是靠宗法纲常,下层对上层的绝对服从,于是“人治”与“礼治”便被宣扬来代替“法治”。这是专制官僚政治实行的结果,但同时却又成为官僚政治得扩大其作用,加强其政治活动范围的原因。作者在讲狭义上的文化事象时指出,

中国文化中专门为专制官僚统治“特制”一样。学术、思想乃至教育本身,变为政治的的工具,政治的作用和渗透力就会达到政治本身活动所不能达到的一切领域。

中国家族制度,社会风习与教育思想活动等等,在某种限度内,虽为官僚政治实行的结果,但却又成为官僚政治的推动力,他们不但从外部给予官僚政治以有利的影响,甚至变为官僚制度内部的一种技能、一种配合物。

中国政治自来就不许让人民具有何等基本权利观念,所以,任何基本权利被剥夺、被蹂躏;他们很少在法的范围内去考虑是非,至多在伦理的范围去分别善恶;事实上,在伦理认识内,他们也并不能把善恶辨得明白,因为读书有权利做官,做官有权利发财,做官发财都有命定这一类想法,也许他们有彻底的道德批评的。在专制官僚政治下,统治阶级的优越感和一般贫苦大众的低贱感是分别由一大堆社会条件在把它们支持着、强化差。

长期的“从古如斯”的政治场面使统治者、被统治者不期然而然的把即成社会事象,不论它是如何不平、如何不合理,如何为稍有现代政治意识与人类的人所不忍闻见,视为当然,并看得非常自然。

在中国政治官僚制度中起作用的莫非孔教,孔子曾说:“严等善,贵秩序,与人民言服从,与君主言仁政,以宗法为维系社会之手段,而达巩固君权之目的。”还有就是非有契于仁义恭俭,实视儒术为最专制之教耳。孔子的纲常之道有以下表述,所谓三纲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孔子的天道观念即玄学大一统主张,纲常教义对后世影响颇大。孔子关于官僚制度的七个阶段由浅入深的层层递进的论述了封建贵族的固定身份制度的实践伦理学说,一变为地主阶级向残余贵族争取统治的民本政治学说与集团国家理论;二变为取社会统治地位地主阶级之帝王之学,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孔子遂由此成了神化的伟大人格;三变而拥抱道歉、佛教,孔子又变为真人至人及菩萨,四变而道士文化,五变而禅学化;六变而孔子之经世济民的探讨,所留存在,伟大的孔子为地主阶级与士大夫集团之保护神。

封建制无论采取向心的形态或离心的形态,统治者无论是用官僚的名义或贵族的名人,被支配者无论是被农民或满含有农奴性质的部曲,或他们相互间所结成的提供农业劳动剩余和占有农业劳动剩余的社会生产关系,没有何等本质的改变,而所改变的,在被支配的农民方面,不过是没经历一次转变,他们的痛苦即一度加深,而在支配着


法治人生读书笔记》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2067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