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马克思主义理论原著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理论原著读后感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2-16 07:25:10 | 移动端:马克思主义理论原著读后感

篇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德意志意识形态》 ....................................................................................................................... 1

《共产党宣言》 ............................................................................................................................... 4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 6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 8

《论我国革命》 ............................................................................................................................. 10

《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 & 恩格斯

(1845年11月——1846年8月)

意识形态这里指一种荒谬绝伦的诡辩术,是人们冥思苦想、瞎编乱造出来的东西,是脱

离实际、没有任何生动内容的幻想。

(一) 写作意图和背景

1. 揭露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

2. 彻底清算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

3. 系统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

(二) 本书主要贡献

第1卷,主要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 原理,批判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观点。

第2卷,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各种各样的代表性思想。

本书最伟大的贡献是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第一次作了全面阐述,完成了第一个伟大发现,把社会主义学说奠定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

(三)主要内容

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对人类社会发展史进行科学论述

1. 对唯物史观前提的科学阐述。人类历史的现实前提(基础)是:现实的个人;他们的物

质生产活动;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这是对唯物史观前提的全面而完整的概括,包含三

层意思:1、唯物史观的前提是一些现实的个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

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第5页),而不是“自我意识”、“类”、“唯一者”。2、这些现实的

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人的本性是由物质生产的发展所决定的。“可以

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

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

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第6页)3、人的活

动不能离开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这些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们的

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人们是在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下从事着创造历史的活动的。所以“任

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

更出发。” (第6页)总之,唯物史观的前提是现实的人,他们的活动及其物质生活条

件三者的统一。

2. 阐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 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

“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

程”。这是说,意识、思维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不能把意识、思维与社会生活割裂开来。 1

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通过对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对唯心主义精神统治世界观念

的考察和揭露,从而得出结论: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这

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和考察历史的基本方法。

3. 再次阐述人类历史的前提是物质资料生产,并考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四个方面的因素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包含着四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个因素是生活资料生产本身。这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第二个因素是为满足新的需要而进行的物质资料的再生产;

第三个因素是人口的生产活动,即人口的繁衍;

第四个因素是社会关系的生产

再次阐述关于意识的产生和本质的思想 ,并分析了社会分工及其后果。指出了社会发

展的基本动力和革命根源,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 盾运动。

4. 共产主义实现的基本条件:世界历史和高度发展的生产力。生产力越发展,各民族的原

始封闭状态被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和民族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越成为世

界历史。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活动。无产阶级只有

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共产主义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每个

个人的解放程度是与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阐述了私有

制条件下的社会分工造成了人的本质的异化的观点之后,提出要消灭这种异化必须具备

两个基本条件。第一,由于异化所导致的阶级分化和阶级斗争的激化,进而导致无产阶

级革命;第二,普遍交往的建立和发展。而这两方面都必须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

发展为基础。

(四)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阐述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区别

1. 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

2. 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

3.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力。

4.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历史的每一阶段发展和特殊的性质。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5. 一定的生产力和积极参与反抗旧社会活动的革命群众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

(五)思考题

1.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是什么?

2.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包括哪些内容?

3. 如何理解“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

4. 试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

5. 试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是如何阐述共产主义学说的?

附:

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关系

1. 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是社会意识的根源;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前提和基础。人们必须先进行物质生产,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精神生产。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与之相适应。

2

(3)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归根到底都是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相适应的,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社会意识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2.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1)从质的方面看,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不同性质的作用。

(2)从量的方面看,无论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什么性质的作用,都有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时间久暂、作用方式、反馈方式的不同。

二、怎样理解“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要点提示:首先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的本质的原理,阐明所谓“人的本质”就是指人区别于其他一切事物的根本属性。人与包括动物在内的其他事物的根本区别,不在于人的自然属性,而在于人的社会性。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究竟表现在哪里呢?恩格斯指出:“人类社会和动物界的本质区别在于,动物顶多只能采集,而人类则能生产。” (《马克思恩格斯书信选集》,第336页)这就是说,能够进行生产的,能够通过能动地改造自然界取得物质生活资料以满足自身的需要,是人的根本。而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人就必然会产生一种新的、动物所没有的属性,这就是人的社会性。 第三,人所具有的社会关系是在物质生产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结构的总和,它决定着人的本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极其复杂的,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多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人们的社会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最基本的经济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生产关系。人们之间其它政治的、思想的社会关系,都建立在这种客观物质关系的基础上,并直接或间接地被这种物质关系所制约。这种政治的、思想的关系,反过来对生产关系产生巨大的反作用。这样一来,在人们的周围就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社会关系的复杂结构。马克思主义认为,正是这一社会关系复杂结构的总和,确定着现实社会中任何一个人的本质。 综上所述,所谓“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基本含义就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先天自然形成的,也不是后天主观自生的,而是由建立在客观物质生产基础上的,复杂的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所决定的;只有从分析社会关系出发,才能科学地认识人的本质,才能真正弄清人的本质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精神实质

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因为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方式规定了社会的性质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物质生产是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关键性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时间、物质生产在社会历史中的意义,使它能够把社会中物质关系、经济关系用其他关系区分开来。科学阐明人们社会存在对意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由于实践规定了包括社会精神生活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所以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

《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 & 恩格斯

(1848年)

(一)《宣言》的七篇序言

1. 指出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即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

2. 阐明了《宣言》的性质和任务.《宣言》是共产党的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

是世界各国“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共产党宣言》的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

3. 阐明了《宣言》的基本思想。一条主线: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因。三

层含义: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第二,全部人类社会文明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第三,无产阶级所进行的阶级斗争,不仅要消灭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而且要使社会永远摆脱任何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

4. 根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鲜经验,提出了对《宣言》的重要修改和补充 。

5. 提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经济落后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制度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

设想。

6. 论证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

7. 论述了论述了无产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坚持独立自主和实行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关系

(二)《宣言》的引言

1. 写作的历史背景

2. 写作的目的

(三)《宣言》的正文四

1. 《资产者和无产者》。马、恩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深刻分析了资产阶

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及其相互斗争的过程,正确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科学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这是一个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但是资本主义的灭亡并不等于自行消灭,它必须通过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才能实现。所以,无产阶级必须采取革命手段,夺取政权,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逐步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这就是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

2. 《无产者和共产党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了无产阶级要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就必

须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为此,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纲领,严正驳斥了资产阶级对共产党人和共产主义的种种责难(教育、自由、家庭等),论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

3. 《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在本章中,马、恩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运用辩

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了当时各种社会主义流派产生的社会原因和历史背景,指出了它们的实质和危害,揭露和批判了各种假社会主义,并对空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4. 《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因此,马、恩在最后一章从共产党人对待各种反

对党派的态度上集中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策略思想。论证了共产党人对资产阶级民主政党的又联合又斗争的统一战线策略。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的原则。

(四)结语

4

《宣言》结尾再次郑重申明共产党人的观点和意图,并公开宣告共产党人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和途径:共产党人只有用暴力才能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全世界无产者只有联合起来,共同作战,才能砸碎旧的锁链,获得整个世界。

思考题:

1. 如何认识 “两个不可避免” 与当前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认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它扫除了封建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族国家,发展了巨大的生产力。但是,这个社会从它产生之日起,就有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家私人占有的矛盾。资本主义发展每前进一步,都蕴藏着深刻的危机:它发展了生产力,却加重了无产阶级的贫困化;它建立了资产阶级国家,却引起了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它建立了世界市场,把资本的势力扩向全世界,却加深了它与殖民地附属国的矛盾;它创造了现代化的大城市,却又加剧了城乡之间的对立。资本主义矛盾的日益尖锐,突出地表现为不断扩大和加深的周期性经济危机。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摆脱经济危机。要消灭经济危机,必须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因此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

2. 怎样理解《共产党宣言》的理论意义及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指导意

义?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第一个纲领性文献。

◆它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把唯物史观应用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研究得出的结论。 ◆它第一次划分了科学社会主义和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界限。

1) 基本原理的运用随时随地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2) 大力发展生产力。

3) 坚持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

4) 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5) 坚持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的统治思想。

6) 坚持党的先进性。

7) 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5

篇二:马克思主义原著读后感

近两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就读书问题多次发出号召,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任务,倡导在全国应该大兴读书之风,广大党员和干 部要身先示范、带头做好学习的表率。要真正把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精神落到实处,首先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当下我们究竟应该学习些什 么。对此,笔者以为,对于广大党员和干部而言,理应回归马恩的经典著作,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使中国 革命和建设在这一旗帜的指引下取得了震古烁今的成绩。仍而不得不让人感叹世界变化的真是太快!20世纪的最后十多年至21世 纪的今天,马克思主义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挫折和质疑,无论是在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和还是在东方的社会主义中国都充斥着马克思主义的“过时论”、“失败论”、 “狭隘真理论”、“宗教论”等话语。无可否认马克思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低落和声誉的下降是一个无需争论的客观事实,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面。如果我们能以 实事求是的态度而不是仅凭主观的好恶看问题的话,则不能不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它永恒的魅力,正是凭藉着这种永恒的魅力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仍然具有广 范的影响。福柯认为,在现时,研究历史要想超越马克思所定义和描写的思想地平线是不可能的。詹姆逊指出,马克思哲学“是我们当今用以恢复自身与存在之间关 系的认知方式”,它提供了一种“不可超越的意义视界”。德里达断言:我们“都是马克思和马克思的继承人”,“仍旧是在用马克思主义的语码说话”,“未来不 能没有马克思”。的确马克思哲学是当代“惟一不可超越的哲学”,仍是我们时代的真理和良心。1999年,在人类社会迈向第三个千年之际,英国BBC公 司在网上评选“一千年中最伟大的思想家”调查中,马克思名列榜首,得票在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之上,被公认为人类社会第二个千年最有影响的思想家。这无疑表 明,马克思主义确实是我们时代不容抺杀的思想旗帜。在接下来的篇幅中,笔者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的学习,简要阐述自身所感悟到的马克思主义之 永恒魅力之所在。

一、 永恒魅力之一:强烈的实践品格

马克思强烈的实践品格可以从其写于1845年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注:为 行文方便下文简称《提纲》)中得到明显的确证和其之后的一系列著作也佐证了这一点。《提纲》全部内容都是围绕认识对实践的关系和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展 开的。马克思把实践引进唯物史观和认识论,并把它作为认识论的基础。马克思指出,从前一切旧唯物主义,其中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主要缺点是只从直观的 形式去理解事物,而不是把它当作实践去理解,因此,他们不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用。在揭露批判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局限性,阐述自己的实践 观点时,马克思突出强调了社会实践的作用和意义,认为人的现实的实践活动不仅是人的全部认识的基础,而且首先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理论。马克思在 《提纲》中通过对费尔巴哈消极的反映论的批判,阐明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基于科学的实践观点,马克思认为,不仅人的认识基于实践,全部人类的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也是实践的。在《提纲》中,马克思深刻的揭示了其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明确地把科学的实践观作为自己创立的新唯物主义“与一切旧 哲学相区别的根本标志。新哲学与以往一切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只是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马克思还说明了自己哲学的基本特征是阶级性和实践 性。从《提纲》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和首要的观点。《提纲》中关于实践的观点在其随后和恩格思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到形态》 中得到了进一步系统的阐述与贯彻。

笔 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由于其对现实的敏锐关注和对实践的依赖,使得它呈现出与体系化哲学相当不同的特色也是其最终能够超越其它哲学的根源所在。马克思 主义哲学始终强调自己的理论不是教条而仅仅只是行动的指南,强调理论不仅要能说明世界更要能用以改造世界。这样,就使得其哲学具有面向实践的开放性,为理 论和实践的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留下了空间,也为后继的马克思主义者完善创新这一理论提供了可能。因此,无论社会

如何变化发展,其都不可能脱离开实践而行, 故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具有的强烈的实践品格这一特质都不会落伍,其必将随着实践的发展更加丰满。

二、 永恒魅力之二:与其它哲学相比所具有的彻底的批判精神

马 克思哲学产生于资本全球化的自由竞争时代,本质上就是批判资本主义弊端的产物。从产生之日起,就对这个社会造成的剥削和压迫以及两级分化,不断揭露和批 判,从而时时提醒一切富有正义感和良知的人们,不断地反思这个似乎是“永恒天国”的社会。今天资本全球化已经进入垄断时代,但其制度性缺陷不仅在国内,更 在国际范围内大量存在。治疗顽疾,需要介入一种坚实的批判性话语,而具有深刻批判的马克思主义话语无疑成为首选。马克思哲学与生俱来的批判性精神是建立在 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基础上进步意识、忧患意识、求真意识和反省意识等的总和。用马克思恩格斯自己的话加以整理,这种彻底的批判精神集中体现在:第 一,从变化发展中把握事物,“它指出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这无疑 体现了注重发展、推动变革的进步意识。第二,“新思潮的优点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这种立足现实、现向 未来的创新意识,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人们的一大难题,即面向诸多可能性的未来,如何使理论的前瞻性避免主观臆测。第三,“这种批判不怕自己所作的结论,遇 到触犯当权者时也不退缩”。这里既包含着自我批判的反省意识,又包含着不畏权势的唯实精神,体现了彻底的科学态度。第四,“对当代的斗争和愿望作出当代的 自我阐明(批判的哲学)”。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固有的责任意识和归属意识,是其作为工人阶级世界观的自觉追求。然而,让人感到痛心的是当历史的车轮行进 到21世纪的今天,在这块日益世俗化的土地上,批判的话语却变得越来越懦弱,越来越苍白无力,马克 思的一些不肖子孙把他的彻底批判理论的光芒销蚀殆尽,甚至变成了一块教条主义的石化硬売,这与马克思的彻底批判精神相去甚远。笔者以为社会要进步要更好的 发展,必须要有一批勇于和敢于坚持批判精神,拿起批判武器的人士。作为一位接受马克思理论教育的中共党员,我们理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具有的批判精神, 在实践中应该自觉运用这一思想武器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这种彻底的批判精神都是我们巨大的思想财富,它的魅力也必 将是永恒的!

三、 永恒魅力之三:厚重的人文主义精神

通过对原著的研读,让我感受颇深的一点是:从其著作中折射出来的对现实的人的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关于这一点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于1847年 ――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可以找到根据,在宣言中马恩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用暴力推翻现存的社会制度,建立起每个人都能获得自由发展的社 会条件。马克思哲学关注的中心,就是现实的人的生存状。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对这个社会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弱势群体,抱有强烈的同情,对造成他们生存状况恶化 的社会根源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对由此带来的人性的扭曲、人的本质的异化,不断进行讨伐和批判。当今资本主义国家,人的价值和尊严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 金钱或屈从于政治的特权。人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人。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具有浓厚人文关怀精神的马克思主义,自然在我们当前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中无疑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和借鉴意义。在笔者看来只要这个社会还有现实的人的存在,就必定离不开对人的关注。因此可以说人文主义精神在人类社会的长河中也 是永远不会消失的!

四、 永恒魅力之四:辨证的分析方法

通 过对原著的学习让我感觉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大的魅力之处应在于它:辨证的分析问题的方法。他对问题的分析让你感觉到他对切入点的把握总是那么的准确和全 面、总是那么的深刻、批判总是那么的入木三分,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笔者以为无疑与其所使用的科学的分析方法是分不开的。马克思的科学分析方法主要有矛 盾分析法、抽象具体法、逻辑与历史统一法等,这是马克思哲学中极为宝贵的理论财富。这无疑应成为我们学习原著应该

重点汲取的营养,因为这些方法对我们以后 的学习工作必将具有极强的使用价值。下面笔者将重点阐述一下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方法。这一方法的基本要求有二:其 一,提出或回答任何问题(包括对于原著的理解),都必须将其置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历史环境中(不仅仅是语境),从社会的具体矛盾冲突中考量各种思想理论 的冲突;其二,对于各种思想材料和资源进行加工取舍的根本依据,不是来自思想自身,而是来自实践的要求,实践按照能够创造现实、转化现实这一根本要求,对 于各种思潮、学说、主义等进行无情的筛选,并确立其历史地位。这就是说,再重要的文本,实际上也还是对现实社会关系的“摹本”,而不是“原本”。因此,尽 管“解读”、“理解”必具主观性,然而“文本”如同历史一样,不是任何人“戏说”、“解构”的玩偶,其还是具有一定的客观评价尺度,绝非“怎么都可以”。

五、 结语

回 到马克思的经典文本,细心的用心去品味,用心去思索你将会发现马克思其实远远地走在我们的前面,而不是像一些无知的人们自信的以为那样已经把马克思远远的 甩在身后了。马克思博大精深的理论远远还未过时,相反正如笔者前文所感悟到的马克思的一些精神必将闪耀永恒的光芒,马克思主义在当前中国所取得的成功并被 确认为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无疑雄辩的印证了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预言:“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篇三:马列原著读后感

马列原著读后感

班级:11级环艺1班 姓名:李华 学号:171102006

没读马列原著之前,我对于马列原著讲什么几乎一无所知,于是我花了一个暑假的时间读了《共产党宣言》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精神财富的结晶,是马克思、恩格斯等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研究极为详尽的材料,经过非常严密的论证,用工人运动的实践加以检验,从而得出的科学结论。对于当下有很多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已经不再适宜于中国时代的发展了,中国特有的国情已经不同于马克思的时代,应该由一种更为适宜中国发展的理论来指导中国的实践,并取而代之这个问题,我觉得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以贯之的理论品格;在继承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历久弥新,永葆强大生命力的根源所在。马克思主义不是僵死不变的教条,而是不断发展的理论。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为《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写的序言中强调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以前只是在历史书上了解了<<共产党宣言>>这本书的内容及其意义,但当我真正耐心地阅览了它之后,我感慨很深.这部有着深刻历史意义的宣言,不仅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对立和斗争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即使是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对我们分析和理解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局势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仍旧有着深刻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考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论述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发展为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和未来社会创造者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共产党宣言》成为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一个光辉起点。

在《共产党宣言》里,我们看到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的揭示笼罩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上的面纱,“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这种尔虞我诈的资产阶级思想,在战争中暴露无遗。从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到现在的伊拉克战争,是资产阶级疯狂掠夺,资产阶级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整个战争中资产阶级的各种丑恶的嘴脸一览无余。

历史雄辩地说明,没有《共产党宣言》就没有马克思主义,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改革开放的今天;历史同样雄辩地昭示: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必将指引中华民族走向新的辉煌.与时俱进,勇立潮头——在继承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成为中国共产党历经风雨永葆强大生命力的源泉.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丰功伟绩,有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和面貌,并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成功实践向世人昭示:马克思主义是颠扑不破的真理;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时代前进的步伐 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焕发出经久不息的活力。

1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于1845年春,马克思生前未发表过。最早发表于1888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序言中称这个文件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作为该书的附录首次发表。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主要著作之一。在寥寥千言中,马克思紧紧围绕着旧唯物主义的基本缺陷——直观性和受动性,完成了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或者说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即实践观点

其一: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理论出发点,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旧唯物主义从经验直观出发,把人归结为单纯受动性的生物自然,把自然、对象理解为单纯外在的、感官直观的对象。在这里,马克思扬弃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中把动实践归结为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质思想,克服了由于过于强调劳动的能动意义而导致的对人的抽象理解;同时也改变了先前对旧唯物主义的好感态度,认识到了旧唯物主义的单纯受动性原则及其缺陷,反复强调指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能动性与受动性、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从这种理解出发人既非唯心主义所理解的单纯能动性存在,也非旧唯物主义所理解的单纯受动性存在。自然既非唯心主义所理解的单纯受动的对象,也非旧唯物主义所理解的单纯自在的存在。人既受自然必然性支配,同时又以能动的感性活动改造环境,实现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从而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为新唯物主义找到了合理的理论出发点。

其二,根据对实践的这种理解,马克思进而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认识论建立在实践观点之上,确立了能动反映论的基本思想,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指出,由于缺乏完备的实践的观点,旧唯物主义单纯从经验出发,把认识对象仅仅理解为外在于人的、感官直观的对象,而把人理解为单纯直观的、受动的存在,从而把人的认识活动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照镜子式的直接映现活动,完全否认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否认了认识的能动性、辩证性。马克思进一步从实践观点出发指出,人绝非单纯消极被动的存在,对象、自然也绝非仅仅是外在于人的客体,直观的对象。人首先是作为能动感性活动的存在,对象首先、而且从根本上始终是人的感性活动的对象,主体的对象。因而认识活动,第一,不是主体消极被动接受客体作用的、受自然必然性盲目支配的活动,而是主体以其实践理念(目的),即价值理念和理论理念对客体进行选择的主动活动;第二,不是主体对客体直接的映现、单纯的模写,而是主体以其先在的、在实践中形成的作为实践模式内 2

化的认知结构对客体进行建构的能动活动;第三,不是一次完成的动作,而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的无穷发展过程,由现象到本质、由一级本质到二级本质??的逐步深化的过程。

其三,马克思进而立足于实践观点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指出了他的抽象人性论以及由此导致的抽象的宗教观。

其四,马克思最后要求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实践来理解人类历史,强调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总之,实践观点构成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中心线索和核心思想。《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次建立起完备的实践概念,初步完成了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批判与综合,在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确立了牢固的实践观点,从而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进一步把实践观点贯彻于历史观,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为主要的问题是让人们发自内心的思考着这一“人究竟怎么活”的问题。人怎么活,不仅仅是作为动物的人所要生存的问题,而更为多的是作为人所必须思考生活的意义的精神上的问题。当一个人没有精神的时候,他只是活着,而且是仅仅活着而已,也就是一具行尸走肉的躯壳而已。只有精神可以永存于世而不朽,在我们阅读马克思的著作时,犹如亲耳聆听他老人家对于世人的谆谆教导,他就像在昨天刚刚与我们交谈过他的思想和心得。

国际歌中有一句最为著名的话语“世上从来没有救世主”救世主就只能是自己。马克思也是如此,但有了正确的理论的指导就可以少走弯路,有了一个可行的计划和未来的理想图景,一步步走下去,最终会到达光辉的顶点。

“90”后的我们,成长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碍于考试压力而囫囵吞枣的简单学过的马克思主义知识,不能给大多数人带来清晰的世界观、人生观,也不能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科学学习的重要性,更不会知道在马列著作里其实对很多的社会问题有着科学的解释,以及对正确的处理问题应具备的世界观、价值观的诠释。

所以,只有认真地通过研读马列著作,紧密结合实际对马列著作进行学习,以正在进行的工作和面临的问题为着眼点和落脚点,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马列原著中阐述的基本原理来正确分析和解答现实生活和本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正确分析和解决我们自身和周围人们思想上产生的困惑和疑虑,使我们树立一种科学的人生信仰,才是帮助90后群体坚强、乐观面对发展困境的根本途径。

3


马克思主义理论原著读后感》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2216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