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活着,余华

活着,余华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2-17 07:21:57 | 移动端:活着,余华

篇一:余华《活着》赏析

忍受是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

----余华《活着》赏析

首先,我想用一段我自己非常喜欢的话作为书评的开始,它出自余华《活着》韩版自序:?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活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我认为,这是对?活着?这个无比深厚的词语最中国化的诠释。

《活着》这篇长篇小说成书于1992年,曾经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如今已名扬海内外,是作者余华唯一一部兼有现实主义文学和先锋文学特征的作品。

作者余华,1960年生人,1983年开始写作,先锋文学的尝试者,也是坚持先锋试验时间最长的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之一,主要的长篇小说有《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等。

翻阅《活着》,让人尤感滞重,主人公福贵年轻时是一个百无一用的地主少爷,赌博输光祖业后就从此一蹶不起,厄运频频。先是父亲气急攻心从粪缸上掉下来摔死,母亲病死,接着儿子有庆被医院抽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产后大出血致死,妻子家珍病死,女婿二喜做工遇难横死,外孙苦根吃豆子被撑死。福贵经历

了一重又一重猝不及防的苦难,生命里难得的温情总是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从地主变成贫民,被国民党抓壮丁,土改,大跃进,文革,分田到户,最后看着一个个亲人相继离他而去,到晚年,年迈孤苦的福贵与一头通人性的老牛相依为命……福贵一生的苦难让福贵懂得了担当,学会了忍受,他以极强的承受能力,平静接受苦难的命运,甚至是忍受苦难的命运,他坚强地活下来了。 著名学者周国平曾说,?没有浪漫气息的悲剧是我们最本质的悲剧,不具英雄色彩的勇气是我们最真实的勇气。?我认为这是理解苦难与对待苦难最好的诠释,正确对待苦难是一种美德,也是人性一种最本质的要求。从主人公福贵能这样活下来的经历中,使我感到再没有比活着更迫切的渴求,活着给人以一种力量,一种使人坚强的面对的力量,一种支持人无论遭受怎样的打击,都坚持生存下去的力量,一种隐藏在人们骨子里的一种力量,一种精神的力量。

有人说,《活着》是繁花落尽一片萧瑟中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事实上,作者在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而又执着的叙述,却使一种近乎含情脉脉的温和侵入我们的阅读,他引导我们思考活着的意义,在这冷与热中,作者以情绪消解了苦难,在作者看来,对待苦难的办法是忍受它,逆来顺受,放弃内心的挣扎和疑问,并用佛道的逍遥来遗忘来瓦解痛夺。

是的,余华给了苦苦追寻的我们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无比深刻的答案:活着是一种过程,生命只是活着,无论幸福或者不幸,

都需要我们去经历,去面对,活着,生命才有意义。有时候,苦难也是生命中的一种必然,不能轻易的放弃生命才是实质。

我想,这就是作者在《活着》一书中执着的叙述中不断暗示、启示和给予我们的真谛吧!

篇二:余华 活着

《活着》中关于生存和死亡话题的探索材料收集

谢虹 51203010029 汉语言文学

贺靖婷. “生命不该承受之重”——《活着》悲剧性新探[D]. 中南大学 2010 作为当代文坛的著名作家,余华在创作上可以说是一位有着极为浓烈悲剧色彩的作家,他的小说几乎篇篇是悲剧。以往对《活着》的解读大多被认为是一种命运的悲剧,其实《活着》的悲剧是极其丰富的,不否认有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的因素,但社会历史悲剧的因素更重,可以说,正是这种潜在的社会历史的悲剧成分使得这部作品意蕴深刻,极具探索价值。表面看起来,《活着》只是向人们展现了一卷没有任何预见,没有任何缘由的死亡惨象,而究其实,在这一系列的悲剧背后有着中国社会独有的现实性背景,小说所表现这些由苦难和死亡所造成的悲剧是离开人们不久的中国现实的真实写照,甚至在当下的中国现实中我们也经常能够见到它们的影子。本论文共分三章:第一章:“《活着》悲剧性的体认”,将《活着》与以往的传统悲剧类型相比较后,指出《活着》所带来的新的悲剧性、悲剧色彩。并通过与历史和现实的联系来阐述这种悲剧的具体表现与现实意义,最后对这种悲剧所产生的原因做了进一步的探究。第二章:“人伦美德的渲染与悲剧性之关系”,这一章重在分析《活着》中人物的温情美德对悲剧性的烘托,特别通过对具有中国色彩的人物美德的分析,发掘了这部悲剧中所融汇的中国传统的伦理悲剧色彩。

李延凤,任红娟. 论余华《活着》的死亡叙事功能[J]. 时代文学(双月版). 2007(03) 余华作为先锋作家的突出代表,无疑是现实的深刻怀疑者。在其80年代后期的先锋小说作品中,“死亡”的叙事贯穿着文本始末。到了90年代,尽管余华一改往日的阴冷面孔,开始以一种深切的人道关怀关注现实,但“死亡”叙事仍然有迹可寻,其作品中连续性的死亡故事俯拾皆是。本文拟从叙事学的角度,探析余华《活着》的“死亡”叙事功能。

杨现钦. 真实的活着 活着的魅力——论余华小说《活着》的艺术真实性特征[J]. 新乡教育学院学报. 2006(04)

余华的小说《活着》真实地展示了人“活着”的艰难和无奈。作者求真务实的创作追求奠定了作品真实动人的基础,作品体现的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以及塑造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都很好地阐释着“活着”的内涵和魅力。

李群. 回到悲悯之后——重读《活着》[J]. 文教资料. 2008(04)

《活着》是余华创作道路上带有转折意义的一部作品,以其悲悯精神的传达和忍受苦难的生活态度描写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认可,同时也被批评界指责为是一种消极的活命哲学的宣扬。面对苦难究竟应该忍耐还是抗争,余华给出了他的一种解释。

钱海鼎. 生死观视野中《活着》的生与死[D]. 云南大学 2010

《活着》是先锋作家余华人生体验和文学创作观念转变的标志性作品,对其生死观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探研这一历程。在中国传统儒家“未知生,焉知死”的生死观与西方哲人对生与死的深度思考的影响下,余华以其特有的死亡叙事方式铺陈

福贵周边发生的一件件死亡事件。这些死亡事件一桩桩推进着福贵对死的泰然、对生的渴求,使其发出“死也要活着”的呼喊。《活着》中描述令人窒息的死亡场面,并不是让人在死亡面前沉沦,而是一方面使人“知死的活着”,一方面体会到生的美好。懂得死亡方使人处之泰然,知生命中的得失,通晓珍惜人生、爱和责任,体味死亡的尊严。从而深知生即幸福,方知活着是好的,是幸福的,要勇敢、好好地活着。《活着》体现了对生命意识的尊重,对生的渴望,对死亡的反抗与超越,昭示生命的本质,让每一个生命在运演中得到升华。

张玲. 余华《活着》中的死亡叙事及修辞处理[D]. 福建师范大学 2010

长篇小说《活着》是余华由先锋作家向写实主义转型的标志性作品。本文试图从语言学和修辞学的角度,以死亡作为叙事分析的关键词,选取了四组修辞元素——死亡主题、死亡叙事方式、与电影《活着》的死亡叙事技巧比较和死亡象征符号作为研究对象,对《活着》中的死亡叙事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以此来探索余华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和对生命哲学的思考。

郑慧婷. 从《活着》管窥人的生存样态[D]. 西南大学 2013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当代先锋小说诞生。作为先锋小说家的余华,以其成名作1989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登上文学的历史舞台,受到国内外的普遍关注。他曾谈到:“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的、鱼目混珠的事物。”①正是由于作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所以余华的创作一直都在力图挖掘一种“内心的真实”。在他的精神理念中,一切都是真实的,而外界客观世界都是荒诞的、混乱的、无序的。余华以先锋的创作姿态站出来,让人们懂得了一个作家的真实,即“虚伪中的真实”②。本文试图用余华作品《活着》做个案研究,探讨“虚伪的真实”中人的生存样态。文章力图从人生存价值观的历史文化层面,探讨作品中福贵、家珍、凤霞、有庆、春生等人的归属感价值观、好面子的心理、官本位的思想以及对政治漠然的态度等;从哲学的普遍意义上阐释人充满悖论和困境的生存,包括生存和死亡的悖论、现实与理想的悖论,人的自然生存困境、社会生存困境以及精神生存困境等;同时讨论了作品中关于生存主体的异化问题,包括异化的表征、异化的成因等。

王春. 对苦难的解构——论余华小说《活着》[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08(12)

余华的小说《活着》受到中外读者的喜爱。小说讲述了一个普通中国农民福贵饱经苦难的一生,余华对福贵的受难根源进行了深入地思考,使读者在阅读当中看到了自己,在福贵的受难中激发读者对自我的联想,对自身以及所处的外部世界进行反思;面对苦难,读者从福贵身上看到了忍耐力量的强大,看到了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

王婧禹. 活着的生存哲学——论余华的《活着》中富贵人物的形象[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12(12)

余华用《活着》这部书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福贵的一生,他的一生面对了无数的苦难、死亡,但又坚强的活着。他的家人如他的父母、儿子有庆、女儿凤霞、妻子家珍、女婿二喜、孙子苦根还有朋友春生等等一个接着一个的死去,而他却坚强地活着。从富贵身上我们看到了普通人的生存现状,使读者在阅读中

激发对自身以及所处的外部世界的联想和反思;面对生活所给予我们的苦难,从普通农民福贵身上我们看到了生命本真力量的强大,看到了人类最顽强的生命力。活着的生存哲学。

王燕. 论余华《活着》的死亡体验[J].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1)

《活着》展示了一幅幅死亡全景图。余华根据他儿时的生活经历以及对现实的理解,讲述了一 个个死亡的事件。《活着》死亡的背后,超越了作者以暴力、血腥、恐惧渲染死亡的怪圈,寄托了作者对中国 几千年来农民苦难命运的关注与思考。中华民族的传统的精神原型给予人们面对死亡的勇气与信心。

刘瑶. 直面死亡——论余华《活着》[J]. 魅力中国. 2009(16)

《活着》的题目虽然只有两个字,却蕴含了作者对于"死亡"与"活着"两种对立形态的探讨。小说中的主人翁福贵不仅是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更是目睹了亲人的纷纷离去。小说表现了人在强大命运前的脆弱与渺小,但更重要的是表现了福贵悟透生死地活着,这就是一种精神——敢于直面死亡的哲学精神。

袁应该. 为何“活着”——论余华的《活着》[J].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2)

《活着》是一部朴实纯净的小说,像土地一样朴实,像山泉一样纯净,具有一切好小说都有的流畅。故事单纯,单纯到只有一句话的长度:农民富贵为“活着而活着”。但它又与丰富相通,从主人公富贵怎样化解苦难而乐观地“活着”中,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心理,人生态度,是卑微苦命的传统农民如何“活着”标本.显示出作者对人和世界的独特审美关照。

孙蕾. 活着的真实——读余华的《活着》[J]. 成功(教育). 2009(11)

作为"先锋派"的一员,余华一直沉湎于对暴力、血腥、死亡的描述,他一直是冷漠、严峻的作家。然而在《活着》中,余华则展示了主人公福贵屡遭磨难而始终乐观生活、超然面世的生活经历。《活着》大胆地在作品中重复死亡。叙述中充满了个人的感受,对历史的消解和对"真实"的理解。《活着》不着意追求活着的意义,只关注"活着"本身。

王惠. 苦难生命中的温情与浪漫——试论《活着》中福贵的活着[J]. 山东文学. 2010(S1)

《活着》名为活着,实则是人的死亡故事;主人公名为福贵,实则非福非贵。当代作家余华在话语的极大张力中,书写了一个关于怎样活着以及为什么活着的话题,在物质的匮乏、政治的作践、人性的挤压及死亡的煎迫等多种苦难中,亲情却是福贵生命中的温情与浪漫,加上生命的自然本能和隐忍的文化性格,福贵用活着的方式奏响了自己的命运交响曲。

袁载莲. 用“活着”对抗“死亡”——余华作品《活着》的另一种解读[J]. 作家. 2009(16)

余华的小说《活着》描述了一连串的死亡,但作者的用意并不是对苦难的重复再现,并不是想向读者展示悲剧的意义,而是关注一个普通人在死亡面前如何坚韧地活下去。

乔军豫. 用“活着”对抗死亡——论余华的小说《活着》展示的生命信念[J]. 昌吉学院学报. 2010(02)

余华的小说《活着》展示了顽强的生命信念,主人公福贵以生拒死,用"活着"对抗死亡。同时他的一生也启示我们: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要好好地"活着",活得精彩些。

邱明淑. 为尘沙打磨的灵魂——余华《活着》的生命意识[J].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3(02)

《活着》讲述的是关于死亡的故事,令人震惊,却充满温情。它试图帮助我们,在自己身上把握生命的历史。

何茹. 《活着》中死亡的意义[J]. 科技信息. 2010(33)

《活着》叙述的是以死亡组成的"活着"的故事,本文叙述了小说中多人的死亡过程,但叙述是平静的,带给我们的也是昂扬乐观的精神内核,它表现的是生命状态和人生形态。

杨会芳. 讲述另一种历史——余华《活着》再读[J]. 文史博览(理论). 2012(12)

余华的《活着》用讲的故事的方式解读命运,以反传统历史的抒写方式,用文学的方法讲述历史的真实,用虚构的历史补足了历史的真实,通过对"死"的反复解读阐释"活着"的意义。

篇三:读余华《活着》有感

读余华《活着》有感

38060132

王磊

前段时间在别人的推荐下,读了余华的这篇小说《活着》,小说不长,我用了一个下午就读完了,读完后感触很深。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以前的我从来没有仔细想过。上小学时,我不会去想这样的问题,因为那时我还年幼无知;上初中时,我不会去想这样的问题,因为那时无忧无虑;上高中时,我也没有去想这样的问题,因为那时想的是语数外,想的是高考;上了大学,我应该去想想这个问题了,但是因为我来了北航,学了计算机专业,每当诸如此类的问题出现在我脑海里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一个哲学问题,而我是个理工科的学生,这类问题不归我管,于是我一次一次的逃避了这个问题,直到我读了《活着》这篇小说。

用作者的话来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小说中以“我”一位旁听者听一位老人讲述他的过去经历的形式展开。老人用平静的口吻讲述了他自己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老人叫“富贵”,年轻时是一个地主少爷,经常在城里吃喝玩乐——嫖妓、夜以继日地豪赌并乐此不疲,常常十天半月不回家。这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风光,然而好景不长,无所顾忌的胡闹和为所欲为很快让他付出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的代价——由于半年赊账的积累,把祖辈留下的家产在一夜之间输得精光,从此由远近闻名的阔少爷变成了一文不名的穷光蛋。所有的风光都如海市蜃楼般轰然倒塌,荡然无存。他也从此一蹶不振,日子越过越穷苦,厄运的阴影总是追随着他的脚步。父亲亲手处理掉所有的田产之后,在从老宅迁到茅屋的当天死了。他为病了的娘到城里买药时被抓壮丁,此后的日子饱尝颠沛流离、飘无定所之苦。快两年时,他终于死里逃生,回到了家,得知母亲已病故,女儿凤霞因为一次高烧,失去了说话的能力。他原以为一家人终于团聚可以过好日子了,谁料,苦难才刚刚开始——唯一的儿子在一次意外的采血事故中被冷漠的医生夺去了生命;女儿凤霞终于长大成人还找到了一个疼爱自己的丈夫却死于了生产;妻子家珍死于软骨病,她一生忍受苦难,唯一的心愿就是与福贵从今以后再不分开;女婿二喜死于工地的事故;死神连他年仅7岁的外孙苦根都不肯放过,居然因吃豆子而撑死了!身边的亲人一个一个相继死去,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外孙。四十年后,他仍然活着!并买了一头老牛,取名“福贵”相依为命。

个人觉得悲剧是所有故事模式中最有心灵震撼力的,往往可以一举击破一个人的心理防线,其影响也更深远,短则几天,故事情节依然萦绕在脑海中,多则月

余难以自拔。虽然经历将近三年的工科教育,让我感到自己的思维已经变得逻辑而机械,但是读完后,我还是禁不住的去想那个问题“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小说的主人公的一生太悲惨了,如果说他倾家荡产是因为当少爷时挥霍无度的报应,那么这报应自那一开始就没有结束过。从地主少爷变成佣人,被抓去当兵,经历土地改革,自然灾害没有饭吃,又经历文革的动荡,这些生活上的苦已经将一家子的人折磨的很惨了,但“富贵”还是要一次一次接受亲人各种意外死亡的打击。最后所有的亲人都离他而去了,他只有和一头老黄牛相依为命。想一想“富贵”的一生,尤其是以我们现在人的观点看,那样的生活不单单是没有意义,更是没有让人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但主人公却一直坚强的活了下来,什么都没有了,可是什么都没有击垮他!我看不出他活着的希望是什么,但我知道他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这是一种多么强大的希望和力量啊,支持“富贵”挺过那一切的苦难。

上了大学后,我逐渐明白,人来到这世上就是要受苦的。上高中时候在我的想象中大学生活一定是非常快乐的,但实际品尝了快三年的大学生活后,我明白那是的我太天真。上学期上过一门世界三大宗教的选修课,清晰的记得老师在讲佛教时说过,人的脸就是一个大大的苦字。我们每天拼命的学习,为了什么,实际点人说为了毕业后找个好工作;当我们真的开始工作了呢,我们又要拼命地工作,这又为了什么,正常的人会说为了多赚钱,生活更好。我们就是在自己编织的一个一个谎言中傻傻的奋斗。有时候我们可能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感到生活太苦太累,但看了这篇小说后,我觉得现在自己生活中的那些小困境,根本算不上什么。苦难是人生最好的大学。想想我们的来路,哪一步会是轻松快活而长久?来到人世的一瞬,我们就开始承受来自时间和空间的无形挤压。于是,坚忍的存在下来。活着,总有一抹挥之不去的悲情色彩!想要活着,就要学会忍受!忍受责任附加给生命的沉重,忍受现实给予生命幸福又残忍剥夺幸福的痛苦。

《活着》这部小说,使我明白生活是平淡的,这种平淡不是说生活的无聊、无趣,而是指它不是异想天开的一步登天,这种平淡它需要我们懂得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生活的一切成败得失,懂得我们追求的理想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实现,懂得我们渴望的幸福和羡慕之种种其实就在身边。活着就是希望,希望就是活着的力量;活着就是不屈,无论遇到什么艰难困苦,只要心中信念的灯亮着,所有的绝境和困苦都算不了什么。相信逆境和磨难不是憾事,相反,它是人生最宝贵的营养,因为只有经历磨难的洗礼,人才会成长,才会懂得珍惜,去珍爱生命,去感受生活!


活着,余华》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2364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