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爱国的资料

爱国的资料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07-26 23:04:34 | 移动端:爱国的资料

爱国的资料

  爱国主义教育资料

  国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旗面为红色象征革命。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其相互关系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星用黄色是为着在红地上显出光明,四颗小五角星各有一角正对着大星的中心点,表示围绕着一个中心而团结。

  1990年6月28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该法于当年10月1日起施行。

  国旗的诞生

  1949年6月16日新政协筹备会决定成立国旗、国徽图案初选委员会,并于当年7月14日至8月15日在人民日报等报纸发表征稿启事。1949年9月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期间,初选委员会将收到的3012幅图案选了38幅印发全体代表讨论。经全体代表分组讨论后,9月25日晚毛泽东主席召开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国都协商座谈会。关于国旗的问题,毛泽东主席指出,五星红旗这个图案表现我们革命人民大团结。现在要大团结,将来也要大团结,因此,现在也好,将来也好,又是团结,又是革命。

  1949年9月27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全体代表通过决议,选定了由曾联松设计的五星红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决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红地五星旗,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结。”

  升降国旗

  你对国旗知多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凝聚着12亿华夏儿女的灵魂,每天同太阳一道升起。国旗代表着祖国,无论在地球的任何一个地方,只要听到国歌,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每个炎黄子孙都会热血沸腾。然而,我们熟悉国旗,更应该熟悉国旗自身所蕴含的民族文化。 第一面国旗是怎样诞生的?

  1949年建国前夕,筹建新中国的各项准备工作在紧张而有序的进行。6月15日,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决定向全国公开征集国旗、国徽、国歌的设计方案。一时间,各大媒体刊播的《征稿启事》迅速传遍全国。一个月内,征集办公室便收到国内外寄来的国旗图案2992幅。在毛泽东主持讨论国旗式样的座谈会上,一幅编号为“32”的国旗图案进入人们的视线。旗面左上方缀有五颗五角星,一颗较大,四颗较小,小星环绕在大星右侧,每颗小星都有一个尖角正对着大五角星的中心点,在大五角星的中央还绘有镰刀和斧头的图案。 文学家田汉几次从这张设计图稿旁走过,又几次恋恋不舍地转身回去端详。艺术家的直觉终于促使他举起那张薄薄的纸片,大声对毛泽东说,这是一幅很理想的画面,如果不要上面的镰刀斧头效果可能会更好。

  毛泽东接过图稿,眼睛为之一亮:“这张不错,镰刀斧头可以去掉。”

  座谈会上,大家终于取得了一致意见。但是,一些人就四颗小星的书面解释提出质疑:

  “四颗小星代表四个阶级,假如将来进入共产主义,国旗不是又要改吗?”

  毛泽东思路敏捷地说,把说明改一下,不说四颗小星代表四个阶级,五星红旗这个图案表现我们革命人民的团结,现在要团结,将来也要团结。在政协会议最后表决国旗图案时,全场热烈鼓掌通过。

  谁缝制了第一面国旗?

  第一面国旗是女工赵文瑞亲手缝制的。老人清楚地记得,她缝制的那面国旗长460厘米,宽338厘米。

  那是1949年1月,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刚刚在北京美术供应社工作的赵文瑞被第一届政协会议会务组请去,参加怀仁堂的布置工作。她分工负责制作窗帘和台布。那些天,她吃住在缝纫机房,没日没夜地踩机器。

  政协会议开幕后的第7天,会务组的一位同志把一份五星红旗图案和制作要求交给赵文瑞,并对她说:“这是刚刚确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式样,制作第一面五星红旗的任务就交给你吧。”赵文瑞双手捧过新的国旗图案,欣喜的热泪禁不住涌出了眼眶。

  做旗面用的红绸缎和做五星用的黄绸缎,是北京著名“八大祥”之首瑞蚨祥绸缎庄的最好料子,赵文瑞按照尺寸认真剪裁,细密缝合。由于当时还没有先进的印染技术,而旗的两面都要有五角星,她先用黄缎子剪上两颗大五星,八颗小五星,然后精确地贴在红绸旗面的正反两面,一针一线地缝制起来。经过一天一夜的缝制,五星红旗制作出来了,赵文瑞高兴地拉着在场的人们扭起了秧歌。

  为何要更换国旗旗杆?

  有谁知道,竖立在天安门广场的国旗杆曾更换过一次。第一根国旗杆是1949 年开国大典毛主席升旗时用的那根旗杆,22米高。而现在的国旗旗杆是1991年5月 1日重新修建的,高度达32.6米。

  亲历共和国42年风雨历程的第一根国旗杆为啥提前光荣“退役”,成为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的文物?据知情者介绍,更换旗杆基于两种考虑,一是已站立了 42年的国旗旗杆确实有些老化;二是天安门广场及长安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大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和毛主席纪念堂修建起来了,旗杆的高度已明显显低,与之不相衬。

  据承担新旗杆设计任务的北京建筑设计院工程师李国胜介绍,新旗杆是首钢职工用四节无缝碳素钢管焊接而成的,总长32.6米(含埋入地下部分),重七吨。

  改建后的国旗杆基座颇有讲究,共分为三层。内层四周是高80厘米的汉白玉栏杆,东西两边各有2米宽的出入通道;第二层是环绕基座的2米多宽的赭色花岗岩带,象征“人民江山万代红”;第三层是5米宽的绿化带,四季常青,象征社会主义祖国欣欣向荣。国旗基座四周是用56个黄色铜墩连成的护栏,象征56个民族手拉手心连心,团结在国旗下。 升国旗仪式有过几次变动?

  也许人们并不知道,从1949年开国大典的第二天到1951年,国旗的升降由北平市纠察总队负责。这期间北京市供电局一位叫陈红年的老人是主要的升旗手,遗憾的是老人现在已经离开了人世。

  从1951年国庆节到1977年10月的26个年头里,国旗的升降同样由北京市供电局承担,只不过升旗手换成了工人胡其俊。谈起升旗话题,胡其俊老人回忆说,第一次升国旗的头天晚上我根本无法入睡,一会儿起来看表,一会儿起来抽烟,生怕晚了。天刚蒙蒙亮,我便急急忙忙地穿好衣服,到天安门管理处领国旗,然后一气儿跑到广场的旗杆下,仔仔细细地将国旗系好,将她抚平,升上天空。当我看着自己亲手升起的国旗迎风飘扬时,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当时对升国旗没有什么特殊要求,只要能够把国旗顺利升到旗杆顶端即可。那时也不是每天都升降国旗,只是在春节、元旦、“五一”、“七一”、“八一”、“十一”等节日才升挂国旗。

  直到1976年,北京卫戍区的官兵接过国旗升降任务后,才有了简单的升旗仪式:每日由两名战士扛着国旗,齐步穿过长安街,升起庄严的国旗。但为了安全,有时不得不避让过往的行人和车辆。因此,升旗时间往往只是估摸个大概。

  1983年1月31日,卫戍区某部改编为武警部队,升降国旗的任务落在了武警北京总队某部六中队五班的身上———也就是现在的“国旗班”。一开始,他们依然沿袭了原来的升旗仪式。后来,第一任国旗班班长董立敢,受某国元首检阅三军仪仗队的启示,连夜写了份报告谈自己的设想:他希望升国旗也应该像仪仗队一样,一人擎旗,两人护卫,昂首挺胸,正步行进。

  他的设想很快得到上级领导的同意。在此基础上,他们又提出一个由12人组成升旗方队进行升旗的方案,并将此方案拍成录像,呈送中央领导审批。没想到很快得到三点批示:一是平时升旗由齐步改为正步;二是护卫队员应多增加点;三是组织一个军乐队参与升旗仪式。根据此意见,便改成了如今的百人升旗仪式。即:36人的护旗方队和2名升旗手,再加上每旬的第一天升旗时,现场演奏《歌唱祖国》的62名军乐队员,新升旗仪式的人数正好是100人。

  升旗时间是怎样确定的?

  为象征祖国与日月同辉,使国旗与太阳同时升起,原国旗班的战士每天记录日出和日落的时间,找出规律。他们先是确定了一份每10天变换一次的升降旗时间表,后来又把到北京天文台查阅北京地平面每天的日出日落时间,与在广场的观察记录相结合,编排了“国旗升降时刻表”,确保了国旗每天与太阳一同升起。

  之后,他们还从天文台了解到,太阳从开始冒出地平线到离开地平线的时间是2分07秒。于是他们又动开了脑筋:能否把升旗时间也控制在2分07秒?在太阳上缘刚刚冒出与地平线相切时启动国旗按钮,当太阳完全跃出,下缘与地平线相切时,国旗正好升到旗杆顶端。北京市天安门管理委员会对他们的意见高度重视,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并对电动升旗装置进行了重新设置。后来,北京天文台的科学家每年的12月25日准时将经过认真研究制定的下一年的“国旗升降时刻表” 送到护卫队,为升降国旗提供了更为科学准确的时间依据。 国旗卫士的服装和装备经历过哪些变迁?

  原“国旗班”第二任班长、现任后勤处处长的高福新对笔者说:“新的升旗仪式自1991年5月1日诞生后,每天在天安门广场看升旗的群众都超过四五万人,重大节日超过十多万人。为了充分展示伟大祖国的尊严,升旗官兵们的服装和装备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地变迁。最初擎旗手和护旗手都穿绿色的确凉军服,扎武装带,佩戴手枪。后来军服又换成了橄榄绿色,帽子换成了大盖帽,红领章不变,肩上多了一块盾牌,同时护旗手改为佩带冲锋枪。1991年5月1日改为百人升旗仪式后,又换成了老式的马裤呢礼宾服,32名护旗队员持步枪,带队警官佩带手枪。直到1993年10月1日,国旗护卫队又更换了服装和设备,帽子换为武警校官大檐帽,帽檐上镶嵌银灰色金属橄榄枝花纹,领口外沿镶嵌红色牙线,上衣与裤子的装饰线及武装带分别加宽,统一着马靴穿马裤,领队指挥员佩带指挥刀,护旗队员一律使用特制的镀铬礼宾枪,而且枪刺增长20厘米,枪托增长10厘米。

  建国以来,天安门广场究竟升起过多少面国旗?

  1990年通过的《国旗法》规定:不得升挂破损、污损、褪色或者不合规格的国旗;升旗时,必须将国旗升至杆顶;降下时,不得使国旗落地。为此,国旗卫士们在降旗时,练就了过硬的收旗动作:当国旗在2分07秒的时间内降到国旗杆底座时,一名战士迅速用双手将国旗托住,而后另一名战士用右手的肉厚部分将旗面均匀地打成折叠状,此动作精确在13至15把之间。

  为确保国旗的圣洁和完整,天安门广场上空的国旗基本上每天都要更换一面。每逢重大节日,必须更换新国旗。即使国旗不受损,悬挂的最长时间也不能超过10天。初步计算,

  建国以来在天安门广场至少升起过4000多面国旗。国旗的保障由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负责,需要更换时,国旗班向他们提出申请,以旧换新。更换下来的国旗,都由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收藏保管。但对于具有特殊历史意义和参加过重大活动后的国旗,都被特别保管。开国大典的国旗已作为国家一级文物保管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共和国历次国庆庆典上所升降的国旗今年曾随“神州”号宇宙飞船翱翔太空,现在也被有关部门收藏。

  你对国旗知多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凝聚着12亿华夏儿女的灵魂,每天同太阳一道升起。国旗代表着祖国,无论在地球的任何一个地方,只要听到国歌,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每个炎黄子孙都会热血沸腾。然而,我们熟悉国旗,更应该熟悉国旗自身所蕴含的民族文化。

  第一面国旗是怎样诞生的?

  1949年建国前夕,筹建新中国的各项准备工作在紧张而有序的进行。6月15日,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决定向全国公开征集国旗、国徽、国歌的设计方案。一时间,各大媒体刊播的《征稿启事》迅速传遍全国。一个月内,征集办公室便收到国内外寄来的国旗图案2992幅。在毛泽东主持讨论国旗式样的座谈会上,一幅编号为"32"的国旗图案进入人们的视线。旗面左上方缀有五颗五角星,一颗较大,四颗较小,小星环绕在大星右侧,每颗小星都有一个尖角正对着大五角星的中心点,在大五角星的中央还绘有镰刀和斧头的图案。

  文学家田汉几次从这张设计图稿旁走过,又几次恋恋不舍地转身回去端详。艺术家的直觉终于促使他举起那张薄薄的纸片,大声对毛泽东说,这是一幅很理想的画面,如果不要上面的镰刀斧头效果可能会更好。

  毛泽东接过图稿,眼睛为之一亮:"这张不错,镰刀斧头可以去掉。"

  座谈会上,大家终于取得了一致意见。但是,一些人就四颗小星的书面解释提出质疑:"四颗小星代表四个阶级,假如将来进入共产主义,国旗不是又要改吗?"

  毛泽东思路敏捷地说,把说明改一下,不说四颗小星代表四个阶级,五星红旗这个图案表现我们革命人民的团结,现在要团结,将来也要团结。在政协会议最后表决国旗图案时,全场热烈鼓掌通过。

  谁缝制了第一面国旗?

  第一面国旗是女工赵文瑞亲手缝制的。老人清楚地记得,她缝制的那面国旗长460厘米,宽338厘。

  那是1949年1月,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刚刚在北京美术供应社工作的赵文瑞被第一届政协会议会务组请去,参加怀仁堂的布置工作。她分工负责制作窗帘和台布。那些天,她吃住在缝纫机房,没日没夜地踩机器。

  政协会议开幕后的第7天,会务组的一位同志把一份五星红旗图案和制作要求交给赵文瑞,并对她说:"这是刚刚确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式样,制作第一面五星红旗的任务就交给你吧。"赵文瑞双手捧过新的国旗图案,欣喜的热泪禁不住涌出了眼眶。

  做旗面用的红绸缎和做五星用的黄绸缎,是北京著名"八大祥"之首瑞蚨祥绸缎庄的最好料子,赵文瑞按照尺寸认真剪裁,细密缝合。由于当时还没有先进的印染技术,而旗的两面都要有五角星,她先用黄缎子剪上两颗大五星,八颗小五星,然后精确地贴在红绸旗面的正反两面,一针一线地缝制起来。经过一天一夜的缝制,五星红旗制作出来了,赵文瑞高兴地拉着在场的人们扭起了秧歌。

  升旗时间是怎样确定的?

  为象征祖国与日月同辉,使国旗与太阳同时升起,原国旗班的战士每天记录日出和日落的时间,找出规律。他们先是确定了一份每10天变换一次的升降旗时间表,后来又把到北京天文台查阅北京地平面每天的日出日落时间,与在广场的观察记录相结合,编排了"国旗升降时刻表",确保了国旗每天与太阳一同升起。

  之后,他们还从天文台了解到,太阳从开始冒出地平线到离开地平线的时间是2分07秒。于是他们又动开了脑筋:能否把升旗时间也控制在2分07秒?在太阳上缘刚刚冒出与地平线相切时启动国旗按钮,当太阳完全跃出,下缘与地平线相切时,国旗正好升到旗杆顶端。北京市天安门管理委员会对他们的意见高度重视,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并对电动升旗装置进行了重新设置。后来,北京天文台的科学家每年的12月25日准时将经过认真研究制定的下一年的"国旗升降时刻表"

  送到护卫队,为升降国旗提供了更为科学准确的时间依据。

  建国以来,天安门广场究竟升起过多少面国旗?

  1990年通过的《国旗法》规定:不得升挂破损、污损、褪色或者不合规格的国旗;升旗时,必须将国旗升至杆顶;降下时,不得使国旗落地。为此,国旗卫士们在降旗时,练就了过硬的收旗动作:当国旗在2分07秒的时间内降到国旗杆底座时,一名战士迅速用双手将国旗托住,而后另一名战士用右手的肉厚部分将旗面均匀地打成折叠状,此动作精确在13至15把之间。

  为确保国旗的圣洁和完整,天安门广场上空的国旗基本上每天都要更换一面。每逢重大节日,必须更换新国旗。即使国旗不受损,悬挂的最长时间也不能超过10天。初步计算,建国以来在天安门广场至少升起过4000多面国旗。国旗的保障由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负责,需要更换时,国旗班向他们提出申请,以旧换新。更换下来的国旗,都由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收藏保管。但对于具有特殊历史意义和参加过重大活动后的国旗,都被特别保管。开国大典的国旗已作为国家一级文物保管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共和国历次国庆庆典上所升降的国旗今年曾随"神州"号宇宙飞船翱翔太空,现在也被有关部门收藏。

  爱国主义教育资料

  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爱国主义,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力量。

  广泛开展面对面的宣讲活动,深入开展有特色的群众性活动,大力开展学习先进典型活

  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

  重温过去,铭记历史,必将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凝聚人民力量,同心同德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奋力开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永远坚强的核心

  一间间普通的土屋、一张张漆迹斑驳的桌椅、毛泽东推过的碾子、周恩来雨夜救乡亲用的马灯„„在西柏坡,珍贵的文物、感人的故事给北京游客小林夫妇留下了深刻印象。

  红土地上留下了无数革命先辈的足迹,浸润着红色文化的历史记忆。如今,“红色之旅”正成为各地普遍采用的一种教育形式。

  “不知道过去什么情况,就不懂得现在要干什么,更没法展望未来。”从一至十一届一直担任全国人大代表的申纪兰说,旧中国四五亿人中,逃荒要饭的有多少啊?现在是13亿人,解决了吃饭问题,并正在走上小康之路,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的这一成就是很伟大的。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自觉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

  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每当危急关头,困境绝地,中国共产党人总会挺身而出,带着阳光般的心,用坚强的意志筑起伟大的精神长城。

  方志敏、刘胡兰、董存瑞、吴仁宝、任长霞、钟南山、蒋敏、王瑛„„从革命战争岁月,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一串串共产党员的名字,如群星璀璨,布满民族精神的长空。

  不能忘却历史。深入开展热爱中国共产党的宣传教育,将使我们深刻认识到--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祖国的繁荣富强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坚定自觉地永远跟党走。

  高擎飘扬的旗帜

  4月5日早上,满山遍野盛开的“英雄花”杜鹃为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增添了几分庄严和肃穆,85岁高龄的吴雪亚女士特地从上海来到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祭奠在革命中牺牲的丈夫。

  南京雨花台,曾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名胜区,但在白色恐怖的黑暗年代,这里成为杀害革命志士的刑场,成千上万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在雨花台惨遭杀害。

  新中国成立后,雨花台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的清明祭扫也成为富有意义的传统纪念活动。前来凭吊的队伍中除了烈士亲属,还有大中小学生团体,以及自发前来凭吊的市民。

  祭奠英烈的意义远远超越形式本身,因为它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价值导向,对每一个公民而言都是一次灵魂的触动和拷问。“纪念先烈虽然只是种形式,但这种活动本身可以对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增强人们的纪念意识,更加体会责任与使命的意义。”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说。

  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陷入了灾难的深渊。当卢沟桥的隆隆炮声将中华民族推向生死攸关的紧要关头时,“是共产党领导了8年抗战,才迎来了最后的胜利!”北京市房山区70多岁的王秀峰老人感慨地说,“我们不能忘记,面对灭种的空前危机,是民族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中国人的幸福生活。”

  新中国的成立,是20世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事件--标志着中国人民经过100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纪元。

  不能忘却历史。深入开展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重大历史意义的宣传教育,将使我们深刻认识到--

  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前进方向,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凝聚巨大的力量

  “当年驻外时总觉得国外多么发达,现在看看我们国家发展得更好,进步得更快,我们是非常幸运的一代,感受着改革开放30年的丰硕成果。”去年底,一场“中国对外开放30周年”的回顾展览,让朱平原老人观后感慨万千。

  一次次成就的展示,激起的是亿万人民对祖国不断繁荣富强的无限自豪,凝聚的是亿万人民不断升华的爱国主义情怀。

  “如今,出境旅游已成寻常事,家里有辆汽车也不再让人羡慕„„”在“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程惠芳摆出这样一组数据--

  新中国第一个GDP数据是1952年的679亿元,而到了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30万亿元,GDP总量位居世界第四。

  数据的背后,蕴含着这样一个事实--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高速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民主法制建设稳步推进,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社会建设全面展开,综合国力空前提高。”检察出版社编辑史朝霞说,“我深受鼓舞,倍感自豪。”

  “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话语犹在耳畔。

  在帕米尔高原收看电视实况转播,在雪域高地畅游网络世界,在洱海之畔倾听白族姑娘吟诵新的生活„„发展中的一桩桩小事、一个个变化,包括史朝霞在内的亿万中国人感同身受。幸福挂在他们脸上,也写在他们心里。

  不能忘却历史。深入开展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辉煌成就的宣传教育,将使我们深刻认识到--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不渝地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

  坚持正确的道路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是其历史发展走向和现实环境决定的。基于近代以来受欺侮、受压迫的历史,我们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们选择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让历史告诉现在,用理想承载未来。

  几年前,纪录片《复兴之路》的热播为人们提供了一次生动、深刻的教育载体。“震撼人心”“发人深省”“刻骨铭心”“热血沸腾”„„一位学者在评介《复兴之路》时说:“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昌盛,从温饱不足走向总体小康,从封闭自守走向全面开放,我们取得的一切胜利,归根到底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安康的唯一正确道路。”

  近代以来,面对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特殊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条件,面对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无数仁人志士奋起寻求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道路。在这一过程中,“全盘西化”的道路失败了,教条化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也行不通。

  当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实行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的复兴迎来了光明前景„„

  “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国情和历史,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我们要在党的领导下,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中央党校教授叶笃初说。

  走什么样的道路,选择什么发展方向,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鲜明地指出:“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做到思想上坚信不疑、行动上坚定不移,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决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胡锦涛总书记的这一论断,既是对我国30年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深刻总结,也是对旗帜道路这一攸关未来中国命运重大问题的坚定回答。

  不能忘却历史。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宣传教育,将使我们深刻认识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具有强大的生机活力。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

  筑起共同的支柱

  “厂房塌了可以重建,机器坏了可以修理,只要精神不倒,东汽就不会倒!”

  面对破碎的家园、受难的同胞,东汽迅速把一支生产大军组织成强大的抢险救灾大军--

  汶川地震发生后第8天,东汽灾后第一批产品起运出厂;

  震后1个月,大部分关键设备恢复运转,总体产能恢复到震前50%以上;

  震后半年,遭受毁灭性打击的东汽圆满完成全年生产任务,工业总产值刷新了历史纪录;

  „„

  “越是大灾大难,越能激发东汽人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勇气,这就是‘东汽精神’的基石。”东汽总经理张志英说,这种在平常中历练、在危难中迸发的“东汽精神”,就像当年铁人王进喜带领工人创造的“大庆精神”一样,凝聚成催人奋进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鼓舞着人们。

  一个民族在最关键的时刻,更显其精神的力量。一次次灾难,同时也一次次彰显了民族精神的升华和时代精神的凝聚。

  从33年前的唐山大地震,到1998年抗洪抢险;从2003年抗击非典,到去年迎战冰雪、抗震救灾„„正是一次次灾难忧患的严峻考验,砥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推动着中国社会在挫折中奋进,在逆境中前行。

  在新中国60年发展史上,英勇的中国人民创造了无数精神标杆--“红旗渠精神”“抗洪抢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每一个时代精神,都是人民群众的激情创造,都是国家力量的不断提升,都是民族精神的丰富拓展。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武汉大学副教授李旭辉感叹道。

  不能忘却历史。深入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宣传教育,将使我们深刻认识到--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靠的是这样的精神;中华民族抵御外侮、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靠的是这样的精神;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由贫穷走向小康,靠的是这样的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辟新征程,还是靠这样的精神。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又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仍未见底。广泛深入地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引导人们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成就和经验相结合的高度,深刻认识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重大历史意义和60年来的辉煌成就、宝贵经验,深刻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重要战略机遇期依然存在,进一步增强变挑战为机遇的信心和勇气,增强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的意志和决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爱国主义是我们永远的精神支柱。团结在爱国主义旗帜下的中国人民,一定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群策群力推动科学发展,众志成城促进社会和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夺取新的更大的胜利。


爱国的资料》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259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