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两岸和平口号

两岸和平口号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2-24 07:20:53 | 移动端:两岸和平口号

篇一:和平统一台湾问题的基本框架

和平统一台湾问题的基本框架

摘要:台湾问题始于1949年,是国共内战,大国干涉的结果,已持续60多年,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各极谋求解决台湾问题,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当前,台湾与大陆之间依然是不独不统的尴尬状态,且台湾对于大陆的认同感也日行渐浅,“一国两制”已显得绵软无力,解决台湾问题已迫在眉睫,武力统一已不合实际,我们需从制衡、认同、交流、互信等方面寻找解决台湾问题的新路。

关键词:台湾问题、一国两制、和平解决

前言 台湾问题是国共内战的产物,也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近代拥有强势时位相的产物。从台湾问题产生的1949年算起,已历65年。这65年,台湾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国共对抗到蒋经国后期的和解,到李登辉的两国论,再到陈水扁的渐进式台独,再到马英九的不独不统。从总的趋势上看,两岸形势不是走向和解,至少没有和解的进展,台湾人民对祖国大陆的亲和感不是越来越深,而是越来越弱。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是每个主权国家的神圣权利,也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解决台湾问题,时间愈久,愈不利于大陆的统一进程,而武力统台又有诸多不利因素,因此,迅速构建和平统一的基本的,且是有效的框架,找准时机进行统一势在必行。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及现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曾经与中国国民党携手抗击侵入中国的日本军队。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中国的抗日战争结束后,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国国民党拒绝与中国共产党建立联合政府,并在1946年发动内战,企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建立一党专政的政权。经过三年战争,军事上处于劣势但得到人民支持的中国共产党打败了国民党。1949年10月1日,取得胜利的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势力从中国大陆全面溃退,退踞只占中国国土面积三百分之一的台湾岛,对新中国采取了孤立、遏制的政策。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派出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在1954年又与台湾当局签订了所谓《共同防御条约》,将中国的台湾置于美国的所谓"保护"之下,阻挠中国政府解决台湾的正义斗争。中美建交三十多年来,美国政府和国会仍然不断通过向台湾提供所谓防御性武器等做法,阻挠中国统一台湾的进程。 在美国的支持下,台湾当局继续与已成为中国合法代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抗。从此,台湾陷入与中国大陆的分离状态之中,至今已有65年。

目前,台湾当局仍称自己为中华民国,大陆称自己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岸都承认是一个中国,但坚持一中各表,台湾不独,大陆不统,双方互不承认主权,但不否认治权。

二、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思考

(一)武力统台不合实际

一是8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均在实行以经济发展为主的国策,基本放弃了武力统台的方针,除非台湾单方面宣布独立,否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不允许再次发动内战。而且如果现在出兵台湾,不仅会给台湾的经济和人民带来毁灭性打击,美国人也会以台美防务协定和亚太防务协定为借口趁机出兵亚太。中国虽大,但是面对武器先进,经济实力雄厚的美国,我们决难取胜。即使在长期的消耗战中打赢了美国,但是近几十年辛辛苦苦发展出来的经济也会被美日等国毁得差不多。

二是国际社会条件不成熟,中国现在向外国宣扬和平崛起的口号,如果中国为了统一而和美国,日本等大打出手,就有可能破坏掉政府近几年试图建立的和平国家的国际形象。欧,美等国家就会更加堤防中国的发展,在经济和政治上封锁中国,如此一来就会得不偿失。

三是大陆方面出兵时机尚不成熟,今年以来,国内大量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呈现出来,例如疆独势力猖獗,各地恐怖活动频发,反恐形势极其严峻;雾霾、失业、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等现象突出,社会矛盾凸显,亟待有效的解决;而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反腐工作正进入关键时期,关键性的战役尚未取得成功。自古以来明智的政府都不会在内部经济和政治环境还没有完善的时候就贸然出兵,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二)单纯的“一国两制”构想可行性有待考量

“一国两制”的方针是80年代邓小平提出的解决台湾与大陆统一问题的一种战略构想,并运用此构想成功解决了香港与澳门问题。此一时而彼一时,30多年过去了,无论是大陆与台湾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80年代蒋经国主政台湾之时对大陆的亲和感甚至超过了大陆对台湾的感情,可以说,当时的台湾,统一的呼声甚高,而且,和平统一最早就由台湾方面的学者提出。此时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恰和时宜,但今时已不同往日,江泽民时代,单就大陆方面来说,可以说没有根据时局的变化在“一国两制”的构想上提出任何有突破性的创新,所谓的“九二共识”,其实没有太实际的可操作性,还是停留在起步的阶段。殊不知,香港与澳门的成功经验对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借鉴性并不大,因为二者本来就是长期以殖民地的形象出现在国际社会中,从来没有过独立的愿望,要么归属英葡,要么归属中国,高度自治符合两地人民的利益要求。而台湾方面从来都是以“中华民国”的形象自居,根本不承认大陆的主权,与港澳天壤之别。九十年代后,台独势力已经抬头的前提下,大陆没有积极有效的去提升台湾民众的对大陆的亲和感和归属感,还固步自封的坚持着毫无新意的“一国两制”政策,不可不谓之失误。

即使是单纯的“一国两制”,也应该随着形势的发展随时调整具体内容,而笔者认为,我们在“一国两制”的问题上存在着诸多失误,屡屡在关键时刻公开宣布“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或“希望台湾当局不要对台湾发出错误信息”,甚至直接宣称“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事实表明,中国政府越是强调“尊重台湾民意”,台独势力就越要变本加厉、不择手段地采取各种明暗政治手段来操控台湾民意,以求获取推行台独的政治资本。而中国政府在国际及外交关系中越是强调台湾问题是“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外国政府就越能在台湾问题上获取更大的发言权及影响力,其实质就是中国政府自己主动地、公开地将台湾问题“国际化”,并向有关国家“免费”提供干涉台湾问题的借口,使得他们能够从两岸对立之中获取最大利益。

现如今,因为台湾方面的长期误导,台湾方面总是以民主国家身份要求与大陆的对等谈判。在两岸关系上,台湾一贯要求对等和尊严原则,要求与大陆平起平坐。一般来说,要想对等必须是两者力量旗鼓相当才有可能,现在台湾与大陆实力相差悬殊,无论从人口、土地、经济规模,军事乃至综合实力,台湾与大陆都不在同一个等级,国际社会也不承认台湾是一个国家实体。但是台湾方面认为,其对大陆存在着政治上的优势,就是其所谓民主体制,它要求与大陆对等,因而对于“一国两制”的认同感极低,即使是一向坚持“一个中国”立场的国民党方面,也坚持着“中华民国”的主体不变,极难接受台湾政体融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主权国家这一事实。

(三)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几点建议

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积极促进“和平统一”。

第一,积极主动,有力制衡。首先要灵活运用外交手段,不要总是单纯强调“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要加强中国在台湾海峡地区的活动因素,特别是军事方面的活动因素。在对台问题上,要让步,更要制衡,在更多方面要让台湾政府得到“搞分裂遗害无穷”的观念。在政治上,要进一步寻求国际社会的认同,这种认同不能仅仅是道义上的认同,而是要达到无论何时均站在大陆一方的结果,对台湾形成一种变相的“孤立”,有力的打击台湾分裂势力。 同时决不放弃武力收台的方式,要积极加强中国在东南沿海的军力部署,特别是海军建设,

随时准备武力打击台独。

第二,增进共识,确认只有一个中国。我们可以加大宣传力度,面对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流,打出民情牌,让海峡两岸同胞都是炎黄子孙的概念深入民心。随着岁月流逝和社会的前进,两岸都应以民族大义为重,台湾方面也认同国家统一、民族昌盛和人民幸福为己任,大陆方面更以符合实际,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求同存异,化干戈为玉帛,结束两岸之间的分隔与对峙。同时要正确且尽快处理好国内各社会问题和外交问题,要严厉打击分裂势力,并在司法、环境、卫生、就业和福利方面有实质性的突破,增加大陆的和谐稳定,增加台湾方面的认同感,要在南海、藏南、钓鱼岛等外交问题上增强话语权,增强制衡能力,以负责任的大国政府的形象展现在台湾民众面前,以增加亲和感。

第三,增进互信,加深理解。传统文化尤其是长期占居中国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是联系两岸人民的纽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深深渗透入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维持了两岸同一民族的心理稳定性。为此,大陆应大力加强传统文化的建设,并尝试着承认台湾方面的文化地位,大力进行两岸传统文化交流,试图唤醒台湾人民的“大中华意识”。如果未来两岸能实现中华文化复兴基础上的统一,更是全球华人所乐见的,搭好对话桥梁,沟通谈判渠道。 第四,增加民间交往,扩大经贸合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岸之间文化、艺术、体育、演艺、学术、科技的交流不断增多,两岸人民受益日增。但总体上看仍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台湾当局的阻挠和限制。如:两岸不能全面直接“三通”等,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改善与加强。至于未来两岸经济贸易合作与发展,则更是前景广阔,机遇多多。两岸经贸互补性极强,内地有广阔的市场,丰富的资源,充裕的劳力,台湾有较雄厚的资金和较强的技术,双方恰好优势互补。

第五,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民主化进程,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完善中国目前的以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执政体制。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积极谋求与台湾方面政治间的合作,必要时可逐步吸引台湾的党派以参政党的身份参与大陆事务的管理和决策,以此为基础,尝试着从商贸方面寻找突破口,推进大陆人赴台参政的进程,在政务上制造联系纽带,进而解决其他问题。

结语:两岸统一的民族大业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在两岸关系发展的道路上还会有反复和曲折。一,急进“台独”虽然受到遏制,但是“渐进式台独”和“实质台独”依然嚣张,利用“台湾正名”、“去中国化”、“法理台独”,模糊岛内民众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制造两岸对抗,恶化两岸关系。二,美国政府对台湾政策的立场是不统不独,在现阶段它反对台湾“急独”避免陷于台海危机,但是支持台湾事实独立,反对两岸统一也是它的基本立场。三,在多年“台独”势力的经营下,台湾岛内的主流民意已由“不统、不独、维持现状”取代了“统一”,增强岛内民众的中国国家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仍是一个长期不懈的过程。

虽然两岸和平统一的道路还会有坎坷和曲折,但是我们坚信只要积极主动谋求统一,把握总的方向和原则,根据现实条件的变化,提出灵活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把握、引导、创造导向事业成功的有利因素,通过完成一个又一个阶段性的目标最终实现两岸和平统一是完全可能的。

篇二:两岸关系与世纪之争

提要:作为国共内战和东西方冷战的历史遗产,两岸之间的基本格局是“分裂分治而不

对等”。基於不同的立场和对这种格局的不同利用,两岸之间的深刻政治分歧短时间内很难化

解。由此产生的冷战对峙,在世界各大国之间业已拉开序幕的世纪之争和目前业已悄然浮现

的中(共)、俄联手,以西拒北约、东扼日本、南压台海的新型国际关系的背景下,很可能导

致“由外国人出飞机、飞弹,中国人打中国人”的悲惨结局。针对这种潜在的危机,本文从

战略、策略、方针和措施诸方面著眼,提出了旨在实现民主、自由和两岸共存共荣,以致最

终实现和平统一,由两岸人民共享中国主权的四条建议。 今年三月台湾举行大选前後,中国

人民解放军进行大规模军事演习,两岸之间的敌对状态达到了五十年代末期以来空前未有的

程度。同时,因美国向台海派遣了两个航空母舰战斗群,也造成了一九六二年古巴危机以後

核大国之间极为罕见的一次严重军事对抗。可是没想到,危机刚过,关於台海已“雨过天青”

的议论便不绝於耳;亦有不少人,竟然指望李登辉的一篇就职演说,使两岸关系发生戏剧性

的变化。这固然充分反映了人们对台海局势的高度关切和对两岸和平的殷切期望,不过依笔

者之见,我们与其环绕雨过天青这种不无象征主义色彩的政治话语兜圈子,我们与其将两岸

关系的缓和寄望於某位领导人在政治上的神来之笔,倒不如把自己探究的目光投向後冷战时

期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和两岸关系的历史沿革,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两岸关系的叠荡起伏。

我以为,只有这样,我们或许才有可能从历史的纵深体认出两岸关系的症结,并以现实宏观

的视野尽可能全面地看清楚制约两岸关系之现实走向和未来趋势的诸多因素,由此为相关对

策的制定提供一种可靠的框架。 (一)台海危机——亚太地区“世纪之争”的开场锣鼓 如

上所说,分析两岸关系问题须关注其国际背景的变迁。然而仅就笔者之所见,在近几年的有

关研究著作中,论者在谈到两岸关系的国际环境时,通常强调的主要是“冷战的结束”,而对

於後冷战时期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却似乎有所疏失。其间有两大颇具轰动效应的“事件”,

在相当程度上左右了人们对中国之现实国际地位的全面认知和客观判断:其一,是六四悲剧

发生後,西方各国对北京当局所实行的经济制裁和政治抵制;其二,是近年来“围堵中国”

的舆论突然在英美雀声四起。由此给许多人造成了一种印象,似乎由於苏联的解体,美国至

少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成为主导世界格局的唯一力量,因此,坚持原有意识形态和政治

体制的中共似乎从此势必将在国际社会陷於越来越困难的境地。这样的观点和舆论,若不能

说已然完全主导了九十年代以来人们对两岸关系及其国际背景问题的观察和应对,起码也可

以说在非常广泛的范围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实,这种观点仅仅是抓住了问题的一个方面。

须知,差不多就在冷战结束的同时,世界各强权之间为争夺下一世纪之主导权的斗争便开始

了;其间便伴随着各国重新进行战略定位和整个国际格局进行重组的极为复杂的过程。因此,

两岸关系的国际背景当然不会、也不可能永远冻结於八九年六四和九零年上半年那种状态。

[!--empirenews.page--]值得注意的是,行将到来的这场世纪之争,虽然以经济为其基本内

容,但它却是无情地以战争方式拉开序幕的。这表明,“世纪之争”这场大戏正在迅速地被搬

上历史舞台。这种态势给两岸关系的国际背景平添了极为复杂和极为险恶的因素!去年六月

李登辉访美之後,台海风云突变,形势一天紧过一天,直至酿成了今年三月的危机,其深刻

的国际根源就在於此。现在回头追溯起来,这还要从一九九一年爆发的海湾战争说起。 海湾

战争可以看成是“世纪之争”的第一场序幕。在那场战争中,美国在日本出钱和西欧诸国出

兵协助的配合下,摧毁了中东数一数二的军事强国——伊拉克的基本军事力量,但显然是有

意留下了海山政权,由此便得以在中东站稳脚跟,从而也就为自己强占了一个对未来的世纪

之争具有极端重要的军事和经济意义的战略据点。对於美国的这一战略意图,日本和西欧想

必是了然於心,但是出於共同的利益,加之这些国家自身的力量有限,至少在眼下,它们仍

然不得不依附於美国。当初美国的得逞,自然也与高尚的人道主义的理想主义者——戈尔巴

乔夫的幼稚和轻信不无关系,但同时也是由於美国利用了当时正在国际上“身处逆境”的北

京与西方缓和关系的迫切愿望。虽然人们并不清楚,当初美、日和西欧以甚么样的条件换得

了北京在联合国就出兵中东问题所投下的弃权票,但确然无误的是,西方国家对北京的经济

制裁,正是从海湾战争前後开始放松的。由此可见,美苏冷战的结束,固然削弱了北京作为

美国抗衡苏联的战略伙伴的份量,但同时也为北京在联合国安理会扮演“关键少数”的角色

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这实际上也意味着北京国际地位的相对提升,即加重了北京在後冷战时

期国际格局的调整过程中与别国讨价还价的筹码。 然而问题还不止於此。因为一方面,那场

战争的辉煌胜利极大地刺激了美国的野心,其突出的表现,是在欧洲力主北约东进。这表明,

在苏联解体以後,美国非但无意退出欧洲,反而要乘机在後冷战时期乃至下一世纪进一步扩

展自己的势力范围,以便建立自己的唯一世界霸主的地位。这不仅引起了俄国的强烈反弹,

同时也不可能不引起北京的高度警惕。联想到美日安全体系依然存在,美国政府在布希执政

时期又突破了自七十年代与北京关系正常化以来的惯例,批准向台湾出售大批先进战机,这

便使北京对美国的太平洋战略、特别是其对台湾的战略意图,几乎很难不深存疑惧。问题的

另一方面是,就在美国的野心极度膨胀的同时,北京不仅在国际地位上相对提升,中国大陆

的经济实力也迅速发展起来。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大陆已经改变了毛时代在所谓反帝反

修方针的指导下所形成的工业格局,其经济重心逐步转移到东南沿海一带;而且,开发海洋

也逐步提到大陆经济发展的议事日程上,并在相当程度上逐步上升为与整个中国大陆在下一

世纪的生存和发展命运攸关的迫切任务。这两个方面,都必然要求中国大陆的国防战略重心

迅速地实现从西北向东南、从陆地向海洋的转移;而台湾对中国大陆的战略意义,由此也空

前地突显出来。这一切,恰好与北京对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战略意图的深刻疑惧形成了尖锐

的对立。照我看,这才是中共对李登辉访美作出强烈反应的根本原因。事实上,今年三月的

台海危机也极为明显地预示出,两岸关系纠集了太平洋周边各大国之间战略利益的冲突。也

因之,美国、日本和俄国对台海争端介入的方式和程度虽然不同,但是,它们都毫无例外地

卷进来了!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说,今年三月的台海危机,实质是继续海湾战争之後,“世

纪之争”在亚太地区的一次预演。 [!--empirenews.page--]初看起来,在这次预演中,扮演

主角的是两岸的中国人,美国似乎是被台湾“ 拉下水”的。是的,如果仅仅从战术的层面来

看,这乃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但如果从战略的角度来观察,则扮演主角的无疑是中国大陆和

美国,其次是日本和俄国。这当然绝不是说,台湾在行将到来的世纪之争中只能处於一种无

足轻重的地位。恰恰相反。如果把中国大陆看作亚太地区世纪之争的一方,而把美国和日本

暂时看作另外一方,则台湾在其间所扮演的角色,便有点像楚汉相争中的齐王韩信,其“归

汉”还是“归楚”,对最终的结局会起某种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在战略上根本不存在台湾是

否把美国拉下水的问题。值得两岸中国人警惕的是,出於自身的战略需要,现在首先是美国、

其次是日本,将来则有可能首先是日本,其次是美国,几乎不可能不想方设法拉台湾“下水”;

而尽力维持和延[1][2][3][4][5]下一页续海峡两岸目

前分裂分治的状态,很可能正是它们对台战略的底线。其根本的原因是,美、日两国都十分

清楚,台海两岸一旦整合起来,必将成为亚洲乃至亚太地区任谁人都很难超越的竞争对手。

至於俄国,它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均在欧洲,这种情况短时期内不可能改变。不过,伴随俄国

国内经济结构的转变及其对外贸易的发展,俄国的经济和军事战略与亚太地区的相关度正在

迅速升高。而且,俄国毕竟不失为一个超级军事大国。因此,它在亚太地区未来的世纪之争

中可能扮演的角色,是绝对不容忽略的。在目前,由於有北约东进的压力,俄国不仅在经济

上、而且在国际政治领域,都迫切需要利用海峡两岸之间以及中国与美国之间围绕两岸关系

所存在的矛盾。这样,台湾海峡便随时有可能成为包括美、日、俄以及大陆和台湾在内的“四

国五方”的现实利益和战略企图上的诸多冲突的集结处或聚集焦点——两岸互动过程的风险

性随之大幅度地提高了! 然而事实表明,真正从三月的台海危机中获得实利的,既不是在危

机中经历了对岸的武力威胁、承担了最大风险的台湾,也不是出动了十几万大军、耗费数亿

美元的大陆,甚至也不是派遣强大海军舰队到台海展示了武力的美国。尽管人们对台海两岸

在此次事件中的胜负得失或许会见仁见智,但是谁都无法否认,两岸争端本身无可避免地为

别国提供了坐收渔翁之利的机会。就是说,虽然两岸的大小不等,强弱不同,但在彼此长期

相争不已的情况下,双方都难免要为应付眼前的急需而在不同程度上处於被别国牵着鼻子走

的可悲境地。人们常说,台湾是被美国捏在手中、随时可以用来对付中共的一颗棋子。殊不

知,大陆现在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俄国用来对付美国的一张王牌。这当然与美国的作为有密

切的关系,因为正是美国在海湾战争後日益膨胀的野心及其对台政策所引起的北京的严重不

安,加快了大陆与俄国靠拢的步伐;而台海危机则对大陆与俄国之间目前已初步成形的准同

盟关系发挥了某种促媒的作用。这可以说是美国自冷战结束以来所遭遇的第一次最严重的外

交挫折,其结果是不期然而然地使俄国成了台海危机中的最大赢家: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的商

业合同和军火交易,北京对莫斯科反对北约东进的“理解”,以及大陆对俄国加入亚太经济组

织的支持,等等。除俄国之外,日本也在此次危机中获利不小。那原因是,北京在此次危机

中所展示出来的军事实力,特别是它对台湾所表现出来的强势态度,在亚太地区造成了普遍

的不安,这不仅有助於日本政府平息国内早已存在的要求美军撤离日本的呼声,使之顺理成

章地延续了日美安全体制,而且为其进一步加速重新武装自己的进程提供了借口。这对於作

为世纪之争的要角之一的日本来说,真可以说是天赐良机! [!--empirenews.page--]总之,

三月的台海危机加深了两岸之间的裂痕,美、日、俄直接或间接地介入,不仅使四国五方之

间的关系网络更趋复杂,并且为之注入了更多更深刻的怀疑、猜忌和敌意,由此也为今後的

两岸互动埋下了更为凶险的因素。这无论是对中国大陆或是台湾来说,都只能意味着祸大於

福,苦大於乐! (二)两岸互动关系的三个层次 两岸关系走到今天这一步,绝不是偶然的。

一方面,九十年代以来,两岸交流有空前迅速的发展,由此也暴露了、展现了两岸之间原有

的矛盾,将这些矛盾无可回避地提到了人们的面前。另一方面,交流过程本身也衍生出许多

新的问题。今年三月台海危机的爆发,从内部原因看,其秘密就在两岸处理这些新老矛盾关

系的结构中。 与八十年代相比,两岸的互动关系在九十年代发生了一个显著的结构变化。这

表现在:由於海基和海协两会的建立和运作,两岸之间的互动已分化在民间、准官方和官方

这三个层次上进行。然而,这一分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八十年代两岸民间交流与官方互动

之间失衡的状态。 两岸民间交流始於七十年代末,那自然与北京在一九七九年以“全国人大”

的名义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的口号有关。但真正为两岸的民间贸易往来提供

了可能和动力的,还是大陆在经济领域所实行的改革开放和在台湾已存在多年的自由经济制

度。不消说,民间贸易最初不免带有“金额非常微小”、“借助第三地”和“暗地进行”等特

点。直到一九八七年台湾开放一般民众赴大陆探亲,两岸人民才得以公开正式的接触。自此

以後,两岸的民间交流便一发而不可收,其发展速度之快和规模之大实已超出了当初人们的

想像! 根据台湾陆委会公布的数字,到去年年中,两岸人民往来已超过八百五十七万人次,

函电往来在亿通以上;两岸间接贸易额也从一九八七年的大约十五亿美元攀升到一九九四年

的一百七十八亿美元和一九九五年的二百零九亿美元。而且,台商自一九八一年开始登陆,

六四後乘机西进,九二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後又掀起了一波新的登陆风潮,以至目前在大

陆投资设厂的台商已达二万七千家。尽管流入大陆的台资金额因来自各方面的统计数字相差

太大(在一百——二百亿美元之间)而难以精确的估计,但据九四年香港《紫荆》杂志报道,

无论在投资金额或在投资企业的数目上,台商在大陆均已超过美商和日商,而仅次於港商。

另据台湾海关统计,在一九九五年,大陆已成为台对外贸易的首要顺差来源,并有可能在今

年取代美、日,而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 两岸民间交流的发展如此迅速,但也有其先天

不足。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两岸当局不能为民间交流提供统一的规范制约和法律保障;由

此所衍生的失序和高风险,严重地阻碍着交流的顺利进行和平稳发展。海基和海协这两个准

官方组织的建立和运作,正是针对着两岸民间交流所提出的规范化和有序化的要求。 在海基

和海协两会的惨淡经营下,两岸的准官方联系一度曾显示出某种经常化、甚至制度化的趋势。

在令人瞩目的辜汪会谈及两次焦唐会谈中,双方就某些议题也曾达致若干共识。当时许多人

都不禁为之欢欣鼓舞,以为台海两岸之间已经架设起一道和平交流的彩虹。然而不幸的是,

旨在落实两会高层共识的多次事务性会谈,居然或者是不欢而散,或者是功亏一篑,以致迄

未取得任何具体成果。这当然不能归诸两会相关人士的无能或缺乏诚意,因为真正的决策者

不是他们,而是两岸当局的首脑。因此,两会会谈屡遭失败,其合理的解释只可能是:两岸

当局在政治上缺少起码的共识。 [!--empirenews.page--]事实也正是这样。最明显的证据是,

两岸当局至今就政治对话的方式各说各话,彼此毫无交接,更何况再深一层的那些问题呢!

不过话说回来,无论是“不欲”或是“不能”,反正目前两岸当局似还没有把战争作为自己的

第一选择。尽管如此,台海气氛并不祥和。或隔岸叫骂,或空中喊话;或武力威胁,或武力

抗衡——双方互动仍然停留在一种比较典型的冷战方式上。 以上三个层次构成两岸互动关系

的“内线”。其总体态势是:从民间到准官方再到官方,两岸和平交流的热度逐级递减,而“冷

战”的力度则逐级升高,并且一直延展到“外线”——国际关系领域。在“内线”,北京取攻

势,台北取守势;在 “外线”,双方则似乎攻守易位。 虽然,台北并没有像北京在五十年代

到七十年代那样,立意要将对方从各种国际组织中驱逐出去,但无论是台北扩展邦交,还是

争取参加联合国,无疑都对北京业已在联合国取得的“中国唯一合法代表”资格构成了挑战。

双方在国际社会的角逐,正以台北突围和北京围堵的方式激烈地展开。有趣的是,双方对“内

线”和“ 外线”的敏感度有很大的差别。大体说来,在“内线”,台北比较敏感,这在“千

岛湖事件”发生後,台湾朝野不无情绪性的强烈反应中可以看得很清楚;而在“外线”则正

好相反,北京对台北的任何外交动作都盯得很死,反应通常也很激烈—— 去年六上一页

[1][2][3][4][5]下一页 月李登辉访美後,北京

对台湾文攻武赫乃至战争威胁,一直持续到现在,这可以说是最好的例证。 那么两岸之间的

互动何以会有上述这些特点?两岸当局之间的根本分歧是什么?两岸关系的症结又在哪里呢?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让我们从两岸关系之间的基本格局说起。 (三)两岸之间的基本格局及

其症结 两岸分裂分治已长达近半个世纪,这是任谁人都无法否认的。然而,两岸关系中还有

另外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分裂分治的双方,无论是在综合实力还是在国际地位上,从来

都不是对等的。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两岸之间的基本格局,概括起来,就是“分裂、分治而

不对等”。 这种格局最初出现於四十年代末,那显然首先是国共内战的结果;而它後来的延

续,则主要是东西方冷战的产物,其中尤以美国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如五零年韩战爆发

後,美国派第七舰队进入台海;五四年美与台签订共同防御条约;五八年中共炮轰金门,美

又派特混舰队协防台湾;再如一九七九年,美国与北京建交,但作为交换条件,是北京宣布

以和平方式统一中国。总之,在所有这些攸关台湾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美国都发挥了举足

轻重的作用。换言之,美国的介入平衡了北京在军事和综合实力上对台北的优势,这是两岸

的分裂分治得以延续下来的极为重要的原因。 然而美国的介入又有一定的界限。因为一方面,

两岸在所辖领土和人口以致在综合实力上相差太远,而且最初北京的身後又站着莫斯科;另

一方面,美国的对华政策也不可能不随其自身战略需要的变化而变化。 在上自五十年代下迄

七十年代的二十多年里,北京无疑与美国处於完全对立的地位,是美国封锁和围堵的对象。

相反,台北则被看作“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 ,乃是美国对抗共产主义的伙伴,除得到

美国的协防而外,台湾还得到美国在国际社会的有力支持,因而虽然所辖领土和居民远不能

与北京相比,但尚能保住在联合国的席位,在国际组织相对於北京略占优势。但必须看到,

即使在当时那种情况下,美国也无力改变两岸在资源占有上相差悬殊这种“内在的”不对等。

也因之,美国既不能把孤立北京的政策全面地加诸北欧各国,甚至也不能把这种政策贯撤於

西欧(英、荷在五十年代初即与北京建立了代办级关系)。它当然更不能把对北京的围堵扩展

到共产阵营。由此便使台海对峙初期台北与北京之间在国际地位上的不对等,不论在范围或

在时间上都受到很大的限制。 [!--empirenews.page--]事实上,早在六十年代,台北在国际

组织上的这种相对优势地位,已因北京与法国(一九六四年)及许多中小国家建交而受到越

来越严重的挑战。进入七十年代,两岸的国际地位终於发生逆转,台湾逐步陷入极度孤立的

境地。 可注意者,在回顾和反思这段曲折经历的时候,有人将这种逆转归之於美国的背信弃

义,似乎只要当初美国愿意,就足以避免此一逆转的发生。其实回想起来,当初美国之对台

湾,尽管说不上有什么同生死、共进退的侠肝义胆,但至少也可以说是相当“够哥们儿”的。

别忘了,从六十年代起,为了保住台湾在联合国的席位,美国使尽了浑身解数,使用了从“玩

儿程序”到提出“台澎主权未定”等各种手段;甚至在一九七二年与北京签署上海公报以後,

老美又拖了六、七年,直待台美共同防御条约到期失效,才与台北断交而承认北京。足见上

述逆转之对美国,绝非出於心甘情愿,实在也是形势使然而不得不为。须知第一,通过参加

韩战和介入越南以及插手柬、老内战,北京已充分显示出,它是支配整个东亚和东南亚的一

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第二,在六十年代,它已经成为拥有核武器和最多军队的强权之一;第

三,自六十年代毛泽东提出所谓三个世界理论,北京通过狠勒大陆人民的裤腰带以支援所谓

的世界革命,把许多中小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与那里的共产革命结合起来,在国际上以反帝

反霸作标榜,在声势上已俨然与美国、苏联鼎足而立,成为第三世界的领袖。走到这一步,

表明美国的围堵政策已然失败;而北京则因其挟中国大陆的广土众民,已经坐大为在国际关

系和军事实力上可以与美、苏讨价还价的角色。这是七十年代初期华府与北京关系正常化,

以制衡苏联的客观依据。 由此看来,与“分裂分治”一样,两岸在综合实力(尤其是军事实

力)及国际地位上的“不平等”关系,亦是国共双方及东西方冷战时代各种国际势力长期较

量的结果。这样,“分裂、分治而不对等”也便构成了後冷战时期两岸全部互动关系的现实前

提或基础。在这种意义上说,能否全面地认知、客观地评估并正确地利用这一基本格局,不

仅规定着两岸关系的目前走向,而且攸关两岸中国人的现实命运和未来前途。 然而我们遗憾

地发现,面对两岸分裂分治而不对等的基本格局,两岸当局对台海基本格局的观察和估量,

似还远没有达到全面、客观的程度:北京的立脚点似只在目前两岸之间在综合实力及国际地

位上的不对等;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其宗旨就是要利用这种不对等,并假“两制”作

为统战的手段,将台北归化到北京的旗帜下。问题是:“两制”早已存在於两岸的现实中,台

湾人从中得不到任何比现在更多的东西,台北和台湾人民难于接受这种统一模式其道理就在

这里。与北京相反,台北则立足於目前两岸的“分裂分治”。依据《国统纲领》和台湾当局的

多次政策宣示,它的“近程”政治目标就集中在“两个对等政治实体”上。为此台北要求北

京在近程交流阶段做到以下三项“善意回应

[!--empirenews.page--]”:第一,无条件地

对台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第二,承诺台湾为对等政治实体;第三,承认台北有权“以对等的

地位参与国际社会”。诚然,台北早已终止“动员勘乱时期”。不过在北京看来,“ 动员勘乱”

早已是神话;而且,在台北处於军事劣势的条件下,台北首先放弃使用武力,显然对北京也

很难说有多少感召力。更何况,两岸正式结束敌对状态系两岸当局谈判的结果,而并非某一

方宣布就可达成的。因此,笔者以为,台北的第一项要求似乎值得斟酌。第二项,那不过是

要求北京承认既存的事实。要害的问题是,当台北把它与第三项联系起来,并在国际上展开

外交突击的时候,客观上便不可能不构成对北京业已占有的优势国际地位的挑战。总之,台

北实际上也不打算对北京有任何妥协让步。可见两岸当局虽然在政治上皆以“务实”为口号,

实则均有昧於对“分裂、分治而不对等”这一基本格局的全面认知、评估和利用。由此便造

成了双方在政策基点和现实条件运用上的两极对立,以及近程政治诉求上的毫无交接。这即

是目前两岸关系的症结所在,也是两岸自九十年代以来的和平交流之所以会卡壳於准官方并

冻结於官方层次的根本原因。 (四)危机和选择 应当承认,两岸当局之间的政治分歧具有

相当深厚的民意基础。那种将两岸之间目前出现的紧张局势仅仅归罪於台北或北京某位首脑

的说法是极为浅薄的,而且也不够公平。是的,掌握或控制各种资源的政治领袖人物常常会

篇三:海峡两岸关系史

一、台海问题之所以重要

1,它攸关我国的统一大业能否最终完成;中国尚未完全统一。目前两岸关系是和平发展。一路走来,表明我们的统一大业还任重道远。但最终统一是一个绝对不容含糊的目标

2,它攸关到我国的现代化事业能否顺利完成;台湾具有控制海洋、掌握海权的关键地位。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和海权问题密不可分

3,它攸关到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台海问题涉及--美国、日本、

二、台海问题之所以复杂

1、从政治学的角度看两岸间关系的复杂。 内战--两岸敌对状态--两岸政治对立; 国共?中华民国vs中华人民共和国?

2、从政治学的角度看岛内政治的复杂

中华民国在台湾的合法性

台独问题 蓝绿阵营

3、从国际关系的角度看两岸问题的复杂

美国——以台制华

日本从来就不希望中国崛起,日本比美国更危险

三、台海问题之所以精彩

观台湾局势之演变,觉得它像江湖;比金庸笔下所描绘的还要精彩的江湖。 “这是一个充满话题的小岛。”

议题-政局-人物

蒋介石、蒋经国、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蔡英文、苏贞昌、吕秀莲、谢长廷、连战等

四、台海问题之所以前瞻

它所有的试验、所有的成就、所有的挫折,都是在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积累经验。

什么是台海问题呢?

对于大陆来说,是统一与分裂的问题。对于美国来说,是维持与打破现状的问题。对于台湾来说,是统与独问题。在台海这方棋盘上,各方下着不同的棋。

第三讲 1979——1988年的两岸关系

简要回顾一下建国至1979年间的两岸关系的演变:

1、“武力解放台湾”的提出:1949年3月,中共提出“一定要解放台湾”。国民党喊出“反攻复国”口号。

朝鲜战争的爆发:1950年6月,美国第七舰队占领台湾海峡,宣称“台湾地位未定论”,台

湾从此成为美国——“永远不沉的航空母舰”

“九三炮战”与《美台共同防御协定》:1954年9月3日,炮击金门。12月美台签订《共同

防御协定》,美企图把两岸分裂固定化、永久化。

、“和平解放台湾”及第三次国共合作的提出: 1955年5月,中共第一次公开提出“和平解

放台湾”。

“八二三”炮击与第二次台海危机:1958年8月23日,炮击金门。“单日打炮,双日不打炮”。 “一纲四目”的提出:60年代

一、中共对台政策的变化:

1、对台政策变化的时代背景:第一,国际环境的变化:一是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0多个国家于台断交,转而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二是1979年,中美建交,国际活动空间扩大,有了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 ,中美两国关系由敌对走向缓和;中共认识到“和平

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第二,从国内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第三,从台湾方面看:国民党自身形象有所变化为中共转变对台政策提供了可能。

2、从“和平统一祖国”到“一国两制”的提出:1:1979年1月1日

短短1800字,悄然融化了两岸之间长达30年不往来的坚冰。标志着中共对台政策从“解放台湾”到 “和平统一”的重大转变。 2)叶剑英的“九条”:1981年9月30日 “国家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台湾当局与各界代表人士可“参与国家管理”;两岸“互通音讯、亲人团聚,增进了解”;欢迎各界人士到大陆投资、定居,“保证妥善安排,不受歧视”。

3)邓“六条”:1983年6月26日,“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司法独立,终审权不须到北京。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大陆不派人驻台,不仅军队不去,行政人员也不去。台湾的党政军等系统,都由台湾自己来管。中央政府还要给台湾留出名额。”

4)“一国两制”的提出:1984年10月 ,“一国两制”构想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一个中国: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

(2)两制并存: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实行长期共存,共同发展

(3)高度自治:台湾将成为特别行政区

(4)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

至此,对台政策较之以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第一,由“一定要解放台湾”转变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第二,由“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放”转变为建议举行两党、两岸“平等谈判” 第三,确立了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原则解决两党两岸关系。

二、台湾对大陆政策的调整:

1、蒋经国的经历和政治思想的形成:溪口出生与早期教育:1910-1925年。留学苏联:1925年-1937年。重返家乡:1937年4月。赣南崭露头角:1938年,平土匪、禁赌博、禁鸦片、禁娼妓,发展农业、工业、办教育等,被人称为“蒋青天”。“做官的莫进来,发财的请出去”,得到了“精力充沛、干练又廉正”的民声。上海打虎:内战后期,“只打老虎,不拍苍蝇”。退守台湾:1949年12月。白色恐怖 :用暴力手段对付不同于国民党政治思想的人

,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得以稳定下来。安置“荣民”:1956年,帮助退役官兵就业,设荣民医院、荣民之家、荣民工程处带退役军人修建了中部横贯公路。十大建设:高速公路、国际机场、港口、钢厂、造船厂等。接班掌权:1975年,老蒋去世,小蒋时代开始。

2、蒋经国的政治革新:(1 50年代,土地改革,60年代,成为东南亚的一条小龙。70年代,十大建设、十二大建设。第二,社会结构的变化为他的改革提供了社会基础。由中小企业主、中高级企业管理人员、医师、律师、部分公教人员构成的中产阶级迅速兴起,他们主张进行民主的改革,以求在政治上获得更多参与权与发言权。第三,党外势力的挑战:1977年11月:“中坜事件”。1979年12月:《美丽岛》事件。1986年9月28日:民进党的成立。反映国民党一党专制面临严重挑战,加速了蒋经国民主改革的进程。第四,三大命案的冲击。一是林宅血案,二是陈文成案,三是江南案,三大命案使台湾社会感到震惊,人们要求加快政治革新,以获得民主权利。第五,外交危机,七十年代初,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决心“抛弃台湾”。台湾面临立足国际社会的合法性危机。70年代台外交部成为“断交部”。第六,大陆对台政策的调整与改革、开放路线的实施给台湾当局以巨大压力。

蒋经国决心加快民主化进程:

1986年“双十节”,蒋经国致词时激动地表示,将不惜“个人的生死荣辱,对历史、对国家、

对十亿同胞,对全球华侨都有一个交代。” 最终目的是为了以变革求生存,“变被动为主动”,改变国民党在台湾公众中的形象,缓和矛盾,争取人心,长期维持国民党偏安台岛的局面。

(2)蒋经国的政治革新的内容:政治革新最重要的是民主化。民主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本土化。吸纳本土人士进入政权高层。吸纳李登辉进入国民党高层。

他在一次国民党中常会上讲:“时代在变,环境在变,潮流也在变,因应这些变迁, 执政党必须以新的观念、新的做法,在民主宪政体制的基础上,推动革新措施, 唯有如此,才能与时代潮流相结合,才能与民众永远在一起。”

改革严格地说是从1986年开始的。1986年4月9日,成立“革新小组”。

①解除戒严令: 1987年7月14日,蒋经国宣布:7 月15日零时起解除“戒严”。新制的“国安法”正式生效。结束了台湾长达38年的戒严期。台湾从此进入政治转型期。开放党禁、报禁:1987年7月,这标志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时代已经过去,多党竞争的时代

开始。

③充实中央民意机构:

④地方自治法制化:

台湾的政治体制由此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由军事戒严和一党专制向标榜实行西方的政治制度的方向过渡。由强人政治向政党政治的过渡。

3、国民党对大陆政策的调整

(1)“ 三不政策”的提出:1979年12月“不妥协、不谈判、不接触”成为台湾当局处理两岸关系的基本原则立场。

(2)“三民主义统一中国”:蒋经国说:“三民主义在‘复兴’基地的建设已经成功”。“中国的真正统一,便是‘光复’大陆,实行三民主义。” “综观近代思想潮流,惟有三民主义博大精深,今后的世界也必将是三民主义光辉照耀的世界。”为此,还成立 “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大同盟”,92岁高龄的国民党元老何应钦任主席。这表明此时蒋经国执行的是一条“反共拒和”路线。其原因有:

一是有美国的支持。“与台湾关系法”

二是发达的、被国际社会称为“亚洲四小龙”的台湾经济

三是蒋经国的历史包袱太重,现实顾虑太多。他一直把中共和谈诚意看做是“统战阴谋”。 但蒋经国的政策也已有所变化:强调要用“三民主义”而不是用武力实现统一,这表明他也是愿意通过和平方法来实现祖国的统一,在和平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3) 华航事件(1986年5月):两岸关系的松动。 1986年5月3日华航驾驶员王锡爵驾

机飞往大陆,使蒋开始全盘检讨大陆政策。长期僵固的“三不政策”终于开始松动。 为两党接触开创了契机

(4)开放探亲政策:蒋经国在去世前,之所以开放探亲政策,主要是因为::

其一,老兵的呼声:首先是老兵组织同乡会、宗亲会,形成了思亲热、寻根热。第一个站出来走上街头抗议国民党大陆,政策的老兵叫何文德。1987年5月,“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正式成立。 其二,大陆对台政策的调整与海峡两岸的交流现状,给蒋经国造成巨大压力。其三,台湾社会各界抨击“三不政策”,迫使蒋经国在其临终之前调整“大陆政策”。其四,“台独”势力猖獗与美国的压力也迫使蒋经国调整其“大陆政策”。 在以上这些因素的推动下,台湾当局终于于1987年10月宣布 :“除现役军人及现任公职人员外,凡在大陆的血亲、姻亲、三亲等以内的亲属者,得登记赴大陆探亲”。这是国民党退台40 年来政策突破性的转变。台岛内出现了一股史无前例的探亲热

4、这一时期两岸关系的性质和特点:台湾当局在台湾前途问题上握住了两个重要原则: 一是“一个中国”:蒋介石:“谁搞台独,我搞他脑袋”。二是中国必须统一:

这一时期两岸关系的特点:l、大陆主导了两岸关系的发展。2、和平统一成为两岸的共识。

3、两岸完全隔绝的局面被打破。4、两岸政治僵局仍未打破。

第四讲 1988——2000年的两岸关系(李登辉)

一、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形势:89年的东欧剧变,90年的两德统一,91年1月的海湾战争,1991年8月开始的前苏联解体,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对两岸双轨政策的重心开始向台湾一端倾斜; 国内形势:88年经济动乱,89年国内政治动乱,邓小平92“南方谈话”,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

二、中共推动两岸和平统一进程:1、十四大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一国两制 ”的对台方针。

2、江泽民的“八项主张”: 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2)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可以分步骤进行;3)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4)面向二十一世纪,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和合作;5)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6)进一步寄希望于台湾同胞,要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和当家作主的愿望,保护台湾同胞的一切正当权益;7)欢迎台湾各党派、各界人士同我们交换有关两岸关系与和平统一的意见;8)双方领导人以适当身份互访。(首次提出“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 ”,未再提到“国共谈判 ”和“第三次国共合作 ”。

三、 李登辉执政时期台湾的大陆政策:1、蒋经国去世和李登辉的上台。1988年1月

13日,蒋经国去世。标志着蒋氏父子两代政治强人统治的结束 。当天夜里9 点钟,李登辉宣誓就职。2、李登辉其人及其经历。3、李登辉时期台湾的政治外交及大陆政策:

(1)继续宪政改革,进一步推动台湾政权的本土化、民主化:首先,终止持续了近43年之久的“动员戡乱时期”,废除“临时条款”;将两岸关系重新定位成“对等政治实体” ,其次,全面改选“国会”:使民意机构和政权台湾化、本土化。再次,改变选举方法,由间接选举改为由选民直接选举。“宪改”加速了台湾政治生态的衍化:

一是权力结构本土化;二是政治运作方式西方化; 三是政治力量多元化;四是政治矛盾复杂化,政治生态变化,制约着岛内政局的发展,也制约着其大陆政策和两岸关系的发展 。(2)两岸关系及大陆政策, 首先,国民党十三大(1988年)上新大陆政策的提出:以“自由、民主、均富、和平、统一”的原则取代三民主义,表明其大陆政策更加务实。其次,“三会”的成立:处理两岸关系的三个架构,国家统一委员会:1990年10月,总统府,大陆委员会:1991年1月,行政院,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1991年2月 。第三,颁布“国家统一纲领”作为处理两岸关系的“指针” 。1991年2月23日,是政府推展两岸关系的指导原则 ,一个统一的中国,是《国统纲领》的基本目标 ,原则:理性、和平、对等、互惠。进程:近程--交流互惠阶段,中程--互信合作阶段,远程--协商统一阶段。第四,制订《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1992年7月,这是两岸间第一部系统地规范两岸关系的法典, 作为处理现阶段两岸民间交往事务的法律依据. (3)在外交上:提出“弹性外交”,打破过去“汉贼不两立”的“一个中国、一个政府”框架,提出“双重承认”、 “一国两府”的政策 。1991年6月,宣称要“重返联合国”,要扩大“国际活动空间” 。(4)1995,李登辉访美和台海危机:1995年6月8日到11日,李登辉访美,在康奈尔大学发表了名为“民之所欲,长在我心"的政治性演说。虽然是“私人访问”,但这是中华民国成立以来,“总统”第一次访问美国。严重损害了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助长了台湾当局和国际反华势力的嚣张气焰。北京如梦初醒,采取了强有力的反击措施:中国进行了两次大规模导弹实弹发射演习:第一次:1995年7月至11月23日,飞弹发射及军事演习;第二次:1996年3月8日至3月25日,飞弹发射及军事演习。1997年11月:竟然宣称“台湾就是台湾,台湾早就独立”。 1999年7月9日:宣称两岸是 “特殊的国与国关系”。至此,

李登辉完全背离了一个中国原则,走上“台独”的不归路

李登辉大陆政策思想的特征:(一)较少历史包袱,比较“务实”。(二)台湾意识大于

中国意识。 (三)崇尚“中庸之道”。

《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

李登辉“已经成为台湾分裂势力的总代表,是台湾海峡安定局面的破坏者,是中美关系

发展的绊脚石,也是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的麻烦制造者”。

四、两岸的交流:1、两岸经济文化的交流;2、“九二共识”与汪辜会谈;

“九二共识”:两会各自以口头声明方式表述一个中国的原則。

海协会: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努力谋求国家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 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

海基会: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 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但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 认知各有不同。

汪辜会谈: 1993 年 4 月,实现了两会高层人士在新加坡的第一次握手。它标志着海峡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1998年秋季,汪道涵先生和辜振甫先生在上海再次相会,两岸开始政治性接触,给两岸关系带来了新的发展前景

第五讲2000——2008年的两岸关系(陈水扁时期)

一、世纪之交两岸关系演变的国际与国内背景:

国际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增强,多极化成为必然趋势; “一个中国”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对华关系准则。

国内背景:第一,港澳因素对台湾起“示范”和“催化”的积极作用。港澳相继回归,壮大了国家的总体实力和外交能力,对台湾内部产生正面示范效应。 第二,中国大陆形势的发展对台湾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大陆形成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良好局面。第三,世纪之交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出现了一些新情况。表明很快完成两岸统一的时机尚不成熟,重点应是遏制“台独”、稳定台海局势。第四,中共对台湾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对处理两岸关系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如:对台湾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认识,对九二共识的认识,对武力作用的认识,关于蓝绿岛内的矛盾认识,关于时间站在哪一边认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理论 :

一个基础:即坚持一个中国暨“九二共识”,以此作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首要条件。 两大目标:即振兴中华、完成统一。

四大指导思想:以人为本、面对现实、着眼长远、共创双赢。

五大任务: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八大方法步骤:即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平等协商、善意沟通,积累共识、务实进取,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论的形成:

1、党的十六大(2002年)提出了对台工作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

1)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的基本方针,深入贯彻江泽民同志的“八项主张 ”,毫不动摇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反对“台独 ”等任何分裂图谋,争取在一个中国基础上尽早恢复对话与谈判;

2)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与人员往来,实现“三通 ”

3)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同时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两岸和平口号》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2883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