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坚守革命军人的血性本色
坚守军人的血性本色
习主席于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有血性是这新“四有”军人的一个重要品质。他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指出:和平时期,决不能把兵带娇气了,威武之师还得威武,军人还得有血性。那么今天我们就与大家共同讨论“什么是军人的血性,如何坚守军人的血性本色”。
一、什么是“军人的血性”,“军人血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要理解“军人的血性”,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血性”。血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刚强正直的气质和性格。我想这个解释对于我们军人来说未免过于笼统了,无法很好地诠释出我们革命军人特有的精神。我认为,如果把军人比作一把利剑,那么军人的血性就是剑刃上的那股杀气,剑未出鞘,却已杀气逼人!
参加过朝鲜战争的美国大兵,始终无法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什么饭都吃不饱,衣服也穿不暖,但一听到冲锋号就奋不顾身、不要命地向前冲,他们称这种现象为“迷一样的东方精神”。这种精神,其实就是我们中国军人的血性。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敢于担当的骨气。我军从南昌城头的第一声枪响,到两万五千里长征,再到百万雄师过大江,历经千难万险、无数战斗,靠的就是有一股把国家民族前途命运抗在肩上的铮铮骨气,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国内外敌人,创造了一个个以劣胜优的战争奇迹。狼牙山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转移,与穷凶极恶的日寇展开殊死搏斗,“宁肯前进一步死,决不退后半步生”。 1984年4月28日,收复老山
战斗打响,担任突击队队长的5连副连长张大权,带领突击队英勇战斗。战斗中,他的小腹部被横飞的弹片削破一个洞,肠子和着鲜血从伤口处喷射而出,但他没有退却,将肠子塞回去后,带领突击队勇猛冲锋,最终攻下了老山主峰,但是他却永远的倒下了。敢于担当,不仅仅体现在战场上,也体现在平时执行急难险重任务和见义勇为上。1998年抗洪,数十万官兵用血肉之躯,在滚滚洪水前筑成钢铁防线,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汶川抗震,空降兵十五勇士从5000米高空上演惊天一跳,将灾区情况第一时间传回来。正是由于我们有一代代舍身忘我、敢于担当的革命军人,我军才能在劣势装备条件下,在敌人的围剿下没有灭亡,并一步步走向强大,最终建立了人民政权。
二是不怕牺牲的勇气。勇气是血性之基。兵法上讲:“站虽有阵,而勇为本焉。”军人,是勇敢的化身。1938年10月,以冷云为代表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战士,在顽强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战斗中弹尽粮绝,毅然投入滚滚江水,为国捐躯。日军指挥官喟叹:“连女人都不怕死,中国灭亡不了!”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志愿军官兵在环境极度恶劣、条件极度健康、装备极度落后的情况下,不畏强敌,英勇善战,硬是把敌人赶过了“三八线”。在上甘岭战役中,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调集兵力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志愿军两个连约3.7平方公里的阵地上,倾泻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将整个山头削低了2米,最后还是以损兵2.7万、飞机270架的失败而告终。毛主席形象地说:“志愿军打败了美国佬,靠的是一股气,美军不行,钢多气少。”这“气”,就是志愿军的勇气。面对强敌勇往直前,面对战争敢打必胜,面对死亡义无反顾,这就是我们军人的责任,军人的担当,军人应有的血性。就是因为对祖国的情,对人民的爱,激发出中国军人不怕牺牲的血性勇气,进而突破了人性的弱点,突破了求生的本能,能够在生死关头,“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三是敢于亮剑的霸气。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的一句经典台词,让我记忆深刻,“纵然是敌众我寡,纵然是身陷重围,但是我们敢于亮剑,我们敢于战斗到最后一个人。”面对强敌,血性就是一种“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的大无畏精神,一种敢于战胜强敌的英雄气概。在电视剧《亮剑》中,有这样一个片段,让我印象深刻。骑兵连连长孙得胜带领骑兵连与数量众多的敌人血战,一次次的冲锋下,骑兵连最后只剩连长一人,他也英勇的向敌人发起冲击。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杨靖宇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他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紧急情况下,最后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牺牲后,日军将他割头剖腹,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侵略军无不为之震惊。在朝鲜战场上,惨烈的长津湖血战,衣着单薄的21万志愿军官兵克服零下40多度的极寒环境,血战17个昼夜,歼灭了经历过太平洋血战的美军机械化部队1.8万人,一举收复了三八线以北地区,打出了中国军人的血性军威,换来了半个多世纪的和平与发展。“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历史证明,英雄的中国军人能够克服任何艰难险阻。
二、为什么要培养军人血性 血性是军人的精神利剑,一支没有血性的军队,势必会在战争中吃败仗。有血性的战士充满魅力,有血性的军人让人畏惧。军队能打仗、打胜仗,军人就必须要有血性。
(一)血性催生忧患。军队没有和平时期,只有战争时期和准备战争时期。作为一名革命军人,我不禁想问,如果明天战争打响,我们是否做好了准备?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只用了3万人,就轻松攻下了有几十万人防守的天津北京,一路烧杀淫掠,掠夺中国文物无数,并强迫中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致使我国割地赔款,给我国留下了永远的伤痛。历史不可改写,悲剧可能
重演,我们要时刻树立忧患意识,时刻备战,绝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当前,美国、日本等国家公然对我进行打压,并经常开展以中国为假想敌的军事演习,并将钓鱼岛划入《美日安保条约》;南海各国竞相争夺资源和岛礁的行为已经白热化;国内疆独、藏独等势力从未停止分裂步伐;印度在藏南地区持续增兵,并加大边境地区交通建设力度;台湾问题还未解决,祖国尚未统一;美国试图利用网络战、舆论战颠覆我国政权……面对如此复杂严峻的安全形势,每一个有血性的军人都不会无动于衷,相信大家都和我一样,都是热血沸腾,都会主动请战。“宁可千日无战,不可一日无备”,血性催生忧患,忧患促进备战,这种强烈的打仗意识正是基于军人的血性。
(二)血性激发斗志。 当兵就要当“呱呱叫”的兵,就要有永不服输的劲头,就要有敢于争先的干劲。何祥美,入伍时只是一个初中文化水平的农村青年。入伍15年来,他忠诚使命、爱军精武、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练就了水上蛟龙、陆地猛虎、空中猎鹰的 “三栖”作战本领,获得胡主席亲自颁发的 “爱军精武模范士官”荣誉,并被评为 201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国人民解放军空降兵某军特种兵大队两名年轻的中尉王亚林、扈华国,参加国际军事组织举办的“猎人学校”的反游击训练,经历了近乎泯灭人性的残酷考验,面对外国队员对他们的质疑,他们迎难而上,圆满完成了38个科目的训练任务,最终荣获了“国际反游击战队员”荣誉勋章。是什么精神和信念支撑他们完成了一次又一次艰难的任务呢,我想就是这股永不服输的劲头,这种军人独有的血性。它使我们懂得,作为一名军人,在说自己“行不行”之前,首先是问问自己“敢不敢”,如果连应战的勇气都没有,那么便已经输掉了战争。
(三)血性支撑打赢。怎么打赢未来战争?光靠先进的武器装备、科学的战法战术就够了么?1891年夏天,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
率六艘主力舰出访日本。细心的日本观众发现,在威力巨大的清朝海军的炮舰上,士兵居然在大炮上晾晒裤子。由此,日本人断言,这支舰队没前途。一八九四九月十七日,甲午海战爆发。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四,清政府花费数百万两白银打造的北洋水师在与日本联合舰队的一系列激烈交战后,全军覆没!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战舰不可谓不先进,但是由于清政府训练不足,以及缺乏先进的战术思想,加上部队没有组织纪律性,散漫自由,各行其是,这样的军队没有战斗力。甲午战争给我们留下什么,它留下了中华民族不可抹去的屈辱和伤痛。因此,胜,不仅在于武器的先进程度,更在于使用武器的人。
三、如何培养军人血性
血性,不是与生俱来的。军人就像一块生铁,要想打造成一把锋利的血性之剑,还必须经过千锤百炼、艰苦磨砺。
(一)坚定铁心向党的忠贞气节,铸牢血性之魂。忠诚的信仰是军队血性的灵魂,只有为了捍卫自己所坚信的真理,军人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起高昂的战斗热情,将生死臵之度外,英勇作战,所向披靡。当前,各种敌对势力总是幻想在我军这座钢铁长城上打开缺口,千方百计对我军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极力鼓吹“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说到底就是妄图使我军脱离党的领导。对此,我们要树牢忠诚于党的精神支柱,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持续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搞清楚“为谁当兵、为谁扛枪、为谁而战”这个根本问题,坚定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政治自信和政治自觉,打牢官兵听党指挥这个强军之魂,确保政令军令畅通,确保部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做到党指向哪里就战斗在哪里、奉献在哪里。
篇二:军人血性
习主席多次强调指出:和平时期,决不能把兵带娇气了,威武之师还得威武,军人还得有血性。 血性,古往今来都是备受推崇的人格特质之一。它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道义承担,是“曲戟在颈,不易其心”的忠诚坚守,是一闻战鼓虎气生的豪气迸发,是“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死生抉择。
军人铁血尚武,舍生忘死,投身报国,自古皆然,我军为最。毛主席曾说过:“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我军数十年的辉煌征战,就是一部以血性与豪情写就的壮烈史诗。在硝烟弥漫中出生入死,在前仆后继中英雄辈出,形成战胜强敌的精神密码,传承胜利之师的血性基因,铸就人民军队鲜明的形象标识。
血性是信仰与道德的熔铸,是灵魂与本事的迸发。习主席提出的军人血性,承载着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血脉,是对我军战斗精神内涵的高度概括。东风劲吹,惊涛裂岸,战鼔催征,站在践行强军目标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军和武警部队官兵正按照习主席的要求,练气练胆,铸剑砺锋,激发血性虎气,砥砺战斗精神,锤炼顽强作风,磨练意志品质,努力塑造新一代革命军人应有的样子,续写人民军队战无不胜的辉煌历史。
在我军灿若星辰的英雄谱系上,必将铭刻新一代革命军人的血性传奇。
一切旧式军队中,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只有为数不多的军队,能达到或接近达到这一境界。 这一境界不需要重金悬赏,也不需要严刑峻法,更不需要杀气腾腾的督战队压阵。这一境界使这支军队的每一名官兵,在他的党,他的人民,他的国家需要他、召唤他的时候,就会从每一个毫不起眼的角落或队列中挺身而出,在刹那间完成由一名普通士兵向英雄豪杰的升华。 这些士兵会面无惧色,用单手托起即将爆炸的炸药包; 会奋然跃起,用身体堵住机关枪喷吐的火舌; 会毫不犹豫,跳进冰窟窿中救起落水儿童;会超越生理极限,任烈火烧尽自己的躯体;会齐心协力,用胸膛筑起抵挡洪水的堤坝;还会用鲜血淋淋的十指,去挖开、搬动、寻找水泥预制板下一息尚存的生命??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在这支军队早期的英雄谱上,有些人甚至昨天还是敌对阵营中被抓来的壮丁,今天一旦投诚到这支军队的行列里,竟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精神上的“化学反应”,迅速转变成一名为自身的阶级利益,也为人类共同理想而战的伟大士兵。如果说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什么事情算得上奇迹,毫无疑问,这就是奇迹。那么,又是什么人,什么力量,在缔造这样的奇迹?
奇迹的背后是信念
理想、信念,这就是这支军队不同于古今中外历史上所有军队的奥秘所在,也是所谓“东方之谜”的全部奥秘所在。 当红十军团21师师长胡天桃衣衫褴褛地走上敌人的刑场时,连行刑的敌军士兵都为之动容。因为,他只要在一张纸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就可以与这身装束 永久地告别,跻身脑满肠肥者之列。但他骄傲地摇了摇头,毅然向刑场走去。只因为那张纸上写着两个字:投降。一位在二战中与德国和日本两个法西斯国家军队都交过手的美国军官,曾写下这样一段引人深思的话。他说:对德作战,对日作战,已被德军和日军的顽强所震撼。但与中
国军人的牺牲精神相比,那些法西斯的殉葬品们,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顽抗。中国的军人,面对美军炽烈的火网,就像不在意似的,第一波倒下,第二波跨过尸体继续前进,还有第三波、第四波??他们战斗到最后一个人的姿态,就像殉道者似的,那大概不是因为命令和纪律,一定是信仰。 他说的没错,那就是信仰。从胡天桃,到无数个像胡天桃一样倒下的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志愿军战士,用他们前赴后继的牺牲,向世人证明,这支军队从一开始,就是被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聚合到一起的。也许,当他们在雪山、在草地、在漫漫征途、在敌人的枪口前倒下时,并不懂得这种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就是他们的价值观。但他们从信仰它的那一刻起,就发誓奉守它到自己生命的终点。他们全部毫无愧色地兑现了自己的誓言。而这无数个誓言的兑现,构成了这支军队的一场场战斗和战役的胜利,这是信念的胜利、价值观的胜利,而这一切,最终也构成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篇三:四有军人专题教育-有血性3
影像中的军人血性
首长、同志们:
我们讲军人的血性,是指强军进程中官兵必备的精神特质,它包含不辱使命的强烈担当、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不畏强敌的必胜信念、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其核心是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提到血性这个词,大家可能首先会想到血流成河的战场,你死我活的拼杀,视死如归的悲壮,我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革命历史,就是一部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血性历史。但随着历史的脚步逐渐远去,战争的硝烟逐渐消散,先烈的鲜血慢慢干涸,几十年的和平环境让我们已闻不到一丝血腥,而东海、南海和中印领土争端等现实威胁虽然迫在眉睫,但战争终究还未打响,未经历战火洗礼的官兵对血性没有了直观的感知、切肤的体会。好在历史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影像,今天,就让我们从影像中去寻找军人血性吧。
首先,请大家看几组照片。从画面上看,好像没有一丝血迹,闻不到一丁点血腥味。难道真的没有吗?不,有!因为先烈的鲜血已经浸染了祖国的每一寸土地,先烈的血性已经融入到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魄之中,让我们为之震撼!
第一组照片:林林立立的烈士墓碑。这是云南文山麻栗坡烈士陵园。1979年和1984年,为应对越南挑衅,我国被迫进行对越自卫还击作战,6000多名将士为国捐躯。这里,就长眠着957名壮烈牺牲的烈士。这是华北军区烈士陵园。这里,牺牲在
华北大地的248位革命烈士的灵柩安葬在苍松翠柏之中,600余位烈士的骨灰安放在纪念堂里。这是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这里,安葬着包括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等123位志愿军烈士,还安葬着去年和今年两次迎回的505具抗美援朝烈士遗骸。这是云南腾冲国殇墓园。为了纪念“中国远征军”在滇西抗战中阵亡将士,这里共立有3346块墓碑。可以说,我们取得的每一次胜利,都是用无数革命先烈的血肉之躯铺成的。请大家看一组数字:八年抗战我军民伤亡约3500万,解放战争时期我军伤亡约128万,抗美援朝我军阵亡18万人。我再举个例子,红军长征之初从江西出发时共有20.6万人,到达陕北后只剩区区
5.7万人,超过16万人牺牲和失散在长征路上。现在江西有个将官众多、将星闪耀的将军县——兴国县,当时有6万余人参加长征,到达陕北后只剩下2千余人了,而到建国时仅仅只有200余人了,99.7%的都牺牲在革命道路上了。从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牺牲的先烈和仁人志士名字记不全了、具体数字也无从查考,我们只能以这样的形式来纪念先烈,让我们再一次重温由毛泽东起草、周恩来题写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朔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在中华大地上,烈士陵园有上千处,烈士们的辉煌
业绩永载史册,功垂千古;他们的英名与日同辉,与江河同存!战友们,你从中嗅到了血性了吗?
第二组照片:遍野的皑皑尸骨。这组照片,我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它就是1937年南京大屠杀“万人坑”的照片,在40平方米的范围内,全是密密麻麻的尸骨。有资料证实,仅在这个“万人坑”的周围,就埋有尸骨28730具之多。我们从这些白骨中,可以窥见日本鬼子制造的那惨绝人寰的一幕!这是1943年常德会战国民革命军抗日阵亡官兵的遗骸。这是抗日名将、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赵尚志的头颅。为了抗战,他一生命运多舛,终生未婚,生命的大半时间是在抗日,并且多次身负重伤。1942年2月,他被混进部队的日本特务刘德山偷袭,重伤被俘,壮烈牺牲,年仅34岁。日本鬼子为了威慑抗日志士,残忍的将他头颅砍下,制作成标本,但他的眼睛始终没有闭上。赵尚志被国人称赞为“北国雄狮”,被苏联红军称赞为“中国的夏伯阳”,连凶残的日本人都称赞道“小小满洲国,大大赵尚志”。战友们,你从中闻到了血性了吗?
第三组照片:无奇不有的刑场刑具。这是国民党在重庆渣滓洞设立的监狱。国民党反动派在审讯中,大量使用老虎凳、竹筷子、烙铁、带刺的钢鞭、狼牙棒等无奇不有的凶残刑具,包括江姐、许建业、何雪松等一大批革命志士,受到无情的摧残。这是南京雨花台,是当年国民党屠杀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的刑场,是
南京最阴森最恐怖的地方,有不计其数的烈士倒在屠刀之下,仅有名可查的就达2401位。战友们,你从中闻到了血性了吗?
第四组照片:革命先烈的遗物遗言。这是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黄继光的遗物,一件弹痕累累的军装。1952年10月,在上甘岭战役中,为争夺597.9高地,掩护战友冲锋,在弹药用尽的情况下,他用胸膛死死堵住了敌人正在疯狂扫射的机枪,壮烈牺牲,年仅21岁,为取得上甘岭战役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这是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邱少云的遗物,一片在熊熊烈焰中残存的衣物。1952年10月,在一次执行潜伏任务中,不幸被敌人燃烧弹击中,全身被烈焰燃烧,他却忍受剧痛、纹丝不动,直至光荣牺牲,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整场战斗的胜利,年仅26岁。在俄罗斯红场,有一座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牺牲者而建的无名烈士墓。在花岗岩的平台上,镌刻着这样一句话“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勋永垂不朽”。这是方志敏同志写的《可爱的中国》、《清贫》。他是我党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土地革命时期,闽浙赣根据地和红十军团的主要缔造者。1934年,红十军团被国民党部队追击包围,军团主要领导大多被俘或牺牲,方志敏同志被囚禁于南昌,1935年8月6日被秘密杀害,实践了“努力到死,奋斗到死”的誓言。这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写的《与妻书》,也叫《与妻诀别书》,感人肺腑,让人忍不住掉泪。书中写道:“吾作此书,泪珠与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
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呼?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与妻书》,它反映了一个民主主义革命战士高尚的内心世界,表达了革命者的生死观和幸福观。战友们,你从中闻到了血性了吗?
从以上一幅幅的发黄模糊的照片,我们虽然没有看到丝丝血迹,但却深切感到了军人面对死亡的坦然,面对酷刑的无畏,面对枪林弹雨的果敢。往事并不如烟,下面,就让我们从历史长河中去追寻军人的血性吧!
同志们,如果你要问军人的血性在哪里?我告诉你,军人的血性就在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战场上。大家看到的这张照片,是对越自卫还击战中著名的滚雷英雄安忠文,他现在还活在,但已经没有了双眼,右腿也被截肢。他的故事还要从1984年说起,那时,他是92团2营5连班长,在攻占者阴山战斗中,敌人在我阵地前150米的距离内,布设有混合雷场和无数倒钩式陷井,他在右脚掌被地雷炸断、两眼炸瞎的情况下,为避免战友触雷,不顾个人生死,强忍剧痛,横着身子向雷区滚去,一直滚进了13米,用身体引爆了一枚枚地雷,打开了通路,战友们踏着他滚出的13米血路,向高地奋勇冲锋。
同志们,如果你要问军人的血性在哪里?我告诉你,军人的血性就在明知不敌也以死相拼,寡不敌众也敢于亮剑,打到最后一发子弹、最后一个人也要同归于尽的英雄气概。1937年10月26日,淞沪会战进入最后阶段,为掩护部队西撤,国民党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