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六尺巷在今天
“六尺巷”的文化内涵
一、“六尺巷”的故事
六尺巷位于桐城市文昌街道办事处胜利居委会,现在为省荣休院工作区,东起西后街,全长100米,均由鹅卵石铺就。巷南为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 这是一则发展在清代康熙年间,桐城境内的一桩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大学士张英的府第与吴姓相邻。吴姓盖房欲占张家隙地,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高官望族,县官欲偏袒相府,但又难以定夺,连称凭相爷作主。相府家人遂驰书京都,张英阅罢,立即批诗寄回,诗曰:“一张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诗,旋既拆让三尺,吴姓深为感动,也年让出三尺。于是,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六尺巷”旧址受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1985年,桐城市政府将“六尺巷”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安徽省政府有关部门拨专款进行部分修复;1999年,桐城市政府又拨专款在其遗址上进行复建与扩建。现今的“六尺巷”主体建筑包括巷道、东边的“礼让”石牌坊和西边的“懿德流芳”石牌坊、休闲广场、诗画照壁、假山石等。
二、“六尺巷”故事的传统文化内涵
1956年11月30日,毛泽东在接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巧借张英之诗,批评苏联犯了大国沙文主义错误,危害社会主义阵营团结,奉劝赫鲁晓夫要平等待人。为加重语气,毛泽东对原诗略作改动:万里长城今尚在,哪见当年秦始皇。更赋于这首诗深刻的政治内涵和深远的历史意义。2006年8月6日晚,在“朝鲜核问题”六方会谈中,中方代表团团长武大伟就在主持会议时给各国的代表团团长们讲解了桐城“六尺巷”的故事,并当场背诵了这首流芳千古的诗句。 桐城六尺巷的文化内涵及其折射出的和合思想,是中华民族自我发展、追求和谐生活的精神支柱,并深刻地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
1、体现了中国人“以和为贵”的思想
“中国文化还是具有贵和尚中的精神,和是把众多矛盾的事物有机统一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中是在和的基础上所达到的居中不偏兼容两端的境界” 。张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就是“以和为贵”,他相信以自己的谦和态度、礼
让举动,必然会带来“和合”的结果。在张英的眼中,权力已有之,利益已得之,“让他三尺”又当何妨?
2、体现了中国人“睦邻友好”的观点
中国有句古话“远近不如近邻”。在处理邻里关系上,中国人自有自己的智慧,这就是择佳邻,睦邻里。在中国古代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而在处理邻里关系上,中国人讲究以“谦”近邻,以“宽”睦邻,以 “让”和邻。张英深知,自己在京城居高官,但家人在地方,更需要一个安静和乐的生活环境。这样既有利于家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也有利于自己安心从政,减少不必要的烦恼和担忧。所以退让三尺是张英“友”邻以求和平共处的明智之举。
3、体现了君子的“修身、齐家”的理想和“谨严”的家教
张英(1637—1708年),字敦复,号乐圃,又号倦圃翁,江南桐城人,清朝大臣,张廷玉之父。康熙六年进士,选庶吉士,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四十七年,卒,谥文端。雍正年间,赠太子太傅,入祀贤良祠。乾隆年间,加赠太傅。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封建时代“君子”的政治理想和人生追求。为实现这样的目标,他们可以终生贫穷而不逾其志。
张氏始祖贵四公,明初从江西鄱阳来安徽桐城落籍创业。由务农起步,历经几世先祖艰苦拼搏,直到第六世大参公张淳,始走上科举入仕之途。至第九世文端公张英大学士、第十世文和公张廷玉大学士两代相国,忠心辅佐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为康乾盛世,做出了贡献。
至今,桐城张氏繁衍二十余代。张氏后裔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和海外各国、各地。数百年来,张家之所以能“人文鼎盛,科第蝉联”,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得益于“忠、孝、廉、仁” 之家风、家教。从某种意义来说,家风,是张家之魂。
三、六尺巷文化内涵的社会价值
(一)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远亲不如近邻,自古如此,建设和谐社会也是如此。我们应该学学张英“六尺巷”的精神,退一步海阔天空。礼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今人更应该继承并发扬光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家人和睦了,
邻居和谐了,这个社会才是真正和谐了。
建设文明富裕的和谐社会,是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远战略规划的重要方面。“六尺巷”故事中的“和”的精神,在建设和谐社会时代,注入了新的内容。社会的和谐来源于经济发展、物质富足,更来自与人的文明素养和心灵境界。“心宽者无界”,“六尺巷”只有“六尺”,谈不上宽,但在礼让者心中,有宽阔无边的“心界”。
(二)对人生精神追求和生活态度的启示 崇尚自然,以仁为美;谦和大度,礼让睦邻。这些传统美德随着“六尺巷”的故事流传着。在物质社会,这番清纯的心境,这份平淡的情怀,这种高洁的品质,一定会创造出神奇的人文资源和丰富的物质文明,让每一个人、每一个群体、每一个地域,乃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谐、科学、可持续地发展。
篇二:安徽桐城六尺巷
安徽桐城六尺巷
“六尺巷”位于桐城市区西后街,东起西后街巷,西抵百子堂。巷南为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全长100米、宽2米,均由鹅卵石铺就。据姚永朴《旧闻随笔》、《桐城县志略》载:老宰相张文端公(清康熙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
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闻之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六尺巷故事流传甚
广,脍炙人口,已载人《中国名胜词典》。毛泽东1958年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曾引用此诗。
张文瑞公,即清代名臣、文学家张英。康熙二年中举人,六年中进士,十二年授翰林院编修。后升任侍读学士,二十八年升任工部尚书,后任礼部尚书。三十八年荣升宰辅,乡里称其府第为宰相府。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日,颂扬先人的“谦逊礼让之美德”,
激励后人大度做人,秉礼处世。亦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安徽桐城六尺巷
安徽省桐城市市区是座古城,一直有着“文都”的美誉,大概是因为中国清代著名散文流派“桐城派”在这里发源的缘故吧,桐城市内人文景观和历史遗存随处可见。城内有许多小街巷,如“一人巷”、“钱尚书巷”、“双井巷”、“讲学园巷”、“小河边巷”等等,但最为闻名遐迩的街巷是“六尺巷”。 “六尺巷”是一条100多米长、2米宽的小巷,铺着鹅卵石路面。据县志记载:清朝康熙皇帝时期的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在京城做官,他老家桐城的亲人起墙脚做屋时与邻居吴姓人家因地皮发生争执,家人去信请他出面处理。这位大学士看后立即回信说:“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意思很明白,就是叫家人应当退让。家人看了信以后,主动让出三尺。邻居吴氏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三加三等于六,这就成了“六尺巷”,也就是相当于2米宽的小巷。从此“六尺巷”在张英的家乡、现在的安徽桐城市传为美谈。
说到张英,就是中国人也不一定熟悉。要说到他的儿子张廷玉就不一样了。张廷玉,康熙皇帝时期的进士,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 雍正时期,朝廷设军机处,其规章制度均由张廷玉拟定。乾隆时期张廷玉仍然深得信任,加太保。张廷玉为官于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共计50年。他是张英的第三个儿子。张英的长子张廷瓒,也是康熙时期的进士。因此在桐城几百年来就有“父子宰相府”、“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的说法。
张英在桐城市城郊两条小河交汇之处建造了“双溪草堂”,书斋门联题着“俭勤自是持家本,和顺端为受福基”。他强调“俭勤”、“和顺”。意思是“俭朴”、“勤劳”、“和睦”、“顺达”,这也是中国古来的美德。康熙皇帝还给“双溪草堂”题了一副对联,这副对联是这样说的:“白鸟忘机,看天外云舒云卷;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开。” 所以,“六尺巷”现在成了名胜古迹,也使游人在这里悟出了很多东西。
“六尺巷”位于桐城市区西后街与五亩园之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六尺巷”旧址受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1985年,桐城市政府将“六尺巷”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安徽省政府有关部门拨专款进行部分修复;1999年,桐城市政府又拨专款在其遗址上进行复建与扩建。桐城博物馆张耕副馆长介绍说:
“ 现在这条'六尺巷?是2002年修的,我们桐城市在原址的基础上又恢复了'六尺巷'。恢复'六尺巷',就是为了恢复'六尺巷'的这种精神,礼让谦虚的这种精神,主要体现在礼让上。现在这条巷子还是六尺宽,根据以前资料反映的,这个墙体的高度,墙面的做法,以及地面的处理,就是完全恢复根据原来的面貌修旧如旧的。'六尺巷'它本身就是我们旧城的一处交通的通道,现在恢复过来以后,依然是交通通道。”
现在的“六尺巷”主体建筑包括巷道、东边的“礼让”石牌坊和西边的“懿德流芳”石牌坊、休闲广场、诗画照壁、假山石等。现在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旅游景点, 小巷深处仍然显现出少有的繁华。
一位从小在这里长大的当地书法家,名叫周国亮。他见证了这几十年来“六尺巷”的变迁。
“我小时候就是在'六尺巷'的旁边应该说是相府里面出生的,当时里面老房子很多的,特别多,一排一排,一栋一栋的。我家住的房子是非常高大的,雕梁画栋,感觉就是深宅大院的样子。我们住的地方离'六尺巷'大约有100米吧。那时候?六尺巷'基本上没有修起来。那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这个地方有个'六尺巷',只是后来长大以后,重新修建以后才知道的。'六尺巷'修建是在我20多岁、30岁之间维修的,现在又过去十几年了,又重新翻修了一遍,基本上就是这样感觉,印象很模糊了。”
周国亮说,他可能是因为受到这里文化氛围的熏陶,长大以后他选择了以中国传统艺术书法与篆刻为业。当地的大多数人们都对桐城的辉煌历史有着自豪的认同,也都热衷于文化事业。可以说,桐城市博物馆是中国同级别博物馆中最好的一家。副馆长张耕介绍说: “我们博物馆是1984年创建的,建馆初期,我们博物馆藏品非常少。藏品怎么来呢,一个是靠出土文物;最多、最主要的是靠文物捐赠。我们桐城博物馆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完全是依靠社会各界,尤其是文化界、企业界这些收藏家、这些热衷于文化发展的人对它的捐赠。例如2003年我们博物馆获得了张氏家族后裔捐赠的100多件清代书画;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获得方氏家族捐赠的20多件清代名人字画。”
现在,桐城市政府正在着力构建“和谐桐城”,这项社会工程自然也能够从“六尺巷”的历史深处获得启发。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结构研究中心主任王开玉教授参与了这次调研,他说:
“桐城是个文化之乡,近几年来各方面都发展得很快,他们一直都把'六尺巷'当作他们一种文化的展示。首先到这里来就会感到中国的文化,也就是?和?的精神的体现。?和?也是一种哲学,是我们当前提倡构建和谐社会,首先是一个?和?字。这个?和?字也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我觉得这种?六尺巷'的精神,这种?和?的精神通过我们在建立和谐社会必将给它注入新的内容,会闪现出新的光彩,为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当中增加一个新的平台。”
安徽桐城的“六尺巷”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也许是被“和”字哲学充盈得最宽阔的街巷之一了。它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
篇三:六尺巷的启示
因好友在桐城工作,一次在合肥短暂的相聚后便随之一道去了桐城。提起桐城,给我的第一认知就是桐城派文学,所以引发去桐城的最初动机也是冲着这座独领明清几百年的文都而去。繁华落尽,寂寞成殇。这种寂寞是习惯了都市灯红酒绿,莺歌燕舞后的一种孤独,一种对文化与自然的渴望;这种寂寞是习惯了职场中的尔虞我诈,追名逐利后的一种无奈与挣扎,一种对灵魂与肉体的净化。想必,在当下这种唯利是图,一派经济欣欣向荣的时代背景下,拥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传承着至圣先贤的古老思想的桐城,或许能带给我一些启示与思考,或许能带给我一碗丰富的心灵鸡汤。
“千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不记得什么时候就已经记得这首打油诗了,可对于诗的作者与典故却不得知的。或许就因为是打油诗,又非名家之作,后来也渐渐的淡忘了。然而若干年后,随着年龄渐渐的大了,仍然能信口背出。随后在网络上搜索,才知晓这首打油诗是清代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写给家人的一份家书。说起张英这个人,或许现代人没有多少了解的,然而张英的儿子张廷玉的知名度远远高出他的父亲。在整个清代也是为数不多的名臣。通过很多影视剧以及历史小说,让我对张廷玉这个人有了兴趣,也就是因为这个人拉近了我与桐城的距离,让我知道了桐城的龙眠山,文庙,孔城老街,嬉子湖,小花茶,从那一刻起,也让我渐渐的关注了桐城派文学,由此又让我记住了一连串的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
汽车驶进桐城的时候,给人的第一感觉是这不像一座小县城,城市中的布局是现代与古典两种风格的相互融合。到达桐城的当天下午,在同事的陪伴下,我去了离住所较近的桐城文庙,很难想象在城市之中还能有这样的一处僻静之所,外表的古朴典雅,内在的精神文化,都让人折服惊叹。虽然听同事说六尺巷不过就是一条小巷子,没有什么可看之处,可在我的强烈要求下,最终还是陪我去一探究竟。绕过繁华的街道,转过一道又一道的巷口,在紧挨着的一座座古名居之间,确实看到了一条很不起眼的小巷,若不是看到巷口旁边一块标志着六尺巷三个字的石牌,你是全然不会知晓这就是传说中的六尺巷。刹那间,内心仿佛有些许失落感,或许是自己对六尺巷的期望值过高,或许是那一首经久传唱打油诗给六尺巷覆盖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正对着巷口,耸立着一座现代建造的石牌坊,上面镌刻着“礼让”二字。穿过石牌坊,进入视线的是一条长不足200米,宽仅为2米的巷道,很少有行人往来,从而也给这条平静的小巷添加了一股幽静之美。这是一条看似及其寻常的巷子,走完整条巷子不过三五分钟,然而细想这条巷子的背后却有着一段不寻常的历史,这段历史又岂是几分钟的距离所能承载的。巷子虽短,但留给后人的思索却很长。我试图踏上这条鹅卵石铺就的小道,去寻觅当年的历史场景,触碰当年的人文情怀。六尺巷的两边分别是两座古宅,巷子刚好夹杂在两座宅子之间。宅子里面的古木枝桠相互延伸,仿佛给巷子盖起了一层绿顶。人置身于巷道内,感觉全身的清凉,这种清凉如同带你穿越到几百年前,去感受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当我查找资料,方才得知,在当年,巷子的两边分别住着两户名门望族。一户姓张,也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张廷玉家族,一户姓吴,也是当朝有着显赫官位的家族。吴氏欲占用张氏宅旁的空隙之地,最后将官司闹到县衙,县官考虑两家都有显赫的家庭背景,遂不敢轻易评断。无奈之下,张氏家族只好上书在京为官的张英,而那首打油诗正是张英回的家书内容。收到家书,张氏家人豁然开朗,主动退让三尺空地,吴家人见此羞愧难当,也让出三尺空地,于是六尺空地诞生,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一直保留至今。
人们都说小故事,大寓意,小道理,大哲学,大道至简。六尺巷或许不能成为一个单纯的典故,或许应该是一个时代,一种文化背景下的印记。小巷的岁月是漫长而深远的。生活
在小巷周围的人们,一代又一代,终归有一天,沿着这条六尺巷,走出了通往巷外的大路,谁也无法阻挡岁月的侵蚀,然而这种记忆想必一定会深深地定格生活在周围人们的脑海里。随着岁月的流逝,随着社会的发展,不知这条巷子命运如何,能否依旧绽放昔日的光彩?随着城市中推土机、挖掘机阵阵轰鸣,那些承载了岁月沧桑、留下过每个人幼小足迹的无名小巷,以及曾经带给我们的欢乐与烦恼或许都将渐行渐远。
当环境竞争极度激烈的时候,人们都拼命的想着要前进。记得几年前,我在九华山佛学院做客的时候,看到院长师傅手书一副“退步原来是向前”的偈语,深有感触。当你不顾一切一路攀爬到山顶时,回首过往,却失去了欣赏一路的风景,或许还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感叹。一个人的内心无论强大与软弱,基本的要素还是一样子的,那就是公平与正义。包容忍让、平等尊重,作为一种美德,何尝不是每个人内心所向往的。其实六尺巷的故事不必放大,不必扣上假道学的帽子,因为一个典故、一个传说又岂能改变什么。六尺巷不过是一个影子,一个光鲜照人,能环顾四周的一道光环。一个心胸宽广、荣辱不惊、进退自若的人无论在何时都是受人尊敬,内心都是安静的。在物欲横流、物质第一性的前提下,提倡这种人生哲学,似乎是有必要的。然而真正做到,真正领悟其中三味,恰恰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在六尺巷内,我凝视着那古老的青石墙,屋顶如鱼鳞般的灰色瓦片,院内一棵棵的古树,宁静的小巷除去俗世的尘埃,让人久久不愿离去。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反射在青石墙上,风雨洗刷的青砖泛出淡淡的白光,两道光芒相互辉映,给人点点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