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讲述一件事情说道理

讲述一件事情说道理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2-29 07:49:14 | 移动端:讲述一件事情说道理

篇一:一件令我懂得道理的事

一件令我懂得道理的事

红卫小学 六(6)班 谭秀薇

轻轻地翻开那本极其珍贵的回忆录,品味着一件件往事,你会发现那些事,在你的脑海中却是记忆犹新的。有一件令我懂得道理的事,在我的脑海中是挥之不去的。

在一个烈日炎炎的下午,我和爸爸兴致勃勃地乘车去爬圭峰山。来到山脚下,我抬头一望,大吃一惊,心想:圭峰山这么 高,实在叫人发颤呀!爸爸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和颜悦色地对我说:“怎么,还没开始爬山,就已经害怕了?你还是放弃吧。”“不可能!我怎么会害怕呢?你竟然这么瞧不起我,今天不爬到山顶,我誓不罢休!”我果然还是经不起爸爸的激将法,一听到他的调侃,就立刻不管三七二十一地说道。

随后,我们便开始爬山了。开始爬的时候,我信心满满,干劲十足地向山顶爬去。一路上,我蹦蹦跳跳的,爸爸用意味深长的目光注视着我。爸爸到底想说什么呢?我绞尽脑汁地想着。爬到半山腰,我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地环视四周。周围的石头和草丛星罗棋布,那一眼望不到尽头的石级越来越陡了。这时,我才茅塞顿开,对爸爸那意味深长的目光心领神会,原来他是要告诉我:“好戏在后头呢!”我想:要不放弃吧,山腰都没有什么美景,山顶也应该不会有吧??不行,开始时我可是信誓旦旦地说不爬到山顶誓不罢休的??放弃了,我在爸爸面前就抬不起头来了??于是,我一鼓作气,奋力向山顶爬去。爬呀爬呀——终于,我和爸爸到达了山顶。我迫不及待地向东远眺,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一样拔地而起,仿佛整个世界都出现在我眼前。爬上

山顶,我已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但一想到我终于爬上山顶了,心里比吃了蜜还甜,整个人洋溢着说不出的喜悦。

通过这件事,我懂得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肯折弯的信心就一定可以取得成功。这真是一件令我懂得道理的事啊!

篇二:写物——通过描写的事物说明一个道理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写物——要求:通过描写的事物说明一个道理

【师生共同学作文】

一. 难题求助

一说到松柏、雄鹰,你就会联想到傲雪挺立,搏击长空吧。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呢?这是因为人们在描写它们时赋予了某种含义。如果要求你写篇作文,通过介绍某个事物说明一个道理,该如何写呢?

二. 写作指导

1. 弄清题意不迷路

让我们先来看看题目:通过描写的事物说明一个道理。“事物”包括动物、植物、物品、建筑物等一切有形的、能观察到的东西。“事物”怎么会说明道理呢?让我们回想课文《落花生》。落花生“虽然不好看,却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因为它的这一特点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极相似。所以很自然由落花生联想到人,从落花生的特点领悟到“做人”的道理。其实落花生和作者想通过它说明的道理,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是作者根据事物的某一个特点而受到了启发,联想到一个道理。然后凭借事物的这个特点,把道理点明。这种方法,人们称为“借物喻理”或“托物言志”。因此审题得知:第一,这篇文章能选择写的事物范围很广。第二,我们要借所写事物的特点说明一个与之相似的道理。

2. “物”“理”一致选择材料

文题要求我们通过描写事物说明一个道理。怎样选择合适的事物呢?首先,我们寻找事物的范围要宽一些。大到太阳、月亮,小到蚂蚁、青草,近到身边的文具,远到海上的灯塔。然后把事物的特点一个个比较,看看哪种事物的特点与生活中做人的道理最相近、最贴切。 举例来说:

菊花在群芳凋落的深秋时,傲霜怒放。可以借菊花说明人要不怕艰难险阻,奋发有为。 路灯不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能为行人照路。由此想到,想到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忠于职守。 蜘蛛辛勤结网,即使被大风吹断,也不气馁。这种坚韧而勤劳的品德会使我们想起具有这种美德的劳动者。

但是,有位同学从咏青松,抒发了这样的感情:“我们少年要像一棵棵小青松,不怕风吹雨打,努力天天向上。我们要像一棵棵小青松,尊师守纪,争当讲文明的好孩子。”由青松的挺拔想到少年要天天向上,这是贴切的。至于说像小青松“尊师守纪”、“讲文明”,就显得十分生硬,牵强附会了。要避免这种毛病,必须认真思考描写的事物有哪一方面与你想表达的道理一致。

总之,无论是写一片树林,一丛菊花,一棵向日葵,还是写一株小草;无论是写雄鹰、彩蝶,还是黄牛,无论是写高山、宝塔、大桥,还是写一块礁石,只要我们赋予它们人生的含义,又用得贴切合理,就会写成一篇借物寓理的文章来。

3. 潜心体会突出特点

借“物”明理,首先要在描写“物”的时候突出它与“理”相关的特点。这时的描写事物与状物的文章是有差别的。一般的状物文章要求突出它的各方面的特点,尽量通过自己的介绍,让读者全面了解它。而借物寓理的文章的目的是说明自己想表达的道理,只需要将其中的一个特点写突出。

以写《菊花》为例:

[例一]我最喜欢那株黄色的菊花。远看,一朵朵花儿像一个个黄色的大绣球,在微风中轻轻地摆动;近看,健壮的枝上,有的是鼓鼓胀胀的花骨朵;有的正在怒放,从层层叠叠的、微微卷曲的花瓣中,露出了橙黄色的花芯,不时散发出一阵阵幽香,招引着蜜蜂,蝴蝶飞来。

[例二]秋天到了,寒风瑟瑟。树上的叶子黄了,随风飘落,高大的树木光秃秃的。路边的花凋谢了,小草枯黄了,大地失去了生机。只有菊花迎着寒风竞相开放。它们没有抱怨秋天的冷落,没有畏惧秋霜的无情,而是用自己的全部力量顽强地与严寒抗争,为大地增添生机。菊花,你用行动告诉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上,只有迎着困难才能奋勇前进。

显然,两个例子描写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前者重在描摹菊花的样子;后者重在借秋天开放的特点说明“不向困难低头”的道理。

4. 借物明理要有新意

同学们,如果把明理比作唱歌,你愿意当唱自己歌儿的画眉,还是愿做那学舌的鹦鹉?你们肯定会不约而同地回答:当画眉!

是呀,我们要像画眉那样,抒发自己独特的感受。可是有些文章又是怎样的呢?赞青松,总是高大挺拔,坚强不屈;咏菊花,总是不伯秋霜,凌寒而开;赞蜜蜂,离不开勤勤恳恳,不辞辛劳;赞翠竹,无非是朝气蓬勃,郁郁葱葱??这种老一套的写法丝毫没有新鲜感,更谈不上感人。

如何有不同于别人的正确见解呢?其实,你只要换一个角度来理解事物就会发现许多独特的感受。

举例来说吧,一般人厌恶蜘蛛,不少文章中都把它当作批评的对象。如果你从蜘蛛勤奋结网,搜捕害虫的角度去抒情,就比较新鲜。芦苇常常被人作为随风倒的没骨气的象征,如果你从芦苇甘居水中,为人类奉献出芦叶、芦花、芦根的角度去立意,就有了新意。鹅卵石能铺路,这似乎已经写滥了。可是如果你想到鹅卵石原来也有棱角,但是在风浪中被磨得圆滑了。从这一点谈出自己的感受,不也有点新鲜感吗?

三. 写作顺序

怎么安排文章的写作思路呢?当你准备由一个事物的特点联想到一个道理时,首先,“这个事物有什么特点?”应当成为作文的重点。因此,文章的结构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先讲事物的特点,要讲得准,讲得透。然后再点出人们由此受到什么启发,领悟到什么道理。

[例文评析]

我爱南京大萝卜

小时候,我看见有人做了笨事,或者说了笨话,别人就会笑他是“南京大萝卜”。这样一来,我从心里开始厌恶这东西了。

五年级时我搬了家,天天上学都穿过农贸市场。一天,在妈妈指点下,我终于仔细看了看南京大萝卜。它的皮是红色的,有暗红,有紫红。不鲜艳,不诱人。但是显得水灵灵、脆生生的。

它的个头挺大。每一个都有两、三斤多重。我用尺一量,嘿,足有一尺长。它没有黄瓜的碧绿青翠,也没有西红柿的滚圆精致,看上去憨厚笨拙。妈妈用一个萝卜剁馅子,就让我们三口之家吃上一顿饺子,味道美极了。

从此,我觉得“南京大萝卜”并不令人讨厌了。

去年冬天,我感冒,嘴唇旁起了水泡。妈妈说这是“火气”,要多吃蔬菜。那时青菜很贵,又难买。而萝卜很便宜。妈妈买了萝卜来煨汤,喝了两天,我的“火气”就没了。原来大萝卜有这样的效用,价廉而物美!

我不由得对它刮目相看,开始喜欢它了。

有一次,我有机会去郊区,看见了长在地里的南京大萝卜。它矮矮地长在地上,却把“果实”埋在地下。并不像石榴、桃子、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炫耀。于是我想起学过的课文——许地山爷爷写的《落花生》。许地山爷爷对花生的赞美,不是也能用在南京大萝卜身上吗?它虽然显得笨头笨脑,但那种不管别人怎么说三道四,仍然默默奉献的精神,不是也在启示我们怎样做人吗?这是多么宝贵的品格啊!

啊!我爱你,南京大萝卜。

【评析】

作者分步叙述萝卜的特点时,先写了它样子的普通,又讲了物美价廉,最后讲了长在地下。最后把默默奉献的精神与萝卜的生长特点紧密结合。

更可贵的是小作者在介绍萝卜的特点中,注意到了自己经历的感情变化过程,从“厌恶”到“不讨厌”;再到“开始喜欢”最后发出“我爱你”的心声,由此悟出做人的道理,显得很自然。

【建议】

“借物寓理”的表达训练是十分有趣的。当你掌握了这种方法后,对事物的观察会更深刻,说明道理时会更有说服力。同时,将此方法融合进状物的文章,会使文章的中心更突出。建议同学们多读此类文章,并在阅读时思考下列问题:

1. 本文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道理?

2. 这个道理是通过写______________来表达的?

3. 文章描写了事物的_________________特点?

篇三:写作《学会说点儿道理》教案

课题:《学会说点儿道理》

两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说点儿道理,写“一事一议”、就事说理的概念,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论,用以指导学生的写作。

2、分步训练,培养学生写一事一议作文的能力,并能写出基本符合要求的文章。 重点难点:

1、叙述与议论的结合。

2、观点的明确,精当的议论。

学法指导:

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习作指导:

一.活动导入:

生活中的事物都蕴含着道理,文章的特点是就事论理,理从事来。“一事一议”,就是针对某一件事(或某个问题、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该事对自己的启示。由此我们知道,一事一议的文章在表达方式上是将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引出议论,议论以叙事为基础。因而写好这种文章,关键在于如何将叙议结合,也就是考虑并处理好叙与议的关系。

二 例文导学

请大夫

云 江

有个老人,是全国闻名的大作家。他临终前,突然感到十分难受,秘书就说:“我去叫大夫。”不料,老人极其艰难地说了一句:“不是‘叫’,是‘请’??”说着老人就昏迷过去了,而且再也没有醒来??这句话就是他的遗言——这遗言纯洁无比,厚重无比(简述“一事”)。

这位老人就是夏衍。谦恭是一种深刻的教养,它扎根于心灵(只一句评论)。

我不禁想起了巴尔扎克笔下的一个人物——老葛朗台(联想到一个反面的例子)。老葛朗台就要死了,却怎么也舍不得他的万贯家财。当神父将镀金的十字架贴近他的嘴边,让他亲吻一下好让他的灵魂升天时,他的眼睛突然奇迹般地亮了,还极力做出一个想把那十字架抢过来的姿势,于是,这最后的努力也就彻底地断送他的性命。

夏衍走了,葛朗台也走了。但他们生命的最后一瞬间的表现居然有这么大的反差,一个绝美,一个绝丑(两相对照,合并议论,爱憎分明)。

读了这篇例文,一事一议文章的写法,你明白了多少呢?这种文体的叙述与记叙文中的叙述有什么区别?议论有何特点?文章模式有什么特点呢?

1、议论文中的叙述很简洁,少有生动的描述性的语言。

2议论都是在叙述的基础之上,自然而发。观点鲜明。

3、它的议论往往并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引申开去,说明一个普遍意义的道理。可以说的上是就事论理。

4、这种文章总是先叙事,再议论,有很强的针对性。

三 要点点拨

1、文章开头首先要概述材料。用简明的语言抓住关键句和词语去概括。选材尽量典型,叙事尽量简明。弥留之际,十分难受,还纠正秘书的“叫”大夫;不文明到给罗汉的手指夹上点燃的香烟,这些都够典型的了(话题作文提供事例,那就没办法选择了)。叙事过详,篇幅过大,喧宾夺主,成了记叙文,看不清楚作者的观点。这两篇例文的叙事都比较简明,恰到好处。一般说来,600~800字的一篇中考作文,叙事部分占200~300字比较合适。

2、分析材料,提炼观点。提出的观点一定要明确、旗帜鲜明、直截了当,常常采用陈述性的判断句。例如:我认为??,我觉得??;我悟出了??;故事说明了??.等。

3、找准论点,叙议结合。议论要有针对性,就是要针对事情谈见解,要说出它好在哪里,为什么是好事,给大家什么样的启发;针对坏事谈看法,同样要说出它在什么地方不好,为什么会发生,它的实质是什么,从中应得到什么教训。此外,还应尽量展开联想,分析尽量深刻。在议论部分可以联想与叙事内容相反的事例,形成鲜明的对比,像第一篇那样,使是非更加分明;也可以联想与叙事内容相似的事例,像第二篇那样,使论据更加充分;还可以联想自己的思想与做法,使论述更加真实、亲切。联想能使分析深刻,讲清道理也能使分析深刻,说实在的,上述两篇例文,因篇幅所限,分析部分都略嫌不足,如果同学来写可以展开些。

4议论的角度要新颖。事物本身往往具有多面性,对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挖掘出不同内涵,得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来,因此,我们要尽可能扩展思维,力求从新的角度、新的层面写出新意。

5、拟题尽量新颖。如果不用“请大夫”,而用“要有礼貌”;不用“罗汉也吸香烟吗?”而用“要做文明游客”,主题倒是鲜明了,但不新颖,不能吸引读者,没有留下任何悬念。

6、写作要点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引、议、联、结。引要简明;议要精当;联要深入;结要有力。

四、拓展阅读

(一)议中学生高消费

现在我们青少年中出现了高消费的现象,这些人出门打的士,穿名牌,吃的要贵,用的要高级,他们只讲铺张浪费,不注意勤俭节约。我认为:这是极不适宜的。

高消费不符合国情。今天,我们国家的经济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也有所改善。但是,国家经济还不发达,人民生活水平还比较低,一些边远地区的少年儿童没钱上学。在这种情况下,高消费是行不通的。据国家统计,一年里国人用于请客送礼,大吃大喝的钱,能承办两届奥运会。这是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呀!

高消费是一种腐蚀剂。它使青少年挥霍别人的劳动果实,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辛勤劳动的基础上。有些青少年为了要一双“耐克”苦求爹妈,这对那些拿工资的家长来说,就变成了一个沉重的负担。我们在学校中上课是不创造价值的。这就要求我们,要珍惜别人为我们提供的各种条件。我们青年人正处于人生最适宜播种理想的时候,切莫沉醉于追求物质享受,折断自己理想的翅膀。香港的“船王”包玉刚家财万贯,却依然以俭治家,每天仍坐公共汽车上下班。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这样一个亿万富翁,买一辆小汽车又算什么,何至于“抠门儿”到这个地步?其实他并不是吝惜那几个钱,而是时时告诫自己切莫贪图享受,追求奢侈生活。“俭以养德”。方志敏烈士有这样一句话:“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由此可见,事业离不开俭朴。物质生活像一面镜子,悬挂在每个青年的面前。它可以映出胸怀大志,情趣高尚者的英姿,也可以显出贪图安逸,浑噩庸碌者的身影。

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说过:“鸟翼上系上了黄金,鸟也就飞不起来了”。我们个人的事业想有所成就,我们的国家想要强大,我们的社会想要健康发展,就必须提倡俭朴。尤其是中学生,应该反对高消费。

[评析]这是一篇“一事一议”的议论文。文中的“事”不是一个具体事件,而是生活中的一种现象——青少年高消费。文章开头用五十几个字简述了这种现象,然后针对这种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是极不适宜的。”第2、3两个自然段论述了“不适宜”的理由:一是高消费不符合国情,二是高消费是腐蚀剂,事业成功离不开俭朴。文章结尾引用了泰戈尔的名言,进一步重申提倡俭朴、反对高消费的观点。文章不仅做到了就事论理、理从事发,而且在提出观点后能扣住论点展开议论,论据恰当、说服力强。

(二)“作弊”一席谈

考试临近,班里几个无聊的家伙又在谈论着各种作弊绝招。虽然听后只是让人一笑了之,但它却证明了一个事实:“作弊”这个与考试似同胞兄弟的东西至今仍程度不同地存在于很多学校中。

为什么每次考试都有人作弊呢?其实,这也不足为怪。作弊的人无非是想得高分,自己光彩,老师表扬,父母也高兴。也有一些人是迫不得已,怕考不好老师批,家长骂,棍棒加身,只好铤而走险,蒙混过关。考试作弊也叫“偷看”,在有些人看来这实在是件绝妙的事:平时痛痛快快地玩儿,考试只要稍稍用些心计,就可以轻轻松松地得高分。作弊的人只知用“假分数”来满足一个暂时的虚荣心,却不知“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次小小的作弊虽不会使他变得十恶不赦,却在他心灵深处埋下了一颗丑陋的种子。

且不说作弊被发现后,老师的失望,学校的处罚,还有其他同学的大眼、小眼,嗤之以鼻的态度;就算这次侥幸逃脱,你心里真就那么踏实吗?你能保证以后不会“东窗事发”吗?我曾记得,一个同学在他作弊后写下了自己这样的感受:“我一直生活在极度的恐惧中,精神几近崩溃。我怕见父母,怕见老师,也怕见朋友。??我终于知道什么叫不堪回首了。”

是啊,没有什么比拥有坦荡的心灵更令人欣慰,没有什么比愧疚不安和失去他人的信任更让人痛苦的;用谎言换来的短暂虚荣终究是要破灭的。一位美国教育家曾说过:“在考试中作弊的学生也会在工作和婚姻中作弊。当诚实的优良品质在一个国家无处立足的时候,我们还能期望有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呢?”当你步入社会的时候,难道也要带上书本、纸条去作弊吗?骗老师、骗家长,到头来还不是骗自己呀!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学生作弊,固然不对,可这能仅仅怪学生吗?难道老师和家长就不该负一些责任吗?有些老师和家长,一味地把“分数”看作衡量一个学生的惟一标准。许多同学正是迫于这种压力才去作弊的。这难道不应引起老师和家长们的反思吗?

再次奉劝各位同学:与其考试时费尽心机,偷偷摸摸地搞“地下活动”,还不如平时踏踏实实地学习。“作弊”是一种麻醉剂,我们应像远离毒品一样远离它。

五、实战演练

学生接着下面的事例写一篇题为《好习惯使人终身受益》的议论文。

1987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有人问一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出人意料,这位老者回答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呢?”老者答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东西就是这些。”这位老者的话,代表了到会科学家们的普遍看法。??


讲述一件事情说道理》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3359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