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工作创新不够

工作创新不够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2-30 07:35:25 | 移动端:工作创新不够

篇一:不能创新的人工作做不到最佳

不能创新的人工作做不到最佳

兼论推动员工实现卓越绩效和创新的管理机制

张庆仁

目前,大多数企业的考评体系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工作绩效本来不及格的变为及格的,及格的变为最佳的;而优异的绩效却在考评体系中得不到反映。这是因为现行的绩效考评体系中不能容纳创新——这一重要的绩效内容。这样的考评体系落后于时代。这种落后于时代的考评标准给员工以错误的导向,不仅制约了广大员工创造积极性的发挥,而且扭曲了员工的行为,并极大地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不能创新的人工作做不到最佳”是从实践中推出的命题,是一个针对性极强的不小的命题。此论提出,我亦诚惶诚恐,再三反复斟酌,多次征求各方人士意见。

既然此论的出发点是推动广大干群成长进步,推动广大企业兴旺发展,推动国家发展强盛,是敢不避非议甚至责骂,呈于社会,献于公众。

倘系错谬之论,请予批评指正、教诲,我当诚恳拜受。若触及些许人之利益,我先于此躬身谢罪,祈求宽谅。冲击是暂时的,只要企业发展了,国家发展了,则最终人人都会受益。

一、创新是工业革命以来的常态现象,不创新的企业无法生存

工业革命以来的300多年的历史证明,没有一项技术和产品一推出就至臻完善、没有改进余地的。相反都是经过不断改进、变更的,而且最后都是被新的技术、新的产品所取代的。创新是基于对旧事物的缺陷、不足所做的校补或突破性改进。为什么要创新、在哪里创新?就是因为创新者看到了旧事物的缺陷和不足,要改变这种现象。

工业革命就是一系列技术创新的产物。工业革命以来的一个重要概念和理念就是创新。哪个国家创新不足哪个国家落后,哪个民族创新不足哪个民族落后,哪个企业创新不足哪个企业落后。创新是工业革命以来的常态现象,不创新的企业无法生存。

创新不都是 “高精尖”, “高精尖”的创新并不是年年有、月月有,大量的创新都是小改小革。

大量的小改小革对于企业效益的提升、对于企业的发展会发生很大的作用。大量的小改小革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存在于每个岗位。

同时,这些小改小革,能够直接反映出员工对工作钻研的深度和广度,反映了员工工作能力、水平和态度,也是衡量员工潜能是否发挥出来、工作绩效是否进入佳境的尺度。

二、不能创新的人工作做不到最佳

从哲学上看,没有创新意识的人是静止的思维,静止的思维不能将工作推向前进。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无缺的。

凡是搞发明创造、懂得创新思维的人都懂得工艺、技术流程、操作方式等不可能达到最优、达到极限状态,都晓得不断改进、持续改进、永无止境这个道理。

没有创新意识的人把技术、工艺流程、操作方式看成是完善的、不变的,看不到问题,看不到缺陷, 因而他的思维是静止的思维。由于看不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自我感觉良好,不主动谋求改进,不能将工作推向前进。

能够创新的人爱动脑筋,是积极进取的创造型思维方式。没有创新意识的人不喜欢动脑筋或脑筋动得远远不够,是因循守旧型的思维方式。

不是问题不存在,只是看不见而已。看不到问题,看不到缺陷,工作上没有改进,又怎能将工作做到最佳呢?

从工作深入程度上看,没有创新意识的人工作深入程度远远不够。

创新的人注重细节。有些细节处于质变的关节点上,这些细节上的突破,会导致事物发展的重要转变。因此,细节上的发现有时也能够引发重大的创新。比如纺纱机的发明就是典型的例证。1764年的一天,英国的哈格里夫斯看见妻子的纺车翻倒了,原来水平的纱绽竖立起来,虽然纺车倒了,可轮子仍旧在转动。这一瞬间的细节被他看到了。他想既然纱绽可以竖立着运转,是否可以将多个纱绽竖立起来连成一排,仍用一个轮子带动,这样一个人就可以操作多个纱绽。按照这个思路,他自己动手设计制造了一架有8个竖立纱绽的纺纱机,以女儿的名字珍妮命名。珍妮纺纱机很快得到改进,锭子从8个增加到18个、30个、100个,纺纱效率一下子提高了近百倍。

又如,苹果掉在地上,是日常生活中不能再小的小事,以至于连细节都算不上,可是却启发了牛顿思考引力问题。

创新者提出创新思路的同时,都必然地会考虑到实施这一创新的细节问题。

譬如说,在石制时代的初期,将木棍的一端安装上石头,以增强打击力效果。发明人就是要解决怎样将石头固定于木棍上的细节问题——用什么材料绑缚,怎样防止脱落。这些细节的创新开创了人类新的时代——从简单石器时代进入到复合石器时代。

凡是搞发明创造的人都知道注重细节,有意识地观察留意剖析这些细节,不断地进行细节上的创新;没有创新意识的人看不见或者忽略了细节,对于工作、工艺流程中的细节问题熟视无睹,不注意观察研究,不能发现问题,所以其工作深入程度远远不够,因而工作做不到最佳。

从学习力上看,没有创新意识的人学习的动力远远不够。

因为创新是以前没有的知识、技能,要完成这一创新,就要了解学习、查阅相关的资料和知识,这就极大地推动着创新者主动地学习;是创新的需要给创新者以学习的动力,使创新者成为爱学习的人。

不创新的人是在做重复性的工作,沿袭着旧的知识和技能就能应付,因而缺少学习的动力,更没有学习的压力,缺少由创新而引发的对知识需求的学习动力。现在提倡创建学习型组织、做学习型员工,但是由于没有持续的推动机制,只能停留在口号上或形

式上,领导抓得不紧了,学习就停顿下来。

从执行力上看,没有创新意识的人是低层次的执行力。

从考核上,没有创新的人满足于完成指标。就目前的考核指标来看,没有哪家单位的考核指标是依据该岗位最高绩效的标准制定的,充其量只是中上水平。这是因为:

其一,定额是具有平均性的工作标准。在现实中,定额必须是多数人能够完成的。判断定额制定的是否可行,就是看多数员工能否完成,如果多数人不能完成,受到惩罚,这个定额就无法推行。所以,多数人都能完成的定额,那是一般的绩效水平。

其二,员工不会自行突破现行定额,否则以后的定额会提高。

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就没有超越,即使执行到百分之百的程度,仍然是原地踏步。如果人类总是按照旧思路、旧知识、旧方式、旧技术、旧工艺重复,人类就没有进步,就不会发展到今天。所以,没有创新的执行力是低层次的执行力。

从工作成果和价值自我评估上看,没有创新意识的人容易高估自己的价值。

具有创新能力的人,他眼前看到的总是事物和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思考怎样改进和提高。所以,往往越是有创新成果的人越是能够看到缺陷和不足,反而对自己的工作感到不满意,因为他知道存在很多亟待改进提高的地方。而且,创新的人不满足,总是嫌目前的成果太小,希望创造更优异的成果,取得更大成绩。

工作中没有创新的人,看不到事物和自身的缺陷,总认为自己的工作是完美的,因而不自觉地总是看到成绩,因此,认为干得最佳了,也不懂得向别人请教学习,更不愿听取批评意见,自认为付出了很多努力。最后,他们在分配上要求奖赏。如果得不到奖赏,工作便消极起来,极大地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三、现行企业管理体系压抑了员工的创新积极性,制约了绩效的提升 其一,从管理方式上看,大多企业都实行“以定额管理为基础,以经济奖罚为手段”的管理模式。在以罚为主的管理体制下,员工首先考虑的是完成工作定额,极少有时间考虑创新。花力气研究创新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完成工作定额。严厉的经济惩罚使职工对现有规章制度和工艺操作技术标准不敢越雷池一步。况且,普通员工不是搞技术、产品开发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只能循规蹈矩地恪守企业现行的工艺技术标准,而不敢挑战、推翻现行的工艺技术标准,因为出自个人利益考虑也没有必要去冒受到惩罚的风险。久而久之,员工就成了执行型、“驯服型”的员工,而不是创新型的员工。

其二,从工资结构上看,目前的工资结构无法将创新活动纳入其中。

就岗位工资制来看,目前的岗位工资制度无法激励岗位职能创新。因为岗位所要求达到的技能标准是按照社会或企业现有技能水平而制定的,而创新属于未知数,未知因素无法列入岗位技能要求之中,所以目前的岗位工资制度无法体现岗位职能创新。岗位职能创新是按照特例而不是常规来处理的,譬如说某人搞出发明和革新,企业进行奖励,但不能纳入到正常的工资管理之中,不能作为岗位职能的基本要求,因而不能持续地激励创新。

一些企业实行计件工资制,计件工资的特点是一元函数的直接分配方式,产量或销售量直接等于工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革新改造、合理化建议等创新活动更是无法纳入到工资结构之中。

所以,如果不对现有企业管理体制做出重大变革,广大工人的创新积极性就不会得以焕发。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在计划经济时代,物品极端匮乏,每个人一年只供应几尺布,而且还是凭票供应,买块肥皂也要凭票,自行车更是稀缺物品……. 现在是市场经济,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为什么会有这么极端性的差别?就在于计划经济桎梏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限制了社会公众的创业自由;搞市场经济政府并没有给企业和社会公众资金,只是给企业了经营自主权和承担债务的责任,给社会公众了创业的自由,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员工工作不能做到最佳,是现行管理体制束缚的结果。因此,变革目前的企业管理体系是企业亟需解决的一项重大任务。

四、岗次动态管理体系是激励、推动全体员工创造性工作的管理体系 岗次动态管理体系是以横向岗次、纵向岗次、荣誉岗次为基本单元而构建的衡量岗位价值和员工绩效的三元坐标系及与之相应的企业分配体系、劳动用工制度,以竞争公理为原理,以持续的岗次竞争为机制,推动全体员工不断提高工作绩效,是全员自主管理、全员参与管理、全员创新的管理体制,是集人事劳动用工制度、分配制度、生产经营管理“三位一体”的企业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也是企业的公平体系。岗次动态管理体系是继泰罗制之后的第二个管理体系。

从绩效体系来看,岗次动态管理体系是复合动态绩效体系,这与计件工资、定额管理、岗位工资制是不一样的。复合动态绩效体系由互为关联的多元绩效指标体系和间接分配体系所构成。多元绩效指标体系使得创新能够作为重要的绩效内容纳入考评系统之中。间接分配体系,每项绩效得分不直接与收入挂钩,而是取决于多元绩效的综合排序,根据绩效排序得出每个员工的岗次。

在岗次动态管理体系中,创新作为绩效的一项重要内容,没有有创新其绩效分值有相当差距,因此,每个员工都有创新的压力。岗次动态管理体系是竞争型的管理体系,员工要应对竞争将要创新;竞争是持续的,因而创新是持续的。

1、五大运行机制推动全体员工追求卓越绩效和创新

岗次竞争机制、倍增激励机制、动态压力机制、员工自我成长机制、自然净化机制是岗次动态管理体系的五大运行机制。

(1)岗次竞争机制。没有竞争,学生也学习,但不会凿壁映雪般地学习;没有竞争,工人也工作,但不会持续地拼命努力工作。

岗次竞争包括纵向岗次的竞争和横向岗次的竞争。

纵向岗次的竞争。岗次动态管理体系中的纵向岗次是企业统一规划的固定的岗次。

如某车间某类岗位有13名员工,其纵向岗次设定为:一档岗次1个,二档岗次3个,三档岗次6个,四档岗次2个,五档岗次1个。岗次设定出来之后,这十三名员工按考评得分高低对号入座,每个人的岗次不是就此固定下来,而是定期地进行岗次转换,一般是3—4个月转换一次,根据日常绩效考核结果,重新确定岗次。高岗次的如果不能保持领先就要下来,低岗次的工作出色可以上去。这样形成竞争。

横向岗次的竞争。企业内部的所有岗位都是开放的,员工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工作岗位,岗位的获得是由竞争决定的。横向岗次的竞争能够使员工发挥专长,人尽其才。在岗次动态管理体系中,企业可以通过调整横向岗次的薪酬,以调节员工在各个岗位之间的流向,平衡各个岗位之间的供求关系,使各岗位之间绩效——收入比趋向合理。

(2)倍增激励机制。

岗次动态管理体系的激励机制的边际激励作用是递增的。在岗次动态管理体系中,员工之间彼此绩效的边际增量决定了各自的收入,因而形成了追求边际绩效的激励。在相互竞争的推动下,员工追求绩效边际增量呈递增态势。也就是说,在相同工作岗位上,每个员工收入多少不是取决于主体工作量,而是取决于相对工作量。在绩效上比他人高出的差别即使非常微小,但收益上会比别人高出许多。这与传统的分配规则是不一样的。

如某加工岗位有5名员工,设定额工作量10000件/月,单位工资含量为0.1元,5名员工的工作数量差别分别为1件,在其他方面(质量、消耗等)相同的情况下,其收入——绩效激励机制列表如下。

计件工资“收入——绩效”激励机制构成

篇二:自身不足和整改措施

关于对2012年度组织部考核意见的认识及

整改措施

2012年度市委组织部对本人的考核评判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点:1.领导能力不足,工作魄力不够。2.工作思路单一,调查研究不够细致。

对上述问题,我主要谈两点:一、个人存在的主要不足;

二、今后打算。

一、存在的主要不足

本人对照工作、学习实际,认真排查,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存在不足:

一、学习缺乏深入性,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还在低度徘徊。在学习上缺乏理论对实践的有力指导,学习要求不严,学习质量不高。虽然写了一些学习心得体会,但大部分还是在摘抄的层面,真正感悟性、指导性文章还没有,学习缺乏档次,流于形式。

二、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创新意识不强。习惯于按领导的安排和部署,机械式地开展。思想没有完全与社会发展形成的管理合拍,致工作中手脚不能完全放开,在团结等因素的左右下,在推动工作中,存在着萎缩心理。

三、工作缺乏深入研究和细致,不能积极全面掌握相关工作规定、内容、方法等,工作中时而出现盲目和被动。

存在上述不足,虽然有一定的客观因素,但更主要的还是主观因素影响。深刻剖析产生这些问题的思想根源,概括起来主要是:党性修养不到位,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理解不透彻,业务素质不到家,学习不重视,领导和驾驭工作能力还不强、水平还不高,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的魄力不足。

二、今后打算

本人初步排查出了存在的突出问题,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大整改力度,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学习,争当学习型领导,在学习和实践中,加强党性锻炼。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学习政治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地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认真改造主观世界,提高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根据自己分管的工作,有针对性地学习研究,力求学得深一些、学得透一些,增强学习效果,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增强自己在科学判断形势、应对复杂局面、总揽全局等方面的能力。

二是增强创新意识,大胆解放思想。从事务中解放出来,用更多的时间研究新问题,立足现实,着眼长远,研究考虑前瞻性工作思路,加强调查研究细致化、日常工作管理常规化、宣传教育先行化的总体工作思路,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目标思路,进一步服务好开发区。

三是牢记服务宗旨,强化服务意识,树立公仆形象。认真落实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企业,尽最大努力协助解决企业建设生产中存在的困难,促进开发区的发展再上新台阶。

四是进一步改进作风,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根据分工负责、团结协作的要求,把时间和精力放在重抓落实上,形成有思考、有布置、有检查、有落实的良好风气。集中力量加强管理,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五是立足本职工作,开拓创新。作为新任领导干部,坚决破除影响工作发展的阻力,树立从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开始,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起的意识,以人民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自己地位的标志。把准确领会上级指示和意图与准确掌握我区实际和准确定位自己角色职责紧密结合起来,求真务实,统筹兼顾,锐意进取,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

我相信,有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党组织、同志们对我的帮助和支持,我一定能更好的完成工作。

阿克苏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经济发展分局局长 付长军

篇三:浅议中国创新力不足及对策

浅议中国创新力不足及对策

【摘 要】能否排除官本位思想干扰,建立起符合科技发展规律、调动科技工作者积极性、有利于创新的制度,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

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一直持续高速发展,GDP总量已据于世界第二。由于中国技术、设备的落后造成资源利用方式的粗放型,资源大量的浪费,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资源的大量消耗的基础上的,并且已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近年来,每年都要拿出近四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来治理环境污染和保护生态。从这个角度讲中国很大一部分的GDP的增长值是无效的,环境污染的治理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必须通过科学技术的大规模创新来改善。因此,只有依靠和增强自主创新,才能真正增强中国的综合实力,科技自主创新现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烈诉求。

一直以来,中国政府不断加大推动科技创新的力度,为科技创新提供了一系列资金和政策支持,把科技创新作为自主创新的核心环节来抓。然而,从效果上看,还远远达不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而且,与国家对创新的物质投入和政策支持不成比例。在仅有的科研成果中,能够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的、有使用价值的成果寥寥无几,这一现状令人担忧。那么,中国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深层次根源是什么呢?创新工作的最大阻力又是什么呢?

一、创新不足的现状

中国的创新不足,一直以来被当作既成事实而为人诟病。在网上随便搜索一下“创新不足”四个字,就可以看到铺天盖地的文章或发言批评中国创新不足的现状,痛陈中国创新不足的种种原因——无外乎是体制的弊病、教育与文化的缺陷,警告创新不足将拖累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确实,在生活中,几乎所有的用品都可以说是西方发明的。很多高科技产品和设备虽然是中国制造,但是核心技术却是发达国家的。如苹果手机的很多部件是中国生产的,但中国的附加值只是整个手机价值的零头。中国有数十万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但年年的诺贝尔科学奖都与之无缘;而瑞士这个只有几百万人口的小国,却出过二十多个诺贝尔科学奖成果。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创新确实非常不足!或许有人会说:不只是中国的创新不足,巴西、墨西哥、土耳其这些人均收入高于中国的发展中国家的创新甚至还要不足,更不用说其他更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了。但是请不要忘记,国家的体制不同,在集中、调配与使用资源方面的效率是不同的。

由三家权威机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美国康奈尔大学和欧洲管理学院(INSEAD)共同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Global Innovation Index,或GII)中,中国在“在2014年国家创新指数排行榜”上,位居第29名。中国的研发人员占比不到发达国家的1/3。

专利是创新活动的重要产出,研发支出和研发人员则是创新活动的投入,也是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指标。专利有三种类型:(1)发明专利: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2)实用新型专利: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3)外观设计专利: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做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显然,发明专利的比重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权重指标。通常发明专利的保护期限是20年。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期限是10年。外观设计专利的保护期限是10年。

我们认为:传统文化、思想观念以及制度层面上存在的问题是中国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主要障碍。

二、传统文化、思想观念的制约

1、专制文化妨碍了先进的管理制度的运行

众所周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制度更是生产力”,制度为科技创新并转化为生产力,提供了制度环境。改革开放以来,为促进经济的发展,中国不但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同时,还借鉴了外国的先进的

管理制度,而且,在经济体制的很多方面与国际了接轨,为中国的经济建设服务,然而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制度的生长和良好运行,是需要与之配套的观念和文化土壤的。由于国外和国内的观念、法制、文化环境都存在很大的差别,在国外的文化土壤中生成和有效运转的制度,很大程度上不能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下良性的运转。这是因为:在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专制文化中,有一些是与现代化制度不相融的,这些不相融合的文化成分,会阻碍现代化的步伐,如官本位的思想、贪渎文化等造成中国社会的泛政治化。一切领域都不同程度的受到政治权力的干预并且缺乏制衡机制,成为社会的痼疾,严重阻挠和推迟有效率体制的确立。

2、官本位、权本位思想制约科技人员的创新激情

在国外,科研工作者花毕生的精力在某一研究领域拼搏,才有可能取得有一定水准的研究成果,他们在为科学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实现了对社会的贡献,赢得了社会的肯定和人们的尊敬。然而,在我国科技界官本位思想相当浓厚,在体现科研工作者价值的时候,总是以官员做参照系,知识分子按对应的行政级别享受待遇。比如,规定院士享受副省级医疗待遇、教授享受厅级住房标准等。一个科研工作者一旦做出了成就,也会给予其一顶“官帽”以体现他的价值。这就是典型的官本位意识。由于收入分配、生活待遇等均向官员倾斜,使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纷纷涌向官场,而无心搞科研、搞发明创造,使一些本来可以成为科学大师的人才夭折。

3、科研资源分配不合理,科研计划或项目时有错位

在官本位、权本位思想居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很难形成合理的支持创新的制度,科技政策也很难稳定,科研资源分配极易出现不合理现象。我国从中央到地方,有相当一部分计划或项目并没有经过充分论证,有些纯粹是因政治需要或政绩需要,行政领导拍脑袋上马的。为了争夺这些科研计划或项目,一些科技官员或权威,通过各种方式扩大势力范围,进行权力角逐,许多宝贵的科技经费就是在这种角逐中,被错误配置,大量科技人员的时间和精力也因此被浪费掉。

我国目前的基层创新单位,还存在不重视创新研究本身,只重视立项和结项环节的现象,每年各类研究课题的申报和结项工作中,都有找“人脉”和上下打点的现象大量发生,而真正潜心搞研究、搞创新的人员,却无法获得经费支持,得不到资源与环境的有力支持下,创新的萌芽,只能流产或者夭折。

三、科研、教育体制的行政化

1、行政主导型科研体制,削弱了科学研究的实力

我国和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上的最大差距在于体制上的差距,我国的科研体制是行政主导型的,而国外是学术主导型的。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学教授在教学、科研活动中的权力是很大的,无论是招收研究生,还是做学术交流,甚至是科研项目协议的签字,都是教授说了算,学校的行政部门只提供后勤服务。而我们国家就不一样,教授对自己的学术活动没有决定权,大小事项都要由行政领导最后拍板。

在行政主导型的科研体制下,我国大量科研经费集中在少数权势人物手中,集中在主管教育的政府官员和科研部门的掌权者手中。因为缺少透明的竞争机制,资源分配滋生大量腐败。一些科研项目的招标,过于看重申请人是否有一官半职或学术头衔,导致有职有权的学术官僚或权威,用没有创新成分或者创新成分很小的项目,获得了巨大的财务支持,但真正具有创新价值的研究项目,却则得不到支持。其后果是:有利于创新的思想文化氛围难以形成。所以,就产生了现在科学技术界,普遍存在的科研氛围差、学术浮躁的现象,论文抄袭、科研造假等学术腐败频频发生。而且,致使许多科研工作者,将专业研究作为自己升官或走仕途的手段,他们搞科研做项目的目的是为了升官,做了官就意味着手中掌握着更多的行政资源。

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科研工作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创新的工作,创新成果不是靠行政命令搞出来的,也不是靠投机取巧搞出来的。行政主导型的科研体制,使科研工作的创新能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2、高校行政化致使学术失去了自由与独立性

超前的学术创新,需要的教育管理制度应该是否定现状,超越常规,超于一切教条的束缚。我国的高校都有行政级别,目前我国高校的定位有:副部级、地厅级、县团级等等,高校系统成了准行政化部门。在行政本位的学术管理制度中,高校领导是由上级主管部门选拔任命的官员,他们靠行政权力治校,一切领导说了算,教授也就自然没有了话语权。现在的领导,很少有人自己动笔写东西,一切都有人替他们完成。他们的头上冠以各种首席专家,著名xxx家的头衔。遇到学术会议,首先由领导指示,定调,周围人还要表现出虔诚的尊敬,洗耳恭听。在学术行政化的趋使下,学术失去了自由与独立性。

在高校,虽然教师是大多数,却是高校里的弱势群体。力量与人数多少没有关系,只与权力有关。于是在大学里,大家不去竞争谁的学术好,而是崇尚谁的权力大、地位高,在这种氛围中,学术就萎缩了。正是这种大环境,使得中国缺乏创新的原始制度动力。其结果导致,虽然近年来,中国的科研人员总量增长不少,但国家的知识创新能力并没有多大提高,原创性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能力依然很弱。

四、传统教育模式的落后

学校是社会的基础和摇篮,蕴藏着中国文化的重要基因,中国教育有着因循守旧、谦卑有序、泯灭个性、压制创新等种种弊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仍旧把学术性学历和学位教育,当成“修成正果”的唯一途径,仍以全日制正规学历教育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缺少多样性和灵活性,致使一些学校在办学方针、教学宗旨等方面,盲目趋同或墨守成规。

中国的教育模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这在基础教育阶段(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尤为突出。学生疲于应付各种考试,疲于参加那些本无任何用处的培训班,力求将来的安稳生活,用填鸭式的学习,把那些文字符号存储于大脑,说到底,中国人骨子里已深深被儒家思想所禁锢,求安稳,不愿冒险,迸发不出创新的灵光。中国一方面提倡个性,重视创新,但另一方面又在统一校服、统一科目、统一考试,到最后“创新”的口号变成了摆台面的装饰品,横行社会的仍是传统的“标准”,每个老师都教育自己的学生要“举一反三”或“事物的正确答案不只一个”,然而,举一反三的结果便是:重新回归所谓的正确答案。

中国要想培养出大科学家,从幼儿园到高等学府乃至整个教育体系,都要有灵魂的创新,把创新的意识观念变成血液,输送于国人的体内。

然而,中国的好学生是符合标准答案的乖孩子,稍越雷池半步就要受到惩罚,这在幼儿园里就开始了,孩子们一个个正襟危坐,手背后面,呆若木鸡,毫无生气,都说中国学生谙熟“忠于、紧跟、一致”,中国教育太过于死板,通过一味填鸭式的传统学习方法,令广大学子苦不堪言,学习已经不再是满足学生求知欲的一个合理的途径,而是令学生感到压力重重的大包袱。

学生在学校如此辛苦地奔波于语数英、政史地,回到家也不得半点空闲,家庭作业又让课堂学习延续到家里。也不想想孩子们到底愿不愿意学,学了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没有用。事实上,孩子们对有些知识的学习,仅仅是为了一场考试,为了得到父母和老师的表扬而已。所以,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缺乏,也自然就成为中国孩子最普遍的现象。为什么获诺贝尔奖的总是外国人?是他们的文化比中们优越还是他们的孩子比中们的聪明?不是的,是教育,中国孩子在学校里接受的是应试教育(为考试而学)。

五、教育理念的偏差

2010年DI创新思维全球赛上,中国派出了23支代表队200多名中小学生参赛,最好的一支参赛队成绩仅为第六名。

有资料分析表明,中国学生应试能力强,但动手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较差,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学生也存在明显的差距。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创新能力的差距呢?除了复杂的社会原因(如工作环境、社会条件等)外,教育理念的偏差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1、对孩童教育理念的偏差

目前,中国的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着一个很大的误区——教孩子学“乖”。将“乖”当成了教育标杆,即按师长和家长要求做事。但值得一提的是,“乖”在英语中,并没有相应的词汇。

而在塑造这样一批批“好孩子”的过程中,往往也剥夺了孩子们,建立自信和良好自我形象的独立空间,甚至无形中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是一种片面强调孩子社会性的教育理念。

在所谓的“优秀生”里,为何永远没有调皮孩子的身影?这其实很好理解,比起男孩子的好动,女孩子更容易好好学习,不吵不闹、不惹是非,这完全符合了中国社会认可的“乖”孩子标准。

这样的三好学生固然可以肯定,但那些不听话的调皮孩子也有可取之处。比如那些上课爱做小动作的学生,虽然常会被老师教训,但每次挨批后,都能立刻抖擞精神继续调皮。他们的抗“击打”能力,比起那些“好学生”要强得多,而这种自我调节心态、能承受挫折也是一种能力,能使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今后的人生,这对他们日后步入社会是大有益处的。

2、家庭引导的偏差

在家里,父母为了孩子将来能适应社会制度,能成为一个人人夸奖的好孩子,拼命的让孩子去读、去背、去写,在他们眼里好孩子无非是成绩好,有上进心,听话的孩子,孩子必须按照父母所期望的路线,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走,不准偏离轨道,否则就是叛逆。人们见惯了多少父母兄姐为了子女弟妹求学而奉献的撼人故事,每一个平民求学者,几乎都有一本包括全家人在内的奋斗史,中国人如此重视学生令人感动和钦佩,但更令人心酸和深思。

因为,这些父母们也曾是个天真烂漫的孩子,也曾想用画笔将这个世界绘成一副绚丽多彩的图画,也曾异想天开过,也曾厌恶这捆绑思想自由的枷锁,然而,现在他们却又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悲剧,原封不动的强加在了他们自己的孩子身上,多给孩子一点自由吧!让他们长大后,再回忆自己的童年的时候,是多彩的而不是灰色的。

3、机械式教学的偏差

江苏高等教育研究所教育问题研究专家谢承俊副教授说,美国的教育是鼓励个性发展的,在这方面不会设置层层的限制,给予青少年个性足够的自由发展空间,这会导致他们的孩子,更加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才能。而中国的孩子,从小就被大量的作业,以及各种培训班占据了时间,根本没有时间去玩创新。此外,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国孩子,即使从小有创造想法,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也都会从更有利于考试和升学的角度出发,给予限制。

再“如中国的小学一直教导学生,做加减乘除要先加后减,哪怕结果算对了,但顺序倒了就是错的。”这就是典型的反例。

谢承俊副教授还说,中国的孩子从小兴趣爱好就被大人和老师掌控,为了升学考虑,孩子上的兴趣特长班大多不是自己最喜欢和擅长的,而是家长定的。也就是说,孩子成长的起跑线不是自由发展的起跑线,而是家长划定的起跑线,孩子很难在这样一个被迫去适应的领域,展现创造性才能。如果想要改变这种局面,除了需要家长和学校革新思想,也需要从教育制度的层面,做修改和完善。

六、美国人怎样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1、让孩子直接感知和自己动手

美国教师通常给学生一些木块和量尺,由他们去量木块的长、宽、高,然后拼造一些简单的物体。这样,他们在实际操作中认识了尺子的用途与用法,也理解了线段长短间的加减关系。

教师只是布置任务和解答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样,学生始终处在一种具体的操作之中,极大地锻炼了学生自中发现问题和亲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按教师事先规定的方法去做,这就给了学生充分的机会,去发展他们的想像力与创造力。

2、在大自然与社会中学习

美国学校很注意让学生从社会和大自然中获取知识。学生们经常出去旅行,学到什么内容,就去实地参观,工厂、农场哪儿都去。如有的学生因家庭困难没钱出去,学校可以建议他用勤工俭学来解决经济困难。如果家长出国或到外地去旅行要带上孩子一起去,学校也会积极支持,并不认为会耽误学习,反而认为这是最生动的学习,可以扩大眼界。

不论是普通教育 还是高等教育,要想培养人才的创造力,就需在教育的过程中,完成人们大脑从知识的宝库到知识的喷泉的转变。一个人吸收的知识再多,如果不能在实践中应用,那是典型的书呆子。一个人的知识再“学高八斗”,如果没有创造力,也只能算是个懂得些“之乎者也已焉哉”的穷酸秀才。

综上所述,创新力的培养与施展,需要中国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与教育改革方面,下决心并下大力气进行创新。

七、中国政府层面的创新

2014夏季达沃斯论坛主题是“推动创新创造价值”,中国总理李克强9月10日的演讲不乏新意。他将创新的定义从技术创新扩展到机制创新,明确表示中国过去改革历程,就是一场宏大创新,未来发展的巨大潜能,蕴藏在制度变革之中。如果将改革定义为创新一种,那么技术创新更多是微观层面,而改革就是政府层面的创新——而这种创新,在李克强讲话中,就是政府的“自我革命”。

革命意味着什么?中国最早在《易经》中就有“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即王朝更替,需要顺天应人;现在意义上的中文“革命”,来自日语对“revolution”的翻译,含义拓展到对原有运行体系的颠覆性变革。从这个角度讲,政府的自我革命,需要颠覆性地再造政府运行流程。

如何“再造政府流程”甚至“政府运行”?李克强总理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提出政府的“自我革命”就需要拿出“权力清单”来限制政府的权力,拿出“责任清单”来限制政府的“不作为”,也需要针对市场拿出“负面清单”来保护市场主体的自主权利。这一思路明晰且值得肯定,如能落实,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不作为、乱作为、侵害市场运行等问题,则可望有所矫正,这无疑可以为中国政府建设现代意义的治理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透过“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管理,可以依据更加条理化、透明化的方式来进行,降低管理成本,改进管理效果。透过“负面清单”,市场主体也得到一件强有力的武器来抵御(地方)政府的侵权。

李克强坦陈这种政府的“自我革命”需要“壮士断腕”的决心,并强调“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改革创新,更需要分享改革创新成果。这用中国的成语说,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可见,制度创新是多么的重要。

在西方对于中国市场的叙事中,曾经存在一个“十亿消费者”的想象,而李克强总理的期待更高,他希望出现“人人创新”的场景,“13亿人口中多达8、9亿的劳动者都动起来,投入创业、创新和创造,这是多么大的力量啊!”——前景很美好,能否实现的前提,恰在于政府自我革命能否取得成效。

八、中国教育层面的创新

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未来的学校教育更应重视:教育理念的更新、鼓励创新、发展个性、完善人格,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美国,从小学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探索”态度。所谓“研究、探索”态度,就是在某一个点上,学生“钻研”得比较深。它需要的前提条件是:(1)学生有较多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2)学校的选拔制度不是唯分数而论;(3)有一定的资源(老师指导、书籍、实验等条件)可以利用。

在中国的中小学,要做到这些,近期内或有难度,但要在国家的支持下,进行创新体制,打破墨守成规的传统老路,努力去实现现代教育的本质——培养“创新力”。在中国的高校,应将创新作为一种考核标准,鼓励学生做有兴趣的探索与研究。记得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其临终最后一次与总理谈话时,忧虑地


工作创新不够》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3464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