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小学语文组的06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下面我将从说教学背景、课程设计、设计理念三个部分进行我今天的说课。 首先是说教学背景
一、 说教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组的一篇精读记叙文,本文主要写十二岁的周恩来离开家,在东关模范学校读书时,看到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地受到屈辱,从而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抱负。
二、 说学情
四年级学生在经过三年多的学习,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并且四年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生字词的积累,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的能力。,因此读通本文并不困难。但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不易进入文本的情境,与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因此还需要老师的引导。
三、说目标
在对教材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语文《新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以及对学生认知的特点,我制订了以下三大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崛、范、巡”等八个生字;正确读写“惩处、模范、疑惑不解”等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讨论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理解人物心理以及句子背后深刻的意义。提高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将本文的重点订为:掌握文中重点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而难点则订为: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其次是第二部分说课程设计
第一个环节 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语文应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我将采用朗读体悟法、创设情境法、演示法和谈话法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人物心理,领悟故事道理。
此过程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小组讨论的学习行为。不断开拓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在自由的学习氛围中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接下来将进入本次说课的中心环节 说教学过程
1、 新课导入
好的导语就想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我将采用联系生活实际的谈话导入法。我会这样导入“同学们,在过去的成长过程中你们有思考过什么有意义的问题吗?比如,我为什么要读书。谁能来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后,我将过渡到文本当中“啊,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读书的原因,有的说为了自己,有的说为了爸爸妈妈,可是有谁为了中华民族而读书呢?有的,这个人就是周恩来总理。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周恩来为什么会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这样的导入结合了生活实际,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快速对文本产生兴趣。
2、 初读课文
2、初读课文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我让学生默读课文,借助资料书和注释扫清字词障碍,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并画出自己感动的句子,可以与同桌交流讨论,记录下自己的感受。
检查反馈,齐读课文,教师指出易读错易写错难以理解的词语,如“模范、疑惑不解、风和日丽”等词语,让学生交流记忆方法。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话概括文章大意。
3、 精读课文
提问“租界是个什么样的地方”,让学生明白租界是个灯红酒绿繁华无比的地方。补充“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信息。加深学生对“中华不振”的感知。
让学生说一说,文章中讲了在租界发生的什么故事。引导学生从“不解地问”、“打破沙锅问到底”、“经常想”、“沉思”、“静静地坐在那里”等处体会周恩来还是个善思的人,并学习这种品质。
抓住重点词句“衣衫褴褛的妇女”“中国的巡警不但不惩处洋人,反而训斥妇女”“围观的人都紧握拳头,只能劝说那个不幸的妇女”。我会带着悲愤的语气讲解这一段,以我的情绪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爱国之情。让学生说一说“如果在今天的中国,发生这样的事,我们的国人会什么都不敢做吗?”通过与今天的时代相比较,体现出当时政府无能,民族不振,国人只能任人欺凌。
提问“如果你是周恩来,从租界回来你会想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让我们看看周恩来想的是什么”,分角色朗读 10~17自然段。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周恩来说这句话的原因。用其他人读书的原因和周恩来读书的原因做对比,让学生体会周恩来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的远大抱负。
4、 课堂小结
首先让学生说一说学习完这篇课文,有什么感受。在激发学生民族精神“同学们,我们今天能生活在这么好的环境之中,就是因为有许多像周恩来一样的为国家民族而努力的人。因此需要你们的不断努力,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富强!”
5、 课下延伸
我将采用二选一的作业设计,把主动权还给学生,作业一:周恩来先生的故事还
有很多,搜集一下,下节课分享给大家。二:搜集一些其他名人的成长故事,下节课与大家分享。
6、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振兴中华
接着是本次说课第三部分说设计理念
我的设计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指导学生自主朗读、自主体会。采用听说读写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创设情景的方法拉进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并且我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方式,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大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篇二: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圈点勾画”等,为文章做批注的方法,并渗透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想像画面的意识
2.整体解读文本,抓“中华不振”提领全篇,并通过合理想像画面、补充资料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华不振”的含义,并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展示图片导入新课:
出示周恩来图像,问: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对他有哪些了解?学生根据搜集到的资料来回答。
(二)课题质疑
1、我们二年级时学过一篇课文——《难忘的泼水节》,写的就是写周恩来的事情。这么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在咱们中国大地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就因为他在少年时代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周恩来,了解他少年时代的一个故事。看老师写课题——“崛起”的“崛”,是个生字,左边是个山字旁,右边是个“屈”字。来,齐读课题。
(出示课题)(齐读)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的?
2、为什么要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这句话又是谁说的呢?让带着这些问题,打开课本第25课,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精讲点拨,随文得法:
(一)通读课文:
1、读了课文,你们一定知道是谁立下了这个志向,又是什么原因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你能用一个词语来说明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吗?(师板书:中华不振)
2、正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才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课文中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呢?请你们再次读书,同时拿出笔,在书上轻轻地勾画,凡是能表现中华不振的地方都可以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3、课文又读了一遍,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从课文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二)认读生字词:
1、我看有的同学已经读完课文了,这些词语你也会读吗?
2、知道什么是租界吗?租界就是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凭借他们先进的武力、强大的国力入侵到弱国,并在弱国内划定一个地方作为他们的独立王国,在里面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且还不准弱国的人进去这个地方,这就是——学生说:租界。
3、“衣衫褴褛”,当你读到这个词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她身上的衣服怎样?
(四)品读第七自然段。
1、课文处处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特别是租界里发生的那一幕,让同学们感受最深。现在就让我们到租界去看看,租界究竟是个怎样的地方?课文第几段写到了租界?
2、 指名读第7自然段(出示)。
读第一句,突出“闯”,从“闯”字,你知道租界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也就是说租界不容许中国人随便进入。
(五)品读第八自然段。
(投影出示第八自然段,学生自由练读)
1、孩子们,透过这字里行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怎样的画面?把你看到的读给大家听听好吗?先读第一句,衣衫褴褛的妇女和得意洋洋的洋人,这鲜明的对比一定深深地刺痛了你的心,请你再读一读(出示有关句子)
2、你看到那个可恶的巡警了吗?把你看到的读出来,好吗?读到这里,你有想问的或想说的吗?
亲人被轧死,却遭到训斥,你能体会妇女此时的心情吗?
我听得出你对妇女的同情,我也想替妇女鸣不平。请你再读读这几句话(出示有关句子)。
3、这个中国的巡警局有没有给咱们中国人撑腰啊?为什么啊?(教师板书:?)
4、问题的答案就写在黑板上:中华不振啊!(教师补充板书:啊!) 师:这个把中国人轧死的洋人,最后有没有被惩处啊?
师:那我们又不禁要问,这究竟又是为什么?(教师板书:?)
5、除了可恨的洋人,可怜的妇女,你还看到怎样的画面?你读出了你的体会,孩子们,紧握你的拳头,一起读。
6、孩子们,在中国的国土上看到了这样的一幕又一幕,此时你紧握的拳头最想做什么?
我们一定要“惩处”这些洋人。
7、让我们怀着满腔怒火,写一写这个“惩处”,一撇愤,一撇怒,一竖恨,公正何在,但是我们只能把对洋人的恨、对妇女的同情放在心里。读读这个字,在你的本子上也写一个“惩”字。
7、师:像课文当中所写的这样的例子,在当时的中国时有发生,比如,在租界地里,很多地方的公园都有这样的规定:华人不得入内,狗不得入内,甚至有的公园门口公然立着这样的牌子,上面写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8、师:中国人为什么会受到如此的歧视?中国人为什么会受到这样的侮辱?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中华不振啊!周恩来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使周恩来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而且引发了他更深入的思考,逐渐明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指课题,生齐读),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他学习的动力,因此他铿锵有力地回答——(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啊,这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周恩来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体现了周恩来与他人不同的“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板书)
四、拓展阅读,学法迁移:
1、阅读《语文主题丛书.一生永远的珍藏》之《有魔法的毛竹》一文,思考:1、林清玄小时候树立了怎样的志向?他是怎样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理想,创造自己的神话的?理解“做一课有魔法的毛竹”的含义。你为什么读书?
2、阅读《语文主题丛书.一生永远的珍藏》之《为自己站起来》一文,想一想:怎样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与尊重?小主人公在一个陌生的英国同学圈子中,是如何学会自己站起来,维护自己的尊严的?
五、巩固延伸,学以致用:
师:处于战乱年代的周恩来,少年时代就立下振兴中华的远大抱负,促使他成就了救国救民的伟业,使他成为一代伟人,作为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21世纪的建设者,我们该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而读书?我们该立下怎样的读书志向?请同学们课下好好思考,在小练笔上写一写你的志向,在班上读给大家听,老师期待你们的精彩,加油!
板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中华不振?
疑惑——目睹——立志
博大的胸怀 远大的志向
篇三:人教版语文上册四年级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文重点
8自然段、9----16自然段
感情朗读训练点 人物对话
读说结合训练点 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1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
(二)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四)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1)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2)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3)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5.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六)课堂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3.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2
收获。
教学流程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的第一部分。思考:你从这部分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尤其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3.尊重学生自身的体会,不要强求学生所有的体会都一样。教师相机的作出指导。如:从“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体会到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体会到周恩来是一个善于观察周边的事情。
4.全班朗读这部分,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自由读第二部分,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2.学生读完课文后,想象当时的情景,四人小组演习当时情景。给学生提供当时的情景: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警察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3.学生演完后,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这样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当时的社会现实:贫穷落后,受到列强的欺凌。深刻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
3.学生想一想当时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沉思什么呢?写一写当时他沉思什么?
4.全班交流写的内容。
5.读这部分,你从周恩来小时候身上体会到了什么?
(四)课外延伸。
1.阅读关于写周恩来总理故事的书,从而进一步了解伟人。
2.将你所了解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本等形式,展示学 3
习的收获。
教学反思:
4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喜欢的部分。
3、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改作文的方法。
课文重点 3、4自然段。
感情朗读训练点 3-----10自然段。
读说结合训练点 说一说自己在写作文和修改作文方面的体会
教学准备
词语卡片、教学挂图
第一课时: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喜欢的部分。
教学过程:
导语:肖复兴是我国著名的作家。他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与叶圣陶爷爷对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当年肖复兴和叶圣陶爷爷之间发生过什么事呢?让我们走进《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了解一下他们之间的故事
教学过程: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读读记记下列词语,并在文中画出来。
推荐 眼帘 删掉 动词 燥热 融洽 黄昏 客厅 模糊 楷模 诗篇 握手 翻页 余晖 春风拂面
3.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看看谁写得又干净又漂亮。
4.结合上下文或查词典,将下列词语的意思写到课本上。
5 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从叶老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