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溶液的配制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教案
贺德志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102实验室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基本技能,为生物组培室培
养母液的配制奠定操作基础。
过程与方法:掌握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视实验态度与习惯的形成,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
定量分析及相应的简单计算;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教学难点
计算方法的掌握;各操作环节的精度配制把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展示图片:这是我们在生活和生产中常常用到的溶液(复方甘草口服溶液:祛痰
止咳剂?),我们使用到的这些溶液都是配制出来的。
展示图片:这是初中我们学过的配制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流程。这里以10%NaCl
溶液100g的配制为例,复习一下其配制步骤。(有3步,第一步是??)
展示图片:要把这些瓶里的药品取出一些量来,是称取方便,还是量取方便?
生:量取方便(所以厂家已经把刻度在这些瓶子上刻上去了,我们用时只要量取
几小格就可,挺方便)
师:既然量取溶液更方便,所以我们就需要一种跟溶液体积有关的浓度表示方式
——物质的量浓度。
师:请同学们回忆写出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
今天就由同学们亲手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想不想?
二、新课
【任务布置】现组织培养室急需100mL 1.0 mol/L的Na2CO3(相对质量:106)溶液。
【知识准备】PPT展示“配制程序图例”
1.(师黑板上演示)需称量多少克Na2CO3固体?
n = cV = 1.0 mol/L × 0.1 L = 0.1 mol
m = nM = 0.1 mol × 106 g/mol = 10.6 g
2. (提示问)称好后在什么容器中溶解Na2CO3固体?(烧杯?量筒?容量瓶?)
3. 如何尽可能转移溶质?(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
4. 选用什么样的仪器来定容该溶液(烧杯?量筒?容量瓶?)
5. 如何确保溶液的最终体积为100mL?(平视,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线相切)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容量瓶的构造、特点。
【技能准备】①使用前要检查是否漏水,并用蒸馏水洗净。②不能用作物质反应或溶
解或稀释的容器,热溶液需冷却后才能转移到容量瓶中。③不能长期存放溶液。
【学生操作】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1.领取任务
分成4个实验小组,每组领取一个实验任务
2.清点所需实验仪器和药品:
3.执行任务:对照教材上的操作提示,操作体验一次。
【操作后交流】
1.如何将烧杯中的液体转移到容量瓶中?(借助玻璃棒,且玻璃棒不能与容量瓶口接
触,防止溶液外流)
2.为什么要洗涤玻璃棒和烧杯?(确保溶质全部转移到容量瓶中,减少实验误差)
3.若定容时不小心液面超过了刻度线,能用胶头滴管把多余的液体取出吗?若不能那
又该怎么办?(倒掉,重新配制)
4. 定容时俯视刻度线结果会怎样?
5.定容好的容量瓶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线,还能再加水补充至刻度线吗?(不能,
否则将使溶液体积变大,使浓度变小)
三、课堂反馈
(一)欲配制1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250mL,完成下列步骤:
1.用天平称取氢氧化钠固体克。
2.将称好的氢氧化钠固体放入 中加蒸馏水将其溶解,待 后将溶液沿 移入mL的容量瓶中。
3.用少量蒸馏水冲洗次,将冲洗液移入中,在操作过程中不
能损失点滴液体,否则会使溶液的浓度偏 。
4.向容量瓶内加水至刻度线时,改用 小心地加水至溶液凹液面
与刻度线相切,若加水超过刻度线,会造成溶液浓度偏,应该 。
5.盖好瓶盖, ,将配好的溶液移入 中并贴好标签。
(二) 若在配制过程中有以下行为,将会对配制结果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1.容量瓶事先用蒸馏水洗涤,没有干燥就进行实验 ( )
2.称量溶质时,托盘天平左右托盘的物品放反( )
3.用玻璃棒搅拌溶解溶质时,用力过猛,一部分液体溅出烧杯 ( )
4.转移时,少量液体溅出容量瓶( )
5.转移完毕后,没有洗涤操作直接加水定容 ( )
6.定容时加水不小心超过刻度线,立即用胶头滴管将多余液体吸出( )
7.定容后对容量瓶内的溶液上下颠倒摇匀,发现凹液面低于容量瓶刻度线( )
8.当摇匀后凹液面低于刻度线,立即加水至凹液面与容量瓶刻度相切 ( )
9.配制100ml 1mol/L的NaCl溶液,事先用1mol/L的NaCl溶液润洗容量瓶( )
10.配制NaOH时,溶解后,未经冷却将较浓的NaOH溶液转移到容量瓶 ( )
四、技能拓展
在微生物工程和植物组织培养大量开发的今天,相应培养基的配制是一门必备技能,
其中很多溶液的浓度都是用物质的量浓度表示的。下次课将带大家为生物组织培养室配制
培养母液,期待你们的积极参与哟!
篇二:溶液教学设计
溶液教学设计
“溶液”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编排于第九单元课题1,是九年级化学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由于大量的化学反应是在溶液中进行的,所以溶液也是化学科学中最基础的知识。溶液概念学习的主要内容有:认识溶液的形成、溶液的组成,形成溶质和溶剂的概念以及认识溶液的性质。
关于学习动机的产生及溶液学习的基础。溶液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也是具有广泛应用的事物,因此了解溶液的作用是产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九年级化学是化学学习的启蒙,该年级学生的学习图式中形象思维较为熟悉,而抽象思维还较差,特别是对于物质的微观层面的把握能力较低,因此溶液学习必须是在观察上基础上进行,学生必须看到具体的溶液,才能形成溶液的概念。这就要求教学中必须先让学生体验到大量的实际的溶液。
溶液学习的基本原理是从溶液的宏观组成到溶液的微观组成,溶液的组成是溶液概念学习的关键。化学课程中学习溶液的组成不仅要知道溶液是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而且必须知道各组分的化学式—微观组成,因此学生必须对化学式知识有很好的基础,能将化学式与物质联系起来,同时在教学中应该提供学生较为熟悉的物质,而对那些学生不熟悉或根本没有见过的物质是不宜进入教学材料的。
对于溶液均一性和稳定性的学习虽然可以从观察溶液的状态上获得,但要获得知识的适移,就要求对溶质溶解原理的掌握和理解,即理解溶解过程是溶剂分子将溶质分子或离子包围形成自由移动的微粒并扩散的过程。这个学习过程需要学生对分子的性质—“分子是不停地运动着的”有较好的掌握,正是溶剂分子将溶质微粒包裹成分子级的微粒,形成微粒团,由于这种微粒团也类似分子大小,所以在不停运动,因而随溶剂分子一起运动而不会沉降。这就要求教师设计一个学生能清晰地看到物质溶解过程的实验,可用多媒体动画向学生讲清溶解的过程。
对于溶解过程中溶质与溶剂发生化学反应而形成新的溶质,这可能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这是因为学生对于简单的溶解过程可以很好理解,但溶解过程中出现的反应是学生难于意识到的知识,且与刚学习的溶液知识综合在一起,其难度
大大增加,因此必须由教师例举适当的实例进行讲解。
虽然溶液是生活中常见的混合物,学生也有一定的经验,但对化学课程中溶液知识的学习内容是较为陌生的,教学实际中学生对于溶质、溶剂、溶液概念认识的模糊说明溶液的学习并不是教师想象的那么简单。但溶液是一宏观事物,溶液在形成之前,溶质、溶剂都是可观察到的物质,在形成宏观溶液概念时,让学生观察具体的溶质、溶剂溶液形成过程,是学生对溶液认识最有效的、也是必要的学习条件。
教学程序:
讨论常见的溶液及用途。 配制4种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观察各种混合物,找到共同点和不同点,形成溶液概念 给溶液下定义 溶液的组成
溶液的性质(比较悬、乳浊液性质) 均一性、稳定的理论解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溶液概念,掌握溶液的组成及溶质、溶剂的区别。 初步了解悬浊液、乳浊液。
能从理论上说明溶液的稳定性和均一性 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基本因素:溶质和溶剂 过程与方法:
学会简单的溶液配制。 巩固实验观察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设计反思:
此教学设计基于学生学习的分析,将教材中的实验进行组合设计,以实验为基础,设计多个实验形成溶液的概念,构成学习材料组,强化溶液概念的形成,这比利用一个实验构建溶液概念的效果明显增;同时让学生自己配制溶液,学生即动手做了实验,同时也实际了和观察到了溶液。后续的有关溶液知识的学习都在这些教学材料基础上有序地进行,从而减少了学生熟悉学习材料的时间,减小了断新增学习材料而引起的焦躁情绪。整个学习过程遵循从宏观到微观,从溶液的配制观察到溶质溶解过程机理,学习逐步深入,逻辑性强,自然构建起各知识之间的关系,知识的架构顺理成章。
篇三:溶液配制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