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抗日战争小资料
目录
1
什么是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是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由于全面战争时间约为8年(1937年七七事变国民政府发表《告全体将士书》—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亦被称为八年抗战、或简称为抗战。
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反侵略战争,中国人民空前团结起来,浴血奋战,前仆后继,付出了巨大的牺牲。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趁张学良调动东北军主力入关参加中原大战留驻华北之机,由司令本庄繁亲自策划,在沈阳附近的柳条湖破坏了一小段南满铁路,诬蔑此为中国国民革命军所为,当夜向沈阳北大营之国民革命军发动进攻,标志着“柳条湖事变”,又称“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1937年7月7日,驻丰台日军在卢沟桥以北进行挑衅性军事演习,以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这一无理要求遭到拒绝,日军当即炮轰宛平县城和芦沟桥。中国驻军第29军官兵奋起反抗,击退日军数次进攻。7月7日揭开了全国抗日战争序幕。史称“七七事变”或“芦沟桥事变”。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表《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16日,苏军总参谋部发表声明指出:“日本天皇8月15日所发表的投降声明,仅仅是无条件投降的一般 2
宣言,并未向武装部队发布停止敌对行动的命令,而且日本军阀仍在继续抵抗,因此,日本尚未实际投降??远东苏军将继续对日攻势作战。”此段时间,由于日军的敢死队出动,导致苏联伤亡颇为惨重。战事直到8月23日苏军占领旅顺港口才真正结束。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同盟国无条件投降。9月2日,参加对日作战的同盟国代表接受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停泊于日本东京湾的美军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代表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中、美、英、苏等9国代表相继签字。至此,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落下帷幕。 抗日战争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但战争过程中民众的国家观念得到了增强,战争的胜利极大的提高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
1951年8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出由周恩来总理签署的通告,确定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为9月3日,中国国民政府下令举国庆祝,放假1天,悬旗3天。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70号《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1949年12月23日政务院发布,1999年9月18日国务院修订发布)中发布的有关抗日的纪念日有“七七”抗战纪念日、“九三”抗战胜利纪念日、“九一八”纪念日。这是中国政府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了抗日战争纪念日。
3
抗日战争的背景
战争酝酿
日本经过明治维新逐渐强大后,逐渐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早在1868年4月6日明治维新拉开帷幕之时,天皇就明确提出日本的对外方针是“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 1894年,日本在接连入侵占领朝鲜、琉球后,进而发动甲午战争进攻中国的东北与山东,中国清朝政府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并被迫签署《马关条约》,被迫割让中国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赔偿二亿两白银军费及开通口岸。此役后中国在国际地位上急转直下,而日本则跻身为列强之一。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日本为八国联军主力之一,占领天津、北京,并利用《辛丑条约》在京、津一带驻屯重兵。1904年到1905年,日俄战争爆发,日本并于对马海战中重创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并获得战争胜利。通过《朴次茅斯条约》,日本从俄国手中夺取了南满洲铁道及旅顺大连租界特权。190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清朝被迫增开16处商埠,并在营口等地划分日租界等。1907年,日、俄签订《日俄协定》、《日俄密约》,承认彼此利益并将中国东北北部和内蒙古划为日本的势力范围。从此,日本将中国东北和内蒙古东部称为“满蒙”,加上日本1910年通过《日韩合并条约》吞并了朝鲜半岛,日本在东北亚获得了进一步侵略中国的跳板和前沿基地。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对德国宣战,
入侵胶州湾德国租界,进而占据山东。1915年1月18日,日本跟急于想称帝的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取代德国在山东的特权。中国北洋政府虽然参加一战并为战胜国,并在巴黎和会中提出废除外国在华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华驻军等七项希望取消日本强加的“二十一条”及换文的陈述书,但列强纷纷拒绝,并签署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此事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1911年的辛亥革命并没有结束中国国内混乱的局面,而各国势力均在不同军阀中选择己方的代理人,此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时期。 九·一八事变
1931年7月23日,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同胞书》,
4
5
篇二:抗日战争知识竞赛试题
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知识竞赛试题
1、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了( )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制造借口向中国军队进攻,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日本侵华事件。A、沈阳 B、长春 C、大连 D、北平
2、1932年1月28日,日军向上海市闸北发动进攻,中国驻军第( ) 军首先奋起对日作战,为捍卫民族尊严付出了重大牺牲。
A、二十九路 B、十九路
C、二十六路 D、八路军
3、1933年5月26日,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并任命
( )为北路前敌总指挥,率部北上迎击日伪军。
A、方振武 B、吉鸿昌
C、蔡廷锴 D、蔡 锷
4、1933年5月31日,国民党政府与日本签订了( ),协定实际上承认了日本对中国东北三省和热河省的占领。
A、《塘沽协定》 B、《秦土协定》
C、《何梅协定》 D、《二十一条》
5、中国共产党制定全面抗战路线的会议是( )。
A、瓦窑堡会议
B、党的活动分子会议
C、洛川会议 D、遵义会议
6、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 )召开政治局会议,讨论军事
战略问题、全国的政治形势和党的策略路线问题,制定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
A、遵义 B、瓦窑堡 C、洛川 D、延安
7、被誉为“红枪白马女政委”,连日伪报纸也为之惊叹,称之为中国革命洪流中推出的弄潮儿的抗日英雄是( )。
A、杨靖宇 B、赵尚志
C、谢晋元 D、赵一曼
8、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的名义草拟了( ),即著名的《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A、《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B、《为抗日救国争自由宣言》
C、《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
D、《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9、《义勇军进行曲》原是聂耳于1935年,为“上海电通公司”拍摄的故事影片( )所作的主题歌。1949年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风云儿女》 B、《英雄儿女》
C、《平原游击队》 D、《热血忠魂》
10、( )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华北事变,旨在把中国华北地区变为第二个“满洲国”。
A、1934 B、1935 C、1936 D、1937
11、北平学联于( )年12月9日带领全市学生进行“反对华北自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内战一致对外”的大请愿,这就是著名的一二九运动的开始。
A、1934 B、1935 C、1936 D、1938
12、1936年5月,宋庆龄、沈钧儒、邹韬奋、陶行知、章乃器等爱国民主人士发起成立的是( )。
A、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
B、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C、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
D、中华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
13、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 ),对蒋介石实行兵谏,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最后事变获得和平解决,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A、福建事变 B、两广事变
C、西安事变 D、七七事变
14( )标志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A、卢沟桥事变 B、华北事变
C、一二八事变 D、九一八事变
15、1937年8月13日,日军在 虹口、杨树浦一带强占有利据点,向中国军队进攻,中国军队奋起抗击,这就是八·一三事变。
A、北平 B、南京 C、上海 D、广州
16、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任总指挥;在南方八省边界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任军长。
A、朱德、叶挺 B、陈毅、朱德
C、项英、叶挺 D、左权、陈毅
17、1937年,日本积极策划全面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
A、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B、变中国为其殖民地
C、摆脱国内经济危机
D、称霸亚洲的野心
18、1937年8月下旬,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的( )提出,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必须实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全国人民的总动员。
A、《论新阶段》
B、《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C、《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
D、《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19、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 );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上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标志着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A、《中共中央为实现国共合作宣言》
B、《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C、《中共中央为实现全民抗战宣言》
D、《中共中央为公布全民抗战宣言》
20、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在南京烧杀淫掠持续六周之久,中国平民和被俘士兵被集体枪杀、焚烧、活埋以及用其他办法处死者,达( )万以上。
A、15 B、20 C、30 D、45
21、1937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在晋东北的( )是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后的首次胜利,也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仗,共歼灭日军1000多人,击毁汽车近百辆,缴获轻重武器数百支。它表明,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抗战队伍。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战役
C、枣宜会战 D、长沙战役
22、1938年10月,日本侵略军占领广州、武汉后,中国的抗日战争逐渐转
入( )。
A、战略防御阶段 B、战略反攻阶段
C、战略相持阶段 D、战略收缩阶段
23、1937年12月13日和27日军相继占领南京、济南后,为了迅速实现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连贯南北战场,决定以南京、济南为基地,从南北两端沿津浦铁路夹击徐州。1938年中国军队在 ( )战役中取得巨大胜利,粉碎了侵华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
A、台儿庄 B、武汉 C、上海 D、南昌
24、1938年12月,以国民党副总裁( )为首的国民党亲日派公开投敌,并拼凑伪中央政权。在政治上﹐他们收编国民党降日部队并收买流氓地痞建立“和平建国军”和特务组织﹐在其辖区内实行恐怖统治﹐捕杀抗日爱国人士。配合日本对重庆国民政府进行诱降,妄图瓦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A、汪精卫 B、胡汉民
C、李宗仁 D、佟麟阁
25、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采取的总方针是( )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A、团结 B、组织
C、促进 D、发展
26、1940年5月,在枣宜会战中,壮烈殉国的国民党将领是( )。
A、宋哲元 B、郝梦龄
C、佟麟阁 D、张自忠
27、1940年8月20日,华北八路军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破袭日军在华北交通线的进攻作战,八路军参战部队达105个团20余万人,故称( )。A、百团战役 B、百团会战
C、百团大战D、中原会战
28、1941年,日本鬼子向( )省狼牙山地区进行扫荡时,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这五位英雄,为掩护群众和主力撤退,毅然决然地把
篇三:抗日战争结束于1945年8月15日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结束于1945年8月15日,但对于其开始的时间存在争议。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全面的抗日战争起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时结束,历时九十七月又八天,共为八年,八年抗战名称因此而来。另一种观点认为这场战争可追溯到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变,这是政府私下主导的局部抗战的开始,因此又有十四年抗战之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则认为日本暗杀张作霖(当时张为国际公认的中华民国国家元首)的皇姑屯事件为抗战伊始,故而亦有十七年的说法。但期间6年,中日双方出于各自原因,始终控制战
依据当时中国落后的重工业水平和国际地位,提前公开宣战,只能面对国际武器禁运,无法弥补战争损失。如果这样,抗日战争历时不到4年。在这段时间里,战争扩大到整个,中国和、国等同盟国共同抗日,而中国的抗战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
战争酝酿
1894年后,中国与日本签署了《》,日本利用条约中从中国夺得的赔款2.3亿两白银中的80%来发展军事,开始走上对外侵略的道路。
1900年,因为问题,日本作为八国联军的主力之一,占领天津、北京,并利用《辛丑条约》在京、津一带驻屯重兵。
1904年到1905年,日本在中获胜,攻克建立的口要塞,并于对马海战中重创俄国波罗的海舰队,从俄国手中夺取了在中国东北的特权,更加加强了日本的野心。1910年日韩并合,更使日
日军在济南屠杀我同胞
本有朝鲜作为侵略中国的跳板。
1914年,爆发,日本对德国宣战,入侵的国势力,进而占据山东。1915年,跟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彻底取代德国在山东的特权。
1928年,日本以保护侨民为名,试图阻止北伐,炮轰城,与中国北伐军发生交战,造成济南惨案,杀害了中国外交部山东交涉员蔡公时等十六人。最后,在蒋介石表面惩办参战主要军官之后,日军退出济南。
九一八事变
1931年7月23日,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同胞书》,号召“安内”
九一八事变
,“故不先灭赤匪,恢复民族之元气,则不能御侮;不先削平粤逆,完成国家之统一,乃不能攘外”。
1931年9月18日,日本趁张学良调动主力入关参加中原大战留驻华北之机,由司令本庄繁亲自策划,在沈阳附近的柳条湖破坏了一小段南满铁路,诬蔑此为中国国民革命军所为,当夜向沈阳北大营之国民革命军发动进攻,标志着“柳条湖事变”,又称“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驻防沈阳的中国东北军参谋长荣臻、张学良声称奉蒋介石“不抵抗”命令,严禁部下对日军作战,但团长王铁汉等仍率部进行了抵抗,黄显声领导的沈阳警察也成为东北为数不多的给予日军打击的武装力量。但他们皆不敌日军,翌晨全城即告陷落,警察们在缴械之后大多被屠杀。东北主要军事负责人张学良引咎降职,后赴欧洲躲避舆论谴责。
事变两个月内,日军占领中国东三省诸多主要城市,除在黑龙江遭到马占山部等的强烈抵抗之外,并未遭受重大损失。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民众自发组织了大量东北抗日义勇军抵抗日本军阀侵略,这些抵抗得到了关内民众同情和声援。1932年3月,日本关东军在东北建立满洲国,其傀儡政府名义上的领导人是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
第一次淞沪战役
1932年1月28日,日本进攻上海闸北,爆发。驻守上
淞沪战役中国军在堡垒中坚守
海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粤军)在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的带领下展开回击,随后张治中率中央军第五军增援上海,双方陷入僵持。2月28日,英国、法国、美国三国公使介入调停。5月5日,中日双方签署《淞沪停战协议》,规定中国国民革命军不得驻扎上海,只能保留保安队,日本取得在上海驻军的权利,参与抗战的主力国军第十九路军不得不离开上海,赴福建剿共,第五军则撤退至苏州、南京一带,6月,日本军阀全部退回日租界。
华北事变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阀在中国北方的军事行动并没有停止,反而将军队开进长城一线,进犯热河、察哈尔两省,史称“长城事变”。1933年1月,日军进占山海关,开始向中国关内进攻。热河省会承德遭到袭击,仅10余天即告陷落,驻守平津的西北军第二十九军宋哲元率部抵抗,中央军第十七军军长徐庭瑶率所部3个师北上参战,终不敌装备精良的日军和伪“满洲国”部队,长城抗战失利。同年5月,日本军阀向察哈尔进攻,并一度占领察北重镇多伦,然而不久冯玉祥和吉鸿昌发起组织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经过5天的激烈战斗,夺回多伦,并成功将日本军阀驱赶出察哈尔。5月31日,中日签署《塘沽协定》,国民革命军退
出热河和冀东,日本打开了通往华北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