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蔡氏古民居
蔡氏古民居
各位团友,大家早上好,看,今天的阳光多么温暖,同时呢,我代表我们旅行社真挚的欢迎大家来到历史文化名城----泉州,我是晋江信诚旅行社小林,这是我们的司机老张,他有丰富的驾车经验,可以钥匙一插马达就响,车轮一动平安送到,所以大家可以放心乘坐。现在请大家拿出你们的记事本写下我的联系方式;18876335576,以防万一在游览期间有什么不便的可以联系到我。 今天我们将共同游览蔡氏古民居,蔡氏古民居是典型的闽南建筑风格,当地人称之为大厝。现在离蔡氏古民居还有20分钟车程,那让我跟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蔡氏古民居,蔡氏古民居坐落于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距泉州市区仅20公里,距厦门市区也只有80公里,泉厦高速公路过境,交通便利。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主要有蔡启昌及其子蔡资深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始建,清宣统三年(1911年)竣工。现存较完整的宅第共16座,总建筑面积16300平方米,建筑多为穿斗式结构,硬山或卷棚屋顶。夏季南面日晒不入室,冬季北风被后墙挡住,为闽南地区居民的最佳朝向。那我想大家都特别好奇当初兴建这座建筑群的历史吧?据说,在清朝同治乙丑年,侨居菲律宾的富商蔡启昌回到官桥漳里村,相中了村边那片叫“漳州寮”的风水宝地,于是他斥资买地,大兴土木,开始兴建蔡氏豪宅。当时,许多建筑装修材料都是从菲律宾海运过来,加之闽南独具魅力的雕刻艺术和装修风格,构成了一幅中西合璧的建筑图画。其后,蔡启昌之子蔡资深继承父业,在清朝我们都知道,重农抑商政策限制了商人的发展,他认为“久远之业,商不如农”,遂在漳州寮广购荒地,组织蔡氏族人开垦,筑祠堂,建宅第。由此蔡氏古民居渐成规模,其宏大规模、严整布局,为闽南地区所仅有,恍如一座五光十色的清朝闽南建筑博物馆。有专家称,官桥的蔡氏古民居与闽西的永定土楼,为福建的两朵民居奇葩。 1996年9月2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各位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已经到达蔡氏古民居了,我们在这里将游览两个小时,大家现在随我下车,请带好自己的贵重物品,(老张,过后麻烦你再次检查车窗是否关好)好了,现在是9点,我们将在11点在门口集合,同时,我们的车牌号也要记住,闽D1357,由于时间所限,我们今天参观的景点依次是世佑厝、世双堂、蔡浅厝,蔡浅别馆,希望大家在此次游览玩得开心尽兴。
好,现在我们参观第一站---世佑厝。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便是入宅第一座建筑---世佑厝,这座建筑是蔡资深为长子蔡世佑建造的。蔡世佑任过清末古田知县,清廷曾刺封其为通义大夫。大门两边外墙中间,有砖雕篆刻,分别是:“凤毛趾,鹤寿龟龄”。屋顶压脊两端各饰有一种龙头鱼尾的怪兽 “吻”,吻又称“龙吻”,传说它的眼睛敏锐,因此,把它塑在高高的屋脊上,寓明察天雨阴晴、风雹霜雪之意,以保屋宇永固。屋脊上的“龙吻”,是中国古代高官显贵家族地位的象征。现在大家可以拿出你们手中的手机,把这些美景带回家。
我们接着往前走,现在看到的这座是较早期的建筑,装饰以砖雕为主,内容是凤凰麒麟、梅鹊争春,富有人情味和乡土气息。大家注意到了没有?这些民居建筑以南面为尊和以中轴线为对称轴的特点,而,世双厝这座五开间二进深的布局,更是体现了这种特点。让我们往里走,大家注意看,正厅上方悬挂的是蔡资深画像,蔡资深是旅菲商人,大家知道为什么他却穿着清朝的官服呢?原来,蔡资深在菲律宾经商事业有成,又热心公益事业,被推举为华人领袖。 1905年,浙江、安徽、江苏发生水灾,他捐银万两,赈济灾区,被清朝诰封为资政大夫。他也曾支持菲律宾一位将军竞选菲律宾总统成功,所以他同时还是菲律宾第一届国会议员。
各位游客朋友么,现在我们看到的便是蔡浅厝了,在整个建筑群中,这座布局最完整。这就是蔡资深晚年回国居住的房子。占地1250平方米。规模不算最大,但轴线完全对称,门匾两侧、门框立柱自上而下为人物浮雕,阴刻联文,浮雕猛虎和瓶花。正面门墙凿刻麒麟花鸟,
东西嵌青石阴刻隶书联文一副:“家学有真源,蒙引一书承四子;材居多胜概,名山千仞入五峰。”现在,给大家15分钟的自由时间,过后我们前往最后一站游览。
游客朋友们,我们已经到达最后一站的景点,蔡浅别馆。那大家知道在古代馆是什么意思吗?让我向大家解释吧,在古代馆是招待宾客或旅客食宿的房舍,类似于茶馆,饭馆,就跟我们现在所说的酒店,宾馆差不多。而蔡浅别馆顾名思义也是招待客人的地方,大家看,大厅木隔扇是一幅木雕。采用的是双面镂空雕刻的手法,镂空部分不仅雕刻艺术精美绝伦,而且能通风采光,适合南方潮湿的气候。正厅墙面上是五只水墨画成的飞翔蝙蝠,那么我有问题要问大家咯,你们知道蝙蝠在古代有什么寓意吗?在古代蝙蝠代表一种福分,即:富贵、康宁、善德、好运、长寿,突出了“五福捧寿”的含义。泉州传统民居装修装饰,题材广泛。有大量民间喜闻乐见,流传广泛的内容和图案。如合和如意、年年有余、富贵长寿、千子万福等吉祥祈福图案和有趣的历史典故。而蔡浅别馆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建筑精神文化功能,使民居建筑艺术和装饰艺术达到高度的统一,它不仅具有喜庆吉祥的含义,还具有丰富的哲理内涵。置身蔡宅,就像走进一座闽南古民居文化大官园,使我们切身感受到一次古文化的艺术薰陶和传统美德教育。
各位游客朋友们,时间很快,今天我们的行程结束啦,大家玩的开心吗?此间谢谢大家支持我的工作,同时有服务不周到的还请大家谅解,也希望大家下次光临历史名城泉州,我们旅行社愿为大家服务,也预祝大家工作顺利,生活甜美,谢谢。
篇二:泉州古民居和宗祠
泉州古民居和宗祠
古民居
泉州的古民居
泉州传统民居以它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雕绘装饰而闻名。近年来许多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相继来泉考察,研究泉州古民居,对它们蕴含的丰富文化特质,以及较高的学术价值表示了极大的兴趣。
泉州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在此劳动生息,简单原始的竹木结构的高台巢居,是先民们的居住形式。西周时代(始元前770年以前)泉州属七闽地,先秦以来,汉族人民逐步南移,到此定居垦荒,在漫长的岁月中泉州得到不断的开发,特别是西晋永嘉五年(311年),中原动荡,大批晋人纷纷南迁避乱,部份入闽,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和风俗文化,也带来了中原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和营造技术,对泉州的土著民居建筑形式产生重要的影响。
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盛况空前,与近百个国家与地区有贸易往来,泉州成为了“梯航万国”的东方大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它为“世界最大的贸易港”。当时蕃商各有几千人居泉,中外人员往来频繁,这使得当时的建筑师,能够受到外来建筑思想的影响和渗透,结合本地亚热带沿海地区的气候特征和风俗习惯合理设计建筑物,由此形成了泉州民居建筑类型的多样化。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泉州吸收了昌盛的中原文化,兼容接纳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明、宗教。在这块土地上,古老的历史使泉州留下了不少令人瞩目的文化古迹,也留下了多姿多彩风格各异的泉州民居。
泉州传统民居有宫殿式大厝、手巾寮式民居、石筑民居、木楼民居、土楼民居、洋楼民居。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部份老屋已经倒塌、荒废,载入史册,而另一部份却经历了百年风霜至今保存完好。通过这些古老的泉州民居,我们可以看到泉州民居建筑的成就和规格。尤其是贵族、官僚、富豪、士大夫阶层和文化绅士,其宅第规格可观,形式讲究造型、格局、技艺,不仅从一个侧面反映泉州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同时也蕴含了大量的传统文化信息,它们是泉州悠久历史的见证,因此泉州传统民居不仅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同时也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泉州传统民居造型朴素,色彩和谐明亮,空间层次明确,石材与片砖插花砌筑的墙体,山花与入口的红砖贴面,形成自己强烈的个性。特别是本地所特有的橘红色贴面砖和层面瓦,使建筑呈现了统一的暖色调。“色感异常强烈,形成最具特色的红砖文化区。”(《泉州民居》,海风出版社,1996年1月)同时她尺度宜人,亲切得体。色彩丰富而含蓄,情调动人而雅致,她们分布在泉州1015平方公里境内。
施琅故居
位于泉州市蔡巷东侧,泉州农校校园内。施琅,字尊侯,号琢公,晋江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率师统一台湾,官至水师提督,封靖海侯。卒后康熙帝加赠太子少傅,谥襄壮,命官谕祭。一时“两岛八闽皆颂德”,纷纷为之树碑扬誉。施琅故居范围很大,分上下侯府、祠堂、小宗、花园等建筑,占地约17.4亩,现保留清代建筑的上下侯府部分;大厝一座,三大落、三间张、条砖、石、木结构,面积约858平方米,前面大埕面积370平方米。
老范志大厝
位于泉州市南俊巷东侧,前为九一路,后为桂檀巷。厝主吴亦辉,晋江人。本系教书先生,后改业经营中成药神曲,取义范仲淹“先忧后乐”而起店名曰“范志”。从开张始即生意兴隆,尤以左宗棠征服回疆一役中,范志神曲最显功效,于是购服者大增,益获巨利,竟成巨富,遂营建五厝联翩三座,三间张,各皆五进,双行护厝。占地面积12.52亩,规格宏大。是研究清代闽南石宅群的重要实物资料。
杨阿苗宅
清末建,位于泉州市鲤城区西南亭店乡,福厦公路西北侧。宅主原名杨佳奖,清末侨居海外,经商致富。杨宅建于光绪年间(1884-1906),历时十二年完工。五间张,三进深,双护厝。门前建有宽大石埕,围以三面矮墙,规格庞大。布局严谨,工艺精巧,人物石雕形象栩栩如生,木雕、砖雕、瓷雕、漆雕都有极高艺术欣赏价值,为闽南传统民居之典型杰作,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列入省级
文物保护单位。
陈紫峰故居
位于晋江陈埭镇涵口村,建于明初,清末华侨陈淑锦重修,改为五开间六座东西相向建筑群体,占地2150平方米。陈居六座均为五开间单檐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每座为门楼、厅堂、厢房所组成,其木雕、石雕、泥塑工艺均甚精细。门上有清末状元吴鲁手书“紫峰陈先生故宅”匾额一方,是研究陈紫峰及清代建筑结构的重要实物依据。
郑运锦“中宪第”
位于南安石井镇石井村公路旁,清雍正年间运锦靠与台通商贸易致富所建。郑运锦用巨款买得“中宪大夫”而获准建造大型府第。公元1728年建成实际上有一百一十二间的“中宪第”,因非皇亲国戚,佯称九十九间。郑宅主体建筑硬山顶,穿斗式木构架,砖石结构,宏伟壮丽,至今保存完整。
黄素石土楼
建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位于惠安山腰乡前黄涂楼村中,为本村黄素、黄堂父子历时30多年建成。占地4147.5平方米,楼坐东朝西,长宽各20.8米,高8.3米,成石结构方形平顶四合院式楼阁。共108间正辅房。总体结构主次有别,统率有序,宽广壮观,形成一个取象“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宏伟建筑群。
联芳楼
位于安溪县龙涓镇玳堤村,建于清末,为旅居印度尼西亚华侨李致涯昆仲所建。建筑结构为圆形土楼。东西北三面壁拱券门为出入处,门楣上嵌辉绿岩石匾,分别铭曰“联芳楼”、“环山”、“分水”等。土楼中庭筑有棱形的四合院式平屋,分别设七个阶梯上通楼房。整座计有房百余间,建筑独具一格。
独特的泉州古民居
典型的泉州传统民居建筑有很高的成就和规格,尤其是明清建造的正规的宫殿式民居。此类民居,在建筑造型上既堂皇古雅,又肃穆大方,在文化内涵上,既体现了与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相适应的封闭式主次尊卑尚礼气氛,又让人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宫式大厝的红砖建筑,墙面的红砖拼贴和镶嵌等建筑风格与欧洲起源于古罗马的红砖建筑和西亚阿拉伯建筑装饰处理十分相似。这种典型的泉州传统局面,俨然就是一座饱含历史信息的民居博物馆。
宫式大厝的布局。具有按中轴线对称排列,多层次进深,前后左右有机衔接等特点。其间数取奇数,一般作三开间或五开间,进深有一进(一落)、二进、三进,乃至四、五进,由天井及两厢、“上落”三部份组成。大门左右各有一间下房,合称“下落”。之后为天井,天井两旁各有一间厢房。过天井为主屋正厝,中间是厅堂及后轩,其左右各有前后房四间,是住室和起居间,合称“上落”。厅堂是奉祀祖先、神明和接待客人的地方,而向天井,宽敞明亮。而卧室房门悬挂布帘或竹帘,房顶天窗甚小,房内幽暗。“上落”的房间也有讲究,兄弟分家时,以东大房为尊,余类推。有的大厝前加门庭(俗称“大埕”),东西两侧及后轩外面,或加护厝,有单护厝、双护厝,环护厝之分,作卧室或杂物储藏间。并于门庭四周起围墙,成为一个封闭型规整独立的建筑群。大门要逢大事才启开,平时由两侧边门进出,大门入门处正中又有木板壁,或置屏风。室内地面铺砌耐温耐磨的红方砖,窗棂门扉则雕镂以花鸟、山水、人物等图案。厅口、天井、厢房、墙础、台阶、门庭等铺砌平整条石,四周墙面贴砌红砖,并构成各种几何形或吉庆喜彩的图案。大厝屋顶多为悬山式曲线燕尾脊,屋面铺设红瓦间筒,檐口装配瓦当和滴水。而下房、厢房、护厢等次要房屋,则多为硬山式屋顶或马头式山墙。豪华绅士之宅,还于宅外增辟花园。园内挖池垒山,构筑亭榭,为居宅锦上添花,或于宅内天井中缀以盆景假山,以成幽雅自然之趣。
宫式大厝是泉州传统民居的典型。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规格巨大,建筑宏伟,往往为群体建筑,例如鲤城清初水师提督施琅故居,占地约17.4亩,故居内有上下侯府、祠堂、小宗、花园等建筑。南安石井郑运锦建于清雍正年间的“中宪第”共计房间一百一十二间。占地11亩多,宅内有花园、演武厅、梳妆楼、假山、鱼池等。南安官桥蔡浅建于清末民初的漳州寮,占地约百亩,建有13幢住宅,按照古制下厅比正厅踏步落4寸,而天井要比正厅踏步落8寸。房间以东大房为尊,体现中国传统中的“长幼有序”的原则。另外,宫式大厝的大门两侧
另有两扇偏门,又称“角门”,一般规格为2.3尺×7.2尺,远远小于大门,主人家的佣人只能由此出入,体现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三、建筑风格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宫式大厝建筑群内的民居皆雕梁画栋,浮雕饰墙,镌花鸟于窗棂栏干,书字画于门墙厅壁,内容有人物故事、山水花鸟、凤凰麒麟、水浪奇石等。这些艺术佳作大多技法圆熟,线条细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它们不仅集中体现了闽南地区成熟高超的雕、饰、画艺术,而且汲取了南洋文化、东西文化和西方建筑风格的精华,实为中西合璧之精品。另外,建筑群内名人雅士的墨迹于门墙、厅壁上随处可见,内容丰富多样。体现宫式大厝主人较高的文化品味和崇尚风雅的心理。
蔡浅古大厝群,是泉州典型传统民居的缩影剧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综合研究”项目协调员迪安博士及有关官员考察蔡浅故居后,建议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使这一建筑群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蔡浅故居又名漳州寮,座落在泉州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因与福建另一城市漳州市同名而引起种种猜测。实际上漳州是闽南话“将就”的谐音,反映了泉州人一种不显富的含蓄心理。事实上蔡居规格宏大,其盛名与气派在闽南地区首屈一指,因此闽南地区及东南亚一带流传着:“有蔡浅的富,没有蔡浅的厝”一语。蔡宅的建造者蔡资深,又名浅,泉州南安人,是清朝光绪年间著名的旅菲华侨。蔡浅一贯热心公益事业,捐资办学教,修桥造路,特别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晋江、安溪、南安发生水灾,他捐金万两赈济灾民,被朝庭诰封为“资政大夫”,其妻为“二品夫人”。巨大的商业财富,是蔡宅得以成批建造的经济基础,高贵的社会地位,是其建筑规格与等级超越一般的制度依托。
古厝群于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兴建,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完工,前后经历52年,现存建筑有13座汉式古大厝,占地面积约100多亩,大小房间400多间。这些大厝坐北朝南排列五行,每行有4座,或有2座。每座大多为二进或三进五开间,各有护厝,座座既有独立门户,又有花岗岩铺筑成的石路石埕相连而成建筑群。是典型的宫殿式民居。它既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同时在建筑布局及体形上充分体现了封建社会大家族、贵族亲戚及众多奴仆群居的特点,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等级分明的礼教制度。
该建筑群红墙碧瓦,曲甍如浪,雕梁画栋,门墙门廊到处饰有砖刻、石雕和泥灰雕,内容有人物故事,凤凰麒麟、莲荷鹭鸶、水浪奇石,技法圆熟,线条细腻。这些精美的雕饰,不仅集中表现了闽南成熟高超的雕塑艺术,而且汲取了佛教、伊斯兰教、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筑风格的精华。中西合璧,特色鲜明。其厅堂、
篇三:中国文化专题-福建蔡氏古民居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中国文化专题》考核 课程论文 序号:姓名: 学号:学院专业: 成绩:
中国传统民居中的宗法文化
——以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为例
福建省内有多种独居特色的传统民居,如福建土楼、“云水谣”等,蔡氏古民居是福建闽南地区特有的官式大厝,为多进合院式大型民居,位于福建省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主要由蔡启昌及其子蔡资深于清同治年间至宣统三年兴建。现存较为完整的宅第共16座,是第五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筑多为穿斗式木结构,主体建筑为硬山燕尾脊五开间大厝,左右为卷棚式厢屋,单体建筑多为三进或二进五开间的布局。前后座之间铺宽10多米的石埕,山墙之间有2米宽的防火通道。建筑物中多有晚清文人的各种题词。①它是如何通过结构和装饰将生产、生活以及文化观念纳入建筑形式的呢?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中体现了什么样的宗法文化?
1.蔡氏古民居的由来及结构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迄今尚存的有同治年间兴建的宅第2座,光绪年间兴建的宅等13座、蔡氏宗祠1座,宣统年间兴建的书房1座,
①百度百科,词条解释“蔡氏古民居”。
共计大小房间近400间。①所有宅第均建于清同治六年至宣统三年之间(1867-1911年),所有建筑均为蔡氏始祖蔡启昌及其子蔡资深所建。
蔡启昌、蔡资深父子是菲律宾华侨。身为成功商人的蔡资深,最看重的却是儒家思想,认为“久远之业,商不如农”,把大量财富转移到国内,在故乡建起众多大厝,组成民居建筑群,广购荒地,组织兄弟子侄大力垦殖。清朝同治乙丑年,蔡启昌回到官桥漳里村,相中了村边那片叫“漳州寮”的风水宝地,于是斥资买地,大兴土木,建启昌厝、攸楫厝等房屋。蔡氏古民居建筑群的选址据传说是一个九天仙女掉琵琶处,因此,蔡氏古民居建筑群称为“琵琶”形村落。据称:在‘琵琶穴’建房子,只要不断发出敲打石头的声音,就会财源滚滚。当时,许多建筑装修材料都是从菲律宾海运过来,加之闽南独具魅力的雕刻艺术和装修风格,构成了一幅中西合璧的特色民居。
在这种典型的闽南民居建筑中,每一大厝均有明显的中轴线,主要分为大厝和护厝,大厝中间院落(天井)四面用房屋围合,朝南正房面宽无间,中间称“大厅”,厅堂南向,宽敞不做门窗,是家庭生活接待宾客的地方。厅堂两边的房间为“大房”和“边房”,天井左右为“榉头”,下厅两侧则为“下房”和“角房”(详见图1)。蔡氏古民居的基本结构仍为天井式四合式居住体系,用大小不等的天井组织住宅空间。
从蔡氏古民居的建筑过程和基本型制中,可以看出中国的儒家文
① 百度百科,词条解释“蔡氏古民居建筑群”。
图1.蔡氏古民居的经典户型。 化因素,儒家强调“士农工商”,商者微末,因此蔡氏家族选择弃商从农,在南安市建造重要的民居。在蔡氏古民居的型制上,其明显的中轴线和左右对称的结构来源于“和”的文化观念,而面北朝南的方位体现了道学的风水学说和“天人合一”的观念。
2.蔡氏古民居的居住方式
蔡氏古民居所反映的单元关系大致两种,即按租赁或伦理关系进行房屋配给所产生的空间组织方式:
(1)租赁关系,在这种分户方式下,房东居于主厝,将护厝或
部分护厝对外招租,并能够在保持旧有生活习惯的基础上,将富余空间用来扩充功能或作重新调整。房东与房客各自单元均有独立出入口,并于上、下房通道处设门阻隔,两者动线完全分离。
(2)伦理关系,房间分配时有如下特点:兄弟于正房分配时,通常是兄长居于上房,弟幼居于下房,并保证正房分配的相对均衡;若成年子嗣与父母或旁系长辈同住,这种情况下,长辈的正房分配次序位于子嗣之后,或居于第三进,或分得其余下房,辅助房间分配更逊于弟幼。这种分户方式下,其人流动线有如下特点:各单元多于护厝头尾或后轩处开辟独立出入口作为辅助交通,但也存在相邻单元合用,或因位置所限无此功能。
蔡氏古民居其单元构成有如下特征:
(1)基本户型由卧室、厨房、杂物间、公共空间等构成,功能涉及休憩、餐饮、会客、祭祀,空间集成度较高,多由单一动线串联各功能区域。扩展户型是在基本户型基础上补充客卧、独立起居室、客厅、餐厅、卫浴、作坊、禽舍等模块,以卧室、厨房为核心进行空间组织。后者通常有主次两个出入口,并对家人、家务及房客动线做出区分。
(2)卧室位置一般选择正房或护厝中部,与起居室、厨房及天井庭院直接相连,而与餐厅、作坊、储藏间等仅存可达关系;起居室、厨房等位置较为分散;厨房、餐厅关系以一体化和同一为主;卫生间多设于厨房内,以方便集中用水排水。①
①费迎庆、秦乐、郭锐《蔡氏古民居的居住方式及其再利用研究》,《南方建筑》2011.1
官式大厝的建筑形式是择中思想、道器观念、伦理秩序等传统价值观的直接写照。蔡氏古民居的传统居住方式中体现出儒学的家族等级制度和“孝悌”观,父母与子女同住时,由父母住上房;当兄弟同住时,由兄长住上房。而其建筑形式具有一定灵活性,可看出“道法自然”的道家哲学。
3.蔡氏古民居的红色情结
如果问,哪种颜色最能代表中国?相信绝大多数人会选择红色。红色代表威严,所以为历代帝王喜爱;红色代表财富和兴旺,因此富人、商人也有红色情结;红色代表勇气和斗志,中国的红旗、枪戟的红缨都是其中代表。中国人是十分崇尚红色的一个民族,在比较正式隆重的场合,都喜欢选择红色来寓意吉祥、美好、和谐。红色,原本就是中国民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色彩,“闽南红”与中国人的色彩喜好不期而遇。相比较而言,“闽南红”不同于以故宫红墙为代表的红艳,“闽南红”更偏向于适应寻常百姓家庭的砖红色,是带有历史沧桑的色彩,是一种边陲百姓对中原繁荣文化的想象。
“红砖白石双拨器,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宫殿式”的建筑风格使得福建闽南传统民居建筑有别于中国其他广大地区民居而独树一帜。闽南传统民居特有的建筑色彩体系——“红砖白石”的红艳风格,使得它更具有地域代表性,成为闽南传统民居的象征。因此 有学者们将这个具有地域代表性的色彩作为闽南建筑文化的特征。蔡氏古民居采用外墙贴红砖和红屋瓦的材料,既区别于北方的灰砖灰瓦,也区别于江浙地带的白墙灰瓦,别具福建泉州地方特色,其中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