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如何进行微信群运营
如何进行微信群运营?
? 怎样让社群长寿
在中国网络上长期泡着的人,恐怕都有过加入某些群的经历。一开始是激动和兴奋的心情,但当怀着良好愿望加入一段时间后,却发现群里充满灌水、刷屏、广告,甚至两个群友一言不合,变成争执,愤而退群。而群主也会因各种琐事纠结,人数还不能太少,少于30人不成群,超过80人就开始热闹,超过500人又乱糟糟的不好管,不出半年,大家慢慢不再发言,最终成了一个死群。
一个群走完整个生命周期模型长则6个月,短的甚至只需要1周。
即便是出于商业目的而去主动管理一个社群,在运营非常好的情况下,群也是有生命周期的。 导致社群走向沉寂的,只有两个原因:
要么是群主的目的未达成而不再维护,要么是群员的需求未满足而不再活跃。
群是为了满足人的某种需求而建立的,调查发现,所有的群无非是基于这六种理由建立的。
在这六种群中,基于组织关系或同学、老乡关系的群也许是维系时间最长的,但这种群未必能保持活跃度。能够长期保持活跃度的群要么是有共同兴趣的交友群,要么是有共同成长的学习群。
案例:比如华科的点团队,每一个曾经加入团队的正式队员,包括团队的顾问都会加入一个QQ群,继续保留自己在团队的编号,老队员可以通过群寻找合适的新队员一起创业,新队员也可以继续向老队员和顾问请教各种问题。由于团队有共同的文化和价值观,QQ群内部一直充满了积极的沟通能量。
假如我们做商业化运营,就一定要认识清楚,我们能为别人提供的价值是什么?
比方说微信群,你什么都不用做,只要坚持发红包,就有人打死也不走。但是只出不进讨好用户的做法未必合适。
那么建立一个群,你的定位到底是学习群还是交友群?为什么你的定位能吸引目标人群加入?
这其实是个大问题。
很多人建立一个群,开始想法很多,比如交友交换资源,一起共同成长进步等。但是如果一个群想法太多,其实运营就会变味。 所以,在建群初期,就要深入思考一个问题:对于群员而言,加入一个群会得到怎样的回报?因为人类是趋利的,他要计算自己的付出(比如时间成本)与回报是否平衡。
有的群大家会觉得收获很少,既不能收获人脉,也不能学到干货,干脆退出。有的群大家会觉得收获一半一半,能学到一些东西,但是也要忍受很多刷屏骚扰,分散工作注意力。
有的群大家会觉得收获很大,这种收获有的是一次性点破思维的局限,有的是认识了一个好朋友,有的是
通过持续分享获得了成长,特别是收获成长的人会觉得自己找到了归属感。
显然能够长期做到让大家感到收获很大并不容易,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脑力,所以才有了社群大多短命的结果。这也给了我们两个启发:
1.不要过度投入,群走到生命周期尾声了,不骚扰别人就是美德。
2.要设计一个在群生命周期结束前就能完成营销的产品。
如果一个社群的存在,既能够满足成员的某种价值需求,并在满足需求的过程中,又能够给运营人带来一定的回报,就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甚至可以形成自运行的生态。
从以上的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想要得到长期的回报,那么就得设置长期的需求。这也是为什么大多高频重复使用类产品的社群存活时间要比兴趣社群的长,米粉群比罗辑思维的得分要高。
在这里我举一个例子:乔布简历。
这是一款专业的简历制作工具,能够帮助用户快速制作出一份专业简历,另外提供优质模板和百余个工作岗位,帮助求职者做好入职准备。
自我总结如下:
1、群对象定位
2、会引导新成员修改群名片
3、活跃用户单独拉群,沟通看法,有效反馈
4、1周1次分享,每日干货链接刷存在感
5、职场分享:
(1)每周邀请一位嘉宾,给群内的小伙伴带来一场关于职场的分享。
(2)分享时间:每周日晚上8:30~10:00。
(3)分享方式:群内文字分享,分为嘉宾分享和群内答疑两个环节。
(4)嘉宾邀请策略:首先邀请公司内部相关人士,如我们的CEO、CFO等;其次,邀请我们一直以来都有相关合作或比较熟悉的嘉宾,如@秋叶大叔、美团的某产品经理;接下来,我们还会邀请跟我们用户群体重合的相关企业或个人嘉宾。同时,我们也注重群内的资源挖掘,引导一些群内的优秀小伙伴来做分享,如阿里的某产品经理。
(5)分享预告:先在职场分享交流群提前两天发布群公告,我们在公告中也引导群内用户把相关通知分享给他们身边的人;同时,我们也通过其他QQ群、微博、微信等多渠道发出分享预告,吸引更多的人加入我们的QQ群。
(6)分享总结。分享结束以后,我们会把分享的内容总结上传群文件,同步发到微博、微信以及官方小组。 从以上表述来看,运营人做得非常认真,维护得也非常用心,但是这样的社群却存在一个重大的风险,是什么呢?
当下找工作的我觉得这个社群真好,可以帮我做简历,更能顺利地求职,关于简历与求职是当下我最大的需求,我可以每天泡在里面收获价值。但是请问,找到工作之后呢?
社群的第一要素是“同好”。请问谁有常年做简历的爱好?
一旦顺利入职,工作稳定下来,你还愿意每天在群里聊简历的话题吗?还会每周期待分享吗?结果势必是
先沉默,后屏蔽,甚至退群。
所以需求的短暂性势必造成社群的短暂性。
再以秋叶的职场技能课程为例,这个课程包括OFFICE办公三件套、职场技能,涵盖求职→面试→职场工具技能→理财→移动办公,是3~5年的职场技能培养,围绕一个人3~5年的职场成长技能,那么这个社群的存在就是有长期意义的。
可以看出,对于社群的成败来说,方法、模式固然重要,但前提是你得有一个基于长期需求的社群定位。
? 社群短命的七宗罪
? 失焦是导致群消亡的第一个原因,也就是缺乏一个明确而长久的定位。
很多群成立后往往快速拉入很多人,结果偏离了群主最初建群的目的,整个群因为缺乏共同的话题和活动连接,就变成了一个灌水群。没有人经常分享有价值的话题,时间长了群员就失望了,既然成为了工作的骚扰,不如退群,等待下一次冲动再入新群,如是循环。
如果在入群前群员能够告诉别人加入这个群的价值和交流机制,对群的生命力反而更好,但是现状是大量的人花费大量的时间把自己认识的人纳入一个群,但对于群的主题、定位、分享机制都没有通盘考虑,还真的以为有去中心化自组织奇迹呢? 没有定位的一个表现就是什么人都可以入群,结果一个群里既有大牛又有新手,把不同层次的人混在一起,认为这是所谓去中心化自组织,殊不知这恰恰是把牛人给骚扰走的最佳方法。
事先通盘考虑过群的主题、定位、分享机制的群寿命更长,灌水群必死。
? 无首是导致群消亡的第二个原因,也就是缺乏有影响力或热心的群主或群管。
在这里要特别区分一下“去中心化”的概念,很多人觉得一个社群有领袖、有管理、有规矩就是违背“去中心化”的宗旨,这是一个误解。
篇二:微信群管理方略
微信群管理方略
背景
进入2015年大家都在谈“社群”,各种各样的传统协会、商会、QQ群,微信群等组织摇身一变成为社群,很多人也在实践社群??社群是什么,重要;更重要的是:我们为什么做社群?
拓展人际关系???通过社群,获得更广泛的人际关系。 不管是生活、学习、工作,我们都需要跟人打交道;做事业,更需要更广泛的人际关系??社群,真的可以实现吗?
资源链接???通过社群,获得更广泛的资源。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资源库,但同时我们都有自己的需求,大多数时候我们的资源和需求都没有被匹配甚至没有被挖掘,只有当资源库和需求库足够大的时候,它们被挖掘被匹配的概率才会更大,或许有一天你就会发现原来自己曾经不起眼的资源也可以变现,也因为网络对接没有信任背书,于是通过社群为大家建立线下交流对接平台,让大家深入交流匹配资源,建立一个弱信任机制的对接平台,基于弱信任我们也延伸了强信任关系??社群,真的可以实现资源对接吗?
社群商业???通过社群,可以实现商业价值。
像小米、罗缉思维、正和岛一样的社群价值得到商业的认同和社会的认可,我们是否也可以呢?产品社群、学习社群、人脉社群??社群,真的可以实现商业价值吗?
有人说以后的商业模式是社群经济,但是一个真正的社群应该是一个生态系统,是可以让每一个人都有利可图的,而不只是谈理想、谈信仰。
以下我们讲的是微信群:
首先,每个门店申请了公司微信号和总管理员账号
其次,每个门店店员都有一个自己的微信群,每个微信群目标人数为200人。
最后,细化微信群数量与经营类别。
我们微信群的作用:
首先,打通微信宣传系统,总管理员→群管理员→群成员(顾客)
重点对抗
我们门店具有高覆盖率,要实现活动的分区域重点密集反应。活动区域对区域,人群对人群,形成点对点覆盖宣传。
全面提升
我们具有门店高覆盖率,门店顾客精准密集分布,实现公司整体活动,快速传播与反应,细致活动传播密度。
其次,建立怡康社群维护服务系统,处理客诉,定时检查客户存在问题。 客户服务迅速反应,及时处理客诉有助于公司服务形象的提升和口碑的塑造。
再次,建立怡康分销体系,指导分销商城传播,提升怡康分销商城服务覆盖率。
规矩商城密集度,动员除员工外产品分销,提升商城高频次展现,逐渐养成消费者在怡康商城消费习惯。
保护分销层级体系,保障原先体系情况下,进行产品分销。
建立分销使用攻略,指导大家使用。
最后,充分利用社群优势,发挥社群盈利发展机制,群成员与群管理员双方获利。
社群人群的高度集中,为同一个目标(利益)而聚集,巩固与提升社群利益,有助于社群的巩固与发展。
前期社群任务:
加人:
每个微信群人数有限,必须通过主动扩散与被动加入配合进行。
主动加人: 1.通过添加自己通讯录客户与目标客户
2.通过扩散群二维码,朋友圈、其他微信群发自己的群二维码。
3.平时登录公司微信号,修改备注、签名,并打开附近人,别人添加好友无需验证。
沟通:
1.微信群管理规则,禁止大面积广告,可设立相应的规则,爱发广告者,必须广告后发红包。
2.及时回复关于怡康医药的顾客提问。
3.及时发现门店问题予以整理反馈。
篇三:微信群管理制度
安徽商会微信群管理制度
一、目的
为更好的加强群员之间的沟通联络,提高沟通效率,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安徽商会所建立的微信群。
三、基本要求
1.指定微信群名,明确应加人员、微信发布内容及群管理员。
2.群成员一律实名制。
操作方法:进入微信群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图标,在打开的菜单中对“我在本群的昵称”进行修改即可。
命名规则:所在公司+部门职位+姓名;例如:“安徽商会金融服务部张三”。
3.严格保守群内分享信息,对活动通报、群内信息等敏感信息严禁转发给非相关人员。
4.禁止在群内发布不良倾向、色情、赌博、病毒链接、无关商业广告及其他有害信息;少发语音,语音可以文字代替;禁止诋毁、谩骂等不文明行为,以上行为如有发生,处罚当事人发群红包。
5.本群只加安徽商会会员,不相关人员禁止入群。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安徽商会金融服务部
2015年 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