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演讲致辞 > 贺词 > 家谱贺词

家谱贺词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1-18 06:04:38 | 移动端:家谱贺词

篇一:家族家谱会议上的讲话稿

家谱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

家谱,亿万炎黄子孙的根系所在;家谱,所有华夏儿女的精神故乡。没有了家谱,寻根问祖,无非是缘木求鱼;没有了家谱,追根溯源,简直是无本之木。

我们的根在哪里?万里江水,源起何处?一个人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岂不负先人养你?我们的根,纪录在家谱中,我们的根,凝聚在中华文化里。寻根问祖,是人类的天然意识;追根溯源,是人类的自愿索求。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一个家族要发展壮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足以“强宗固族”的精神条件,而良好家风的形成,正是这种精神条件的基础和内容之一。

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据有关专家论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

家谱编修体例以欧阳修、苏洵所创欧苏体例最为著名。元代著名学者柳贯曾说过:“大抵家之有乘,犹国之有史,郡邑之有志也。史不修,则国之治乱兴亡,不可得而见,志不纂,则郡、邑之政治得失,人才出处不可得而见,然郡、邑之与国、家一理也。”(《柳贯诗文集》)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说过“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

家谱所保存的家规、家训以及治家格言等,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很有意义,从一开始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态度来讨论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的建设。在家规、家训中,伦理纲常礼教作为其理论基础占有中心地位,三纲五常、孝悌忠信的内容占全部内容的大半。对家族成员的行为、举止作出规范,这也是我们今天借鉴的有益的成分。古代颜氏家训、柳氏家训、朱伯庐治家格言、曾国藩家训等都是德育很好的教材。

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几十年来由于对自己子女缺乏家族观念的教育,导致现在有很多人没有家庭观念和人伦的教导,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上下不分,孝义全无,有老不养,有子不教,嫖娼有余,赌不竭力,吃喝玩乐无度,为官不体恤黎民,馋奢无底,为民不尊师长,横蛮逆行,用什么教育他们,家谱就是很好的教材,家训族规中规范了后人的言行。历代经典家谱中都收录了,例如,如何立志?如何敬业?如何治学?如何治家?如何做人等等。它能很好的陶冶我们的情操鼓舞我们热爱生活,奋发向上,为国贡献,为家族争光。

古代司马迁、班固、陈寿等史学家在其史学著作《史记》、《汉书》、《三国志》中分别使用谱牒内容,使史书更正确与完备。

可惜,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 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成千上万的家谱毁于文革,不计其数的文物毁于一旦。中华民族遭遇了一场人为的“大出血”,文化遭受重创。中华民族文化在五千多年中,历经磨难,内战、外侮,改朝换代,仍然没有被摧毁。而在“文革”中,中华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特别是中国家谱文化,更是经受了一场“红色革命”,“传家宝”当成“下脚料”,许多家谱、祖宗画像、祠堂等文物被红卫兵烧的烧,砸的砸,不少地方荡然无存,不少百姓已经寻根无门。

在当时还好有不少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和孝子贤孙,冒着被关、被杀的危险,将许多家谱和文物秘密保存下来。使得中华家谱文化,能够“不绝如缕”,一脉相承。文革对家谱、文物毁灭是惨重的,但最为严重的还是将许多错误的观念当成了先进的革命传统在延续,文革已经结束将近40年,不少领导和群众仍把重修家谱当成“封建”行为,加以阻止和打击。甚至个别领导干部,仍以为重修家谱是“封建思想”,不敢公开支持,有的甚至还出面反对。错误观念延续是最具危险性的,我们要让大家对家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我们要支持全国如火如荼的重修家谱活动。

最近10多年中,中华大地出现了一股重修家谱的热潮,正在进行一场静悄悄的“拨乱反正”,先是海外到海内,由南方到北方,从东部到西部,家谱整理出版接二连三,家谱研究书籍层出不穷,各地宗亲活动不计其数。

作为炎黄子孙要慎终追远,自强不息。中华民族,历经风雨,依然雄风犹在,近百年中,虽遭外侵内乱,曾经千疮百孔,但最近数十年来,中华文化正在前所未有的恢复和重建,海内外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共谋中华民族复兴大业。

当然我们也要防止“拉帮结派”、过度浪费、重男轻女等封建陋习,在新的历史时期既要保护国粹,又要舍弃糟粕,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家谱也是记录家族的正面历史、经验、技术和文化的史实资料,是给后人留下的一部优秀教科书,后人可从中得到经验借鉴、文化传承和思想启迪。一个家族缺了家谱,就不完整。

通过修家谱,有助于提升家族的凝聚力,维护团结,增进各个家庭的彼此了解和信任,加强沟通,促进家庭间的互帮互助;了解家族的历史和迁徙情况;知道同一家族中家庭间血缘的亲疏远近。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了史记和文化典籍,那么国家的发展进程肯定不会有这么快。国家尚且需要有传承载体,家族同样需要。

因此,我们不仅修家谱,而且还要定家规和族训,以此来规范我们的人生、教育我们的后人。以使我们的家族越来越优秀、越来越强大。

我们邓氏宗亲与有关人士也会定期筹办家族聚会以及纪念性活动。我们希望通过修家谱和相关活动使家族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承,使我们紧密的抱在一起,即使远在海角天涯的族人也感觉到强大的后盾。真正做到每个人以家族为荣,家族以每个人而自豪。

小家安,国家强。

祝巨龙腾飞、国富民强、合家团圆、普天同庆!

篇二:王氏家族贺家谱仪式主持词

王氏家族贺家谱仪式主持词

尊敬的各位来宾、王氏各位宗亲族人:

大家上午好!

各位王氏宗亲:今天我们在家庙相聚,别有一番情感,血脉维系亲情,颁谱庆典,缅怀祖恩,共叙亲情,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王氏一家人,血脉相连世代亲!

一、各位王氏宗亲:吉辰已到,我宣布:庆祝阳城王氏家族贺谱仪式现在开始!鸣炮奏乐(舞狮锣鼓响起,音乐响起)。

二、第二项:由王氏第代孙,代表全体王氏全族宣读贺词。

各位王氏宗亲,由于全体理事会成员的高度负责、不辞劳苦,无私奉献精神。才使得修家谱功告垂成。因此,我提议:让我们再一次鼓掌,对他们再次表示感谢!

三、现在我宣布:王氏族谱统一修缮完毕,因为时间关系,理事会将择吉日下发。鸣炮奏乐!舞狮鼓乐响起!

篇三:古小彬:在金华市《古氏族谱》开谱仪式上的致辞

在金华市《古氏族谱》开谱仪式上的致辞

作者:中华古氏网站长、《中华古氏》总编 古小彬

尊敬的各位宗亲:

大家上午好!

我怀着异常兴奋的心情,前来参加金华市《古氏族谱》开谱仪式,谨代表“古氏文献丛书编委会”,对金华市《古氏族谱》的重修竣工,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对所有参与修谱工作的宗亲们,表示深切的感谢:您们辛苦了!你们为古氏家族做了一件承先启后、造福后裔、流芳千古的好事、大事。

时值冬季,大家欢聚一堂,畅叙宗情、族情,情真意切,暖意融融。在这特殊的喜庆日子里,大家一起感受着古氏大家庭的温暖,是何等地激动与开心。

我们古氏家族,自周太王古公亶父肇姓以来,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一个古老的姓氏,不但历史悠久,还在不同的历史年代,诞生了无数可圈可点的杰出人物,书写了一篇篇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在近二十年来,我们古氏文化的研究,也走进了一个复兴时期,在短短的19年里,编辑出版了《古氏历代人物采访录》、《古氏渊源暨分支》、《古氏史志》、《古姓史话》、《古氏春秋》等古氏文献10余部,为中华姓氏文化的研究与传播,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其中,《古氏历代人物采访录》,是第一部由中国大陆、台湾、美国等地古氏学者共同编辑而成;《古氏渊源暨分支》,是第一部相对系统而全面的介绍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古氏分布情况的书籍;而《古姓史话》,是国家重点工程之中华姓氏文化系列丛书,尽管在新百家姓中,古氏位列204

(有的排在208),但是在中华姓氏史话丛书里,我们古姓的研究成果,捷足先登,在姓氏专辑中第21本出版,值得大家欣喜。

2009年,更是一个令我们欢欣鼓舞的一年,欣逢我们伟大的祖国建国60华诞;《古氏史志》第2、3、4卷,同时出版;广东南方卫视制作的《华夏“古姓”五千年》专题片,于8月底、9月初,分4期、8次向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卫星传播,而这在其他姓氏里,是没有做过的,而我们古氏家族做到了,这也是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从上述这些全球性的古氏文化传播与弘扬等各种活动中,充分肯定了古氏家族在社会上取得的卓著贡献与地位,体现了古氏家族在世界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同时,也增强了古氏家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我在编辑《古氏文选》时,读到古开法宗亲的《老屋》,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我家在丁久是客姓”,这里提到的“客姓”,就是现在学术界研究的“客家姓氏”。这与我在古开法“百度”博客《慎终追远,族德归厚》一文里读到的“此后经十二世生念一郎,为迁居福建上杭第一世祖”关系密切,因为上杭县具有“客家族都”的誉称,这不是空穴来风,因为研究证明,有100多个客家姓氏与上杭县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然,这是学术界讨论的范畴,在此就不多谈。

刚才,我大体翻看了一下新修族谱,内容非常丰富,装帧也很精致,既沿袭了传统的修谱体例,又融入了新的编辑方法,古今结合,承前启后,是一部非常实用、珍藏价值很高的文献典籍。在此,再次向参加修谱工作的全体工作人员,道一声“谢谢您们”!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合家幸福!

谢谢大家!

2009年12月20日.

作者:古小彬(中华古氏文化促进会深圳理事会执行会长 《中华古氏》总编辑) 地址:518133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裕安二路水口花园东五巷13号

电话:18926420988

邮箱:[email protected]

------------------------------------


家谱贺词》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5121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