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舞狮采青

舞狮采青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1-18 06:15:49 | 移动端:舞狮采青

篇一:舞狮教程

舞狮礼仪

舞狮的传统习俗中,各门各派虽有自己的规矩,但有些技法要求是一致的,如举首、提足、敬礼、叩拜等动作必须先左后右;采青时,要有探青、试青、戏青、食青、吐青的步骤。所以无论参神、迎宾、巡游,都有一定的程序和规定,由于有这些礼仪和道德规范的的约束,使同道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尊重、相互礼让、团结友好的气氛,共同承传这中华民族的传统技艺。

1、起舞的礼仪

未起舞之前狮子平放地上,舞狮头者站于狮子右边,舞狮尾者站于狮尾左边,预备时击鼓者,先打三下鼓边,得、得、得作准备,然后擂鼓行礼,继续下去就是舞狮头者跳过狮头左边,拿起狮头进入狮头内,舞狮尾者也同时跳过右边拿起狮尾进入狮尾内,狮举高走急密步,走前行三次礼,第一次向中间起礼,第二次向右边起礼,第三次向左边起礼,然后正式起鼓舞狮(有的地方是先向左边行礼,第二次向右边起礼,第三次向中间起礼;原因是左为祖先,右为师傅,中是大神)。

2、所经道路有神位、桥、水井、武馆的规矩

遇到神位,狮子先到神前参拜三次礼,然后起平音鼓点,舞动狮头由右边进前(用三星鼓),到神台前用七星鼓或震音鼓狮子咬台边左右,完后起平音鼓点再三次参拜,狮子由左边退出礼成。

舞狮经过有桥、水井或同道武馆时,狮子必须行礼,行路、饮水思源,对同道武馆起礼表示互相尊敬,此为学武者应有的礼貌和道德。

3、入庙、入屋、退出的规矩

〈1〉、狮未入庙前先行参拜,然后探路由右边进前,须探门、咬门边、擦门、缠柱、先右后左,始入庙参拜神位(狮头先入),在庙内狮子绕舞一周,然后参拜神位三次辞退出,狮尾先退出,须由左边退,礼成。

〈2〉、狮至屋前先行参拜三次,然后探路进前,试探门路、两边、然后咬门边及擦门柱,而后入屋参拜,绕一周后参拜辞退,狮尾由左边退出,礼成。

4、会狮及龙狮会的规则以及应避免的动作

〈1〉、两狮见面先行双方跪步前进(蹲底前行),三拜礼,然后打大头佛鼓点,由笑佛带引绕行一周(由右上左下),然后用狮口交换见面礼柬或握手,完后互相行礼参拜辞退;两狮

相遇时有七忌:一禁眨眼;二禁捋须;三禁起脚;四禁狮头高举;五禁兜后绕圈;六禁张口咬尾;七禁伏身昂头。

〈2〉、龙狮会各种程序大约和会狮略同,惟只有行礼参拜,不能握手。其禁忌相同,龙狮会时龙不能将狮子围住,如狮子被围住时就必须向龙尾方向走去寻求脱身,伺机滚地或由龙身较低处跳跃出外而脱困,柬贴则由领队在见面时,预先参礼交换。

5、舞狮迎宾

舞狮队伍不论有多少头狮子,分两队平行站立,一边一队,由鼓点指挥狮子原地舞动为主,在适当情况下还可以进行队形变换表演,如遇剪彩或奠基仪式,狮子应排成一字形或半月形站在嘉宾后高狮舞动,烘托喜庆场面。

6、开张志庆

舞狮队伍两边站立,一般开张常设有门青、地青、和高青,狮子按采青顺序采青,当狮子采到青时,其他队员齐呼:生意兴隆、开张(开门)大吉,烘托气氛。最后吐青给老板,还可以吐出字幅或砌成字样在地上,如大吉、大利、发财、发达等均可。

7、家居乔迁

在新居内、外摆设青,大多是盆青(内有利是、水果、米、烟、酒、生菜等),按采青顺序舞法采青,最后狮子舔厅房四角,喷酒、喷水、或撒米,每喷一处同时诵念有关兴旺发达、出入平安等祝福吉祥词语,向主人递送橘子(念幸福吉祥、大吉在利)、柑(念生活甘甜、甜甜蜜蜜)、苹果(念平平安安、频频结果)、椰子(念老爷子安康或年轻新人早生贵子)、米(念五谷丰收)、酒(兴旺发达、天长地久)、生菜(生财到手、生意兴隆、生生猛猛)、盆(赚到盆满钵满)。用米、酒或筷子等物砌成吉祥或迎合主人需要的字样。然后狮子向主人行礼三次,退出屋外,礼毕。

8、贺福贺寿

狮子入屋参拜,如设有青,则按采青程序采青,通常以象征长寿之物扁柏、榕树叶、龙眼叶、松树枝、对联等为青。狮子向寿星拜礼或送礼物时均用跪步,寿星接受礼物后给狮子和舞狮者派送利是,全体舞狮者高呼:祝寿星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福寿双全等。狮子拜谢后退出屋外,高举狮子,欢呼跳跃,鸣放鞭炮,渲染祝福热闹的气氛。

9、迎亲喜闹

迎亲,有的是狮子开路,新郎、伴郎队伍在后,有的是新郎、伴郎在前,狮子压后助庆;狮子闹洞房(设浴盆青放置在厅或房间里),除按采青程序外,狮子必须舔盆和床,同时念道:早生贵子、百年好合、添丁发财等,达到喜庆、热闹的气氛。

10、出殡送葬

狮子先向灵堂门口拜礼三次,再向先人参拜三次,后向主人(家属)行礼三次退出。狮子的颜色以白、蓝(沉淡)、色为宜,有的还在狮子角上系上黑纱带,舞动时摆动幅度小,轻而沉重,以中、低架和半蹲或跪马步为主的舞法,吻合悲哀、阴沉、敬仰等情景。不高狮、不跳跃、不扬被、不摆尾、不穿彩服、不带彩旗、不摇旗,不舞威猛高兴的动态;鼓点以单和低沉的音律为宜,尽量不敲击鼓边。

11、狮头换人时进入的规矩

舞南狮时,因体力问题为了完成一出狮剧,中途需要换人,换人入狮头时,必须由狮头的左颈项后侧入,等狮头高举时方可进入按替。

昔日舞狮闹出踢盘等事者,皆因均由正面或右边入夺去狮头,故此这种举动一向被认为是不尊敬和被当为不速之客来看待。

12、狮子开光仪式

凡新开设武馆、新购买新狮头,都必定有开光及点晴的仪式,这种仪式是表示开始一路顺利吉祥的意思;另一种意思就是新狮子经过开光点晴后,才会有灵气,驱邪、除疾患,趋吉避凶;再有一种意思是新狮子经点晴开光后,不会被人认为是舞盲狮。

点晴配备:新毛笔一支、雄鸡一只、朱砂少许;朱砂用水调匀,亦可用雄鸡寇血及白米酒来调朱砂。 点晴通常做法是选上一个吉日,请上一些德高望重的长者、社会名流来主持。先给狮头扎上红头结,簪上金花,称为簪花挂红。

点晴顺序:

先用毛笔蘸上雄鸡寇血点狮舌头、再点狮两只牙,意思为有吃有喝;

接着用朱砂点狮子左眼而后右眼为合,表示日月光明;点耳朵意为听八方;点上狮头额前印堂的星镜,是赋予狮子智慧和力量,能驱邪避恶;最后一笔点狮尾,意为从头到尾灵气全身贯通。

在点晴过程中,还可以每点一下,念一词;如一点雄狮风调雨顺,二点雄狮国泰民安,

三、四、五点等吉祥词语; 点完后敲锣打鼓,鸣放鞭炮,狮子起舞,向主持和长者以及观众行礼,仪式完成。

在农村,有些开光仪式还设坛拜神,供奉三牲水果,向神灵三跪九拜但随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那些带有迷信色彩的拜神仪式已逐渐被取缔。

麒麟,是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复合构思所产生、创造的动物。从其外部形状上看,麋身,牛尾,马蹄(史籍中有说为“狼蹄”),鱼鳞皮,一角,角端有肉,黄色。这种造型是将许多实有动物肢解后的新合拼体,它把那些备受人们珍爱的动物所具备的优点全部集中在麒麟这一

幻想中的神兽的建构上,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集美”思想。

所谓“集美”,通俗地说是将一切美好的东西集中在一个事物上的一种表现。这种理念一直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所追求实现的目标和愿望。因而,麒麟所选择的鹿、牛、马、鱼等吉祥动物进行组合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麒麟,是我国民间信仰中的“四灵”(龙凤龟麟)之一,麒麟的形象综合多种动物的特征而成:龙头、鹿角、鱼鳞、牛尾、马蹄,寄喻了百姓期盼太平、福禄、长寿与好运。 在舞蹈技艺上,从一些传统麒麟步中,突出独具特色的绕头耍尾的舞法,丰富了麒麟的“出洞、寻青、探青、踢青、食青、吐青、打沙、吐玉书、游花园、回洞”等套路,还使麒麟的采青与南派武术中的“打长棍”相结合,令麒麟舞有分有合,起伏翻腾,节奏分明,提高了难度,增强了技艺性和观赏性,将大小麒麟憨厚而活泼、粗犷而威武的神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音乐伴奏、旋律和鼓点风格方面,既保留传统又有创新,加入了脍炙人口的广东音乐《得胜令》,将锣、排鼓与唢呐演奏及钹、单打等八音锣鼓有机地融为一体,使音调清新明健、节奏跳跃有力,鼓点的打法有两棍头、三棍头、四棍头、五棍头、六棍头及一些花鼓等;既有欢庆的气氛又有浓郁的地方韵味。

附:南狮十八路鼓

擂鼓:配合狮子拜礼、破阵、菜青、食青时的动作

高架:用于烘托狮子的欢快

中架、下架:配合狮子行走、观望、瞭望时的动作

照镜:配合狮子戏水、照水、探水时的动作

惊疑鼓点:配合狮子惊疑时的动作

三抛:用于体现狮子的威武雄壮

七声(星)鼓:配合狮子咬柱、舔毛、洗脸、洗脚、瘙痒时的动作

另外常用鼓点还有:菊花头、满地金钱、直转、中转、上转、下转、半转、梅花转、麒麟步、探步、刷洞、登山、照水镜、戏水、下平洋、收鼓等

篇二:舞狮浅谈

舞狮浅谈

笔名:海角的孤星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在中国各地普遍存在舞狮的习俗。舞狮历史久远,《汉书·礼乐志》中记载的“象人”便是舞狮的前身;唐宋诗文中多有对舞狮作生动描写。按地域分(以南方和北方之分)现存舞狮分为南狮、北狮两大类。其中,南狮舞动时具有较多的武功高难技巧,神态矫健凶猛;北狮娇憨可爱,多以嬉戏玩耍为表演内容。而舞狮又可以分为两类:文狮、武狮。文狮子一般是戏耍性的,擅长表演各种风趣逗人的动作,比如:挠痒痒、舔毛、抓耳挠腮、打滚、跳跃、戏球等等,动作细腻诙谐,富有情趣。武狮子则重技巧和武功的运用,如腾、闪、跃、扑、登高、走梅花桩等高难动作,表现狮子的威武性格,其在南师中表现的最为明显。

舞狮是中国民间的一种传统表演艺术,在古代便影响东亚和东南亚,随着近现代中国人移民外国舞狮也随之传遍世界。舞狮是在表演者的锣鼓声下(其中南狮乐器的组合是:一鼓一锣两镲),穿戴着用纸和竹编制而成的狮头的表演者随着敲鼓人的节奏而有规律的舞动狮头,作出模仿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中国古人认为舞狮可以驱赶不干净的东西,即可以驱邪辟鬼,故此每逢喜庆节日,例如新年伊始、开张庆典、重大赛会等等,都喜欢敲锣打鼓,舞狮助庆。而敲鼓的节

奏、乐声在不同的地方具有较大的差异,但南方大概都是三星鼓和七星鼓的敲法为主,二者也经常被混合巧妙的应用。其中,三星鼓短促有力,七星鼓连而不断,二者的巧妙结合可以敲出不同的奏响。狮头的舞法在不同地方也是不同的,舞法丰富多彩、形象生动。并且有的地方会有“大头佛”这样的陪衬,有的则没有。舞狮作为我国民间的一项优良传统其也正遭受着我国现代化的考验,随着城市的发展,舞狮更多的是在农村得到了比较好的传承而在城市则很少有作为一种习俗去传承下去,更多的是一些武馆去继承。

外形与舞法异同的南狮和北狮。北狮的造型酷似真狮,狮头较为简单,而狮身披金黄、橙、红色毛。舞狮者的衣服、裤子、鞋都会披上毛。一般来说二人舞一头狮子,但若是小北狮则是一人。北狮表现灵活的动作,与南狮着重威猛不同,主要是以扑、跌、翻、滚、跳跃、擦痒等动作为主,甚至利用台凳、踩球、摇摇板等道具。北狮一般是雌雄成对出现,狮头上有红结者为雄狮,有绿结者为雌性。有时一对北狮会配一对小北狮,小狮戏弄大狮,大狮弄儿为乐,尽显天伦。北狮表演较为接近杂耍。配乐方面,以京钹、京锣、京鼓为主。而南狮又称醒狮,造型较为威猛,舞动时注重马步。南狮主要是靠舞者的动作表现出威猛的狮子型态,都是二人舞一头(即一个狮头一个狮尾)。狮头以戏曲面谱作鉴,色彩艳丽,制造考究。其中“桃园三狮”、 上金狮、花面狮、青狮较为多见,而因狮头的造型各异其在不同的地方叫法也不同,比如南海的大头狮,鹤山县的鸭嘴狮,清远、英德的鸡公狮,雷州半岛的鹦雄狮等等;狮头的眼帘、耳朵、嘴皆可动,狮头

上还有一只角,早年狮角甚至以铁制做,以应付舞狮时经常出现的武斗,即斗狮。醒狮也会配备狮裤??醒狮是融武术、舞蹈、音乐于一体。表演时,锣鼓擂响,舞狮人先打一阵南拳,这称为“开桩”,然后由两人拿起狮头耍舞,有时另一人会头戴笑面“大头佛”,手执大葵扇引狮登场。舞狮人动作多以南拳马步为主,狮子动作有“睁眼”、“洗须”、“舔身”、“抖毛”、“打瞌睡”等。主要套路有“采青”、“高台饮水”、“狮子吐球”、“踩梅花桩”等。其中“采青”是醒狮的精髓,有起、承、转、合等过程,采不同的青其采青的顺序、舞法不同,青的寓意也不同,但“采青”时都具戏剧性和故事性。其外,通过在地面或桩阵上腾、挪、闪、扑、回旋、飞跃等高难度动作演绎狮子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态,表现狮子的威猛与刚劲。 在南狮中,新狮头在舞狮之前都需要经过“点睛”,一般是由年长者用朱砂在狮的眼睛、耳朵和前额上点涂,并用一条红绳绑在狮角,有的也会在狮头耳朵的两旁写上自己醒狮会的标称,如××溪等,“点睛”寓意给予狮头生命,是象征着好运的开始。舞醒狮时会配以大锣、大鼓、大钹(俗称镲),狮的舞动要与鼓声互相配合。传统上,在舞醒狮时还会有一人扮作“大头佛”,手执葵扇带领,“大头佛”会在醒狮舞动的不同时候做出不同的动作。而醒狮的舞动造型很多,有:起势、常态、奋起、疑进、抓痒、迎宝、施礼、惊跃、审视、酣睡、出洞、发威、过山、上楼台、追尾、斗狮等等;舞者透过不同的马步,配合狮头动作把各种造型抽象地表现出来。故此南狮讲究的是意在和神似。南狮有出洞、上山、巡山会狮、采青、入洞等表演方式,

当中“采青”最为常见。 “采青”在现在的意头是“生猛”,兴旺生气的象征。“青”用的是生菜或青绿的植物枝条。舞狮上门的时候,屋主会把生菜及利是(红包)一起绑起来悬挂在门口侧并上香祭祀,狮在“青”前舞数回,表现犹豫,然后一跃而起,把青菜一口“吃”掉,再把生菜“咬碎吐出”,再向主人家致意,最后放鞭炮,鞭炮放完后狮子会左右中拜三拜以表谢意。在表演时为了增加娱乐性,“采青”有时还会用上特技动作,例如翻滚、上膝、上肩(舞狮头者站在狮尾者肩上),叠罗汉,上杆(爬上竹杆),或者过梅花椿(经过高低不一长木椿)等等。醒狮在不同的地方、场合其舞动的时间长短、难度和舞法都会有区别。其中,在祖堂、宗庙舞狮时其舞动的样式是最丰富、最繁杂,时间也是最长的。

舞狮作为我国民间较为广泛的优秀传统,也是当今传播中华文化的一种方式,我们应当充实其内涵,丰富地展现它,让舞狮文化传承发扬。

篇三:舞狮礼仪

舞狮礼仪

舞狮的传统习俗中,各门各派虽有自己的规矩,但有些技法要求是一致的,如举首、提足、敬礼、叩拜等动作必须先左后右;采青时,要有探青、试青、戏青、食青、吐青的步骤。所以无论参神、迎宾、巡游,都有一定的程序和规定,由于有这些礼仪和道德规范的的约束,使同道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尊重、相互礼让、团结友好的气氛,共同承传这中华民族的传统技艺。

1、起舞的礼仪

未起舞之前狮子平放地上,舞狮头者站于狮子右边,舞狮尾者站于狮尾左边,预备时击鼓者,先打三下鼓边,得、得、得作准备,然后擂鼓行礼,继续下去就是舞狮头者跳过狮头左边,拿起狮头进入狮头内,舞狮尾者也同时跳过右边拿起狮尾进入狮尾内,狮举高走急密步,走前行三次礼,第一次向中间起礼,第二次向右边起礼,第三次向左边起礼,然后正式起鼓舞狮(有的地方是先向左边行礼,第二次向右边起礼,第三次向中间起礼;原因是左为祖先,右为师傅,中是大神)。

2、所经道路有神位、桥、水井、武馆的规矩

遇到神位,狮子先到神前参拜三次礼,然后起平音鼓点,舞动狮头由右边进前(用三星鼓),到神台前用七星鼓或震音鼓狮子咬台边左右,完后起平音鼓点再三次参拜,狮子由左边退出礼成。

舞狮经过有桥、水井或同道武馆时,狮子必须行礼,行路、饮水思源,对同道武馆起礼表示互相尊敬,此为学武者应有的礼貌和道德。

3、入庙、入屋、退出的规矩

〈1〉、狮未入庙前先行参拜,然后探路由右边进前,须探门、咬门边、擦门、缠柱、先右后左,始入庙参拜神位(狮头先入),在庙内狮子绕舞一周,然后参拜神位三次辞退出,狮尾先退出,须由左边退,礼成。

〈2〉、狮至屋前先行参拜三次,然后探路进前,试探门路、两边、然后咬门边及擦门柱,而后入屋参拜,绕一周后参拜辞退,狮尾由左边退出,礼成。

4、会狮及龙狮会的规则以及应避免的动作

〈1〉、两狮见面先行双方跪步前进(蹲底前行),三拜礼,然后打大头佛鼓点,由笑佛带引绕行一周(由右上左下),然后用狮口交换见面礼柬或握手,完后互相行礼参拜辞退;两狮

相遇时有七忌:一禁眨眼;二禁捋须;三禁起脚;四禁狮头高举;五禁兜后绕圈;六禁张口咬尾;七禁伏身昂头。

〈2〉、龙狮会各种程序大约和会狮略同,惟只有行礼参拜,不能握手。其禁忌相同,龙狮会时龙不能将狮子围住,如狮子被围住时就必须向龙尾方向走去寻求脱身,伺机滚地或由龙身较低处跳跃出外而脱困,柬贴则由领队在见面时,预先参礼交换。

5、舞狮迎宾

舞狮队伍不论有多少头狮子,分两队平行站立,一边一队,由鼓点指挥狮子原地舞动为主,在适当情况下还可以进行队形变换表演,如遇剪彩或奠基仪式,狮子应排成一字形或半月形站在嘉宾后高狮舞动,烘托喜庆场面。

6、开张志庆

舞狮队伍两边站立,一般开张常设有门青、地青、和高青,狮子按采青顺序采青,当狮子采到青时,其他队员齐呼:生意兴隆、开张(开门)大吉,烘托气氛。最后吐青给老板,还可以吐出字幅或砌成字样在地上,如大吉、大利、发财、发达等均可。

7、家居乔迁

在新居内、外摆设青,大多是盆青(内有利是、水果、米、烟、酒、生菜等),按采青顺序舞法采青,最后狮子舔厅房四角,喷酒、喷水、或撒米,每喷一处同时诵念有关兴旺发达、出入平安等祝福吉祥词语,向主人递送橘子(念幸福吉祥、大吉在利)、柑(念生活甘甜、甜甜蜜蜜)、苹果(念平平安安、频频结果)、椰子(念老爷子安康或年轻新人早生贵子)、米(念五谷丰收)、酒(兴旺发达、天长地久)、生菜(生财到手、生意兴隆、生生猛猛)、盆(赚到盆满钵满)。用米、酒或筷子等物砌成吉祥或迎合主人需要的字样。然后狮子向主人行礼三次,退出屋外,礼毕。

8、贺福贺寿

狮子入屋参拜,如设有青,则按采青程序采青,通常以象征长寿之物扁柏、榕树叶、龙眼叶、松树枝、对联等为青。狮子向寿星拜礼或送礼物时均用跪步,寿星接受礼物后给狮子和舞狮者派送利是,全体舞狮者高呼:祝寿星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福寿双全等。狮子拜谢后退出屋外,高举狮子,欢呼跳跃,鸣放鞭炮,渲染祝福热闹的气氛。

9、迎亲喜闹

迎亲,有的是狮子开路,新郎、伴郎队伍在后,有的是新郎、伴郎在前,狮子压后助庆;狮子闹洞房(设浴盆青放置在厅或房间里),除按采青程序外,狮子必须舔盆和床,同时念道:早生贵子、百年好合、添丁发财等,达到喜庆、热闹的气氛。

10、出殡送葬

狮子先向灵堂门口拜礼三次,再向先人参拜三次,后向主人(家属)行礼三次退出。狮子的颜色以白、蓝(沉淡)、色为宜,有的还在狮子角上系上黑纱带,舞动时摆动幅度小,轻而沉重,以中、低架和半蹲或跪马步为主的舞法,吻合悲哀、阴沉、敬仰等情景。不高狮、不跳跃、不扬被、不摆尾、不穿彩服、不带彩旗、不摇旗,不舞威猛高兴的动态;鼓点以单和低沉的音律为宜,尽量不敲击鼓边。

11、狮头换人时进入的规矩

舞南狮时,因体力问题为了完成一出狮剧,中途需要换人,换人入狮头时,必须由狮头的左颈项后侧入,等狮头高举时方可进入按替。

昔日舞狮闹出踢盘等事者,皆因均由正面或右边入夺去狮头,故此这种举动一向被认为是不尊敬和被当为不速之客来看待。

12、狮子开光仪式

凡新开设武馆、新购买新狮头,都必定有开光及点晴的仪式,这种仪式是表示开始一路顺利吉祥的意思;另一种意思就是新狮子经过开光点晴后,才会有灵气,驱邪、除疾患,趋吉避凶;再有一种意思是新狮子经点晴开光后,不会被人认为是舞盲狮。

点晴配备:新毛笔一支、雄鸡一只、朱砂少许;朱砂用水调匀,亦可用雄鸡寇血及白米酒来调朱砂。 点晴通常做法是选上一个吉日,请上一些德高望重的长者、社会名流来主持。先给狮头扎上红头结,簪上金花,称为簪花挂红。

点晴顺序:

先用毛笔蘸上雄鸡寇血点狮舌头、再点狮两只牙,意思为有吃有喝;

接着用朱砂点狮子左眼而后右眼为合,表示日月光明;点耳朵意为听八方;点上狮头额前印堂的星镜,是赋予狮子智慧和力量,能驱邪避恶;最后一笔点狮尾,意为从头到尾灵气全身贯通。

在点晴过程中,还可以每点一下,念一词;如一点雄狮风调雨顺,二点雄狮国泰民安,

三、四、五点等吉祥词语; 点完后敲锣打鼓,鸣放鞭炮,狮子起舞,向主持和长者以及观众行礼,仪式完成。

在农村,有些开光仪式还设坛拜神,供奉三牲水果,向神灵三跪九拜但随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那些带有迷信色彩的拜神仪式已逐渐被取缔。

麒麟,是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复合构思所产生、创造的动物。从其外部形状上看,麋身,牛尾,马蹄(史籍中有说为“狼蹄”),鱼鳞皮,一角,角端有肉,黄色。这种造型是将许多实有动物肢解后的新合拼体,它把那些备受人们珍爱的动物所具备的优点全部集中在麒麟这一

幻想中的神兽的建构上,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集美”思想。

所谓“集美”,通俗地说是将一切美好的东西集中在一个事物上的一种表现。这种理念一直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所追求实现的目标和愿望。因而,麒麟所选择的鹿、牛、马、鱼等吉祥动物进行组合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麒麟,是我国民间信仰中的“四灵”(龙凤龟麟)之一,麒麟的形象综合多种动物的特征而成:龙头、鹿角、鱼鳞、牛尾、马蹄,寄喻了百姓期盼太平、福禄、长寿与好运。 在舞蹈技艺上,从一些传统麒麟步中,突出独具特色的绕头耍尾的舞法,丰富了麒麟的“出洞、寻青、探青、踢青、食青、吐青、打沙、吐玉书、游花园、回洞”等套路,还使麒麟的采青与南派武术中的“打长棍”相结合,

令麒麟舞有分有合,起伏翻腾,节奏分明,提高了难度,增强了技艺性和观赏性,将大小麒麟憨厚而活泼、粗犷而威武的神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音乐伴奏、旋律和鼓点风格方面,既保留传统又有创新,加入了脍炙人口的广东音乐《得胜令》,将锣、排鼓与唢呐演奏及钹、单打等八音锣鼓有机地融为一体,使音调清新明健、节奏跳跃有力,鼓点的打法有两棍头、三棍头、四棍头、五棍头、六棍头及一些花鼓等;既有欢庆的气氛又有浓郁的地方韵味。

附:南狮十八路鼓

擂鼓:配合狮子拜礼、破阵、菜青、食青时的动作

高架:用于烘托狮子的欢快

中架、下架:配合狮子行走、观望、瞭望时的动作

照镜:配合狮子戏水、照水、探水时的动作

惊疑鼓点:配合狮子惊疑时的动作

三抛:用于体现狮子的威武雄壮

七声(星)鼓:配合狮子咬柱、舔毛、洗脸、洗脚、瘙痒时的动作

另外常用鼓点还有:菊花头、满地金钱、直转、中转、上转、下转、半转、梅花转、麒麟步、探步、刷洞、登山、照水镜、戏水、下平洋、收鼓等


舞狮采青》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5176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