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2012年安徽省宿州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卷子虽然不是多难,但很不错)
宿州市 2012 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说明:本试卷分两部分,第Ⅰ卷和第Ⅱ卷。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答题卷 分别交回。率试卷满分为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第Ⅰ卷(阅读题,共 66 分) 阅读题,一、(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 ①“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的盛唐诗歌,常被诗评家以“盛唐气象”四个字 将它与其它时代的诗歌风貌相区别,这种概括有助于更明确地把握盛唐诗歌特 征。但对于这样的概括,一方面有人望文生义,把“盛唐气象”理解为单纯的对 时代的颂歌, 对唐帝国文治武功的夸耀, 以及对躬逢盛世、 如鱼得水的情感抒发。 另一方面有人回转过来通过检查盛唐诗歌发现其中并没有多少歌颂盛世之作, 相 反,许多诗歌是表示对现状的不满,包括对种种阴暗面的揭露、抗议,因而认为 “盛唐气象” 一词, 是对开元、 天宝诗歌主流的歪曲。 以上两种看法皆失之片面, 而根源在于对“盛唐气象”涵义的理解存在偏差。 ②“盛唐气象”的概念来自严羽。严羽《沧浪诗话·考证》云:“‘迎旦东 风骑蹇驴’绝句,决非盛唐人气象。”严氏辨其“非盛唐人气象”,显然是指“迎 旦东风骑蹇驴”瑟缩委琐,见不到盛唐人的笔力,也缺少盛唐劲健的主体精神。 这与严氏《答吴景仙书》所云:“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 气象浑厚。 可以说是分别从正反两面对 ” “盛唐气象” 涵义的一种阐发。 因此 “盛 唐气象”指的是诗歌风貌,具体即指诗歌“笔力雄壮,气象浑厚”,与内客上是 否直接歌颂国家之盛,歌颂文治武功,乃至粉饰太平,本不是一回事。 ③具有“盛唐气象”的诗可以分两类:一类是感动激发,希望趁时而起,建 立功业;一类是理想与现实矛盾,针对自身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和社会上的不平 现象发出怨怼之词。感激与怨怼看似相反,但实际上联系非常紧。感激而望成就 功业,遏挫即成怨怼。所以在具体作品中,两者常常交织在一起。 ④盛唐诗人的感激之作,理想主义色彩很浓。“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 九万里”,它是为时代的召唤、时代的需要所吸引,要轰轰烈烈大干一番的人生 意气和事功精神的表现。盛唐人的这种感敏奋发,颇不同于一般狭隘的个人名利 追逐,它往往表现自建功立业的荣誉感与使命感乃至奉献精神的结合。由于主体 精神强旺,盛唐人谈起建功立业,又往往表现得情绪激昂,富有信心。李白“长 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杜甫‘套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谓壮 怀激烈。⑤盛唐诗人的怨怼之作,包
含着诗人与时代社会的冲突,但盛唐诗人要求于 那个时代的往往不是简单的仕途出身, 不是薄禄微官问题, 而是要成就 “济苍生, 安黎元”的大事业。这种宏愿,在玄宗统治后期是只好落空的,以致出现了类似 鲲鹏太大,海水和风力无法支持的矛盾。但冲突的内容既然是在较高的层次上展 开的,就仍然带有理想主义色彩和非同一般的气魄与力度。 (选自余恕诚《唐诗风貌》,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盛唐气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盛唐气象”的概念来自严羽,已体现了盛唐诗歌的特征。 B.“盛唐气象”指盛唐诗歌“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的风貌。 C.“盛唐气象”体现了盛唐人的笔力和盛唐劲健的主体精神。 D.“盛唐气象”是诗歌的风貌特征,它与诗歌内容没有联系。 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一段列举了对“盛唐气象”的两种片面理解,并指出其根源在于对“盛 唐气象”涵义的理解存在偏差。 B.第二段中引用了严羽的话,一方面说明了“盛唐气象”的概念来源,另 一方面又阐发了“盛唐气象”的涵义。 C.第三、四、五段文字采用了并列式结构,分别阐释了“盛唐气象”在两 类诗歌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具体特点。 D.在论证方式上,这篇文章采用了先驳后立的方式;在论证方法上,这篇 文章使用了举例论证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夸耀唐帝国文治武动、歌颂盛世的盛唐诗作都不具有“盛唐气象”。 B.盛唐诗人的感激之作和怨怼之作,都带有盛唐诗人的理想主义色彩。 C.盛唐人情绪激昂,富有信心,渴望建功立业,因而其主体精神强旺。 D.盛唐诗人因为“济苍生,安黎元”的宏愿始终落空,所以产生怨怼。二、(32 分) 、(3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1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19 分) 冯胜,定远人。生时黑气满室,经日不散。及长,雄勇多智略,与兄国用俱 喜读书,通兵法,元末结寨自保。太祖略地至妙山,国用偕胜来归,甚见亲信。 太祖尝从容询天下大计,国用对曰:“金陵龙蟠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为根 本。然后四出征伐,倡仁义,收人心,勿贪子女玉帛,天下不足定也。”太祖大 悦,俾居幕府,命国用典亲兵,委以心腹。卒于军,年三十六。太祖哭之恸。 国用之卒,子诚幼,胜先已积功为元帅,遂命袭兄职,典亲军。 洪武元年兼太子右詹事。坐小法贬一官,为都督同知。引兵溯河,取汴、洛, 下陕州,趋潼关。守将宵遁,遂夺关,取华州。还汴,谒帝行在。
授征虏右副将 军,留守汴梁。寻从大将军征山西。久之,元太尉纳哈出拥众数十万屯金山,数为辽东边害。二十年命胜为征虏 大将军,以步骑二十万征之。帝复遣故所获纳哈出部将乃剌吾者奉玺书往谕降。 胜出松亭关,分筑大宁、宽河、会州、富峪四城。驻大宁逾两月,留兵五万守之, 而以全师压金山。纳哈出见乃剌吾惊曰:“尔尚存乎!”乃剌吾述帝恩德。纳哈 出喜,遣其左丞、探马赤等献马,且觇胜军。胜已深入,逾金山,至女直苦屯, 降纳哈出之将全国公观童。大军奄至,纳哈出度不敌,因乃剌吾请降。胜使蓝玉 轻骑受之。玉饮纳哈出酒,欢甚,解衣衣之。纳哈出不肯服,顾左右咄咄语,谋 遁去。胜之婿常茂在坐,遽起砍其臂。都督耿忠拥以见胜。纳哈出将士妻子十余 万屯松花河,闻纳哈出伤,惊溃。胜遣观童谕之乃降,得所部二十余万人,牛羊 马驼辎重互百余里。而都督濮英殿后,为敌所杀。师还,以捷闻,并奏常茂激变 状,尽将降众二十万人入关。帝大悦,使使者迎劳胜等,械系茂。会有言胜多匿 良马,使阍者行酒于纳哈出之妻求大珠异宝,失降附心,又失濮英三千骑,而茂 亦讦胜过。帝怒,收胜大将军印,命就第凤阳,奉朝请,诸将士亦无赏。胜自是 不复将大兵矣。 时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胜居第三。太祖春秋高,多猜忌。胜功最多,数以 细故失帝意。蓝玉诛之月,召还京。逾二年,赐死,诸子皆不得嗣。 (选自《明吏》卷一百二十九列传第十七,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先拔之以为根本 B.遂命袭兄职,典亲军 C.金陵龙蟠虎踞 D.使使者迎劳胜等,械系茂 拔:攻取 典:掌管 虎:猛虎 系:拘囚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国用之卒,子诚幼 B.因乃剌吾请降 C.为敌所杀 D.时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若属皆且为所虏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冯胜喜好读书,通晓兵法,英勇多谋略。元朝末年,他和哥哥冯国用一 起筑寨自保,后来,归顺了太租。 B.冯胜在归顺太祖以后,屡立战功,当了元帅。在哥哥冯国用英年早逝以 后,他承袭哥哥的职务,掌管亲军。 C.冯胜征讨辽东时指挥有方.节节胜利。但是他藏匿良马,勒索珠宝,受 到太祖处罚,从此不能再领兵作战。 D.冯胜在明朝开国功臣中威望很高。但是因为太祖的猜忌,再加上他多次 因小事违逆皇帝心意,蛙终被赐死。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
代汉语。(10 分)(1)太祖略地至妙山,国用偕胜来归,甚见亲信。 译文: (2)师还,以捷闻,并奏常茂激变状,尽将降众二十万人入关。 译文:阅读下面这首宋诵, 。(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诵,完成 8~9 题。(7 分) 鹧鸪天 向子諲①②有怀京师上元 ,与韩叔夏司谏、王夏卿侍郎、曹仲谷少卿同赋。 紫禁烟花一万重,鳌山③宫阙倚晴空。玉皇端拱彤云上,人物嬉游陆海中。 星转斗, 驾回龙。五侯池馆醉春风。而今白发三千丈,愁对寒灯数点红。 [注]①向予諲是生活在两朱之交的词人, 此词是北宋灭亡之后诗人晚年僻居 乡里所作。②元宵节。③彩灯叠成的灯山。 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折,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这首词作在结构上很有特色,它打破了上下片的界限,前七句和后两句 构成了两个对比鲜明的画面。 B.这是一自感旧伤时之作,前七句用流畅轻快的笔触描绘了汴京紫禁城内 外欢度上元佳节的繁盛景象。 C.“而今”二宇,把上元节狂欢的画面推向了遥远的过去,成了一个幻境, 这是化虚为实的有力一笔。 D.“白发三千丈”一句使用了用典兼夸张的手法,刻画了愁绪满怀的词人 的自我形象,艺术效果强烈。9.请概述末句中“愁”的内涵。(4 分) 答: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 6 小题)(6 分) (1) (2)吾师道也, (3)戍卒叫, ,并怡然自乐。 ? (陶渊明《桃花潭记》) (韩愈《师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杜牧《阿房宫赋》) 。(李密《陈情表》) 。 (自居易《琵琶行》) (曹操《短歌行》)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4)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5)东船西舫悄无言, (6) (7) 心亭》) (8)喜水碧于天, 。,枉用相存。 ,献愁供恨,玉簪螺髻。(韦庄《菩萨蛮》其二)三、(25 分) 、(25 阅读下面的文字, 11~ 。(2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25 分) 黄山听雨 熊召政 下午,车轮掠过千枝万枝秋色,每一枝上都悬着黄山的雨云。仿佛只要按一 下喇叭,雨点就会噼噼叭叭掉下来。比之山下,黄山要秋得早一些。又因触目皆 是石破天惊的境界,黄山的秋雨,就格外像千年的老蛇那样冷峻。 这个季节,游山的人很多。客店已满,我们一行三人只好投宿到眉毛峰下的 一户农家。 那是丛林中一栋简陋的小楼。 我们还没有走进小楼。 大雨就滂沱而至。 游山的兴致,被它淋成一壶欲热还凉的花雕。 雨下着,树枝变成了雨箭,很古风地飘荡着;雨下着,岚雾搓成的雨绳,很 悠久地恍惚。雨中孵出的暮蔼,像我的肺叶一张一合。黄
山七十二峰,七十二座 美丽得叫人想哭的自然博物馆, 在今晚, 已不能让我参观它隐秘又恢宏的构筑了。 黄山最好看的,是松、石、云,如今松在雨中,石在云中,云在暮中。层层 叠叠的黄昏,封锁了所有的山道。 那么,今夜,我在黄山就只能听雨了。 今年夏天,我已游过庐山,九华山。我想,来到黄山,游兴一定能推到极致。 谁知天半朱霞已成妄想。顺着雨绳,我怎能攀摘黄山的翠微?那时我曾有好一阵 子生气呢。在这个浅薄的年头,不说那些高官巨贾,政客名伶,就连那些星相邪 卜,趋炎附势之流到处都有青眼相迎。难道黄山也生了一双势利眼,只肯用连山 寒雨,来搪塞一个落拓的诗人? 很快,我明白到,这么想是错的。 正因为我的落拓,我的在庐山三叠泉洗过的耳,在九华山的归城寺里被梵钟 撞得更为清纯的襟抱,黄山才迎我以雨。 人之上升的历史中,雨是永远的动力。而诗人之于雨,并不仅仅是生物的适 应。至今我尚能感到,落在唐诗宋词中的雨,是何其地撩人情怀。“巴山夜雨涨 秋池”的李商隐,深沉彻骨;“寒雨连江夜入吴”的王昌龄,冷峻有加。“一蓑 烟雨任平生”,活脱脱的苏东坡情性;“细雨骑驴过剑门”,书剑飘零的陆放翁 自况。大凡血气十足的诗人,没有几个不落拓的,唯其落拓,才能让生命在雨中 开放出超凡拔俗的花朵来。 所以说,今夜的黄山雨,是为我下的。 为了好好儿度过这个雨夜,我询问小楼的主人有没有酒。他翻箱倒柜找出半 瓶大曲。三人共享,少是少了点儿,但总比没有强。 雪中饮酒是为了驱寒,雨中饮酒是为了驱散寂寞。而今夜我并不寂寞,窗外 的每一枝松,每一尊石,都是等了我千年的酒友。 雨是越下越浓了。夜太深,我见不到楼下的谷中桃花溪崩冰喷雪的流姿,更看不到楼后的山上 百丈泉瘦蛟腾舞的威仪。 但是, 我有满耳敲金戛玉的声音, 这些涵养灵气的乡音, 把万物融为一体,使我无穷遐思的辐射频带,瞬间穿透了永恒。 我端起杯来,一口饮尽黄山的七十二峰雨声。并细细品味:哪是鰲鱼峰的粗 犷,哪是莲花峰的婀娜,哪是仙人峰的飘逸,哪是耕云峰的深洁。五光十色的黄 山雨声啊,醉了我的十丈青肠。 一杯复一杯,小饮着酒而豪饮着雨。今夜里,黄山给了我锦绣之胸,青灯外 满掌的黑暗,也被我拍成比轩辕帝还要古老的浩然。 酒尽了,兴犹未尽。主人又煮了一壶非常新鲜的雨季送来。用它来泡黄山云 雾茶,一杯芬芳的江南便在我眼前袅袅升起。啜饮它,佐以泉鸣飞瀑。我携之既 久的孤独, 顿时被暖成挂在历史树上的一枚果实。 虽然它是酸的, 毕竟
篇二: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荷叶
韩开春
(1)那年我去宏村,正是深秋季节,顺着黄山的皱褶一路前行,层林尽染,草黄枫红,间杂粉墙黛瓦,古徽州果然气派非凡.到了村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泓碧水,一条小道笔直穿过湖心,上面有座弯月般的石砌小桥名叫画桥。据说,当年李安在此拍摄《卧虎藏龙》,男主人公李慕白就是从这座小桥上牵着他的白马走过的。
(2)但是,我的目光却被湖中那一大片枯萎的残荷吸引,脑海中瞬间浮现的竟是《红楼梦》里林黛玉反对贾宝玉拔除破荷叶的理由:“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恍惚间,我似乎看到了林妹妹那双对着残荷发痴的忧郁的眼睛。在那一刻,我居然有了长留宏村的想法,要是能有机缘在湖边的书院住下,在有雨的夜晚,或是撑着一把油纸伞,顺着石砌的湖堤漫行,或是隔着石雕的窗棂,卧听雨打残荷,该是多么惬意的享受啊。
(3)其实,我许多亲耳聆听雨打残荷的机会,我读初中的时候,学生宿舍的后面就有一大片荷塘,每年莲藕起出之后,就再也没人去管它,任由满塘的荷叶自生自灭。然而我终究只是个俗人,比不得林妹妹那样冰雪聪明,所以听雨打残荷的次数虽然不少,却从未听出过什么诗意。
(4)与枯萎破败的残荷相比,我更加喜欢夏日的新荷,光鲜洁净,绿意盎然,看上去就很赏心悦目,勃发着无穷的生机。中午或是傍晚,会有一些或红或绿的蜻蜓、豆娘前来参观,它们或许是被这荷塘满目的绿迷住了,绕着圈不停地飞,迟迟不肯离去,飞累了,就在新冒出的小荷尖上歇歇脚;身上穿着黑黄条纹套衫的小青蛙,也从水里冒出头来,双腿一蹬,用它那著名的蛙跳,一下子便跃上了荷叶的表面,随之溅起的一串水滴,滴溜溜地汇聚到荷叶的中心,凝成一颗又圆又亮的大水珠,映着太阳的光辉,像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它们许是把这一张荷叶当成了运动场,鼓着大腮帮咕咕呱呱不停地叫,呼朋引类;还有一些黑脊背的鱼,在荷叶撑起的大阳伞下悠闲自在地游来游去,间或举起大尾巴,在平静的水面上使劲一击,发出“泼剌剌”的一声响,溅起一朵大水花,旋即一头扎进水底,再也不见了。
(5)这样的季节,最快乐的自然还是孩子,从第一朵荷花在水面上升起,绽开它美丽的笑脸时起,就会不断有孩子顺着塘埂悄悄滑下水去,学着在水面上那群嬉戏的鸭仔的样子,把鼻子一捏,头往下一低,便潜进了水底,上来的时候,手里总会多出一截细嫩甜香的花香藕,临了上岸,还不会忘记摘一片荷叶顶在头顶。有时候也玩打水仗游戏,学着电影里白洋淀民兵打鬼子的模样,顶着一片荷叶,手里端根树枝,一只眼闭着,煞有介事地一瞄,手指一勾,嘴里同时还要发出“叭”的一声。
(6)少年的记忆,除了玩耍,大多数还是和味蕾紧密联系在一起,关于荷叶,也是如此。说到吃,必须提一下荷叶粥,这是我母亲夏天常做的,把新鲜的荷叶洗净,切成细丝,放点冰糖,和粳米一同煮,做出来的粥青白相间,颜色好看,味道也好,清香扑鼻,有清热解暑之功效。荷叶还可以包裹食物。我祖父有个习惯,赶集的时候带上一张荷叶,或干或鲜,随季节改变而有所不同,回来的时候,总会变戏法般从怀里掏出一只荷叶包来,里面包着的有时是几片卤猪头肉,有时是两根油条。他用筷子夹起肉丢进我的嘴里,果然是跟往常吃到的不同,肉
香中夹杂着荷叶的清香。长大后读明清小说,见到许多关于市井场景的描写,我才知道,原来这用荷叶包熟食的举动并不是我祖父的首创。
(选自《2012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
16.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有什么作用?(4分)
17.结合文意,分析“我”为什么喜欢夏日的新荷。(5分)
18.在第②段和第③段中,林黛玉和“我”都见到了残荷,林黛玉少年丧母,寄人篱下,身世凄凉,所以见到残荷犹见自己,将一腔哀怨寄予残荷之上;“我”的感受有什么不同?你认为造成不同感受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意进行分析.(6分)
现代文阅读试题答案:
16.【答案】①为下文写残荷作铺垫;②渲染典雅古朴的古徽州的气氛;③点明季节时间等。【解析】本题考查对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能力。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属于自然环境描写(本题需要结合段落在文中的作用),鉴赏环境描写要注意分析环境对主题思想的暗示,对写作形象的烘托,对文章氛围的创造以及对推动行文这四个方面的作用。
17.【答案】①光鲜洁净,赏心悦目,有无穷生机;②是孩子的“玩伴”;③妈妈做的荷叶粥让作者念念不忘。
18.【答案】①林黛玉见到残荷想起飘摇零落的经历,有身世之痛;②“我”见到残荷想起“新荷”,觉得残荷无诗意可言;③造成不同感受的原因是二者身世、阅历(经历)不同:林黛玉少年丧母,寄人篱下,身世凄凉,所以见到残荷犹见自己,将一腔哀怨寄予残荷之上;而“我”那时是初中学生,有着美好的童年,记忆中还有荷叶粥的香甜,二者感受自然迥然不同。
篇三:听雨(章笑安)
听雨
黄山市黄山区焦村中心学校六年级 章笑安
“叮咚!叮咚!哗啦啦!哗啦啦!沙沙沙!沙沙沙!滴答!滴答!”各种声音交错着,仿佛在演奏一首交响曲。
她来啦,大自然的使者来啦!
“咚!咚!咚!”雨轻轻敲击着玻璃,好像在邀请我去听赏它们的演奏会。
我打开窗户,趴在窗台上,静静聆听这场春雨的演奏会。雨点落在小水洼里,“滴答!滴答……”
雨点又落在雨伞上,“嗒!嗒!嗒!嗒嗒嗒……”
雨飘飘洒洒落下,犹如窈窕淑女的长发,在风中飘荡着。我不带伞,独自漫步在小径上。雨渐渐小了,树叶上的小雨珠滑落在我的头发上、衣服上,又从我的发梢、衣角滑落下来。
小小的,不知名的花儿,飘落在我的脚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雨停了。才发现身上斑斑驳驳,湿了一大片。扑面而来的清风里夹杂着花儿和小草的淡香。细想刚才的场景,也颇有“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韵味。(指导教师:焦育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