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遵义海龙囤与播州杨姓源流
遵义海龙囤与播州杨姓源流
海龙囤景区
海龙囤位于遵义市北30公里的遵义县高坪区太平乡白沙村。海龙囤众山簇拥,峡谷幽深,龙岩山高耸入云,峡谷中有白沙水,方圆约5公里,四周有铜柱关、铁柱关、飞龙关、飞风关、朝天关、飞虎关、万安关、西关、云凤楼,以及水牢、金
库、银库、火药池、绣花楼、校场坝、采石场等遗址。海龙囤
孤峰入云,四面陡峭,山后一线窄径是唯一通道,山下湘水环流,群峰簇拥,壁垒森严,完全是一派军事要塞的形式。海龙囤是播州土司杨应龙的祖先利用地形修建的土司城堡,是贵州境内目前仅见的一处大型军事建筑与宫殿建筑合二为一的遗址,也是当今中国乃至亚洲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城堡遗址。
海龙屯又称龙岩囤,系龙岩山主峰,海拔1500米,孤峰挺
立,左邻娄山关,右靠金鼎山,群山簇拥,四面陡峭,唯山后仄径一线可攀行。此囤为土司杨氏统治播州的最后一个据点。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年),杨氏始祖杨端击败入据南诏,从此世领播州。唐宋朝廷鞭长莫及,元朝正式推行土司制度设播州宣慰使,杨氏子孙世袭。传至29代孙杨应龙,在海龙囤“设险以守其国”。方圆5公里的囤上,建有土城、月城三重,演兵场、养马场等分布其间,楼台亭阁,鳞次栉比。囤前设铜柱、铁柱等9关,重兵把守,沿囤边缘筑有城墙,俨然要塞。明万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杨应龙举兵入川,反叛朝廷。明廷震惊,随即调集8省共24万兵力分道进剿,万时114天,于次处6月攻破海龙囤,杨应龙与其妾自焚身亡,史称“平播之役”。统治播州724年的杨氏家族覆灭,播州土司制度也随之结束。如今,海龙囤上遗迹众多,有的完好无损,有的依稀可辨,几百年来,直为好古者凭吊。
唐朝时,以当今遵义为中心的“播州”广大地区被“南诏国”彝人占领,公元876年,朝廷派杨端前来平乱。事平后命杨端“世袭”播州,建立了持续七百余年、共29代的杨氏土司政权。政权初建,为“设险以守其国”、并作“保固之根本”,于州治西北15公里之“龙岩山”建“龙岩囤”,平时练兵,战时作行政、军事中心。南宋末年,为防“元兵”来犯,扩建加固,增修“养马城”“养鸡城”等形成体系,又与附近的“娄山关”、“鼎山城”形成纵深防御系统。明朝时又重修。
明朝末年,杨氏29代“土司”、骠骑将军、播州宣慰使杨应龙
与川、渝地方发生矛盾,后激化为军事冲突、演化为叛乱。1600年,国力衰竭的明朝廷最后倾全力调8省之24万军队分8路发动“平播之役”。战争初期,北面川军3000人在娄山关全部被歼、片甲不留,南面的乌江之战,消灭联军3万人马。相持两月,播州各地关隘相继失守,杨应龙只好带领1.7万人马退守海龙囤,各路官军围而攻之。由于守军有天险可凭,有积储足恃,有悍勇苗兵可用,囤下河谷中官兵死伤颇众。几经努力,苦战114天,官军终于爬上“后关”,攻占了这座“坚不可摧”的军事要塞,“斩级22687颗”,“招降播民一十二万”。“龙岩囤”被焚毁,后又被易名曰“海龙囤”。意为“龙困于海,不能再兴云复雨”。播州从此“改土归流”、分为两府,一曰平越府,划与新建的贵州省;一曰遵义府,隶属四川省。
海龙囤群山环峙、孤峰挺立,形如细颈葫芦,北、东、南
三面临湘江河之主源“白沙水”,全是绝壁;后为一蒂,仅羊肠小道通到“白云台”、“金鼎山”一带的深山大箐。当初杨氏于囤东侧山
篇二:海龙屯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开发研究
2015年7月4日在德国波恩召开的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贵州遵义海龙屯土司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4项世界文化遗产,也是第48项世界遗产。海龙屯因成功入选遗产名录而知名度大大提高,将发展成为一个新兴旅游目的地,从而促进当地的经济增长和人口就业,推动海龙屯遗产地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本文以海龙屯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吸引物为研究对象,阐述了海龙屯文化遗产的价值,通过分析总结海龙屯旅游开发的意义现状和开发的制约因素,提出旅游开发的对策,以实现海龙屯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开发和保护传承的“双赢”。
海龙屯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高坪镇海龙屯村龙岩山上,海拔从沟谷的940米至1324米,距遵义市中心14km,与黔北佛教名山――金鼎山、大板水国家森林公园地处一线,包含在娄山省级风景名胜区范围内。《遵义府志》中这样记载海龙屯:“一蒂孤悬,群山固结,左右环溪,阴深峻险”,原为播州杨氏第十五世土官杨文为抵御蒙古大军而构筑的军事保垒,始建于宋宝?v五年(公园1257年)。其因山而建,规模宏大,包括沿外围自然天险建造的城墙、关口等和山顶平坦处的土司行政、生活建筑。整个城堡被众山簇拥,山涧峡谷中有方圆约5公里的白沙水,壁垒森严,形成一派军事要塞。 现存主要为明万历年间的遗存,包括铜柱关、铁柱关、飞龙关、飞风关、朝天关、飞虎关、万安关、西关、云凤楼、三十六步天梯以及水牢、金库、银库、火药池、绣花楼、校场坝、采石场等,还有“新王宫”与“老王宫”2处衙署建筑群遗址,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中世纪军事古城堡,也是黔北的重要人文景观。2015年7月4日在德国波恩召开的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申报的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遗址、贵州遵义海龙屯土司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一、海龙屯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开发的意义
(一)对海龙屯世界文化遗产地有效保护的作用
随着“申遗”的成功,海龙屯遗址历经了七百多年风雨沧桑,终于迎来了重生。对海龙屯遗产地的保护作用不只是让少数专家、学者做有限的欣赏和研究,遗产地真正有效的保护是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的,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开发的首要任务是对文化的传承,也就是使更多人了解历史,了解丰富文化积淀的文化遗产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世界文化遗产的真正发展,遗产地才能持续发展,否者只能封闭不前。
(二)通过发展旅游可增加遗产地的保护费用
目前海龙屯土司遗址已经进行了全面的维护和修缮,但是因为时间较久远,很多建筑和挖掘出的文物都需要精心的保护,这就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为保障,通过发展旅游的形式,可增加收入,用于文物的保管和遗产地景区运作的开支。同时,随着海龙屯知名度的提高,旅游的发展对遗产地的当地居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可以带动社区其他产业的兴起。这种带动效应能提高社区的地位,使资金投入渠道增加,从而为遗产保护提供强有力的经济基础。
(三)有助于解决遗产地与当地居民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遗产地旅游的开发需要将当地的居民经济发展与保护旅游资源相结合,可以通过发展当地餐饮、住宿等农家乐的形式,为当地社区居民增加就业和提供创收机会,以补偿景区开发给当地社区带来的不便。同时也缓解其传统的生产方式,从而减少对景区环境和植被的破坏,缓解遗产地当地居民和景区的关系,形成新的和谐共生的局面。
二、海龙屯遗产地发展旅游的制约因素
(一)景区旅游设施建设不完善
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是海龙囤旅游发展的硬件,对于游客的招揽,旅游的长期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海龙囤旅游资源丰富, 包括森林、峡谷、溪流、瀑布等景观,虽然在“申遗”过程中进行了全面的打造,旅游业已有初步的发展,但是景区设施、环境建设设施、接待服务设
施和综合配套设施依然不完善,旅游容纳量还比较小。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是海龙屯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长期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完善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对于提升景区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高质量的旅游景区不仅可以使海龙屯旅游知名度得到提升,同时也是稳定客源的保障。
(二)旅游业人才缺乏
旅游开发首要的条件之一是有技术人才的支持,海龙屯地处遵义偏僻山区,旅游业人才及其缺乏,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整体不高。人才的缺乏是困扰着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难题,在海龙屯旅游的发展战略中不可缺少的是旅游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而旅游业人才的缺乏对于海龙囤旅游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三)旅游资源开发与遗产地保护之间的矛盾
保护和开发本身是矛盾的。世界遗产的提出的初衷是对自然和文化的保护,而不是为了发展旅游业做铺垫。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争相“申遗”,遗产地发展旅游带来的经济推动作用使得“申遗”逐渐成为很多国家旅游发展的战略手段。“重申遗”而“轻保护”的现象时有发生,世界遗产的保护中因为自然风化原因或者人类难以抵挡的问题造成的建筑的破坏或文化的丢失,我们可以借助人为的力量尽力补救,但是如果因为旅游开发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快速发展或人类的不当行为造成破坏则是我们难以原谅的。四百多年前海龙屯在历时一百多天的“平播战役”中,被付之一炬。现在保留下的关隘、城墙、屯道和出土上万件建筑构件、碑刻、瓷器、铁锁、瓦钉、钱币等文物是异常珍贵的。随着海龙屯进入世界视野,更多游客会慕名而来的,需要修建大量的旅游配套设施,如酒店、旅游交通线路等,如何保护不可再生的文化遗址将是未来面临的严肃问题。
三、海龙屯旅游开发的对策
(一)多方筹集资金,加快遗产地旅游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
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的建设是景区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对于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的建设应该由政府和旅游开发商共同努力,以此来加快景区的综合建设。要通过各种渠道、多方面筹集建设资金,专项资金专项使用,加大遗产地旅游建设资金的比重和额度。应积极引入外来资金,对旅游开发商予以政策上的支持,同时合理的降低旅游开发项目的税收。相关部门应对开发项目严格管控,避免胡乱开发以及项目开发中的可能会产生的腐败问题。旅游开发商在海龙屯内景区项目开发前应该对景区进行科学的深度调研,同时也要避免酒店、餐馆等制造的生活垃圾对景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在考虑景区现在和未来的接待量时,还应该合理布局使景区做到合理开发,景区相关旅游配套设施齐全,容量合理,既要满足景区的接待量又不能造成资源的浪费,避免大量项目开发了却闲置的风险。 (二)大力引进和培养旅游开发的专业人才
旅游业人才缺乏,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是制约海龙囤遗产地旅游发展的首要问题。要想解决旅游业人才缺乏的问题,就应该加大对旅游业人才的引进,特别是旅游开发方面的专业人才。旅游业人才的培养对于海龙囤旅游发展乃至整个遵义地区旅游业的发展都是一个长期性的工程。对于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不仅要靠政府的政策,还需要旅游经营商的共同努力。大力发展旅游业,通过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遵义经济的腾飞,所以从财政收入、旅游营业收入中抽出一部分资金作为旅游人才培养专项基金是合理可行的。同时旅游经营商对于旅游从业人员的薪资待遇问题应该合理考量,目前国内旅游从业人员的薪资待遇问题一直是困扰着旅游人才进入旅游行业工作的难题,就遵义本土来说,旅游专业的学校有遵义师范学院、航天职业学院等,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往往会选择其他行业就业,这不仅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加重了社会就业负担。合理的薪资结构是解决旅游人才流入其他行业的重要保障,所以旅游经营商应该建立合理的薪资结构,以市场为导向、以人才能力层次来划分薪资等级,同时应考虑行业淡旺季薪资的差距,保障旅游从业人员薪资的稳定。
(三)引导社区居民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投身旅游开发事业
社区居民是遗产地的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有了社区的积极参与,部分旅游收入就可以成为当地社区和居民的收益,这不仅会改善遗产地周边环境、加强对遗产的保护而且能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目前,海龙屯当地居民的经济意识较差,对于旅游参与的意识不强,总是持有等政府、等开发的观望态度,不能积极的展开旅游新产业的建设。只有改变落后的观念,解放思想,才能改变以往光靠务农和外出打工的单一经济模式。当地居民的思想转变对遗产地旅游的开发是及其重要的,只有当地居民自己意识到旅游业的发展对自身的意义,才能使旅游业真正的被搞活,发挥旅游的重要意义,才能起到对世界遗产形象的树立和宣传起到促进作用。
(四)结合红色旅游,开发综合型的旅游产品
海龙屯可以结合遵义的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打包发展。海龙屯周边的景区如娄山关、遵义会议会址、苟坝会议会址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留下了众多的红色遗迹。在打造海龙屯遗产地旅游的同时应当结合流域内的红色旅游资源共同开发。突出遗产旅游产品的独特魅力,同时结合红色旅游产品形成一些的精品旅游线路。使游客即能饱览山川秀美,历史遗留,又能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将遗产地旅游和红色旅游有机的结合起来,既丰富了旅游种类、又深化了旅游内涵。
(五)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并举
海龙屯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丰富,合理的开发是在有效地保护机制下完成的,始终坚持 “保护第一、 开发第二” 的原则,所以应当建立法制保障体系,对旅游的开发和保护进行严格的管控。在开发前应该对项目进行科学的调研,确定合理的旅游容量,不能盲目开发、过渡开发。当地居民既是旅游开发的受益者,更应当是旅游开发的监督者,应该树立起遗产地环境是自己吃饭的工具,没有了好的环境,自然生计难保的观念,并把这种观念坚持下去,不能因为眼前的利益而忘记了未来长远发展。同时,游客也应该以身作则,做到文明参观,这才能使文化遗产得到真正的保护。
篇三:领先世界千年:中国古代十大超级工程
领先世界千年:中国古代十大超级工程
领先世界2000多年的工程,也就数:秦朝“铁路”,万里长城......
10.亚洲最宽的人工护城河--襄阳护城河
天下护城河,以襄阳护城河宽度为最。据史料记载,早在宋代,襄阳护城河的平均宽度就超过了180米,最宽处达到250余米,也正因为有护城河的庇护,襄阳城声名显赫,被称为华夏第一城池。
襄阳,位居中华腹地,扼守汉水中游。南宋抗金名将岳飞视襄阳为“恢复中原之基本”。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襄阳护城河
9.世界最早的铁路系统——秦朝轨路
两千年来,我们一直认为秦始皇帝的车同轨是指的车辙宽度相同,但是,在今天河南山区里发现的秦轨路,却对这种说法提出了一个疑问
秦朝轨路
秦轨路的原理和现代铁路相似,而且还是复线的,只不过它不是用蒸气机车牵引的火车,而是用马力拉动的马车。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竟然已经有如此先进的交通设施,不得不令人惊叹,我大秦始皇帝所创造的奇迹!
现代的铁路不是铁铸造的,而是辄制的铡轨,秦始皇的轨路也不是铁铸造的,而是用木材制造的。作轨道的木材质地坚硬同,经过防腐处理,至今已经保存完好,不过枕木要已经腐朽不堪,显然没有经过防腐处理,而且材质也不如轨道坚硬。但历经两千余年,今天还能够看出其大致模样。
这条轨道的路基非常结实,枕木就铺设在路其上,这种枕木的材质比较软,专家认为这样的选择不仅仅是为了减少工程量,或单纯地为了广泛地开辟木材开源,而是一种有意识的选择,比软软的枕木可以和非常坚硬的路其密切结合,从而使轨道平稳,车子在上面可以快速平稳地行驶。从中我们也可以看也古人极高的智慧。
8.世界年代最久且仍在使用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公元前250年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
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都江堰
7.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九十年。
6.中国历史最久的军事城堡——海龙囤遗址
海龙囤遗址位于中国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高坪镇白沙村龙岩山,是中国已发现的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城堡。海龙囤遗址始建于唐朝,扩建于南宋及明朝,之后焚毁于明朝。
海龙囤遗址与周围养马场、养鸡池、炮台坡、打眼岩遗址等配套完好,是一个集军事防御、杨氏行宫、军训和给养为一体的军事体系。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军事、政治、技术、工艺等,颇具价值。
自明以后,文人学士、官绅百姓游览凭吊者,络绎不绝。特别是《骠骑将军示谕龙岩囤严禁碑》,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反映当时军事要塞管理制度的稀有档案。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海龙囤遗址
5.中国最古老的灌溉系统——坎儿井
坎儿井,是“井穴”的意思,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而新疆维吾尔语则称之为“坎儿孜”。坎儿井是荒漠地区一特殊灌溉系统,普遍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达1100多条,全长约5000公里。
坎儿井
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筑物,适用于山麓、冲积扇缘地带,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 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
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
4.世界最长的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
春秋吴国为伐齐国而开凿,隋朝大幅度扩修并贯通至都城洛阳且连涿郡,元朝翻修时弃洛阳而取直至北京。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2002年,大运河被纳入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京杭大运河
3.世界最长的军事防御工程——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的军事性工程。长城始建于周朝。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是最早的关于长城的典故。
国家文物局2012年宣布中国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千米,分布于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等15个省区,包括长城墙体、壕堑、单体建筑、关堡和相关设施等长城遗产43721处。此前,国家文物局曾于2009年首次公布明长城调查数据,中国明朝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
2.世界最大规模的宫殿建筑群——北京故宫
北京故宫,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占地面积约为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15万平方米,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宫殿型建筑。
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朱棣于西元1406年开始建设,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两代24位皇帝在此处理政务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它是汉族宫殿建筑之精华,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
北京故宫
1.世界最大的帝王陵寝——秦始皇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