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七律·长征》教学实录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
隆兴乡越溪小学校荣绍富
教学目标: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2、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教学方法: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来源于生活而远远高于生活,是毛泽东《七律长征》的真实体现。我们曾经拜读过他的《沁园春雪》,领略了他的雄韬伟略。而这首二万五千里长征现实生活的概括,提炼而来的《七律长征》又有怎样的气魄呢?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它。根据题目,我们了解到这是一首写于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谁能说得更好,更具体呢?
生:交流
师:总结
二、背景介绍
师:我们有幸请到了一位参加过长征的红军老奶奶来给我们介绍一下当时的情况吧!
红军老奶奶: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汉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情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孩子们听的可认真了)
三、文体介绍
师: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四、检查预习
师多媒体出示,预习题,生解答。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逶迤(wēi yí )磅礴(páng bó )岷山(mín )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五、指导朗读,
1、师:要求: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齐读课文。
六、整体感知
师:要求: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生讨论交流后,明确: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七、文本赏析
师: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
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师: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师: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师: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八、合作探究。
师:1、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
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生: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师:2、面对这长征途中的的困难,红军的态度如何?通过哪些字词反应出来?
生:“更喜”“尽开颜”从这几个字上体现了红军一种乐观主义精神。
体会重点字句
师:3、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你了解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过程应该用什么字来概括?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红军有没有退却,从哪里可以断定?体现出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和意志?
生:“难”、“不怕”“只等闲”、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师:4、其实当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可毛泽东却说:“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为什么?
篇二:《七律长征》课堂观课报告
《七律长征》课堂观课报告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诗文虽然不长,但知识丰富,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很多。如何上好诗词这类体裁的课文,始终是我们语文教师一直研究的问题,王杰老师大胆的尝试,通过这节课也为我们作了示范,
一、学生学习
王老师课前让学生查找有关资料,起到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的作用,为课文的理解减缓了坡度。
我们说,在课堂上,最美的声音就是学生朗朗的读书声。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静心阅读,潜心阅读。王老师给足了时间让学生读。这节课中,“读”贯穿始终, 落到了实处。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中掌握朗读的技巧,在评价中指导朗读诗的韵律和节奏,在读中进入课文的情境,在读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在读中突破了课文的重难点。
二、教师教学
首先,这堂课的设计思路非常清晰,时间安排恰当,环环相扣。让学生对重点的内容学得比较充分,理解比较透彻。学生多种形式读用时充分,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在解决文本问题上,相信王老师是经过充分考虑的。这首诗的年代背景距离学生比较遥远,长征,毛泽东对学生们来说都是很陌生的,因此,背景的树立和了解,对学生来说是理解这首诗的一个关键所在。课堂导入时,教师以一段视频来渲染气氛,将学生带入长征年代,这样的情景创设为学生的进一步深入文本起到了铺设作用。而且,课堂上,王老师也做了精心的准备,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为学生充分了解长征这一伟大的历史壮举和毛泽东这个了不起的人物做了充分的准备。
老师的教学语言也优美简练,饱含激情,可谓是一首现代的长征组诗。整堂课上非常富有激情,在引领学生领悟情感是非常成功的。
三、课程性质
在课堂中,王老师适时地补充历史事件,突破难点“寒”和“暖”。这首诗描写的长征距孩子生活的时代较远,加之以诗词的形式表现,对于小学生理解起来确实有些困难。理解第三联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暖”和“寒”所蕴含的情感是教学的难点。在理解“暖”字时,老师通过补充《巧渡金沙江》的故事,然后说说自己的感受,再进一步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到了红军不费一枪一炮,不伤一兵一卒巧渡金沙江后的那种喜悦和自豪。在理解“寒”字时,老师先通过让学生回想《飞夺泸定桥》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对这个“寒”字有了感性的认识,为学生理解“寒”字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然后用对“寒”的理解渐趋深入,最后在学生充分感悟、大胆表达之后,教师又引导学生进行了反复品读,此时,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红军抢渡大渡河时的惊险悲壮、惊心动魄,对“寒”字的理解水到渠成。文本通过如此解读,“暖”“寒”这两个字变得丰满而厚重,教学的难点也成功突破。
对于诗中“逶迤”、“磅礴”的处理,王老师放在图片中用学生已有知识去描述,再将已有的词汇总结在一起,既理解了词语的意思,相信学生也一定学会了应用。
四、课堂文化
从课前、课中到课的结尾,教师一直坚持适时、恰当地穿插课外知识,丰富学生课外的知识量,开拓学生的视野。真正做到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特别是结尾,让学生体会到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应该珍惜。升华了主题,正确引导学生如何面对学生和生活上的困难,进一步理解了“长征”精神,让“长征”精神落到了实处。
课堂上老师很好地利用学习诗歌的方法,释题意、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等,效果不错。
当然,没有一节完美的课,我个人认为:在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的时候有所欠缺。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写了什么,还要让他们明白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写,像押韵和对账的写法,诗中比喻夸张的手法,应该把问题引向深入。可以带领学生体验一下如果毛泽东没有用这样的写法,而是实事求是地描写遇到的困难,两者带给我们的体验有什么不同,我想学生就会对这样写的好处有深刻的印象,为他以后的写作会带来帮助。
感谢王老师的精彩一课!
篇三:七律长征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初步了解毛泽东诗词的风格。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堂实录】
一、导入,引出诗文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七十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军事奇迹——二万五千里长征。(板书:长征)
师:你们了解长征吗?
生:长征的路程非常的远,而且是很艰难的。
生:在长征途中,红军翻越了雪山,走过了草地。
??
师:请看:(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北上抗日。他们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长征。一路上,他们跋山涉水,击溃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围追堵截,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整个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师:回顾这漫漫的二万五千里征程,毛泽东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七律?长征》这首诗。(板书:七律)七律就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诗有八行,每行七个字。来,一起齐读诗题。
生:《七律?长征》。
师:(出示:课文)毛泽东写下这首诗的第二天,他便在排以上的干部会上进行激情朗诵。请听——(音乐起)朗诵。
师:想读读这首诗吗?
生:想。
二、初读,读顺诗文
师:请大家把课本翻到136面,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时,老师巡视,注意学生读书习惯。)
师: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来,把这首诗读给你的同桌听,看看字音读准了没有,诗句读顺了没有?
(同桌互读)
师:同学们合作得很好啊!老师把这首诗中的生词请了出来,(课件出示:五岭逶迤 磅礴 泥丸 云崖岷山)你会读吗?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有没有把生词读准?
生:五岭 逶迤 磅礴 泥丸 云崖 岷山
师:读得真准。来,像他这样我们一起读。
生:五岭 逶迤 磅礴 泥丸 云崖 岷山
师:很好,生词读准了,相信这首诗大家也一定会读了吧!谁来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
三、再读,理解诗文
师:字音读准了,诗句读通顺了,这是读诗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把诗读懂。俗话说,文有文心,诗有诗眼。请大家静心地默读这首诗,看看诗中的哪一句诗概括了整首诗的意思?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课件演示:诗句变色)你真的很会读书,很快就找到了诗眼。是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板书:远征难 只等闲)
师: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诗眼的理解吗?
生:红军不怕长征的艰难,把万水千山看成是只等闲。
师:看来诗眼中的一个词难住了大家。哪个词难住了你?
生:“等闲”。
师:“等闲”这个词语我们经常用到它,比如“我们绝非等闲之辈”,这句话中的等闲是什么意思?
生:一般。
生:平常。
师:诗眼中的等闲也是平常的意思。红军把什么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生:红军把经历万水千山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师:对!诗人在诗中提到了哪些山、哪些水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把山名和水名画一画。
师:都找到了吗?来,我们一起交流交流。
生:乌蒙。
师:对,还有谁有补充?
生:五岭、岷山、金沙江、大渡河。
师:山有五岭、乌蒙、岷山,水有金沙江、大渡河。红军在长征途中仅仅只经历了这几座山、几条河吗?能结合课后的资料来谈谈吗?(课件出示:长征资料)
生: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历了18座山,24条河。
师:18座大山,24条大河,小山小河就不用说了。长征途中,红军要经历这么多的山水,经历这么多的困难,诗人为什么只选这几座山、几条河呢?猜猜看?
生:这几座山,这几条河是长征途中最难翻越的,它们只是万水千山的代表。
师:真不错,和诗人想到一块儿去了。
四、品读,感悟诗情
(一)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是呀!这几座山,这几条河正是长征途中最难翻越的。我们随着诗人的思绪首先来到五岭和乌蒙。(课件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自由地读读这一句诗,看看你从这句诗中的什么地方能看出翻越五岭和乌蒙的艰难呢?
师:看出来了吗?
生:我从磅礴一词看出翻越乌蒙的艰难。
师:对,你又从什么地方看出翻越五岭的艰难呢?
生:逶迤。
师:(课件出示:五岭图)看,这就是一座连着一座的五座山岭。
如果此时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眼前的五岭,你会想到哪一个词?
生:高大。
师:仅仅是高大吗?这五岭可是一座连着一座,伸向远方呀!你还会想到哪一个词? 生:连绵不断。
师:诗人用的是哪一个词?
生:逶迤。
师:逶迤就是连绵不断的样子。知道这逶迤的五岭到底有多长呢?它纵横四省,绵延千里,像一条蜿蜒的长龙。而且一路上都是崎岖的山路,翻越它,难吗?
生:难!
师:(课件出示:乌蒙图)这就是乌蒙山。如果此时又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眼前的五岭,你又会想到哪一个词?
生:高大。
生:高耸入云。
师:诗人用的又是哪一个词?
生:磅礴。
师:磅礴就是气势雄伟,高大的意思。知道磅礴的乌蒙山到底有多高呢?海拔在3000米以上。黄石最有名的山是什么山?
生:西塞山。
师:知道他有多高吗?海拔只有170米。乌蒙山可是有20来个西塞山的高度。它不仅高,而且山势陡峭,极难行走。
师:你能把翻越五岭、乌蒙的难读出来吗?(指名读)
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评一评,读得怎么样?五岭的绵延,乌蒙的雄伟高大读出来了吗?
生:还未完全读出来,还不够难。
师:来,请你读,边读边想象五岭、乌蒙的样子,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可是绵延千里的五岭呀!这可是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呀!谁再来读。
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读得真好,连绵不断的五岭,气势雄伟的乌蒙仿佛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如果此时此刻,让你来翻越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你会有怎样的感觉?
生:难!
师:在红军的眼里,这还不算难。想象一下,红军在翻越五岭和乌蒙的途中还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没有吃的。
生: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
生:天上有敌机的狂轰滥炸,地上有敌人的围追堵截。
??
师:就是这样的难以翻越的五岭和乌蒙,在红军的眼里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再读读这句诗,想想看?
生:逶迤的五岭在红军的眼里变成了细小的波浪;磅礴的乌蒙在红军的眼里变成了滚动的泥丸。
师:水面上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大家都看过;泥丸大家见过没有?
生:很少见。
师:(手势比划)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丸”?
生:鱼丸子、肉丸子,更小的还有药丸。
师:是啊,你逶迤的五岭有什么了不起,在我们红军的眼里只不过是翻腾着细小的波浪;你磅礴的乌蒙又算得了什么,在我们红军的眼里只不过是脚下滚动的泥丸,(手指板书)这就是只等闲。谁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指名读)
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评一评,读得怎么样?
生:还未读出红军不把困难放在眼里的感觉。
师: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是呀!逶迤的五岭变成了细小的波浪;磅礴的乌蒙变成了滚动的泥丸。(课件出示:“逶迤”“磅礴”变色,“腾细浪”“滚泥丸”加点)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非常坚强。
师:对,这就是无畏。(板书:无畏)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好一个无畏的战士。还有怎样的感受?
生:我感受到了红军战士根本没有把困难放在眼里。
师:对,这就是乐观主义精神。(板书:乐观)来,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好一个乐观的战士。来,让我们一起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好一群无畏、乐观的红军战士。这正是“巍巍青山何所惧,崇山峻岭任我游”啊!这强烈的对比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读。(课件出示:中心句)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二)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如果说翻越五岭、乌蒙是展现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自然的困难,那么渡过金沙江、大渡河,就是展现红军克服战斗的艰难。(课件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读读这句诗,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了这句诗中有一对反义词“暖和寒”。
师:你真会发现,这一暖一寒又是一组对比,(课件出示:暖和寒加点)针对这一暖一寒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金沙江水拍打着两岸的山崖会是暖的,大渡桥上的铁索又会是寒的呢?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一暖一寒的?
生:水不断撞击云崖,磨擦生热,所以会是暖的。
??
师:大家的理解有一定的道理,但诗人用这一暖一寒是有他特殊的用意的。1935年5月,红军来到了天险大渡河,河对岸敌人重兵把守,身后几十万追兵即将赶到。而唯一通道泸定桥上的桥板早已被敌人抽掉,只剩下13根寒光闪闪的铁链??在这千钧一发之际,22位勇士冒着枪林弹雨展开了夺桥之战。(播放飞夺泸定桥视频片段)
师:看着硝烟弥漫的天空,看着还在滴着鲜血的铁索,此时此刻,你的心里有怎样的感觉,能说说吗?
生:心里有点酸酸的感觉。
生:心里有点痛的感觉。
师:这就是“寒”,你能把这种“寒”的感觉读出来吗?
生:“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是呀!这是浸染战士鲜血的一句诗呀——请你读!
这是融入烈士生命的一句诗呀——请你读!
这还是诗人缅怀战友的一句诗呀——一起读!
师:1935年5月,红军来到金沙江南岸。他们成功运用调虎离山之计,结果不费一枪一弹,
不损一兵一卒在敌人眼皮底下,巧妙地渡过了金沙江。此时此刻,战士们心里又有怎样的感觉?
生:乐滋滋的、暖融融的、非常高兴。
师:能把这种高兴的感觉读出来吗?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
师:真好。是呀,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没有想到困难重重的长征路上,也会遇到如此大快人心之事。所以红军战士感到——一起读。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
师:一暖一寒,两场战斗、两种心情。来,把这两种不同的感受读出来。(指名读)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你看他把巧渡金沙江读得多欢快呀!你看他把飞夺泸定桥读得多悲壮呀!来,男同学一起读。
(男)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女孩子一起读。
(女)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易也好,难也罢,红军战士只把它们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手指板书)这就是只等闲。
(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课件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经历了无数的艰险,只要再翻过岷山,长征就要胜利结束了,战士们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个个笑逐颜开呀,来,读出这份欣喜,读出这份高兴吧!
生:“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真是一个比一个高兴呀!一个比一个喜悦呀!越过白雪皑皑的岷山,逶迤磅礴的五岭乌蒙,红军用坚实的脚步告诉我们:读——(课件出示:中心句)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渡过欢快的金沙江,湍急的大渡河,红军用鲜血和生命告诉我们:读——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齐诵,升华诗情
师:长征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奇迹,长征书写了一首惊心动魄的史诗。毛泽东用诗的语言再现了长征的壮举,再现了无畏、乐观的长征精神,同时也把自己的英雄主义气概、浪漫主义情怀表现了出来。现在,你们就是毛泽东,把这种英雄气概、浪漫情怀朗诵出来吧!自己先自由地练练。
师:同学们练得真投入。来,请全体起立,让我们满怀豪情一起朗诵《七律 长征》。
师:长征壮举世人叹,长征精神永流传!长征歌曲大家唱。(播放歌曲《七律 长征》)想唱的同学我们一起唱起来。
师:好,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远征难 只等闲
无畏 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