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吹乒乓球比赛规则

吹乒乓球比赛规则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1-20 07:09:16 | 移动端:吹乒乓球比赛规则

篇一:乒乓球单打比赛规则

乒乓球比赛规则

胡jian

每一区比赛决出一名优胜者之前采取三局两胜十一分制,优胜者之间比赛采用五局三胜十一分制

比赛前裁判及选手必须认真检查台面及球拍,检查好选手示意比赛开始,在比赛中出现因比赛桌面障碍物导致接球失误则为有效球, “非外来障碍物,不能重新打” 发球权:

第一局比赛前双方通过一分争发球权,猜对的一方选择发球和场地的一种 下一局比赛,双方交换场地和发球权

发球为两球换发球,当比赛达到10:10时采用一球换发制,每方发一球开始,直至拉开两分的差距决出胜负为止

比赛之中:

发球时,乒乓球出手即有效,发球时不得遮挡,并将球垂直抛起

发球时,乒乓球先接触发球方桌面,没有接触球网,接触接球方桌面边角“俗称跨边”,为好球

常见难判得分问题

以下为重发球

发球时,在球网上沾一下然后落入对方有效区内则重发

发球时,在球打到台面上发生轨道变异(俗称变化球)则重发

发球时,接球方没示意准备好就发球,则重发

在比赛中,因外来因数产生的原因则需重新发球,比如比赛时,篮球出现在比赛区域内

由违例产生的球,对方得分

一、在接球或击球时,球拍不能脱离手,脱离算为例

二、比赛中,一只手撑着台面,另一只手握帕接球算为例

三、比赛中非球拍击打过去,算为例

四、比赛中,球拍是触碰台面是违例的,“我们学校上次乒乓球比赛是因情况而定

的”

五、比赛中,球拍触及球网算违例

六、比赛中,击球时,球从球网侧边过,落入对方桌面台面及上边算好球,下边

为违例“因为正常比赛球网,在球网的两侧边增加了20厘米的球网,我们学校的比赛台子没有。只能用肉眼观察球从球网侧边20厘米过没,没到20厘米,算违例”

七、接球时,球拍从台边蹭了一下,然后接球,算违例

八、比赛之中身体不能触及比赛桌面,如触及,算为例

九、在发球出时,球在球网上连沾两下落入接球区算为例

篇二:最新乒乓球比赛规则(全)

最新乒乓球比赛规则

一、《乒乓球比赛规则》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1、乒乓球的比赛规则

2、国际竞赛规则

3、乒乓球竞赛规程

1.章程(略)

2.乒乓球竞赛规则

2.1 球台

2.1.1球台的上层表面叫做比赛台面,应为与水平面平行的长方形,长2.74米,宽1.525米,离地面高76厘米。

2.1.2比赛台面不包括与球台台面垂直的侧面。

2.1.3比赛台面可用任何材料制成,应具有一致的弹性,即当标准球从离台面30厘米高处落至台面时,弹起高度应约为23厘米。

2.1.4比赛台面应呈均匀的暗色,无光泽,沿每个2.74米的比赛台面边缘各有一条2厘米宽的白色边线,沿每个1.525米的比赛台面边缘各有一条2厘米宽的白色端线。

2.1.5比赛台面由一个与端线平行的垂直的球网划分为两个相等的台区,各台区的整个面积应是一个整体。

2.1.6双打时,各台区应由一条3毫米宽的白色中线,划分为两个相等的“半区”。中线与边线平行,并应视为右半区的一部分。

2.2 球网装置

2.2.1球网装置包括球网、悬网绳、网柱及将它们固定在球台上的夹钳部分。

2.2.2球网应悬挂在一根绳子上,绳子两端系在高15.25厘米的直立网柱上,网柱外缘离开边线外缘的距离为15.25厘米。

2.2.3整个球网的顶端距离比赛台面15.25厘米.

2.2.4整个球网的底边应尽量贴近比赛台面,其两端应尽量贴近网柱。

2.3 球

2.3.1球应为圆球体,直径为40毫米。

2.3.2球重2.7克。

2.3.3球应用赛璐珞或类似的材料制成,呈白色或橙色,且无光泽。

2.4 球拍

2.4.1球拍的大小,形状和重量不限。但底板应平整、坚硬。

2.4.2底板厚度至少应有85%的天然木料。加强底板的粘合层可用诸如碳纤维,玻璃纤维或压缩纸等纤维材料,每层粘合层不超过底板总厚度的7.5%或0.35毫米。

2.4.3用来击球的拍面应用一层颗粒向外的普通颗粒胶覆盖,连同粘合剂,厚度不超过2毫米;或用颗粒向内或向外的海绵胶覆盖,连同粘合剂,厚度不超过4毫米。

2.4.3.1”普通颗粒胶”是一层无泡沫的天然橡胶或合成橡胶,其颗粒必须以每平方厘米不少于10颗、不多于50颗的平均密度分布整个表面。

2.4.3.2"海绵胶"即在一层泡沫橡胶上覆盖一层普通颗粒胶,普通颗粒胶的厚度不超过2毫米。

2.4.4覆盖物应覆盖整个拍面,但不得超过其边缘。靠近拍柄部分以及手指执握部分可不予以覆盖,也可用任何材料覆盖。

2.4.5底板、底板中的任何夹层以及用来击球一面的任何覆盖物及粘合层均应为厚度均匀的一个整体。

2.4.6球拍两面不论是否有覆盖物,必须无光泽,且一面为鲜红色,另一面为黑色。

2.4.7由于意外的损坏、磨损或褪色,造成拍面的整体性和颜色上的一致性出现轻微的差异。只要未明显改变拍面的性能,均可允许使用。

2.4.8比赛开始时及比赛过程中运动员需要更换球拍时,必须向对方和裁判员展示他将要使用的球拍,并允许他们检查。

2.5 定义

2.5.1“回合”:球处于比赛状态的一段时间。

2.5.2“球处比赛状态”,从有意识发球前,球静止在不执拍手掌中的最后瞬间,到该回合被判得分或重发球。

2.5.3“重发球”:不予判分的回合。

2.5.4“一分”:判分的回合。

2.5.5“执拍手”:正握着球拍的手。

2.5.6“不执拍手”:未握着球拍的手。

2.5.7“击球”:用握在手中的球拍或执拍手手腕以下部分触球。

2.5.8 "阻挡”:自对方最后一次击球触及本方台区后,如果在台面上方或正向比赛台面方向运动的球,在没有触及本方台区、也未越过端线之前,即触及本方运动员或其穿戴的任何物品。

2.5.9“发球员":在一个回合中,首先击球的运动员。

2.5.10“接发球员:在一个回合中,第二个击球的运动员。

2.5.11"裁判员:被指定管理一场比赛的人。

2.5.12“副裁判员":被指定在某些方面协助裁判员工作的人。

2.5.13“穿或戴”的物品:指运动员在一个回合开始时穿或戴的任何物品,但不包括比赛用球。

2.5.14“越过或绕过球网装置”:除从球网和比赛台面之间通过以及从球网和网架之间通过的情况外,球均应视做已“越过或绕过”球网装置。

2.5.15球台的“端线”:包括球台端线以及端线两端的无限延长线。

2.6 合法发球

2.6.1发球时,球应放在不执拍手的手掌上,手掌张开和伸平。球应是静止的,在发球方的端线之后,比赛台面的水平面之上。

2.6.2发球员须用手把球几乎垂直地向上抛起,不得使球旋转,并使球在离开不执拍手的手掌之后上升不少于16厘米,球下降到被击出前不能碰到任何物体。

2.6.3当球从抛起的最高点下降时,发球员方可击球,使球首先触及本方台区,然后越过或绕过球网装置,再触及接发球员的台区。在双打中,球应先后触及发球员和接发球员的右半区。

2.6.4从抛球前球静止的最后一瞬间到击球时,球和球拍应在比赛台面的水平面之上。

2.6.5击球时,球应在发球方的端线之后,但不能超过发球员身体(手臂、头或腿除外)离端线最远的部分。

2.6.6运动员发球时,应让裁判员或副裁判员看清他是否按照合法发球的规定发球。

2.6.6.1如果裁判员怀疑发球员某个发球动作的正确性,并且他或者副裁判员都不能确信该发球动作不合法,一场比赛中此现象第一次出现时,裁判员可以警告发球员而不予判分。

2.6.6.2在同一场比赛中,如果发球员或其双打同伴发球动作的正确性再次受到怀疑时,不管是否出于同样的原因,均判接发球方得一分。

2.6.6.3无论是否第一次或任何时候,只要发球员明显没有按照合法发球的规定发球,他将被判失一分,无需警告。

2.6.7运动员因身体伤病而不能严格遵守合法发球的某些规定时,可由裁判员作出免予执行的决定,但须在赛前向裁判员说明。

2.7合法还击

2.7.1对方发球或还击后,本方运动员必须击球,使球直接越过或绕过球网装置,或触及球网装置后,再触及对方台区。

2.8比赛次序

2.8.1在单打中,首先由发球员合法发球,再由接发球员合法还击,然后两者交替合法还击。

2.8.2在双打中,首先由发球员合法发球,再由接发球员合法还击,然后由发球员的同伴合法还击,再由接发球员的同伴合法还击,此后,运动员按此次序轮流合法还击。

2.9重发球

2.9.1回合出现下列情况应判重发球:

2.9.1.1如果发球员发出的球,在越过或绕过球网装置时,触及球网装置,此后成为合法发球或被接发球员或其同伴阻挡。

2.9.1.2如果接发球员或接发球方未准备好时,球己发出,而且接发球员或接发球方没有企图击球。

2.9.1.3由于发生了运动员无法控制的干扰,而使运动员未能合法发球、合法还击或遵守规则。

2.9.1.4裁判员或副裁判员暂停比赛。

2.9.2可以在下列情况下暂停比赛:

2.9.2.1由于要纠正发球、接发球次序或方位错误;

2.9.2.2由于要实行轮换发球法;

2.9.2.3由于警告或处罚运动员;

2.9.2.4由于比赛环境受到干扰,以致该回合结果有可能受到影响。

2.10 一分

2.1O.1除被判重发球的回合,下列情况运动员得一分:

2.10.1.1对方运动员未能合法发球;

2.1O.1.2对方运动员未能合法还击;

2.1O.1.3运动员在发球或还击后,对方运动员在击球前,球触及了除球网装置以外的任何东西;

2.10.1.4对方击球后,该球没有触及本方台区而越过本方端线;

2.10.1.5对方阻挡;

2.10.1.6对方连击;

2.10.1.7对方用不符合1.4.3、1.4.4和1.4.5条款的拍面击球;

2.10.1.8对方运动员或他穿戴的任何东两使球台移动;

2.10.1.9对方运动员或他穿戴的任何东西触及球网装置;

2.10.1.10对方运动员不执拍手触及比赛台面;

2.10.1.11双打时,对方运动员击球次序错误;

2.10.1.12执行轮换发球法时,出现1.15.2条款情况。

2.11 一局比赛

2.11.1在一局比赛中,先得11分的一方为胜方。10平后,先多得2分的一方为胜方。

2.12 一场比赛

2.12.1一场比赛由单数局组成。

2.12.2一场比赛应连续进行,除非是经许可的间歇。

2.13 发球、按发球和方位的选择

2.13.1选择发球、接发球和这一方、那一方的权力应由抽签来决定。中签者可以选择先发球或先接发球,或选择先在某一方。

2.13.2当一方运动员选择了先发球或先接发球,或选择先在某一方位后,另一方运动员必须有另一个选择。

2.13.3在获得每两分之后,接发球方即成为发球方,依此类推,直至该局比赛结束,或者直至双方比分都达到10分或实行轮换发球法,这时,发球和接发次序仍然不变,但每人只轮发一分球。

2.13.4在双打的第一局比赛中,先发球方确定第一发球员,再由先接发球方确定第一接发球员。在以后的各局比赛中,第一发球员确定后,第一接发球员应是前一局发球给他的运动员。

篇三:乒 乓 球 基 本 规 则

乒 乓 球 基 本 规 则

一、乒乓球比赛简介

乒乓球是球类运动之一。乒乓球场地中间隔有横网的长274cm、宽152 cm、高76 cm的球台上进行。球直径40.00mm,重量2.40-2.53g,白或黄色,用赛璐璐或塑料制成,打时有“乒乓”声,故名。

在乒乓球比赛过程当中,双方的乒乓球比赛运动员各站在球台一侧,用球拍击球,击法有挡、抽、削、搓、拉等。乒乓球须在台上反弹后才能还击过网。乒乓球以落在对方台面上为有效。

乒乓球比赛以11分为一局,局制一般采用三局二胜或五局三胜制。

比赛分团体、单打、双打等数种,团体赛有分为男子团体赛、女子团体赛、混合团体赛;单打比赛可以细分为男子单打赛、女子单打比赛;同样,双打比赛也可以细分为男子双打、女子双打以及混合双打赛。

二、乒乓球比赛规则介绍

1.发球

(1)乒乓球比赛发球开始时,乒乓球自然地置于不持拍手的手掌上,手掌张开,保持静止。

(2)乒乓球比赛发球时,发球员须用手将乒乓球几乎垂直地向上抛起,不得使乒乓球旋转,并使乒乓球在离开不执拍手的手掌之后上升不少于16厘米,乒乓球下降到被击出前不能碰到任何物体。

(3)当乒乓球从抛起的最高点下降时,发球员方可击乒乓球,使乒乓球首先触及本方台区,然后越过或绕过球网装置,再触及接发球员的台区。双打中,乒乓球应先后触及发球员和接发球员的右半区。

(4)从发球开始,到乒乓球被击出,乒乓球要始终在台面以上和发球员的端线以外,而且不能被发球员或其双打同伴的身体或衣服的任何部分挡住。

(5)在运动员发球时,乒乓球与乒乓球拍接触的一瞬间,乒乓球与网柱连线所形成的虚拟三角形之内和一定高度的上方不能有任何遮挡物,并且其中一名裁判员要能看清运动员的击球点。

2.击球

对方发球或还击后,本方运动员必须击球,使乒乓球直接越过或绕过球网装置,或触及球网装置后,再触及对方台区。

3.失分

(1)不合法发乒乓球;

(2)不合法还击;

(3)击乒乓球后,该乒乓球没有触及对方台区而越过对方端线;

(4)阻挡;

(5)连击;

(6)用不符合规则条款的拍面击乒乓球;

(7)运动员或运动员穿戴的任何物件使球台移动;

(8)运动员或运动员穿戴的任何物件触及球网装置;

(9)不执拍手触及比赛台面;

(10)双打运动员击球次序错误;

(11)执行轮换发球法时,发球一方被接发球一方或其双打同伴,包括接发球一击,完成了13次合法还击。

4.换位

(1)在获得2分后,接发球方变为发球方,依此类推,直到该局比赛结束,或直至双方比分为10平,或采用轮换发球法时,发球和接发球次序不变,但每人只轮发1分球。

(2)在双打中,每次换发球时,前面的接发球员应成为发球员,前面的发球员的同伴应成为接发球员。

(3)在1局比赛中首先发球的1方,在该场比赛的下1局中应首先接发球,在双打比赛的决胜局中,当1方先得5分后,接发球1方必须交换接发球次序。

(4)1局中,在某1方位比赛的1方,在该场比赛的下1局应换到另1方位。在决胜局中,1方先得5分时,双方应交换方位。

5.间歇

(1)在局与局之间,有不超过1分钟的休息。

(2)在1场比赛中,双方各有1次不超过1分钟的暂停。

(3)每局比赛中,每得6分球后,或决胜局交换方位时,有短暂的时间擦汗。


吹乒乓球比赛规则》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5336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