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汽轮机技术规范书
宝鸡北马坊电厂节能改造工程
(1×1.5MW抽汽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
汽轮机技术规范书 发电机技术规范书
招 标 人: 宝鸡北马坊煤业有限公司 项目管理人:深圳德圣实业有限公司
2008年1月
第一部分
汽轮机技术规范书
目 录
1.0 总则 2.0 主要技术标准
3.0 汽轮机及辅助系统的基本参数和技术要求 4.0 对于旧机的技术要求标准 5.0 包装、标志、运输 6.0 设计分界 7.0 供货范围 8.0 图纸资料交付进度
9.0 设备监造(检验)和性能验收试验 10.0 交货进度 11.0 技术服务和联络 12.0 差异表
1.0 总则 1.1 概述
1.1.1本技术规范书适用于宝鸡北马坊电厂节能改造工程,本工程采用1台1.5MW冲动式带减速箱的抽汽凝汽式汽轮机,配1台1.5MW的汽轮发电机。它提出设备的功能设计、结构、性能、安装和试验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1.1.2 需方在本技术规范书中提出了最低限度的技术要求,并未规定所有的技术要求和适用的标准,供方应提供一套满足本技术规范书和所列标准要求的高质量产品及其相应服务。对国家有关安全、环保等强制性标准,必须满足其要求。
1.1.3 供方如对本技术规范书有偏差都必须清楚地表示在“差异表”中。否则需方将认为供方完全接受和同意本技术规范书的要求。
1.1.4 供方执行本规范书所列标准。有矛盾时,按较高标准执行。
1.1.5 合同生效后15天,供方提出合同设备的设计,制造、铭牌参数(机组改造前)、设备台帐、检修记录、运行记录(适应旧机组)、检验、试验、装配、安装、调试、试运、验收、运行和维护等标准清单提供需方,由需方确认。
1.1.6 本技术规范书是汽机产品订货合同的附件,与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在协议签订后,应互相按时交换资料,满足各方设计和制造(改造)进度的要求。
1.1.7 本技术规范书未涉及的部分以需方招标文件、供方投标文件、澄清文件为准,未尽事宜双方协商解决。
1.1.8 供方提供的设备需是在安全服役期的、运行状况良好的、成熟的、安全可靠、技术先进以及完整的汽轮机设备,并具有改造(制造)相同类型、相同容量(或同系列机组)及以上汽轮机的能力和运行成功的实践经验,并且至少应有二台汽轮机运行三年以上且具有安全可靠性的运行记录。
1.1.9 供方提供的设备应合理设计和制造,在各种状态下长期、安全和连续运行并实现其功能,设备部件的加工(改造)采用先进技术,并满足安装、运行和维护的要求。所采用的材料满足技术要求,并且是在安全服役期内、高质量的,以使维修降低到最低限度。 1.1.10 供方提供的汽轮机设备其结构设计和制造能保证机组长期、安全、稳定、经济和满负荷的运行。
1.1.11 供方对汽轮机的成套设备(含辅助系统及设备)负有全责,包括分包(或采购)的产品。其分包(或采购)的产品及其制造商应事先征得买方的认可。 1.2 厂址条件 1.2.1 气象条件
陕西省宝鸡市麟游县气象资料
1.2.2 地质条件
陕西省宝鸡市麟游县地质条件 1.3 设备安装及运行条件
1.3.1 汽机房汽轮发电机组采用横向布置,汽机房运转层为岛式布置,运转层标高待定(最终标高根据机组情况,由汽机厂提供方案,已满足现有厂房条件)。 1.3.2 汽机房内设一台5t桥式起重行车,轨顶标高6.6米。 1.3.3 冷却方式:采用凉水池二次循环水冷却。
1.3.4 周波变化范围:应可在48.5~51.5Hz的周波变化范围内连续稳定运行。 2.0 主要技术标准(不限于)
1)GB5578-85固定式发电用汽轮机技术条件 2)GB8117-87电站汽轮机热力性能验收试验规程 3)GB9782-88汽轮机随机备品备件供应范围 4)GB/T13399-92汽轮机安全监视装置技术条件 5)JB/T1329-91 汽轮机与汽轮发电机连接尺寸 6)JB/T1330-91 汽轮发电机组中心标高与安装尺寸 7)JB/T2862-92 汽轮机包装技术条件 8)JB/T2900-92 汽轮机油漆技术条件 9)JB/T2901-92 汽轮机防腐技术条件 10)JB/T3344-93凝汽器性能试验规程 11)ZBK54015-88凝汽器加工装配技术条件
12)ZBK54018-88汽轮机主要零部件(转子部分)加工装配技术条件 13)ZBK54021-88汽轮机主要零部件(静子部分)加工装配技术条件 14)ZBK54022-88汽轮机总装技术条件 15)ZBK54023-88汽轮机主要零件理化检验 16)ZBK54033-89汽轮机凝汽器技术条件 17)ZBK54037-90汽轮机调节系统技术条件 3.0 汽轮机及辅助系统的基本参数和技术要求 3.1 汽轮机基本参数
1)汽轮机型式 抽汽凝汽式汽轮机 2)参考汽轮机型号
3)汽轮机额定功率: 1.5 MW(发电机出口)
汽轮机最大功率: MW(常年运行,发电机出口)
篇二:电厂汽机技术标准有效清单
技术标准有效清单
篇三:汽轮机保温技术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汽轮机保温技术条件
UDC 621.165
GB 7520—87
Thermal insulation specification for steam turbine
国家标准局1987-03-25批准1987-12-01实施
本技术条件旨在减小汽轮机上下缸的温差,保证机组安全可靠地运行。本技术条件旨在减少汽轮机本体及其附件表面的散热损失,提高机组的热效 率。
1 适用范围
1.1 本技术条件适用于发电用汽轮机和工业用汽轮机的保温设计与保温施工。
1.2 本技术条件所涉及的保温范围是汽轮机本体、主汽阀、调节阀、管道、法兰等 由汽轮机制造厂供货的部分。
1.3 汽轮机本体及有关附件的保温设计根据GB 5578—85《固定式发电用汽轮 机技术条件》的有关规定进行。
2 保温要求
2.1 汽轮机本体、主汽阀、调节阀、管道、法兰等部件的保温应有设计说明。
2.1.1 保温设计说明应对保温材料的选择、保温结构型式及保温层厚度要求作出明 确规定。
2.1.2 保温设计说明应提供保温结构示图。对特殊的保温结构还应详细说明。
2.2 保温结构一般应由保温层和保护层组成。保温结构应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在 机组多次的启停和长期运行下不发生损坏现象。
2.3 对螺栓区域和需要经常检修的部位,保温以不妨碍检修工作的进行为原则,宜 采用可拆卸的结构。
2.4 对于轴承箱等易漏油部位,保温设计时应予以考虑,并应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 以防止机油渗入保温层。
2.5 汽轮机下缸的保温层厚度可比上缸的厚20%左右。
2.6 间隙较小部位处的保温结构应留有足够的膨胀间隙,并允许相邻面的保温层厚 度适当减薄。
2.7 使用保温制品时,保温层一般不少于两层。
2.8 汽轮机在出厂前,汽缸表面应有固定保温层用的固定结构,以利于保温施工。
2.9 汽轮机保温应保证上下缸金属温差及保温表面温度符合GB 5578—85中的规 定。
2.10 进行汽轮机组及管道系统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机组保温的要求,对各种管道 应统一规划、布置。
3 保温材料的性能要求
3.1 保温材料的性能要求
3.1.1 在使用温度为773~823K(500~550℃)范围内,导热系数不得大于3.41× 10-4W/(m·K)[0.08kcal/(h·m·℃)]。
3.1.2 密度不得大于350kg/m3。
3.1.3 硬质成型保温制品的抗压强度不得小于4kgf/cm2(1kgf/cm2=9.80665×
104Pa )。
3.1.4 最高使用温度应大于使用区域金属表面温度。
3.1.5 材料含湿率不得大于4%。
3.1.6 不得含有对金属有侵蚀作用以及对人体有害的挥发性物质。
3.1.7 保护层材料应具有抗腐蚀性强、强度高、使用年限长等性能。
3.2 保温材料的选择及各项性能指标的检验按水电部编制的《火力发电厂热力设备 和管道保温材料技术条件与检验方法》进行,不合格者不得使用。
3.3 保温材料的选用应有利于汽轮机组噪声的减小。
4 保温层厚度计算
4.1 按表面温度法计算保温层厚度。
4.2 保温层厚度的计算公式
4.2.1 平壁保温层的计算
??K.?t0?ts
ats?tr(1)
式中δ——保温层厚度,m;
λ——保温材料导热系数,W/(m·K)[kcal/(h·m·℃)];
α——保温层外表面放热系数,W/(m2·K)[kcal/(h·m2·℃)]; t0——保温层内表面温度,K(℃);
ts——保温层外表面温度,K(℃);
tr——环境温度,K(℃);
K——经验修正系数,一般取1.2。
4.2.2 管壁保温层的计算
D1D12?t0?ts (2) ln?D0D0aD0tS?tr
??K(D1?D0) (3)
式中 D1——保温层外径,m;
D0——保温层内径,m。
注:对于曲率半径大于2m的管道可按平壁保温计算。
5 保温施工准备
5.1 保温材料的准备,包括材料规格、数量及辅助性材料的制备。
5.2 保温材料的检查,包括生产厂的合格证书、化验报告、物性试验记录等,凡不 符合要求的不得使用。
5.3 对被保温表面应清理干净,去除油污后方可施工。
5.4 保温固定装置的检查,应无松动、脱落现象。如需补焊应征得制造厂的许可, 并应按设计要求进行。
5.5 对热工测点、导线、仪表、阀门等应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5.6 保温材料的保管应做好防护措施。不得使用吸进了油料与受潮的保温材料。
5.7 冬季施工时应作好防寒保暖措施,确保施工部位及周围的平均温度达到278K(5 ℃)以上方可施工。
6 保温的施工要求
6.1 汽轮机保温施工应严格按照该机组的保温设计所规定的要求进行。如需变动12
应 征得设计同意。
6.2 保温施工应严格消除各种隐患,如接缝不严,绑扎不牢等。
6.3 管道保温应尽可能进行单根包扎。无法进行单根包扎时,膨胀方向相同的可
一 起包扎;膨胀方向不同的可适当减薄保温层,分别进行包扎。
6.4 竖直安装的管道,施工时应适当安放防滑构件。在弯管处,保温不得改变 其形状。
6.5 多层保温时,上下层应交错排列,错缝压缝。
6.6 每层保温施工完毕后均应绑扎牢靠。保温层的铁丝绑扎不得采用螺旋缠绕 的方法。
6.7 保护层的施工应做到使保温表面光滑、整齐、美观。
7 保温施工验收
7.1 保温工程验收时应具备下列资料:
a.保温设计及变更书;
b.保温材料出厂合格证书及检验、试验资料;
c.材料代用及变更通知单;
d.保温施工记录;
e.质量检查记录。
7.2 机组投入运行后,保温表面温度及上下缸金属温差不得超过GB 5578—85中 的规定。
___________________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提出。
本标准由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钱剑霞、吴修乐、杨桂云、冯文达、阎晓荣、任启华、方崇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