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演讲稿 > 演讲稿范文 > 于丹感悟人生演讲稿

于丹感悟人生演讲稿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1-26 11:47:45 | 移动端:于丹感悟人生演讲稿

篇一:于丹《阅读经典 感悟成长》演讲稿

于丹《阅读经典 感悟成长》演讲稿

(2011年9月23日新师大“昆仑名师讲坛”录音整理)

谢谢大家,谢谢大家在遥远的边疆又给我提供了这个师大的讲台。天下师大是一家,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八方游学,走到各地都是住师大的。在二十四年前我就喝过新疆师大的酒,现在再来新疆师大我自己已经成了老师,再看着和我当年第一次来新疆时一样年龄的更多同学,心里非常激动。应该说,不管走到什么地方,最亲切的岗位其实还是在讲台上。因为只有在讲台上面对同学时,我会觉得心里特别的踏实。教师是一个什么职业呢,就是永远在面对成长。

我们今天在这里讨论文化的发展。,什么是真正的文化。文化其实就在你们呼吸的空气里,在你们眼前的山、脚下的大地里,在你们自己的生活方式里。新疆这个地方的文化,真是够大家去体会太多太多时间的。我为什么在二十四年前就怀着一个梦想一定要来到这方土地上,就因为这里的文化是不可替代的。

大家知道“文化”这个词最早出自哪里呢,是出自于《周易》。《周易》的易传上有一句话叫做:“关乎天文,以查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什么意思呢,关乎天文,就是我们要观察四时的变化,这个季节为什么来新疆的人特别多呢,因为这里的秋色特别的纯美,所以整个由热转凉的分别我们观注到了,人就能跟上天象的变化,这叫“关乎天文以查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也就是说要观察世间百态,凝聚起来这种思想价值观,再去氤氲入今,流化生命,这叫“文而化之”。所以文化这个词大家估计都会认为是个名词,但其实是从它本义上来讲,你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动词。所谓“关乎人文,化成天下”,就是让文明能够化入我们的生命,让我们自己的内心有一种文化的根性去指导你当下的生活。在新疆这个地方,你们

就能够都体会到什么是“文而化之”。

我们远离新疆羡慕你们的这些人,都是从小在课本上知道:从长安开始那条浩浩荡荡的丝绸之路,西出阳关踏上一条既荒凉又辉煌的道路。中国的丝绸、药材、造纸、印刷,我们所有最古老的文明从这条路上源源不断的输出去。然后西方的皮毛、瓜果、瓷器、玻璃等很多东西顺着这条路走进来。就在这条路上,最早有多少戍边的英雄壮志,有多少悲壮的边塞诗篇,这个地方有大漠孤烟,有豪情传奇,有四时不同的风光,也有到今天还沁人心脾的瓜果,还有遍地的鲜花和风物。所以,这片地方辽阔,这个地方离天很近,离我们俗世很远;这个地方的人守着自己的生活方式。这种“文”其实是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怎么样能在今天这个时代“文而化之”,让这种“文”照耀滋养我们的人心,一直能够融化到今天的生活里,这是我们要考虑的事情。

大家在新疆师大,这应该是一个全疆排名非常优秀的大学。我们这里有最好的一些设备和这样一些讲坛。但是大学究竟是干什么的?所有这一切是为的让我们孕育一种什么样的人格?大家都知道清华大学的梅贻琦校长曾经说过一句话,“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楼有多高这不是最重要的,要看有多少大的思想。我认为一所大学就要有大人格、有大胸襟、有大气魄、有大的眼界,这一切才是大学之大。一个人从小长大,走到大学这个阶段的时候,就要走到社会上去了。工作后,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词,说某某人有局限性。何为局限?局限就是一个人格局太小,所以为其所限。大家都知道下棋时,在一个棋盘上歩局最重要。一开始拥有一个大格局,以后就不会为其所限。所以怎样在大学里给自己一个大格局呢,带着这个格局再去走世界上的千山万水,你就能够去谋篇,就能够去摆布自己未来的理想。所以我想在西部、在新疆这样一种不可替代的文化风物之中去锻造和酝酿一种真正雄阔的大人格、大气魄,这应该是我们的大学时代真正该完成的。

今天这个时代,我们会有很多的机会,但是我们同样有很多的压力和焦虑。怎么样去面对这个时代机会,怎么样去应对这个时代的挑

战,这就看你在大学的时候能够带走什么,你自己从这片文化里面能够吸取到什么叫做精神的力量。

我想跟你们分享一下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在西部到底了解了什么?我自己的心中,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感动?我最早来新疆的时候,其实是因为知道西部有很多传奇,所以就和几个同学相约结伴而行。那时候,几百块钱就是可以闯新疆的。记得我当时只带了二百块钱。一路上我们就坐着火车一站一站的走。在进新疆之前我们在偏僻的柳园站下车,去探访过一个地方——敦煌莫高库。那是我第一次来闯大西北,在炎炎的八月里,眼前一片枯黄的大漠,那种情形真的是激动人心。在黄色的大漠映衬之下,你能看到西北的天空有多么蓝。每天我们都在敦煌莫高窟的洞里流连忘返,听解说员在讲那些洞里每一个石窟的画像。石窟每天关得很早,下午四点半以后就关了。八月天,每天到晚上十点钟的时候自然光还没有收尽。我当然就很想进沙漠,所以每天我都说我要进沙漠,但是我那些师兄们就特别不屑地跟我说,“你现在不能进去,沙漠里有好多危险,等到哪天咱们看完了这个洞,找一个早晨咱们再进去。”但是有什么危险呢?其实也没有跟我详细说。我那些师兄呢,每天背着摄影包去摄影。他们就觉得我是一个小孩,没有人爱带我,他们经常会洗一盆大白杏,把我一个人往屋里一搁,说你自己在这吃杏啊,乖乖地等着我们回来。我每天就在想为什么不能进沙漠,天还这么亮呢,去沙漠到底有什么可怕呢?后来我想他们可能是怕沙漠里会天黑。我就去找了那个讲解员,她有一个特别大的手电筒,装好几节大号电池,我说,“你能借我手电筒用用吗?”。那个小讲解员也就真不知道危险,就把手电借给我了。回来以后,我发现自己装备还很全,就捏了一把英吉沙短刀,带上一条毛巾,斜跨着一壶水,背后背着那个大手电筒。记得当时我穿着一条牛仔短裤、一个纯棉小背心,戴着一个大草帽,太热了,所以我觉得这样就可以进沙漠了。临走的时候,我给师兄们留了一个纸条,“你们别担心,我带手电了。”我当时真的不担心,我就想有了手电还怕什么呢。然后我就勇往直前,奔向沙漠了。我记得下午五点之前的天空湛蓝湛蓝的,大把的阳光毫不吝啬地洒下来,像一把一把的金属粉

末,落地无声,融进那个金黄色的的大漠里,山和沙丘的线条如同刀切斧刻出来一样,真的是太让人动心了。

我一个人往上爬,经常是爬几步就滑下来一截,再爬几步,再滑下来一截,等到了沙丘的另一边就可以连滚带爬地滚下去。我当时就感觉这个沙漠是如此古老,而我却如此年轻。心中激情澎湃,豪情壮志奔袭而来,古往今来的诗篇开始在脑子里飞旋开来。

就这样一路走着走着,忽然就觉得身上开始冷了。沙漠里一旦冷的时候,气温就像坐着滑梯一样“唰”的一下就到底了。真是冷啊,任何长衣长裤都没有办法,我估计太阳一下去温度突然之间就可能已经到了10度以下了。在沙漠里非常冷,我想那可怎么办啊,四周一看,已经找不着来时的路了。四面全一样,那一刻终于明白什么叫“天似穹庐,笼罩四野”,因为就像一口锅一样,四周沙丘都是一样的。天越来越黑了,我想我不能再走了,可是太冷了,能怎么样呢,得生火。也就是那时候,我第一次认识了一种植物——骆驼刺。沙漠里只有骆驼刺,不长别的植物。这时候,我就觉得那把英吉沙刀还是挺有用的,我用那把刀刨骆驼刺的根,手就往外拽。我的双手被滑得鲜血淋淋,终于弄出了一堆骆驼刺。我在沙丘里扒了一个坑,掏出火柴去点。但是太难点了,怎么也点不着,划了半盒火柴,都快没火柴了。,最后,我只得在那个坑里面煳上毛巾,把骆驼刺包在里面,终于把它点着了。点着了以后可就不能再灭了,再灭就没有引子了。所以,只要冷了我就继续去掏骆驼刺,就这样手里握着一把刀不停地在砍骆驼刺。

我一个人坐在沙漠的中心,看着天空,等待着天亮。西北的天即使到了最黑的时候都是墨蓝墨蓝的,天空上的云彩一朵一朵的镶着那种紫黛色的亮边,疾走如飞,真叫天马行空。我就在那里一会去刨点骆驼刺,烤烤火,一会看看天空。几个师兄就打着手电,满世界找我,天快亮时,他们老远看到了一堆火,终于找到了我。找到了以后,大家痛骂了我一顿,“你进沙漠。你知道沙漠会降温吗?”我说,“不知道,那真是不知道。”“你知道沙丘里有狼吗?”“不知道沙漠里有狼啊,从来没听说过。”“你知道沙丘会平移吗?”“不知道。”“你听说

过沙尘暴吗?”“不知道。”那个时候都不知道。他们说,“啊,给我们留张纸条,说你带手电了,你那手电有用吗?”我一想,身上的火柴、毛巾、水壶都有用,最没用的还真就是手电。后来他们说,“真是傻丫头!”就把我带回去了。

后来,我们就进了新疆了,走进了乌鲁木齐,向北又到了吐鲁番、哈密,向南去了库尔勒。坐车,一战一站的走,路上遇上火车抛锚,没有水、没有吃的,就这样游整个新疆。

回去以后,我继续读书。那些大师兄们都比我大很多,他们早早的毕业了,都出去建功立业了。很多年后,我也走到社会上,才开始知道社会有太多太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社会有它的规则,一个新新人类刚进入社会的时候是会不断碰壁的。所以,刚工作的时候我曾经有一段时间情绪非常沮丧。而我当年的那些师兄有的出国发展了,有的去了很远的地方海南,他们到了不同的地方。刚好有一个师兄到北京来看过我之后,又去海南的一个师兄那里。到那里后,就和他说我现在的状况不太好,说当年那么不知忧愁的小丫头现在工作以后好像情绪挺低落,还觉得有点不适应。过了几天我就接到我的海南师兄给我寄的一封信。我很奇怪,那时候没有E-mail,也没有手机,大家逢年过节会寄张贺卡写封信,但平时都是不通信的,为什么非年非节给我写封信呢?我打开信封抽出来,是一张白纸,没有排头没有落款,正中间只写了一行字:我什么都不怕,我带手电了。看到那句话时,我突然就明白那次西北之行在我的生命之中到底留下了什么。

等到你们长大以后也会知道这个世界有很多规则。人为什么会胆怯呢?很多时候人是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吓住了,被别人的传闻吓住了,所以我们就收敛了那种年轻的近乎荒唐的青春梦想,开始学着去适应,我后来的害怕不过是知道这个社会的沙漠中会有很冷的降温,会有狼,会有沙丘的平移,也会起沙尘暴,所以当人心知道胆怯的时候,你首先自己的心怕冷就输给了自己。而我当年闯沙漠的时候,是年轻到近乎荒唐和无知的,但是无知也是一种无畏的勇气,仅仅是为了一个青春的梦想,就可以去闯过一切,带着手电就闯沙漠。多年之后,到我的师兄给我写那封信的时候,我才明白当年最没用的那只手

篇二:于丹论语心得讲稿

于丹论语心得讲稿----处世之道

"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以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孔老夫子说,"过犹不及",在孔子看来,事情做得过头了,和没有做到位,是一样的效果,那么,在现代生活中,我们该如何把握为人处世的分寸,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该保待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自己亲近的人,我们又该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怎样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论语》中,其实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办法,做人的规距,这些道理,有时候很朴素。《论语》不是板着面孔的一部书,它教给我们的办法,有时候透着一些变通,它告诉我们一种做事的原则,和把握原则里的分寸,其实我们今天总在说,任何任何事情,是该做的?不该做的?什么事情是好?是怀?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的判定,不简单要好坏之分,只是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或者把这些事做到什么程度。其实有很多事情,应该是有尺度的。孔夫子不是一个提倡一味丧失原则,一味要以一种仁爱之心去宽宥一切的人,曾经有他的学生问他,"以德报怨何如" [论语〃××篇],以德报怨这个词,我们不陌生,我们经常说,生活里头有这样的人,说看别人那么对不起他,他还对人那么好。我们觉得,这样的人格,应该在孔子这里是得到赞赏的。没想到呢,孔子反问了他一句,子曰,"何以报德",孔夫子说,一个人,他已经用德去报怨了,那他还留下什么,去报别人的恩德呢?当别人对他好的时候,他又该怎么做呢?问完了这一句,孔子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叫做"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说一个人,如果有他人有负于你,对不起你了,你可以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对待这件事。但是你要用你的恩德,用你的慈悲,去真正回馈那些也给你恩德和慈悲的人,其实这个道理,我们要是一听,觉得好像跟我们理解中的孔子的哲学不一样啊,孔子也是有原则的,孔子不是提倡以德报怨的,他给的分寸,就

是以直报怨,用你的正直去面对这一切。

于丹心语:"孔子不提但是以德报怨,他给的分寸是以直报怨"。

其实,孔夫子在这里,给了我们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他当然不提倡以怨报怨,冤冤相报何时了,如果永远是一种恶意,以一种仇杀,去面对另外的不道德,那么这个世界的循环,将是一个恶***的,将是无止无休的。我们付出的,不是自己的代价,还有子孙的幸福。所以以德报怨同样不可取,也就是说,你搭上了太多的恩德,你搭上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那种仁厚,去面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事情,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浪费。在两者之间,其实还有第三种态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耿介和磊落的人格,坦然面对这一切,既不是德,也不是怨,其实孔夫子的这种态度,可以举一反三,推及到我们生活中很多很多的事情,就是人生有限,生也有涯,把我们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于丹心语:"人生有限,把有限的情感留给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在今天,我们都在说,避免资源的浪费,避免能源的浪费。这个地球上,被浪费的资源已经太多了,但是,当我们关注环保的时候,我们其实没有关注一点,就是心灵环境的荒芜,和我们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费。应该说,今天物资是繁荣了,但是心灵的生态,未必随之改变,变得欣欣向荣,也不意味着今天那种仇恨,那种报复种种的,甚至高科技的犯罪,是停止了吗?有的时候,会越演越烈了,在这样情况下,怎么样避免心灵资源的浪费呢?就是我们面对一件事情,迅速地做出判断,选择自己最有价值的方式,。

动画:"老师,如果一个特别仁义的人,掉进井里去了,您会跟下起吗?为什么要跟着跳井呢?做什么事情都是要用脑子想想的"。

曾经有学生宰我,去问他的老师,说老师啊,仁者,虽告曰,"井有仁焉,其从

之也",你看给他老师出的难题,说问您个问题,如果是一个特别仁义的人,现在有人跑来跟他说,有一个仁者在井里,他掉井里了,你跟着去吗?这叫"井有仁焉",井里头有一个更贤德的人,你跟着下去吗?那么这怎么办呢?老师问他: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论语〃雍也篇目],这话说得好,孔夫子说,那干嘛要这样做呢,为什么仁者在井里,你也要跟着毫无原则地就跳到井里去,这是一个君子所为吗?君子也许不能避免很多的伤害,他可以被人欺骗了,但是他自己的心不能迷惘,也就是说人不能被自己欺骗,不能被自己的一时智力上的糊涂,一种冲动之下,做出来人生没有效率的傻事,这是孔夫子所不耻的,他并没有拘泥地说仁者在井里,你就一定要跟着下去,他很不解说,为什么要这样做,所以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孔夫子告诉我们,人的行为一定要有分寸,要有原则,要把握尺度,就是今天也是非常难得的。

动画:"我们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困惑,父母对孩子关爱得无微不至,为什么孩子会反感?亲密无间的好朋友,为什么会彼此伤害?费尽心机和领导、同事套近乎,为什么总是好心不得好报?"

什么样是好呢?孔夫子老在强调"过犹不及"这四个字,这四个字,可以说有机地渗透在他举的很多例子中,您说,你去做的工作,面对你的领导,那我们每一个下属,面对领导,肯定应该是忠诚的,也应该是有热爱的,大家私交好,公职好,把事情做好,这没有错。另外,我们每个人都有朋友,大家对朋友,都应该是将心比心的,甚至有人说,是可以两肋插刀的,那么,这些个关系里面,不管是对领导,还是对朋友,有我们的分寸吗?孔夫子曾经跟他的学生探讨过,最后,由他的学生子游说了这样一句话: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论语〃显仁篇 ]"。什么意思,就是过于密集。他说,你跟你的领导关系,要是过于密集的话,离你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跟你朋友的过从,要是过密的话,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

远了。其实这是什么呢?《论语》里面无所不在有哲学,这其实就是哲学关系。我不知道大家知道不知道,有一个哲学寓言,叫豪猪的哲学,说有一群豪猪,就是野猪身上长刺的那种野猪,大家挤在一起过冬,它们老有一个困惑,就是不知道,大家在一起的什么样的距离最好,离得稍微远点,冬天就冷,相互借不到热气,大家就往一起凑凑,结果,一旦凑近了,彼此的刺都扎着对方了,就又开始远离,但是,再远的话,大家又觉得寒冷,又想借助别人的温暖就再凑,凑着凑着又受伤了,然后再拉远,多少次磨合以后,豪猪们终于找到了一种最恰如其分的距离,那就是在彼此不伤害的前堤下,保持着群体的温暖。

于丹心语:"最恰当的距离是彼此互不伤害,又能保持温暖"。

其实我们今天这个社会,我们看一看,原来的大杂院,现在都改成了单元楼,已经没有这院里头一家包饺子,十家全挨排儿去送,没有这样的事了。没有大家过年,大人一桌,小孩一桌在一起的情形了,经常是一个单元里边,住了三、四年,人都认不全,不知道你的邻居是谁。其实今天的这个社会,随着物质整个的发达,人际之间的障碍越来越多了。这种障碍多了以后会怎么样呢?就变成我们所依赖的几个朋友,身上的负担更重,因为你觉得周围的人际普遍冷漠,所以对你的好朋友,你就会觉得他应该对我多好一点,我对他多好,我应该跟他要过从再密一点,他们家有什么私事,两口子打架了,为什么不告诉我,我可以去给他们调停,其实我们今天有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有这种想法的人,应该听听子游的这句话,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太密集,就是疏远的开始,这就是豪猪的刺,必然要伤及他人。

子贡曾经问过他老师,说什么叫好朋友,老师告诉他,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论语〃颜渊篇]"。这就是好朋友,你看到他有不对的事,你好好地告诉他,把忠告告诉他,不可则止。他不听你的那就算了,别再说了,再说下去,

属于自取其辱。所以,好朋友也有度,不要什么样的事情,大包大揽,说包在我的身上,我给你一个幸福的未来。没有任何人,可以对他人这样许诺。

动画:"《论语》告诫我们,无论对朋友,还是对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那么对待自己最亲近的家人,是不是就可以亲密无间了呢?父母和子女之间,丈夫与妻子之间,也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吗"?

我曾经看到心理学上,有一种界定,说现代人的交往中,有一种叫做"非爱行为",什么叫非爱行为呢?就是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一种非爱***掠夺。这种行为,往往发生在夫妻之间、恋人之间、母子之间、父女之间,也就是世界上最亲近的人。夫妻和恋人之间,经常会有人说,你看看,我就是为了爱你,我放弃了什么什么。我就为了这个家,我今天怎么怎么样,所以你必须要对我如何如何。父母对孩了经常说,你看看,我自从生了你以后,我工作也不好了,我人也变丑了,我一切都牺牲了,就是为了你,你为什么不好好地念书呢?所有这些,其实,统统称为非爱行为,因为,它是以一种爱的名义,所进行的一种强制***的控制,让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

我曾经看到有一本写父母的书,一个英国的心理学的女博士写的一本书,她在开头说了非常好的一段话,她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的目的,所有的爱,大家都想最后到一起。这世界上,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她说,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越早让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你就是越成功。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明白距离和独立,是一种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在最亲近人的中间,也应该保有。于丹心语:"距离和独立是对人格的尊重,最亲近的人之间,也应该保有"无论父母对孩子,还是多年的夫妻,一旦没有了这种尊重,越过了这个尺度,就会到《论语》中说的,到了"数"这个阶段。一切过于密集,密集得彼此已经不独

篇三:于丹浙江理工大学演讲稿-心灵飞扬,生命成长

于丹浙江理工大学演讲:心灵飞扬,生命成长

请叫我于丹老师

其实坦率的说名家名人这种称呼与我自己的感受相去很远,我只知道我以前是一个老师,以后是一个老师,现在也只是一个老师,我最喜欢的称呼永远只有一个,就是于丹老师。所以,在校园里见到同学们这应该是我自己最踏实的事情。今天我们聊一个关于心灵飞扬,生命成长的话题。

在我身后的屏幕上写着“感悟成长”,感悟是什么?感字里面有颗心,悟字里面也有一颗心,我们对于所有经典的阅读,文化的理解,只不过为了一个目标:就是我们都在成长。我之所以这么喜欢大学,就是因为大学是一个奢华的地方。作为一个老师最大的奢侈就是年年面对18岁,每一年都在校园里迎接新生,不管我们自己长到什么年龄,我们不能要求学生去适应38岁的思维、48岁的思维、58岁的思维,只有一个老师永远面对18岁,倾听18岁,懂得18岁,爱18岁的年华,陪伴18岁的成长,这就是大学老师的职责。所以,有成长就有今天,有成长就有力量,我们今天共同面对一个成长的话题。

扩大自己的生命格局

在大学里,什么是最重要的,每个人的答案是不一样的。我个人认为,大学里最重要的不是专业,而是一个人生命的格局。大家手里都拿着手机,而电池的待机量是不同的,有些电板充了电可能可以用上两三天,但是有些却只能供应一天不到的电。我们人人都在社会上被消耗着,我们自己的电池有多大的带点量呢,这是格局决定的。能不能在校园里把自己磨成一块大电池,然后在走到社会上,这点至关重要。

为什么生命格局要大呢?大家都听说过局限性这个词,所谓局限就是一个人的格局太小,为其所限。就拿下围棋来说,一张空荡荡的棋盘,你的子愿意下在哪儿都行,不会学棋的人,从角落开始,跟着人家耗,而一个好的老师,就应该告诉你布局要把子尽可能挂的远一点,大一点,一个角上被人围死了,其它的眼可以做活。学下棋的人不是在学规则而是在学布局,学专业的人也不是在学你那个学科,而是大学里面重要的是学会人生的谋篇布局。怎么样能够酝酿一颗天地之心呢?今天的大学生一方面被称为天之骄子,另一方面也承载的太多,读书,读书,要一直向上的读书,但读出来怎么样呢,要竞争,要再去提升再去进步,一直会觉得疲惫不堪。我们一直觉得世界给我们的压力太大,有的时候是因为我们太脆弱,不一定你有专业的本事,你的生命就一定坚强,它还相关于心灵的能量。

那么最大的格局是什么呢?来说说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大家都知道盘古开天的故事,这是一个从容的过程,《三五历记》记载“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在其中。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一日九变。”“一日九变”这四个字很让我感动,就是说一天中呈现许多的变化。常有人说人过三十不学艺,人到四十添作五,人到五、六十土埋半截字,所有这些话都是在拒绝成长。其实但一个人不再变化的时候他的生命才在衰老。如果一个80岁的老人还有童心,这个老人就永不衰老,因为他追求变化。盘古一日九变地成长,这就是人生,不停顿的长,长了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

我认为他的人格代表着中国人的人格理想——神于天,圣于地。神于天是指一个人在天地间飞扬生命,自由地与自然和宇宙相接,达到一种超脱和永恒。圣于地是指在大地上,社会规则间,我们要认同,我们要服从,我们要让自己的小利益服从于大群体,承担责任,担当使命,这是圣贤的定义。一个人能在社会中作为圣贤,能在自然中作为神仙,这成就了神圣人格。我们说能够拥有的最大的格局,就是把一己生命与天地勾连。

在大学里把心养大

人心有大有小,就看你在大学把自己的心养成多大。曾经有一个故事,弟子问师父:“人生年华都差不多,我们身上也差不多,为什么说有的人心就大有的人心就小呢?”师父说:“那现在你把眼睛闭上,用你的心去造一座城池,然后讲来给我听。”这个弟子就闭上眼睛,想啊想啊想了一座巨大的城池,宫墙万仞,城河千丈,城中亭台楼阁,花草树木不言而喻。想完后娓娓道来说给师父听。师父不动声色说:“你现在再用你的心给我造一根毫毛。”弟子又闭上眼睛想啊想啊,在脑中造了一根细细的毫毛。这时候,师父问他:“刚才你给我造了那么大一座城池,那完全是你的心造出来的吗?”弟子说:“当然。”师父又问:“那你刚才给我造那么小的一根毫毛,用的是你全部的心吗?”弟子说:“当然是全部咯,我造毫毛的时候也不能想着别的。”这句话一说出口,他就顿悟了,人心真有大小之分,这种大小不是物理意义上的考量,而是我们的心寄在多大的事情上。如果一个人的一生想要在这个世界上去建立一座城池,你用三两年修座桥,再用三五年修建房子,坚持不懈地去做,那么你的心会无比辽阔,小坎小坷都过的去。但如果你为朋友间的口角之争楞在那里,那就是一根毫毛,能够绊住全部的心。人心就是如此,心大心小决定了我们面对世界是什么态度。

中学的时候,我们面对高考,有很多的选择天空。但大学里不同,大学要用自己的脑子去独立思考,一个真正的大学校园,不仅有高楼大厦,更是酝酿大人格和大胸怀的地方,是培养大师、崇尚大思想大情怀的地方。一个人只有在大学里把自己养大,你才可以在面对社会的时候不妥协,不退缩,带着一种信的力量去创造,去完成。

我们想起《逍遥游》,都会羡慕大鹏鸟,其实大学就是把我们从小鱼养成鲲的地方。如果你是那种尺把长的小鱼,你是成不了大鹏鸟,也许会变成斑鸠和麻雀,只能像文中的蜩与学鸠一样指着大鹏鸟说:“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这个世间,鱼也罢,鸟也罢,是有大小之分。

大学是干什么的,就是把我们自己养成的地方,然后你到这个世界上去等待机遇,化而为鹏。庄子说人的一生“乘目以游心”,这五个字就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人生比较好的一种状态,是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如果一个人这一辈子都出世当神仙去,就太自私了谁来为社会做事。但一个人以入世之心做入世之事,那他得累,得计较,得被所有人的议论,压力太大。如果一个人以出世之心去做事,不管做到什么程度,都会认真去完成而放弃很多计较,因为在他心中有一片天地。所以我说神于天,圣于地,这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我们将找到一个这样的反差,把自己的辽阔空间建立起来。

我喜欢一句谚语:人生不能就决定自己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所以人生的宽度,在自己的手里,让我们尽量辽阔,在这个世界上,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人有多大的眼界,就有多大的世界。所以上大学,我们最主要就是建立天高地阔的人格的空间。

中国文化的源头是儒道兼济

中国文化的源头是儒道兼济。林语堂先生有一句名言说:“某一种意义上讲,每一个中国人在社会人格上都是儒家,每一个中国人在自然人格上都是道家。”儒与道对我们来讲意味着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这种反差使我们更辽阔蓬勃。很多同学都觉得,我们过去学的中学历史说儒与道是对立冲突的,一个积极,一个消极;一个入世,一个出世;怎么能协调起来了? 在我们受过的教育中,多少次被强调出简单的二分法和一元论。中国文人,不是儒家,就是道家。果真如此吗?其实当我们从一种静态的对立,变为一种动态的融合,我们生命就获得品质,因为我们真正活起来了。其实,坦率地说,我更喜欢道家,因为道家告诉我一个自然的

坐标,更加永恒。我一直不是一个文化一元论的人,不希望过分夸大儒家的价值。在我们两千多年的文化里,儒家被整个统治者绑架的已经过分地强烈了,它是重要,它重要的前提是汉武帝罢黜百家,却独尊儒术。罢黜是什么?罢黜是行政手段。罢人家的官还可以,你还可以罢人家的思想吗?当一种主流思想打压了所有思想而一家独尊的时候,儒家固然强大了,但也是从那一刻开始,它不再健康。

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儒家,需要是在中国古往今来的智慧时期中,儒道兼济,在与今天的文化,西方的文化相融共谋所创造出的一种文化形态。所以我自己讲论语,但我从来不主张过分夸大儒家文化。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理想要大,着手要小。孔子和学生和一起谈论人生理想时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三句话就是我全部的理想。”老者安之,因为有我这个人在,所以让老人们,我的老人长辈可以安顿;朋友信之,因为有我在,让朋友们都多一份托付和信任;少者怀之,因为有我在,让学生们孩子们觉得这还是个不错的榜样,还能经常怀念。可如果要是老的小的平辈的,我都有了交代,这就是个理想。大家想想,这是一个古圣先贤,万世师表的理想,还是我们每个普通人的理想,大家脱去名片上所有的头衔,不管你身份,有什么样的地位阶层,有什么样的资产,我们一辈子最不能解脱的,就是跟这三种人的关系。有一种说法叫“灯下黑”,一盏灯光芒可以打得很远,但灯罩底下是黑的,人生的经验是一样的,我们对得起世界,建功立业,但唯独对不起这几个人,那么我们的内心真的能安顿吗?

老者安之,那么何为“安”呢?一个老人你让他外安其身还比较容易:有房子,有零花钱,让他请个保姆,就能安了。但内安其心谈何容易。《论语》里有很多谈论孝道的,但这个孝道不是一个简单对父母的事情,它是一个人生命的起点,对内心的真诚。何为孝?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说现如今大家说的“孝”字呢,就是能养活自己的老人,他就孝顺了。他接着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他说至于你们家那些牛羊犬马大牲口,你不也一样养着吗?如果内心没有一个敬字,那么养父母跟养犬马有多大区别呢?孝敬孝敬,内敬决定外孝,内心的敬意比孝顺的行为更加重要。

“朋友信之”。朋友要有这一个字“信”。那真是一种生命的奢侈,我们真有能够信得过的朋友。中国古人是讲究“纵然莫守信也”,那种“信”字是此生可多的信任。

“少者怀之”。孔子他没有希望“少者仰之”“少者慕之”,他只用了一个温暖的“少者怀之”。让年轻的孩子缅怀着,思念着就是一个长者的成功。

为什么说伦理是东方人的起点。我们看看《论语》里面说人格历练,有三个基本阶段,第一个阶段叫入则孝,出则悌。第二段叫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第三段叫做行有余力则以学问。但是今天这三段我们刚好是倒着走的,一个小孩子,从四五岁开始上兴趣班了,小学、中学、大学、硕士、博士、博士后,一路走,把行有余力才做的事都做完了。做完以后倒着往回走,到社会上再去学这个谨而信,泛爱众,能不能亲仁还再说吧。再往回走,入则孝,出则悌,往往我们今天都做不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它说你父母的年纪你不能不牢牢记在心里,想起这个年纪来,一方面会很高兴,因为你觉得父母还在,你还是个孩子,你还能享受这种宠爱。但更深的是忧惧之心,因为他年纪越来越长,你能为他做多少事?有一种悲哀叫“子欲孝而亲不在”。年华不一定都能等来,安顿好伦理的起点,我们才有更远的路可走。

君子之道

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君子三大德是指“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用今

天的话讲就是仁爱的人可以少点忧伤,智慧的人可以少点疑惑,勇敢的人少点恐惧。换言之,世界上所有的负面情绪只用一种方式可以真正击垮你,那就是笼罩你的心。你的心都认了,就垮了:你的心不认,就有未来。人就是让我们这颗心蓬勃壮大。也就是说我们要找到一种跟世界制衡的能力。一个人永远不迷失自己的心,你的世界就形成一种制衡的关系。泰戈尔说我不能选择那最好的,是那最好的选择我。这是一种态度,我们受挫时要想是不是我还不够好,我能做的事就是让自己不断的变好,然后等待最好的机遇来选择我。在这个世界会构成一种关系,我们自己强了,世界给我们的忧惑畏惧就远了。

如果你眼前有三锅温水,你往第一锅里扔一个生鸡蛋,往第二锅你扔一个生的胡萝卜,往第三锅里扔进去一把干茶叶。结果会怎样?第一个锅里原本新鲜的生鸡蛋,变成一个硬邦邦的东西,这就是被生活浮硬了的一种人。可能这个人愤世嫉俗、充满抱怨,一点点的小事可能就觉得是一种伤害,这种人习惯于以偏概全。他们经常说生活就是悲观,前景就是暗淡,人心就是险恶,竞争就是残酷的。第二个锅里,投进滚水的萝卜,变成了烂啪啪的一团泥。这是被生活浮软了的一种,这种人往往是一些道德君子,善良的老百姓,活的毫无原则。一日三餐,日出而作,日没而息,别人怎么说,他就怎么做。但第三个锅中,我们可以看到一锅无色无味的水正改变成为一锅香茶。就是一个人在被社会成全的同时,你能去改变社会。 仁智勇,给了我们这种能力,就是让我们能够以一个最强大的生命去与世界相逢。孔子的学生总结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何为“忠”?何为“恕”?这两个字,朱熹先生解释:“中心为忠。”这个世界上真正的忠诚,不是让你忠守于外在形式,忠于一种标准的标准,而是让你忠守于内心。 “如心为恕”。一个人怎么能宽容,不是自己想做一个宽容的人,而是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当你觉得他人心如我心的时候,你替他一想,自然就宽容了,这叫“如心”。如何做到仁智勇,孔子只说两个字“爱人”,好好爱别人。怎么去爱呢?孔子说:“子欲立而立人,几欲达而达人。”是说我自己想在世界上安身定力,我用这样的心帮别人自力起来,我用发达自己的心去发达别人。对于不好的事情“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何为仁、知、勇?

仁爱有五点:一是“恭”,恭则不辱;二是”宽”,宽则得众; 三是”信”,信则人任焉; 四是”敏”,敏则有功; 五是“慧”慧则足以使人。仁者即“爱人”,好好地爱别人。

何为“知”,他说知人,真正知道人了解人才是世界上最大的智慧,知人是最难的。我们真知道自己吗?一个大学生,此时此刻,你的所作所为不是你的全部,你不知道明天,也不知道未来,你真的了解你周围的人吗?你的朋友、你的老师、你的恋人、你的家长等等。大家都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对打渔为生的夫妻,妻子喜欢吃鱼身,她为了把鱼身省给丈夫吃,而吃了一辈子的鱼头,最后发现丈夫喜欢吃的是鱼头。不是我们每一个人都给我们很爱很在乎的人送错过礼物、犯错过什么。往往是越爱越在乎,错的越多。这个世界上,真正的苍凉不是不爱,而是不懂;真正的误区不是缺少爱而是用我们自己的方式去爱别人,所以懂得有多重要啊!

何为“勇”,孔子说勇者不惧。勇敢有很多种,但最高境界就是这个人处变不惊,一事当前能做到泰山当前不顺,以自己从容宽广的心平静的度过风险,辨明真伪,迎接一个光明结局,那人便是君子之勇。所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勇敢呢?君子之勇,一个人一定要把他的仁爱之心和他的智慧结合在一起,他才有真正的勇敢。所以,孔子有这么一句话,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一个真正仁爱的人必定是勇敢的,因为他要仁爱天下,披荆斩棘,去为社会人生做大事情,不勇敢,他走的过去么,所以仁爱的人必定勇敢。但勇者不必有仁,一个特别逞匹夫之勇的人,你就不要认为他内心一定有仁爱,所以仁、知、勇这三点是君子之德。

文化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朴素的价值

文化文化,重在文而化之,拥有多少文不重要,化最重要,能化入生命吗?能变为我们的力量吗?能让我们憧憬未来而不颓败吗?人在这么一个辽阔的境界内把自己养大了,再走像社会。社会,我们正在走过的2008,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我们不说太远,我们不说改革开放30年。只看2008这一年,在我们的期待中,迎来奥运的辉煌,迎来30年的庆祝,但也就是在这倒计时中,地震,这样猝不及防的原始苦难还是会大规模来临。我们完全相信物质文明吗?我们完全相信发达的科技吗?最后,撑起大家的还是心灵的信念,大爱无疆,有一些朴素的价值永不过时。


于丹感悟人生演讲稿》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5756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