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

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1-27 14:07:03 | 移动端: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

篇一:初三上册六单元作文:至圣

读书造成充实的人,会议造成未能觉悟的人,写作造成正确的人。为了帮助同学们,小编特此搜集了初三上册六单元作文:至圣。

文庙,是古时的学府。文庙大成殿,是文庙精神的中心。中华各地的文庙大成殿中,当面傲立的,便是中华儒学之始者孔子。

可以说,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孔子,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崇敬孔子。孔子生前并非皇族,但在其以后的时光封号却一再提高,从大成至圣先师,直到大成至圣文宣王,孔门盛极一时,孔子万古流芳。

儒士注重个人的修养,孔子做为儒士之首,自然是修养极高的人。孔子一生行迹依《礼》,非礼勿行。颜回去世,孔子赞曰:圣哉,回也。内心极推崇他,但依礼反对厚葬。他对诸侯公卿公然欣赏天子乐舞而感到愤怒,他对列国不纳其言感到委屈,但又绝对平静。身处乱世,一老者默对现实,独善其身。既有伯夷叔齐般高义,又有微子、箕子、比干之胆识。见贤思齐是他的理论,论语中他直抒胸臆:殷有三贤人。

儒家求出仕,孔子自然亦是。在做鲁相的日子中,其能大展其才,但因国君不明,只得周游列国。或而谓之游,可绝非游说之路诸侯无一纳其言。但其在天下纷争中,为天下奔走,为他人奔走。在所有人都觉得礼已不会富国强兵之时,其却矢志不谕:东方诸国遍布了他的足迹,中华大地散满了他的喟叹。圣人居于天地间,绝非呼天抢地地狂号,只是留下一片静默,一片永恒。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静默中蕴涵了无穷的力量。

孔子的思想之所以能传至今日,是因为其在教育上的贡献。孔子七十二门生为贤人,另有三个人感其教化。孔子身体力行的教学,是无愧于先师的称号的。他的学生有的富甲天下,有的潜心学问,有的能通灵于天地,有的傲立于庙堂。孔子注重文化的传承,其修《春秋》、《诗》虽是为儒家而修,对《诗》的内容也有一定的曲解,但无疑将中华的文化传了下来。否则哪有关关雎鸠的千古绝唱?孔子是个文化人。他回望历史,低首是现今,远望是将来。汉代的独尊儒术使其学术的传承初见成效;传至宋代,程朱理学的高峰,也是孔子精神的续扬。一门能傲立千年的学术以其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以及能代代相传不断创新,证明了它在华夏的生命力,无人可挡的生命力!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的精神,他的学说也随川前行,奔流不止。

孔子为圣,圣者之圣。纷争之春,多事之秋,乱世间,圣人傲立。其对自身的感怀,对社会的关注,对教育的投入,对文化的贡献:仅有一项便可傲立于天地,何况全材乎!

步入文庙,孔子静默。一身宽服的他目视远方,目视将来。圣人不拘于时,他自能望见将来,不知儒士能否长存,但儒学必定仍扎根每个国人的心中。

个体之圣人,社会之圣人,教育之圣人,文化之圣人。

至圣。

篇二:两个孔夫子陈四溢

两个孔夫子

作者:陈四益

对我来说,有两个孔夫子。

一个是供在文庙里的孔夫子,他的谥号很多,多到我必须查阅资料才能说得完全。起先是“褒成宣尼公”,后来是“文圣尼父”,再后来是“文宣王”,再后来是“玄圣文宣王”、“至圣文宣王”、“大成至圣文宣王”。在我小的时候,“孔家店”已经“打倒”,但仍能见到孔庙里“大成至圣先师”的牌位。这个孔夫子离我很远很远,好像除了他牌位前常常有些贡品和师长们有时要我们鞠躬外,别的什么印象也没有留下。

另一个是活在他著作里的孔夫子。他说了许多聪明的话,也说了许多傻话。他从来没有把自己当作“圣人”,而且说他这一辈子从来没见过什么“圣人”。他从小贫贱,学过很多技能,会赶车,会射箭,又认得字,还学过礼、读过诗,有一套自己的思想、政见。他有时很自大,喜欢吹点牛;有时又很悲观,觉得没出路。他同学生一起春游,一起唱歌,一起游泳,显得十分和蔼,但有时也不免要发发脾气,把学生臭骂一顿。总之,他同普通人一样,但想得更多,想得更深。他的主义未必都对,甚至有许多不对,但确有精辟独到之见,即便几千年后,也让人佩服。

两个孔夫子,我讨厌前一个,喜欢后一个。前者虽然妙相庄严,但没有一丝生气。他只要人顶礼膜拜,让人盲目崇拜,却从不给人一点新鲜的思想,自己已是一具土偶,还要把一切人都变成土偶;后者虽然不那么神圣庄严,但那思想却活泼泼地,可以接受,可以批评,可以补充,可以修正,也因此可以愈益完备、愈益发展。

一切思想家———哪怕是最伟大的思想家,一旦被当作“神”,供于庙堂之上,他的思想就不再能随着时代前进,从而趋于僵化,又从而终结了生命。思想的历史已经表明,要想扼杀一种思想,最简单,最方便又最冠冕堂皇的办法,就是把它供起来。如果我们真的尊敬一位伟大的人物,那就把他当作一位智者而不要把他当作神道吧。我们吸收他的智慧,而不要求他替我们解决生前未曾遇到的问题,面前的路,要自己来走。

原载:人民日报

篇三:高考作文高效指导揭秘系列(十九):人文空间类话题

高考作文高效指导揭秘系列(十九):人文空间类话题

【内涵解剖】

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置身于人文空间,拥有人文精神。新课程标准要求“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和“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可实际情况却不如人意。

【佳作赏析】

★话题一:历史的启迪

请以“历史的启迪”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唐太宗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面对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我们不能只是观看,历史是应该给我们一些启迪的,什么样的启迪呢?国家兴衰、个人命运,国防、外交、教育、科技等各方面都有启迪。写作时可根据自己对历史的感知,对现实的体味来抒写历史对自己、对他人的启迪。访问名人古迹、历史景观,阅读历史名人著作,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从历史演变角度探索文化、科技诸方面的问题,都是与话题有关的,都在可写之列。

例文一

夫子春秋

周三省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李隆基《经鲁祭孔子而叹之》

我奔向曲阜,以我十二万分热血与热泪的拌和;我奔向曲阜,以我五千年思愁锻铸的铁骨和忠肠;我奔向曲阜,以我年轻生命磅礴时空的大智与大勇;我奔向曲阜,从每一道夹满历史风尘的砖缝中邂逅一位久违的圣人??

一道又一道高高的门槛,一级又一级长长的台阶,一重又一重巍巍大殿,一层又一层深深的院落。秦砖、汉瓦、唐松、宋柏、清碑。古人己远,只可仰望万层台阶之上的琉璃殿宇,任空灵的思绪飘得很远很远。前方,圣人的威严高高在上,萋萋绿草中仍可想见当年弟子三干的大家气派;身后,斑斑红墙虽经雨侵风蚀却依然炫目,似乎还可映出千年电闪雷鸣中岿然不动的身影。谁也说不清有过多少回日升月落,可谁都明白,有个古老的魂灵在这方圣土上回旋不散。他日夜如约地凝望九州的每个角落,因为每一寸土地无不灌注他博大思想的血液。肯定地,他见过山长水阔的豁达,见过巷陌人家的灯火,见过胡马嘶风的悲凉,见过仰天长啸的壮烈。可最终,他依然执著地在这儿留守,日复一日地倾听暮鼓晨钟,接受凡夫俗子的拜谒。

不知不觉,己走到路的尽头,回过身去看,这仅仅是一个古老的庭院吗?不,那是岁月留痕刻下的一帧残简。曾经,大地是它浩荡的书瓦一砖一瓦是它挥洒的字印。如今,它只剩下一阙断章,立于纷嚣凡尘,供今人悬想她原先的厚重与繁华。

历史给了中国人一个孔子,一处圣迹,可它也开了个着实不小的玩笑。它让孔子一生颠沛流离却终不得志,死后留与儿孙的也只是三间茅舍,一座孤冢。后来秦始皇烧过他的书:更后来,汉武帝给他扶了正,一纸“独尊儒术”的诏书让他在供龛中被参拜两千多年。一时间,他似乎平步青云,飞上了九重灵霄宝殿。可谁也不曾想到,当这位老先生安静地沉睡了近两干五百年后,又莫名其妙地刮起了一场“批孔”的血雨腥风。有人撞倒他的碑,砸毁他的像,掘了他的坟。可怜一世圣人生前奔波游历,身后竟也难求一方清净!

记不清了,有多少帝王将相戴着你的面具生杀予夺;又有多少文人墨客打着你旗号褒贬评说。你心力憔悴地为一顶顶皇冠加冕正名。时过境迁,又是你,无可奈何地亲手点燃焚烧每个王

朝没落的火把。你亲身交付每位君王一套钳制民众的枷锁,可你不明白呀,锁得最深的人儿正是你自己!可悲的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啊,你竟成了帝王统治的仪仗!开国王朝震天动地的乐声中,你恰是那站在最低台阶上的拜者。

今日大成殿依旧香烟缭绕,清香燃起,烟尘升腾。冥冥中,老夫子向我款款走来,脸上依然挂着千年不变的凡人的微笑。历史的笔开始在我手中颤抖,教科书上那笑容可掬的老头儿,被涂过太多的油彩。

还世人一个真实的孔子吧,老人再也经不起折腾了。

评点:文章把孔夫子放在五千年历史雨侵风蚀中审视:既看到夫子身前寂寞身后名,又看到夫子经受“批孔”的血雨腥风;既看到夫子受世代凡夫俗子的拜谒,又看到夫子站在最低台阶上朝拜后代封建王朝天子;既看到夫子的宏博威严,又看到夫子“被涂过太多的油彩”??开篇四个“奔向曲阜”似排山倒海,破空而来。在作充满激情的理性思考以及形象的描述之后却以“还世人一个真实的孔子吧,老人家再也经不起折腾了”作结,似慨叹,似调侃,似无奈,似沉思,触发读者思考与探求的欲望。

例文二

历史驿站——颐和园

袁 巾

我家住在颐和园附近,颐和园优美的景致,璀璨的文化,在我渴求的目光中,显得那么完美,那么神圣。

上中国近代历史课时,老师干篇一律地讲着“打仗——失败——签约”,这似乎已是固定的模式,使人感到压抑、悲愤、屈辱。有时,老师也偶尔穿插一些小故事。记得有一次,老师用满怀悲愤的语调说:“当时,中国危急,人民生活极端困苦,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慈禧太后竟然挪用每年海军经费的一半,重修了颐和园。”“啊!”我们不约而同地叫出了声,声音中充满惊奇和愤怒。我尤其觉得难过,因为我心目中完美无缺的颐和园,竟有着这么辛酸羞辱的历史。从这以后,我对近代史的学习开始关注起来。老师讲到戊戌变法时,我的心情就像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亮光,似乎看到了中国的希望。然而,短短的103天后,这场给中国带来一点希望的改良运动就被慈禧太后扼杀了。我特别注意到,这场维新派和守旧派斗争的主战场,便是颐和园;维新派失败后,光绪皇帝也被囚禁在颐和园。我发现颐和园与中国近代历史的每一步都联系得那么紧密,它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堡垒,近代屈辱的见证。自此以后,我再去颐和园时,心情就不那么轻松了。我仿佛看到每一座亭台楼阁上都镌刻着伤痕累累的历史,我仿佛听到每一阵风吹树叶的沙沙声都是对封建统治的血泪哭诉,我已找不到幽准的美好风景与厚重的历史尘埃之间的和谐和统一,占满我的脑子的全都是辛酸和悲壮的感情。

后来,我知道了更多的关于颐和园的故事,我发现它不仅是晚清丧权辱国历史的记录,在它的山水楼阁中,还隐藏着许多让人惊叹的历史风韵。一个个历史人物在颐和园这个历史驿站驻足,又匆匆地离去。颐和园留下了他们的痕迹,它带着这些斑驳的痕迹,历经风雨,坚强地伫立在这里,轻轻地向人们倾诉那一段段历史。

元朝在蒙古人的铁骑声中开始。一百四十多年后,又在朱元璋的千军万马中结束。这个轰轰烈烈的朝代无影无踪了,只留下西郊瓮山一座孤坟。如今,这座孤坟成了一个祠堂,默默地立在颐和园的一角。而在这块地下躺下了几百年的,就是元朝著名的政治家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是蒙古大汗成吉思汗、窝阔台汗及乃马真皇后执政时的三朝重臣。他学识渊博,才华出众,他以杰出的远见卓识,为蒙古族作出很大的贡献。蒙古军队久攻汴京,攻破城池之后,按照蒙古制度,“久攻乃克要屠城”。耶律楚材进言:“得此无民,将焉用?凡弓矢、甲仗、金王等匠及富民均集此城,杀之则无所得。”于是,窝阔台听从他的建议,使汴梁147万人得以幸存,中原文化得以保留、流传到现在。有些蒙古官员不了解中原农业经济的

特点,想把中原地区全部改为牧场,耶律楚材力阻。耶律楚材虽出生在草原,但他视野开阔,深知中原耕作之重要,知道治世之策,尤为难得。此外,耶律楚材制定了税额,统一了衡量,又建议蒙古通过考试从儒生中选官,为提高蒙古民族的文化政治素质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1244年,耶律楚材病故后,乃马真皇后封他为广宁王,把他葬在京都西郊瓮山一带。

耶律楚材为汉族人民和古老的中国作出的贡献无法估量。然而,他的墓地最终还是在明朝被毁掉了。夕阳残照下的只是一片光秃秃的荒地。于是,再没人记起在瓮山下长眠的这位杰出人物。到了清代,乾隆一声令下,瓮山脚下荒芜的大地上建起了一座规模宏大、景色秀丽的清漪园。在建清漪园时,发现了埋在地下的耶律楚材的墓。乾隆认为,元朝和清朝都是异族统治汉族的时代,耶律楚材的卓越贡献值得肯定,故在原处建祠。从此,耶律楚材就在这座清代的皇家园林中躺着,成为颐和园的一部分了。

在颐和园的清漪园内,有一块巨石,名叫“青芝岫”,俗称“败家石”。这块石头本在北京西南郊大房山群峰中,被明朝太仆米万钟发现,于是不惜财力,要把它运到自己的花园中。为了搬运此石,米万钟财竭力尽,仍未运到,将巨石弃于良乡道旁田间。“败家石”也因米氏家败得名。后来,乾隆发现了这块被遗弃在野地中的巨石,视为至宝,下令将其运至清漪园内,置于乐寿堂正门对面,当时,乐寿堂院内的正门已建好,乾隆竟下令拆墙破门,将巨石运人园内。皇太后感到有不祥的预兆,说:“既败米家,又破我门,其石不祥。”虽不能说因为这块石头的缘故,但清朝至此,真的开始衰败了。

自乾隆之后,清朝的景况一日不如一日,政权日益腐败,民生日益凋敝,但清政府置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不顾,1888年,慈禧太后移用海军军费重建清漪园,改名颐和园,供她享用。但泱泱几千年文明大国,以至于因落后挨打,因贫穷受欺,因卖国被辱。1900年,八国联军的枪炮使颐和园受到严重的摧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终于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冲击下土崩瓦解。

在昆明湖畔,我不禁想起在这里投湖而死的王国维。王国维是清代的秀才,是在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研究方面很有造诣的一代国学大师,我的高曾祖父袁嘉谷时任图书编译局局长,他将王国维聘在局里任编辑,并对他大为赞赏,认为“中国近代,潜心学问,而有古风者,推王静安(王国维)”。辛亥革命之后,在中国改朝换代,发生巨变的关头,王国维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有着一股令人可敬又十分可悲的傲骨,他终因死守清朝文化,不理解社会变革而选择了远离这个社会的道路。他来到颐和园,留下了“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最后呐喊,投向碧玉般的湖水中去拥抱中国文化,成为昆明湖中的千古绝唱。 历史的脚步匆匆而去,我在颐和园这个历史的驿站中仔细地辨认着它们留下来的痕迹,倾听着颐和园如泣如诉的声音.久久不愿离去??

评点:作者把颐和园比作“历史驿站”,由此串起元明清乃至近代历史上的相关事件与人物,颐和园成了叙写历史的物线。作者很会组织材料,安排材料。开篇以历史老师讲的小故事,造成感情上的巨大落差,引出重修颐和园、戊戌变法的历史。又由颐和园的山水楼阁引出元朝著名政治家耶律楚材的故事;由清漪园内巨石引出清朝衰败历史,引出重建改名之事,与前文呼应;再由昆明湖引出王国维投湖故事。由当今起笔,说到近代,远溯元明之后,续说乾隆,又回到清末、近代、当今。远远近近,错落有致,伏笔、照应都较周密。 ★话题二:传统文化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传统文化必须加以继承发扬,因为它经过了千年的锤炼,有着动人的宝贵的内容;有人说,传统就是为了改革的,而不是继承的,只有远离传统,我们才能走向现代。

你是如何看待“传统文化”这一问题的,请结合你所学的历史知识,以及自己平时的阅读积累和生活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题目中的观点基本上是对立的。我们可以从中任意选取一方面来阐述我们的观点;

也可全盘考虑,站在历史的高度进行总体的评价。传统文化的范畴很大,笼统地谈,会很空洞,不如选取一两个方面来具体地谈,这样容易突出重点。文化总是前后相承的,写作中切忌绝对化,要看到文化的发展变化。即我们的视角要既能缩小于一点,又能扩大而至整个文化层面,收放自如。

例文一

国人的交流艺术

王 晟

关于中国文化的内涵,曾经有人用了这样一个字来概括——“傻”,拙于言辞或者不善表达,在国人的心中甚至是一种美德。于是有了“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人三缄其口”之类的古训,于是有了“沉默是金”、“祸从口出”之类的箴言。

在古人眼中,交友万不可轻率,必须察其言,观其色,究其心,方可交之。这多少给交流沟通带来了不便。人人都谦虚谨慎,不敢吐露真言,一见面便是冗长的客套话,就像金文中的“人”字,以侧身示人。谁都不知对方心里真正在想些什么,谁也不愿将自己的肺腑之言吐露给对方,最高境界臻人“微云澹江河”,则言论疏而圆滑,触肌而不入骨,不伤及他人且不辱没自己,听者舒坦却又觉察不出丝毫造作。故古人常叹知音难觅,伯牙死后,钟子期不复鼓琴,就不足为奇了。

国人的“憨”其实是“含蓄”的文化底蕴遗传的。古代文艺理论有“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说法,我们的国画则讲究留白技巧,就像《独钓寒江图》,惟有一翁一舟,无山无水,五月无云,却给人一种“思人水云寒”的联想,收到了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再如唐代张籍借《节妇吟》,写自己不愿以命奉事却又说“感君赠妾双明珠”,最后还违心地说“恨不相逢未嫁时”,李司空不仅不能借此迁怒,怕是还得装出感叹与流泪才行。能诗善赋的他没有能耐,说不出什么,只能借物述志给自己戴上一顶“为人谦实”的大帽子。于是中国又出了一句箴言:“多读一句书,少说一句话。”与人相处,人以虐加我,最高尚的仍旧是缄而不语,或是旺财与亨利以笑代怒,前人早就总结出了“小不忍则乱大谋”的经验。

国人最擅长的交流艺术还有绕弯子。最温和的责备,最舒服的劝诫大都出自国人之口,甚至双方怒而争执,眼红拍案,出口话语也是“指桑骂槐”、不沾脏字却又损人至深的无形剑。从表现形式上来看,中国的古代人似乎从来没有像罗密欧一样在朱丽叶家楼下宣誓爱情的,姑娘见了生人也个个“和羞走,袜划金钩溜”。中国的男人甚至觉得“美人应看帘影”。 国人的交流艺术到底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在我看来去掉其中那一部分虚伪和陈腐,保留下那一部分与人为善的精髓,我们的交流在这个世界上仍不失为一种美丽而不可多得的艺术。

评点:文章在谈“国人的交流艺术”的同时,显示了作者在艺术文化上的底蕴。“含蓄”是我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诗文讲究含蓄而隽永,绘画讲求意象的表达,人之含蓄更是被视为一种美德,谓之涵养。正因为此,本文才论述起国人在交流中所表现出的“含蓄”的艺术性来,并且对其根源也作了探索。对于这种文化遗传的结果作者有自己清醒的认识, 而且作者在论述传统文化时,采取的是辩证看问题的态度,有说服力。一个中学生对我国的文化能有如此中肯的认识和取舍态度,实在难得!

例文二

旺财与亨利

王 超

亨利是美国狗,自幼与那些黄头发高鼻子的人打交道,自然学会了一些老美们的派头;旺财是中国狗,长期随着它的中国主人,当然便有了一些中国的特色。

(1)

一天,中国狗旺财与美国狗亨利见面了。旺财一看到亨利便马上想:“啊呀,这家伙可是尊

贵的美国狗,我可得正眼看它。”于是旺财向亨利摇起了尾巴。但亨利瞅了瞅旺财却想:“哼,又丑又笨的中国狗,我才懒得理它呢!”于是亨利趾高气昂,对旺财摇得欢快的尾巴不屑一顾。

——中国狗谦虚却惯于逢迎,美国狗自高自大却过于轻狂。

(2)

奔跑中,亨利与旺财互相碰撞倒地。同时站起时,亨利习惯性地说了声“对不起”。于是本来心中有火的旺财也立马赔笑:“何必客气,其实是我不小心撞了你??”亨利马上接过来用教训的口吻说:“没关系,下次注意看着路就行了。”说完很有绅士风度地抖了抖身上的灰尘扬长而去,留下旺财哑口无言呆在原地??

——美国狗偶尔的礼貌是为了引诱别人上当,中国狗则往往把别人对自己的“礼貌”看作是一种资本和自豪,于是便往往上当。

(3)

亨利与旺财同去森林,旺财先捉往了一只野兔子,于是它得意洋洋地大喊,叫亨利过来与其同享。后来,享利也捉住一只野兔,而当旺财前来分享时,亨利却出乎意料地提出了一个条件——下次获猎时必须偿还。

——中国狗在炫耀时常常不计报酬地将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让给了别人,美国狗相对保守且往往要求在交易中获得应有的回报。

(4)

旺财效法亨利要求亨利获猎时也必须分出一份。于是亨利在又一次获猎后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但又不得不同意旺财共享,殊不知旺财却在此之前已偷偷独享了一只猎物。 ——中国狗在不讲信用时也会捡些小便宜,而美国狗答应了某事后似乎总可以做到。

(5)

亨利与旺财间也颇有矛盾。

亨利常仗着人高马大欺负弱狗,旺财便常常忿忿不平地进行指责,有时言辞也颇为激烈。但亨利毫不在乎,依旧我行我素。

旺财也常因利益问题与其他狗发生争执,这时亨利却会横刀立马,一派狗国警察模样,张牙舞爪,直至双方停战(实际上是旺财忍气)而罢。

——美国狗学会了在打架中获利,中国狗似乎总是君子动口不动手。

(6)

呆在一起时间长了,亨利向旺财透露了一点心事:与人相处很受束缚,不如回到狗群中自由快乐。而旺财却大不以为然,它认为与人相处安逸舒适,有吃有喝有住,此生足矣。 ——美国的狗总还保留着点“野”性,而中国狗却早已被奴化了。

评点:这是一篇很有创意的作文。作者操弄起“投枪匕首”般的杂文像模像样,语言诙谐幽默,起的狗名颇有特色,构思灵活机动,表现富有张力。6个片断描写加上画龙点睛的议论,对比鲜明地表现了旺财的谦卑逢迎、盲目轻信、愚蠢老实、占小便宜、口舌之争、贪图安逸的性格和亨利自大轻狂、狡诈多变、寻求报偿、言出行果、恃强凌弱、追求自由的性格。文章以狗为喻,实际写的是中国和西方两种文化体系中人的品性差异。

★话题三:某一人物或人物形象

以下面人物和文学形象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

(1)孔子、苏轼、曾国藩、鲁迅、霍金;

(2)曹操,宋江、薛宝钗、冬妮娅、桑提亚哥。

写作提示:这是一道别出心裁的作文题,很符合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宗旨。这就是把作文与读书紧紧结合起来。通过考作文来反映学生读书的情况。高考前,有的教师要求同学们熟读一本书,熟悉一个人,看来是很有道理的。孔子、苏轼、曾国藩、鲁迅、薛宝钗、霍金等等


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5919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